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董鋒跟別的貪官有什麼不同,也許並不在于他的荒淫無恥,而在于倒台的方式,他是真正落“網”——倒在了互聯網上。 江甦徐州泉山區的這位區委書記,是被轄區內的大學教師王培榮告發的。舉報人王培榮曾長期通過信訪、信函、電話等傳統渠道反映問題,可他的呼聲沒人理睬。 2008年7月6日晚,他“整個通宵到處發帖”。7月8日,徐州市紀委派人登門了解情況;9日,董鋒被停職;11日,董鋒被免職;17日,董鋒被“雙規”。 法網跟隨互聯網撒向貪官,讓人從中看到了網絡反腐的力量。 1987年9月,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從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發出,它在北京用英語宣告︰“越過長城,我們就能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自此算起,互聯網進入中國人生活已有20多年了。1997年10月,中國內地有網民62萬人;到2008年2月,這一數字已增加到2.21億,超過美國位居全球首位。 網絡編織的世界,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政治生活。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看來,網絡的快捷,帶來了政治信息傳遞和溝通的提速,公眾可以很快了解一些迫切需要的信息,實現信息的平等化傳播,政治的神秘色彩隨之消失。 他指出,當官員與民眾通過互聯網在政治上的地位顯得平等後,官本位就失去了市場。過去的執政方式、決策方式、執行模式如果經不起這一變化的考驗,就會出問題。 “網絡還提供了消除誤解和沖突的信息基礎,利于政治穩定。”這位教授說。歷史上一首童謠都可能對政權產生毀滅性影響,現在政府則可通過網絡控制謠言,澄清事實。 互聯網時代的官員,“微服私訪”已不是獲取民意的唯一辦法。 在2003年初的深圳,網民“我為伊狂”一夜成名。他在網上發表了一篇熱門文章《深圳,你被誰拋棄》,市長讀到此文後,邀請他會面,這令全國網民為之鼓舞。 北京國際城市研究院下屬的“中國政務景氣監測中心”分析,中國的網絡政治是在2002年起步的。這一年,中國社科院接受國務院委托,著手起草政府信息公開的有關法律。2003年1月,廣州市在全國率先實施《政府信息公開規定》。 此後幾年,各級官員紛紛“觸網”,與網友見面,在網上聊天,寫網絡博客,或是通過網絡征求民意。 2006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形成完整的政府門戶網站體系。 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說︰“平時我上網,一是想看一看國內外新聞;二是想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關心些什麼問題、有些什麼看法;三是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對黨和國家工作有些什麼意見和建議。” 這一天,是國家最高領導人首次公開與網民聊天。有人認為,這“標志著網絡正式進入中國政治的話語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