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美國萬花筒-1 /北风吹/清朝皇帝為何難過年關/梁漱溟寫詩悼妻:我不認識她
發佈時間: 1/2/2009 5:06:23 PM 被閲覽數: 17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2009-1-2 美國之音美國萬花筒-1 VOA

 
 
朱逢博版



刘亦菲版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

风卷那个雪花
在门那个外
风打着门来门自开
我盼爹爹快回家
欢欢喜喜过个年
欢欢喜喜过个年

《北风吹》《扎红头绳》:朱逢博




 

 

康熙乾隆都駕崩 清朝五個皇帝為何難過“年關”

2008/12/31 


金陵晚報 

 “皇帝駕崩了……”一個悠長的聲音,一棵枯樹,漫天飄雪,一地銀白……這是影視劇里常見的鏡頭,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個神祕現象──清朝皇帝多死于臘月和正月。其實,這個現象還存在于民間,“年關難過”是老百姓熟知的諺語,它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病中老人能否挺過年關。 

  年關,死人……這個時節是被詛咒了?還是人們的心理作用?還是有真實的科學支持?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清朝12個皇帝中,死于臘月、正月的皇帝有康熙(農歷十一月)、同治、順治、乾隆、道光,一共5位﹔死于七、八月夏季的,也是5個人,嘉慶、咸丰、努爾哈赤、皇太極、雍正。

  《黃帝內經》認為“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就是說人體有病,陰陽失調,在人跟時間的節律相違背的時候,就加重,就可能死亡。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臘月、正月易死人并不是一個偶然或神祕的現象,而是與某些方面疾病在這種氣候下高發有關。滿族貴族的飲食沿襲了他們早先在東北的生活習慣,看清帝的食譜,雖然各類菜肴丰實,但蔬菜水果所占比重非常少。閻崇年指出,清帝喜食“厚味”,嗜吃肉類,尤其是肥豬肉和肥鴨肉。從清宮的檔案里可以看出,一個皇帝吃飯,一天供應大油一斤。清宮里頭薩滿祭祀,殺豬前先把豬的耳朵用蠟灌上,灌它叫“領牲”,然后就殺了。把豬血接上后去皮。在坤寧宮,支起大鍋灶就在那兒煮,皇帝就等在炕上,就吃這個“胙肉”,即祭肉。乾隆帝的飲宴菜肴中以雞、鴨、魚、豬、羊、鹿、鵝肉等為主,即使是早膳中也有肥鴨肉出現。他愛吃一種“蘇造肉”,就是用五花肉加上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蔻仁、肉桂等九味藥料烹制而成的一道厚味肉菜。

  皇帝們除了飲食上多油膩之外,在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里,平時很注意運動的皇帝們活動量就大大減少。閻崇年指出,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射獵、騎馬、征戰、出巡,運動量很大,但到冬天就不活動了,活動很少,氣候又冷,血管又收縮,再加上其他一些疾病,身體很容易出危險。

 

 

梁漱溟寫詩悼妻:我不認識她


2008/12/31 


 《世界日報》十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有李健生在《蔡元培慧眼識英才》一文中說,梁漱溟不僅沒有大學的學歷,而且還是曾經投考北大的落榜者,然而當蔡元培看到梁在《東方雜志》上發表《究元決疑論》的文章后,便請梁來北大教哲學……。 

  梁漱溟長壽,在他九十五個春秋歲月里,流傳著許多有趣的傳奇故事。上文所提到的他于二十四歲(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四年三十一歲,被聘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席一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但此處不談梁在學朮上的成就,僅說說他的婚姻故事。

  梁漱溟一生經歷了兩次風格回然不同的婚姻,這也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趣事。

  梁漱溟的第一次婚姻是在一九二一年冬天,當年他二十八歲,他在軍界的朋友伍庸伯把他介紹給自己的妻妹,即一位姓黃的貴族小姐。

  這位小姐小梁漱溟好几歲,長相一般,并不十分動人,為人也似乎缺乏熱情。而且這位小姐也不聰慧,由于出身于貴族,從小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從未學習過女紅、烹調之類,因此對家務事一概不通。

  對于這位姑娘,梁漱溟其實也并不特別傾心在意,但他顯然不想讓伍庸伯為難,也不愿有拂朋友的一番美意,于是梁漱溟就毫不猶豫的娶了這位姓黃的小姐。

  梁漱溟的第一次婚姻如此順暢,固然是不愿拂逆朋友的好意,而更重要的恐怕是為了償還父親的夙愿。

  梁漱溟自一九一二年(十九歲)開始信奉佛教,并發誓一生食素,終身不娶。他的這一決定如鐵似鋼,甚至在他母親臨終前再三叮嚀、殷切期許下,他也并未有所動搖。

  可是,一九一八年梁漱溟的父親梁濟的自殺,卻使得他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顫。他在文章里公開責備自己說:“鳴乎!痛矣!兒子之罪,罪彌天地矣!”他為自己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父親的諄諄教誨而懺悔不已。

