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世界周報/鄧小平訪美險遭暗殺 /你不知道的黑格爾/脫下制服的哈馬斯/梅花
發佈時間: 1/6/2009 4:35:11 PM 被閲覽數: 12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09年1月4日 chunk 5

 

 

 

歌曲:梅花 演唱:邓丽君


LITTLE-LI




咏梅(一), 观“梅花欢喜漫天雪”组图有感。

天地皑皑满目怅 风入暖衣胸口凉

远方忽现一点红 近前红颜素裹装

已是冰雪压满枝 难遮丹心傲寒霜

仍有青蕾卧水晶 生命之花绽希望

二零零八十二月三十一日


咏梅(二) :艳梅斗冰雪

瑞雪覆颜颜更俏 德高性皓冰雪傲

睿智心灵多自豪 娜旎身姿赛仙娇

红妆素裹藏不住 艺惊天坤出冰雕

新芽绽出一点红 生命如火赞歌飘

二零零九一月五日


歌曲:梅花
演唱:邓丽君

梅花梅花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前國安部長︰鄧小平1979年訪美險遭暗殺


佚名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是西方發達國家中最後一個和中國建交的國家。1月28日至2月5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和夫人卓琳應美國總統卡特和夫人的邀請赴美進行了為期8天的正式訪問,中美關系從此走上了一個新開端。在此次訪問中,台灣特工在美國收買槍手,企圖暗殺鄧小平,但是,在中美合作的嚴密安保下,鄧小平訪美行程有驚無險。

鄧小平的特別助理、前國家安全部部長凌雲所著的《共和國重大決策出台前後》一書,披露了當年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

  ◎訪問前傳來的警報

  鄧小平訪美受到了美國政府和人民的極大重視和熱烈歡迎,受到了相當于國家元首的禮遇。美國官方竭力宣傳這次訪問的重要性,強調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事件之一”。

  國際輿論也認為,這是“戰後國際關系的一個轉折點”,“促進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里程碑”。然而,中美建交和鄧小平訪美,對台灣國民黨當局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美國國內反華勢力對此也是不能容忍,不肯甘心的。出訪前,安全機構收到以下情報︰

  ——台灣一高級特務稱要在鄧小平訪美時“給一點顏色看看”。

  ——在美國的蔣方人員正策劃收買“意大利槍手”企圖暗害鄧。

  ——美國一個極左組織揚言︰“要做一些使鄧永遠難忘的事”。

  ——旅美的親蔣組織和台獨勢力準備收買流氓打手,並脅迫一些台灣留學生和僑民在華盛頓等地組織“游行示威”,進行挑釁。

  對于鄧小平訪美期間的安全問題,中共中央一開始就給以極大關注。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國副總理耿飆、方毅、陳慕華和各有關方面的負責人黃華、韓念龍、伍修權、朱穆之、羅青長等以及中央警衛局的負責人員開了幾次會,研究有關情況和應對措施。一致的看法是︰敵情嚴重,切不可掉以輕心。

  美國社會情況復雜,治安秩序不好,是人所共知的。據當時了解,美國有2億人口,民間就有1.5億支槍,每2分鐘要響一槍,每24分鐘就要打死一個人。美國暗殺政治人物案件之多,更是觸目驚心,歷屆總統中就有林肯、加菲爾、麥金萊、肯尼迪等人遇刺身亡;有杰克遜、杜魯門和福特等人遇刺幸免于難。中國與美國隔絕多年,對于他們安全警衛工作的情況知之甚少,這些都增加了中方人員的焦慮和不安。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決定派先遣組先期赴美進行安排。
 

◎先遣組赴美

  1979年1月6日,外交部長黃華將高層這一決定通知了當時的公安部長趙蒼璧,並由凌雲(在當時擔任鄧小平特別助理、負責安全事務工作)隨鄧小平出訪,並先赴美打前站。

  先遣組行前,對安全警衛有一個初步設想︰一是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在美訪問期間的安全責任必須由美方承擔。二是近身的安全警衛不能借手他人,由中方隨行的警衛人員嚴密部署,並爭取美方的合作。三是安全警衛工作要與外交禮賓活動安排緊密結合。

  1月12日早晨,先遣組一行離開北京踏上了赴美的旅途,途經東京、紐約,于當地時間1月12日晚到達華盛頓。先遣組受到了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的熱情接待。當晚就在柴主任的主持下和先遣組一起開了個會,傳達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確保鄧小平安全訪問的重要指示,研究了相關情況。

