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DreamGirls】/百年前都發生了什么?/首批赴美留學生/劉少奇被開除她沒舉手
發佈時間: 1/14/2009 5:12:00 PM 被閲覽數: 13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DreamGirls】爱情四部曲

                         EvaLuna

 

 




狂喜欢 Jennifer Hudson's powerful expressive voice~~


第一部:情深意长.....的爱恋

Love you, I do~~





第二部::情断意裂..... 的愤怒

It's all over~~~ (点击播放)





第三部::情真意切..... 的恳求

And I'm telling you I'm not going~~ (点击播放)




第四部:情思意想......的成长

I'm changing~~ (点击播放)

   

舊事重溫:一百年前的1909年

 

都發生了什么?


2009/01/14 


2009年歷史還會重演嗎?

  1月 1日 清廷收回京漢鐵路管理權。

  1日 清廷頒布調查戶口章程。

  2日 攝政王載灃命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開缺回籍。

  17日 清廷命各省正式成立咨議局,籌辦各州縣地方自治,設立自治研究所。

  3月 6日 清政府詔諭“預備立憲,維新圖治”之宗旨。

  12日 四川革命黨人佘英、熊克武于廣安起義,起義失敗。

  30日 安徽強烈要求清廷收回銅官山礦權。

  5月 7日 上海裕慎絲廠女工數百人擁至公堂,要求向資方追還所欠工資。

  11日 西藏亞東、江孜、噶大克開埠設關。

  11日 云南宜良、阿迷連續地震。

  15日 于右任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館址在公共租界。

  15日 學部奏准變通中學課程,奏准變通初等小學堂章程。

  6月 6日 寧紹商輪公司向福州船政局購買新輪抵滬。

  8月 14日 僅開辦3個月的《民呼日報》被迫停刊。

  15日 清廷以泄露機密、有礙交涉為罪名,封禁《北京國報》、《中央大同日報》兩館。

  15日 福州風火大災,死傷數千人。

  28日 清廷從外務部奏,建游美肄業館于清華園,是為清華大學前身。

  10月2日 中國自建的京張鐵路通車,主持修建者為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全長380華里。

  3日 于右任再創《民呼日報》。

  4日 張之洞去世。

  5日 兩廣總督袁樹勛與日領事訂立東沙島協定,日本承認該島為中國領土。

  19日 廣州大風為災,傷死多人。

  30日 孫中山自倫敦赴美國籌款。

  11月 中國邁出民主第一步:各省咨議局開首屆常會。

  13日 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19人在蘇州虎丘創立南社。

  19日 《民呼日報》僅出版48天又被封,引起上海轟動。

  12月

  迫于山東民眾的壓力,山東巡撫以34萬兩銀的代價,將山東五礦礦權贖回。

  12月

  16省咨議局代表齊集上海,決定30日赴京請愿。

  本年

  湖北省洪水泛濫,災區廣達30余縣,災民近300萬人。

  本年 “上海日報公會”成立。

  本年 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

  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

  孟盟/輯

 

首批赴美留學生:

 

為配合鄧小平訪美提前出發


2009/01/14 


《中國新聞周刊》

  建交之前,我們出發

  “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還有80%。”伴隨中美兩國正式建交,鄧小平拍板大力派遣留學生

  本刊記者/ 蔡如鵬

  1978年12月26日,正處在聖誕假期中的美國迎來了一批特殊客人──52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

  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在此之前,由于中美長期敵對,兩國學者已經相互隔絕了近30年。以至于美國著名的漢學家費正清曾感慨道,“從1950年到1971年,華盛頓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國的人還多,雖然后者離我們更近,旅途也更為安全、省錢。”

  第一批中國留學生的到來,在美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現年74歲的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柳百成,是首批留學生之一兼領隊。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我們到美國后,立刻就成了新聞人物。走到哪兒,都有記者跟著,他們對中國人的吃穿住行樣樣感興趣。”

  首批留學生之一、清華大學化學系教師曹小平向本刊透露,他們原定的出發時間是1979年6月,后來為配合小平訪美一再提前,最后改到1978年12月26日。

  几天后的1979年1月1日,這批中國留學生在華盛頓見証了中美正式建交、中國駐美大使館挂牌的歷史性時刻。

  1月2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團訪美。作為先期赴美的中國留學生,柳百成等人也應邀參加了鄧小平在華盛頓的多場重要活動,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南草坪舉行的盛大的歡迎典禮和在肯尼迪中心上演的文藝晚會。

