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爱之梦/美國總統卸任5人貧困潦倒/王國維為何投湖自盡/學者預測中俄2050年分裂
發佈時間: 1/22/2009 1:43:56 PM 被閲覽數: 24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o 蕊/小提琴: 爱之梦/名诗: Mothers Are The Sweetest

 

     

450) this.width=450} }">

Mothers Are The Sweetest
Author: Nick Gordon

Our mother is the sweetest and
Most delicate of all.
She knows more of paradise
Than angels can recall.

450) this.width=450} }">

She'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passionately young,
Playful as a kid, yet wise
As one who has lived long.

450) this.width=450} }">

Her love is like the rush of life,
A bubbling, laughing spring
That runs through all like liquid light
And makes the mountains sing.

450) this.width=450} }">

And makes the meadows turn to flower
And trees to choicest fruit.
She is at once the field and bower
In which our hearts take root.

450) this.width=450} }">

She is at once the sea and shore,
Our freedom and our past.
With her we launch our daring ships
Yet keep the things that last.


450) this.width=450} }">
450) this.width=450">

 
        林贝卡/文學城
 

 

 

41位美國總統卸任後生活 5人貧困潦倒去世


法制晚報    2009-01-22

 

  或回家著書立傳或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總統卸任後過得如何

    盤點41人生活——

  總統卸任5人變成“窮光蛋”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難的工作,是做卸任美國總統。”那麼,美國歷屆總統卸任後,究竟是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呢?記者在盤點了全部41位卸任總統後發現(剛剛走出白宮的布什未在此次統計之列),竟然有多達13人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其中甚至有5人的生活陷入窘境,貧困潦倒。而風光依舊的僅僅7人而已。(注︰美國第22任及24任總統為同一人,故42任總統實為41人)

  風光依舊型

  人數︰6人 比例︰6/41

  不少美國總統在卸任後,很快便找到了新的發家致富路,日子也是過得紅紅火火。

  代表人物︰第42任總統比爾‧克林頓

  他在卸任後選擇在各地進行公開演講。

  從2000年到2007年,克林頓演講所獲得的收入就高達5100萬美元。

  任期             姓名             卸任後生活

  26(1901-1909)西奧多‧羅斯福        科學探險、著書、翻譯

    38(1974-1977)杰拉爾德‧福特          經商、寫作

  39(1977-1981)吉米‧卡特              演講、出訪

  40(1981-1989)羅納德‧里根           撰寫自傳、演講

  41(1989-1993)喬治‧H‧W‧布什           演講

  42(1993-2001)比爾‧克林頓               演講

  平淡無奇型

  人數︰7人 比例︰7/41

  不少總統在任內叱 風雲,離任後卻過上了極為普通的生活,相比之前顯得有些“碌碌無為”。

  代表人物︰第37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

  他卸任後不能出名情有可原,他在1974年因“水門事件”辭職,成為美國史上首位自動辭職的總統。尼克松下台後一直在寫回憶錄,直到81歲時因中風而去世。

  任期               姓名           卸任後生活

  6(1825—1829) 約翰‧昆西‧亞當斯     任國會眾議員

   10(1841—1845)約翰‧泰勒              任南部國會議員

   17(1865—1869)安德魯‧約翰遜          州參議院任職

   22(1885—1889)格羅弗‧克利夫蘭        在保險公司供職

  24(1893—1897)格羅弗‧克利夫蘭        在保險公司供職

  23(1889—1893)本杰明‧哈里森          任律師

  27(1909—1913)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任首席大法官

   37(1969-1974) 理查德‧尼克松         寫回憶錄

  歸隱田園型

  人數︰7人 比例︰7/41

  也有一部分總統在卸任後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他們不再涉足政壇,而是選擇回到家鄉,享受田園之樂。

