科学时报:哥德巴赫猜想、庞加莱猜想和“猴子的扳手”/药非
不久前,有关中国数学家完成了庞加莱猜想的“封顶”之作,最后解决了这一百年世界难题的重大报道,使许多中国人为之振奋,为我们数学家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感到自豪,笔者更为完成这一杰作的二位数学家在成果和媒体面前所表现出的风范感到钦佩。丘成桐先生“也许是害羞,也许是怕了中国的媒体,我代替他们接受采访”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使人不但为当事人的谦恭所感动,也为丘先生甘为人梯的伯乐精神而感叹。
接下来,我却听到了一些数学家的不同声音,认为“封顶”之作不假,问题是像一座伟大的建筑一样,一般看法是功劳主要归功于建筑的设计者,而不是封顶者。贝聿明好像没有给他任何的一个建筑封过顶,但世界还是公认他是伟大的建筑师,却不记得谁封的顶。这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我一方面倾向于这是“国人嫉妒和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在作怪”的看法,一方面觉得如果不用“封顶”这种无法定义的模糊语言来描述如此精确的数学杰作是否会更好。事实上,我更赞同“临门一脚”的说法,毕竟踢球时谁进球谁得头功,哪管球是如何传来的。为此,我更期盼着争论中所提到的即将来到的国际数学界的评论。
几天前去波士顿开会,不曾想却与一篇相关的评论不期而遇。7月21日《华尔街日报》一篇《据信重要的数学问题被隐士般的俄国人解决》的文章让我大吃一惊。我吃惊不是这篇文章把解决庞加莱猜想的功劳一古脑地全归于俄国数学家Perelman,甚至把中国数学家的贡献排在其他外国数学家之后,也不是吃惊 Milnor教授对中国学者工作的评语居然是:Throwing “ a monkey wrench ” into the question of who gets credit.我吃惊的是:偌大的中国媒体界,上上下下这么多的研究人员怎么会卷进这样的一场“世界性”的争执,这种局面应该发生吗?这种事情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的是何种影响?这样下去,不管大家的主观愿望是如何的纯正无邪,可客观上数学研究是否也要被无奈地“忽悠”起来?
笔者不是数学家,无法对如此高深的数学问题作出判定,更不赞成由记者或作家的笔中得出是非与胜负。英语也不是我的第一语言,开始我甚至拿不定 “Throwing a monkey wrench”在此的确切意义,还希望是“扔进一把可调板手”完成“封底”之意。可Urban Dictionary 毫不留情地告诉我,Monkey Wrench: To Sabotage or Disrupt即“捣蛋”或“捣乱”之意。中国数学家的工作居然成了争名夺利的“捣蛋”了?
一个甚至几个单位或个人卷进如此的争论或许不是什么问题,但一个国家的名誉有可能为这样的争论“背书”时,这就可能成为一个大问题。任何一个对团体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尽力避免使团体的利益卷入这种风险之中。学术问题不应由媒体影响力来解决;国家的声誉,即使可能性十分小,也不应被拖入学派甚至门第之争。近来网上数学界的论争几乎成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数学”版,这对大家饭后娱乐或许有利,可对数学的健康发展难以产生正面的影响。有时善良的出发点、正确的观点,往往导致不良甚至错误的结果,这虽不是理性数学的逻辑,但却是人性数学的必然。任何有责任的学者对此应有更深更全面的思考。
此外,对数学的局外人而言,这场争论所引起的哥德巴赫猜想与庞加莱猜想谁更重要之话题,似乎是社会与科学认识上错位的结果而已。任何成果的意义与重要性,应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相对地考虑与评价。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几位数就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今天你就是算出其百亿位数也一定称不上伟大。就中国“文革”时的状态,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结果是沙漠之花,其震撼力与今天的许多工作无法类比,所以许多更好的成果也难以期望得到类似的反响。而且,我们还必须“认命”,承认“运气”的作用。不论是个人的才能、个人的成果,还是个人的名声,许多时候三者之间在一定层次上是“无关”的。再者,当年徐迟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的确为宣示科学春天的到来起了作用,也鼓动了不知多少青年学子献身数学,但科学毕竟不能通过文学或媒体来推动。徐迟之杰作是否在当时产生了过度的影响,应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无论如何,我们不应当再期望甚至“制造”昔日“哥德巴赫猜想”式的效果。
