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美國萬花筒-2 / 影響中國娼妓業的三個男人/風水先生為毛家選龍脈/和氏璧之谜
發佈時間: 1/3/2009 12:59:19 PM 被閲覽數: 15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2009-1-2 美國之音美國萬花筒-2 VOA

 

 

 

影響中國三千年娼妓業進程的三個男人

 

東北新聞

柳永被妓女們稱做“花間皇帝”。毛澤東是救妓女出苦海的活觀音。

妓女,被稱為一種婦女從事的“特種”行業,男人們蔑稱為“雞”,妓︰左為女,右從支,在男人眼里,女人本來應該在家相夫教子的,但有一部分人出于不得已的理由青樓為妓,萬人為夫,也算是婦女中的一個另類,一個分支吧。其實在母系氏族社會,女人都是萬人為夫的,兒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證明。只是那時候婦女當家作主,性的主動權也取決于女人,男人倒成了女人性的工具。到了父系氏族社會,男女地位發生巨大變化,性的決定權轉而取決于男人,女人就成了男人性發泄的工具,被蔑稱為“妓”。據說三皇五帝時就有妓女,最早的妓女叫洪涯妓。但在男人為主流的階級社會里,妓女的命運完全取決于男人,在中國歷史上,對妓女業發展進程有重大影響的也是三個男人︰

管仲紀念館

第一個男人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管仲。

他被稱作妓女業的祖師爺、娼妓神、妓女的保護神、性產業化的鼻祖、中國設立“紅燈區”第一人等,原因就在于他在齊國首次設立了“國家大妓院”,這是世界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在此之前,妓女一般以女奴的身份出現,在貴族地主家里陪吃,陪唱,陪睡,雖類似于現在起“三陪”作用的“二奶”、“三奶”、 “N奶”,但身份地位卑下,稱為“家妓”;君主的家里女奴更多,這是“官妓”,至于在街頭營業的有組織的妓院則還沒有。管仲的國家大妓院稱為“女市”,里面的國家工作人員稱為“女閭”,管仲在繁華的都城臨淄試點開了7家官辦的“女市”,其中每一市有“女閭”100人,共700人。管仲的國家大妓院起到了五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了國家稅收,管仲置女市收男子的錢入國庫,即後世所謂“花粉稅”、“花粉捐”,增加了國家收入;二是解決了大量女奴隸的就業問題;三是解決了許多男子無處發泄性欲的苦惱;四是吸引了愛金錢更愛美女的四方英雄來齊國發展;五是進一步規範了娛樂業的發展。齊國之所以能夠富國強兵,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國家大妓院的建立功不可沒。既然妓女正規化、合法化有這麼多的好處,當時各國就紛紛效仿。妓女們第一次受法律保護,能夠正當營業,也非常感謝管仲給她們提供的便利條件,所以稱之為娼妓神也就不為之奇了,這個習慣一直影響了中國近三千年。

柳永

第二個男人是宋朝著名的大詞人柳永。

他被妓女們稱做“花間皇帝”,受妓女們的擁護和愛戴,上妓院不花錢也能尋歡作樂者,柳永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詞”好。妓女由純賣“肉”到既賣“肉”又賣“藝”,柳永雖不是始做誦者,但一定是把妓女由純操皮肉生涯的行尸走肉變成“高級妓女”、“藝術妓女”的導師,宋代自柳永以後,妓女業發展到了頂峰,以至于驚動了最高統治者皇帝︰宋仁宗喜歡柳詞,曾對柳永下旨︰且去填詞。于是柳永成為青樓專業的詞作者,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宋徽宗後宮佳麗三千,卻獨被妓女李師師的風韻迷倒,原因並不在于李師師比後宮的佳麗更漂亮,而是她的“藝術”氣質高于常人。柳永活著的時候,宋朝各大名城的歌女舞妓無一不是他的“粉絲”, “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傳遍神州大地。以至于“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他每到一處都受到空前的歡迎,有人供他吃喝玩樂,填的詞妓女樂師還會有“稿費”給他。柳永死的時候,汴京城的妓女們出錢為他大出殯,這是怎樣的場面啊,全城的妓女停業為他送葬,花枝招展,哭聲震天,數里可聞。就是皇帝駕崩,親娘老子死了,也不會有這麼宏大的場面。以後的每年清明節卞京城的妓女都要去給柳永掃墓,俗稱“吊柳七”,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俗。所謂做一行精一行,行行出狀元,做了妓女,在無奈中也是有追求的。那就是做全中國最出色的妓女,俗稱“花魁”。“花魁”單靠臉蛋漂亮是不行的,需要的是內在的氣質,是柳永給了妓女們“苦中的尊嚴”。

