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毛蒋性格/稱帝者一覽/老蔣的后人真有種 /希特勒做藍顏 /毛澤東晚年生活
發佈時間: 2/1/2009 12:58:44 AM 被閲覽數: 20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钢琴专辑】 In The Enchanted Garden - Kevin Kern    /meanders

     


文学城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性格分析

2009-01-29 13:26:35

作者不详

  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最大最长的两位历史人物当然是蒋介石和毛泽东。对这两位的研究已经有许多专著,但受到时代的制约,以前的研究有好多局限。吹尽黄沙始得金,两位伟人都已经谢世三十年左右,社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材料,新的证据不断涌现,整个社会有必要,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整个社会的反思潮中,我希望自己能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这两位历史人物。我相信我的研究工作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能够给近代历史人物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关于毛泽东的性格,一般人都相信毛泽东那句经典的概括----虎性与猴性的统一。猴子有造反精神,老虎具有让对手闻风丧胆的霸气,毛泽东身上当然同时具有霸气和造反精神,似乎没有人怀疑过这个结论。

  毛泽东的话有些冠冕堂皇。当局者迷,猴子那里有什么造反精神,猴子生性浅薄,没有城府,一会上窜下跳,一会抓耳挠腮,为了一丁点食物,往往被人抓住,用绳子牵制,当“猴”耍。这些又怎么能和雄才大略,聪明过人的毛泽东相提并论呢?

  毛泽东之所以没有用狐狸来比喻自己,大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吧。一个伟大的人物,怎么可能是阴险狡诈的狐狸呢?

  而我的结论是毛泽东的性格应该是狐性与虎性的统一。前者表达毛泽东的智慧,后者显示毛泽东的权威,这样更恰当。

  意大利人马基耶维利在《君主论》中,曾经感慨过,作为伟大的君主,必须既是狐狸,又必须是狮子。狐狸能够识别陷阱,可以逃避强大对手的攻击,避免灭顶之灾,保存实力;狮子能够威慑对手,消灭挑战者,让任何反抗者都胆战心惊,臣服在脚下。

  在这里,我之所以没有用狮子这种动物来比喻毛泽东,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这种动物更适合另一个历史人物----蒋介石。

  蒋介石的性格如果用动物来比喻,我以为是犬性和狮性的统一。犬是绝对忠诚的,不会欺骗人,无论是对朋友或者敌人都爱憎分明;狮子有霸气,兽中之王,威风八面。

  另外,老虎离不开山区,狮子更喜欢平原。离开他们的用武之地,一切都不再精彩。

  毛泽东的辉煌从韶山开始,经过井冈山翻过雪山六盘山,成熟于宝塔山下,可是下了西柏坡,进了北京城之后,虽然他不时也去庐山寻找感觉,可是晚年还是错误百出。

  蒋介石投笔从戎,东征,北伐,多少次中原大战,成就了自己的领袖梦。然而,当他远征到西安的临潼山下时,他及手下几十名大将被轻易囚禁,当他留恋孙中山安息的钟山,还都南京时,却导致“钟山风雨起苍黄”,至于落草到台北的阳明山后,就再也没有反攻大陆的机会了。

  他们两个人的性格有巨大反差,泾渭分明。为什么会这样?性格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试着回到过去,回到他们那个时代,深入他们的家庭,追踪他们的历程,来体会和解读他们性格的差异吧。

  思想的萌芽

  时代的背景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先天也有后天因素。从客观因素讲,每个人自身性格的形成,首先都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都是时代的产物。

  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生产推动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车轮,工业革命的强大推动力,不仅使新航路得以开辟,而且加速了农业文明的破产和失败。

  十九世纪,新大陆被瓜分完毕,个封建帝国也先后被列强收入囊中,瓜分殆尽,每块大大小小的土地上都站立着一个或者几个强大的殖民者。土地被瓜分完毕,但矛盾没有就此解决,新崛起的殖民主义者,岂肯善罢甘休,他们根本就不管前者是否愿意门户开放,只要看到合适的目标,他们会提出非分要求,而老殖民者咬到嘴里的肥肉又怎么能轻易吐出,矛盾更加激化,战争此起彼伏,世界级的大战必然出现。

  中国,这个独立与世界之外,繁荣稳定了两千多年的东方帝国,因过于稳定而渐渐落后,因繁荣富裕而遭人嫉妒。于是,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这块土地注定要遭到列强的蹂躏。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一浪高过一浪,一棒接着一棒,老大帝国吞下耻辱之后,有了动物般的本能反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可是不触动封建制度的中体西用,又怎么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呢?

  对统治者彻底失望的老百姓,把满腔的仇恨由只对外国殖民主义者,转向腐败的国内统治者。变法图强,武装革命成为时代普遍的呼声,亿万民众不停的呐喊,勇敢的行动,他们不再指望别人,他们要自己行动起来,改变国家和自己的处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先后来到这个世界上。

  生于19世纪末期的他们,在娘胎中就感受着这个时代,这块土地上的风风雨雨。面对中国和世界先进国家间的巨大差距,眼看着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先发优势,依靠“坚船利炮”,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用枪炮轰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以威力做后盾,强行侵略中国,掠夺新的原料产地和霸占新的商品销售市场。

  商品经济冲击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基础既然动摇,建立在上面的上层建筑当然也难以维继。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矛盾激化,冲突越演愈列,清王朝风雨飘摇,四面露风,八面进水,走到生命的尽头。

  中国人全然没有了曾经维持了几千年很自鸣得意的礼仪之邦,天朝上国和大国子民的感觉,自信荡然无存,幸福不知所终,内心充斥着愤怒、不满和仇恨,并寻找着发泄的对象。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必定产生英雄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切历史人物的身上都必然刻有这个时代的烙印,他们自然也不可能例外。

  家庭小环境

  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是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动力。

  蒋介石,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生于1987年10月30日,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一个盐商家庭。其父蒋肇聪先后娶了三个妻子,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为填房。王采玉生二子二女,长子名瑞元即蒋介石,次子名瑞青,养不到三岁病死,长女瑞莲,出生数月即夭亡,次女名瑞菊。

  溪口镇有九百余户,蒋姓占绝大多数,是当地望族。蒋父生财有道,家境富裕,蒋介石从小就受到祖父溺爱,性格顽皮。

  他三岁时,有一次将一根筷子插入自己的喉咙,想看能杵多深,虽然他发现杵进去不难,可要拔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弄坏嗓子了吧?”爷爷知道后焦急而又心痛地问他。“没事,我不还可以好好说话吗,我没哑。”他从床上一蹦而起冲爷爷大声叫道。

  1892年冬天,他家屋檐下用来装水,有成人那么高的大水缸里的水,由于天冷而出现结冰,幼小的蒋介石非常好奇便跳进大水缸里。这一次兄长们都不在旁边,多亏水不深,等大人发现时,他浑身上下湿了个透,结成了冰,还吞了一肚子冰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被大人救了出来。   

  他家屋前有一条湍急的山溪流过,他特别喜欢游泳,常常跳入溪水嬉玩,多次险遭灭顶之灾,但他仍乐而忘返。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历来忽视体育,但对蒋介石来说,由于经常在乡间的小溪中游泳和外出爬山,使他从小就很快摆脱了孱弱多病的体质而变得体魄健壮了。

