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世界周報/ 魯迅...合照 林語堂被PS掉/羅斯福把12萬日裔趕進集中營/奧巴馬未引用毛詩詞
發佈時間: 1/25/2009 9:16:50 PM 被閲覽數: 14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暢,可點暫停鍵等待後台下載完畢後再觀看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09年1月25日 chunk 3

 

 

魯迅宋慶齡蕭伯納合照 林語堂被PS掉

 

 

 

佚名


為什麼要涂掉林語堂、伊羅生呢?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日子里,林語堂曾經就讀教會大學、留學德國、定居美國、用英文寫作,都被看成是“買辦行為”。這樣一個“買辦文人”怎麼可以與偉大的魯迅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上呢?

上圖︰1933年2月17日魯迅與宋慶齡、蕭伯納等攝于上海宋宅的合影(左起︰史沫特萊、蕭伯納、宋慶齡、蔡元培、伊羅生、林語堂、魯迅)下圖︰七人照成了五人照(少了伊羅生、林語堂)

1933年2月17日,魯迅、宋慶齡、蔡元培、蕭伯納、林語堂、伊羅生、史沫特萊等七人,在宋慶齡住宅花園門口拍攝了一張合照,楊杏佛是攝影者。這張照片,新中國成立前沒有發表過。

“七人照”何以成了“五人照”

1951年9月,為紀念魯迅誕辰七十周年,由巴金、唐任主編的上海《文藝新地》第一卷第八期上,赫然刊出了這張照片,但照片上只有五人,被涂去了林語堂、伊羅生。

為什麼要涂掉林語堂、伊羅生呢?估計這和他倆的經歷有關。林語堂,1920年代在北京幾所大學任教,1926年任廈門大學文科主任。由于他的推薦和邀請,魯迅到廈門大學執教。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日子里,林語堂曾經就讀教會大學、留學德國、定居美國、用英文寫作,都被看成是“買辦行為”。這樣一個“買辦文人”怎麼可以與偉大的魯迅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上呢?伊羅生,美國人。曾在上海《大陸報》工作,選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集《草鞋腳》,得到魯迅、茅盾支持。1935年回美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科研和執教。據說,他的思想和一些行為與托派有關聯。因此,將他從魯迅等人的合影中剪去,是“理所當然”的了。

自從《文藝新地》發表“五人照”以後,全國各地報刊就常常刊出“五人照”。

唐藏有“七人照”

據周海嬰回憶,他是知道“五人照”原由“七人照”而來的,就千方百計搜尋“七人照”。“這張七人合影的原照,當年幾乎沒有人知道。許廣平先生珍藏的四本魯迅相冊中沒有,上海蔡粹盎女士保存的蔡元培先生的遺物中也沒有,上海宋慶齡故居也沒有。我們找了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和紹興兩個魯迅紀念館,他們無論展出和收藏,也都是那張被涂掉了林語堂和伊羅生的五人照。後來我們知道此照片由楊杏佛先生拍攝,在楊杏佛之子楊小佛先生那里證實了這一點,但也未找到該照片的原照。最後,是唐先生幫助我們從他的收藏中找到的一張翻拍片。”“這是1977年的事。原來,唐竟藏有‘七人照’的翻拍照!雖然他手頭有‘七人照’,而他主編的刊物只得用‘處理過的’的‘五人照’,其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可以想見的。”

“七人照”大白于天下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逝世,新華社發了一組關于宋慶齡的照片,其中一張是“七人照”。向全國和海外播發的這張照片的說明全文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宋慶齡在家里宴請英國文豪蕭伯納等,並合影留念。前排左起︰美國記者史沫特萊、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後排左起蕭伯納、宋慶齡、美國記者伊羅生、中國現代散文家林語堂。”從此,這張“七人照”才在祖國大地和海外的出版物中,完整地頻頻與世人相見,而且也為林語堂、伊羅生正了名。

此後,《林語堂作品集》《林語堂傳》也相繼在我國大陸出版,名著《京華煙雲》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在各地放映。至于伊羅生,1980年他應邀來我國訪問時,也受到友好接待。他約請魯迅、茅盾編的《草鞋腳》,按原貌也于1982年在我國出版。(《檔案春秋》2008年第6期倪墨炎文)

 

羅斯福曾把12萬日裔趕進“集中營”

金點強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日本的偷襲行為令美國政府和人民震怒。偷襲發生的第二天美國即對日本宣戰。此外,美國政府還將矛頭對準了那些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的日本人。全美國都在傳言︰是滲透到美國的日裔“第五縱隊”向日軍提供了準確情報。

