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美國萬花筒-1/ 蘇格蘭與英格蘭合并之謎/ 納粹曾研發由人駕駛的飛鏢炸彈
發佈時間: 12/13/2008 12:40:00 AM 被閲覽數: 17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2008-12-12 美國萬花筒-1 Voice of America VOA


 

蘇格蘭與英格蘭合并之謎


2008/12/12 


1707年對英格蘭和蘇格蘭而言,是意義極為深遠的一年。這一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達成了完全合并,從數百年紛爭的刀光劍影中誕生出嶄新的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的誕生

  在此之前,同處一島的蘇格蘭和英格蘭長期處于分裂狀態,沿襲著不同的發展軌跡,彼此之間齟齬不斷,以致兵戎相見。實力強大的英格蘭妄想用武力統一不列顛島﹔實力稍遜的蘇格蘭則多次與英格蘭的宿敵法國結成盟友,遏制英格蘭的擴張野心。



  1296年,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趁蘇格蘭內亂興兵來犯,大肆擄掠。蘇格蘭人不堪受辱,奮起抗爭,其間涌現出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與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兩位著名的民族英雄。1314年蘇格蘭軍隊在班諾克本(Bannockburn)一役中大敗英軍,取得獨立戰爭的最終勝利。蘇格蘭人用鮮血贏得了獨立與自由,此次勝利的榮耀也長久留在了蘇格蘭人的民族記憶之中,同時烙下的還有對獨立的珍視和對英格蘭人的深重敵意。

  1603年,英格蘭“童貞女王”伊麗莎白(Elizabeth I)亡故,將王位傳于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加冕為英格蘭國王James I),兩國實現了王位的聯合,關系發生戲劇性改變。從此,兩國共戴一君,但各自擁有議會與樞密院,在政治、宗教、法律、經濟等方面都保持獨立地位,依舊互相提防,貌合神離。查理一世(Charles I)在位期間曾試圖統一兩國教會,在蘇格蘭推行英格蘭國教會的新祈禱書,結果卻激起了蘇格蘭長老會派(Presbyterian)領導的大反叛,最終誘發了英格蘭內戰。

  其后,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用軍事手段征服了蘇格蘭,卻只能讓蘇格蘭人的獨立訴求和民族感情愈加強烈。1660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復辟后,蘇格蘭旋即恢復了獨立地位。1688~89年,“光榮革命”爆發,詹姆斯二世(James II,蘇格蘭的James VII)被廢黜,瑪麗和奧倫治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被英格蘭議會擁立為君,蘇格蘭議會權衡利弊之后也對此表示了認可,兩國依舊維系著王位聯合的狀態,直至1707年合并的完成。

  合并對兩國而言都有著深遠影響──合并終結了蘇格蘭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而存在的歷史,為日后的蘇格蘭社會埋下了滄桑劇變的種子﹔合并使英格蘭消除了北部邊界的安全隱患,杜絕了國外勢力插手不列顛島內事務的任何可能──可以說,此后煊赫一時的“日不落”帝國,也正是建立在1707年合并的牢固基石之上。

  耐人尋味的是,這次合并的完成遠非你情我愿,恰恰相反,合并一度遭到了蘇格蘭社會的激烈反對。可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蘇格蘭議會卻最終力排眾議,推動了合并順利完成。

  一直以來,1707年合并問題都是史家討論的焦點,對于蘇格蘭方面同意合并的動機也是眾說紛紜。綜觀合并前夕的蘇格蘭,筆者認為,當時的蘇格蘭國民經濟體系已搖搖欲墜,經濟問題乃是蘇格蘭人面對的最迫切、最現實亦是最基本的問題。在推動合并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動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合并是英格蘭政治上的必需,是蘇格蘭經濟上的必需。

  下面,筆者即試圖還原當時蘇格蘭所面臨的經濟困境,從經濟視角論述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蘇格蘭經貿發展的困境

  十七世紀中期的蘇格蘭經歷了英格蘭的殘酷征服,經濟凋敝,滿目瘡痍,被克倫威爾形容為“一個破敗不堪的國家”。復辟使蘇格蘭恢復了獨立,經濟也有所恢復,一度迎來了短暫繁榮。但蘇格蘭國小寡民,地域發展又極不均衡,整體經濟實力遠遜于英、荷、法等國。在劇烈變動的政治經濟環境中,蘇格蘭的繁榮曇花一現,很快便走向了終結。