  蒋介石童年好做械斗游戏,经常和一大群孩子,手持棍棒,到溪边沙石滩头去对练,直到有人被打的头破血流才一哄而散,并因此经常“祸及贤慈”。

  幼时的蒋介石是顽劣异常的,人称“瑞元无赖”,这一点他自己并不掩盖,“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让母亲王采玉操了不少的心。

  但好景不长,阔绰无忧的生活很快被打破,幼年的蒋介石早早地体验到“家变”的挫折和痛苦。

  1894年,祖父蒋斯千撒手西归,次年夏天,父亲蒋肇聪又身染时疫而殁,面对分家时亲戚们的百般欺凌,孤儿寡母坠入了生活的低谷。分家之后,小女瑞菊、幼子瑞青相继夭折,更是给其母王采玉带来沉重的打击。据蒋介石成年后回忆,母亲“受到过很多委屈,饮泣吞声,无可申诉”。 但愈是艰难挫折,母亲王采玉就愈是发奋自强。她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蒋介石的身上,虽然家境困难,但不叫蒋介石参加劳动,仍让他专心读书,“每当蒋介石离家去离溪口一百华里远的外祖父家去读书时,母子两人总是抱头大哭一场,很是凄凉。”

  用蒋介石后来的回忆说:“中正九岁丧父,一门孤寡,茕孑无依。其时清政不纲,胥吏势豪,夤缘为虐;吾家门祚既单,遂为觊觎之的,欺凌胁逼,靡日而宁,尝以田赋征收,强令供役”,“构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吾母子含愤茹痛,荼蘖之苦,不足以喻。”

  在那段日子里,他家境艰难,但母亲用铁一般的严规戒律管束他。从学业到做人都毫不放松,母亲只要觉得他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严格标准,就会毫不犹豫地打他。她母亲相信仆人的活儿对锻炼他的性格有好处,所以就要他每天干洗碟子、拖地板之类的活儿,以锻炼他的意志。

  1900年,蒋介石见到邻村榆林的表妹,并产生了朦朦胧胧的爱情。王采玉知道了,自然是喜出望外,想着亲上加亲,但女方家人的一席话却给她当头一盆凉水。“瑞元那个无赖,还想做我家的女婿,谁肯嫁给他……”羞愤不过的王采玉心下暗想,你越是这样瞧不起我们,我们偏是要找一个最好的。

  “对先母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她含辛茹苦地教育和哺养着我这遗孤。”

  我们都能感觉到,在经历家庭巨变,遭到灭顶之灾后,是她坚强的母亲支撑着他们家,母亲用最原始,最传统,也最严格的思想观念要求他,教育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稍懂世事的他,在这样言传身教下也懂得了自强不息的重要性,慢慢适应,甚至养成习惯。他“义犬”的性格也就可以解释了,我们都知道,他一生都非常强调忠孝节义,我们也可以从他对老母亲的态度上去体会,母亲当年的棍棒教育,他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反抗,相反,他对一生对母亲都非常孝敬,几乎言听计从,绝不忤逆。

  蒋对母亲的孝心,很有一套。

  蒋介石曾感慨他说,要知道那时的清政权正处于最腐败的状况。腐朽的贪官污吏和堕落的显贵对欺压鱼肉百姓已习以为常。我家既无靠山又无权势、很快就成了他们欺凌的目标。苛捐杂税和不正当的劳役时不时地落在我们头上。有一次,他们在村公所前大庭广众之下欺负我们,我深感遗憾和痛心的是在场的亲友们一个个都见之而无动于衷。那时我家境悲惨,的确无以形容。我们家之所以能够免于倾家荡产,全亏了我母亲和她那善良而又坚韧不拔的品格。

  有一本蒋介石的传记对蒋介石的这段辛酸的回忆讲得比较清楚:溪口的一个村民由于付不起粮租而出逃了,由于蒋家家主去堵,当地的官吏就将年幼的蒋介石抓起来,一直拖到村公所前,并威胁说要是他付不清那出逃的村民所欠的租子,就将他送进大牢,欠租最终还是由他家付了,因他后来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但这次借“皇上”的名义而使蒋母和她儿子蒙受的不白之冤和耻辱,对他俩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后来,蒋介石经常将这件事称为“点燃我革命之火的第一颗火花”。

  很明显,就是在家庭关照、爱护、教育下,蒋形成了他最初的性格,有强悍的虎性,也播种着忠诚的狗性。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亲生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做干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十七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毛恩普典出去的土地,不久又买进一些,增加到二十二亩,每年能收八十担稻谷。湘潭有着在湘中很有点影响的米市。毛顺生善于经营,后来又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到两三千元,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他父亲的经营下,家道蒸蒸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地主家庭。虽然比不得山外的土财主,但在他们村绝对是首富。

  母亲娘家很贫穷,使他母亲在丈夫面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相反是奴仆般的呵斥和轻蔑。毛泽东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处于这样矛盾的旋涡之中,不可能没有判断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自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看到非常关爱自己的仁慈的母亲经常受到父亲那样粗暴对待,最初的仇恨----他对父亲的仇恨和蔑视,就油然而生。父亲为了发财致富,经常使用非常手段,不讲亲情,乡情,人情,无商不奸的印象从这产生,并导致他与父亲关系的恶化,“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反权威,不重亲情,崇拜斗争,追求平等的潜意识就这样慢慢生成。

  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毛顺生和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却促成了的反抗心理。  一九○ 六年的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 “娇生惯养”,有反抗精神的毛泽东当着客人面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顺生非常生气,举手追打。毛泽东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这个对雇工很苛刻,而对自己儿子一向心太软的父亲再一次在众乡亲面前向他的儿子低下了头,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毛泽东的胆量越来越大,附近一个毛姓农民,曾收下定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几天父亲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这个农民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还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却是个大空缺。没有询问老爸的意见,毛泽东听后就把这桩买卖退掉了。  同父亲比较起来,对少年毛泽东影响很深的人还有他的母亲。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七妹十八岁时和毛顺生结婚,共生五男二女,但四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荒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  

  毛泽东十一岁那年,毛顺生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却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建国后,他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

  毛泽东的反叛与当时整个国家的反抗浪潮非常吻合。“我与之斗争的第一个资本家是我的父亲”。后来的社会斗争渊于家庭斗争。正像他母亲的温和与善良一样,父亲的粗暴管教方式,影响着他的一生。在憎恨父亲的背后,父子间存在一种未认识到的同一性,在一个更广大的范围内,他成了一个父亲一样的权力主义者,父亲以暴力的方式来培养美德的方法论深深的植入他的心灵深处。

  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十五岁那年,母亲病了,他还专程到过南岳衡山进香许愿。当时他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但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

  一九一八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十月五日,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样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毛是父母第三个孩子,前面的两个不幸夭折,使父母特别疼爱他,加之家庭非常富有,毛泽东在家里当然享受宠爱甚至娇生惯养的优待,对别人特别苛刻的父亲对儿子却百依百顺,小时候,从不动一根手指头,实在看不惯,最多也就是骂几句而已。没有想到这样教育的结果却是儿子看不惯老子,看不惯老子对别人那专制劲。反对强权,蔑视权威,打抱不平的潜意识也许在这个时候就根植于他的心灵了。他性格中属于狮子般的霸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韶山既不处于湖南的高山竣岭中,也不处于平原上。在毛泽东身上,既有山地人的传统:粗陋朴实、反叛精神、英雄豪杰意识,又继承了平原人的传统:热爱读书、擅长组织和关心世事。