  先遣組與美方的會談是在白宮舉行的。柴澤民和駐美聯絡處的人與中方人員一起參加了會談。美方由國務院禮賓司司長杜貝爾夫人主持,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助理奧克森伯格、聯邦安全局負責國賓安全的官員泰勒以及其他有關方面的官員參加。

  會談中首先要解決的是要美方承諾負責安全保證的問題。中方態度誠懇,表示信賴美方,相信他們一定會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鄧小平的安全和這次訪問的圓滿成功。泰勒表示,感謝中方對美方的信任,美方將對鄧小平這次訪美的安全負責。泰勒還透露,卡特總統已下令聯邦安全局負責鄧小平的安全;整個安全工作將在安全局的統一計劃和指揮下,組織警察、情報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

  而中方代表團的安全人員共有8人,其中還包括凌雲。這樣少的安全人員對美國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緊張的八個晝夜

  1月28日,鄧小平乘中國民航專機離開北京赴美。同行的有方毅副總理、黃華外長等陪同人員20人,其余為工作人員和隨行記者。當地時間28日凌晨1時抵達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安格雷季埃門多爾夫空軍基地。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和夫人,美駐華聯絡處伍德科克主任和夫人,美國務院禮賓司司長杜貝爾夫人,安全官泰勒和凱利等從華盛頓趕來迎接,並登上專機陪同到華盛頓。從安格雷季到華盛頓飛行約7小時。為期8天的正式訪問開始了。

  鄧小平的到來,受到美國官方和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但是,一小撮敵對勢力卻一直在蠢蠢欲動。
 

   1月29日上午10時,卡特總統在白宮南草坪舉行正式歡迎儀式。正當卡特總統致歡迎詞的時候,離講台左側四五米處的記者群里突然冒出一男一女,揮舞拳頭,大聲呼叫。這時夾雜在記者群里的秘密特工立即上前,把他們架了出去。卡特沒有中斷講話,儀式照常進行,在場的人們也都不動聲色。處置這一突發事件前後只有幾分鐘。

  2月2日,鄧小平在休斯敦訪問。事先估計,反華勢力將在這里搞較大規模的“游行示威”。訪問車隊去宇航中心時,路旁約有200多人集結,有華人也有美國人。在旅館對面馬路一側約有600人集結,都是學生模樣的年輕人。

  出訪期間的一次險情恰恰出現在這里。2月2日下午18時許,鄧小平應邀去西蒙頓市競技場晚餐並觀看競技表演。當他從旅館樓上下到樓下大廳準備出門乘車時,中方警衛人員在前面和兩側,後面相距數米跟進的是美方安全警衛人員凱利。突然有一個人插到凱利的前面奔向鄧小平,只見凱利急步搶上前去,胳膊一揮把那個人擊倒了,在附近的警衛人員一擁而上把那個人捉住了。鄧小平在中方警衛人員的護衛下安然出門上車走了。瞬息之間,化險為夷。事後,據美方告知,這是美國最老的恐怖組織三K黨的黨徒,名叫路易斯.比姆,他被拘捕後還有幾名同黨舉著要求釋放的標語牌上街“示威”。

  第二天,美方的警衛部署顯然升級了,動用了防暴隊和大量的警察,高頭大馬的騎警也封鎖了路口,在旅館周圍和參觀現場實施戒嚴。

  2月5日,鄧小平結束了在美國的訪問,乘專機離開西雅圖,飛經安格雷季、東京(在東京停留訪問兩天),于2月8日安全回到北京。/萬維

 

 

你不知道的黑格爾


謝盛友



我把餐館的窗戶打開,依窗外望,班貝克雷格尼茨河對岸的州立圖書館,曾經是拿破侖的行宮。
1807年,37歲的黑格爾是《班貝克日報》的總編輯,他親眼看到了雷格尼茨河邊的拿破侖。那時的拿破侖皇帝正率領他那支不可一世的法國軍隊與普魯士征戰,然而奇怪的是,黑格爾卻似乎對這位“敵人”充滿崇敬之情。有一天,身材矮小的拿破侖騎著高頭大馬,趾高氣揚地從黑格爾以及其他班貝克市民面前經過時,站在街邊角落里的黑格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看見拿破侖,這個世界精神,在巡視全城。當我看見這樣一個偉大人物時,真令我發生一種奇異的感覺。他騎在馬背上,他在這里,集中在這一點上他要達到全世界、統治全世界。”

