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 | | | | |  | 【挚爱音乐之一】纯音乐专辑《史上最优美的轻音乐》选听 | | | | 漢字優劣,日本是面鏡子 | | | 送交者: 邏輯 2009年01月11日11:34:53 于 [教育學術] | | 網絡有關中西文化文字之爭跨越年度,似乎沒有停息跡象,但本人看來,這個爭論早有結果,早在100多年前清末的廢科舉開新試就已經告訴大家,由中國文字文化發展起來並代表中國文化的四書五經、孔孟之道、朱程理學等等儒家和其他諸子百家思想,在近代西方科學哲學人文藝術面前,已經成為廢紙堆,不堪一擊。
姑且把整個歐洲文化看成是一個整體,相對中國文化,那麼這兩個文化在過去幾千年的各自發展過程中因為大山沙漠和海洋的阻隔,自成一體,交流遠遠少于獨自發展。在中國領跑世界表現出歷史的輝煌之後(這些輝煌也有遭質疑),在100多年前,中西文化對撞中,中國文化全面潰敗。這已經是歷史事實,西方世界領先中國表現在諸多方面,今天除了國學中文中醫藥算卦外,很少有科學是源自中國。很難想象陳景潤在演算數論的時候,頭腦里使用的是之乎者也的教條經文。
中小學里,語文老師教的文章給人無限遐想喜歡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方法,而數學物理老師則給予嚴謹的邏輯和推理,英語老師專注語法(後來發現語法是英語的基礎但不是全部)。老師們的形象也是不同,語文老師是豪放不羈,但缺乏理性思維,數學物理老師持重理性,英語老師通常是女性,思維新穎。
中國的方塊字,其實是中國古人對于世界萬物的直觀表象記載,每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小段歷史,一個描述世界的圖形,它凝聚了祖先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譬如“”這個字,單從字面理解這個門需要兩個柱子和兩塊門板,用鉸鏈鏈接能開闔自如。一個教書先生,從來沒有造過門,但從這個字也可以啟發自己造個家門。漢字猶如最原始的設計藍圖,的確迷人,向後人向各方蠻夷傳遞前人和中國人的知識技能,以至于在偌大的中國,大江南北,幾千年下來門的制造如出一轍。但是,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後人的創造思維,你可以想象到,如果所有工匠的門的設計思路都是從“”這個字出發,那中國到處千篇一律,萬世不變的門也不足為奇。那現代的電梯門,日本人的拉門,商店的卷簾門,以至于巴黎的凱旋門,怎麼也不可能出現在中國。筆者小時候看見凱旋門那個驚訝啊,這門怎麼是拱形,而且沒有門面?可以想象,中國設計師的凱旋門必定和牌樓差不多,就是那個“”的樣子。
限制創造性是一方面,最要命的是漢字無法進行抽象思維的演繹推導。我們古人可以說不缺抽象思考,但無法用形式符號記錄推導和傳播。譬如時間的概念,我們古人有時間這個抽象概念,但沒有辦法用一個符號表示,因為一用“”表達抽象的時間,我們就會浮現出日土寸這些自然天體元素和計量單位,而現代科學的“t”或“T”,再抽象也沒有了,唯一能讓人聯系的是時間的發音,在中國人看來可以聯系“時間”,而西人念來是“time”,這沒關系,他們都在指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再有,《莊子‧天下篇》引用名家的命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可以說是數學上極限的原始思考,但可惜的是沒有產生極限這個概念,並在極限這個概念上形成現代數學基礎《微積分》。因為我們祖先的思考囿于具體物件,而不會擴展到全部和提煉出最抽象的概念,一個一個漢字就是具體的形象的東西,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我們要感謝日本人,日本人把中文漢字充分改造了一下,用漢字組成詞語表達西方的概念,讓現代漢語迥然不同于過去的文言文,是一大飛躍。日本人原來借助中文漢字的部首和發音(假名),另外還借助漢字功能(語音和詞義兼有)表達他們的意思(字),以記載他們的語言文化思想歷史和技巧。這個就使得日本人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審視中國漢字,去粗存精,發揚光大。近代日本學者化了不少功夫,引入西方概念,據說中國學者嚴復翻譯sociology是“群學”,而日本人翻譯是“社會學”,中國文化的嫡子和庶子對于中國漢字的理解和詮釋一個概念的差別略見一斑。另外,日本人的“脫亞入歐”也透出些無奈,中國這個老師是拜錯了,他們拼命地去補救。而我們中國人呢?還在朦朧中夸贊自己的文化文字多麼優秀呢。
日本是面鏡子,日本的“脫亞入歐”政策其實讓中國這個老師很不爽,很沒面子,但的確是日本人和西方人交手之後的體會。我們雖然沒有必要全盤否定我們的文字文化,借鑒日本人的做法,未嘗不可,畢竟我們的年輕學生在學習了西方的數學之後,也能有很好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教育真的是項艱巨的工程,尤其是中西兩種文化的教育。 | | 貝多芬鮮為人知的一面 僕人都厭煩他 | | | 佚名