  代表人物︰第14任總統福蘭克林‧皮爾斯

  由于皮爾斯在任時的政策促成了當時美國南北方的分裂,故任滿後便隱退。

     任期          姓名              卸任後生活

 1(1789-1797) 喬治‧華盛頓   威士忌蒸餾酒制造業者

  2(1797-1801)   約翰‧亞當斯      回到家鄉莊園

  4(1809—1817) 詹姆斯‧麥迪遜    回到家鄉莊園

  8(1837—1841) 馬丁‧範布倫      終老故鄉

 14(1853—1857)福蘭克林‧皮爾斯   隱退家鄉

 19(1877—1881)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隱退家鄉

 36(1963—1969)林登‧約翰遜       隱退農場

  學術研究型

  人數︰6人 比例︰6/41

  在卸任總統這一職務後,部分人轉戰學術界,繼續活躍于科學研究之中。

  代表人物︰第3任總統托馬斯‧杰弗遜

  他卸任後創建了著名的弗吉尼亞大學,並擔任了該校第一任校長。

  任期          姓名          卸任後生活

  3(1801—1809) 托馬斯‧杰弗遜     創辦大學

    15(1857—1861) 詹姆斯‧布坎南      著書

  30(1923—1929) 卡爾文‧柯立芝      著書

  31(1929—1933) 赫伯特‧胡佛        著書

  33(1945—1953) 哈利‧S‧杜魯門     著書

  34(1953—1961)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著書

  貧困潦倒型

  人數︰5人 比例︰5/41

  當上總統並不意味著能在方方面面都能做到最好,有一部分卸任總統把自己的個人經濟狀況搞得一團糟,不得不撰寫回憶錄或者出賣名下地產來養家糊口。

  代表人物︰第5任總統詹姆斯‧門羅

  這位以提出“門羅主義”而著稱的總統,在離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債台高築,不得不賣出名下莊園。

  其後為了安葬逝世的妻子,門羅幾乎一文不名,只得搬到女兒的家中生活。

  任期       姓名              卸任後生活

  5(1817—1825) 詹姆斯‧門羅    寫書賺稿費還債

    7(1829—1837) 安德魯‧杰克遜   因病離任,莊園又歉收

    13(1850—1853) 米勒德‧菲爾莫爾 身無積蓄、債台高築

    18(1869—1877) 尤里西斯‧格蘭特 經商破產、身患喉癌

    28(1913—1921) 伍德羅‧威爾遜   困頓了四年後去世

  積勞成疾型

  人數︰2人 比例︰2/41

  以下這兩位總統十分不幸,一卸下總統的職務,很快就因病去世。

  代表人物︰第11任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離任次日就染上慢性腹瀉。痊愈之後,波爾克立即投入到圖書工作中去,繁忙的工作致使他在離任三個月後就撒手人寰。

  任期                   姓名                卸任後生活

  11(1845—1849)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不久後病逝

    21(1881—1885) 切斯特‧A‧阿瑟           不久後病逝

  相關鏈接

  未及卸任8名總統已離世

  除了以上六類外,以下8位總統更加不幸,他們或因急病,或因遇刺,直接死在了總統的任上。

  像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見左圖)、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均是死于刺客暗殺。

  任期                   姓名                   死因

  9(1841—1841) 威廉‧亨利‧哈里森 就職典禮偶感風寒,一病不起

    12(1849—1850)扎卡里‧泰勒 在職僅16個月後病逝

  16(1861—1865)亞伯拉罕‧林肯 任內遇刺身亡

  20(1881—1881)詹姆斯‧加菲爾德 任內遇刺身亡

  25(1897—1901)威廉‧麥金萊 任內遇刺身亡

  29(1921—1923)沃倫‧蓋瑪利爾‧哈定任內死于中風

  32(1933—1945)富蘭克林‧羅斯福 任內死于腦溢血

  35(1961—1963)約翰‧肯尼迪 任內遇刺身亡

  專家看卸任總統

  點評專家︰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

  初期總統薪酬並不高

  針對不少美國總統過得貧困潦倒,袁鵬表示,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20世紀之前,美國當時的各種機制還不健全,總統薪俸不夠高,不足以支付任內的高額開支,導致美國歷史上出現了幾位“窮光蛋”總統。

  而二戰之後,美國的機制開始健全起來,美國總統卸任後一般會有各種基金會和利益集團的支持。所以這一時期不少總統在卸任後風光依舊。

  這一類型的美國總統均是在卸任後還想有所作為、有更高抱負的人,當然也不排除想多賺錢的因素。

  政治惡斗使人灰心

  袁鵬表示,一般選擇歸隱田園的美國總統都是在任期經歷坎坷,對政治厭倦透頂。例如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在離任時就曾說︰“不要再搞政治惡斗了!”