黑格爾這句感嘆變成了傳世名言。

黑格爾還有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 vernue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das ist vernuenftig.)。此句出自《權利的哲學綱要》一書(《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我嘗試把這句話重新翻譯一下︰理性就是現實,現實需要理智。
我之所以這樣翻譯,主要是考慮到當時的德國歷史現實和黑格爾當時的現實生活。

當年的黑格爾生活潦倒,得到歌德的關照,在耶拿找到一門教書的差事,不過月薪才100塔勒(當時德國的貨幣)。拿破侖大軍壓城,士兵到處燒殺無數,黑格爾為了搶救自己的作品,帶著未完成的《精神現象學》手稿逃亡,後來謝林幫助他找到《班貝克日報》任總編輯的肥差事。但是,黑格爾由于不滿巴伐利亞的獨裁統治,更加不滿巴伐利亞的新聞檢查制度,當《班貝克日報》總編輯一年後就辭職不干了。謝林再給他找到紐倫堡文理中學校長一職。
黑格爾在班貝克完成了他的《精神現象學》,但是,他的生活仍然拮據,這時他和家庭庸人的私生子出生,他還是盡職撫養自己的兒子,但後來兒子仍然認為黑格爾這個父親“無情”,最後父子決裂。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認為,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西方社會中引入真正的自由。但正因為是絕對的初次,它也是絕對激進的。因為在革命消滅了它的對立面後,革命所喚起的暴力高潮無法自我平抑,結局是無路可去的革命最終自食其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毀于殘暴的恐怖統治。
所以,黑格爾又說︰“歷史往往會驚人的重現,只不過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鬧劇。”

歷史總是在對過失的自我學習中前行的︰正是這種經驗,也只能在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一個由自由公民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職責,又能實現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憲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現。

黑格爾被後人利用,歷史學家將黑格爾學派分為兩個陣營,黑格爾右派和左派。右派追隨者擁護福音正統的宗教觀念,擁護後拿破侖時代的政治保守主義。

現代德國的黑格爾哲學基本上是右派黑格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邦德國政府、班貝克市政府和班貝克大學每年六七月份都舉行“黑格爾周”,每次一個主題,全球黑格爾學家蜂擁而來,研討黑格爾和社會現實。

黑格爾左派,有時也被稱為“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黑格爾學說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張無神論,在政治領域主張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費爾巴哈和年輕時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這些年輕的黑格爾信徒經常在柏林的希貝爾酒吧聚會、爭論,這里的氛圍造就了對以後150年有很大影響的思想家們,形成了無神論、人文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基本觀念。

奇怪的是,沒有一位黑格爾左派(包括馬克思)宣稱自己是黑格爾的追隨者,反而是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者。

喬治‧盧卡奇對黑格爾有一個發現,他將黑格爾的理論帶到馬克思經典中去。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1920年)中論述“階級意識”。根據盧卡奇的闡述,每個階級都有一個確定的階級意識。自由主義哲學的意識基于個人主義與社會契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意識則不同,它不是起源而是目標,它是必須透過階級斗爭去贏得的。

國內科技部的代表團來班貝克,由我陪同,他們個個都是廳局級干部,我帶他們從大教堂一路走來,到達黑格爾故居。“噢,這就是黑格爾,他對馬克思影響很大,來來,來來,我們照個相。”
“進去里面看一看嘛,黑格爾和家庭庸人的私生子就是在這里出生的。”
“那有什麼了不起,陳良宇還有十六個情婦呢。不用了,沒有時間。”廳局級干部繼續談論他們的“北京幫”“上海幫”,陳希同、黃菊、陳良宇。 站在黑格爾面前, 他們根本不顧黑格爾的存在。


寫于2008年1月2日, 德國班貝克

 

 

脫下制服的哈馬斯

 


俞力工

 

                                 本月27日,以色列當局突然向加沙地帶發動猛烈攻擊。頭5分鐘內,巴勒斯坦一方的死亡人數相當近5年巴勒斯坦人所殺害的以色列人的總合。

 

  4天來,以色列的空襲規模有增無減,加沙地帶死亡人數已高攀380人,受傷人數逼近3000。至于巴勒斯坦人先後所發射的兩百多枚土制火箭,僅僅造成4名以色列人的死亡,其“命中率”多年來始終是50比1,說明其技術含量絲毫沒有提高。

 

  以、巴兩方實力對比如此懸殊,無論從任何角度觀察,均不能算是場對等的戰爭。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場大衛與巨人間的格斗,一方進行著無甚作用的反抗;另一方則是肆意的濫殺。

