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童年的小摇车/誰篡改了李白的《靜夜思》? /飛雲: 戶口啊, 戶口!竞选
發佈時間: 2/2/2009 10:50:47 PM 被閲覽數: 18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童年的回忆:《童年的小摇车》 《小螺号》 by 程琳    

     



童年的小摇车 小螺号
那一天妈妈问我
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
在朦胧的记忆中
难忘那小小的摇车
它摇着日月
它摇着星索
它摇着妈妈无字的歌
童年的时光悄悄地流过
母爱呀,深埋在心窝
深埋在心窝

那一天妈妈问我
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
在朦胧的记忆中
难忘那小小的摇车
它摇着童心
它摇着梦幻
摇来鸟语花香好春色
如今我走向新的生活
母爱呀,深埋在心窝
深埋在心窝

嗯..... 嗯......








小螺号滴滴地吹
海鸥听了展翅飞
小螺号滴滴地吹
浪花听了笑微微
小螺号滴滴地吹
声声唤船归啰
小螺号滴滴地吹
阿爸听了快快回啰
茫茫的海滩
蓝蓝的海水
吹起了螺号
心里美也
小螺号滴滴地吹
海鸥听了展翅飞
小螺号滴滴地吹
浪花听了笑微微
小螺号滴滴滴吹
声声唤醒归啰
小螺号滴滴地吹
阿爸听了快快回啰
茫茫的海滩
蓝蓝的海水
吹起了螺号
心里美也
小螺号滴滴地吹
海鸥听了展翅飞
小螺号滴滴地吹
浪花听了笑微微
小螺号滴滴地吹
声声唤醒归啰
小螺号滴滴地吹
阿爸听了快快回啰


专访程琳: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多垃圾音乐
 
 
2008年09月11日11:30   南都周刊
 

她从小与音乐结缘,十三岁家喻户晓,从此风雨兼程二十余年;作为“内地第一代流行歌手”,程琳是最早将台湾民谣带到内地的人,被人称为内地音乐的铺路石;她有一段艰难晦涩又略带点些神秘色彩的情感纠葛,就像她的音乐一样备受关注,被人流传至今……程琳,这个名字,在那个年代,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用清新自然的声音,驱走了人们精神荒漠中的寂寞。时光荏苒,记忆定格,即成永恒经典…… 

南都周刊编辑:李瑞强 对话人:宋寻


程琳

程琳出生于“九朝古都”——洛阳的一个艺术家庭,父母是洛阳艺术学校的创始人。六岁开始学习拉二胡,八岁登台演出,十二岁考入海政歌舞团任二胡演奏演员,十三岁一曲《小螺号》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迅速成为中国歌坛年龄最小的新星;从此以其清新纯美的演唱风格奠定了她在当时中国歌坛的领先地位,开创了流行音乐的先河,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小螺号》、《熊猫咪咪》、《风雨兼程》、《信天游》、《酒干倘卖无》、《妈妈的吻》等歌曲家喻户晓。

1983年:童星生涯开始

“还是环境太过保守,现在看来《小螺号》有什么不健康的呢?”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程琳红得足够早。9岁登台演出,12岁进海政歌舞团,13岁正式成名,成为中国歌坛上年龄最小的歌手。但是这条童星之路,程琳却走得异常艰辛。

南都周刊:你那么早就开始出名了,是怎么走上童星这条路的呢?

程琳:那时候我什么也不懂,大家说唱得好听,我就上台唱了。其实我妈妈是唱京剧的,我从6岁就开始拉二胡。所以对我来说,走到艺术的舞台上是顺其自然的事。

南都周刊:《小螺号》是你在海政歌舞团的时候唱的?

程琳:那个时候,我们团里的涪陵老师,还有其他的一些搞音乐的老师写了一批歌给我,《小螺号》也在其中。

南都周刊:后来为什么到了东方歌舞团呢?