  再加上早期的美國總統都有自己富庶的莊園,環境幽雅,離任後回到莊園反能過上舒心日子。

  而之後的幾任隱居的美國總統一般都是在任期內遭遇挫折,政績不佳,無心從事社會活動。

 
 
 
密檔: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要投河自盡?
 
 
 
鳳凰網


不可不說的王國維

王國維,字靜安,1877年生于浙江海寧。他是一位世人景仰的學術大師,對學術界做出多方面的貢獻。

與他同在清華研究所工作的梁啟超這樣評價:“若說起王先生在學問上的貢獻,那是不為中國所有而是全世界的。其最顯著的實在是發明甲骨文。和他同時因甲骨文而著名的雖有人,但其實有許多重要著作都是他一人作的。以後研究甲骨文的自然有,而能矯正他的絕少。這是他的絕學!不過他的學問絕對不只這一點。我挽他的聯有‘其學以通方知類為宗’一語,通方知類四字能夠表現他的學問的全體。他了解各種學問的關系,而逐次努力做一種學問。本來,凡做學問,都應如此。不可貪多,亦不可昧全,看全部要清楚,做一部要猛勇。我們看王先生的《觀堂集林》,幾乎篇篇都有新發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學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極大。此外的著作,亦無不能找出新問題,而得好結果。其辯證最準確而態度最溫和,完全是大學者的氣象。他為學的方法和道德,實在有過人的地方。近兩年來,王先生在我們研究院和我們朝夕相處,令我們領受莫大的感化,漸漸成為一種學風。這種學風,若再擴充下去,可以成功中國學界的重鎮。……”除梁啟超外,陳寅恪、吳宓、郭沫若等國學大師無不對王國維的學問表示欽佩。

王國維與羅振玉,1916年攝于日本京都

令世人震驚的是,王國維竟自沉而死。對此,人們紛紛發表看法,探究王國維的死因。總而概之,有“逼債說”、“由于國家沒有研究機關而致死說”、“《殷虛書契考釋》出王代撰說”、“受羅振玉影響說”、“不問政治說”、“新舊文化激變中的悲劇人物說”、“因病厭世說”、“受梁啟超排擠說”等等。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評價則更受世人重視,他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陳先生顯然對王國維之死有至高的評價。

筆者對王氏之死的真正原因,不願妄加評論,只想根據多方面的資料,梳理一下王國維生命中最後一段時間內的所作所為及周圍情況。也許,真實死因也就自然而出了。

“最黯淡的一年”

王國維是在1927年自沉的。他的女兒王東明稱這一年為王“最黯淡的一年”。其實,最黯淡的光景早在1926年後半年即已開始。

9月,王國維年僅28歲的長子王潛明在上海病故。這對久歷世變、境況寥落的王國維無疑是一沉重的打擊,更加郁郁寡歡了。而雪上加霜的事接踵而來。不到一個月,因婆媳不和引起誤會,親家羅振玉憤而將女兒領走,王國維陷入巨大的憂怨當中。

對王國維來說,羅振玉不僅是親家,還是最為親近並對他影響至深的師友。1898年,22歲的王國維入羅振玉創辦的東文學社學習,得到羅振玉的賞識,並器重之,免其各費,使其專力治學。之後,王國維的大多數重要活動幾乎都與羅振玉密切相關。留學日本,系羅氏資助之;到南通師範學院講學,系羅氏推薦之;入京任晚清學部官員,系羅氏帶領之;乃至于王國維先學西學,後轉而專治國學,也是羅振玉相勸之功……徐中舒《王靜安先生傳》記:“辛亥之役,羅氏避地東渡,先生亦攜家相從,寓日本之西京。羅氏痛清室之淪亡,于西洋學說尤嫉恨之。至是乃欲以保存舊文化之責自任,且勸先生專治國學。先生乃大為感動,遽取前所印《靜安文集》盡焚之。”[3]以此類推,王國維對清宮以及遜帝溥儀的濃厚得化不開的死結,也與羅振玉有莫大的關系。