  浙江是一个沿海省份,有一些沿海城市在鸦片战争之后,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西方的文明和东方文明也是最早在沿海地区冲突和融合的。在蒋身上有沿海人的冒险精神,也有中原人那种纲常观念。

  毛泽东更多的是反抗精神,怀疑精神,而蒋介石则更多是忠孝观念和顽强意志,观念的碰撞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前者,因怀疑和反抗传统而激发了革命的热情,后者因忠诚自己的国家,不容许国家被玷污而投身革命,真是殊途同归呀。

  同样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同样两个都比较富裕的家庭,同样两个都很聪明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南辕北辙性格,真是造化弄人呀。

  和蒋介石不苟言笑、呆板、倔强、固执相反,毛泽东要洒脱许多,他显得乐观、风趣、幽默、自信甚至目空一切。如果说蒋满脑子都是杀身成仁,铁肩担道义,要用武力方式重建被颠倒的社会秩序的话,那么毛泽东的使命感则相反,他要砸烂的不仅仅是封建制度,不仅仅是传统思想中所谓的“王道”统治,他以解放全人类、以实现共产主义大同世界为己任,他要让处于社会地层过去被压迫被剥削的人变成高高在上可以随便处置他们过去的主人,他要绝对的颠覆传统。因为全新社会秩序建立的不易,也因为“三座大山”太过沉重,所以他只关注目的,为目的的实现,他不得不不择手段。反对妇人之仁,面对强大对手时他猴性十足,懂得争取道义支持,知道退让示弱的重要性;当自己强大时,他虎气眈眈,决不手软.           由雕塑佛张贴

 

 

老蔣的后人真有種!

2009/01/31 

范學德

看了毛新宇當選為某網“最受關注的十大博客”之后,我突然想到了蔣友柏,上網收集了一些他的資料,但“蔣家對台灣人民有罪過” 這句話的出處,我怎么也沒有找到,但這句話鐵定是他說的:“我家人曾經迫害台灣人民。”

2007年5月,蔣氏在接受采訪時坦白地承認:“我家人曾經迫害台灣人民”。他還說:“國民黨有沒有殺人?有,這是事實,所以‘在上海殺’還是‘在台灣殺’不重要﹔笨的是,228已經從2月被炒作到了5月。”

這就叫人話。

反之的就是:鬼話,或者賈寶玉痛斥的混賬話。


其實,蔣家何止迫害了台灣人民,他們也迫害了大陸人民。


迫害人民這四個字很重,也很准確。但他們的確那么做了,鐵案如山。在當代,這叫做反人類罪。

不錯,一些時候,蔣家的確直接迫害了人民,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是通過一黨專政的國民黨和其控制的國家政權來迫害人民的。因此,蔣家之罪,即是黨之罪,也是政府之罪。所以,當美國學者指出“蔣介石在1921年到1948年帶領國民黨殺害1000萬中國人”時,蔣友柏坦誠地承認:“雖然殺人并不是我曾祖父親手扣的板機,但畢竟他在當時代表的是那個執行的政府。”

蔣友柏還說到了“蔣介石紀念堂”,說國民黨建立它原本就不對。這是他的文字:


我不曉得我的后代,將會如何看那尊銅像,看這個在台北市中心占地几千坪的紀念堂,但是至少我知道在那個時候那個銅像是錯的,任何……領袖在他過世后馬上就 樹立銅像蓋紀念館,這真的并不是什么光榮的事﹔要樹立銅像要蓋紀念堂,也要等他死后100年(至少也要50年)再蓋,假如50年后、100年后的人民會想 要替你鑄銅像蓋紀念堂,那才表示你真的是偉大。

因此,蔣友柏希望把蔣的遺體遷出那個紀念堂。這叫明智。

蔣友柏回憶說,“小時候家住在陽明山上,那時候無論我到哪里,都有兩個隨扈跟在后面,上課他們就坐在后面等我,忘了帶課本,還可以叫他們回家拿,童年記憶,讓我感覺姓蔣真的是好屌。”

姓蔣好屌,這几個字真猛。

沒辦法,事實就是這樣,那時的台灣,或者曾經的大陸,整個就是一個“家天下”,或者“黨天下”,他們怎么可能不屌。

北方話嘲笑一個人屌樣,意思是熊樣。這蔣友柏敢于承認蔣家人曾經迫害台灣人民。有種。北方俗話,這叫夠爺們。粗話的說法,不裝屌!

裝什么屌樣啊!這話的確很低俗,但的確十分逼真地刻畫出了某類的真相。

你們就硬裝吧!

不知道怎么結尾,拉個大旗做虎皮,小布什說:“ 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 籠子里的夢想。因為只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里向你們講話。”

他還給中國人兩句掏心窩子的話:

“香港的未來,取決于中國大陸靠近香港的速度,而不是香港靠近大陸的速度。”

“台灣模式是未來中國大陸制度轉型的典范。”


2009.1.30,大年初五


 辣椒城




 

 


絕對沒听過︰1949年來稱帝者一覽

 

 

幾曾回首


【大中華佛國】(1947----1953,1983)

  先主石頂武 1947----1953 圖謀叛亂,被人民政府處決。

  後主石金鑫 1983 石頂武之子,1983年在農民“丞相”李丕瑞的“輔佐”下登基,于湖南醴陵農村復國,旋被縣公安局鎮壓。

  【道德金門皇帝】

  丁興來(盲人) 1981----1990 地處大別山,創道德金門教,然後稱帝,封了"正宮娘娘""西宮娘娘""宰相"等21個人,賜"仙印"41枚.由于交通閉塞,直到稱帝後十年才被發現並被鄉政府處理。

  【中原皇清國】

  正皇帝張清安 1982

  副皇帝廖桂堂 1982 以皇清為年號.地處大巴山。

  張清安刻“玉璽”,設“後宮”,分封“丞相,文武百官”,“頒布《天律森吏》”,打算定都巴中縣,把巴中川劇團大樓當皇宮,甚至寫好了準備(通過郵局)寄到台灣的冊封蔣介石為“威國王”的“諭旨”,還決定要“御駕親征”,結果還沒出師,就被縣公安局給滅了。

  【聖朝國】

  1980----1982 林文勇,地處大巴山儀隴山區,被縣公安局鎮壓。

  【玉皇大帝】

  1982年地處大巴山的曹家元自稱玉皇大帝,旋滅。

  【皇帝】

  1980年地處大巴山的朱仕強自稱皇帝,僅七日即被村書記帶人滅了。

  【大聖王朝】(1986----1988)

  女皇晁正坤 1986----1988 地處膠東半島。行巫術、招童男、建“後宮”、後被縣人民政府鎮壓。

  【萬順天國】 (1990----1992)

  李成福 1990----1992 地處豫西。自建安民黨、萬李起義軍,自稱唐朝後裔,妄圖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復闢唐朝帝制,定都西安。後被鄉派出所3名干警剿滅。

  【其它】

  姓名不詳,登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因是反對計劃生育政策。于是在農村立國,稱皇帝,調動大軍(數百人似乎),殺入縣城,攻陷縣醫院,俘全部醫生、女護士,將所有計劃生育用品搜出並銷毀。後人民解放軍迅速發動反擊並圍困了縣醫院,皇帝率軍頑強抵抗後兵敗被俘。本應判該皇帝死刑。念其無知,判處無期.