  連闖三關

  柳百成1978年9月得知,中央決定派大批留學生出國學習的消息。那年他45歲,對此并不抱什么希望。

  “我父親解放前是上海的資本家,當時算出身不好。以前,我有過兩次赴蘇聯留學的機會,但最后都被刷下來,就是因為背了這個沉重包袱。”他說。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不久系里就通知他參加考試。經過几輪考試,柳百成發現,與以往出國一味強調政治條件和家庭出身不同,這次更看重業務素質,特別是英語水平。柳百成回憶說,“這在當時難住了不少人,因為從1952年后,學校的外語教學都改成俄語,學英語的很少。”

  從小在上海教會學校學習的柳百成,中學時就能用英語對話。后來即便“文革”期間,他仍堅持閱讀外文文獻。“我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啊!”柳百成說。

  時隔多年后,柳百成才慢慢了解到,他的這次出國機遇來自鄧小平的一次談話。

  1978年6月23日,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在中南海聽取教育部關于清華大學的工作匯報時表示,要盡快提高國內的科教水平,“在5年內快見成效”。

  他說,“現在我們的格格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學的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學習,這樣也可以有一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的大學究竟辦得如何⋯⋯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錢,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萬把人。”

  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蔣南翔聽了鄧小平的談話很興奮,回來后立刻組織人員,不到20天就拿出了《關于加大選派留學生數量的報告》,交給國務院。但報告遞上去后卻招來不少反對意見,人派出去不回來怎么辦?鄧小平聽后說,“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還有80%。”

  就這樣,1978年8月教育部的報告得到了批准,各地的選拔工作隨即也緊鑼密鼓地展開。對于那年的選拔,柳百成把它形容為“連闖三關”,系里的初試、學校的筆試和最后教育部的統考。他至今還記得第二輪筆試是“在清華主樓的后廳,一二百人把屋里擠得滿滿的”。幸運的是,最后柳百成與其他8名清華教師一起通過了考試,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的訪問學者。

  出國前,這批學者在北京語言學院接受了10多天的培訓。清華大學化工系教師曹小平也是首批留學生之一。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培訓的內容主要是一些跟出國有關的注意事項,很多在今天看來都“有些不可思議”。讓他印象比較深的是,“外交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國外報紙很多,但不能用它擦屁股,會堵塞馬桶。因此,我們在國內買了很多手紙帶過去”。

  柳百成回憶說,出發前那天上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留學生全體成員。當晚,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和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也到首都機場送行,“如此高的規格,讓大家感到此行意義非同尋常。”

  感受“中國熱”

  當時中美尚未建交,從北京到紐約,需要在巴黎轉機。在巴黎機場,前來迎接的中國駐法大使館人員告訴柳百成,他們得到消息說,在紐約機場已經聚集了大批的美國記者,正等著中國人的到來。于是,作為領隊的柳百成趕緊在從巴黎前往紐約的飛機上,召集大家商量怎么辦。

  最后,這群剛剛邁出國門的知識分子想出了一個頗具外交色彩的辦法,起草了一份聲明。聲明不長,最后兩句是柳百成寫的,“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美國人民也是偉大的人民。我們不遠萬里來到美國,不僅是為了學習先進的科學技朮而來,也是為了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而來!”

  飛機著陸后,留學生一入境,就被早已等候在機場的記者團團圍住。面對接連閃爍的鎂光燈,盡管大家還很不適應,但仍從容地讀完了早已准備好的聲明。

  除了大批的記者外,柳百成記得,還有很多華人自發地來機場歡迎他們,“場面很熱烈”。其中一位留學生的親哥哥,一直沒有能夠聯系到,這次也趕來迎接,兄弟倆見面后,激動得熱淚盈眶。在那一刻,柳百成真切地感受到,中斷多年的兩國人民之間的聯系又開始恢復了。

  到華盛頓后,留學生被安排暫時住在中國駐美聯絡處。聯絡處的工作人員怕他們語言不過關,聯系了兩所大學,讓他們再學3個月的英語。柳百成說,“我在喬治敦大學。每天早上去,晚上回聯絡處,中午就在學校隨便吃一點。”

  據他回憶,建交前美國正流行“中國熱”,整個氣氛都是中美友好,喬治敦大學的校長親自主持招待會歡迎中國留學生的到來。“學校的師生對我們也很友好。有一次,一位教師主動跟我們說,他能買到很搶手的NBA門票,4美元一張,需要的請舉手。雖然我們很想去,但沒有一個人舉手,因為沒錢。”柳百成說。几天后,柳百成和大使館的一位領導不經意說起這事。那位領導立刻說,“這怎么行,不能讓美國人覺得中國人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以后再有這種情況,你們就去,回來我給報銷。”