程琳:在海政歌舞团的时候,我是拉二胡的。后来大家发现,我唱得挺好,就让我在台上唱歌。团里有个大姐,叫苏小明。有一首歌叫《军港之夜》,原本让她唱。当时又有人建议说:那个小程琳,也唱得不错啊,让她也唱吧。团里就让我和她一起唱这首歌。唱了一段时间,(团里)又觉得一个小孩子唱这首歌不太合适,就把我给压下去了,让她唱。所以我想不在那儿呆着了,没什么意思,就去了东方歌舞团。

南都周刊:当时你的台风好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吧?甚至还被禁唱。

程琳:是啊。说是颓废之音,靡靡之音。我大概有两年时间没有唱歌,后来到了东方歌舞团时才可以再上台唱歌。主要是当时的社会还比较封闭。那个时候的音乐类型很少,大家都没听过这种音乐,而且还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唱这种歌。所以觉得是不健康的东西。其实你现在来看《小螺号》,有什么不健康的呢?从这点上来讲,社会是在进步。

南都周刊:当时是故意模仿邓丽君?

程琳:我觉得那会儿大家都是在模仿邓丽君。邓丽君是一个全世界都喜欢的歌星,我觉得没有人能超越她。但是我有自己的风格,不然也不会被大家记住了。

南都周刊:十几岁时就去香港演出了?

程琳:除了演出,专辑也在香港制作,当时香港录音制作比内地要好很多,专业很多。

南都周刊:成名过早带来负面影响了吗?

程琳:带来很多。比如我如果闯了红灯,警察见我是小程琳,可能就让我走了,我当时觉得很骄傲。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一个小孩如果有太多的特权,会给她的成长带来很多的副面作用。这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成长路线,拔苗助长不是一件好事。我的生命中遇到很多让我很困惑的事情,出名以后,我一直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有很多特权,所以我特别想离开这个环境,我想到一个没有特权,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我想知道我到底是谁,我到了美国,法国和其它国家,都没人认识我,我感觉特别好。大家都不认识我,交到很多好友,这让我很有安全感。 


1985年的《熊猫咪咪》,清新纯美的演唱风格奠定了程琳在当时中国歌坛的领先地位,开创了流行音乐的先河,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述说中国流行音乐史时,程琳是一位我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人物。

八十年代末:花儿正红

“侯德健对中国流行音乐作出巨大贡献,应该颁给他终身成就奖”

也许对于程琳来说,侯德健是一个不得不提,却又被她故意屏蔽在记忆之外的人。因为侯德健,她成为了国内流行音乐第一人;因为侯德健,她离经叛道,备受孤寂和流言的袭击;因为侯德健,她得到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侯德健这个改变她一生的名字,已经永远无法从她的生命中抹去。

南都周刊:是不是有了你和侯德健老师的合作,才有了你后来歌唱事业的巅峰?

程琳: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很优秀的音乐人。要合作我就和最好的音乐人合作,这也是我的追求。

南都周刊:也是因为你的原因,侯老师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大陆的音乐环境中吧。

程琳: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到大陆。所以他肯定会接触到大陆的音乐市场。只是因为我演唱他的歌曲,才让大众认识到他吧。

南都周刊:私下的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呢?

程琳:我不太想评价他个人。这个事情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已经纠缠了我很多年。我只愿意对他的音乐作出评价。他对中国流行音乐作出巨大贡献,我觉得应该颁给他一个终身成就奖。

南都周刊:你觉得当时台湾的流行音乐为什么会在大陆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程琳:因为当时大陆没有流行音乐,另外也没有原创歌曲。我唱了很多原创歌曲,大概有二十几首是让大家耳熟能详的,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吧。

南都周刊:那个时候就意识到原创的重要性?

程琳:我小时候是拉二胡的嘛。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就要不断地创作。如果你没有创造,你只能永远拉别人的作品。像我和崔健聊天的时候就说过,我们的创作在国内是不能讨好市场的,不像在国外,原创会特别受鼓励和支持的。原创歌曲一直都是我追求的。

南都周刊:你的《信天游》让中国大地刮了一片“西北风音乐风”。这首歌和你之前的作品风格区别很大。

程琳:《信天游》是解承强的作品,之前有别的歌手唱过,但是后来解承强不太满意。新版的《信天游》音调上选用了北方民谣,配器上吸收了摇滚乐的元素,我也有幸把《信天游》唱到了春晚。那时,《程琳新歌1987》是我事业成熟的一个标志。很多人都说,程琳不再是唱着《小螺号》和《熊猫咪咪》的童星了。而我略带北方戏曲唱腔的声音正是业内人士认为演绎《信天游》的最佳人选,电声乐器的使用也令当时听众倍感新鲜。可以说,《信天游》让我长大,“西北风”让我成熟。

南都周刊:八十年代的音乐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程琳:那个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垃圾音乐,因为我们把音乐看得比较神圣,比如说一些作曲家通过专业训练,专科毕业,他写一首歌曲可能会比较保守,可是他会去采风,到不同的地方去住两三个月,就是为了和当地的音乐家交流。现在的流行歌手很幸福,人们的认同感逐步提高;现在流行音乐的包装、制作手段上了一个台阶。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是为了出名去唱歌,并不是真的喜欢音乐,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

南都周刊:你有违背自己的意愿,唱过一些不想唱的歌吗?

