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世界周報 / 一個秘密中美甦嚴守50年/大陸對台灣有求必應真因/毛泽东一段乞丐生活
發佈時間: 12/25/2008 4:23:04 PM 被閲覽數: 12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文茜世界周報2008年12月21日 PART 4/9

 
 
 
 
一個秘密中美甦三國默契嚴守50年

佚名



剛剛組建的志願軍“雛鷹”,與二戰勁旅美國“禿鷲”較量,卻能戰而勝之,訣竅何在?

旅順甦軍烈士陵園中,為何聳立著巨大的甦聯飛行員烈士墓碑方陣?

新發現的史實,足以改寫朝鮮戰爭史、中國空軍史、世界空戰史有關章節:

遼南小城旅順口,現為大連市的一個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要事件,如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溥儀籌建偽滿州國、甦聯紅軍出兵東北並進駐旅順十年……都與其有著密切聯系。

旅順至今仍是個保密意識很強的地區。在沿海開放城市大連,國家只允許旅順口區部分開放。而這里最大的秘密,莫過于已塵封半個世紀的甦聯空軍參加抗美援朝的歷史真相。

202座墓碑意味著什麼?

旅順甦軍烈士陵園的1600余座造型各異的墓碑中,有一個202座墓碑組成的巨大方陣引起我的關注。墓碑的主人都是甦軍飛行員,犧牲時間都在1950 年至1953年之間。202名飛行員,至少相當于5個團的兵力。即使是訓練充滿危險,也不至于在三年時間內有這麼多飛行員遇難,除非是因為戰爭。而同一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局部戰爭要數朝鮮戰爭。

但是,我們熟悉的歷史書上一直這樣記載著: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中甦達成協議,由中國出地面部隊打擊侵略者,甦聯出空軍進行空中支援。但就在志願軍部隊開赴朝鮮戰場前夕,甦方突然說:他們的空軍還沒準備好。18日,毛主席和黨中央審時度勢,毅然決定:沒有甦聯空軍的支持,照樣出兵抗美援朝。 19日,志願軍部隊按計劃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連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上將在《抗美援朝戰爭回憶》一書中也持同樣觀點。而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中對此情節卻只字未提。

“輕量級”戰勝“重量級”的秘密

據統計,朝鮮戰爭爆發初期,美國及其盟國投入了強大的空中力量,各型作戰飛機1200余架,當時中國空軍作戰飛機不足200架,比例是6:1;美軍飛行員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多的達3000小時,志願軍飛行員飛行時間最多不足100小時,比例是30:1;美軍飛行員大都經過二戰洗禮,戰斗出動平均在300次以上,而志願軍飛行員剛剛放單飛,從未參舆^戰斗,比例是300:0。有人把朝鮮戰爭中的中美空戰形象地比喻為:“重量級拳擊手與輕量級拳擊手不公平的較量。”

然而,中美空戰中,志願軍空軍大發神威,擊落擊傷美機425架,其中擊落330架,被擊落231架,取得了1:1.3的赫赫戰果,“輕量級”打敗了“重量級”。

志願軍空軍是1951年1月21日與美機交火的,交火不久,也就是當年11月,美國空軍參謀長範登堡將軍便大發感嘆:“幾乎在一夜之間中國便成了世界上空軍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事實是,甦聯空軍不僅在培訓志願軍空軍方面貢獻突出,在幫助志願軍“雛鷹”打擊美國“禿鷲”方面也是功不可沒的。

中、甦、美達成空前默契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國際斗爭中,特別是冷戰時期,中、甦、美三大國在許多問題上是針鋒相對的。但在甦聯空軍參加朝鮮戰爭這一問題上,卻心照不宣地嚴守機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幾十年。從目前收集到的史料來看,這一默契的核心是避免秘密泄露引起甦、美直接對抗,從而引發世界大戰。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與甦共中央政治局成員討論朝鮮危機時,一致同意:應該不惜任何代價避免甦、美在朝鮮直接沖突,即使甦聯被迫放棄北朝鮮。

