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木化林公园/武大郎潘金莲蒙冤数百年/北京東富西貴/為何國產大片沒文化
發佈時間: 1/14/2009 2:24:44 PM 被閲覽數: 13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木化林国家公园一日游  

 mengxu

     

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 中文叫木化石森林国家公园,在Arizona 州, 名气远不比Yosemite, Zion 我开始也没怎么把它放心上,可是去过一次后,感觉和它还挺有缘份的,时间紧张,没有玩够,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重游。

跟一个地方有缘没缘,需要天时,地利加人和。我们从Flagstaff出发, 沿40号一路向东,直接从北门进公园;也可以中途转180号向南, 从西门进公园。我们走的是后者,进西门后,第一站到底是Rainbow Forest Museum,里面的ranger热情周到地接待了我们。这次我出门,基本上没有做任何功课,在美国本土旅游,其实是非常方便的;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先去它的Visitor Center/Tourist Office,要地图兼询问旅游热点,徒步途径等等资讯。在Sedona,我踢到了铁板: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老美国夫妇,穿着谈吐非常decent,工作人员极其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看架势如果他能走得开,都恨不得开车带老夫妇出去实地考查了;我当时想,这么热心的人真少见;谁知这家伙问题答完,立即开始推销timeshare 老夫妇不想要,委婉回绝他,他却喋喋不休地游说老夫妇sign up二小时的presentation;一来二去,老太太有点不耐烦,就回头对在后面旁听的我做了个眼色,我回了个会心的微笑;可能这一切都落在那家伙的眼里;老夫妇走后,我上前,态度诚恳地要地图,让他推荐几条徒步路线,那家伙板着脸拿出地图,在上面画了几个圈,对我爱理不理,问一句答半句。人的脸可以这样地收放自如,应该是天生的专家,估计连道具都可以省了不要的;算了, 出来玩是为了高兴, 我不想和这小人计较, 反正有地图, 我自己找好了。

Petrified NP 里,这老年ranger很热心,跟我详细介绍了公园里所有的徒步路线,还根据他自己的喜好, 给了我一个prioritized list  哪些是must go,哪些是时间多可以去的,总之回答了所有我想到加没想到的问题;末了还 让我们进旁边的房间,放电影给我们看。看完电影,我儿子在ranger 处拿了个小本本,回答问题若干,最后奖励个Junior Ranger Badge,他骄傲地别在衣服上。我们一家在博物馆里盘桓了很久,出来后又直接进对面的商店, 大人小孩都为买纪念品磨蹭了半天,结果买了三块石头,一些小玩艺儿,加上零食冰淇淋,又浪费大好光阴无数。以前我总嫌小孩麻烦,兼领导纵容他们shopping,每每会为此生气;这次我也加入家人,买东西,帮孩子参谋,倒也其乐融融;其实出来度假,尤其是家庭度假,要的就是悠闲;拍片是一种和老天的缘分,不可强求:运气好时,光线会在那里等我;运气不好时,我就是苦等,光线也不来;有时光线转眼即逝,想抓没抓到,更是气得要跳脚;为拍一些照片,弄得大人小孩都紧张甚至反感,事后想想也后悔。这次学会凡事Take it easy,少了很多的焦虑;和孩子的缘分加深很多,就是和老天的缘分相对薄点,拍了一堆的糖水片,算是一个记录吧。

等我们正式出发,开始玩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先去了Museum后面的 Long Logs;然后向公园内部开去,中途停了Crystal Forest,  Jasper Forest, and Newspaper Rocks 

1) Long Logs

2) Crystal Forest

3) Crystal Forest

终于到ranger大力推荐的  Blue Mesa了,领导拐进小路,我们又停了若干站,在一大岩石前,一家人乱舞一番,拍了很多鬼影照;我儿子突然说,这是不是印第安人的画?现在的小孩是比我们当年聪明很多了,想当年我7岁时,除了会吃饭睡觉和小朋友拌嘴外,就没啥英雄事迹了。哪象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坐车坐飞机到处旅游;会爬后就乱拍键盘;3-4岁就开始上网玩游戏,看U-tube,什么太阳系的行星名字如数家珍,连网上看到的印第安人的壁画也能和我们的鬼影联系起来,真叫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Blue Mesa trailhead了,儿子眼尖,马上看到那里有个”trail closed”的标牌,我也看到了,心里一冷,不过还是决定要去,所以我下车,绕过牌子,径直往下走去;儿子跟来想拉回我;我不理,继续往前走;儿子大哭,找爸爸求救去了;领导一会儿追来,说儿子在哭,生怕妈妈被ranger抓去坐牢,他就没有Yummy food to eat;在美国长大的孩子真是实诚,没办法,我只有放弃;旁边有两拨人,看我往回走,他们也随我回了。走到车旁,正好看到两个rangers开车进来,我趁机问他们, 为什么要关闭这个trail?原来只是trail上,在背阳的地方有点结冰,他们怕不安全,干脆关了了事;美国人就是这点不好,很多事实在是小心过头了。