  這里,我給大家補充一下有關最後這位皇帝的資料︰

  帝號︰曾應龍

  國號︰大有

  這位大帝登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因是反對計劃生育政策。于是在農村立國,稱皇帝,調動大軍(數百人似乎),殺入縣城,攻陷縣醫院,俘全部醫生、女護士,將所有計劃生育用品搜出並銷毀,史稱“縣城銷套”。後人民解放軍迅速發動反擊並圍困了縣醫院,皇帝率軍頑強抵抗後兵敗被俘。由于在戰斗中有2名女護士死亡,本應判該皇帝死刑。念其無知,判處無期。前幾年還有人采訪他,還在服刑呢。

  附︰《訪農民皇帝曾應龍》

  采訪者︰廖亦武,詩人,筆名老威,1958年出生,四川人,八十年代"新詩潮"的代表詩人之一。

  采訪緣起︰1993年大年初七,我在四川東北部的大巴山中的一座省級監獄里,拜訪了48歲的農民皇帝曾應龍。曾應龍登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因是反對計劃生育政策。于是在農村立國,稱皇帝,調動大軍(數百人似乎),殺入縣城,攻陷縣醫院,俘全部醫生、女護士,將所有計劃生育用品搜出並銷毀。後人民解放軍迅速發動反擊並圍困了縣醫院,皇帝率軍頑強抵抗後兵敗被俘。本應判該皇帝死刑。念其無知,判處無期。

  大牆之下,"天子"已禿頂,但斗雞眼中的爍爍神光依舊。他腳登解放牌膠鞋,身著勞改犯特有的藍色短襖,袖手對我滔滔不絕地發了兩個鐘頭的"口諭"。這是我降臨人­世以來,聞所未聞的宏論,但願讀者諸君看這篇采訪,不要以為我在編稀奇故事。

  曾應龍犯了組織、領導、顛覆等多項反革命罪,政府念其愚昧,從輕判處無期徒刑。他性情樂觀,服從管理,警察和犯人們都對其印象較好,經常戲稱“陛下”"。我被“恩準”向陛下贊助人民幣50元,支助他讀四川函授大學。(下文中︰威,指采訪者老威;曾,指農民皇帝曾應龍)

  【曾應龍】︰應該叫陛下。

  【威】︰好吧,陛下,您是什麼時候稱帝的?

  【曾應龍】︰不是朕想稱帝,是朕的+萬臣民擁戴朕登基的。大約十年前,在烏江中游的觀音岩,爬上來一條娃娃魚,這牲畜會說人話,而且總在月明之夜,從岩里向外唱一首童謠,什麼“假龍沉,真龍升;河之南,降太平”。後來,連三歲小孩都會唱了,于是這歌謠經過許多小孩的口傳遍了九村十八溝,有位好奇的人叫馬興,是當地的風水先生,一天夜里,他帶著一撥村民跟蹤歌聲,在“觀音”的嘴里找到娃娃魚,那牲畜見人不但不逃跑,反而啪啪撲打著尾巴,像迫不及待地歡迎人來。馬興撿起它,從它的嘴巴當眾挖出三尺黃綾,正是那首童謠,而在魚肚皮上,刻著“大有”二字。其時皓月當空,馬興出洞,望月冥思片刻,突然對天地三拜九叩,向大家舉魚布告玉皇大帝的詔示。

  朕事先並不知道娃娃魚的事,計劃生育鬧得厲害,鄉干部隔三過五帶著醫生,挨門挨戶地查超生子女,查出來要罰款,裝在肚皮里的要拿掉,還號召育齡內男女都去結扎、安環。朕有兩個丫頭,還想要個龍子,就同村里許多人一樣,悄悄帶著沒出懷的婆娘外出打工,在新疆搞建築七個月,果然天遂人願,有了龍子,按輩份取名延澤。聯不敢回鄉,就領著妻兒到了河南,在新鄉落腳。可還是讓馬興冶算出來了。所謂“真龍升”,正暗合“曾應龍”這個姓名,“河之南”即河南,也有坐北朝南的意思,那麼“新鄉”這個地名正是新天子藏身之地。烏興領著一班臣民,千里迎駕,見著朕就取出龍袍加之,納頭便拜,山呼萬歲。朕卻之不恭,只好順應天命,回鄉稱帝,國號“大有”,改公元1985年為太平元年。

  【威】︰“大有”的合意是什麼?

  【曾應龍】︰大有者,你有,我有,大家有也。朕登基下的立國御旨“有地大家種,有錢大家花,娃兒隨便生”,已在臣民中廣為傳頌。

  【威】︰陛下的疆土有多大?

  【曾應龍】︰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朕實際管轄的也就是湘、貴、川交界,有三縣之地。宰相牛大全在立國之際,專門組織人丈量土地,繪制成地圖,送達四川成都國,湖南長沙國和北京國政府。

  【威】︰說句不客氣的話,陛下的這個大有國完全是從史書里照搬來的,包括童謠、娃娃魚顯靈、河南迎駕等細節都是陛下與大臣事先密謀的結果,真沒想到,時過境遷,您老人家還在做皇帝夢。

  【曾應龍】︰放肆!朕知道你是四川成都國來的什麼記者,又同獄方混得頗熟。但朕有權拒絕你的采訪。

  【威】︰我不是記者,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民情研究者。如果陛下這次不願同我開誠布公地交談,恐怕以後就再難有機會讓人了解您和您的“國家”。據我觀察,您讀過不少古籍,您知書達理,素懷鴻鵠之志,雖然這種遠大志向有點過頭,您不想永遠成為世人的笑柄吧?

  【曾應龍】︰成王敗寇,有什麼值得笑的!您能保證如實地記錄朕的口諭嗎?

  【威】︰當然,陛下。我保證。

  【曾應龍】︰話說太尉馬興、宰相牛大全等一班臣民迎駕回鄉後,向朕奏請起事步驟和時機,馬興認為,大有國地理偏僻,人煙稀少;鄉民們受祖宗規矩的約束,傳宗接代的舊意識根深蒂固,計劃生育政策在這兒難以推行。更由于一些鄉干部的粗暴作風,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感。婆娘們寧願鑽山洞、吃野菜、喝泉水,過野人的生活,也不願做人流。這種害怕斷子絕孫的普遍民情是能夠利用的。牛大全認為,應該讓大有國的開國大臣們深人(和)民間,在老百姓中宣傳生娃兒的權利是天地祖宗給的,當然是生得越多越好,雖然養娃苦一點,但人窮慣了,苦慣了,養一個和養七個、八個也差不多,多一個娃兒就多一份盼頭,誰要是連咱的盼頭都要滅掉,就應該同他干。經過半年多的發動群眾,大有國的基礎就打好了。于是朕連續頒發幾道痛斥計劃生育為妖術的秘密詔書,號召大有國臣民敞開生,誰要生養十個娃以上,朕就賜封為“誥命夫人”。

  正當其時,曾家溝的百歲長老去世了。在山里,百歲老人的仙逝是方圓百里的頭等大事,許多人老遠趕來參加送葬。風水先生作為貴賓被請到,他翻山越嶺,忙乎了兩天,終于期尋到一處向陽的風水寶地。逝者靈柩停了三七二十一天。請外山的和尚念經做道場,方選定出瘓日。