程琳:虽然当时中国的大环境并不鼓励个性化发展,但是我还是一直坚持唱自己想唱的歌。春晚的时候让我唱一首歌,我说我不唱;还有五十集电视剧的主题曲让我唱,我说我不唱,我放弃了这些出名的机会,是为了保留作品的价值。

九十年代:从远走他乡,到回国发展

“我必须成长,那些老的东西只能留在过去”

对于程琳远走他乡,在外游历五年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因为她的感情经历,导致事业低谷;有人说她由于恋情失败,出国疗伤;也有人说她盲目追赶出国潮流……程琳本人给出的答案很简单,简单到有些让人难以信服。1994年程琳回国了。在近五年的海外旅居生活中,她完成了美国的音乐学业,并且在洛杉矶成立了同国家组成的乐队。对于曾经,她说得不多,有些避讳,洗尽铅华后仍沧桑。

南都周刊:为什么选择在最红的时候出国呢?不怕被人遗忘吗?

程琳:我希望在国外进修也好,开拓环境也好,提升自己的修养也好,都是值得的。前段时间我去参加赈灾义演,请我唱《熊猫咪咪》,这首歌给大家留下印象特别深,我唱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流眼泪。有人问我,你怕别人会忘记你吗?我说我不怕。我一直说伟大的作品流传下来都是因为那些作品,而不是因为哪个人留下来的。一定是你的作品在前,人在后面,有了作品,才会有你这个人。

南都周刊:在国外的几年你做了些什么?

程琳:我先去澳洲呆了一年学习英文。然后去法国,在巴黎呆了半年,跟各种艺术家混在一起。后来到了美国,呆了差不多5年,在加州大学读了一年英文,两年音乐。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我的生活不应该只在舞台上唱歌,所以当时特别想到国外去看看,特别想知道各国的风土人情。现在每年我都要花费四五个月的时间到世界各地,我去过印度、土耳其、以色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我也非常善于思考。可能现在对我来说,思考的东西多了一些。

南都周刊:这几年收获一定很大吧?

程琳:在美国,我认识了一批音乐家,他们都是非常有爱心、非常有责任感的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音乐是为人类服务的,如果音乐家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发泄一下,那意义就不大了。这是我整个人的一次转折。国外的几年学习,对我现在对音乐的演绎和理解很有大帮助。

南都周刊:1994年你就回来了,听说你后来曾得到过黄霑的帮助?

程琳:黄霑是我很早就认识的朋友。当时我让陶喆帮我制作歌曲,黄霑听了以后,给我建议,说让我坚持自己的风格,我要是唱R&B,别人也不会再热衷了。他还说陶喆是假洋鬼子,呵呵。现在我觉得他是对的,多亏他,我才能坚持下来。

南都周刊:你回国后发展顺利吗?

程琳:刚回来的一段时间,发展并不顺利,面临很多困难。当时人们对我有一种误会,认为我和政治有关系,但其实我对政治一窍不通,这个误会对我是很不公平的,很多大型演出都不让我参加。有时候节目单上本来有我的节目,甚至我已经化好妆,马上要登台了,主办方却因为某种原因取消了我的演出。尽管这个打击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但同时对我是一种锻炼。

南都周刊:1994年回国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你都在做什么呢?

程琳:我一直都在创作,只是别人都不知道,我创作的有器乐作品,被全世界音乐人公认的,比方说在中国,可能他们会介绍我是一个老歌星,但我其实是一个一直站在世界前沿的人,只是我不愿意宣传自己罢了。在美国和我合作的是美国最棒的音乐家。但在中国我追求更高的艺术的时候,我就会甩掉一批喜欢我的歌迷。就像之前喜欢我《小螺号》的那些歌迷,他们不希望我成长,他们希望我能保持原有的风格,这个就是一个矛盾。但我必须要成长,在成长的时候会有一些新的东西,那些老的东西只能留在过去。

