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青藏高原/老舍被打得血透衣衫/金融危機將如何改變業界.../回國觀感
發佈時間: 2/15/2009 10:17:16 PM 被閲覽數: 51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青藏高原
(1=E 4/4 2/4 3/4 张千一词曲)
(大众乐谱网制谱)

 
 

青藏高原(新国风音乐)


梦一生

最近看到有人评论说,青藏高原唱的最好的是一位人们不熟悉的
藏族歌手-阿中卓玛。可惜,找不到她的录音,无法对证。
不过看到了她的照片,是在拉萨藏族歌手PK湖南歌手的比赛。
现场报道评论:阿中卓玛音域广,声线漂亮,可谓一鸣惊人。




不过,最后获得最佳高音歌手的是另一位藏族歌手- 斯迪措。





其实,即使是全国或全世界最好的高音歌手跑到拉萨估计也会
败倒在西藏歌手下面。因为非西藏人到了那里连喘气都成问题,
别说飃高音了。所以湖南举办的这次赴藏拼歌,可谓是自取灭亡,
成了笑话。


好了,还是回到主题歌“青藏高原”吧。

青藏高原,这样一个藏族风格的歌曲居然让一个汉族女歌手唱红了整个中国和海外,而且成了国粹,这可让我们藏族同胞按捺不住,愤愤不平了。于是,藏族歌手们前仆后继,用他们得天独厚的高喉冲击“青藏高原”,试图把失去的“青藏高原”夺回来。韩红出道早,率军一马当先,接着,巴桑,索朗旺姆,斯琴格日乐,才旦卓玛,宗庸卓玛,等等。然而,到如今,大众仍然视李娜为“青藏高原”之王,很多人并结论,李施主留下的“青藏高原”今后是不可超越的,就如同邓丽君的歌一样。

最近翻到有关李娜过去的2份资料。它们说明了当时歌曲制作和演唱的背景。
从精神上,可以说这首歌是李娜自己策划的,也可以说,在这首歌词曲创作之前,
李娜已经把自己未来立志的心神铸入在那里。同时,这首歌也是她告别“红尘”
而洗刷心灵的绝唱。这样的心境投入,实在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歌手可以比拟的。


*************************************************************************
一,(自98年李娜访谈录)


.....《青藏高原》确实不是我偶然才唱出来的,是我主动向词、曲作家要求的,是我早就感悟出来的东西。加上多年合作的张千一也在注意我说什么,注意我声音的可变性和可塑性,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青藏高原》。




二,《青藏高原》谁唱的最好?- 何东

《青藏高原》自问世以来,已有很多人唱出很多的版本。高亢的、轻柔的、优美的、抒情的、花腔的…… 

于是就曾有人问过我:关于《青藏高原》,你觉得谁唱得最好?

我淡淡地答:“当然是李娜!”

又问:“何以见得?”

我再答:“我听过很多种《青藏高原》。也真有唱得好的。可还都是在用嘴皮子唱,可李娜的《青藏高原》却是在用她凄绝碎裂的心在唱啊!”

认识李娜,已是好久好久以前了。当时是被一群朋友拉去我平时最讨厌的卡拉OK歌厅。进了歌厅之后,发现前边已经先有几个朋友到了。我一向不喜欢在卡拉OK歌厅里听别人唱歌,甚至还私下跟人说过:自从有了卡拉OK之后,是骡子是马的,就都敢拉进去叫唤了。那才真叫经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听觉的痛苦之上呢!

