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美國萬花筒-3 / 毛澤東至死崇拜魯迅/里根曾想入共產黨/刘禅被误读千年
發佈時間: 1/3/2009 12:55:23 PM 被閲覽數: 17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2009-1-2 美國之音美國萬花筒-3 VOA

 

 

毛澤東至死都崇拜魯迅

魯迅曾評毛詩詞"山大王"氣

 

網易博客

1975年秋,一位名叫唐由之的眼科大夫為毛澤東作摘除白內障的手術。為著讓大夫放松情緒,毛澤東與他閑聊起來,當問及姓名後即笑著說︰你這名字是從魯迅的詩句來的吧!

據魯迅的摯友和學生馮雪峰回憶,1933年底,他因身份暴露不便留在上海,進入江西中央甦區,任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長,與毛澤東有了交往。對魯迅心儀已久的毛澤東了解馮雪峰與魯迅的關系,在一次交談中對馮雪峰說︰今晚不談別的,只談魯迅好不好?馮雪峰告訴毛澤東,魯迅在讀了毛澤東作于井岡山時期的幾首詩詞以後,認為有一種“山大王”的氣概。馮雪峰雖然沒有提及具體的作品,但可以推測是流傳甚廣的《西江月‧井岡山》充滿“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自信。

“山大王”當然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毛澤東性格中的主導面是“虎氣”︰藐視強權,對現存秩序的反抗。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對于“山 ”可謂情有獨鐘。他的獨創的“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的發展。中國革命離不開山。魯迅以“山大王”氣概來評論這位革命家詩人的作品,確是獨具慧眼。毛澤東听到馮雪峰的轉述,發出會心的大笑。1962年4月,毛澤東公開發表作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詞六首》,特意為其中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結句“不周山下紅旗亂”加了一個長長的附注。在引用各種史料之後,詩人一反舊說,認為“共工是勝利的英雄”。這種力翻陳案自標新論的取舍,在本質上是對破壞舊秩序的反抗精神的肯定。


魯迅手跡

對于“山大王”的評價,毛澤東還有過更為直接的認同。1973年5月,毛澤東召見新接班人王洪文,問及王之年齡,王答已38歲。毛澤東說,你比我強多了,我像你這樣大的時候還在井岡山喝南瓜湯呢。王即稱頌“主席那時已經是偉大的革命領袖了”。毛澤東笑道︰“不,是山大王,落草為寇,殺富濟貧。”

毛澤東讀魯迅詩,可以推測的是首先得之于《集外集》,那是在長征到達陝北之後,環境相對安定、物質相對優裕。據長期為毛澤東管理圖書的工作人員回憶,毛澤東大量接觸魯迅作品,是在1938年8月《魯迅全集》20卷本編輯發行之後。

魯迅的七律《自嘲》是毛澤東最為推崇的作品。魯迅在書贈柳亞子的條幅上有“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湊成一律”的跋語,但毛澤東透過作者的自謙領悟到的則是展現詩人人格的嚴肅主題。所謂“偷得半聯”,據郭沫若考證,出自宋人的詩句“飯飽甘為孺子牛”,經詩人對“孺子牛”這一典故的改鑄,確實是起了質的變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高度評價出自《自嘲》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聯,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如同魯迅稱毛澤東詩詞有“山大王”的氣概,毛澤東特別看重《自嘲》中的這一聯,都是別具只眼。經毛澤東的弘揚,這一聯已是公認的作者的人格自畫像,是概括魯迅精神的最為精闢的警語。郭沫若在60年代初這樣評價此聯︰“雖寥寥十四字,對方生與垂死之力量,愛憎分明;將團結與斗爭之精神,表現具足。此真可謂前無古人,後啟來者。”毛澤東多次書寫此聯。1945年10月在延安時書寫過,1958年12月在武昌應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之請求,再次書寫,現在傳世的墨跡正是這一幅。