  在那個年代,首批赴美學者的生活費用全部實報實銷,但國家外匯緊張,資金非常有限。“每天中午就買几塊最便宜的雞塊,一到兩美元。”柳百成說,“后來,一個美國記者還問我,他發現我們很喜歡吃雞肉,這是為什么?弄得我哭笑不得。”

  當時出于安全考慮,駐美聯絡處的工作人員非公不能外出,出去也必須兩人以上,一個人不准單獨行動。不過,對留學生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因此,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美國社會。柳百成回憶說,“不少在聯絡處待了多年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超市什么樣,還要向我們打聽外面的情況。”

親歷小平訪美

  事實上,中國留學生提前赴美,正是為1979年年初的鄧小平訪美營造氣氛。

  據中國首任駐美大使柴澤民回憶,邀請鄧小平訪美,是1978年12月14日伍德科克與鄧小平會談時提出來的。當時,美國國會反對派對中美建交不滿意,卡特總統希望借助鄧小平的力量幫他們進行建交宣傳。因此,美方對鄧小平訪美極為重視。

  鄧小平是1979年1月28日下午,乘專機抵達華盛頓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的。第二天上午,卡特總統在白宮南草坪,舉行典禮歡迎鄧小平。

  柳百成說,他們52人被分成兩批,一批去安德魯斯空軍基地迎接,一批去白宮參加歡迎典禮,“我很幸運,去了白宮”。據他回憶,歡迎儀式上,鄧小平夫婦先在卡特夫婦的陪同下,登上鋪有紅地毯的講台。隨后樂隊奏兩國國歌,禮炮齊鳴。接著,兩國領導人又檢閱了儀仗隊。“整個歡迎儀式非常隆重。”歡迎儀式結束后,卡特與鄧小平步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進行會談。

  多年以后,時任外交部部長黃華撰文回憶說,在歡迎典禮上,除了按副總理級鳴禮炮19響外,其余一切禮賓規格都是按總理級安排的。有美國記者當時大發感慨地說,一個國家的總統舉行正式儀式,隆重歡迎另一個國家的副總理,并陪同檢閱儀仗隊,這在世界外交史上極其罕見。

  親歷那一歷史瞬間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也回憶道:“當時的氣氛就像充了電一樣,我不記得白宮以前曾經有過如此令人激動的場面。”

  接著,卡特夫人舉行招待會招待卓琳女士,留學生們也參加了招待會,并受到了接見。柳百成說,“卓琳女士代表小平講了話,勉勵我們努力學習,學成回國,報效祖國。”

  在招待會后,有一個小插曲讓柳百成至今記憶猶新。“那時,我們穿的都是出國前統一定制的呢子大衣,除了大小不同外,樣式顏色都一樣。接見前,大家把脫下來的大衣堆放在一張大桌子上。回來后,就分不清誰是誰的了,穿錯了很多。我有心,事先在領子上作了個記號,所以很快找到了。”

  當天晚上,卡特夫婦舉行盛大國宴歡迎鄧小平夫婦。宴會結束后,鄧小平與卡特又一同出席了在肯尼迪中心舉辦的文藝晚會。柳百成等5位留學生也受邀觀看了演出。他回憶說,晚會除了富有濃郁美國風情的鄉村音樂和鋼琴演奏外,還有一隊職業籃球選手,在舞台上表演球藝。原來是組織者聽說鄧小平喜歡籃球,特意從加利福尼亞請來的。

  晚會的最后一個節目是200多名美國兒童用中文合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唱完后,鄧小平走上台,動情地擁抱并親吻了小演員。“這一幕讓很多在場的觀眾流下了眼淚。”柳百成回憶說。

  卡特則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當鄧擁抱和親吻孩子們時,流露了真誠的感情。他給我留下了好印象,同他談判是一種樂趣。”

  結束在華盛頓的訪問后,鄧小平又前往亞特蘭大、休斯敦和西雅圖等城市考察。在離開華盛頓前,他出席了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為慶祝中美兩國建交舉行的招待會。

  因為大使館剛剛設立,舉辦這么大型的宴會缺人手。“很多留學生就自告奮勇地幫著洗盤子、洗碗。招待會結束時,又安排大家與小平同志合影。我們就一批一批地去照,都非常高興。”柳百成說。

  2月5日,鄧小平離開西雅圖回國。兩年后,結束學習的柳百成也踏上了返鄉路。當時的他并沒想到,他們那次出國,從此開啟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留學潮。

 

劉少奇被開除黨籍只有她沒舉手:

 

風暴中堅持原則


2009/01/13 


 說到“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冤案,胡耀邦曾不止一次地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大家都犯過錯誤,都舉了手﹔就是陳大姐沒有舉手,沒有犯錯誤……

  這位陳大姐是何許人也?她怎么敢在那樣的情勢下公然唱反調?