  其實,在美國國內,對日裔及其他亞裔居民的偏見和歧視早已有之。加利福尼亞州的表現最為明顯。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時任加州州長卡伯特‧奧爾森便宣布,對本州的日裔居民采取“限制措施”︰開除所有擔任公職的日裔美國人,取消那些從事律師和醫生職業的日裔美國人的執業資格,那些以捕魚為生的日裔居民也被禁止出海。時任加州總檢察長的厄爾‧沃倫在向華盛頓匯報時稱︰“土生土長的美籍日本人,比日本僑民更加危險。”曾經居住在加州的田中老人回憶說,那時,他家的門口被人涂上了油漆,寫滿了惡意詛咒的字眼;當他們走出家門時,一些人對他們指指點點,用充滿敵意的目光盯著他們。此外,日裔美國人開的雜貨店經常有人去鬧事。


  隨著國內反日情緒的蔓延,一個更加大膽的計劃開始醞釀。為了防止日裔居民“幫助”日本軍隊登陸美國西海岸,有人建議將所有日本移民遷徙到內地,在嚴密監視下集中定點安置。


  羅斯福簽署命令設置“集中營”


  1941年12月19日,美國陸軍西海岸防衛司令部司令約翰‧德威特將軍向美國政府建議,將日本僑民從太平洋沿岸軍事區遷出。1942年2月11日,陸軍部長史汀生在電話中,向羅斯福匯報了由司法部和陸軍部共同負責執行對日僑和日裔實行“再安置”計劃。羅斯福表示同意,並指示要“盡可能做到合理”。1942年2月19日總統9066號行政命令,確定美國國內某些地區為“戰區”,並可以對生活在“戰區”內的人進行任何必要的限制,甚至可以把他們排斥在“戰區”之外,並且對在西海岸的12萬日本人(其中64%是日裔美國公民)作為敵僑放逐到美國內地。


  根據總統指示,德威特將軍借口日本軍隊入侵和“顛覆的威脅”,先是對西海岸各州所有日裔居民實施“宵禁”。隨後便展開了強制再安置行動。在設立拘留營問題上,美國政府遭遇到了很大的阻礙。當時那些日裔美國人被視為是“垃圾”和“煩惱制造者”,很多州不願意接待。拘留營只好設立在各州的為聯邦政府所有的土地上。


  1942年3月20日,美國西海岸日裔居民的大遷徙開始了。一大早,各州的軍警和聯邦調查局特工就來到日裔居民的家門前,城鎮的許多街道上回響著諸如“日本鬼,出來”的喊聲。每個成年人只允許攜帶150磅(約為68公斤)重的行李,他們的資產被“全部充公”,並且沒有上訴或者抗議的權利。在大約3個月內他們全部“搬遷”到了加利福尼亞等8個州的11處拘留營中。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大遷徙中,日裔美國人損失了價值7000萬美元的耕地和設備、價值3500萬美元的水果和蔬菜,以及接近5億美元的收入。儲蓄、股票以及債券的損失更無法計算。


  這些拘留營位于各州最貧瘠、荒蕪的土地上,四周圍著鐵絲網和望塔,從外觀上看,與德國納粹的集中營並無二致,羅斯福總統都不止一次地把它們稱為“集中營”。在拘留營內,分配給一個6口或7口之家的住房只有30平方米,房間里沒有獨立的煤氣爐和自來水,數個家庭共用一個洗衣間、一個餐廳和一個廁所。露天的淋浴間也是數個家庭共用的,望塔上的哨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淋浴間里洗澡的人。聯邦政府規定,拘留營內,每人每天的伙食費為50美分,糟糕的食物更是難以下咽。此外,不少被認為“可疑”的日裔居民,還遭到了“隔離審查”。金元老人回憶說,她們一家被送到位于愛達荷州的拘留營中不久,父親就被帶走審查,與家人分離的時間長達3個多月。


  集中營的設立的確有效地切斷了日本的情報源。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曾批量向外國有計劃移民,日本軍方在移民中安排了長期隱蔽潛伏的諜報分子,搜集情報,效忠天皇。珍珠港偷襲之所以能夠得逞,夏威夷日僑的間諜活動起了很大作用。

日裔美國人參戰


  日裔美國人在“集中營”里表現出極大的韌性和自救精神︰他們從未試圖制造任何混亂;他們每天早上集合,升起星條旗,行升旗禮;明知沒有報酬,卻熱衷于從事為軍隊制作宣傳畫等工作;許多人在拘留營中認真學習英語和美國史。


  1943年初,隨著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到關鍵一年,美國在各條戰線上的作戰和後勤人員吃緊。當時拘留營的費用也很大。于是美國政府逐漸放松了管制,允許一些人出去干與支援戰爭有關的工作,也允許部分日裔公民參加美國軍隊。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由日本第二代移民組成的第442戰斗團隊,他們在意大利和法國作戰。該團隊功勛卓著,按其建制規模和服役時間來說,是美國軍事史上獲勛最多的軍事單位。