所以,我极偶尔地去过两三次歌厅,从来不为谁鼓掌——因为我见过那样的卡拉OK礼貌,明明有人唱得象驴叫,可之后大家却都在黑暗当中假笑着鼓掌捧场。

接着,坐下的朋友们就争着点歌开唱了,五音不全的、走调的、把“搜拉搜拉哆瑞咪”唱成“发拉发拉希拉希”的;真听得我完全心不在焉,正想寻个借口自己回家,无意中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就注意到对面角落里坐着一位身材娇小的女性。仔细一看,那不是李娜嘛?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问身边的人:那是李娜?回答说:是;原来来的朋友当中,有一位女士是李娜的好友,就把她给拉了来。我马上就不想回家了,而且立即起身很莽撞地走到李娜身边,主动介绍自己:我叫何东,很喜欢你的歌,希望能认识你。因为陌生,李娜当时有点窘,她来就长得有些憨,再眯缝眨巴着大眼睛,就更显得憨厚实诚了。我于是毫不客气地坐在李娜身边,就跟她随意聊起来了。李娜笑起来真的非常干净可爱,特别是腮边的两个酒涡,就让她更显得孩子气起来。我们正聊着,有朋友非邀请李娜唱个歌,李娜推辞不过,就拿过话筒,一亮嗓子,那声音一下就把卡拉OK的伴音给盖住了,之后怎么唱怎么就跟那OK机的音乐合不上辙,又折腾了半天音响,仍然还是不成。最后只得关掉音乐,听她清唱——那才叫唱歌呢!她发自胸腔的声音就跟水浪一样铺得那黑乎乎的包房直晃当!连唱了两个歌,她才重新坐下来,还说:唱得不好,跟这地方搭不上。当时身边朋友问我听了有什么感觉?我想也没想就说了:就跟大脑洗澡一样舒服!我这胡乱的形容,后来被李娜几次提起,说我形容得特别意思,而且还挺准确。

从那以后,我就跟李娜熟悉起来,也很说得来,所以经常会打电话聊。有一次,别人告诉我,李娜刚来北京时,最初也没什么机会,就靠在歌厅里唱歌赚钱过活。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说:唱歌厅的,几个月还没事儿,可只要两三年下来,准会挂相。可不我看李娜那面相,还是那么干净憨厚,一点烟酒之气都没沾上。后来我还听说过她的一件事。是一个女歌手,后来名气比李娜大多了,也曾是霸过好一阵歌坛的“大姐大”,她没唱出来之前就跟李娜合租一个地下室,每天专门蹭李娜的牙膏、卫生纸,可自己从来都不肯出钱卖。之后,我专门跟李娜核实这件事情,她哈哈大笑着说:是有那么回事儿。我问她后来是怎么处理的?她说:有一天,我气急了,专门买了五包卫生纸,扔她房间里了,问她:这回够不够你用的?

后来有好一段时间,我都没见到她本人,就只听说是去东北,给一个电视剧配片尾曲。直到那部连续剧播出,《嫂子颂》一下就唱遍了全国。我是在东北下乡过八年的人,最初一听《嫂子颂》,感觉那才真是把黑龙江黑土地的地气全都给唱出来了。那歌唱得多深厚呀!一听,整个心情就被完全罩在那歌里边了。而且在李娜浑厚的声音中还自然有一股力道能直接穿透人心。

再后,我很确切地得知,李娜当时正深深堕入了情网,她爱上了一条东北汉子。而《嫂子颂》所以被唱得那般情深义重母性十足,却也跟那段恋情有直接关系。然而就在李娜与那汉子正爱得死去活来之时,却因为那汉子身边的干扰因素,就让这段感情不得不戛然而止不了了之。这之后许久,我在北京又见到了李娜,虽然她表面上没什么改变,可我从她那眼神当中,却分明感觉她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她依然会浮着酒涡在笑,可眼睛深处却分明多了几分对人的恐惧,还有对感情的苦涩无奈。

之后,李娜因为出了《影视作品精选专辑》,专门给我发来请柬,我也去北京天伦王朝酒店,参加了她的专辑新闻发布会。那一天,有很多人都到场祝贺。我特别注意到,当时在她身边,又有一位相貌斯文的音乐家,一直都形影不离相伴在李娜身边左右。那位音乐家我却也一直相熟认识的。可我知道,他也象上一位东北汉子,是有家之人了。看他们当时那亲密的样子,我心里不禁暗暗替李娜叫苦,因为我根据自己也包括从侧面的了解,完全明白,那斯文音乐家虽然深爱李娜,但绝对不会因为她而弃绝家庭与李娜共赴爱情的。

再之后,果然就听到了李娜再与此音乐家情缘两断,而且精神与内心都受到了巨大刺激。而我从她的影视歌专辑出版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她本人。

