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祝福你/挪威风光 /毛泽东当图书管理员月薪8元/武則天創造的四項“世界紀錄”
發佈時間: 11/29/2008 8:40:16 PM 被閲覽數: 12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朋友我永远祝福你  
     



                                                                                         林韵

 

毛泽东初出茅庐写体育研究

当图书管理员月薪8元


2008/11/28 


光明网 

  导言:这位“二十八画生”,当时还只是二十四岁的湖南小伙子。直到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毛泽东。

  “二十八画生”的来历

  就在《新青年》杂志推出一篇又一篇炳彪显赫的雄文之际,在一九一七年四月号,登出了一篇《体育之研究》。



  此文的作者的名字,是读者所陌生的:“二十八画生”!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笔名。作者不愿透露真姓实名。

  那是陈独秀从一大堆来稿中,见到这篇寄自湖南的《体育之研究》。虽说文笔尚嫩,但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很少涉及体育,便把此文发排了。

  推算起来,这是“二十八画生”头一回跟陈独秀结下文字之交。

  当时,这位“二十八画生”,还只是二十四岁的湖南小伙子。直到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笑谈“二十八画生”的来历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你把我的姓名数一数,总共多少笔划?”

  哦,“毛泽东”——整整二十八画(注:按照毛泽东三字的繁体字笔划计算)!

  《体育之研究》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也就是说,毛泽东的“处女作”是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

  写《体育之研究》时,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

  “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我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是明确无疑的。”(斯诺,《西行漫记》,125页,三联书店一九七九年版。)

 其实,早在一九一五年,毛泽东便用过二十八画生”这笔名。

  那是罗章龙十九岁那年,在长沙第一联合中学读书。秋天,他忽地在学校会客室外,见到墙上贴着一张《征友启事》。“启事用八裁湘纸油印的,有几百字,古典文体,书写用兰亭帖体”。“启事大意是要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启事原文有句云:‘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这一启事的落款是“二十八画生”,通讯处是“第一师范附属学校陈章甫转交”。陈章甫即陈昌,当时在一师附属学校任教员。



  罗章龙看了之后,给“二十八画生”用文言文写了一封回信,照启事上的地址寄去,表示愿见一面。信末,也署了个化名,叫“纵宇一郎”。

  信扔进邮局,约莫过了三四天,罗章龙收到了“二十八画生”的回信。信中引用了《庄子》上的两句话:“空谷足音,跫然色喜”。二十八画生”约这位“纵宇一郎”星期日上午在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以手持报纸为互识标志。

  那时的罗章龙叫罗阶。他拉了一个同班姓陈的同学一起去。

  据罗章龙在《椿园载记》一书中回忆:

  “我们见到了毛泽东同志。他站在走廊上,见到我们后,便走到院子门口对我们说:我们到里面谈谈。我们在院子里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坐在石头上,这时陈同学就到阅览室看书去了。院子里没有别人,我们上午9点开始直到图书馆12点休息,整整谈了三个小时。临分手他对我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

  就这样,罗章龙成了“二十八画生”之友。他把自己的日记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把自己的学习笔记给他看。他们一次次地交谈,谈治学、谈人生、谈社会、谈国家。他们一起寻访长沙古迹,一起步行前往韶山。

  一九一八年,罗章龙要去日本留学,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下《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

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

  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写罢,曾请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指教。杨昌济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的老师。毛泽东这样谈及杨昌济: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善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译的一本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同上,121页至122页。)



  当一九○九年春,杨昌济从日本来到苏格兰的北淀大学哲学系学习时,在那里结识一位名叫章士钊的中国留学生。

  一九一七年,章士钊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便向蔡元培推荐杨昌济到北京大学出任伦理学教授。蔡元培当即以校长名义,给杨昌济寄去聘书。于是,杨昌济于一九一八年春由长沙来到北大任教。

  这年六月,杨昌济把家眷也接往北京,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十五号安家。他和妻子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住在一起。

  这时,杨昌济在北京大学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哲学讲师,叫梁漱溟。此人的本家兄长梁焕奎与杨晶济有着旧谊。梁漱溟跟杨教授切磋哲学,相谈甚洽。于是,常常造访豆腐池胡同杨府。

  在一九一八年八月中旬起,梁漱溟每当晚间叩响杨府大门,常见一位个子高高的湖南小伙子前来开门。他跟梁漱溟只是点点头,偶尔说一两句寒暄之语,听得出湖南口音很重。开了门,他便回到自己屋中,从不参与梁漱溟跟杨昌济的谈话。

  这位杨府新客,便是“二十八画生”!