  按馬興的計算,必須要在太陽剛露頭時落下榿材,百歲長老的香火才會同旭日一般,永遠上升。于是一千多人的送葬隊伍半夜就吹吹打打地起身了,大有國的開國臣民一百多人也混在里面,普天之下都是逝者的孝子,朕在這時也不能免俗。大家認為如果能借百年之尸‧還魂立國,無疑是天賜的吉兆。繞著山梁盤桓而上的長蛇陣壯觀極了,連星星也暗然失色,並且越朝上,越辯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火把和人群。牛大全奏道︰“陛下,這一切都來自天國呀。”于是跟著朕一道加入嚎喪的隊伍。領頭哪個家伙嗓音特別亮,他頌一句,上干人就合一句,把山震得嗡嗡直響︰“走哇走哇|不要歇氣哇|不要抬頭哇|到天河▔上游|去投胎哇|二+年後你又來哇|娶個大姑娘|日牝又下崽哇……

  【威】︰您老人家還挺有詩意的。

  【曾應龍】︰好戲還沒開場呢。下葬的時辰到了,太尉馬興叉率領十幾位禁衛軍迎著剛露頭的日頭跳神,許多人不由自主地跟著跳起來。宰相牛大全趁機亮出膀子,祭起大有國的龍旗,跺幾跺,搖幾搖,接著從懷里掏出一把豌豆,揚手一拋,連叫幾盧“變”;人們都彎腰去撿那些人土的神豆,不提防烏雲從山澗底陣陣涌起,一會就遮住了太陽,霎時!電閃雷鳴,暴雨如注,似有十萬天兵天將殺向人間。

  【威】︰這就叫“撒豆成兵”的把戲了。

  【曾應龍】︰你還憧點行。眾人被暴雨澆得鬼哭狼嚎,紛紛下施懇求牛宰相收了法術,朕自然準奏。雨過天晴之際,臣民們完成葬儀,隨朕下山,一路豎起招兵旗,四方鄉民紛紛投靠,十幾天聚了數萬之眾。

  【威】︰什麼數萬之眾?您的判決書我看過了,也就不過幾干受你們愚弄的群眾。

  【曾應龍】︰君王無戲言。朕還親率御林軍攻人縣城,佔領了縣醫院,趕跑院長,將所有的避孕妖物嫂出,在院子里堆成小山,點火焚毀。這一驚世壯舉,相當于林則徐虎門銷煙。萬眾歡呼雷動,于是牛宰相馬太尉率文武兩班大臣,著蟒袍持玉笏,依次上朝,行君臣之禮。

  【威】︰听說陛下還擁有三宮六院,共四十名嬪妃?

  【曾應龍】︰那都是牛、馬二位愛卿做的好事!朕曾下詔辭退,說創國伊始,百廢待舉,天子理應與眾臣民同甘共苦,豈有功未成,先思淫欲的理!可眾卿苦苦相勸,言從古至今,天子都是三宮六院,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陛下不’承淫欲的精神值得萬世景仰,但這排場是不能不講的!

  【威】︰陛下的嬪妃都是哪兒選來的?

  【曾應龍】:縣醫院的女護士都人選了,其它就是文武大臣的公主,但朕日理萬機,連一起廝守了半輩子的皇後也無暇寵幸,哪顧得上嬪妃!

  【威】︰陛下的朝廷也太腐(和)敗了,滿朝都是皇親國戚。我明白你們為什麼要把皇宮選在醫院了。一是女人多,二是大有國的烏合之眾根本就攻不下縣政府。

  【曾應龍】︰朕一心記著攻醫院燒避孕妖物,召喚民心,把政府和公安局全忘了。後來,解放軍包圍了醫院,朕親率御林軍迎戰,不幸被虜,而馬太尉卻押著後宮嬪妃,投荷花池自盡殉國,可惜池水太淺,淹不了人。馬卿一時興起,竟舞起大刀片子,斬了兩個嬪妃的頭,唉,亡國之痛,沒齒難忘啊!

  【威】︰馬太尉和牛宰相不是會撒豆成兵嗎?他們的法術到哪兒去了?

  【曾應龍】︰牛卿祭起大有龍旗,正要作法,肚子就挨了一槍。好個牛卿,大吼一聲,又向前沖了幾丈遠,可還是倒下了。

  【威】︰陛下的朝廷也覆滅得太快了!

  【曾應龍】︰天命也,非戰之罪也!馬太尉拖了命債,被判處死刑。朕與牛卿等一干大臣均身負重罪人獄。朕就是不服北京國的法!你想想,朕祖祖輩輩的骨頭都埋在這地方,朕的族譜能夠上溯至宋,一干多年啊,朕還不應該承接風水,建立大有國麼?北京國管轄的地盤那麼大,且四方八面都要朝賀,還缺一個小小的大有國麼?吾國貧窮,就是因為五谷不豐,人丁不旺,計劃生育一旦落實到戶,朕愧對列祖列宗呀!再說,既使要結扎、安環,做手術,也得通過朕下詔,哪有外國人跑到本國來推行他們的政策的?

  【威】︰陛下說誰是外國?

  【曾應龍】︰吾國之外都是外國。

  【威】︰那我也是外國人了?

  【曾應龍】︰然也。國與國無論大小,都該平等相處,互派大使,互通關貿,試問如果吾國硬要到你國去推行“娃兒隨便生”的政策,你國能接受嗎?

  【威】︰這就是陛下申訴多年的理由?

  【曾應龍】︰然也。

  【威】︰陛下的朝廷也太小了,如果都鍋您這麼干,哪全中國至少有幾萬個皇帝要登基。您大約已勞動教養了十幾年了,人(和)民政府對您怎麼樣?

  【曾應龍】︰朕學過醫,大隊就安排朕做了衛生員,也算廣施龍恩。朕每天也讀報,曉得外面每天都要發生許多大事,而大有國相對封閉、落後,許多年也沒有報上一天朕大事多,朕要在監獄里勤學習,爭取能早日減刑出去,造福于本國臣民。

  【威】︰還想稱帝?

  【曾應龍】︰窮不能立國,這是教訓啊!所以說,要挖窮根,奔富裕,首先就要學習文化和科技。朕過去潛心鑽研古藉,忽視了本土本鄉之外的時代變化,入獄後,朕反而在高牆之內開闊了視野,還報考了函大。

  【威】︰皇上讀函授大學?這倒是新鮮事。听說陛下為上學之事還下詔給監獄長和政委,稱他們為“黃、王二大臣”?

  【曾應龍】︰讀函大需要錢,朕的用意是在表彰黃、王二位管理監獄有功的同時,向獄方征集幾百元學費,不料朕的苦心被誤解。大隊長親臨監舍,把朕好一頓訓斥!

  【威】︰皇後來探過監嗎?

  【曾應龍】︰朕已將她貶為庶人。

  【威】︰這麼說您離婚了。兒女改姓了麼?