忘记了是1996还是1997,突然之间,李娜的一曲《青藏高原》,就天崩地裂地响遍了歌坛。我竟然无法想象,就在那首李娜面对天地高原朗朗蓝天如血红日的歌声当中,在她那撕心裂肺的吼唱里,又呐喊出了她对人间、对感情、对世俗的多少无奈与悲凉?!就在《青藏高原》的当时,还有一首叫《珠穆朗玛》的歌也正被一位专业歌唱家到处唱着,可那首歌真叫一个难听——关键是只有技术而没有心情在其中。

至今,多少流行歌曲都曾让我暂时间耳目一新,然后又听得腻得不能再腻。可李娜的《嫂子颂》尤其是《青藏高原》,却从来都让我一听就震心动魄。

《青藏高原》对于李娜,真乃她在歌坛的绝唱——之后,她就一路出家到了美国。

李娜于感情的悲绝恰恰在于,一般男女之爱,别人都是用情在爱——而李娜每每陷入感情,却都是用她的性命在爱呀!所以别人一旦相爱破裂,只一句“伤感情”就渐渐淡出即算翻过了人生一页。而李娜既然是搭着命去爱男人,最终当然就是碎心裂魂呀!

在身边,我确实见到了象李娜这样为情而绝的奇女子。可要说真搭着命去爱女人的男人,至今我还没见过一个。

流行歌坛当中,这个、那个的“大姐大”,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又有何人,可以象李娜样,从一次一次的心碎当中,向天下喷放出她的满腔悲情?!

阿弥陀佛!

至今听李娜的歌,常以为那就是长歌当哭!

思李娜

独泪下!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娜如今在他乡。

 

 

《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的作者之一

 

談金融危機將如何改變業界和資本主義體系

 


2009年1月



理查德8226;福斯特是《創造性毀滅︰立足長遠發展的公司為何表現弱于市場,以及如何成功地改變這種狀況》(Why Companies That Are Built to Last Underperform the Market—and How to Successfully Transform Them)一書的作者之一,曾在1982年
至2004年擔任麥肯錫公司資深董事。在該書中,福斯特與薩拉8226;卡普蘭主張為了持久生存,企業必須接受經濟學家約瑟夫8226;熊彼得所稱的“創造性毀滅”的思想,按照資本市場的規模和節奏進行變革,同時不要喪失對目前所經營業務的控制。在《麥肯錫季刊》最近進行的專訪中,福斯特介紹了他對當前金融危機可能如何改變業界和資本主義體系的看法。



《麥肯錫季刊》(以下簡稱《季刊》)︰您關于創造性毀滅的觀點如何應用于當前的現實?

理查德‧福斯特︰讓我們首先回顧一下歷史。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擁有“最牛50家”(Nifty 50)——這是一些無懈可擊不可能輸的企業,當然,它們都輸過。今天也同樣如此;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輸家,而生存下來的企業其生存原因都可歸結到諸如現金和利潤這樣非常簡單的事情上。如果一家公司利潤微薄,而且沒有足夠的現金或負債率過高,那就不可能幸存下來。總有人會悟出更好的做法。

在金融服務行業,眼下的這場劇變將創造出新一代的領導人。50年前,我們可找不到8,000名對沖基金經理。當時,有人說︰“我們既可做空頭對沖,也可做多頭對沖,與30年代的人相比,我們擁有更好得多的信息,事件發生時我們能即刻獲得信息,而不要等到事後好幾天。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建立模型,用其賺大錢。”因此,對沖基金應運而生。這些人當中,有多少曾在共同基金管理方面成功過?我想不出有幾個。他們也許曾經是商品期貨交易員,但幾乎沒人做過共同基金經理。今天,其他來自于金融行業之外、缺乏經驗或專業知識的人將對業內現有從業者發起挑戰,而這樣的人有許多。大多數挑戰者都會失敗,但也有少數會成功,他們將成為新一代英雄。如果你非要打賭,那就賭吧,因為這樣的事以前也發生過。

《季刊》︰您能否詳細談談這一生命周期?