  那是“二十八画生”——毛泽东,平生头一回来到北京。举目无亲而且又是借了钱去北京的他,投宿于恩师杨昌济家中。

在李大钊手下当图书馆助理员

  当时,湖南的一批学生要到欧洲勤工俭学,毛泽东支持他们出国,但他自己并不想去欧洲。

  他和这些学生一起来到北京。



  北京对于毛泽东来说,开销太大了。他不得不寻求一份工作。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杨昌济找到了主任李大钊:“李先生,我有一位学生从湖南来——毛生泽东。此生资质俊秀,为人勤奋。不知李先生能否为他在图书馆里安排差使?”

  “好,好,你请他来。”李大钊一口应承。

  翌日,杨昌济便领着瘦长的毛泽东,去见李大钊——这是二十五岁的毛泽东头一回与二十九岁的李大钊会面。

  李大钊带着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红楼一层西头第三十一号的第二阅览室,让他当助理员。

  “你的每天的工作是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月薪八元。”

  李大钊对毛泽东说道。

  这对于来自外乡农村的毛泽东来说,已是很大的满足了。

  过了好多年,当毛泽东跟斯诺谈及这段经历时,他说:“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斯诺,《西行漫记》,127页,三联书店一九一七年版。)

  其实,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月薪六百元;文科学长陈独秀,月薪四百元;教授,月薪起码二百元。

  在一九三六年,毛泽东还曾对斯诺谈及如下回忆: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但是我并不灰心。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我遇到了别的学生,例如陈公博,他现在在南京当大官了;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之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党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还遇到了张国焘——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康白清,他后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入了三K党;段锡朋,现在在南京当教育部次长。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斯诺,《西行漫记》,127页,三联书店一九七九年版。)

  毛泽东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他在北京大学时的收获:

  “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北李南陈”给予他深刻影响

  毛泽东有了工作之后,有了收入,就搬到北京大学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眠井胡同七号一间普通的民房里,跟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八人住在一起,“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毛泽东也去拜访了比他大十四岁的陈独秀。“我第一次同他见面在北京,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毛泽东还去拜访那位从美国归来的胡适——虽然胡适只比他大两岁,可是吃过洋面包,挂着“博士”、“教授”头衔,比毛泽东神气多了。毛泽东曾组织在北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十几个人,请蔡元培、胡适座谈,“谈话形式为会友提出问题,请其答复,所谈多学术及人生观的问题。”(《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工作了半年,经上海,回湖南去了。这位“二十八画生”,当时尚未在中国革命中崭露头角,然而这半年,北京大学、《新青年》、“北李南陈”给予他的深刻影响,使他转上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作者:叶永烈)

挪威风光
蝶舞翩跹
     






























 

武則天創造的四項“世界紀錄”

 

 任命宰相達73人


2008/11/28 


湖南在線-《文萃》 

  世界紀錄不僅存在于賽場上,其他領域同樣存在。作為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女皇的武則天,一人就創造了四項皇帝中的世界紀錄。

  任用宰相最多

  唐朝的左右仆射及門下、尚書、中書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數量總體上要超過其他朝代。



  譬如唐太宗在位23年,而宰相就任用了25位,不過這個數字比起武則天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武則天前前后后任用宰相一職達到了73人。

  即位時年齡最大

  在武則天之前,皇帝即位時年齡最大的皇帝是劉備,60歲登基。武則天從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昭儀一直做到皇后、天后,然后是太后,到67歲時才如愿以償當上皇帝。這一年是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

  從14歲起,她已經累計奮斗了53年。

  陵墓規模最大

  武則天所處的時代是唐朝的繁榮時期,充裕的國力為她的陵墓提供了堅實的財力基礎。她的陵墓──乾陵,動工于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修建,才完成第一期。乾陵几乎是照搬了首都長安城,包括外城郭、皇城、宮城三重城郭,內城有東邊的青龍門、南邊的朱雀門、西邊的白虎門和北邊的玄武門。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南北牆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達230萬平方米。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是“周八十里”。這樣的規模即使是唐太宗的昭陵也無法望其項背,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

  使用年號最多

  年號是漢武帝的一項發明,是帝王紀年法的繼續。在武則天之前,這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就是漢武帝,他在位55年,年號一共用了11個,平均五年一個。到了武則天這里,從她稱帝到最后被政變逼下台的21年中,一共換了17個年號。這些年號分別叫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証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在天授三年,武則天兩次更換年號,即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長壽元年都在一年里,這一年就是公元692年。

  (據《現代保健報》)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枫落河疏秋渐老/撼动中国!2008新闻不完全备忘/民乐金曲
  • 感恩节餐桌/當代藝術三十年/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真正原因 /电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