  【曾應龍】︰一言難盡。朕的心情不好,不想再談下去了。

  【威】︰但願我能拉到贊助,支持陛下學完函大。祝君健康。”

 

 

 

 

20世紀最傳奇女人 希特勒低眉順眼做藍顏

 

 

佚名


 

她美貌過人,多才多藝,曾是天才的舞蹈家和出色的電影演員;

  她是她那個時代最富有創造性的電影導演,她拍攝的《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克》兩部電影已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其藝術魅力至今不衰;

  她曾是希特勒的紅粉知己,與這個法西斯頭子無話不談;

  她被不少人唾罵,多次接受紐倫堡法庭的听審,並坐過幾年監獄;


  她60歲時長途跋涉去了非洲,與土著人生活了8個月,留下了精美絕倫的黑非洲畫冊;


  她72歲時潛入深海攝影,拍出了震驚世界的美妙無比的影片《海底世界》;


  她至今仍被許多人認為是法西斯和納粹的幫手,但也有很多人欣賞她的藝術天才,佩服她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強性格;


  她的一生和許多男人有過關系,但卻始終沒有找到理想的丈夫,一直陪伴她的是比她小40歲的男友。


  莉芬施達麗,這個輝煌和恥辱集于一身的20世紀最具傳奇色彩的德國女人,2002年前的8月22日,正是她100周歲的生日。2003年9月,莉芬施達麗死于德國。


  孰是孰非我們暫且不論,先來看一看這個女人一個世紀所經歷過的不凡的一生。


  一


  列妮‧莉芬施達麗1902年8月22日出生于德國一個資本家家庭。她的父親是通風和取暖設備公司的老板。小女孩莉芬施達麗性格固執、倔強,處處與眾不同。她體格健壯,虛榮心很強,在她的同齡人中事事都善于並能夠爭到“第一”。


  她從小喜歡舞蹈藝術。一次她的有俄羅斯血統的媽媽帶她去看了芭蕾舞劇天鵝湖,她立刻就被迷戀上了。後來媽媽背著父親把她送進了俄羅斯芭蕾舞學校。莉芬施達麗在學校學習出色,表現出極大的舞蹈天賦,不少人相信她在這方面很有發展前景。但是由于她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膝蓋骨受傷,不得不告別了芭蕾舞。但她仍從事舞蹈演出。24歲那年,她以獨舞的節目參加了歐洲巡回演出團的演出。


  青少年時代的芭蕾舞燻陶,對她日後的電影演出特別是拍攝電影起了極大的作用。她攝制的電影從美學的角度講,都受芭蕾舞人體造型藝術的很大影響。

  告別舞蹈之後,她看了當時著名導演阿爾諾力.方柯的暢銷片《命運之山》後,完全被電影迷住了,她的生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她去找導演並請求在他的另一部影片里出演。導演沒有拒絕,他已被莉芬施達麗的美貌征服了。


  當時的電影明星、登山運動員路易斯.特林蓋爾听說某個跳舞女郎將出現在電影里時笑了,舞蹈演員和登山運動相距太大了,他覺得不可想象。但當他見到莉芬施達麗時“像遭了電擊一般”——40年後他在自己的自傳里寫到。他愛上了她,但是她卻很冷淡。她的興趣是電影,而不是男人。

  很快,莉芬施達麗就成了《群山》這部電影中的主角。但是她扮演的角色絕非那麼輕松。當時還不可能在室內布景,攝像基本都在真正的高山上。導演讓她順著山崖爬得很高,而且沒有任何保護設施。年輕的舞蹈家不得不幾個小時坐在齊脖深的雪地里,走在光滑的冰面上,順著真正的山崖攀登。她爬上了最難爬的難以想象的高度,用腳趾支撐著,沒有感到任何恐怖,像一個訓練有素的登山者。


  這部電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快就成為最流行的影片,但她想得到的並不是這個。《命運之山》使她對登山和冒險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她後來在自己導演的電影中喜歡選擇山景,她攝制的第一部影片《藍光》就是這樣。她說︰“高山給我一種震蕩心魄的自由感。我記得當我到達山頂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幸福,這種幸福感是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相比的。”


  莉芬施達麗任主角的大型故事片《白色地獄》是方柯最杰出的作品。畫面的壯闊和精美轟動了全世界。電影拍攝了好多場景,包括到甦聯取景。莉芬施達麗此時名揚四海,成為一顆引人注目的新星。但是演員的榮耀對這個女人來說是不夠的。1932年在《藍光》一片中她不僅是主角,而且是該片的導演。這是她導演的第一部影片。


  二


  莉芬施達麗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希特勒在柏林體育館里作報告的那一天。從那一刻開始,這個女人經歷了她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名揚四海;當然也成為她後來很長一個時期受到命運詛咒和報應的原因。


  當莉芬施達麗在方柯的電影里還只是個跳舞女郎時,希特勒就對年輕貌美的演員產生了興趣。


  希特勒稱她在影片《聖山》中的舞蹈是他在電影中所看到的跳得最出色的。1932年在體育場里她第一次听到了希特勒的聲音,女演員被希特勒的魅力所“折服”。之後她給希特勒寫了一封充滿激情的信。當他們認識時,已步入政壇的希特勒建議她拍一部納粹的電影。但令希特勒驚訝的是,莉芬施達麗拒絕了。


  她說︰“我是電影導演,不想被人雇用。”

  希特勒和莉芬施達麗的關系一度很密切,甚至可以說是知己,但沒有形成更親密的關系。因為當他們認識時,莉芬施達麗恰恰要去拍一部電影。那里等著她的是一個愛上了她的男人。但她的這段愛情後來沒有任何結果。


  希特勒不止一次請莉芬施達麗吃晚飯,她與他之間相當信任,無話不談。有一天他邀請莉芬施達麗去他家做客,在閑談中他突然問莉芬施達麗怎麼度過聖誕節。莉芬施達麗說很平常,這是一個家庭的節日,她像所有的德國人一樣和父母一起度過。希特勒說︰“我則是和我的司機一起在馬路上開車度過的。”

 

  希特勒掌權後再次提議她拍納粹黨1933年紐倫堡大會的紀錄片。據說莉芬施達麗拒絕了11次,但是希特勒一直堅持。第12次的時候莉芬施達麗有條件的同意了︰這是她生命中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政治影片。


  影片開始拍攝後,她面臨許多復雜的難題,比如,如何在銀幕上避免千篇一律的場面?怎麼把單調的代表大會的場面變成引人入勝的畫面?怎樣才能使觀眾關注政治事件?


  她完成了文獻紀錄片的一次革命,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為了使這部影片更生動,她讓攝影師采取移動的攝影方法,這在當時電影拍攝中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還從未有人在動態中進行過電影拍攝。在納粹經過的所有地方,她都安上了可以使攝像機移動的鐵軌。為了拍到大會的宏大的場面,她登上近40米的高空。她還在希特勒周圍鋪設了環形鐵軌,為了從各個角度拍到“領袖”講話的面孔。


  總之,莉芬施達麗想出了如何把火焰變幻成萬字形的納粹標記,發明了舉著火把游行和對稱的場景布局。她使用了30個攝像機,36個攝影師,近80名助手。並親自完成了後期剪接制作工作,每天工作20個小時。


  《意志的勝利》這部電影獲得了極其完美的效果,以磁性般的感召力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德國人,為德國納粹在30年代的形成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該片1934年獲得德國國家獎。但對莉芬施達麗來說,這是她後來幾十年痛苦的根源。她至今不能原諒自己所作的這一工作。


  由于這部電影,她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納粹分子和希特勒的幫凶。但是在近幾年,不少人認為應當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他們說,應將莉芬施達麗和希特勒分開︰莉芬施達麗是20世紀偉大的電影導演,《意志的勝利》是電影制作史上的經典之作,直到現在她的膠帶仍被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而希特勒是人民的敵人和歷史的罪人。


  莉芬施達麗在拍攝這部電影時保持了獨立自主,拒絕用納粹黨的錢來工作。她從銀行貸了30萬馬克。而電影並不是有100%的成功把握。如果不成功,那麼她將不得不用自己的全部余生來償還這筆貸款。