4) 领导和我的双人舞。

5) Badland landscape, Blue Mesa

6) Badland landscape, Blue Mesa

上车继续前行,到了Painted Desert时,已经日薄西山了,我们在 Painted Desert Rim Trail徒步时,悬崖下的土丘上已经完全没了阳光,土丘上粉红的色彩此刻呈现出的却是一片死寂落寞,好像是垂死的生命在黑暗到来前做最后的挣扎;悬崖边的一小丛枯黄的灌木上尚有一缕阳光,夕阳如血,为小灌木染上了黄金般的色彩,与悬崖下灰暗阴冷的土丘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天用它魔幻般的手,点燃了一个平凡的生命;小灌木在夕阳的衬托下,唱出了它一天中最华丽绝美的咏叹调:黑夜即至,寒风朔朔,苍茫大地,舍我其谁?小灌木纵然怎么也逃不出夜的包围,即使要燃尽生命,在这一刻,天地都是它的舞台;在这一刻,它要唱出生命里最美的赞歌。我心里不自觉有一份莫名的感动,拍下了小灌木最璀璨的那一秒。给它取个名字吧,平淡点的叫灌木的灿烂最后的温情;或是叫生命的赞礼。煽情点的,叫“Only you can tune me up”

7)

8)

 

 
 

 
 

 

武大郎与潘金莲:蒙冤数百年的恩爱夫妻

为卿画眉


  《水浒传》在华夏大地享有崇高的声誉,108位个性鲜明的好汉形象也在人们心里定格。然而,《水浒传》终究是小说,虽有其历史依据,但也难免虚构夸张,甚至是对事实颠倒黑白的歪曲,在所有人物角色中,武大郎和潘金莲几乎是被泼污、扭曲最典型的代表。千百年来,这对恩爱的夫妻其实一直遭受着世人天大的误解,蒙受着千古奇冤。

  那么,现实中,他们究竟是什么样子?对他们历史性的误解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少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

  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澄清这些事实的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日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索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茸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铭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从中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但绝非沿街卖炊饼的平庸之辈。相反,他“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且“兴利除弊,清廉公明”,算得上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原本贤良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后世描述成“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伎”,且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恶名,遭到唾骂,实在是比窦娥还要冤!

  如今,在我国北方的一部分地区,“武大郎”常被当作专指名词使用,带有侮辱性地称呼一些外貌丑陋、身材矮小之人,在小说及影视剧作品中,也都把武大郎描述刻画成“三寸丁,谷树皮”的“矬人”形象。这其实是对其真实形象的又一损毁。

  据1946年武植墓的发掘者依据比例和经验推断,武大郎实际身高应该在1.78米以上,算得上是伟岸,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武植墓的规模比较大,并且他的棺木用料是珍贵的楠木,这岂是一般人家所能做到,又岂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丧葬待遇? 那么,武、潘二人的真实面貌为什么会遭受历史残酷的“毁容”呢?据武植的24世孙武双福等武家后人介绍,这其中另有因由:

  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资助,武植做官之后,这位王姓同窗家境败落,于是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职位。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仍不见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拔他,王氏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在回乡的路上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故事的雏形)。而先前武植得罪过的当地恶少西门庆更是与之沆瀣一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巷尾,且版本颇多,令其声誉遭受极大损毁。

  而王姓书生回家以后才发现,武植早已为他重修了房舍,并购置了家当。这时,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懊悔,并发疯似的揭撕自己沿街张贴的污蔑言论。然而,谣言一旦传开,又如何能收得回?

