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一戰揭秘︰ 俄"美女敢死隊"讓德軍亂作一團(圖) 世界新聞報
| 核心提示:打光子彈後,雅什卡大吼一聲,端起槍沖出戰壕。在她身後,是一群嗷嗷叫的女兵。這種氣勢讓對面的德軍目瞪口呆,頓時亂作一團。“婦女敢死營”大獲全勝,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也堵上了那些總是嘲笑她們的男兵的嘴。 | 1917年初,被一戰拖累至崩潰邊緣的俄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反戰的情緒也在迅速蔓延。終于,在這一年的3月8日(俄歷2月23日)爆發了“二月革命”,俄國人民推翻了帝制,之後誕生了一支“婦女敢死營”。 頭領是個“女張飛” 建“婦女敢死營”的構想始于西伯利亞地區的一名普通村婦雅什卡。因生活所迫,從5歲起,雅什卡就為地主家做活,因此生得肩膀寬大有力,據說能輕易舉起90公斤的重物。 16歲時,雅什卡嫁給了當地一名男子,開了一家小店,過著平淡的生活。  俄國婦女敢死營女兵表演隊列 正當雅什卡的生活開始好轉時,一戰爆發了,她的丈夫應征參軍。不出一年,1915年6月,雅什卡接到消息,丈夫在戰斗中死了。雅什卡決定赴前線為丈夫報仇。為此,她直接給沙皇發電報,請求參軍,後得到了沙皇的批準。 雅什卡在前線的兩年里,將生死置之度外,像男人一樣沖鋒陷陣。在白俄羅斯境內的那拉奇湖戰斗中,所有的軍官都陣亡了,剩下的士兵畏縮不前。這時,雅什卡站了出來,端起槍向前猛沖。在她的號召下,男兵們開始發起沖鋒,最後俄軍取得了勝利。雅什卡也因此獲得了沙皇頒發的聖喬治十字勛章。 1917年,一戰進入第三個年頭,俄軍中的反戰情緒愈來愈強烈。雅什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認為只有勇敢作戰,才能拯救祖國。5月中旬,雅什卡向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寫信,請求建立一支“婦女敢死營”,到前線參戰,以便“為全俄羅斯人樹立榜樣”。 克氏需要樹立這樣的榜樣,以消除人民心中的反戰情緒。于是,1917年5月21日傍晚,雅什卡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征兵工作。在首都聖彼得堡的馬里恩斯基劇場里,雅什卡漲紅著臉號召婦女加入敢死營。雅什卡說:“重要的是要讓男人們感到羞愧……一兩個女兵足以為整個前線樹立榜樣。” 在雅什卡的號召下,當天就有1500名婦女報名參軍,後來又有500人報名。大多數人的年齡在18到30歲之間,有女大學生、貴族女性、職業婦女和農民。她們參軍的理由多種多樣,根據當時的報道,有的人是因為“愛國”,有的人為了榮耀,有的人則為了擺脫家庭對自己的束縛……其中,更多的人像雅什卡一樣,是為了給在戰場上死去的親人報仇。 每天訓練13小時 人員確定下來後,雅什卡帶領女兵投入了訓練,來自臨時政府警衛團的19名男兵擔任了婦女營的教官。訓練的內容很簡單,無非是些隊列行進、打靶及夜間行動之類。針對女兵們力氣小的特點,臨時政府給她們配備了騎兵用的卡賓槍,這種槍比普通的卡賓槍輕5磅左右。于是,在此後的4個星期里,不管刮風下雨,這些剃成光頭、穿著男軍裝的女兵從每天凌晨5點到下午6點都會出現在訓練場上。 為了讓女兵盡快從柔弱的女性成為堅強的戰士,雅什卡還作了一系列的規定。她鼓勵大家抽煙、喝酒,甚至連笑也只能咧開嘴大笑,因為這樣“看上去更豪邁一些”。 6月21日,在聖彼得堡的聖艾薩克大教堂作過祈禱之後,“婦女敢死營”的300名女兵拔營起寨,趕赴前線支援西北戰線的第10軍525團。行前,每個女兵都宣誓“決不投降”,並領取了一顆氰化鉀劇毒藥丸,以備在被包圍時服藥自殺。 女兵們在前線安營扎寨後,一群嬉皮笑臉的男兵就跑了過來,嚷著要“見見姑娘們”。哨兵一臉嚴肅地告訴他們,這里沒有姑娘,只有戰士。男兵撇撇嘴,說著不干不淨的話離開了。從那以後,“婦女敢死營”的女兵們一直處在周圍男兵的“關注”之下。 