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月22日,我看到美國的“多維新聞網”,轉載《聯合早報》的消息說︰“美官方發中譯版︰奧巴馬就職引用毛澤東詩詞”。報道說,“令人意外的是,深諳中文的譯者借用了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的‘中流擊水’名句。‘中流擊水’出現在奧巴馬演說的總結段落。 《聯合早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翻譯的奧巴馬總統就職演說辭,有段話譯為中文是︰“美利堅。在我們面臨共同危難之際,在我們遇到艱難險阻的冬日,讓我們牢記這些永恆的話語。心懷希望和美德,讓我們再一次迎著寒風中流擊水,不論什麼風暴來襲,必將堅不可摧。” 《聯合早報》對此進行解釋︰“1925年,毛澤東在長沙橘子洲頭眺望湘江,回憶當年求學的情景,寫下詞作《沁園春•長沙》。“中流擊水”就出自詞中的“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描寫他少年時在江中游泳,連水上急行的小舟都被他激起的水花所遏止,詞句也隱含人定勝天的信念。” 然而,《聯合早報》上述說法卻是錯的,《聯合早報》的編輯作者顯然缺乏基本的文史知識了,把“中流擊水”這一典故當作了“毛澤東詩詞”,從而給美國的奧巴馬總統扣上了“就職引用毛澤東詩詞”的“政治不正確”的紅帽子。而偏巧奧巴馬總統剛在就職演說中斥責過共產主義,將之于法西斯主義相提並論︰“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the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大致意思是︰“我們的前人,面對法西斯主義及共產主義時,不只以導彈及坦克應對,還有牢固的聯盟及永不磨滅的意志。” 《聯合早報》的微言大義,我這里就不便猜測了。我想說的是,“中流擊水”到底典出何方,為什麼不是毛詞。 原來,“中流擊水”的典故出自民族英雄祖逖的“中流擊楫”。而我指出這一點,是不想讓現在的人們忘記了民族英雄的艱辛業績。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雅。河北範陽縣(今河北淶水)人,漢族。東晉初年有志于恢復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將。自從匈奴人佔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到了泗口(今江甦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于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司馬睿並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文言是‘中流擊楫”),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佔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當時,長江以北還有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佔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跟隨他一起北伐,對不听號令、依附敵人的,就堅決打擊。祖逖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劉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興,說︰“我夜間枕著兵器睡覺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滅敵人。現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陳留地方的豪強地主陳川投降後趙國主石勒,祖逖決定發兵進攻陳川。石勒派兵五萬援救,被祖逖打得大敗。接著,後趙的將領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韓潛又爭奪蓬陂(在河南開封市附近)城。戰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雙方的軍糧都發生了困難。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裝滿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著,運到了晉營,裝作運糧的樣子。最後又派了幾個兵士扛著幾袋米,運到半路上,故意停下來休息。 桃豹在趙營內看到晉兵運來那麼多的米,自然眼紅,就趁晉兵休息的時候,派了大批兵士來搶。晉兵丟下米袋就逃。趙營里早已斷了糧,搶到了一點米,只能夠勉強維持幾天,但是大家看到晉營里軍糧那麼充足,軍心就動搖起來了。桃豹趕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過了幾天,石勒派了一千頭驢子裝運了糧食接濟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報,在路上設下伏兵,把後趙的糧食全部截奪下來。這樣一來,桃豹再也支持不住,連夜放棄陣地逃跑了。 祖逖領導晉兵艱苦斗爭,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後趙的兵士陸續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晉元帝即位後,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西將軍。 祖逖在戰斗的艱苦環境中,和將士們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節約,把省下的錢盡量幫助部下。他還獎勵耕作,招納新歸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關系疏遠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樣熱情地對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擁護他。 有一次,祖逖舉行宴會招待當地父老。人們高興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們都老了,今天能夠在活著的日子里看到親人,死了也可以閉上眼楮了。” 祖逖一面操練士兵,一面擴大兵馬,預備繼續北伐,收復黃河以北的國土。哪兒想到昏庸的晉元帝對祖逖竟放心不過,怕祖逖勢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個戴淵來當征西將軍,統管北方六州的軍事,叫祖逖歸他指揮。祖逖辛辛苦苦收復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牽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說他的好友劉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說晉元帝跟王敦正在明爭暗斗,心里又是憂慮,又是氣憤,終于得病死了。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傷心。 祖逖雖然沒有完成恢復中原的事業,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一直被後代人們所傳誦。 到了二十世紀,毛澤東雖然讀書不多,但是祖逖的大名卻是如雷灌耳,不會不知道,否則毛連師範中專也不可能考上的。但是,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里所描寫的卻是游泳,而不是坐船,所以他當然不可能照搬“中流擊楫”,否則別人還以為他要上船呢。不論是求救,還是打劫,都非老毛的本意,所以老毛改“中流擊楫”為“中流擊水”,這也是老毛的機敏應變之處,盡管早年讀書不多,晚年還可以當主席,看來不是偶然的。 而奧巴馬的演說則完全不同。他講的顯然不是游泳。“讓我們再一次迎著寒風中流擊水,不論什麼風暴來襲,必將堅不可摧”,這顯然更接近“中流擊楫”,更接近集體一起乘船而不是人人分頭游泳。所以我看,不是奧巴馬用了毛詩詞,而僅僅是中文翻譯不當。如果翻譯成“中流擊楫”,就合適多了︰“讓我們再一次迎著寒風中流擊楫,不論什麼風暴來襲,必將堅不可摧。” 這樣一字之差,既能避免《聯合早報》的穿鑿附會,又能勾勒出祖逖那拯救國家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民族英雄情懷。至于毛澤東的冬泳,還是作為個人英雄主義保留在他自己一個人的紀念堂里吧,千萬不能拿出來當作治國方針,更不能推銷到美國來。尤其現在的美國,切忌操之過急,千萬不能按毛澤東的詩詞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