  但是這部電影卻獲得了比預想還要好得多的成功。它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其它國家政治寡頭和獨裁者如墨索里尼和佛蘭克,羨慕之余也來找莉芬施達麗要求為他們拍片。據說斯大林也向莉芬施達麗發出過邀請,請她拍片。但莉芬施達麗信守自己的諾言,再不拍任何政治影片。

  三

  1936年莉芬施達麗接到拍攝在柏林舉辦的奧林匹克國際運動會的命令。經過深思熟慮,她將這部電影分為兩集︰《人民的節日》和《美麗的節日》,不加任何一點政治色彩。


  電影開篇的場面令人震驚,天使塑像活化了,變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參加者。還有一個畫面,當獲得過四塊奧林匹克獎章的美國黑人運動員跑步獲獎時,希特勒氣憤而激動的用自己的拳頭打膝蓋。當希特勒在電影里看到這個情節時,命令莉芬施達麗將這一段剪掉,但莉芬施達麗拒絕執行宣傳部長下達的命令。


  在給另一個美國運動員授獎時,這名運動員激動的跑到離他很近的拿著攝像機的莉芬施達麗身邊,向她鞠躬,當著運動場所有人擁抱和吻她。


  在這部電影里,莉芬施達麗像在她的第一部電影里一樣,有許多發明創造。為了拍運動員跳過竹竿的動作,讓攝影師在專門挖好的沙坑里躺著仰拍,以天空作為運動員的背景。為了有效的拍下短跑,她第一個想象出了能同時和起跑一起移動的攝像裝置;為了體育館和賽場的總體畫面,她使用了裝有小攝像機的飛行裝置和氣球。但是氣球常常飛出體育場之外,因此在吊筐里放有一張字條︰請歸還攝制組的莉芬施達麗。有時她會跳入水中去拍一些景物,有時同時用幾個攝像機來拍︰一個從高處,另一個在水下——這也是電影史上第一次,第三個以兩倍的速度從側面拍。在合成時運用變速法,由快到慢,莉芬施達麗的拍攝達到了令人驚異的效果,人體像鳥一樣橫越過空中。


  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會拍攝了約400米的膠片,後期制作用了兩年時間,頭10個星期過去後僅僅是看了這些資料。莉芬施達麗每天閉門不出連續工作10小時。


  該片的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希望——它獲得37-38年度德國國家獎;還獲得了巴黎電影獎和匈牙利國際電影節獎。甚至在過了20年後,好萊塢評委會還稱這部奧林匹克影片是世界上十部最優秀的影片之一,是人民的電影。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部影片雖體現了人體的健美,但影片完全符合了納粹的思想體系,是一首真正的納粹理想的頌歌。


  在這之後很快爆發了戰爭。莉芬施達麗作為戰地記者奔赴波蘭。在前線她遇到了很可怕的場面,一個士兵用自動沖鋒槍對著她的肚子,她極其恐懼,立刻給指揮官們寫了抗議信並決定遠離前線。她回到了山上,去拍一個情節浪漫的故事片《窪地》。這部電影拍攝了幾年的時間。


  四


  戰爭結束後,同盟國逮捕了莉芬施達麗,要她懺悔過去並與過去一刀兩斷,她的大多數同事都這麼做了,但是這個女人很頑固,她拒絕了無論何種形式的悔過。她說她任何時候也沒有成為納粹黨的成員,沒有反對過猶太人,沒有贊同過納粹思想。


  “我的電影只是文獻,我展示了一切,不遠的未來和已經發生過的事件影響下存在的事物。那時一切都在希特勒強有力的影響下,而我只是把這一切用膠片記錄了下來。如果我知道這部電影會給我帶來這麼多的苦難,那麼我無論如何也不會去拍攝它。”

  “那時成千上萬的人都認為,希特勒可以解答一切問題,我只是這千百萬人中的一個。1934年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做得好的方面︰修建汽車干線,同通貨膨脹和失業作斗爭。我們沒有想到後來會如此駭人听聞……那時侯全德國都在頌揚他。”


 由于莉芬施達麗拒不悔過,只為自己辯護,1947年她被強行幾次關入監獄甚至瘋人院。1949-1952年有關部門一直在調查她,後來國際陪審團宣告她無罪。但她依然被認為是納粹的同情者,並被禁止做導演。從此她長期默默無聞,隱居慕尼黑,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五


  60年代初期,莉芬施達麗受《非洲的綠色山丘》一書的影響,拍攝電影的渴望又在她心中死灰復燃了。她踏上了那塊黑色大陸,想拍一部名為《黑貨輪》的影片。意大利資助了錢。但由于禁止她做導演,所以在影片攝制人員名單中出現的是另一個人的名字。影片也沒有被通過上演.

 

  在非洲尼莉芬施達麗出了車禍,但她奇跡般活了下來。她躺在醫院里看《明星畫刊》上的照片。從那里她知道了在南非仍存在神奇的努比亞人部落。1963年莉芬施達麗坐火車去了甦丹南部,去拍攝努比亞人部落。


  已經60高齡的莉芬施達麗和完全不開化的蠻人共同生活了8個月之久。她和當地土著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當她最後離開那片黑土地時,土著就差把她用手高舉起來了。他們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完全信任了她,允許她拍攝他們生活中所有最隱密的方面和隱私。

  莉芬施達麗拍攝了3000米的膠卷,但是非常遺憾,在沖卷時她發現大部分膠卷都被毀壞了。電影就這樣流產了。但1973年出版了她的名為《努比亞人最後的部落》的相冊。殘存的照片表現出的是驚人的人體美的藝術再現,體現出作者對藝術的不懈的追求,不得不讓世人再次承認她的無與倫比的才華。


  相冊獲得了令人震驚的成功。但她也再次遭到一些責難,有的人認為她又在宣傳納粹。

  從非洲回國途中,莉芬施達麗又遇到了空難事故,她乘坐的直升機壞了。但她再次大難不死,只是扭傷了脊椎骨。


  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當她在游泳池游泳時疼痛消失了,當時她的腦子里閃現出一個念頭︰到水下去拍電影。這首先需要穿潛水服通過考試,年齡要求是50以內,而莉芬施達麗當時已經72歲了。

  她在比她小40歲的男友的陪同下參加了考試。由于她身邊有那麼年輕的男友,所以甚至沒有人問她的年齡。

  她順利通過了。她的男友擔當攝影員,而她也終于得到了她終生喜愛而很久無法從事的攝影事業。從那時起她走進了世界上最美妙的海底世界。她的水下拍攝的照片同樣美的讓人驚異不已。她出版了相冊《珊瑚園》,並將她的攝影制作成了海底世界的資料片。

  莉芬施達麗的一生充滿了變故。拍攝《意志的勝利》的短短幾個月,給她帶來的是終身不得從事攝影工作,她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目前這個100歲的女人,看上去依然很有神采和精力。她繼續拍文獻篇,組織展覽會,參加講座。


  2000年,她出版了她寫的自傳《五個生命》一書;2001年她曾到過俄羅斯參加電影節。當俄羅斯電影導演問她,您已經活過了100年,如果有可能,您希望改變您生活中的什麼東西?她的回答是︰“我非常希望我的名字和希特勒的名字不要再有任何聯系。這就是我真正想改變的。”

 

 

 

毛澤東“精神支柱”的晚年生活

 