理查德‧福斯特︰薩拉8226;卡普蘭和我在書中說明,從長期看,市場的業績好于企業。可能有一些時段——5年、7年、10年甚至15年——情況未必盡然,但是,企業的業績總會落到低于市場的水平上,原因在于經濟變化的速度和規模,要快于和大于任何單個企業到目前為止能駕馭而不失控的的水平。這就是挑戰之所在︰在不失控的前提下,按照市場的節奏和規模,創造、經營然後出售——剝離老的業務並收購或創建新業務。

創造、出售和卓越運營之間的平衡隨時間而變化。當經濟處于飛速發展時期,創建新業務的活動更多。極少有企業會出售業務,運營狀況也不錯。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濟體系中較為新興公司的業績要優于指數水平,而那些只專注于運營的傳統企業的業績低于市場水平。

當市場崩潰時,較弱的新創企業將被擠出市場。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是現金充裕的“經營者”,其業績接近本身已經比較低的平均水平。經營出色的企業將在低迷時期大放異彩,就像現在這樣。世界上所有的投資者都在尋找現金充裕的公司。動蕩將清除弱勢企業——那些過于冒險的企業。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是好公司;只是相對于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上的資源而言,它們冒了太大的風險。

《季刊》︰以後會怎麼樣呢?

理查德‧福斯特︰擁有現金儲備並且利潤穩固而且通常不斷增加的年輕新企業將會崛起。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時,The Limited、The Gap、Home Depot以及John Malone的電信公司等企業浴火而生。在經歷了1987年的市場崩潰後,微軟、甲骨文和Amgen騰空而起。爾後,在上世紀90年代,又有許多互聯網公司問世。創造還會不斷發生,會再次將那些試圖只靠運營為生的巨頭們拋在後面。

《季刊》︰目前的金融危機在何種程度上不同于以往的危機?

理查德‧福斯特︰理查德8226;福斯特︰本次經濟周期的始作俑者是股權溢價,這是股東長期總回報與所謂的無風險債務率之間的差。溢價是股權投資者冒著股權風險而獲得的。回首以往,我們可以看到7大周期。在繁榮時期,當股權溢價過高時,大家會傾其所有進入股市,這就為崩潰埋下了伏筆。當崩潰發生時,政客就會介入,指責這是這個人或那個人的錯誤。然後,他們就會成立一些監管機構,每一家監管機構——其中包括始作俑者,因1907年的崩潰而在1913年成立的美聯儲——長期以來一直都在為美國經濟的發展高效地工作。這些監管機構和法規還包括1934年成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1940年制定的投資公司法案、1970年開始結束的固定佣金率;還有本世紀初出台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

《季刊》︰新監管法規出台後情況如何?

理查德‧福斯特︰在受到新法規監管後,自尊自重的企業家會怎麼做?他們會反反復復地研究新法規,發誓永遠不會開展落入這些法規監管範圍內的業務。爾後,企業家會去尋找新的出路。這就是他們選擇信用違約掉期這種形式的原因,因為其他選擇都已在被監管之列。

新企業家常常尋求在新制定的法規監管範圍之外進行創新的道路。開始時,一切都進展順利。我們獲得了創新,我們喜愛推出創新的人,他們是大英雄,回報極其豐厚,所有人都說︰“我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結果,所有打算進入這一業務的真正的好人都進來了。後來,業務機會開始吸引不那麼地道的人參與——有些招搖撞騙者開始夸大市場回報、投機取巧走捷徑、簽訂高利貸合同,並進行其他投機活動為自己牟取暴利。他們最終毀掉了這個體系。猜猜看,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在該周期後期,當股權溢價快速上升後又再次崩潰時,政府介入,並監管該體系,這次監管的重點是上一波的弊端和漏洞。然後,我們又開始下一個輪回。

2000年前,我們在處理這些周期方面有所進步,但是,自那以後,我們又退步了。2008年的崩潰不同于1929年的崩盤,因為我們有在上個世紀成立的機構,而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了解30年代與今天的不同與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似同樣重要。

《季刊》︰資本主義剛剛遭受了一次打擊。未來會怎麼樣?