羅振玉學問不及王國維,但在其他方面則長袖善舞,當過末代皇帝的老師,參與重要的政治活動,還有很強的經營手腕……他對王國維有恩,但也讓王國維做了許多事情。據說,羅振玉不少重要的學術成果其實本是王國維的。這種說法不是空穴來風。

王國維與羅振玉之間的關系一直是非常好的。當羅振玉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王國維的長子後,雙方自然是親上加親,像一家人。可惜的是,王國維潛心學問,不善于管理家事,長子王潛明一死,家庭矛盾迅速擴散。也許還有其他原因吧,羅、王之間多年的摯友關系從此破裂了。

王國維系耿介之人,他還想盡力挽回與羅振玉的感情。1926年10月24日,他寫信給羅振玉:“維以不德,天降鞠凶,遂有上月之變。于維為冢子,于公為愛婿,哀死寧生。父母之心,彼此所同。不圖中間乃生誤會,然此誤會久之自釋,故維初十日晚過津,亦遂不復相詣,留為異地相見之地,言之惘惘。”[4]又說:“初八日在滬,曾托頌清兄以亡兒遺款匯公處,求公代為令嬡經理。今得其來函,已將銀數改作洋銀二千四百二十三元匯津,目下當可收到。而令嬡前交來收用之款共五百七十七元(鐲兌款二百零六元五角,海關款二百二十六元五角,又薪水一個月一百四十三),今由京大陸銀行匯上。此款五百七十七元與前滬款共得洋三千元正,請公為之全權處置,因維于此等事向不熟悉,且京師亦非善地,須置之較妥之地,亡男在地下當感激也。”

王國維在信中流露出想要化解誤會的心意,且匯款給羅振玉,並用“求公代為令嬡經理”、“請公為之全權處置”等委曲求全的語句,表達了自己的誠意。

羅振玉並不領情,以自己女兒的名義,將錢退回。

王國維不甘心,10月25日,又致羅振玉信,仍請羅將錢收下,說:“令嬡聲明不用一錢,此實無理,試問亡男之款不歸令嬡,又當誰歸?仍請公以正理諭之。我輩皆老,而令嬡來日方長,正須儲此款以作預備,此即海關發此款之本意,此中外古今人心所同,恐質之路人無不以此為然也。京款送到後,請並滬款一並存放,將原折交與或暫代為收存,此事即此已了,並無首尾可言。”

羅振玉仍不領情,再次將錢退回。

一而再地被拒絕,王國維覺得自己最看重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他生氣得不言語。女兒王貞明看見父親從書房抱出了一疊信件,撕了再點火焚燒。王貞明走近去看,見信紙上款寫著:觀堂親家有道……

10月31日,他又一次寫信給羅振玉,說:“亡兒遺款自當以令嬡之名存放。否則,照舊時錢莊存款之例,用‘王在記亦無不可。此款在道理、法律,當然是令嬡之物,不容有他種議論。亡兒與令嬡結婚已逾八年,其間恩義未嘗不篤,即令不滿于舅姑,當無不滿于其所天之理,何以于其遺款如此之拒絕?若雲退讓,則正讓所不當讓。以當受者而不受,又何以處不當受者?是蔑視他人人格也。蔑視他人人格,于自己人格亦復有損。總之,此事于情理皆說不去,求公再以大義諭之。此款即請公以令嬡名存放,並將存據交令媛。如一時不易理諭,則暫請代其保存。”

直到此時,羅振玉才收下此款,回信說:“擬以二千元貯蓄為嗣子來日長大婚學費,餘千元別有處置之方法,以心安理得為歸,不負公所托也。”

雖然如此,二人的心結一直未能打開。1925年8月上旬羅振玉六十大壽的時候,王國維還專程到天津祝壽並寫詩賀之,詩尾有“百年知遇君無負,慚愧同為侍從臣”句。不料,剛剛不過一年光景,二人關系竟發生如此巨變。此事無疑在王國維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