  后世的文学作品,不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都举足轻重。但是,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蓝本做史学家们一样的确凿考证。于是,在他们取得文学创作巨大成就的同时,无疑对这些原本用以污蔑诋毁的“谣言”的流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揭秘北京“東富西貴”的前生今世
佚名


  “東富西貴”是對于北京城的一個描述,意思是說,北京城東面有錢人較多,西面地位高的人較多。“東富西貴”的這個說法,並不只是現象描述,而是有歷史淵源的。但是,歷史上最早關于“東富西貴”的描述,與今天人們理解的意思並不完全一樣。

  “東富西貴”的說法出現于明朝時期,其產生的原因,與大運河有關。隋煬帝當年修大運河時,一定沒有想到居然會給後來的北京留下這樣一個固定的格局。自從大運河建成後,它在北方的終點,就是現在北京東部的通州區,過去叫通縣。元朝時期,郭守敬修了一條通惠河,從現在的頤和園經西直門連到積水潭,再一直連接到通縣的大運河終點。也就是說,元代時期,沿著大運河由南方北運的物質,一直可以經船運到達積水潭,也就是現在北京的後海地區。當時積水潭的水域面積也比今天大得多。元代的大都城,最繁華的地區是鐘鼓樓到德勝門之間的一個區域,今天是一條斜街,當初就是沿著水岸修建的。從事經商的富商巨賈也大多集中在這個地區,因此,元代的大都城並沒有“東富西貴”一說。

  明代的北京城與元大都不太一樣。明朝北京城的北部城牆,為了方便防御,比元大都往南退縮了,形成了現在的北二環路。在西北拐角的西直門,由于施工條件、地質條件的限制,城牆沒有形成直角,角度傾斜的城牆將積水潭的一部分攔在了城外,後來叫做太平湖。文革時期老舍先生就是在這里投湖自殺的,現在已被填平,修起了交通樞紐。只留下一些地名,例如高梁橋。高粱橋這個名字的來歷是因為原來有一條高梁河。

  由于元代修建的通惠河要經過紫禁城,明朝人認為有損皇家尊嚴,于是,來自大運河經由通惠河到達積水潭的水上航運便被切斷了尾巴。從此以後,從通縣方向運來的物資,大都集中在北京城的東部,而不是像元朝一樣,直接運到積水潭。大運河是一條重要的水上商路,其終點附近,都會形成市場,也成為商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北京城“東富”的由來。然而,“東富西貴”在明朝時期,並不完全指北京城的東西兩個方向,而是指崇文門、宣武門一線以南的南城地區的東西兩個部分。大致來說,當時的“東富”是指現在的崇文區,“西貴”是指現在的宣武區。

 

  “西貴”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由于明朝的朝廷高官不願意與商人為鄰,因此,他們擇地而居就主動選擇了商人較少的南城西部,也就是現在的宣武門以南地區。比方說現在的湖廣會館,曾經是明朝首輔張居正的居所,清朝時,紀曉嵐也曾住在這里。“西貴”的另一個原因與科舉制度有關。元代早期停止了科舉,後來恢復,但是規模不大。因此來到元大都參加科舉考試的各地讀書人數量有限。明朝大規模恢復了科舉制度,高峰時,來到北京參加科舉最高級別考試的人多達萬人,他們也都集中在宣南地區。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們大多居住在各個同鄉“會館”。宣南地區以外也有一些“會館”,但數量上少得多。中國古代社會一般都把讀書當成最好的出路,因此,讀書人集中居住的宣南地區,自然要比商人集中的崇文地區來得高貴。加上一些佼佼者金榜題名,仕途順暢,便在宣南地區定居,其社會的地位的“高貴”自然是富裕的商人們比不上的。“西貴”還有一個原因與修《四庫全書》有關。清朝花了10年時間,調集了大批國內一流的讀書人共修《四庫全書》。這些人大都居住在宣南,一些商人借機形成了京城最大的書市,後來演變成文房四寶、古董珍玩的集散地。如今依然保留下來的琉璃廠,就源自當年。文人的筆墨芳香,當年絕對是商人的銅臭無法比擬的。

  “東富西貴”後來又發生了一些演變。清朝後期,西方人頻頻直達北京,而他們到達北京的路線,大多都是海路到達天津,從天津向西,經通縣到達北京。也就是說,外國人到達北京也是從東方來,這也是他們在北京城東部形成使館區的原因。而且,當年來到北京的西方人,也更喜歡崇文地區的商業氛圍,而不喜歡宣武地區的中國文化氛圍。東交民巷成為使館區以後,大量外國人便居住在東部,以至于現在的使館區也集中在北京城的東部。