最后,我们对数学这一学科在国家整个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读大学时曾读过上世纪初著名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传记。当时数学的辉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数学家们也在“争斗”,但大家争的是谁提出或解决了更多更重要的数学问题。无论如何,那种“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的热烈场面不会再现。其实这是好事,是科学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再说“猴子的扳手”——从《科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起
(文:药非)
2006年8月2日,《科学时报》登出了题为《哥德巴赫猜想、庞加莱猜想和“猴子的扳手”》的时评(http://www.cas.ac.cn/html/Dir/2006/08/02/14/26/57.htm),该文虽然被部分网站转载,不过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笔者却从中发现若干值得注意的地方。
《科学时报》是何许媒体?2006年6月3日,该报纸以《中国数学家最终证明庞加莱猜想》为题发布了一个让国人振奋不已的消息:位列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最终被中国人证明,并引述国际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的话:“数学的大问题都是一步步解决的,中国人完成了最后一步,他们为这幢大厦封顶。中国人做出了这么好的工作,我为中国骄傲!”成为第一时间见证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为数不多的媒体之一,接下来“封顶”一词遍布中国各大媒体。6月5日,《科学时报》专访丘成桐先生,这就是《丘成桐眼中的朱熹平、曹怀东》一文,该文也不忘补上一句:“只有像朱熹平、曹怀东这样的实干数学家多了,而老数学家不打压排挤他们,中国数学才有希望”。
日子才过去不到两个月,《科学时报》登出了截然相反的一篇评论。不妨看看其中的句子:
“我吃惊不是这篇文章把解决庞加莱猜想的功劳一古脑地全归于俄国数学家Perelman,甚至把中国数学家的贡献排在其他外国数学家之后,也不是吃惊 Milnor教授对中国学者工作的评语居然是:Throwing ‘a monkey wrench’ into the question of who gets credit。我吃惊的是:偌大的中国媒体界,上上下下这么多的研究人员怎么会卷进这样的一场‘世界性’的争执,这种局面应该发生吗?这种事情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的是何种影响?这样下去,不管大家的主观愿望是如何的纯正无邪,可客观上数学研究是否也要被无奈地‘忽悠’起来?……中国数学家的工作居然成了争名夺利的‘捣蛋’了?”
“学术问题不应由媒体影响力来解决;国家的声誉,即使可能性十分小,也不应被拖入学派甚至门第之争。近来网上数学界的论争几乎成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数学’ 版,这对大家饭后娱乐或许有利,可对数学的健康发展难以产生正面的影响。有时善良的出发点、正确的观点,往往导致不良甚至错误的结果,这虽不是理性数学的逻辑,但却是人性数学的必然。任何有责任的学者对此应有更深更全面的思考。”
“对数学的局外人而言,这场争论所引起的哥德巴赫猜想与庞加莱猜想谁更重要之话题,似乎是社会与科学认识上错位的结果而已。”
……
上面引述的三段话,几乎是针锋相对地回应两个月前的报道。如果这仅仅是一篇网络上发表的评论,那倒没什么。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时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办的全国性大型科技类主流媒体(官方解释),也就是说《科学时报》是中科院下属的带有官方性质的媒体,而它的 “科技时评”也可以类比为《人民日报》的社论。这样,我们可以去揣测:8月2日的报道给了我们什么信号呢?
首先的一个推论是:《科学时报》不惜自打耳光,也要澄清这件事情(这对于中国的官方媒体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只能说明:丘成桐的牛皮吹破了。 Perelman是解决庞加莱猜想的主要人物,国际上早有公论,至此国内“皇帝的新衣”也到了点破的时候;杨院士所谓的中国人做出30%, Perelman只占25%,完全忽视佩氏杰出成就的行为也遭到了否定。
其次,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考虑:从去年丘成桐先生掀起一场大风波开始,中国科学院就是作为丘的后盾出现的,特别是在国际数学中心竞争失败之后。而今,中国科学院放出这样的言论,是否表示中科院高层已经放弃了丘这个棋子?