  十七世紀后期,重商主義開始在西歐各國普遍流行。法國、英國、荷蘭、斯堪的納維亞諸國等蘇格蘭的貿易伙伴,紛紛高筑關稅壁壘。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蘇格蘭絲毫不占優勢:蘇格蘭的出口商品以羊毛、鹽、煤炭、小麥、亞麻、魚類、牲畜等農礦業產品為主,缺乏競爭力,又無法采取有效措施反擊貿易壁壘,保護本國利益。蘇格蘭國內市場規模不大,經濟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海外貿易,可此時各國市場嚴密的保護政策卻讓蘇格蘭人望而興嘆。

  國外市場逐步萎縮,殖民地市場又毫無斬獲,復辟之后,一直將蘇格蘭視作政治隱患和經濟對手的英格蘭將其列入了《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的限制之中。航海條例是英格蘭政府針對海上貿易競爭對手而頒布的法令,規定凡是從歐洲運到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商品生產國的船只運送﹔凡從亞洲、非洲、美洲運到英國或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英屬殖民地的船只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進出口貨物以及英國國境沿海貿易的貨物,則完全由英國船只運送。條例的目的在于壟斷英格蘭與海外殖民地貿易。蘇格蘭人缺乏本國的殖民地,也無法從英格蘭獲利丰厚的殖民地貿易中分得一杯羹。

  不僅如此,英格蘭出于自身利益而參與的諸次戰爭讓蘇格蘭大受其苦。三次“英荷戰爭”滿足了英格蘭人的利益,卻嚴重違背蘇格蘭人的意愿,讓蘇格蘭失去了他們最好的貿易伙伴。威廉三世即位之后,戰爭更是層出不窮。1688~1707年的19年間,蘇格蘭僅有5年處于和平時期。1689~169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卷入了奧格斯堡聯盟戰爭,1701年開始,蘇格蘭又被拖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對抗法國。

  英法之間的戰爭給蘇格蘭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多方面的:法國政府限制蘇格蘭商品進口,使蘇格蘭在這個傳統市場上喪失了大部分份額﹔英格蘭皇家海軍巡行在蘇格蘭港口,阻止對法貿易﹔更為嚴重的是,法國私掠船頻繁肆虐于主要的商業航線,蘇格蘭缺乏海軍,又得不到英格蘭海軍的保護,商船屢受洗劫。

  森嚴的貿易壁壘和連綿的戰爭使得蘇格蘭商業遭受了重大打擊,也讓蘇格蘭的經濟發展之路變得舉步維艱。

  禍不單行,十七世紀末期,蘇格蘭又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大飢荒。從1695年至1699年,氣候的反常使蘇格蘭糧食產量一落千丈,糧價飛漲,盡管蘇格蘭政府盡力緩解危機,教會也傾力救濟,可窮人還是無以果腹,餓殍遍地。蘇格蘭醫學家及文物學家羅伯特‧西巴爾德爵士(Sir Robert Sibbald)以悲傷的筆觸描述了這次飢荒給蘇格蘭人帶來的災難:

  有些人倒斃路旁,有的人躺在街道奄奄一息,窮困的嬰兒嗷嗷待哺,但母親們干癟的乳房再也無法喂飽他們。每個人都能從各地的窮人臉上看到死亡,他們形同枯槁,氣若游絲,如果不加以照顧,死神隨時都會帶走他們……有的人甚至吃那些病死的動物,這可能給他們帶來瘟疫……

  飢荒使得蘇格蘭的人口減少了約15%。為了緩解糧食危機,蘇格蘭政府不斷進口糧食,造成了硬通貨幣的大量流失,從而損害了國內的信貸系統,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

  雪上加霜的是,在這樣的艱難時世中,蘇格蘭人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計划也遭到了慘重失敗。

  面對歐洲各國森嚴的貿易壁壘和英格蘭緊閉的殖民地大門,蘇格蘭人一度萌發了開拓本國殖民地的強烈愿望。1695年,蘇格蘭人成立了“蘇格蘭對非洲及東、西印度群島貿易公司”。此后不久,在中美洲地峽殖民的達瑞恩計划(Darien Scheme)被公司采納。達瑞恩位于現今的巴拿馬運河地區,是扼守南北美洲的要道,這一計划的愿景,是在地峽建立一個殖民地,使其成為連通太平洋貿易圈和大西洋貿易圈的商業中轉站。