一個月後,隨著戰局的變化和中方一再督促,斯大林在要求高度保密和甦軍飛行員必須在甦聯領土以外地區投入戰爭的前提下,終于下達了出兵命令。1950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第64防空集團軍軍長羅波夫率一個只有32架飛機的缺編團隊悄悄飛抵丹東浪頭機場。

為了防止暴露身份,甦軍制定了多項保密措施,如將甦軍飛機上的徽記抹掉,代之以中國軍隊的“八一”標記;飛行員穿上中國空軍服裝;禁止飛行員到美軍控制區和海上作戰,因為一旦迫降,極有可能被美軍俘獲;不準和中國人一起照相,也不準互送私人照片;任何時候都不允許在電台中講俄語--每人發一張卡片,上面用俄語字母拼寫了一些必要的中國話、朝鮮話。(此項命令因不適合作戰需要,未能得到很好的執行。)

甦聯空軍最初駐守浪頭機場,那里緊靠鴨綠江大橋,便于防空,但不利于保密。甦軍停機坪嚴禁中朝人員接近。不久,甦軍又使用了大東港機場,而大浦和大孤山機場由中朝部隊使用。半個月後,為便于指揮,中朝在浪頭機場成立了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即空聯司)。空聯司請羅波夫中將參加,並由他統一指揮作戰,卻被羅波夫拒絕。他說:“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好主意,但是從政治角度來看,則令人驚訝……我答應盡力協同。”

盡管甦聯空軍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密,但美國很快就從各方匯集而來的情報中獲悉事實真相。令人吃驚的是,對于這種大規模的美甦空戰,美國也是避而不談。後來成為宇航員的約翰‧格蘭說:他清楚地知道在同俄國人作戰,而當局不僅知道米格飛機里有甦聯人,而且還知道甦聯飛行員所受到的種種限制。

事實上,當時美國也是力不從心,它在歐洲僅有150架作戰飛機,不足一個師的兵力,要想具備與甦聯打一場全面戰爭的力量,至少要有2-3年的準備時間。

“老大哥”為何“出爾反爾”

一開始,甦聯不同意介入朝鮮戰爭,後來,又派出強大的空軍,怎麼解釋?朝鮮戰爭爆發,使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陣營受到嚴重挑戰。作為“老大哥”,甦聯真的能袖手旁觀嗎?

據新近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紀事》、《百萬大軍在朝鮮》等專著披露,甦聯空軍參戰,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是甦聯遠東空軍基地遭到美軍轟炸。1950年10月8日,海參崴附近的甦哈亞列卡空軍基地被美軍噴氣式戰斗機轟炸。實際上,這種空襲自8月份以來就開始了,只不過轟炸是沿甦聯邊界進行的。美國最初否認空襲事件,但11天後又以“意外事件”賠禮道歉。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甦聯還能坐得住?

二是斯大林有言在先。1950年10月8日晚,周恩來從北京乘飛機赴甦聯與斯大林會談。斯大林表示:可以完全滿足中國抗美援朝所需的飛機、大炮、坦克等軍事裝備,但甦聯空軍未準備好,須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才能出動。這表明,甦聯並未把話說死,而是做了兩手準備,可進可退,進退自如。

三是斯大林不願坐視美國在遠東擴張勢力。二戰中,甦聯損失慘重,承受了巨大的犧牲,急需一段和平時期休養生息,積聚國力。但美國把戰火燃到自己的家門口,實在是欺人太甚。因此,斯大林決定秘密出兵,給美國一個“響亮的耳光”,教訓教訓他。
沒有永不公開的秘密

是美國人最早披露了“甦聯空軍參加朝鮮戰爭”這一重大機密。1988年,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的高級智囊人物赫伯特透露:“我們必須保守住這個秘密。當時一旦把它揭露出來,我們就會受到巨大的壓力--要我們與俄國發動一場戰爭。”

1992年6月,俄國也開始公開談論這一敏感話題。葉利欽在給美國參議院戰俘和失蹤人員調查委員會的信件中稱:“我們認為,有1309架美國飛機在北朝鮮上空被擊落,有262名美國飛行員得救。”信中葉利欽沒有具體說明,這些飛行員是被甦聯空軍擊落的,還是中、甦、朝空軍共同擊落的。