事实上,在明确对庞加莱猜想的解决主要是Perelman做出来的这个前提之后,丘在今年所引导的这场事件就变成了一个闹剧,国外媒体将之称之为“a monkey wrench”,在国际学术界上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中国诸媒体相信所谓权威的一面之辞,推波助澜,搞到现在不可收拾;如果是一般媒体倒也罢了,可是《科学时报》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官方报纸,也出现这样的错误,就说不过去了。
据笔者了解,对世纪七大数学难题给出百万美元奖金的美国Clay数学研究所,在了解到Perelman给出的证明方法以后,交由两拨人马进行审查,其中一拨就是田刚和Morgan。这两组人马都已经做出了结果,Morgan-Tian的论文长达400多页,已经交给了Clay研究所,而且早于曹-朱的论文发表。这两拨人马做出的结果都非常谨慎的交付审查,根据Clay研究所的说法,七大难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百万美元该奖励给谁,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必须经过至少两年的同行审查。对于田刚来讲,做出这个结论不过是“帮帮忙”,对Perelman的证明方法做出解释,让学术界了解佩氏的成果是多么的重要,完全没有争功的念头;而曹-朱却在丘成桐先生的一手操纵下,在丘主编的杂志上抢先发表论文,审查时间不过几个月。凑巧的是,丘先生宣布庞加莱猜想被中国人“封顶”的时间,恰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举办之前,这仅仅是巧合?
而这一事件,在不明内情的普通民众心中,自然是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前有丘大师的权威说法,后有杨院士的贡献划分,再加上《科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的推动,国人当然拍手称庆,网上的愤青们对于一些保持谨慎的言论则大加斥责,说是嫉妒。笔者所见一个blog上甚至有“朱熹平的成就超过了华罗庚、陈景润”的说法,未免可笑。
这场风波另一个不可收拾的局面是:丘先生为了表明曹-朱的成果是多么的重要,不惜对中国数学界神话般的人物陈景润先生加以否定,由此又掀起了一场大的争论。或许庞加莱猜想的重要性确实大于哥德巴赫猜想,但是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陈景润先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而且陈先生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达到了目前国际数学界的顶峰,而曹-朱的成果不过是“临门一脚”(或许“临门一脚”都算不上,球场上谁射进了球是要登上射手榜的)。如果说去年丘先生全盘否定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院士还只是挑战了一所大学而已,那这次丘对于陈老先生的贬抑则严重挑动了国内数学界的情绪。
在国际上沦为笑柄,在国内又不得人心,这场(我姑且将之称为)“风波”是该到了结束的时候,丘先生以一个美籍华人数学家身份,让中国学术界沦为国际上的 “a monkey wrench”,丘先生自然可以逍遥事外,中国学术界却是不可承受之重。中国科学院官方媒体来将之收场,也算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回顾2005年的另一场丘先生挑起的风波,最后以教育部封杀BBS言论为终点。一份网络上流传的封杀令是这么说的:“一段时间以来,境外媒体相继报道国际数学界知名人士丘成桐先生批评北大田刚教授及北大教学质量的系列文章,引发国内外数学界以及广大网民的广泛争论,并影响到国内数学界的团结”,按照中国官方传统,这句话当是对这一事件的最后定性:盖棺定论就是丘先生“影响国内数学界团结”。丘先生接下来接受采访的时候声称以后回中国将持护照,免得被抓,将矛头直指中国政府;丘先生也明白,到此时批评北大已经没有意义,大势已去,至少在教育部系统已没有翻案的可能。
丘先生想借06年院士大会之机,咸鱼翻身,因而抢先让曹-朱发表论文(根据《丘成桐眼中的朱熹平、曹怀东》一文,曹-朱的论文是由丘先生全程指示的),并且在他以为又重获发言权的时候,再次炮制北大海归造假之言论,再次掀起轩然大波。殊不知两个月之后事情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962年菲尔兹奖得主 Milnor教授将之斥为“破坏性地挑起了成果之争”,使得科学院不得不出面来为此收场。这篇评论的刊出,虽然没有点名,却实际上表明中国科学院宣告了与丘的分道扬镳。
再加上浙江大学校长换届,1978年后首位浙大外调校长、原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杨卫接替潘云鹤,杨卫校长是否还会秉持其前任全力支持丘的方针,则拭目以待。如果杨校长也放弃的话,则丘成桐先生在国内苦心经营的两大据点全部报废。
笔者并不否认曹-朱在庞加莱猜想上的成就,但是莫明其妙被丘当枪使就有点无辜了。丘先生一方面指责国内有老数学家打压年轻人,殊不知对年轻学者的捧杀,乃至使两位优秀的年轻数学家陷入“抢功”的丑闻之中,又该不该呢?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