  由于熟悉日本語言以及了解日本國內許多情況,一些日裔美國人被招募進美國的情報隊伍,他們也立下汗馬功勞。1943年4月14日,太平洋聯合情報中心截獲一份日軍機密電報,這份電報使用的是日軍自詡為“無法破譯”的新密碼,但由威廉‧戈金斯海軍上校領導的日裔密碼專家組熟諳日文的語法習慣,並對日軍各作戰單位的戰時無線電呼號了如指掌,他們僅僅用了6個小時就破譯了密碼,洞悉了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將在4月18日視察布因基地的行程,結果這個策劃偷襲珍珠港的“元凶”落入了美軍飛機的埋伏圈,最終山本五十六及其座機被擊斃在原始叢林里。1944年7月,美軍在塞班島繳獲了50噸日軍情報資料,這些標注著“無軍事價值”的資料到了日裔情報員手里卻變成無與倫比的財富。在這些文件中,有一份“大日本帝國”軍火庫存清單被一位日裔情報人員發現,這為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的B-29轟炸機襲擊日本本土的行動提供了準確的目標方位,從而大大加快了戰爭進程。


  美國為拘留營向日裔美國人道歉


  1944年12月17日,隨著日本法西斯的節節敗退,美國軍事狀況獲得極大好轉。鑒于日裔美國人的良好表現,美國陸軍部宣布1945年1月2日結束限制行動,日本人可以回到西海岸。二戰結束後,日裔美國人的拘留營被全部取消。與此同時,對美國政府這一舉措進行批評的聲音開始大量出現。1945年,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後來擔任約翰遜政府的副國務卿尤金‧羅斯托,發表了題為《日裔美國人案件︰一大災難》的著名文章,文章認為,沒有可靠的證據支持拘留日裔美國人的決策,政府此舉是對作為美國立國之本的自由精神“最沉重的打擊”。


  由于本身承受巨大的冤屈,加上受到美國國內輿論轉向的鼓舞,從1945年開始,日裔美國人陸續對二戰中遭到不公正待遇提起訴訟。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日本人重新安置索賠法》。不過,到1962年,美國付出的賠償僅有3600萬美元。到80年代,日裔美國人索賠的要求驟增。1987年10月,美國國會又給予日裔總額不超過5億美元的賠償。1988年4月,又通過決定將賠償總額提高到不超過13億美元。1988年8月10日里根總統簽署文件,就二戰中日裔美國人的拘留營一事正式道歉,承認當時將日裔居民看成“外來的敵人”是出于戰時的狂熱和偏見,宣布給予曾經被關在拘留營中且仍在世的日裔美國人每人兩萬美元的補償。2006年12月23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法案,撥款3800萬美元,用于維護日裔美國人拘留營的舊址,並對當年那段歷史進行研究,提醒人們反思,永遠牢記歷史經驗教訓。

 

奧巴馬就職並未引用毛澤東詩詞

 作者: 謝選駿    2009-01-22

2009年1月22日,我看到美國的“多維新聞網”,轉載《聯合早報》的消息說︰“美官方發中譯版︰奧巴馬就職引用毛澤東詩詞”。報道說,“令人意外的是,深諳中文的譯者借用了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的‘中流擊水’名句。‘中流擊水’出現在奧巴馬演說的總結段落。

《聯合早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翻譯的奧巴馬總統就職演說辭,有段話譯為中文是︰“美利堅。在我們面臨共同危難之際,在我們遇到艱難險阻的冬日,讓我們牢記這些永恆的話語。心懷希望和美德,讓我們再一次迎著寒風中流擊水,不論什麼風暴來襲,必將堅不可摧。”

《聯合早報》對此進行解釋︰“1925年,毛澤東在長沙橘子洲頭眺望湘江,回憶當年求學的情景,寫下詞作《沁園春•長沙》。“中流擊水”就出自詞中的“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描寫他少年時在江中游泳,連水上急行的小舟都被他激起的水花所遏止,詞句也隱含人定勝天的信念。”
然而,《聯合早報》上述說法卻是錯的,《聯合早報》的編輯作者顯然缺乏基本的文史知識了,把“中流擊水”這一典故當作了“毛澤東詩詞”,從而給美國的奧巴馬總統扣上了“就職引用毛澤東詩詞”的“政治不正確”的紅帽子。而偏巧奧巴馬總統剛在就職演說中斥責過共產主義,將之于法西斯主義相提並論︰“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the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大致意思是︰“我們的前人,面對法西斯主義及共產主義時,不只以導彈及坦克應對,還有牢固的聯盟及永不磨滅的意志。”