赴津為清廢帝祝壽

1927年,王國維51歲。清朝滅亡已15年之多,五四運動也已過去8年。世事變幻,使清華園內的人文景觀也為之大變。人們的思想觀念變了,衣服穿著也隨之而變。惟有兩人,以其最獨特的方式固守著自己原有的信仰。他們留著辮子,毫無顧忌地行走于大庭廣眾之下。學生們因景仰他們的人品,沒有人強迫他們剪去腦後那帶有特定含義的辮子。這二人,一為梁啟超,另一位就是王國維。

在王東明的記憶中,父親“每天早晨漱洗完畢,母親就替他梳頭,有次母親事情忙了,或有什麼事煩心,就嘀咕他說:人家的辮子全都剪了,你留著做什麼?他的回答很值得人玩味,他說,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9]

王國維對已滅亡的清廷也有類似的執著——既然受過清廷之恩,既然是清廷舊臣,既然已效忠于清廷,那麼,不管怎樣,不管世事如何變化,我王國維總是要效忠(或者說是愚忠)到底。

早在1924年溥儀被逼離開紫禁城的時候,王國維便整日憂患,並打算自殺。幸虧家人警覺,時刻防備,悲劇才未能上演。不久,北京大學考古學會發表《保存大宮山古跡宣言》,對清皇室破壞大宮山古跡提出批評。王國維知道後馬上沖冠而出,為清皇室辯解。他長久地處在憂患中不能自拔,甚至于听說有人在紫禁城坤寧宮撿得古器,他也不忍往觀。

1925年,清華國學研究院籌備主任吳宓因王國維學貫中西,特親自前往,帶著十二分的誠意聘請王國維當國學院的教授。此時,溥儀早失去了皇帝的特權,躲在日本使館。王國維卻仍然以君臣之禮請示溥儀,得到溥儀的準許後,才奉“諭旨”到清華任教。

不久之後,溥儀離開北京,到天津張園做起了寓公。王國維對其仍時刻關注,時刻準備效臣子之力。

王國維對清廷的忠誠,往往又和他對羅振玉的關系糾纏在一起。

1927年2月12日,王國維又一次專程趕赴天津,為溥儀祝壽。在王國維看來,不斷發生的戰亂使溥儀的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他真誠地希望溥儀能夠遷移。可是,他的忠言並不能進入溥儀的耳中,溥儀已被屑小包圍,對于王國維這樣的“忠臣”並不予重視。王國維既擔心溥儀的安危,又對自己的忠言不被代達而異常憂慮,“憤激幾泣下”。此行中,還使王國維傷心的是,他與羅振玉相遇了,二人卻未交言。

二人相遇情形雖未見諸文字記載,但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王國維試圖打開僵局,而羅振玉表現出拒人千里之外的態度。王國維再次受到巨大的傷害。

最後的晚餐

王國維生逢亂世,1927年3月以後,世道似乎更加混亂。迷茫的天際陰雲密布,看不到一線光亮。清華園的師生們頗有同感。王國維的好友吳宓在日記中屢有記載。本年4月3日記:“近頃人心頗皇皇,宓決擬于政局改變、黨軍得京師、清華解散之後,宓不再為教員,亦不從事他業。而但隱居京城,以作文售稿為活,中英文並行。”[10]4月30日記:“陳寅恪于晚間來訪,談中國人之殘酷。感于李大釗等之絞死也。”5月2日記:“夕,王靜安先生來談。”[11]5月12日記:“王靜安偕陳寅恪來。”5月26日記:“上午訪寅恪晤王靜安先生。”

此時此刻,王國維與陳寅恪、吳宓往來密切,所談者主要為動蕩之局勢:既有北方奉軍張作霖殘害李大釗等人之暴行,也有南方國民黨“四一二”之大肆濫殺。他們對蔣介石、馮玉祥、國民黨、共產黨等各種情況並不了解,所听到的卻多是沾滿血腥的消息。他們自不會對時局抱樂觀的態度,尤其是王國維。

四五月間,北伐的國民黨軍隊攻下徐州,馮玉祥引兵出潼關,敗奉軍于河南,直魯危急,北京城內一片恐慌。接著,又有消息傳來,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被殺。尤其是王葆心,雖為鄉里德高望重之老先生,只因通信中有“此間是地獄”一語,即被拽出,遭受極端侮辱,終致于死。王葆心是心懷舊文化之人,竟受如此侮辱。王國維自忖自己為清廷遺臣,北伐軍到京,不知還要遭受多少侮辱,他豈能不驚。