毛澤東

第三個男人是偉大領袖毛澤東。

這個一心把窮人從苦海中解救出來的活觀音,對妓女的命運也是深表同情的。妓女中有因家庭條件貧困而自賣青樓的,有被土豪惡霸逼良為娼的,當然也有貪圖享受不願勞動而把賣淫當做致富手段的另類。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微服私訪,曾親眼看到一個老鴇追打妓女,他怒不可遏,當即命令衛士制止了老鴇的無恥行為,“誰家沒有妻子姐妹,任爾等肆意胡為”,毛澤東決定消除這一社會毒瘤,下達了“新中國決不允許娼妓遍地,黑道橫行,我們要把房子打掃干淨”的命令。一夜之間,北京城224家妓院全部被封閉,隨之展開全國性的解放妓女運動。不管妓女們願意不願意,不管嫖客們笑與哭,毛澤東用強硬的行政手段根除了風行中國五千多年歷史的妓女現象。當有外國記者問時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總理“中國有沒有妓女”時,周總理幽默地說︰“有,在中國的台灣省”。

根據“有需要就是合理的”的這一理論,莫非妓女命不該絕?在台灣,妓女團體更是游行示威,呼吁讓性工作合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她們的理由是“底層人民活不起、病不起、養不起、讀不起、老不起,有很多底層婦女是靠著性工作勉強撐持家計的”。看來,是社會“不平等”造就了妓女,單單靠行政命令無法根除這一社會毒瘤,對妓女這一“洪水猛獸”,是大禹王的“疏”、還是禹王父的“堵”……社會期待著第“四”個影響妓女生存的男人! (本文來源︰東北新聞網 )

 

風水先生曾為毛澤東家選“龍脈”

 蔣介石挖墳破壞


2009/01/01 


香港大公報消息,原湖南省委接待處長肖根如(從1960年起,毛澤東每次回湖南都是由他負責生活安排,兩人關系融洽)日前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講述了毛澤東從1966年6月17日,從北京神祕“消失”一個多月,在“西方一個神祕山洞”過著與世隔絕生活時的所作所想和所為。 

  肖根如回憶,1966年6月17日,毛澤東乘專列從南昌來到長沙,在湖南省委九所住了一晚。次日去韶山住進滴水洞,也就是毛澤東給江青信中說的“在西方的一個山洞。”這次他回韶山,與第一次回韶山不同,毛澤東沒有接見鄉親父老,也很少同外界接觸,完全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滴水洞之由來

  滴水洞在韶山的西面,占地面積約5平方公里。那里有三座大山,南面是龍頭山,北面是牛形山,西面是書堂山。牛形山東南朝陽,突起一塊石鼓,稱大鼓石。從前山中有虎,老虎經常存此歇息,故又稱虎歇坪。

  龍頭山山腳有一山泉,相傳是龍之涎液匯集成溪,自山谷腹地流向山口,婉如銀鉤,斗折蛇行,跌岩而下。溪上曾有一小橋,橋頭有一小石洞,洞里長期滴水,不管天干大旱,洞中水滴不斷,回聲悠揚,其韻如琴。這就是滴水洞得名的由來。

  對于滴水洞,《韶山毛氏族譜》載:一鈞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滴水洞灌木叢生,茂林修竹,密茂蔥郁,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毛澤東的祖祖輩輩,曾在這里勞作和生活。

  毛澤東與滴水洞淵源很深。據毛澤東在滴水洞給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我的老祖宗就住在滴水洞旁邊的虎歇坪。為選這個地方,請風水先生卜了11天時間。后來為什么又搬到上屋場去了呢(指現在的毛澤東故居)?我父親早年還是個很勤勞的人,他沒有看重山水,而是看中了那一遍土地好。”

  毛澤東還給工作人員講了一件有趣的事:他的祖父毛翼臣有一個哥哥叫毛德臣,他們倆在虎歇坪勞做時,發現這個地方很干燥。那時,兄弟倆活著就想到死后的歸宿,二人都想埋在這里。他們還請了一個風水先生看了地,說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正在‘龍脈’上。于是兩兄弟爭吵不休。風水先生為平息事端就說:“這里的土地爺告訴我,你們二人誰先死,誰就埋在這里”。

  毛澤東接著說:奇了!風水先生還能與土地對話?只有封建時代是這樣,誰愿意早點死呢?死是一種自然規律,誰能掌握得了呢?