  計划確定后,公司開始多方募集資金。但英格蘭議會擔心該計划會影響英格蘭在殖民貿易體系中的壟斷地位,降低國家收入,通過決議撤回了所有的英格蘭資本。威廉三世的宮廷對于這項計划也極為抵觸。達瑞恩地區雖是處女地,但其連接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帝國,西班牙早已將其視為本國所有。威廉三世正忙于與法蘭西的戰事,急需西班牙為盟友共同對抗路易十四。對于達瑞恩計划,王室不僅百般阻撓,更頒令禁止英格蘭各殖民地當局對蘇格蘭人施以援手。

  此時的蘇格蘭人已是孤立無援,他們所懷的僅是滿腔熱情和無比的勇氣。即便如此,1696年春,愛丁堡和格拉斯哥等地的有產階級還是傾其所有,將大量資金投入這次冒險計划。1698年7月,蘇格蘭公司的殖民船隊滿載著全國的希望起航,次年抵達了目的地并成功建立起定居點,全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可隨后,災難接踵而至:地峽地區叢林茂密,河流縱橫,很難開辟出貿易路線。飢餓和猖獗的熱帶疾病使得定居點的人員死亡率居高不下,西班牙人的進攻和英格蘭人的袖手旁觀讓這次冒險的慘敗變得更加無可挽回。1700年,蘇格蘭公司不得不終止了此次計划。

達瑞恩計划的失敗,對蘇格蘭本就脆弱不堪的經濟系統不啻為致命一擊。蘇格蘭損失了2000人和15萬3000鎊,約占蘇格蘭全部流動資本的1/4。(1707年改換貨幣制度時,蘇格蘭國內貨幣總流通量不超過41萬1000鎊)蘇格蘭的硬通貨幣在飢荒時期已經消耗了很多,此次災難更是讓經濟走到了崩潰邊緣。



  邁向合并之路

  達瑞恩的慘敗點燃了蘇格蘭國內醞釀多年的憤怒火焰。蘇格蘭各界對現行的聯合體制產生了普遍質疑──1603年以來實行的王位聯合模式根本沒能給蘇格蘭帶來任何益處,只會逐漸扼死相對弱小的蘇格蘭。此時,就連一貫支持宮廷的人們也開始指責蘇格蘭所受的不公待遇。愛國者們更是言辭激烈,猛烈抨擊1603年以來的聯合關系。著名的蘇格蘭作家、政治家安德魯‧弗萊徹用“一個被仆人所管理的農場,遠離了主人的視野”來形容蘇格蘭的處境──這個著名的比喻在蘇格蘭各界廣為流傳,成為當時蘇格蘭人的共識。

  在同期的英格蘭,重新構建兩國關系的問題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1700年,瑪麗的妹妹安妮公主的最后一個繼承人亡故,英格蘭王室就此絕嗣。1701年,英格蘭議會頒布了《嗣位法》(Act of Settlement),規定安妮過世之后,英格蘭王位將由新教的漢諾威(Hanoverian)王室繼承,借此避免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后裔卷土重來。但早就對英格蘭傲慢獨斷態度不滿的蘇格蘭議會,卻宣布《嗣位法》不適用于蘇格蘭。

  鑑于詹姆斯二世黨人一直在蘇格蘭有較大影響力,英格蘭人擔心一旦王位聯合模式破裂,一個親天主教的,親法國的蘇格蘭將會出現。至此,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之間的關系面臨著重大考驗,重新洗牌在所難免。

  1702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方面的代表就完全合并的事宜展開初步磋商,結果以失敗而告終。英格蘭人希望達成“一體化合并”,撤銷蘇格蘭議會,蘇格蘭人則希望達成某種形式的“邦聯式”聯合,但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1703~04年,在強烈的反英情緒推動下,蘇格蘭議會連續通過針對英格蘭的法案,兩國關系面臨徹底破裂的危險。英格蘭方面隨即予以嚴厲反擊。1705年3月,英格蘭議會通過《外國人法案》(Alien Act),法案規定:蘇格蘭在當年聖誕節之前必須派出專員與英格蘭磋商完全合并事宜,保留王位聯合模式亦可,但必須承認漢諾威王室的繼承權。否則所有居住在英格蘭的蘇格蘭人將被視為外國人,財產充公。法案還規定禁止蘇格蘭牲畜、亞麻和煤炭進口,禁止向蘇格蘭出口羊毛及軍事裝備﹔英國護衛艦將阻止蘇格蘭與法國進行貿易。這與其說這是一個法案,倒不如說這是一份最后通牒,一份赤裸裸的要挾。

