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文茜世界周報2008年12月14日 PART 4/6 史海:世界历史上最负盛名的26张照片 《受伤的女子》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 是那么安详而不带一丝猬亵。 《她叫玛格丽特马瑟》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 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陷阱前奏》画家为他穿著大衣的女友画一幅裸画, 这是在塞纳河畔由摄影师精心安排的一个“圈套”,最初的目的不过是想看看周围的人对此有何反应。 《裸跑者》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布瑞恩正跑过球场的看台前。据报导,面对这个尴尬场面,女王差点晕过去。后来,布瑞恩以“有伤风化罪”被判三个月监禁。 《玛丽莲-梦露》此照之所摄, 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 狂喜的美国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吻着她。照片出现于《Times》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40年后,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被打捞的小猫》这并不是一锅小猫靓汤。8周大的猫咪呼噜噜太想知道主人的晚餐是什么了, 它围者着面汤锅打转,直到一头载了进去…… 这位穿戴整齐的美国青年所佩的胸章上写着:“上帝保佑美国,支持我们在越南的孩子们。”但事实与他的期望正好相反。 《乡村医生》1948年,史密斯被《生活》杂志派往科罗拉多州的克瑞米林拍一个工作中的医生。 《陷阱》一个溜狗的老人突然停下来进入了摄影家设计的“圈套”,其实,类似的题材还有很多。 《刺杀肯尼迪的凶手被枪杀》“奥斯瓦尔德出现了。我举起照相机,察觉到有人从人群中挤出来。他向前迈了三步。我按下快门。我直到听到了枪响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人们向鲁比扑过去时我照了另一张照片。可是闪光灯不起作用,又来不及充电。我一直为第一张照片感到担心。我有没有过早地按下快门?差不多过了两个小时我才能够从监狱里下班回办公室去把照片洗出来。快门没有按得过早。” 《枪》在纽约105街区, 一个小孩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铁路边的商店》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铁路边的商店,再现了美国30年代乡村富有的一面:种类繁多的瓜果和鱼,以及穿戴整齐的商店老板。不过很快的,美国经济就进入了大萧条期。这也是这张照片被人追忆的原因。 《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碎镜》子打碎了, 两个孩子在拾碎片,其它的孩子则默默看着,像犯了错的大人们那样惶恐。与此同时,另外的世界则依然各自奔忙,这是1981年出版的《观察的方式》一书,68张系列街头摄影中的第14张,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旋转的温达》这张照片是杜瓦诺斯1953年在一条大街上拍的。这期间,他拍摄大量温达的照片。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际上她是一个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对“温达”的着迷来源于她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表演场里黑乎乎的,条件极其简陋,连街头苦力都可以进去看她的表演。外面则十分明亮。这明确地显示了公共场所和隐秘场所的对比。 《拿手榴弹的小男孩》阿伯斯的风格是一种幻想世界和意识形态世界的不和谐。正如这幅照片中阳光明媚的公园和两棵梨树之间, 以及优美的景致和小孩子明显的恐怖而带点残暴的表情。 《小大人》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条小巷“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第二的明信片。 《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毕加索》“请看这块面包,这是面包师出的主意。它们只有四个手指,这也是它们被命名为毕加索的原因。”毕加索如此对杜瓦诺斯说道。 《苦难的眼睛》1948年冬至1949年春,摄影大师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的。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习作》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 《你先请》猫咪Terry和狗Tomson正在决定谁先下嘴。金花鼠Jim万万没有想到,主人刚离开家自己就要变成这两个“朋友”的晚餐。它们三个都是Mark家喂养的宠物。在主人面前,它们似乎是亲密无间的伙伴。 《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在按下快门后赶走了那只兀鹰,给了小女孩一些食物和水,最后看着小女孩离去。在他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卡特自杀身亡。道德良心上的遣责,可能是卡特无奈结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 在我们周围,正有无数这样的图像在形成、在发生,你我是否也仅止于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漠然地擦肩而过? 《温斯顿.丘吉尔》关于这张照片的轶事是这样的: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刹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二战时期英国的象征,这也是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撤退》这是在撤退中的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士兵,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抗美援朝部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Withdraw?..........!We go aheaad to the wrong drection!” 豆瓣:《楊寬自傳》 揭露自己三個兒子的獸行 這几年曆史學家的自傳出了好多種。最有名的大概是何炳棣先生的《讀書阅世七十年》,他長期在美國生活,基本上写的都是學界的事。國內的何兹全先生,赵俪生先生,傅振倫先生等,都写過回憶录,但與他們曲折的人生經曆相比,他們的書都很平平。原因之一,恐怕是他們写作回憶录和自傳的时候,都已高齡,精力不濟,勉强写出来的作品,不大可能精彩。去年台灣史家的自傳,有两本引起過来,一是王叔珉的《慕廬憶往》,像一本流水帐簿。吳相湘是近現代史名家,他的《三生有幸》成書略早些,書中有上下古今的一些掌故逸闻,但作者親身的經曆着墨並不算多。