雖有戰績但不得人心 有一次“婦女敢死營”和德軍遭遇,打光子彈後,雅什卡大吼一聲,端起槍沖出戰壕。在她身後,是一群嗷嗷叫的女兵。這種氣勢讓對面的德軍目瞪口呆,頓時亂作一團。“婦女敢死營”大獲全勝,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也堵上了那些總是嘲笑她們的男兵的嘴。 然而一時之勇並不能使她們在戰場上屹立不敗。1917年7月25日,“婦女敢死營”在白俄羅斯的斯莫爾貢遭遇德軍,雖然最後在兄弟部隊的幫助下打退了德軍的進攻,並俘虜了200人,但她們自身也付出了傷亡50多人的代價。此後又經歷了幾次戰斗,“婦女敢死營”減員達200多人,不得不撤回到俄羅斯境內休整。 單純的女兵們並不清楚,她們只是政客們繼續維持戰爭機器運轉的一部分燃料而已。臨時政府為“婦女敢死營”涂脂抹粉,在報紙上吹噓她們的“戰績”,並于當年8月開始組建第二支“婦女敢死營”,共有1200人報名,營長依然是雅什卡。 女頭領被甦維埃槍決 9月底,約有400名第二“婦女敢死營”的女兵被送上前線,然而她們還沒放一槍,“十月革命”的消息就傳來了。“十月革命”時,雅什卡帶領第二“婦女敢死營”的3個排女兵,作為衛戌部隊,和哥薩克兵以及士官生一起駐扎在聖彼得堡的冬宮。 11月21日,由于女兵們自己的請求,布爾什維克軍事革命委員會下令正式解散“婦女敢死營”,于是女兵們又重新穿上平常的服裝。“婦女敢死營”從開始組建到被正式解散,整整存在了半年時間。 “十月革命”後,被捕的雅什卡拒絕與新政權合作,她逃到了美國,在那里尋求反布爾什維克力量的支持,甚至還拜會了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1919年,俄國爆發內戰,雅什卡返回俄國,並組織了一支婦女醫療隊,為白軍將領高爾察克效力。高爾察克垮台後,她回到家鄉托姆斯克,侍奉父母。 1919年12月25日,雅什卡被契卡(即肅反委員會,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間諜組織克格勃)關押。1920年5月16日,根據契卡的指令,雅什卡在鄂木斯克被槍決。
| 你还记得 '梁效' 吗? - 老北访谈记(1) | 2008-12-02 | | | |  “梁效”昔日指点江山, “达人”如今安度晚年 (一) 从文革年代过来的人一定都还记得 “梁效” 这个名字吧.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 失去理智的岁月里, 大学停办了, 工厂停工了, 机器停摆了, 全国乱套了, 可是倒也成就了一些人和一些事.那时几乎停止了一切文娱活动, 可是政治学习却“雷打不动”。在农村地头工厂车间人们经常能听到梁效的声音, 读到梁效的批判文章。所以今天我们提到“梁效” 这两个字依然是心有余悸. “梁效”实际上是指在文化大革命后期, 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一些”笔杆子”所组成的写作班子, “梁效” 也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的谐音. 从一九七三年的组建到一九七六年粉碎 “四人帮”之后, “梁效” 先后在<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 和<光明日报> 等领导潮流的党报和中央级报刊上发表了 181篇文章, 不仅红极一时, 它更是代表了党中央, 毛主席的声音, 统领全国的舆论界和新闻界. 甚至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 “小报抄大报, 大报抄梁效” 的局面. 在“梁效”的写作班子里, 有一位相当有地位的 “御用文人”,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员范达人先生. 他, 当时可是毛澤東、江青掌控的 “梁效” 写作组组长. 说起这个 “组长”, 你可千万别小看. 