  那時的外國人就等于富人,似乎更加強化了“東富西貴”的說法。雖然後來也有不少人認為,有錢的外國人才是真正的高貴,但是,有骨氣的中國人大多不接受這種看法。直到今天,雖然北京城的東部顯得更貼近現代化,燈紅酒綠、高檔消費比比皆是,但是,“東富西貴”的印象依然沒有在北京人的腦海中抹去。與當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集中在宣南地區類似,如今的北京城西部,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似乎是沿續明朝時期形成的“東富西貴”的傳統。然而,現代人常常把“富貴”當成是一體的東西,並不像古代中國人那麼嚴格區分,因此,現在的“東富”,也開始追求高貴,現在的“西貴”也開始追求財富。“東富西貴”如今也只是一種歷史的殘留而已。

為何中國產的電影大片就這麼沒文化
遐邇


  2008年中國電影產量達到406部,總票房突破43億元,12月賀歲檔的全國票房更是超過了5億元,各項成績再創歷史新高。但在中國電影協會日前舉行的電影文學創作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電影里的文化都哪去了?為什麼中國式大片里看不到文學的力量?”

  大片本該是有文化內涵的電影藝術,但現實是,似乎越是大片越缺少文化含量。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認為,盡管大片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功不可沒,但在其功績背後,也有應該警惕的“虛空”︰“去年票房過億的《投名狀》和《赤壁》這類大片,在文化品位上出現了令人驚詫的頹落或沉淪。這些電影唯票房馬首是瞻,玩的是造型奇觀,所缺的恰恰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主體性。”

  比較一下美國和中國的大片,美國導演展示給我們的往往是人性的堅忍和善良,而一些中國大片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陰暗、腐爛的氣息無處不在。看看國內幾個導演大腕拍攝的大片,除了大投資、大制作、大場景讓觀眾看到“裝修大師”的功夫外,再無讓人回味留戀的東西。這種沒有文化內涵的大片,不僅有違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精神,還會對影視文化市場造成污染沖擊。

  為何堪稱大腕的導演拍攝不出真正意義上的大片呢?我認為我國已經具備了拍攝大片的條件︰一是具備了拍攝大片的寬松的社會環境,二是具備了拍攝大片的技術支持。李安拍攝的《臥虎藏龍》就獲得了2001年奧斯卡的四個獎項。

  同是大片,為什麼《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投名狀》、《赤壁》叫座不叫好,而《臥虎藏龍》卻實現了奧斯卡夢想呢?因為《臥虎藏龍》蘊藏的是東方傳統的理性之戀與西方張揚的奢欲之情的融合韻味。台灣知名電影學者焦雄屏說︰“《臥虎藏龍》的人物雖然起于虛幻,但確實是有血有肉、富含感情的角色。反之,《英雄》的人物雖然談出了驚天動地、飛沙走石的愛情,其角色卻宛如紙版刻出的平面人物。”沒有人物、沒有文化的電影,雖然是大投資大制作,也只能是用金錢堆起的比較大的垃圾堆而已。

  中國真正缺乏的,是能夠拍攝具有文化內涵大片的導演。在我看來,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都具有拍攝大片的潛質,之所以他們沒有拍攝出真正的大片,是因為他們沒有精心打磨大投資、大制作的電影,沒有給大片裝入“靈魂”,也就是文化和思想。和當今的社會一樣,影視圈也充滿了浮躁氣息,到處是金錢崇拜、急功近利和炒作。張藝謀和馮小剛,一個抄《雷雨》,另一個則抄《哈姆雷特》,只能讓觀眾倒胃口。

  我以為要打造“中國式大片”,在關懷人性和靈魂的世界主題的同時,還要裝入中國元素,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展現給觀眾,而且能震人心魄。盡管這很難,但比起制造文化垃圾來,這更值得為之付出。我們知道電影是娛樂,但娛樂並不是不要文化,娛樂與文化完全可以統一于電影之中,而文化才是電影的核心價值。中國大片需要造型奇觀,更應該追求電影的美學境界。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冬天/囟団囤囥...懂不懂?/徐福是天皇?/房奴唐伯虎
  • 史前遗迹 - 音乐/ 冬假 / 玫瑰色的黄昏/ 關羽緣何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