北平《世界日報》晚刊上發表《戲擬黨軍到北京所捕之人》,王國維大名赫然列于紙上。

在《王國維年譜》及知情人的回憶中,這段時間,王國維仍專心致力于學問,這是他人生的最大樂趣。

4月下旬,王國維意外地抽出時間,攜家人一起游覽西山。這種情形在以往是非常少的。

一天,王國維從梁啟超處返回,對夫人說:“梁啟超約我赴日暫避,尚未作考慮。”[13]

5月底,王國維為學生謝國禎書扇七律四首。四首中,有兩首為時人陳寶琛(也是溥儀的老師)所作落花詩。詩曰:

倚天照海倏成空,

脆薄元知不耐風。

忍見化萍隨柳絮,

倘因集蓼毖桃蟲。

到頭蝶夢誰真覺,

刺耳鵑聲恐未終。

苦學挈皋事澆灌,

綠陰涕尺種花翁。

北勝南強較去留,

淚波直往海東頭。

槐柯夢短殊多事,

花檻春移不自由。

從此路迷漁父棹,

可無人墜石家樓。

故林好在煩珍護,

莫再飄搖斷送休。

除為門生題寫陳寶琛落花詩外,王國維自己也寫過不少落花詩,無不隱藏殉身之志。茲錄六首于下:

落 花

春歸莫怪懶開門,

及至開門綠滿園。

漁楫再尋非舊路,

酒家難問是空村。

悲歌夜帳虞兮淚,

醉侮煙江白也魂。

委地于今卻惆悵,

早無人立厭風幡。

芳華別我漫匆匆,

已信難留留亦空。

萬物死生寧離土,

一場恩怨本同風。

株連曉樹成愁綠,

波及煙江有紅。

漠漠香魂無點斷,

數聲啼鳥夕陽中。

陣陣紛飛看不真,

霎時芳樹減精神。

黃金莫鑄長生蒂,

紅淚空啼短命春。

草上苟存流寓逝,

陌頭終化冶游塵。

大家準備明年酒,

慚愧重看是老人。

擾擾紛紛縱復橫,

那堪薄薄更輕輕。

沾泥寥老無狂相,

留物坡翁有過名。

送雨送春長壽寺,

飛來飛去洛陽城。

莫將風雨埋怨殺,

造化從來要忌盈。

花雨紛然落處晴,

飄紅泊紫莫聊生。

美人無遠無家別,

逐客春深盡旅行。

去是何因趁忙蝶,

問難如說假啼鶯。

悶思遣拔容酣憂,

短夢茫茫又不明。

十分顏色盡堪夸,

只隸風情不戀憂。

慣把無常玩成敗,

別因容易惜繁華。

兩姬先隕傷吳隊,

千艷叢埋怨漢斜。

清遣一支間柱枝,

小池新錦看跳蛙。

5月30日,滿清遺臣金梁來清華拜訪王國維。二人私交甚篤,王國維向金梁吐露了心聲。金梁回憶當時的情景時寫道:“公平居靜默,是日憂憤異常時,既以世變日亟,事不可為,又念津園可慮,切陳左右請遷移竟不為代達,憤激幾泣下。余轉慰之,談次忽及頤和園,謂今日干淨土唯此一灣水耳。蓋死志已決于三日前矣。……”[16]

6月1日,清華國學研究院第二班畢業。中午研究院舉辦師生敘別會。餐前聚坐,王國維與眾人談蒙古史料,交談甚暢。其雍容淡雅之態,給學生們留下很深的印象。然而,正餐開始後,到處都是歡聲笑語,惟王國維所在之席寂然無聲。不知是否受王國維一時情緒之影響。席間,梁啟超忽然起立致辭,歷數同學成績之優越,並說:“吾院苟繼續努力,必成國學重鎮無疑。”眾人均認真諦听。王國維也點頭不語。餐後,互致告別,王國維並無異樣。接著,王國維拜訪陳寅恪。返回校西院十八號私第後,學生姚名達等人來訪。王國維與之交談達一小時,“懇懇切切,博問而精答”。到晚餐時分,學生們告別,王國維送至庭中。