  1968年11月1日,干冷的北風吹得北京城格外寒冷。全城的廣播喇叭里都播放著同一個聲音:中國共產黨八屆十二中全會于10月31日在北京勝利閉幕。蕭瑟的寒風中,人們斷斷續續可以聽到“這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完全必要……非常及時……”“劉少奇……叛徒……一致決議,……永遠開除黨籍……”

  就在全國的宣傳機器宣傳“一致通過”的時候,一位像農村老太太打扮的老戰士,用手中的拐杖敲著地,對來探望她的人說:“一致個屁,我就沒舉手!”她就是陳少敏。


  陳少敏1928年入黨,是七屆、八屆中央委員,原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她是帶病參加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的。她患有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關節炎,腿腳已經很不利落。按照醫生的“判決”,她已經“病入膏肓”了。

  那時候,開會很少使用投票的辦法進行表決,而且也沒有現在的電子計算機顯示計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鼓掌或舉手表決。陳少敏記得那次決定開除劉少奇黨籍的大會,就是采用舉手表決的方式。當播音員宣讀完《關于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便開始舉手表決了。

  “同意的請舉手!”

  會堂里的手臂先后舉了起來。有人舉過頭頂,有人借助桌面舉起,也有人不那么情愿地抬起臂膀……

  “好,一致通過。”

  此時此刻,陳少敏沒有舉手。她用右手緊緊捂住左胸,以這種特定的方式,表示自己鮮明的態度。

  事后,那位戴眼鏡的“康老”,陰沉著臉找到陳少敏,問她說:“你為什么不舉手?”

  康生當時雖然“位高權大”,但陳少敏并不怕他。回答說:“這是我的權利!”

  陳少敏的態度,令不少關心她的人擔心。陳少敏的司機項懷璽至今記得很清楚,散會那天,他去接陳大姐,見她臉色很難看,就問:“大姐,你不舒服嗎?”

  “不是。今天開會開除劉少奇的黨籍,我不同意。”項懷璽知道,這次是中央的全會,是不能有不同意見的。于是就說:“大姐,你不舉手,他們會不會……”

  陳少敏還是那句話:“這是我的權利!”

  陳少敏在這件事情之后得到了這樣的評價:政治覺悟還不如農村老太太高。

  從1967年開始,陳少敏就成了沖擊對象。扣在她頭上的帽子很多,什么“劉少奇在全國總工會的代理人”、“中原突圍時的叛徒頭子”……

  八屆十一中全會時,陳少敏才明白這場運動要打倒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她很憤慨,從理智到感情,都不能接受。開會休息時,她有意坐在劉少奇的身邊,同他談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以此安慰少奇同志。

  十一中全會散會后,全國總工會的一些同志到陳少敏家中,想請她談談十一中全會的“內部情況”。她告訴同志們,少奇挨批是真的。說著說著,眼淚順著眼角流下來。后來不知怎么回事,她流淚的消息傳了出去,有些人就給她扣上“劉少奇黑線上的重要人物”的帽子。

  可是,不管怎么挨批,陳少敏堅決不寫揭發劉少奇的任何材料,她對來索要材料的造反派說:“劉少奇不是中國的赫魯曉夫。”在那場“紅色風暴”中,陳少敏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原則,不曾改變,盡管她因此受到了更大的迫害,但她沒有后悔過。

  在經歷過革命戰爭的老一輩共產黨員中,人稱“陳大姐”的陳少敏享有很高的威望。毛澤東曾稱贊她是“白區的紅心女戰士,無產階級的賢妻良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沙場上,她又是一員杰出的女將,中原解放區的開拓者之一。

  這位女革命家的高風亮節,多年來一直被人們懷念和稱贊。

  (摘自《黨史縱橫》)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木化林公园/武大郎潘金莲蒙冤数百年/北京東富西貴/為何國產大片沒文化
  • 冬天/囟団囤囥...懂不懂?/徐福是天皇?/房奴唐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