朝鮮戰爭專家達恩茲‧布拉塞認真閱讀甦軍檔案後發現,朝鮮戰爭空戰中,甦軍飛行員出動架次約佔70%,“他們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北朝鮮沒有空軍力量,甦聯的幫助絕對是壓倒一切的。”

中國的保密工作做得最好。直到2000年2月,一級戰斗英雄、前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在《我的戰斗生涯》一書中,才寫道,“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甦聯空軍打的。後來的大機群作戰,特別是與F-86大機群作戰,仍由甦聯空軍唱主角,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協同其完成作戰任務……沒有甦聯空軍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民空軍就不會發展得那麼快,志願軍空軍也很難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

甦聯飛行員戰果知多少?

1999年7月,《揚子晚報》上披露了一則消息:《甦聯4萬軍人曾參加朝鮮戰爭》。消息源自于俄國防部戰史研究所編纂的有關解密文件。這些文件表明,甦軍在戰爭的全過程中都進入了中國和北朝鮮領土內,其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是飛行員。甦聯空軍最精銳的近衛軍一、二、三師都在中國輪過戰。最高的年份是 1952年,兵力達2.6萬人。

2000年7月,《解放日報》報道說:甦聯退役飛行員克拉馬倫可(年近8旬)用親身經歷談了那樁一直被掩蓋的秘密。他說,50年前,朝鮮戰爭爆發後,根據斯大林的命令,大約2000名甦聯飛行員進入中國,然後秘密潛入北朝鮮,打擊美軍飛機。據悉,在戰爭正酣期間,每天都有幾十架甦聯戰斗機直沖雲霄,投入戰斗。

目前,在世界軍事史和朝鮮戰爭史中,甦聯空軍參戰之事已被接受,但還有不少空白,甦聯空軍在兩年零八個月的朝鮮空戰中的戰績,尚無一個公認的結論。甦軍飛行員犧牲人數也是一個謎團。

1995年3月21日,俄羅斯《紅星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噴氣式飛機之戰的王牌飛行員》一文,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真正的噴氣式飛機之戰,是50年代初在朝鮮展開的。一方是美國同其盟國的飛行員,另一方是甦聯、中國和北朝鮮的飛行員。第一個噴氣式王牌飛行員,是甦軍上尉沙巴諾夫。從參戰到1951年5 月20日,他駕駛噴氣式飛機擊落6架敵機,其中有5架噴氣式飛機。從1951年6月17日至1952年2月2日,甦佳金大尉戰斗飛行49次,參加空戰66 次,擊落敵機22架,這是朝鮮戰爭中的最高紀錄……

僅文章中提供的戰績,加起來就達171架之多。甦聯空軍在取得輝煌戰績的同時,也付出了慘痛代價。據羅波夫中將事後透露,其敵我機的損失比是4:1。如果??有230--250架左右的飛機被擊落。遺憾的是,上述數據都是外軍提供的。
“炊事班長”回憶當年

許興榮退休之前是大連某大學的一名處長。當我幾經周折見到他時,他興奮地回憶起“空聯司”的往事--

“1950年12月5日,我報名參加志願軍。一到部隊,我就好生奇怪。這支部隊200多人,老的老,小的小,有做飯的、洗衣的,還有理發的。以後才知道,我們這些人是專門為甦軍飛行員服務的,我的任務是給他們擦皮鞋。因為擦皮鞋的人手夠了,才把我分到空勤灶,擔任炊事班長。那些老師傅,都是從大連飯店招來的,會做俄國飯菜。

“當時,不僅有甦聯空軍參戰,而且,沿鴨綠江一線,都是身穿中國軍裝的甦聯高炮部隊。美國肯定知道甦軍參戰秘密,每隔十天八天,就乘夜色到前線各機場進行轟炸。

“按照有關規定,中國軍人不準到甦聯飛行員的宿舍去。我不懂俄語,無法與他們交談,也不知道他們的真名字。他們用的全是假名,很難對上號。

“業余時間,甦軍營區內有個小俱樂部,經常放映電影,後來熟悉了,我們可以進去看。但他們不放電影,就說明出事了,只讓甦聯人進,不讓中國人去。我們听說,那是飛行員在空戰中犧牲,他們在晚上開追悼會;會後,由甦軍派車,在中國警衛班護送下悄悄送往旅順甦軍基地秘密安葬……