晚上,同學戴家祥與謝國楨謁王國維,問陰陽五行說之起源,並論日人某研究干支之得失。交談甚歡。然話題涉及時局後,王國維神色黯然,似有避亂移居之意。

王國維自殺日

熟悉王國維的人知道,王國維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苟言笑,不喜歡聊天,其內心卻有濃厚的情感。梁啟超即說:“王先生的性格很復雜而且可以說很矛盾,他的頭腦很冷靜,脾氣很和平,情感很濃厚,這是可從他的著述、談話和文學作品看出來的。只因有此三種矛盾的性格合並在一起,所以結果可以至于自殺。他對于社會,因為有冷靜的頭腦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有和平的脾氣,所以不能取激烈的反抗;有濃厚的情感,所以常常發生莫名的悲憤。積日既久,只有自殺之一途。”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殺日。

這天早上一切如常,王國維按固有的習慣,早起盥洗完畢,照舊由夫人為其梳理辮子,接著便到飯廳用餐。子女們雖沒有上學,但必須與父母親同進早點,這也是老規矩。王國維早餐後必至書房小坐,然後便到公事房辦公。如有東西須帶至公事房,總是叫老家人馮友跟隨送去。這一天,王國維是獨自一人去的。

臨走前,他將事先寫好的遺書放入衣服袋子里。看看已經頂到屋梁的線裝書,那是他的心血與寄托所在,他沒有別的愛好,所發工資大多買了書籍。如今,他要與這些無聲的朋友們告別。他當然已為書籍們安排好後路,在遺書中寫明由陳寅恪、吳宓二人處理。

他出家門的時候,沒有任何異常的舉動。家人們根本不會想到,這一家之主竟要走上絕路。

早上8點,王國維步行至研究院公事室。隔一會兒,王國維將院中听差叫來,讓他到自己的私第取學生們的成績稿本,並與研究院辦公處侯厚培共談下學期招生事。9點鐘,王國維向侯厚培借錢,欲借洋二元。侯厚培身上沒有現洋,便取出一張五元紙幣,遞給王國維。

王國維走出辦公室,來到校門口,雇了“校中掛號第三十五”的一輛洋車,命車夫拉往頤和園。頤和園在清華園之西,距離不遠,很快就到了。王國維下車,給車夫五毫洋錢,讓他在園外等候。接著,王國維購票入頤和園,來到昆明湖畔,先在岸邊石舫前久立。

昆明湖水在風中蕩漾,王國維的內心則波濤洶涌。他正在進行生與死的最後抉擇。

很久,很久,他長出一口氣。轉而來到魚藻軒。

是日游人眾多,但無人注意到王國維。

《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商務印書館,1936年出版

“魚藻軒”的名稱是有來由的。詩曰:“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憂王居之不安也。逸詩曰:“魚在在藻,厥志在餌,鮮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久矣。”王國維選在此處自殺,自有其深意。

據園丁說:“先生約上午十點鐘左右進園,初在石舫前兀坐之久,復步入魚藻軒,吸紙煙。旋即聞投湖聲,及得救,其間不及二分鐘,而氣已厭。死時里衣猶未濕也。”

此處湖水雖淺,但底部皆為污泥,王國維以年老之軀,懷必死之志,入水後頭先觸底,以致口鼻迅速被泥土塞滿,氣息停止。園丁將王國維救起後,不知道應馬上實施人工呼吸等急救法,以致貽誤而死。

與王國維一起到頤和園的車夫並不知道園中已發生這樣的事。他按照王國維的吩咐,一直在園外門口等候。下午三點鐘之後,頤和園就要關門了,王國維仍然沒有出來。門前的洋車大多已經離開。守門人看到這位車夫,問:“這個時候了,為什麼還不離開?”車夫告以實情,答:“尚有一老先生在園內,所以不敢離開。”守門人便詢問老先生的年貌舉止,等听明白後,告訴車夫:“此人現已投湖死。”[19]接著領車夫入園核實。果然是王國維。