记者手记

2008年,程琳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还是那张熟悉的面孔,开着大奔,住着豪华别墅,带着制作昂贵的专辑,唱着倍感陌生的歌曲……虽然辉煌不再,但依然年轻漂亮;眼睛里写着故事,嘴上却严防死守;看似携着过去,却早已经洗牌重来。这样的程琳激情虽在,但却少了清纯,多了些可以理解的世故,只有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历久弥新。

对一个时代的呐喊 文:杨晋松(专栏作家)

已找不到那台单卡录放机了,但我买的第一盘盒带的封面却永存脑海,广州太平洋烫金字的大红主色,一张不算上镜的娃娃脸上的笑容留存着集体主义特有的单纯机械与美好温暖,那时候编曲叫配器,配器突破了以《军港之夜》为代表的沙球加电子琴的简单,织体丰富让一个清脆并充满气声的嗓音通过一首首童谣般的流行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她就是程琳。

尽管程琳被说成大陆邓丽君,但《童年的小摇车》为主打的第二张专辑基本是海政歌舞团付林的原创,作品发展了邓丽君民谣风格,可以说摈弃了男女小情爱,充满对母爱、故乡、友谊歌颂的主流文化推崇的旋律,这其实与通俗歌曲情欲主题有一定偏差,却因歌曲中个体情感的前所未有的张扬而得到大众的认同。

尽管程琳本人现在已不多提侯德建这三个字,但如烟往事早已在《新鞋子旧鞋子》这张专辑中凝聚历史。那位才子是首批越洋而来的宝岛音乐先锋,程琳与他的相恋使得她的演唱在最大程度上得到通俗流行的真传。《程琳1987》《新鞋子旧鞋子》专辑至今仍能触摸到对一个时代的思辩与呐喊。她的确是代表上世纪80年代的歌星,那个时代的任何音乐与文化热潮中,我们都会找到她的名字相伴的作品,包括西北风也是由她演唱《信天游》而掀起。她个人情感的选择使得她摆脱了自身文化的局限,与她的作品一样成为时代的化石。

1989年,著名导演谢飞同样将目光锁定了这位祖籍河南自幼练习二胡的红歌星,请她与姜文一起主演电影《本命年》,程琳在片中本色出演一位歌星,仿佛是她暂别歌坛的一次最好记录,她把她当年的单纯留在了与同样青涩的姜文牵手长安街的黑色背影上,她更是将一个思想奔放、血气方刚的80年代永恒在胶片中。

1990年《本命年》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银熊奖,而程琳却消失在国内观众的视线中,直到1995年,她辗转香港回归北京,依然以歌为生,与黄霑先生合作《回家》专辑,唱尽思乡苦与青春祭。






 
竞选/文学城

 

老本:誰篡改了李白的《靜夜思》?

 

送交者: 老本  2009年02月01日 
李白《靜夜思》的改動問題在網上掀起了工農兵討論的熱潮, 原因之一是這首詩大家都熟悉。 老本下面把改動的演變過程匯總一下, 可以作大家茶余飯後的談資, 有學問總是很好的。

起點原版︰
宋朝編的《李太白文集》詩是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宋版去李白時期一二百年, 當是忠于原著的原版。
這一原版誕生後被頑強尊重,直至一千年後清朝初期權威的《全唐詩》。 《全唐詩》 1705 (康熙44年)開始奉旨編寫, 1707 年有揚州詩局刻本問世。

第一步, 修正主義是一步步進行的︰
第三句最先被改動︰ 明代趙光等在萬歷刊本的《唐人萬首絕句》中,第三句改為“舉頭望明月”,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未改。 該刊本應該是依據宋人的《萬首唐人絕句》編成的, 據說原書沒有這個改動。
但是這一改動顯然未被廣泛接受, 數十年後,清初(1707年)的《全唐詩》仍然頑強地堅持《靜夜思》詩的原版, 一字未改。
第一句隨後被改動︰《全唐詩》問世十年後, 清朝詩人沈德潛(1673年-1769年)的《唐詩別裁集》 據說成書于1717年。 在這本書中, 第一句“床前看月光” 已經變成“床前明月光”, 而第三句未改,仍作“舉頭望山月”。 同樣的變化, 在這之前出現在王士楨(1634-1711)的《唐人萬首絕句選》中。 可能兩個詩人是異曲同工, 也可能沈德潛是參考了王士楨的修正主義創意。