它可不是我们在学校概念里的 “学习小组” 的组长, 或着是放学回家的那个 “路队长” 之类的 “芝麻官”, 当年在文革时期, 军长师长的并不可怕, 党委书记也一样的可以给拉下马, 可是怕就怕这种权力无穷大的“组长”. 江青曾任当时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第一副组长, 那就是毛主席的直接代言人. 陈伯达曾任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组长, 当时是直接越权于中央政治局之上. 很多中央当时派往地方的钦差大员都是以 “工作组” 组长的身份前往, 去调查那些省长市长或者将军们的问题. 现在你大概知道范达人先生这个 “组长” 的厉害了吧! 当然, 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拍电影讲究 “蒙特奇”, 咱写文章也来个 “大跨越”, 省得急人.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 我刚刚与范达人先生在一起吃过饭, 并且亲切交谈了将近两个小时. 面对着眼前的这个平凡善良的老人, 说实话我有点愕然. 在没见到他的时候, 我多少有点紧张, 文革初期我还年轻, 生怕咱年幼无知漏掉什么, 出门前我还特意上网查了资料, 想到当年那些个飞扬拔扈的文人得势的样子, 我还暗暗地做了几种假设, 猜测着范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高挑纤细, 贼眉鼠眼, 水蛇腰, 溜肩膀, 说话女声女气, 一幅酸溜溜文人的嘴脸 浓眉大眼, 武大三粗, 一脸的唠腮胡子, 说话声如洪钟, 是张飞李逵长得吓人的那种人 西装笔挺, 裤线如锋, 铁青的鬓角, 如刀的锐眼, 一幅舍我其谁盛气凌人的样子 ……. 见到范老的那一刻, 我有点呆住了! 眼前这个和善平易的老人和我想象的相差得太远了: 中等的个子, 中等的身材, 红润的脸庞, 健康的体魄, 微笑的双眼, 和蔼的面容, 不象坏人, 他脸上堆满了和蔼可亲的笑容, 不象文人, 我找不到任何一点酸气或是傲气, 甚至也不象老人, 直直的腰板和灵活的腿脚显得精神抖擞。 如果不是脸上的那几颗淡淡的老人斑, 你根本看不出他已经是一位七十几岁的老人了.
大概是为了证明什么, 范老坚持说要亲自开车带我去吃饭. 看着他自如地跳上驾驶座, 灵巧地握着方向盘, 穿梭在大街小巷, 我仿佛看到了范老年轻时的闯劲和呼风唤雨的能力.
俗话说: 干什么喓喝什么, 学什么崇拜什么, 咱这不是在学习写作吗, 所以这堂堂的 “刀笔” “御用文人” 范达人在我的眼里那就是一个 “达官贵人”, 我对他的崇拜程度绝不亚于打篮球的对于魔术强森的崇拜, 打排球的对于郎平的崇拜, 踢足球的对于马拉多纳或者是贝利的崇拜.
一个多小时的边吃边聊, 好象也让我俩近了很多. 我对他的称呼也起了变化: 从称他为范老改成了老范. 从我们谈笑风生的谈话里, 别人从后面看还以为我们是两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呢.
老范其实是个老实人, 至少是一个很老实的文人. 这一点不是我说的, 就连在老范被抓以后, 审查他的工作组也是这么说的. 不过他们说老范是 “装老实”, “装书呆子”. 一个人能假装老实三十年吗? 审查他的人说他们自己不能, 可是却认为老范能. 理由是当年在四川重庆的渣滓洞里地下党员华子良曾装疯卖傻十几年, 不仅骗过了敌人, 还保全了自己. 可是审查组忘了这样一个事实: 全国解放以后,人们发现华子良同志真的疯了!
其实老范应该是个很有 “卖点”的人. 如今是个商品社会, 就凭老范知道的那点事, 遇过的那些人, 见过的那些场面, 靠着他那 “妙笔生辉” 的写作本事, 赚几个外快应该是不难的. 记得毛主席的那个 “御医” 李志绥就干过这样的事情. 可是老范没这么做. 他说: “历史就是历史, 没有人可以篡改. 你改得了一时, 改不了一世, 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菜上来了, 您容我喘口气, 吃口饭, 咱们慢慢聊…….