  《外國人法案》出台之后,蘇格蘭各界大為震怒,公眾情緒近乎失控。同月,愛丁堡當局公開宣判并處決了英格蘭商船沃塞斯特(Wocester)號的格林船長與兩名水手,理由是其對蘇格蘭公司的商船實施海盜行徑。沃塞斯特號事件成為蘇格蘭人憤怒情緒的一個縮影,也讓英格蘭政府意識到政治目標不能僅靠威嚇去完成,為了緩和緊張局勢,英格蘭于11月撤銷了這一法案。

  對蘇格蘭政治家們而言,英格蘭經濟制裁的大棒雖然沒有落下來,但他們已經感覺到了絲絲寒意。蘇格蘭此時的經濟狀況破敗不堪,蘇格蘭銀行剛于1704年破產。如果英格蘭實施經濟制裁,國家將走到絕路。同年年底,蘇格蘭議會重新組織了代表團與英格蘭商討合并事宜。

  此時,原本對合并方案持抵觸態度的蘇格蘭議員,其立場也悄然發生了改變。1704年時,還有議員宣稱,在議會中找不出10個人贊成英格蘭的完全合并方案。可到了1706年底,相當數量的蘇格蘭議員已經對此心存向往。許多人指責英格蘭方面通過赤裸裸的政治賄賂收買了蘇格蘭的政治精英,另一些人則認為是宮廷利用了其高超的政治駕馭技巧。但經濟方面的考慮卻值得我們格外關注。

  議會中的重要人物羅克斯巴勒伯爵(Earl of Roxburgh)在1705年11月的一封信件中寫道:“(合并的)目的中,貿易占了很大部分,剩下部分是漢諾威王室,部分是安逸和安全的考慮,其它還有對國民混亂秩序、難耐的貧窮和持久的壓抑的厭惡之情……”另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西菲爾德伯爵(Earl of Seafield)同樣沒有忘記經濟因素──“我認為和英格蘭合并的正面因素如下……英格蘭在貿易和其它方面將會給我們帶來好處,這是其它的國家都不能做到的……”

  由此可見,經濟前景是議員們轉而支持合并的一個關鍵原因。需要指明的是,這一贊同動機是公共利益和個人私利的奇怪混合物,很難分清哪些是基于民族發展前景考慮,哪些是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議會中有相當多的地主,這些人擁有農場、牧場、鹽場和礦山,主要從事農礦業商品的經營。如果完全合并達成,他們將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和市場份額,成為首要的獲益團體。可如果《外國人法案》付諸實施,他們也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更何況,一些貴族在英格蘭還通過聯姻或購買手段擁有大片地產。

  但不管哪種考慮占了上風,此時的合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蘇格蘭議員們都了解這個國家所面臨的艱難境遇:如果毫無修正地維系現存的王位聯合模式,蘇格蘭積貧積弱的狀況將得不到一絲緩解﹔如果施行蘇格蘭人認可的某種模糊的聯邦制,英格蘭人照舊會將蘇格蘭看作潛在的威脅,遏制蘇格蘭發展﹔而如果徹底斷絕與英格蘭的聯合關系,英格蘭會毫不留情的施加經濟制裁甚至武力打擊,此時的蘇格蘭甚至沒有財力組建部隊來保衛自己,倘若兵戎相見,何以應對?除了接受完全合并,蘇格蘭政治家們很難找出一個更好的方法來維護國家利益。合并固然傷害了蘇格蘭人的民族感情,但從理性角度看,這卻是將國家從貧窮和落后中拯救出來的最好方法。