 

佚名


本文作者孔淑靜是孔令華惟一的妹妹。在《唯實———我的哥哥孔令華》一書中,她追憶了作為將軍之子、領袖之婿的哥哥樸實的一生,並通過記錄哥哥與李敏的婚姻,從一個鮮為人知的側面展示了領袖毛澤東家庭生活中的悲歡離合。

  “江青害了毛澤東”

  1971年夏秋交替之際,賀子珍在青島療養,哥哥和李敏去看望她老人家。到青島沒多久,他們就听說江青要來青島,要把賀子珍趕走,還說是周總理的安排。我听說後很不理解,偌大一個青島為什麼江青要來住,賀子珍就得走呢?此事一直到“四人幫”揪出後,我才弄清楚。原來是江青大耍淫威,明明知道賀子珍在青島,就非要去不可,並揚言誰也阻止不了她想要去的地方。江青到了青島就拼命地玩,由林彪的死黨,四大金剛吳法憲、李作鵬陪同前呼後擁地逛公園,爬海島,洗海水,拍照片。她還叫李作鵬為她提供軍艦到大海游覽,供她拍照,顯示威風。可能是周總理怕出意外,才安排賀子珍返回上海家中。回上海後,賀子珍從報紙上看到一條消息,說的是一個國家的總統去世,他的妻子繼任總統,賀子珍就對哥哥和李敏說︰“這個總統夫人把總統害死了,自己當總統。江青像這個總統的妻子,也是個野心家,她也會害死毛主席的。”

  由于江青的阻止,李敏和哥哥不能到中南海去看望重病的主席,直到主席病危時,華國鋒同志才派人找到李敏。當時李敏住在哥哥工作的38軍駐地保定。把她接去見到主席時,毛澤東主席已不能講話,直流眼淚,還拉著李敏的手畫一個圓圈,這是在懷念李敏的媽媽賀子珍呀!因為賀子珍的小名叫桂圓。主席去世後,李敏和哥哥及他們的兒子繼寧去守靈。在這萬分悲痛的日子里,我們全家在哥哥家設放的靈堂前祭奠主席。每當看到當時的合影,我的心情還很激動。

  賀子珍得知毛澤東去世的消息哭了好幾天,情緒極為低沉。這段時間在上海的賀子珍不分晝夜往我家打電話,這些電話都是我接的。賀子珍媽媽抱怨說,李敏和哥哥沒有照顧好爸爸毛澤東,毛主席是被江青害死了。後來,當李敏和哥哥去看望她時,她一面哭一面說︰“你們的爸爸去世了,臨終時連兒女都不在身邊,他,好可憐啊!”她再次埋怨李敏和哥哥,不該搬出中南海,沒能很好地照顧爸爸,他果然被江青害死了。又說要告訴宋任窮、葉飛等老同志要注意安全。李敏與哥哥在主席的治喪活動結束後馬上奔赴上海,守候在賀子珍身邊,他們怕老人家經不起這個打擊。

  想不到老人家在悲傷流淚之後變得非常鎮靜,她整天不吃飯,只哀痛地對哥哥反復地說︰“你們沒有照顧好爸爸,他果然被江青害死了。”賀子珍媽媽她怎麼能知道江青“四人幫”之流對李敏、令華哥哥的迫害,根本就不讓他們接近主席,他們又怎麼可能照顧主席呢?1978年,我陪同父親到上海參加一個追悼會,順便去看望了賀子珍和哥哥與李敏的女兒東梅,這時的賀子珍媽媽身體和精神狀況都很讓人擔憂了。

  初進北京

  1979年秋天,賀子珍一生中第一次來到了北京。這位井岡山的女英雄,全家都參加了革命,賀氏“三兄妹”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史中赫赫有名,她的父母也是為革命犧牲的。歷史就是這樣捉弄人,本來她早就可以到自己為之奮斗的新中國首都居住,我曾听哥哥講,1949年毛主席有過要把賀子珍接到北京的想法,也與岸英商量過接賀子珍媽媽到北京。此事是主席派賀子珍的妹妹賀怡去辦的,不料賀怡剛將賀子珍接到天津,康生就派人告訴賀怡,如果要接賀子珍到北京,就要開除她的黨籍。賀怡是一個武將,是毛澤覃的夫人,曾被敵人抓住後關進監獄,受了很多磨難,才回到了部隊,她自然把黨籍視做自己的第一生命,此事只能留下四人幫”之後才第一次來到了北京。

  賀子珍來北京最大的願望是要瞻仰與她在革命最艱苦的歲月中生死與共,相守十年的毛澤東的遺容。毛澤東是她一生的精神支柱。

  哥哥和李敏陪同她到毛主席紀念堂,把事先準備好的一個花圈敬獻在毛澤東的坐像前,花圈的緞帶上寫著︰“永遠繼承您的遺志,戰友賀子珍率女兒李敏、女婿孔令華敬獻。”當賀子珍見到主席遺容時,滿面淚水橫流,久久不肯離去……

  就是這一年初,我父親寫信給鄧小平同志,反映了賀子珍的狀況。

她是參加秋收起義的惟一健在的女同志,長期受江青之流的迫害,建議能增補她為全國政協委員。我父親當時是全國政協常委。很快鄧小平批示,賀子珍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听我父親說全國政協常委根據小平同志的批示,決定增補賀子珍為全國政協委員時需查她的檔案材料。這時才發現無論上海還是北京的中組部都沒有她的檔案材料,這個從1926年起就投身革命的老紅軍戰士,竟是一個沒有檔案的黑人。這是江青一伙人一手遮天企圖把她從歷史上、從現實中抹掉。

  一病不起

  賀子珍在301住院期間,當時的中央領導胡耀邦同志送過花籃,許多老戰友來電話或看望她,她在長征路上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擋住敵人的子彈而救過的宋任窮夫婦也來看望她。她身上的子彈到她去世時也未能取出。

  賀子珍盼望、等待了一生才來到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新中國首都北京,與她惟一的最親愛的女兒、女婿團聚,她想久住北京歡度晚年。但是,根據組織的安排,賀子珍最終還是回到上海養病。

  多年來,在醫生精心治療下,賀子珍病情穩定,好些時,她就回到湖南路262號家中住,犯病時就及時住進華東醫院醫治。但這次回到上海之後,賀子珍一病不起,病情不斷加重。

  1984年4月15日,哥哥正在照顧生病臥床的李敏,中辦突然來電話通知說賀子珍病危,並說已準備好去上海的飛機票,要李敏、哥哥全家馬上到上海去。李敏急忙爬起來,哥哥扶著她上了汽車。飛機到達上海後,他們一家直接到了華東醫院。他們天天看護著賀子珍,守候在她身邊。賀子珍退燒後神智清楚時,就高興地看著身邊的親人說︰“你們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來了。”大家以為她的病情好轉了,誰知道這只不過是回光返照。18日晚上她的病情突然惡化,體溫連續兩次升高,人又處在昏迷之中,醫生們緊張地進行搶救。哥哥、李敏通宵守候在外間。到19日下午賀子珍的心髒跳動越來越弱,心電圖再也不顯示,她終于離去了,享年75。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國領導年薪/毛澤東反感孔夫子 /高爾基參觀集中營/王孙的没落/美丽的罗斯玛琳
  • 陳布雷先生其人其事/台灣裁軍規劃的爭議和解讀 /解放戰爭中毛澤東的三大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