作為政治家的毛澤東,對魯迅詩側重于政治上的闡發,是不難理解的。除了這首《自嘲》,毛澤東在1961年10月7日書贈日本訪華的朋友們魯迅七絕一首︰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听驚雷。

毛澤東在接見日本朋友時說︰“這一首詩,是魯迅在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寫的。”這不是一般的書贈(毛澤東曾以曹操的《龜雖壽》書贈日本政治家石橋湛山),顯然與當時的國際斗爭相關。毛澤東不僅讓陪同接見的廖承志授意新華社記者在采寫新聞報道時介紹贈詩的內容,並且指名郭沫若將此詩譯成日文以便于日本朋友的理解。郭沫若在《翻譯魯迅的詩》一文中介紹了魯迅于1935年將此詩寫贈一位日本的社會評論家新居格的背景及用意︰“當時的中國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民不聊生,在苦難中正在醞釀著解放運動︰希望來訪的(日本)客人不要以為‘無聲的中國’真正沒有聲音。”

作為詩人的毛澤東,讀魯迅詩,不純是革命家的心靈交應,也有詩人的意興感發。例如他在讀到魯迅《湘靈歌》末句“太平成象盈秋門”後,即在旁邊批注︰“從李長吉來”。李長吉即唐代詩人李賀,其《自昌谷到洛後門》中有“蒼岑竦秋門”句。李賀是毛澤東最喜愛的詩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借用李賀的成句,足見其熟稔和傾心。魯迅亦然,在致日本友人的信中說過“年輕時較愛讀唐朝李賀的詩”。從現存魯迅書贈友人的墨跡來看,寫得最多的恰是李賀的詩篇,書寫時間跨度最長的亦是李賀的作品,從1909年的“年輕時”直至1935年的晚年,幾乎貫穿其一生。這種藝術情趣的一致也是心靈交應的觸媒。

毛澤東對魯迅詩的熟悉和贊賞,有時往往透露出機智和幽默,顯示雍容的氣度。1975年秋,一位名叫唐由之的眼科大夫為毛澤東作摘除白內障的手術。為著讓大夫放松情緒,毛澤東與他閑聊起來,當問及姓名後即笑著說︰你這名字是從魯迅的詩句來的吧!隨即以抑揚頓挫的湘音吟誦起來。唐大夫一時反應不過來,于是請求毛澤東將此詩寫下來。在幾乎失明的情況下,毛澤東在隨手撕下的工作手冊散頁上用鉛筆寫下了魯迅作于1933年的七絕《悼楊銓》︰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不為毛澤東的博識和風趣而感佩,唐由之更是將毛澤東書寫的幾張散頁視為至寶。手術進行得很順利。隔了幾天,唐由之將精心裱裝的毛澤東手書冊頁帶去讓毛澤東認辨。毛澤東很高興地看清了幾天前在幾乎失明的情況下書寫的魯迅詩,並興致勃勃地在冊頁的封面上寫下“學黃魯直”幾個字,復在這行字下隨手劃了兩條直線以示醒目。黃魯直即宋代詩人黃庭堅,江西詩派的鼻祖。毛澤東由讀魯迅詩而想及“學黃魯直”,足見其驚人的記憶力和讀魯迅詩的深入。

這種純以詩人情趣主導的閱讀和欣賞,有時還表現為毛澤東改寫魯迅詩句以表達自己的現實情懷。魯迅作于1935年的七律《亥年殘秋偶作》是一首感事傷時的壓軸之作,毛澤東將其頸聯“老歸大澤孤蒲盡,夢墜空雲齒發寒”改寫為“喜攀飛翼通身暖,苦墜空雲半截寒”,意境迥異,只是反映出詩人讀魯迅詩時的感興。