| | 貝多芬,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永遠被光輝地標刻在音樂殿堂里。他那張看上去充滿思想的冷俊的照片被人到處張貼,成為一種傾慕和標榜的方式。莘莘學子,永遠在他的光輝下,練習他創作的曲子,並以熟練彈奏做為一種級別的劃分。年輪碾載也抹不去他的印記。 他的沖動和激情,讓音樂充滿爆發力,調動苦難的心釋放超載的負荷。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令塵世的心境翻越自我。然而在他巨大的光環下,掩藏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貝多芬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傲慢無禮、出口傷人,少有考慮別人的感受。和他共事的人不得不忍辱負重,成為他身邊卑微的類似豬狗的非人。他認為他的工作是在與上帝交談,而別人所有的事都無關緊要,都讓他惡心。 他的激情造就他的音樂,也造就他火爆的脾氣。他可以將桌上的東西扔到別人身上,或者在吃飯時將裝有湯菜的盤子扣在僕人身上。身位卑微的僕人都無法忍受他,經常不伺候這位祖宗。就在他寫彌撒曲的那幾天,就有三個僕人辭職。房東們也不願意和他相處,所以每隔幾個月他就得搬一次家。 貝多芬從小就邋遢,甚至在他成名後,他依然故我。在他創作的鋼琴下面就放著一個臭烘烘的便壺,以供他隨時方便。試想一下,一個帶著亂糟糟假發、很久沒有洗浴的貝多芬充滿激情地煩躁地創作他的音樂,下面就是那個便壺,不時發出臭味。 貝多芬終身未婚,也許也是因為他非常個澀的性格,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他1.62m的身高。年輕時,他每天晚上離家外出,並感染上了梅毒,蒼白螺旋體最終使他耳聾。 這些事情很少有人提起,起碼很多中國讀者不知道。他的音樂才華絕無僅有,雖然生活中這樣的人令人討厭。他不懂如何為人處事,也不屑考慮瑣事,音樂就是他的全部。他發揮了他極致的音樂才華,著有九部交響曲、十五首鋼琴協奏曲、十六首弦樂四重奏、十首小提琴奏鳴曲、五首大提琴奏鳴曲、三十首鋼琴奏鳴曲、兩首彌撒曲,還有無數室內樂以及一首有伴奏樂譜的二部合唱。 崇拜需要掩蓋一些真相,雖然包容一個人的缺點同樣也需要勇氣。不管怎樣,貝多芬是唯一的,偉大的。他的成就足以讓人忽略和原諒他所有的缺點。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 樂聖 貝多芬與海頓 , 莫札特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70 年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市的一個清寒家庭中 . 父親及祖父都曾是宮廷中的樂師 , 父親約翰是一位才華平庸的又愛酗酒的男高音手 , 母親瑪麗亞則是一位賢淑的女性 . 貝多芬從小極受在宮廷中擔任指揮的祖父寵愛 , 可惜好景不長 , 貝多芬三歲時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貝多芬的天份在三歲時被祖父發現 , 但這位仁慈有才華的祖父卻沒機會指導他 . 父親是酒鬼 , 脾氣暴燥 , 妄想要貝多芬成為 " 莫札特第二 " 以博取名聲及金錢 . 可想而知 , 童年的貝多芬是受盡虐待的 , 也因此貝多芬從小就特別孤僻。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 ,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 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 . 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 , 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 , 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 . 同年 , 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 , 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 . 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 , 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 , 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 . 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 , 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 , 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 . 海頓非常忙碌 , 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 , 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莫札特去世後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就首推海頓了 , 但貝多芬對海頓單調的作曲卻十分不以為然 . 他三十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 , 這時的他已經有暫時性的耳聾了 . 