俄羅斯不曾忘記

這幾年來,陵園的陵墓做了修繕,墓園四周綠草茵茵,莊嚴肅穆。工作人員破例讓我看了他們新撰寫的解說詞:

東部陵園由三部分組成,第二部分安葬著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甦軍飛行員。當時我們空軍力量薄弱,斯大林元帥于1950年11月命令部分甦聯空軍秘密入朝參戰。許多飛行員在戰爭中壯烈犧牲。墓碑中間的方洞原來安放著烈士生前照片。遺憾的是“文革”期間均遭破壞……

講解組長劉瑞萍深情地回憶起費多羅維奇之女墓地尋父的經歷:1999年7月29日,一位年屆50的俄羅斯婦女帶著女兒走進烈士陵園,要尋找他父親費多羅維奇的陵墓。據介紹,其父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時,她才二三歲。安葬時,她母親來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機會來掃墓。從她提供的歷史照片上看出,送葬的人都是甦軍,而且背景上有墓碑,說明202名烈士不是戰爭結束後統一安葬的。我們根據烈士的姓名,把每座墓碑基座上的名字都查了一遍,終于找到了費多羅維奇的陵墓。其女按照俄羅斯的風俗,點上兩只蠟燭,擺上一片面包、一杯伏爾加酒和一個漂流瓶,然後抱著墓碑失聲痛哭……她在留言簿上用俄文寫道:“感謝這里的工作人員在我找尋親人的過程中給予的一切幫助,並把我最美好的祝願送給你們的祖國及人民!”

 

這才是大陸對台灣有求必應的真正原因

鳳凰網    作者: 誰為誰狂    2008-12-23

馬英九上任以來,對大陸提出過不少要求,大陸似乎並沒有什麼拒絕的意思,幾乎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作為長期觀察兩岸關系的本評論員,也為這罕見的現象感到吃驚。這個中的原因,是什麼?

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1日下午閉幕,大陸又推出十項對台優惠措施,也沒有什麼好意外的,日後關于對台優惠措施可能還會更多,我們回顧馬英九上台之後大陸的對台表現,可謂已經到了對台灣的要求有求必應的地步了。這讓一些網友心存疑慮,台灣仍在強調自己的主體地位,馬英九仍在強調要大陸撤導彈,吳伯雄在日本聲稱釣魚島是台日之間的事情,台灣島內對大陸的反感也並沒有消除,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陸為什麼要對台灣有求必應,筆者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大家如果堅持看三十年的新聞聯播,除了新聞事件按參與領導人地位順序播出、全國上下總是形勢一片大好這兩大特色之外,還可以對台灣這兩個字不停出現有比較深刻的印象,無論是我們出訪外國,還是外國到訪我國,無論與台灣能不能沾上邊,所有的會談會見中幾乎鐵打不動地要在收尾時提到台灣問題,中方要麼感謝,要麼希望對方在台灣問題支持中國政府的立場,幾乎概莫能外,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台灣問題對中國的重要性,說明了台灣問題消耗了中國太多的外交資源。

如果沒有台灣問題,美、日將會喪失對東亞的絕對主導權,第一島鏈將會出現一個巨大的突破口,中國海軍就可以真正從近海海軍發展到遠洋海軍,在全球範圍內捍衛中國的利益;如果沒有台灣問題,中國在南海的權益將得到真正的捍衛,東南亞一些國家就會失去在兩岸對峙中侵佔南海權益的機會;如果沒有台灣問題,中國人的財富就不必送給一些在兩岸爭斗中漫天要價的無恥國家;如果沒有台灣問題,中國將會獲得巨大的國際彈性空間,為中國的在世界上的聲音增加更多的底氣。

所以,我們當前的最重要問題在筆者看來有兩個,一個是迎接經濟危機,采取各種措施(刺激經濟、加強保障)解決好大陸內部的民生問題,一個則是處理好大陸與台灣的關系,采取各種措施推動兩岸進一步交流,最終實現兩岸的統一。