第二步, 最終演變完成︰
又過了幾十年, 有個叫做蘅堂退士的人(孫洙)編了本通俗讀物,叫做《唐詩三百首》.這本書中將第一、三句分別同時改為“床前明月光”和“舉頭望明月”, 算是集篡改之大成。這本通俗讀物的空前成功和廣泛流傳, 使得篡改後的《靜夜思》深入人心。 至此, 和平演變完全成功, 原版李白詩《靜夜思》逐漸退出舞台。
在這個篡改李白詩的事業中居功至偉的幾個人是︰ 明朝人趙光, 清初名士學者王士楨, 沈德潛, 和通俗文化促進者孫洙。 廣大的人民群眾一如既往, 是很好糊弄的。

修正的可能誘因︰ 唐朝後經歷五代十國,宋元明三朝共千余年, 漢語的讀音已經發生明顯變化, 改動後的李詩可能更朗朗上口。 就詩論詩, 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看, 兩個“明”字改得都很好, 是唯美的修正主義。

 

飛雲: 戶口啊, 戶口!

 

送交者: 飛雲  2009年01月30日 [史地人物] 

    雖然戰亂頻仍,但由于那時沒有戶口的限制,祖父早已對遷徙習以為常,固然常常是不得已的。


       傅作義起義後,祖父及全家正在北平。新政府要祖父留下工作,工資是每月170斤小米。祖父哈哈一笑說︰那還不夠我坐車的……于是離開北平又在西部和成都轉了好幾個月。最後不得不又回到北京。同時,父親也在北京工作了。


        1950年代中,祖父遷回太原。父親繼續留在北京。經介紹並和正在上中學的母親訂了婚。父親要把母親的戶口遷到北京,母親不願意。理由是︰不想離家太遠,主要原因是正在上學;並說︰等畢業後再遷戶口不遲。


        誰曾想,城鄉戶口制度出台了。 那時的人對此大都稀里糊涂,畢竟這種制度是當時的人們前所未見的。


         很快地,後果顯現了。母親不能再進北京,父親只得從北京遷回太原(據我所知,戶口遷移的原則是從高[大城市]到低[小城市]、從城到鄉;逆向以及平級遷移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不僅如此,由于母親當時的中學所在地在農村,所以她畢業後的戶口就必須留在農村。


         城鄉戶口制度還有另一個妙處, 即︰孩子的戶口必須隨母親。原因當然是不鼓勵城市男性找農村女性。就這樣,飛雲兄弟姊妹就成了天生的賤民,而且是最下層的賤民。


       在這之前,人們或許偶爾會調侃一下鄉下人,但是沒有歧視。因為鄉下人進城太容易,城里人住鄉下太平常。我們那里有很多逃荒的山東移民,他們說山東方言,蓋山東式民房,聚族而居,並和當地人友好相處。飛雲小時非常納悶山東人逃荒來到晉中是誰給他們辦的戶口。殊不知,他們遷來根本就不需要戶口。


       飛雲在村里屬于手無縛雞之力之輩。成分雖是干部,可是無法抵賴村里的五七干校是財主大院等鐵證。在階級斗爭的歲月里,每當回家對父親述說受到的歧視和壓力時,父親就把韓信的故事給講一遍。其實他也有壓力啊。


      村里廣播叫社員們領糧。去早了,分糧人嫌你太積極;遲點去,人家說, 架子不小啊!


      階級斗爭還在講,飛雲進城上高中了。心里暗暗慶幸︰這下大約可以隱瞞咱的財主歷史了。偷樂的笑容還未消散,飛雲就及時听到了自己的新別名---- “山漢


    落實政策了,弟妹們變成市民戶口了,單單留下了超齡的飛雲。


     飛雲考上了大學,終于擠進了市民的行列。為了感受一下劉備、孔明,去了成都。飛雲又慶幸了一回︰階級斗爭不講了,帶口音的普通話總沒有什麼破綻了吧?過了沒幾個星期。優越感特強的四川同學說話了︰你們那高頭,除了煤啥子都沒得…….。年輕的飛雲學習諸葛好榜樣,常常給他們來個舌戰群不儒……


戶口啊, 戶口。你真強!

/萬維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毛蒋性格/稱帝者一覽/老蔣的后人真有種 /希特勒做藍顏 /毛澤東晚年生活
  • 美國領導年薪/毛澤東反感孔夫子 /高爾基參觀集中營/王孙的没落/美丽的罗斯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