因爲學者的生活本来很簡單,所以這些自傳或回憶录,都不免有些文字是湊數的。 《曆史激流:楊寬自傳》,台北: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楊寬先生的自傳早在1993年就在台灣出版了,1995年出版了日文版。但因爲他不肯出版删節的簡體版,至今仍不得在大陆發行。前些年在北京图書館的港台图書阅覽室略一翻阅過,印象颇深。一個多月前在孔夫子舊書網的台灣某店內訂購另外一本書时見到此書的新版,就顺手訂購了一本。今天终于收到,花了大半個晚上粗略翻阅一過。 作者楊寬先生是著名的先秦史研究者,江蘇青浦(1958年劃歸上海)人,1914年生,上海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畢业,1946年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曆史系教授,1949-1959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1953年兼任复旦大學曆史系教授,1960年轉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1970年專任复旦大學教授,1984年赴美國定居,2005年9月在此新版出版不久以92歲高齡去世。他少年早慧,十八九歲就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墨經》的論文,大學畢业不久就在《古史辨》第七冊發表《中國上古史導論》,名動史坛,被顧颉剛譽爲古史辨學派的生力軍。在這部回憶录中,作者對自己的治學經曆一一詳述,對他一生的几個主要經曆,特別是擔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上海曆史研究所副所長期間所親曆的政治运動、人事紛爭等等,娓娓道来,不厭其詳。作者说:“我的後半生,大部分时間和精力是在未嘗間斷的政治运動中消磨和損耗的,……作爲一個史學工作者,我有責任記載、敘述、分析和评論那段反智的、半瘋狂的曆史,總結這史無前例的慘痛教训。”可見其用心所在。 楊師群檔案。作者幼子。 最令人驚異的是作者專門用一節敘述作者與三個兒子斷絕父子關系的經過。事情發生在1976年作者的妻子,也就是三個兒子的母親病故之後。1977年春節大年初一,乘作者出門拜年之際,其次子(浙江大學數學系讲師)盜走存折、電視機、收音機等值錢之物。不久,乘作者到北京參加會議之时,其長子盜走其两千多冊重要和貴重图書,作者稱這比盜走錢物損失更大。1977年7月作者與一天主教徒医師再婚住進其岳父家後,其幼子多次寻衅鬧事,四次釘門,其中一次把作者 80多歲的岳父關了12天。三個兒子鬧事,無不爲財産、房産。這本是家家都可能遇到的事,但他們采取了打砸抢一類的暴力手段。如此對待一個64老翁,原因爲何?作者的解釋是文革打砸抢流傳給兒子媳婦們了,是階级鬥爭導致的家庭鬥爭。因爲早在他被關進牛棚之後,兒子媳婦就不給作者夫婦好脸色了。這個解釋恐怕有點簡單。但作者毫不諱言這段家庭的痛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記录。再版时,也没有做任何删改,可見其痛心,至死不改。 作者一生勤勉治學,不大過问家事,恐怕對兒子們的教育也過问不多。而其前妻長期患抑郁,也不管孩子的教育。家中的生活照料,長期靠老佣人。不過,他的治學,还是影響到他的長子和幼子,後来他們都從事先秦史研究,都做到了教授,小有名氣。作者的次子,没有從事文史,但也是浙江大學教授、研究所所長。三人都是爲人師表的人物。這部書出版十多年了,没有聽说他們有何辯解。倒是前些年聽到他某子的同事怪老头子不該写這種“家庭糾紛”。現在他們最大的年過70,最小的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不知道他們讀到老父的自傳,有何感想。 長子:楊善群,1937年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58年畢业,兰州大學1981年研究生畢业,後任上海社科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员。一说曾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先秦时期特別是两周时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著有《孫子评傳》、《越王勾踐新傳》、《孫子答客问》、《詩經裏的世界》等。 次子:楊義群,1944年生,1981年畢业于浙江大學,獲硕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投资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破格並且越级晉升爲教授。1992年起,批准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贡獻專家。1995年批准爲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並擔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經濟管理學科組專家。已招收培養了20多位博士研究生。出版《投资理財的新型理論、方法與实務》、《財務管理》、《管理會計》、《高级經濟分析——兼論诺貝爾經濟學奖獲奖者有關分析與深化》、《數量經濟學》等專著,發表論文100多篇。主要研究金融投资與公司的財務管理。2005年與2006年連續两個年度,被學校评爲最受學生欢迎的十佳教師。 幼子:楊師群,1951年生,現任華東政法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他自我介紹说:“本人在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顛沛闯荡了八年,深入體驗過社會最底層的相当原始的生活,爲日後搞社會科學研究奠下一些基礎。大學本科畢业,曾任教于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研究生畢业後,在本校開設過必修課《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古代漢語》、《大學語文》、《实用写作基礎》,選修課《中西方政治制度史比較研究》、《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世界通史》、《旅游地理學》等課程。本人讲課信息量較大,能深入浅出地把握課程內容,並不时提出一些不同于傳统理論的觀點,以啓發同學們的心智。主要科研成果:有專著《東周秦漢社會轉型研究》(28萬字)、《中華姓氏譜——孫姓卷》(28萬字)、《中華姓氏譜——蕭姓卷》(25萬字),主編《三千年冤獄》(40 萬字,主撰30萬字)。爲《中國曆代名案集成》宋遼金元分冊主編(主撰20余萬字)。爲《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主要撰稿人。並參與撰写《宋代司法制度》、《十大名案》、《申城舊獄》等論著書籍。發表萬字以上重要論文五十余篇,有十余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复印资料轉載,或收入《新華文摘》、《中國新时期社會科學成果荟萃》、《史學新視野》諸書刊作論文摘要。本人共發表科研成果二百余萬字。” [博讯]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史海:世界历史上最负盛名的26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