在對台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具備大局觀,不要計算小得失,大陸與台灣之間求的是國家統一的大同,存的是暫時分裂的小異,求的是共同發展的大是,存的是暫時爭執的小非,求的是兩岸加強交流加快經濟之實,存的是政見不同的政治之虛。

台海之間的這座巨大冰山不會因為大陸的對台優惠政策而在一時之間就得以化解,這需要時間,中國要實現和平統一不可經歷一個暴風驟雨式的進程,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有耐心,台灣對大陸的質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會煙消雲散,我們現在不怕台灣提要求,提得越多,解決的越多,兩岸之間的融合就會越深,兩岸之間阻礙統一的問題就會越少,如此下去,兩岸統一最終也將會水到渠成。

 

毛泽东的一段乞丐生活
 

   1917年,我在楚怡中学任教,毛泽东仍在第一师范读书,常来找我聊天。
   “假期怎么过?”毛泽东问道,“你有什么打算呢?”
   “我有一个新计划,决定做一段时间的乞丐。身上一个钱也不带,去作长途旅游,吃、住问题,打算用乞讨的方式来解决。”
   毛泽东很是激动,“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吗?”他问道。
   “当然可以。”

   一天清晨,我们就踏上了通往宁乡县城的道路。我们边走边谈,过了漫长一段时间,我们感到很饿。
   毛泽东说,“我们开始行乞吧,我已经饿得要命了。” 毛泽东问路旁小食店的女人,“你知道附近有读书人家吗?”她说:“在小店后面住着一位姓刘的老绅士。”
   “润之,”我嚷道,“刘先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了!”我们走到一座堂皇的住宅前,敲门。刘翰林终于走出来了。他年约70岁,他带着惊奇的眼光注视着我们。当他明白我们的来意后,过了一会儿,他爽快地给了我们一个红纸包。我们向他告别之后,打开纸包,一下子富了起来,纸包里有40枚铜板。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小食店,不一会儿就饱餐了一顿,每人只花了4枚铜板。
   后来,我们沿路乞讨,农舍相隔二三里,讨到的只是些冷饭冷菜,半饥半饱的。我们深深感到,讨饭与在饭馆里吃饭是何等的不同!
   我们来到了沩山,找到一户人家,一对和善的老夫妇给了我们足够的饭菜。老人对我们说:“你们两个小伙子看上去决非乞丐,可为什么以乞讨为生呢?”
   “我们家境不好。” 毛泽东答道,“但我们想旅行,因此惟一的办法便是一路乞讨。”
   他说:“当叫化子没什么不好,叫化子总比强盗好得多!”
   “叫花子是最诚实的人,”我辩解道,“甚至比做官的都要诚实得多。”
   我们走了好几天才到达安化县城。由于饥一顿,饱一顿,我们很饿。一天清晨,我们身无分文走进一家茶馆,叫了茶和早点。吃过之后,我们商量如何去付款。我建议毛泽东留在那里记日记,我则到街上看看有什么法子。
   花了一个半钟头的时间,我只讨到21文钱。最后我们想出一个办法,用讨来的钱买些纸,然后写些对联,送给店主,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乞讨方式。
   在头一家店铺里,店主看了对联后,面带笑容地递给我4个铜板。我如法炮制,返回茶馆付了款。
   离开安化之后,我们到了益阳县城。我突然发现墙上贴着县长告示,我认识县长。我们俩决定去看看他。
   我和毛泽东找到了那个威严的衙门,向门房递上名片,并把毛泽东的名字写在上面,请求通报。门房仗势欺人,见我们是叫化子,硬是不愿进去通报,还粗暴地撵我们走。
   终于有一位长者进去为我们通报了县长。县长张康峰先生吃惊地问道:“肖先生,出了什么事?你们哪里来?”
   “我们从长沙来。”我把我们的想法与经历告诉了他,张县长款待了我们。3天后,告别时,张县长又送给我们4块钱以备急用。
   四五天之后,我们的行程结束,回长沙去了。
   (摘自《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作者:萧子升)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世界周報/ 三十年代上海女作家的悲慘結局/中國進入了反改革開放時代
  • 红河谷/ 告别2008杂想 /名门后裔:林则徐孙满门英烈 蔡元培女儿心胸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