  1707年1月16日,《合并條約》的全部條款在蘇格蘭議會大廳以110票贊成、41票反對得到通過。最終通過的《合并條約》共包括25個正式條款及三個附加條款,在這25個條款中,涉及經濟方面的多達15條。條款中給予蘇格蘭人以貿易自由﹔取消了航海條例的限制﹔取消了關稅壁壘﹔還規定由英格蘭撥出資金,作為蘇格蘭分擔英格蘭國庫債務的補償,在實際操作中,這筆資金也被用于向在達瑞恩計划中蒙受經濟損失的蘇格蘭投資者提供補償。除此而外,條約還包含了在蘇格蘭征收更輕的稅收及每年向蘇格蘭投資發展工業等內容。

  同年5月1日,《英格蘭及蘇格蘭王國合并條約》正式生效,蘇格蘭王國和蘇格蘭議會都成為了逝去的歷史。

  二十世紀20年代,現代蘇格蘭民族主義運動開始興起,二戰之后,主張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在議會中聲勢日隆,80年代,撒切爾領導的保守黨政府提出妥協方案,即允許蘇格蘭擁有地區議會,但是中央政府保留取消該議會的權力,被大多數蘇格蘭地區政黨接受。1997年,英國就蘇格蘭地區議會議案舉行全民公決,75%的投票者接受妥協方案。次年,英國政府公布了蘇格蘭法案,消失了近三百年的蘇格蘭議會再次恢復。

  結語

  合并之后,廣闊的英格蘭市場和其遍及世界的殖民地都向蘇格蘭人敞開了懷抱。但合并還是經歷了痛苦的磨合期,直到政治形勢趨于穩定之后,備受期待的大發展局面才姍姍而來。十八世紀下半葉,蘇格蘭經濟開始了奇跡般的騰飛,1783年之后更是步入了工業革命。同時,蘇格蘭的知識界萌發了輝煌的“蘇格蘭啟蒙運動”,誕生出亞當‧斯密(Adam Smith)、戴維‧休謨(David Hume)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在這一過程中,英格蘭流入的資本、技朮、觀念功不可沒。與英格蘭合并的長遠利益,直到這時才完完全全的展現在蘇格蘭人面前。

  長久以來,1707年合并一直被蘇格蘭民族主義者所詬病,但事實是,高漲的民族情緒并不能讓蘇格蘭成為歐洲強國。從十七世紀下半葉到十八世紀初,蘇格蘭經濟正處在發展的重大轉折點上。

  中世紀以來與歐洲大陸的傳統貿易關系已經朽爛﹔與之相反,蘇格蘭經濟對英格蘭的依賴程度卻不斷提高。至1700年,向英格蘭出口牛、羊、亞麻、煤、鹽已經成為蘇格蘭最大宗的出口貿易,約占總出口額的40%。在當時的背景下,只有擴大與英格蘭的貿易往來,參與英格蘭的殖民地貿易才能挽救蘇格蘭經濟,才能讓蘇格蘭民族得到繁榮和發展。

  1707年議會投票贊成兩國合并的那些蘇格蘭政治家們,是以務實的態度而非偏激的情緒看待擺在面前的這個機遇,盡管飽受非議與攻訐,盡管這一舉動的確摻雜有個人私利的成分,但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他們做出的是一個明智而關鍵的選擇。

  (摘編自台灣《歷史》月刊250期 作者:楊琨)

 

 

異想天開 納粹曾研發

由人駕駛的飛鏢炸彈


2008/12/11 


台灣中廣新聞網報道,二戰末期,為了能打贏,德國研發了不少特別的武器,其中有一種是由人駕駛的飛鏢炸彈。飛鏢炸彈的草圖是一名英國人,最近由這個人的子孫拿出來拍賣。

  這種飛鏢炸彈由于造型像飛鏢而得名。飛鏢炸彈運送的方式跟現在的火箭送航天飛機一樣。一架飛機上面挂一架小滑翔機,上面坐一個飛行員,下面有一枚一千公斤重的炸彈。

  飛機飛到目標區附近,拋下滑翔機,飛行員操縱,飛到目標上空,一按按鈕,丟下炸彈,炸彈掉在目標上,而按按鈕的同時,滑翔機上的氣球充氣升空,拉起滑翔機,把飛行員帶到安全的地方降落。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舒伯特《罗莎蒙德》/魯迅的暗戀對象/于光遠爆江青猛料/毛主席特赦的美貌女匪
  • 2008sjmj/大提琴曲新月(倩女幽魂) /日本廣島被原子彈轟炸後/勞累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