魯迅和毛澤東詩格有別。魯迅多作格律詩,沉郁深閎。毛澤東好為長短句,豪放雄闊。這種差異頗合乎“風格即人”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兩人在詩論方面(特別是詩體的流變及其發展前景)有著相當接近的見解。魯迅在致友人的信中屢次表示︰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詩須有形式,要易記,易懂,易唱,動听,但格式不要太嚴。要有韻,但不必依舊詩韻,只要順口就好。他在白話詩的初期為著打打邊鼓助威吶喊以壯聲勢,也嘗試著寫過幾首白話詩,但後來坦率地表示︰白話要押韻而又自然,是頗不容易的,我自己實在不會做,只好發議論。他曾夸張地說過︰“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時也謅幾句,自省亦殊可笑。”

無獨有偶,毛澤東對于新詩的設想與魯迅所述如出一轍,強調押大致相近的韻,易記,易唱。他在1965年7月致陳毅的信中展望︰“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取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他在創作和理論上的“不一致”也與魯迅頗為相似,說舊體詩“束縛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而現存的公開發表的五十幾首作品中,除《八連頌》頗類民謠,其余多為格律嚴謹的舊體詩詞。和魯迅一樣,表情達意還是舊體得心應手,但又能不囿于個人的喜好,冷靜地評判詩體的流變及其發展前景。這也許正是“我跟魯迅的心是相通的”一個方面吧,此中反映的不僅僅是對詩的見解,同時顯示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乃至處世的哲理。

“詩言志”,這是毛澤東屢次書寫過的名句。魯迅和毛澤東都是無心作詩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絕唱”(郭沫若語)的真正的詩人。詩溝通了兩位偉人的心靈。(2007年第2期 炎黃春秋雜志 責任編輯致中)

 

 

揭祕:拿破侖因痔瘡輸掉滑鐵盧

里根曾想入共產黨


2009/01/02 


英國一本新書《拿破侖的痔瘡》說,痔瘡是讓他打輸了滑鐵盧戰役的真正原因。該書的作者還聲稱,里根曾想加入美國共產黨。

  據台灣“中廣新聞”報道,這本書的作者梅森列舉了一些造成重大歷史事件的微不足道的原因。梅森說,拿破侖患有痔瘡。當時最流行的療法是用水蛭吸痔瘡的血,減輕病人的痛苦。滑鐵盧戰役前兩天,醫生把水蛭弄丟了。只好給他吃止痛藥。止痛藥效果不大,痛得拿破侖沒辦法騎馬去前線,貽誤了軍機,吃了敗仗,還被放逐到聖海倫娜島,最后死在島上。

  梅森還說,當初是俄羅斯的檢查官員出了問題才讓馬克思的資本論在俄羅斯出版的。照梅森的說法,第一版的資本論的俄文翻譯太糟糕,出版品檢查官認為沒人看得懂,就讓共產主義重要理論的資本論出版,結果造成風潮,讓俄羅斯成了社會主義國家。

  梅森還透露,“曾經高興的說共產主義被掃進了歷史灰燼”的美國前總統里根,自己差一點成了共產黨員。他在1938年申請加入美國共產黨。不過他一個共產黨員友人卻告訴組織,里根這個人意志不堅定,只有三分鐘熱度,過兩天就會退黨,所以美國共產黨才沒有接納他。

 

 

学者:刘禅“乐不思蜀”

 

被误读千年 只是装傻忽悠人


2008/12/31 


 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充满着诡计与狡诈的三国斗争形势之下,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例如曹操,例如周瑜……我们常说大智若愚,这句话可以用在一直被我们小看的阿斗身上——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邵正在旁边听了,都觉得太不像话。但司马昭认为自己看清了刘禅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刘禅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理由是:刘禅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全是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亮岂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因此,从历史的真相来看,刘禅决不是个庸主。

  (据《百家讲堂》2008年11月 裁缝/文)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國萬花筒-2 / 影響中國娼妓業的三個男人/風水先生為毛家選龍脈/和氏璧之谜
  • 美國萬花筒-1 /北风吹/清朝皇帝為何難過年關/梁漱溟寫詩悼妻:我不認識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