  一九二一年五月,梁漱溟表示要獻身于儒學,并接著決定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由一個虔誠素食的佛教徒,從而變成了一個信奉儒教(儒家)的學者。

  如此看來,梁漱溟的第一次婚姻便是一個明顯的標志。

  這年冬天,梁與朋友的妻妹黃女士結婚,終于成了一個孝子。不久,他“率新婦拜公遺像而哭”。

  一九三四年,梁漱溟的第一位夫人在山東鄒平去世,他為此寫了一首平淡之中滲透著深情哀婉的白話詩:

  我和她結婚十多年,

  我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

  使我可以多一些時間思索,多一些時間工作。

  現在她死了,死了也好,

  處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

  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一些時間思索,

  更多一些時間工作。

  梁漱溟的第二次婚姻與第一次回然不同。如果說,他的第一次婚姻平平淡淡、默默無聞,那么,這一次則是有聲有色、沸沸揚揚的。

  中國對抗戰開始后,許多文藝作家和學界名流齊聚桂林,梁漱溟也歸返故里。

  一九四三年夏天,年屆半百的梁漱溟,偶然結識了在桂林當教員的“老姑娘”陳淑芬。

  陳淑芬有才有貌,一心想嫁給一位哲學家,至今尚未出閣。兩人一見鐘情,十分投契,你來我往,形影相隨。不久,他倆的愛情竟然成了一件聞名廣西省的新聞。

  桂林的報紙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大量地報導了這對中年男女羅曼蒂克的戀情。

  當時桂林滿城都風聞梁漱溟正在留胡子,以便能在他的戀人面前更顯得是個男子漢,朋友們也對此大事渲染,他們打趣說:“梁漱溟為我們中年人贏得了榮耀。”

  而對此,梁漱溟總是否認說:“一個老新郎在婚禮之前,是應該刮刮胡子的。”

  “究竟是誰追誰?”是當時人們十分好奇追問的話題。報社記者們為此不斷穿梭于梁、陳之間。梁漱溟說,我常約她到河邊散步。而當記者祝賀陳女士贏得了梁漱溟的愛情時,她卻總是說,是他的思想深深地感動了我,敲開我心靈的大門。

  一九四四年一月,梁漱溟和陳淑芳熱戀了半年之后,終于瓜熟蒂落,在友人的家里舉行了傳統式的結婚典禮。婚禮由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一九四九年后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人代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主持。

  當時在桂林的文藝界和學朮界的名流,大都參加了婚禮和宴會。著名的劇作家田漢,還為此寫了一首非常幽默的長詩。

  當時,作家白鵬飛在婚宴上講了一段很精彩的話,他說,梁先生原籍桂林,離鄉別井在外,抗日戰爭開始后才返歸故里。但他在桂林并無家室,既無家室,何苦回家?那么最好就是筑巢,著手建立家庭。

  白又說,于是,梁敞開的心扉便很自然地容易被人占據。陳女士出閣甚晚,因為她存心要嫁給一位哲學家,……梁回來了,真是天賜良緣,于是她便乘隙而入了。

  來賓發言完畢后,大家都紛紛要梁漱溟報告“戀愛經過”,梁漱溟無法推脫,他說:

  “我聽說現在談戀愛要花很多錢,上館子、看電影、聽戲,給女友買東西等等,我卻囊中羞澀,不好意思談及此事。但我的確曾經給她寫過信,邀約她在天氣晴朗時一起去經山村的河邊散步。”

  “可是約定的那天,天公偏偏不作美,恰逢陰天小雨。她是否會應約前來呢?我猶豫了一會兒,拿著把傘就出門了,在半路上,我很高興地遇見了她。于是,便打開雨傘和她一起到河邊去散步。”

  “這是我一生中最有趣的一次散步,是在雨中。后來,雨大了,我們便到路邊的小亭子里坐了會兒,……”

  梁漱溟講的這段戀愛經歷,在他的一生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這段戀情在他心中是很甜蜜的。

  梁漱溟報告了與陳淑芬女士的戀愛經過之后,還即興清唱了一段京劇的《黃天霸》。唱完后,對來賓說了聲:“謝謝,我去也!”便挽著新娘興沖沖地走了。

  人們都說,梁漱溟的第二次婚姻,是十分圓滿的。

  (摘編自美國《世界日報》 作者:楊靜)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巴以冲突将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距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有多远/冰岛谣曲
  • 生死諜戀/ 詩仙李白竟是大唐第一古惑仔 詩作顯示有戀足癖/王明有什么國際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