理查德‧福斯特︰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資本化,將資金未來的價值投資于現在,通過冒險讓社會發展得更快。這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荷蘭人,那時他們坐在阿姆斯特丹和萊頓的咖啡館里,為了獲取有擔保的回報而相互借貸。有人說︰“如果你讓我分一杯羹,我將給你更高一點的回報”——這樣,股權就發明出來了。這一其效果是︰將未來收益的淨現值提前兌現,轉化為當前的實實在在的現金。這一做法通過杠桿作用撬動了社會,使之能夠以比本來的節奏快得多的速度發展。股權是非常聰明的一大發明,我們不打算拋棄它。這是人們的行為習慣,這也是商業運轉的方式,除非資本主義完結,否則,商業將繼續這樣運轉。無論你從新聞里讀到過什麼消息,資本主義是不會完結的

××××××××××××××××××
理查德‧福斯特個人情況
‧1941年6月10日出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已婚,育有3個子女

教育背景
‧分別于1963年、1965年和1966年獲得耶魯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Millbrook Management(2004年~現在)
‧執行董事
麥肯錫公司(1973年~2004年)
‧資深董事(1982年~2004年)

其他情況
‧《創造性毀滅︰立足長遠發展的公司為何表現弱于市場,以及如何成功地改變這種狀況》(Why Companies That Are Built to Last Underperform the Market—and How to)一書的合著者(2001年)
‧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並入選國家科學院聯合會聯席領導小組
‧擔任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癥研究中心董事會成員,耶魯大學醫學院院長顧問委員會成員,W. M. Keck基金會成員,外交關系委員會成員以及教育援助理事會(Council for Aid to Education)成員,等等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資深教授

 

 

回國觀感



馬悲鳴


一、蘆笛式的變態中老男隨處可見

這次回國見到一些老朋友,老同學。有好幾個人在言談舉止中擠兌別人,卻反而說是被擠兌了的人擠兌他。我一開始感到奇怪。後來一想到罕見論壇上的蘆笛,立刻明白了,這是中老年男性進入更年期後的變態。

如果不好理解這種變態的化,可以回憶文革四人幫時的政治局勢。四人幫及其直到底層那麼多整人的人整了別人十年,卻始終說著是自己被那些被整的人整了。江青張姚和王洪文控訴了多少受走資派迫害,可誰的那個走資派加與他們的迫害能有四人幫給于走資派的迫害來得長久和慘烈?

年齡到了。過去以蘆笛為代表的這種人根藏在心底的人性惡受到環境壓制,沒機會表現。如今環境改善,這些人性惡便表達了出來。他們為了擠兌和壓制別人,先編造個別人擠兌和壓制了他們自己的神話。想象那些地主資本家對工人和貧下中農的迫害,哪里能有無產階級專政對地主資本家的迫害嚴重?但地主資本家殘酷剝削工人貧下中農的神話至今不絕于耳。


二、性道德開放的兩重性

這次回國適逢李銀河有關性講座引起爭議的時刻。我給李銀河打了幾個電話,都沒人接。可能是關機以防騷擾吧。對李銀河講話的態度有兩種。一方面咒其傷風敗俗,一方面成為另一些人的崇拜偶像。

這次回國發現,同居現象已經不再遭非議。年輕人婚前同居已不鮮見。另一種是喪偶老年人之間的同居。喪偶老年人的同居對象不少是年輕時就認識的舊情人。之所以選擇聲明同居(向單位聲明,但不扯結婚紙)而不結婚,是不願意惹起遺產糾紛。兩個喪偶老人相濡以沫,不干別人,包括子女的事。各自的財產仍歸各自所有,遺產仍由各自的子女繼承。現在兒女對鰥寡老人再找老伴都采取樂觀其成的態度。有些家庭相處和睦,兩家子女以兄弟姐妹相稱。

性道德開放的不好處是滿街發廊按摩室中的姑娘不但長得漂亮,而且化裝時尚。我家門前一排連續四五家發廊,都是四合院住戶拆了後牆開設的。我天天從門口經過,甚少見到有人理發,不知她們如何能長年經營而不關張。


三、收入差別加大

我的同學中收入最高的年三十萬。最少的是月三百低保。每天平均十塊,不知如何過得。民工收入在八百元上下。我一個文革父母雙亡的同學退休金也不夠養家,還得靠老婆的收入生活。

由于取消了農業稅。過去東部進城務工的民工這麼多年都掙了些錢回去了。如今在北京的民工多是剛覺悟到能外出打工掙錢的甘肅農民。


四、出租車司機希望打仗

我曾在打的時,听司機講希望打仗。我驚問為什麼?他說這日子過得沒勁,只有當官的風光。如今能發財的商人都必須與官府勾結。若非官商勾結,則要麼生意沒有起色,要麼剛有起色就被人搶了生意去。而搶人生意者要麼有官府背景,要麼就純粹是騙子。