《聯合早報》的微言大義,我這里就不便猜測了。我想說的是,“中流擊水”到底典出何方,為什麼不是毛詞。

原來,“中流擊水”的典故出自民族英雄祖逖的“中流擊楫”。而我指出這一點,是不想讓現在的人們忘記了民族英雄的艱辛業績。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雅。河北範陽縣(今河北淶水)人,漢族。東晉初年有志于恢復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將。自從匈奴人佔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到了泗口(今江甦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于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司馬睿並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文言是‘中流擊楫”),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佔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當時,長江以北還有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佔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跟隨他一起北伐,對不听號令、依附敵人的,就堅決打擊。祖逖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劉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興,說︰“我夜間枕著兵器睡覺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滅敵人。現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陳留地方的豪強地主陳川投降後趙國主石勒,祖逖決定發兵進攻陳川。石勒派兵五萬援救,被祖逖打得大敗。接著,後趙的將領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韓潛又爭奪蓬陂(在河南開封市附近)城。戰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雙方的軍糧都發生了困難。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裝滿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著,運到了晉營,裝作運糧的樣子。最後又派了幾個兵士扛著幾袋米,運到半路上,故意停下來休息。

桃豹在趙營內看到晉兵運來那麼多的米,自然眼紅,就趁晉兵休息的時候,派了大批兵士來搶。晉兵丟下米袋就逃。趙營里早已斷了糧,搶到了一點米,只能夠勉強維持幾天,但是大家看到晉營里軍糧那麼充足,軍心就動搖起來了。桃豹趕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過了幾天,石勒派了一千頭驢子裝運了糧食接濟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報,在路上設下伏兵,把後趙的糧食全部截奪下來。這樣一來,桃豹再也支持不住,連夜放棄陣地逃跑了。

祖逖領導晉兵艱苦斗爭,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後趙的兵士陸續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晉元帝即位後,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西將軍。

祖逖在戰斗的艱苦環境中,和將士們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節約,把省下的錢盡量幫助部下。他還獎勵耕作,招納新歸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關系疏遠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樣熱情地對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擁護他。

有一次,祖逖舉行宴會招待當地父老。人們高興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們都老了,今天能夠在活著的日子里看到親人,死了也可以閉上眼楮了。”

祖逖一面操練士兵,一面擴大兵馬,預備繼續北伐,收復黃河以北的國土。哪兒想到昏庸的晉元帝對祖逖竟放心不過,怕祖逖勢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個戴淵來當征西將軍,統管北方六州的軍事,叫祖逖歸他指揮。祖逖辛辛苦苦收復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牽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說他的好友劉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說晉元帝跟王敦正在明爭暗斗,心里又是憂慮,又是氣憤,終于得病死了。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傷心。

祖逖雖然沒有完成恢復中原的事業,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一直被後代人們所傳誦。

到了二十世紀,毛澤東雖然讀書不多,但是祖逖的大名卻是如雷灌耳,不會不知道,否則毛連師範中專也不可能考上的。但是,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里所描寫的卻是游泳,而不是坐船,所以他當然不可能照搬“中流擊楫”,否則別人還以為他要上船呢。不論是求救,還是打劫,都非老毛的本意,所以老毛改“中流擊楫”為“中流擊水”,這也是老毛的機敏應變之處,盡管早年讀書不多,晚年還可以當主席,看來不是偶然的。

而奧巴馬的演說則完全不同。他講的顯然不是游泳。“讓我們再一次迎著寒風中流擊水,不論什麼風暴來襲,必將堅不可摧”,這顯然更接近“中流擊楫”,更接近集體一起乘船而不是人人分頭游泳。所以我看,不是奧巴馬用了毛詩詞,而僅僅是中文翻譯不當。如果翻譯成“中流擊楫”,就合適多了︰“讓我們再一次迎著寒風中流擊楫,不論什麼風暴來襲,必將堅不可摧。”
這樣一字之差,既能避免《聯合早報》的穿鑿附會,又能勾勒出祖逖那拯救國家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民族英雄情懷。至于毛澤東的冬泳,還是作為個人英雄主義保留在他自己一個人的紀念堂里吧,千萬不能拿出來當作治國方針,更不能推銷到美國來。尤其現在的美國,切忌操之過急,千萬不能按毛澤東的詩詞辦。

/萬維網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春晚相聲網上提前曝光/中國駐外使館驚天血案/中國人種之謎/肖牛名人知多少
  • 爱之梦/美國總統卸任5人貧困潦倒/王國維為何投湖自盡/學者預測中俄2050年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