(未完待续)

(我硬拉着老范照了这张照片, 老范说他老了, 我说有我在就没人显老了. 哈哈~~) | | | 
“梁效”昔日指点江山, “达人”如今安度晚年 (二) 我没灌老范酒, 可是老范却有点晕, 结果被我套出了不少的 “家底”. 老范十五岁参军, 二十岁考入北京大学, 让他学捷克语他不想學, 结果轉到了北大的历史系. 他不是学中文的, 可是却凭着对历史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当上了 “御用文人”, (有啥说啥: 现在咱有一两篇文章发表在文学城的博客里还乐得屁颠屁颠的, 人家老范的文章可全是登在<人民日报> 和 <红旗杂志>上啊!) 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哈佛大学的訪問學者,更被批斗过, 做过阶下囚, 最后四十年白干, 退休后一分钱也拿不到. 他的人生起伏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更是难以承受的. 老范出狱几年后受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等几所大学的邀请, 终于来到美国, 在哈佛大学做了四年的訪問學者和研究員. 直到1999年老范在很多朋友的鼓动下这才在香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文革御笔沉浮录—梁效往事》在国内国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当年的很多往事, 作者更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在那个迷信又迷茫的年代发生在全国最高学府的事情, 揭露了很多人们靠猜想凭杜撰所编造出来的故事真相. 说实话, 今天拿起当年让人觉得神圣不可冒犯的<人民日报社论>再读读再看看, 竟然是那样的可笑和幼稚, 历史, 真的象一面镜子一样放在那里, 就象眼睛里不容沙子一样, 清澈透底, 发人深省啊!
我所敬佩的是在书中老范竟然全文转载了一篇批判他的長文, 一字不漏, 一字未改. 令人吃惊的是, 那些后来批判老范的名人竟然又象老范和他们那些”梁效”的文人一样, 重蹈复辙, 盲目地听从上级指示, 顺从地体会领导意图, 把人往死里整, 把话往绝处说, 以打倒别人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 以别人的痛苦为自己的最大快感. 熟不想, 若干年以后, 铅字还没有褪色, 大气候却早己发生了变化, 他们的那些宏文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如果这些“名人”今天再来读读自己写的东西, 恐怕也会无地自容了吧! 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悲哀! 永远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也不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只能做政治人物的马前卒和殉葬品. 其实这也怪不得老范和老范们, 试想如果是我们自己, 你敢说是当年你不听毛主席的话还是今天你不听胡主席的话. 这也就是为什么批判老范的人也感到气短和为难, 让他蹲了十几个月的大狱, 然后放出来了事, 不了了之了. 
(老范夫妇现住在拉古那山庄 - 安度晚年) 我问老范: “在你最得意的时候, 得到过什么实际上的经济效益吗?” 老范听后哈哈大笑, 说道: “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是每天四角钱的伙食补助费.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为毛泽东思想唱赞歌, 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别的.” 说到这里, 老范不无感触地说到: 那个时候, 能进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 能列席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 能见到象周恩来总理, 江青, 华国锋, 叶劍英等国家高级领导人, 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哪还敢想别的.” 我和他开玩笑说: “你别逗了,我从资料上看到, 当江青在天津小靳庄视察的时候, 站在她旁边的有你老范啊.”
老范笑笑说: “那倒是真的, 可是你知道吗? 我当时那么出名, 在北京大学里都没有要一套單獨房子. 周末骑着车子往返几十里路回家. 冬天顶风冒雪, 夏日酷暑烈日. .” 大概是老范觉得我这人还成, 挺够朋友的, 饭后他主动邀请我到他的家里坐一坐: 老范住在拉古那山庄, 这里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 住区更是依山傍海, 绝对是一个安度晚年的好地方. 他们夫妻恩爱相伴, 为了纪念他们夫妻之间牢不可破的情感和信任, 老范和他的老伴合作, 刚刚出版了他们的新作 <拉古那山庄散记>. 走进老范的雅居, 宽敞明亮, 干净整洁. 这世外桃园般的环境, 和没有纷争的日子让老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 墙上挂着几幅老范自己书写的字画, 全是自勉和自激向上的话语. 