過去的騙子是騙政府撥款,如今官商勾結的已防範住了,騙子就找私人企業下手。三角債,爛帳,歉債不還,隨處可見。如果不想攪進去,就只好忍受干工資的低收入。


五、三個代表其實只有一個代表

據鄧力群講,三個代表,即代表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等是甦斯洛夫發明的。而其實三個代表只有一個代表,就是代表公務員階級的利益。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規律無法打破。趙紫陽當政時濫放的結果就是導致八九年的社會大亂。如今索性收住不放了。年輕一代的大學生都已經懂得了入黨作官,升官發財的道理。各代精英都自覺地加入黨內,動亂的苗頭也就沒有了。


六、理想主義者還是有的

我與一老紅衛兵干部子弟同學聊天時知道,當年是他一個人只身勸阻了第一支奉命進城的坦克師。他認為六四早晚得平反。我跟他講八九年的學生是非法的,他聞所未聞。等我跟他講鄭義等六四逃出去的人正在把干部子弟老紅衛兵說成是納粹黨衛軍,準備組織正義法庭審判時,他听了大吃一驚。可要說動他接受六四學生違法而政府執法的觀點卻是幾乎不可能。


七、央視四台的廣播員最漂亮

演藝界美人成堆不難理解。但我在海外看到央視四台也是俊男美女成堆。等回國打開電視一看,原來其他各台的廣播員都沒有央視四台的漂亮俊俏。敢情是把俊男美女都斂一塊兒放到央四了。央視二台每天早間新聞有個女廣播員,嘴之利索絕不讓央四的徐猁,但因相貌不行,只好屈居央二了。

國內電視有不少社會新聞和評論性的節目能觸及底層真實,但在國外看不到。


八、報紙不少

如今報紙極多,目不暇接。記得80年在上海看到舅公拿著英文《華盛頓郵報》老厚一疊,而堂堂《人民日報》不過八版。如今的報紙雖然仍比不上二十年前的《華盛頓郵報》,但版面也絕不在少數。只是報紙名稱非常相似,都有個“京”字,往往分辨不清。言路自由雖然仍有限制,但一般商業信息還是公開的,只是限制政治批判性言論。


九、舊書比新書值錢

這次回國適逢地壇書市開張。發現舊書比新書值錢。這一是因為舊書絕版,有文物價值。我在潘家園見到一份社科院六四期間的整肅報告手稿,上面還有批改,要價兩百。另一方面舊書有實際內容,而新書為了炒作賺錢,不但廢話太多,而且實際內容太少。

一本過去一兩元的舊書都漲價到二、三十塊。而一本二、三十塊的新書卻都打八折到六折銷價。書市遇一淘書老漢,專門淘些罕見的,有爭議的書定價出售,絕不砍價。我從他手里買了本《古希臘哲學》教科書,他標明了25塊,一分不讓。該老漢還頗能聊。我跟他搭訕了幾句,馬上告訴我,現在孫中山已經“平反”,不再是“資產階級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了。這位書商屬于業余政治評論家。

書市一個攤位要價三千五百塊。若掙不出來就得賠本。嚴家其夫妻的《文革史》賣到五十塊一本。我舍不得掏錢。脂硯齋版《紅樓夢》已經出了兩個版本。


十、林黛玉長胡子嗎?

何新太太胡枚拍了《漢武大帝》,還有《雍正王朝》。但最叫響的是《走向共和》。據說有袁偉時的史學觀點影響,當然少不了著名戰略家何新先生的“新歷史主義”。最近胡導演正在緊鑼密鼓地重拍《紅樓夢》,海選演員。

我看重拍《紅樓夢》純屬炒作,估計連王扶林那版的水平都達不到。二十年前那版《紅樓夢》里就盡見大胖臉,一個兩腮無肉的都沒有。林黛玉的嚼肌相當發達。如今二十年過去,更是滿街大胖臉姑娘,哪兒找林黛玉、秦可卿和妙玉去。