三十三歲他完成 "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 , 更是表現出貝多芬的獨特 . 維也納音樂界推崇他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 備受歡迎 . 也有人認定從這首歌以後 , 浪漫派音樂就產生了 , 為音樂史上的新紀元。 剛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名鋼琴手 , 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 ,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 " 悲愴 " 是他年輕時所寫 . 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獨創的熱情火花及青春的甘苦 . 另外 "月光 " 鋼琴奏鳴曲 , 據說是獻給茱麗葉塔 . 桂察第小姐。 成名後的貝多芬命運比他的前輩如海頓 , 莫札特要好得多 , 一方面受到貴族的保護 , 另一方面又享有創作上的自由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 , 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 . 但是 " 惡性耳疾 " 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 . 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 " 海里金史塔持遺書 " , 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 . 他真的想自殺嗎 ? 實在煞費猜疑 . 總之 , 貝多芬並沒有自殺 , 相反的 , 他回到維也納 , 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之後 , 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充實 , 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 . 例如小提琴奏鳴曲 " 克羅采 " , 第三號交響曲 " 英雄 " , 鋼琴奏鳴曲 " 華爾斯坦 " , 以及後來改名為 " 費得利 " 的歌劇 " 雷奧諾雷 " .......等。 貝多芬作品風格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大約是在 1800 年 32 歲左右 , 純古典式的作品 , 跟海頓及晚年的莫札特風格相似 . 由於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名聞歐洲 , 故此多數是鋼琴作品 . 在這階段他了十一首鋼琴奏鳴曲 , 六首四重奏和降E大調七重奏 , 並完成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1801 年貝多芬獲悉自己即將失聰的消息 , 便放棄演奏的生涯專心作曲 . 並以1802年第二交響曲為他作品的第二階段揭開序幕 . 他在作品中開始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 , 許多不朽傑作就是在這階段中完成 . 大約是 1802 至 1815 年間 . 這時期的作品逐漸脫離古典樣式 , 較偏向表達內在感情 . 貝多芬擴大了奏鳴曲式 , 在旋律與和聲上加入新手法 , 並嘗試以新方式組織管弦樂法 . 當中的某些作品如 " Moon Sonata " , " Fidelio " 等已可看出貝多芬有著強烈的浪漫派主義傾向。 45 歲以後 , 他改用心耳作曲 , 並步入了第三時期 . 貝多芬開始回顧舊的音樂型式 , 並從海頓和巴哈的作品中溫故知新 , 此時貝多芬已進入純音樂領域 , 不再顧忌樂器或演奏者的限制 , 他所在乎的僅是在紙上和他的心耳間完成一種協調 , 突破古典型式 , 在保留合理邏輯性下任意使古典樣式變化 . 如第九交響曲中加入獨唱及合唱樂聲的部份 " 歡樂頌 " , 這是交響曲歷史上的創舉 . 而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也達到此典式的最高境界 , 沒有抒情意味或描寫意境 , 純粹是扣人心弦的靈性音樂 , 堪與巴羅克時期大師的傑作相提並論 . 1812 年貝多芬與大文豪歌德相會於伯明罕溫泉勝地 , 歌德形容貝多芬是 " 精力充沛無與倫比的男性 " , 一方面貝多芬無視於國王與王后等貴族權勢 , 他說 : 雖然有很多人 , 卻沒有一個偉大的 ...... 不 , 不 , 只有一個......。 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 , 到了 48 歲左右就已經完全聽不到 . 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 . 