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挂在书房正中的两个豪体大字 “豁达”, 苍劲有力, 刚毅不阿. 也是老范后半生的真实写照. 老范感慨地对我说: 人的一生变化大啊, 凶险荆棘, 防不胜防. 所以一定要豁达. 不豁达我就抗不起这上下起伏, 风云变幻的经历, 不豁达我就熬不过那窝头咸菜, 铁窗风云的生活, 不豁达我就不能面对那些卑鄙小人龌龊的嘴脸, 不豁达我就没有今天潇洒大度天伦之乐的晚年. 临分手前, 范老交给我一个仅仅几个字的小诗, 让我慢慢地品味. 坐在车上我一边念着, 一边想, 真不愧是写政论文出身的, 惜墨如金呀, 就这几个字却好象一张画卷展示了范老的人生. 我放在这里给大家看看, 括号里是我加的小注. 生之旅 营房, 学府, 会堂, (范先生15岁当兵, 20 岁进北大, 辉煌时屡进人民大会堂) 灰楼, 铁窗, 异邦, (灰楼是梁效办公楼的别称, 铁窗是指他的牢狱之灾, 异邦是指出国的日子) 人生何谓幸运? (人生起伏不定, 有谁能知道何为幸何为不幸啊!) 经风雨百味尝. (几十年风风雨雨, 历经磨难, 现在是慢慢品味的时候了.) 附录: 范达人在梁效期间参与写作和发表的重要历史文章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1973年 <北京大学学报> 孔子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派 1973年 <北京日报> 略论秦始皇的暴力 1974年 <人民日报> 林彪与孔孟之道 1974年 <红旗杂志> 孔丘其人 1974年 <红旗杂志> 论商鞅 1974年 <红旗杂志> 评林彪卖国哲学 1975年 <红旗杂志> 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 1975年 <人民日报> 无产阶级专政与叛徒林彪 1975年 <红旗杂志> 革命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975年 <光明日报> 回击科技界右倾翻案风 1976年 <红旗杂志> 评 “三项指示”为纲 1976年 <人民日报> 党内确有资产阶级, 天安门事件剖析 1976年 <人民日报> 邓小平修正主义路线与孔孟之道 1976年 <红旗杂志> 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 1976年 <光明日报>
 | | | 世界最貴和最丑陋聖誕樹同時亮相 黃金樹奪目(組圖) 國際在線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將至,在日前全球經濟低迷狀態下,日本12月2日推出了迄今為止最貴的一棵聖誕樹。與此同時,遠在英國的達勒姆郡則展出了世界上最不值錢的一棵聖誕樹,兩者形成鮮明對比。 據英國媒體報道,日本的這棵聖誕樹是一棵用24k金打造的的黃金樹,上面瓖有的寶石多達240顆,其中還包括鑽石小掛件及珍珠串。這棵黃金聖誕樹重達21公斤,價值100萬英鎊。
據了解,這棵聖誕樹將于本周在日本大阪的時尚區心齋橋銀座對外展覽。銀座一商場的發言人表示︰“盡管現在經濟蕭條,但至少在這里,人們仍可以感覺到一絲聖誕節華麗的氣氛。”而英國達勒姆郡的彼得利市的居民則不得不忍受另一棵足以稱為世界上最丑陋的聖誕樹。 對此,有人抱怨稱這簡直就是對彼得利市的侮辱,感覺現在該市的情況就像聖誕節一樣,經過短暫的熱鬧喧囂後開始走向低迷。 750) this.width=750"> 世界上最丑陋的聖誕樹
750) this.width=750"> 世界上最貴的聖誕樹 戰爭扭曲人性-- 爭做慰安婦的日本女人(組圖) 鳳凰網
在亞洲日本的殖民地、佔領區和本土,慰安婦的總數在四十萬人以上,至少有二十萬中國婦女先後被逼迫為日軍的性奴隸,日軍慰安所遍及中國二十多個省。圖為“自覺自願”的日軍慰安婦。二戰期間,日軍在其佔領地區普遍設立了被國家默認的合法的強奸中心——慰安所。在這一制度的奴役下,大量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歐美各國的婦女慘遭日軍的蹂躪。強征中國、朝鮮等地婦女做為日軍性奴隸,是當時的日本政府和軍部直接策劃、各地日軍具體執行實施的。 750) this.width=750"> 750) this.width=750"> 深受皇民化教育的日本學校女生組建的“慰安婦團” 750) this.width=750"> 日本統治區域的婦女們積極自願參加前線“挺身隊”(即從軍妓女) 750) this.width=750">
在當時日本的戰時機制的鼓吹下,日本國確實有很多婦女是自願參與並組建慰安婦團。 750) this.width=750">
很多日本婦女被當時的宣傳所蒙蔽,以為自己真的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犧牲。
750) this.width=750">
日軍慰安所內的慰安婦在做政治宣傳表演。 750) this.width=750"> 這些日本慰安婦中,相當多數的人還是被強迫的。
750) this.width=750"> 但在當時的環境中,與其他國家的慰安婦相比較,她們都被忽略了。 750) this.width=750">
解救出來的朝鮮“女子挺身隊”隊員
750) this.width=750"> 解救出來的朝鮮“女子挺身隊”隊員 (即從軍妓女) 750) this.width=750">
解救出來的中國籍慰安婦。
750) this.width=750"> 解救出來的朝鮮“女子挺身隊”隊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