車夫馬上返回清華園,將消息告訴校方。學校趕緊派人轉告王國維的家人。王國維家人正奇怪王國維沒在家吃午飯。有人報來死訊,家人無不驚駭。

王國維的兒子王貞明心急如火,乘車馳往頤和園。在魚藻軒中見到王國維的尸體,痛哭不已。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師生們听到王國維自沉的消息,無不震驚。治喪委員會迅速成立,師生們為失去這樣的好老師好同事而痛心不已。王國維被隆重地安葬了。師生們為表示對王國維的尊崇,在陳寅恪、吳宓二人的帶領下,行跪拜禮。

王國維遺書

王國維之死,也在整個中國學術界乃至世界學術界掀起了波瀾。他的死令人痛心,也令人迷惑。人們在他的衣袋里發現遺書,封面書寫:“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

遺書內容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 葬于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能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美學者預測中俄2050年分裂

日本再侵略美國

 

環球時報

  美學者臆測中俄2050年分裂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本報記者 何申權

  2050年世界政治版圖會是什麼樣子?美國私營機構“戰略預測公司”總裁兼首席分析師喬治‧弗里德曼在新書《下一個百年︰對21世紀的預測》中做了毫無根據的臆測,稱屆時“日本會再次侵略美國並被美國打敗,中國和俄羅斯則走向分裂,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好在這一聳人听聞的觀點沒有得到認同,美國作家紐格評論說,弗里德曼的這本書簡直是“地緣政治恐怖片”,預測中充滿了“冷血分析”。據彭博社20日報道,即將于1月27日在美國上市的這本新書中,弗里德曼僅使用地理和人口兩個基本因素來分析國家的行為,強調每個國家的大戰略深深扎根于其DNA。他說,美國由于對海洋的壟斷和相對稀疏的人口分布,仍將是本世紀的唯一主宰。“美國遠沒到衰落邊緣,相反剛剛崛起。”他說,聖戰分子對美國的威脅將大大消退,“他們成立聖戰帝國的夢想因伊斯蘭世界內部的分歧而瓦解”。 

  弗里德曼聲稱,中國將“在不可避免的經濟衰退和東部沿海省份與鄉村的對立中分裂”。俄羅斯或許能多撐些時候,到2015年成立一個類似甦聯的團體,最後在第二次冷戰中迅速失敗。到2050年,中俄已經分裂,日本和土耳其將統治亞歐大陸。至于歐盟,將在互相不信任的作用下消失,德國將同波蘭和英國打仗。墨西哥經濟崛起,美國西部將被墨西哥裔統治,美國同墨西哥的關系將像德國與法國過去一樣相互敵視和摩擦。 

  弗里德曼還在書中加入高科技對抗因素,稱強大的日本最終向美國發動進攻,展開一次“太空珍珠港”行動,在感恩節偷襲美軍設在太空的軍事指揮中心。美國先是被打蒙了,然後迅速集結反攻,摧毀了敵人。 

  據了解,弗里德曼自稱是保守共和黨人,在美國屬于極右的戰略分析人士。他出生在匈牙利,父母是大浩劫幸存者,後來移民美國。他聲稱這段經歷對自己產生重要影響,從此極其反對共產主義。1996年,弗里德曼成立了“戰略預測公司”,專門向大公司和政府機構提供情報分析,但由于其研究內容一貫宣揚國際沖突,被《巴倫周刊》稱為“影子中情局”。《紐約時報》的書評說,“當你接近弗里德曼時,你總忍不住把他看成算命先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專家樊吉社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類似的這種預測一直就有,比如不久前還有俄羅斯專家預測美國會分裂,結果美國人並沒把它當回事,對于美國冒出來的這種預測,中國也沒必要將其當回事。樊吉社說,像弗里德曼這樣的一些從東歐國家出來的學者,往往受到意識形態的驅使對社會主義國家抱有極深的偏見。這本書之所以能出來,也反映出在美國有一批對中國、俄羅斯不了解甚至懷著偏見的讀者潛意識里希望看到這樣的結論,也正因如此就不斷有類似的觀點迎合這種需要。但無論如何,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觀點也不可能成為主流,難以對美國的政策產生實際影響。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有些话经典到让人受不了/18首音乐极品【华纳发烧天碟合集】
  • 出塞:笑傲江湖/奥巴马19岁时发表的诗歌/ 电视连续剧 潜伏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