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 , 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 , 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 , 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貝多芬的一生中實在是失意到了極點 , 尤其是在戀情方面 響曲的人一定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攝 , 像這樣感情豐富的天才 , 生命裏當. 聽過命運交然是無時無刻充滿著愛情的芳香 . 貝多芬研究權威羅曼羅蘭曾說 : 貝多芬打從 20 歲至 50 歲的歲月中 , 沒有一個時期是心底不曾抱過 " 愛 " 的 . 只是 , 暴躁的脾氣 , 抱病的身體 , 加上嚴分階級的社會風氣 , 都使這位 " 戀愛線條粗且短 " 的豪邁漢子的戀愛有花無果 . 著名的 " 月光奏鳴曲 " 的女主角 , 伯爵千金朱麗葉塔 ; 擁有無比細膩感情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 ; 至死前仍是貝多芬密友的約瑟芬 . 布倫斯威克 ; 燃起四十多歲的貝多芬的愛火的泰麗莎 . 瑪法蒂 ......以及更多更多的美麗少女......... , 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這些愛情的打擊 , 繼而譜出無數曠世的傑作 : " 月光奏鳴曲 " , " 春之戀曲 " 等等。 在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二天 , 人們在他的一個秘密抽屜內找到三封沒有署名 , 沒有收信人姓名 , 沒有日期的情信 , 現被稱為 " 給永恆愛人的信 " . 由於信裏沒有收信人的姓名 , 後世佷多研究貝多芬的學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 甚至演變成論戰 . 有人說是桂察第小姐 , 又有人說是和他訂過婚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小姐 . 貝多芬的戀愛結果並沒有成功 , 最終還是獨身而終 . 大家所熟悉的鋼琴曲 " 給愛麗絲 " , 本來是 " 給泰麗莎 " , 由於在出版時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下來 . 然而不管這位女性是甚麼人 , 我們應該注視的是在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心中有股不滅的愛火 , 而且昇華至藝術創入之中 , 譜出無數扣人心弦的作品 . 貝多芬在世時常被指為憤世嫉俗 , 脾氣暴躁 . 可是 , 有誰想過 30 多歲耳朵出現毛病 , 作為一個天才橫溢的音樂家 , 這是何其殘酷的命運 ? 為了掩飾 耳疾 , 聽不見也要裝作聽見 , 而且也很忌諱別人談論耳朵的事 . 人們只知道他脾氣暴躁 , 極難相處 , 但又有誰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恐懼 ? 貝多芬熱愛生命 , 熱愛人類 , 端看第九交響曲中的 " 歡樂頌 " , 若非有一顆熱愛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 , 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籟 ? 貝多芬是第一個獲得自由的藝術家 , 他曾說 " 要盡量做個正直的人 , 讓愛自由尤其高於一切 , 即使面對一位君主 , 也絕不出賣真理 ! " 也就是有了這種自由 , 貝多芬的作品才能脫離實用的曲式 , 而依憑內心深處湧現的靈感自由創作 , 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 , 洋溢著撼動人心的熱與力 . 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 , 但作品中蘊藏的力求量卻是無法言傳的 , 只有不斷的聆聽 , 才能體悟貝多芬的啟示 : 向命運挑戰 , 永不妥協。
貝多芬酷嗜散步與飲酒 , 他在維也納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園散步時捕捉了許多作曲靈感 . 不幸於拜訪弟弟約翰時染上了肺炎及黃疽 , 四個月之 後 , 這位曠世音樂巨匠便去世了 . 臨終前他所訂的葡萄酒才送來 , 『真可惜 , 來遲了 ! 』這句話便成為他最後的遺言。 貝多芬於 1827 年 3 月 26 日下午病逝 , 三天後葬在威陵墓地。  |    |  | | 貝多芬的墓園 | 貝多芬出生的地方 | 出生地房子的正面 |  |  |  | | 在出生地波昂的雕像 | 在維也納的雕像 | 維也納貝多芬臥室的床 |  |  |  | |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家 | 在維也納的客廳 | 客廳裡貝多芬所彈奏的鋼琴 |  |  |  | | 貝多芬所彈奏的鋼琴 | D大調鋼琴三重奏 op.70 手稿 | 紐約中央公園的貝多芬雕像 | |  貝多芬大事年表 | 1770 | 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的蓬城(Bonn)。 | | 1778 | 舉行第一次公開鋼琴演奏會。 | | 1782 | 發表了一套變奏曲和三個Sonata,配合著他高明的技巧,開始引發人們注意任風琴師。 | | 1783 | 改任鋼琴師。 | | 1785 | 完成C大調弦樂四重奏。 | | 1787 | 春季旅行維也納,與莫札特會面,少年的天才初被賞識。 同年母親去世,家庭生活極度不愉快,此後,乃攜帶著貧困,苦痛語疾病踏上音樂之路。 | | 1790 | 再去維也納,受教於海頓(Hydn),直到離開那裡為止。 | | 1794 | 離開維也納前往英國,不久就成為貴族們的上賓。 | | 1795 | 回到維也納,舉行首次音樂會,在音樂會中演奏了他的新作C大調鋼琴競賽曲.經過一段旅行演奏的生活之後,再去柏林在Freidrich Willelm二世面前演奏,受到異常的寵愛,貝多芬回贈他兩曲鋼琴與大提琴合奏的Sonata. 作品第一號的三首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三重奏完成。 | | 1796 | 獻給海頓(Hydn)兩首Sonata - 作品第二號也發表了在維也納語高明的鋼琴作曲家富力得立希.窐邁爾會晤聽說他後來又從名鋼琴家Steibet研究鋼琴,大獲全勝的成名鋼琴家. 此後,又完成了第一和第二交響樂,三首競賽曲,許多Sonata(包括OP.27)和著名的弦樂與大管樂器的七重奏. 在第一期的作品(OP.51)中,尚株守海頓語莫札特的傳統,為在Sonata的作品中,則漸露個性和獨特的風格。 | | 1800 | 1月耳病加深,聽覺發生障礙,聽歌劇必須坐在前一排才能聽到歌聲。 | | 1803 | 完成英雄交響曲。 | | 1804 | 拿破崙宣布專制政體,就位皇帝,貝氏恨拿氏失節,憤而把英雄交響曲原稿撕毀,後來経友人勸說重寫而改獻於[理想的英雄]。 | | 1805 | 完成歌劇雷俄諾壘初稿。 | | 1806 | 與[永久戀人]訂婚。 為雷俄諾壘的第二次上演寫了另一個序曲,名為[雷諾俄壘第三(Leonore No.3)]貝多芬曾為雷諾俄壘寫過兩個序曲,位改作過的(Fidro)寫過一個序曲,以雷諾俄壘第三為最偉大在熱情橫溢的期間,完成許多不朽的傑作,如: OP #57 熱情的Sonata OP #78 升F大調Sonata 第五交響曲-命運 第六交響曲-田園 第七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也是在此時孕育,於1815年以前完成。 | | 1810 | 解除與[永久戀人]的婚約。 | | 1812 | 會晤歌德(Goethe)於波西米亞,當時歌德已是魏瑪的貴賓了,在他會晤之初,歌德一見他就看出他是一位內心充實的音樂家. 但前者嫻於世俗禮節而後者又是桀傲不屈,無法協調,終於沒有共識的分手了。 | | 1814 | 將雷俄諾壘重寫,改標題為費德路。 經濟稍微寬鬆,又擔負了照顧弟弟孤兒的責任。 | | 1815 | 直到此時為止,作品約到90號. 弟弟去世,並領養九歲的姪兒卡爾。 | | 1816 | 耳病轉壞,聽覺失靈,迫不得已使用耳喇叭. 之後耳病更到達不可救藥的地步。 | | 1822 | 耳朵全聾,在此期間完成以席勒[歡樂頌]為張本的第九交響曲和D大調的彌撒曲。 | | 1826 | 完成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 OP #135。 | | 1827 | 2/19日臥病。 3/26日於暴風雨中去世。 | | 慈禧太後首次坐汽車 | | | 佚名
| | 1901年慈禧太後66歲壽辰時,直隸總督袁世凱特地從美利堅進口一輛洋車,作為壽禮敬獻給慈禧。據說,這個洋玩意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查理森利和法蘭克兄弟倆設計。並采用手工方法制作而成。起名為“圖利亞”。 慈禧生日那一天,在紫禁城太和殿檢閱了貢品。當她听說這輛洋車不要馬拉就能跑,感到很奇怪,立即口諭在場的德國司機開車。德國司機爬上車,踩響馬達。洋車真的轟隆隆地跑了起來,慈禧看了喜不自勝,高興地問︰“這車跑得這麼快,要吃許多草吧?”德國司機說︰“它不吃草,燒的是油。”慈禧沒有听懂,吩咐太監李蓮英端出珠寶,賞賜了袁世凱和開車的洋司機。慈禧對洋司機著實有些不放心。可是在當時全國還沒有會開汽車的人。于是,便讓李蓮英招納學開汽車的人,當時有許多人應試,最後。京郊哈德門一位名叫孫富齡的人很快學會了開車子。成為慈禧十分賞識的御駕司機。 孫富齡經常駕車拉著慈禧游玩。這樣玩來玩去,群臣倒也不去說三道四了,慈禧自己也習以為常了。一日,慈禧坐車玩了兩個多小時,心情特別高興,當即賞賜一大碗酒讓孫富齡飲,孫富齡受寵若驚,一碗下肚,精神特爽,踩響馬達,洋車呼地跑了起來。不料前面冒出一個小太監。這時孫富齡已酒性發作,心慌意亂,情急之中怎麼也找不到剎車的位置,可憐小太監一命歸西。中國歷史上第一起飲酒駕車肇事案就這樣發生了。 事故之後,群臣對這輛“圖利亞”的不吉利又開始議論紛紛。一些老臣聯名上書︰“一個開車的奴才竟然和‘老佛爺’平起平坐,實在有失大清體統。”慈禧聞听。覺得似乎也有道理。便令李蓮英傳旨,拆掉司機座椅,讓孫富齡跪著開車。這下麻煩可多了。跪著手腳難以配合,再加上有一次事故的教訓,孫富齡心有余悸。一旦有個閃失,遲早要腦袋搬家。于是,他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破棉絮堵死油管,謊稱汽車壞了。當時國內沒有人會修汽車,慈禧也就再也沒有提起這輛車。但是孫富齡天天提心吊膽。害怕露了餡,必死無疑。擇日舉家攜口逃到了南方隱居起來。從此。這輛進口轎車也就悄無聲息,與大清帝國一起淹沒在歷史的煙霧之中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