 韶山人設計保護毛家祖墳

  后來,毛澤東的祖父先死,理所當然地埋在虎歇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屢戰屢勝,接連挫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迷信風水的湖南省省長何鍵想:毛澤東乃一介書生,怎么會懂得帶兵打仗呢?一定是有祖墳的保佑,于是就從長沙派兵到韶山滴水洞挖毛澤東的祖墳。

  韶山民眾聞訊,集合起來去保護毛澤東的祖墳,一面憑借滴水洞山陡林密,在山上放銃、放炮竹,擺出平日圍哄野豬的陣式,大施疑兵計﹔一面迅速將毛澤東的祖墳墓碑掀倒埋起來,再把墳堆攤平,蓋上草皮,把墳“藏”了起來。兵匪進得山來,聽見到處槍炮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胡亂挖了几處,便撤回交差了。毛澤東祖父的墳安然無恙。

  肖根如回憶,毛澤東在滴水洞講到這件事時,心里很氣憤,說:“蔣介石要挖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嘛!失民心者失天下。”毛澤東講這番話是很得意的,因為中國共產黨最終打敗了蔣介石,建立了新中國。同時從另一方面講,毛澤東是很講民心的,不管是戰爭年代,或者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都是講民心的,相信和依靠群眾,為人民謀福利,并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共產黨的宗旨。 

  毛澤東在講到祖墳時還說:“老祖宗是不能忘記的,我至今還懷念我的母親。我母親非常善良,非常慈祥,濟困扶貧,愛老憐幼,我不能忘記呀!”

  毛澤東喜歡滴水洞,不僅僅這里風景秀麗,氣候適宜,還有他的許多親人都埋在那一帶山上,故而,毛澤東對滴水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絕對保密的“二O三”工程

  1959年6月,毛澤東第一次回韶山時,曾到滴水洞韶山水庫游了一次泳,他向陪同他的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建議說:“你們省委研究一下,在滴水洞修几間茅屋,省里開個會,其它領導同志休息一下也可以。”又說:“我老了也可以回來住一住。”

  六十年代初,湖南省委開始在滴水洞籌建代號“二O三”工程。最初,建設規划比較大,除修建給毛澤東下榻的房子外,還打算沿著山谷蓋一片樓房,建大禮堂和高級賓館等。只是因為那個時代,國家處于嚴重經濟困難時期,毛澤東也反對建豪華賓館。因此沒有大搞。只請設計部門參照了中南海毛澤東住房的式樣,吸取蘇式建筑保暖防暑的優點,設計出一、二、三號樓主體工程,進行施工建設,對外絕對保密。

  一號樓是一棟青灰色四屋脊的平房,是給毛澤東下榻的房屋。它依山而建,背靠虎歇坪毛澤東的祖父毛翼臣的墳地。由祖墳地延伸而至。房內有會議廳,兩套臥室,里面有辦公室和衛生間。一套是給毛澤東住的,另一套是准備給江青來時住的。房子雖然不是當年毛澤東說的几間“茅屋”,但也并不豪華。 

  從一號樓往右走,通過二號樓的回廊,有几間偏房,是警衛員和服務人員住的。二號樓有20多間,是毛澤東隨行人員住的。三號樓有四層樓,距一、二號樓數百米遠,是警衛部隊和省委工作人員住的地方。

  滴水洞房屋修建后,定為保密的地方,除省委少數領導到那里開過會外,沒有向外開放。本來帶有神祕色彩的滴水洞,這次毛澤東的回來,使它越發變成了神祕的禁地。

 

 

完璧归何处?秦代和氏璧的失踪之谜


 


2009/01/02 


春秋战国时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件玉璧也被战国各诸侯国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个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据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许多条无辜的任命甚至搭在了这块玉璧上,然而这件珍贵的玉器最后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

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问:“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听后,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后人遂用“楚玉、荆玉、卞玉、卞宝”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称誉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质地纯真;用“献玉、卞和三献、美玉三献”等表示奉献才艺或杰作。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就这样,“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着,然而“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壁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嫂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王无奈,只好将张仪无罪释放。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赵国出现,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名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过鉴定后,才知道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下诏将这件宝物强行夺进宫中。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凯觑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看到玉璧,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左右殡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将璧递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巧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种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无礼傲慢,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赵国。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割去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壁来”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蔺相如回到宾舍,认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天之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宴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信守誓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经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干先割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秦王和众位大臣听后面面相觑。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后,即公元前228年,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期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摘自:《历史密码》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國萬花筒-1 /北风吹/清朝皇帝為何難過年關/梁漱溟寫詩悼妻:我不認識她
  • 巴以冲突将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距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有多远/冰岛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