 

  迄今,以色列當局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已維持了18個月。由于半年前雙方即發現打不出個結果,而同意了6個月的休兵。如今,雙方再次訴諸于暴力,原因不外是哈馬斯一方要求停火的延續必須以撤銷封鎖為條件;而以色列一方則試圖以封鎖作為瓦解哈馬斯的手段。

 

  就哈馬斯的處境而言,繼續容忍封鎖,且不采取任何反抗行動,則必然重蹈法塔赫的覆轍,即雖然讓步再三,卻不能阻止以色列的繼續擴張,最終便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換言之,反抗即是哈馬斯的唯一存在方式;放棄反抗,即是自我毀滅。

 

  照理,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哈馬斯的唯一斗爭方式便是潛伏在民間打游擊。打游擊雖然不能對敵方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但至少可以發揮點騷擾作用。頗具戲劇性的是,2006年1月哈馬斯竟然心血來潮、走出地下掩護、公開地參加了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的選舉並獲勝選。且不論這次民主選舉的結果如何受到列強的踐踏,從此之後,穿上制服、拋頭露面的哈馬斯成員們便成為以色列當局的活靶子。

 

這次以色列的空襲目標集中于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官方設施(如警察局、監獄、政府辦事處)。經受如此措手不及的打擊後,哈馬斯必定再度化整為零、潛伏于“地下活動”。果真如此,哈馬斯將更加近似阿富汗的塔利班、黎巴嫩的真主黨與索馬里的伊斯蘭法庭聯盟,更加艱苦地涉入一場冗長的消耗戰之中。當然,也更加給與主流媒體指責其為“恐怖主義組織”的理由。

2008/12/30


             脫下制服的哈馬斯                                俞力工   本月27日,以色列當局突然向加沙地帶發動猛烈攻擊。頭5分鐘內,巴勒斯坦一方的死亡人數相當近5年巴勒斯坦人所殺害的以色列人的總合。

 

  4天來,以色列的空襲規模有增無減,加沙地帶死亡人數已高攀380人,受傷人數逼近3000。至于巴勒斯坦人先後所發射的兩百多枚土制火箭,僅僅造成4名以色列人的死亡,其“命中率”多年來始終是50比1,說明其技術含量絲毫沒有提高。

 

  以、巴兩方實力對比如此懸殊,無論從任何角度觀察,均不能算是場對等的戰爭。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場大衛與巨人間的格斗,一方進行著無甚作用的反抗;另一方則是肆意的濫殺。

 

  迄今,以色列當局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已維持了18個月。由于半年前雙方即發現打不出個結果,而同意了6個月的休兵。如今,雙方再次訴諸于暴力,原因不外是哈馬斯一方要求停火的延續必須以撤銷封鎖為條件;而以色列一方則試圖以封鎖作為瓦解哈馬斯的手段。

 

  就哈馬斯的處境而言,繼續容忍封鎖,且不采取任何反抗行動,則必然重蹈法塔赫的覆轍,即雖然讓步再三,卻不能阻止以色列的繼續擴張,最終便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換言之,反抗即是哈馬斯的唯一存在方式;放棄反抗,即是自我毀滅。

 

  照理,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哈馬斯的唯一斗爭方式便是潛伏在民間打游擊。打游擊雖然不能對敵方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但至少可以發揮點騷擾作用。頗具戲劇性的是,2006年1月哈馬斯竟然心血來潮、走出地下掩護、公開地參加了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的選舉並獲勝選。且不論這次民主選舉的結果如何受到列強的踐踏,從此之後,穿上制服、拋頭露面的哈馬斯成員們便成為以色列當局的活靶子。

 

這次以色列的空襲目標集中于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官方設施(如警察局、監獄、政府辦事處)。經受如此措手不及的打擊後,哈馬斯必定再度化整為零、潛伏于“地下活動”。果真如此,哈馬斯將更加近似阿富汗的塔利班、黎巴嫩的真主黨與索馬里的伊斯蘭法庭聯盟,更加艱苦地涉入一場冗長的消耗戰之中。當然,也更加給與主流媒體指責其為“恐怖主義組織”的理由。

2008/12/30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梦幻曲/ 決定以色列命運的一封信/紅色女間諜骨灰由台送回大陸/旧金山-梦
  • 美國萬花筒-3 / 毛澤東至死崇拜魯迅/里根曾想入共產黨/刘禅被误读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