胡枚拍的《漢武大帝》里司馬遷是長胡子的。不知她這回重拍的《紅樓夢》里是否也讓林黛玉長胡子。


ma.beiming@gmail.com


 


路上遇到的兩個藏族小女孩兒,叫唱歌就唱歌,叫跳舞就跳舞,大大方方的好可愛 /leimong

/wenxuecity

 

 

老舍被打得血透衣衫 自殺後骨灰消失


佚名


    “由一個人的死所引發的延綿不斷的愈演愈烈的波瀾,說明的卻完全是另一回事:生命,的確是永不停息的。” 8月23日,老舍在北京下葬,妻子胡青與他相伴。39年前的這一天,老舍在北京孔廟遭紅衛兵毒打,次日舍身太平湖。

   1966年8月24日,中國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他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茶館》《龍須溝》《四世同堂》《正紅旗下》等。 

    舒乙身披父親的血衣,奔國務院接待站呈遞冤情,周恩來設法尋找老舍,沒想到等來的竟是死訊。“父親死後,我一個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過一個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臉,拉了他的手,把淚灑在他滿是傷痕的身上,我把人間的一點熱氣當作愛回報給他。”

    上午9時,老舍的兒女舒乙、舒濟等,從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一室取出父親的骨灰盒,步行到不遠處的革命公墓一區,在剛剛建好的墓穴前,將父母的骨灰盒放在一起,準備安葬。

    墓由舒乙設計,沒有隆起的墓室,墨綠色花崗岩鋪地為座,墓座的左下角是老舍浮雕頭像,一圈圈白色波瀾由此散開。兩個漢白玉矮牆與墓座圍合,其一上刻老舍夫婦各自的簽名和生卒日期,其二以胡青生前所繪工筆菊花為底,上刻老舍生前所言:“文藝界盡職的小卒,睡在這里。”

    血衣殘片入葬

    舒乙、舒濟、舒雨、舒立打開了父親的骨灰盒,里面沒有骨灰。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太平湖自盡後,火葬場將他的骨灰遺棄。當時北京市文聯出具的證明函稱:“我舒舍予自絕于人民,特此證明。”

    “文革”結束後老舍獲得平反,人們臨時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安排了一個靈堂,桌上放了兩個骨灰盒,其中一個盒前有一張老舍的畫像,盒里有老舍用過的兩支筆和一副眼鏡,還有一兩朵小花。

    這一情形與老舍之父相似。1900年,老舍之父——守護北京城的小卒,死于與八國聯軍之戰,遺體未得保存,衣冠冢里只有他臨死前脫下的一雙襪子。

    舒乙往父親的骨灰盒里放入一塊木牌,上書“老舍先生生辰八字和血跡”,再將生辰八字牌放入,上書“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生于戊戌年臘月二十三日申時”。然後,他舉起了老舍受難時的血衣殘片,那是1966年8月23日老舍在北京孔廟遭毒打後留下的遺物,家人保存了39年。舒乙將血衣殘片放入骨灰盒,以替代父親的肉身。同時放入的還有老舍生前用過的毛筆和他最喜歡的香片茶。最後,親人們往骨灰盒里撒入干菊花。

    墓室培土之後,舒乙面對來到這里的各界人士,有的是老舍夫婦的生前友好、所在單位的代表,有的是老舍研究會、老舍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還有專程從日本趕來的友人,朗讀了老舍寫于1938年的《入會誓詞》。

    老舍當年入的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他以最高票當選為協會理事,在《入會誓詞》中說:“我是文藝界的一名小卒,十幾年日日夜夜操勞在書桌上和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勞;小卒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作的一切,我確是作到了。以前如是,現在如是,希望將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願有人贈我一塊短碑,刻上: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

    舒乙對《望新聞周刊》說,讓父親的願望成真,是兒女們的一大心事。4年前,母親胡青去世,骨灰一直暫放家中。兒女們從去年開始籌劃將父母合葬,得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支持。老舍的骨灰盒從骨灰堂遷出入土,可為人們提供一個公開憑吊的場所,這也免去了以往的遺憾。

    安葬老舍夫婦的革命公墓一區,長眠著許多近現代名士,包括任弼時、瞿秋白、歐陽予倩、李可染、侯寶林等。他們有的生前與老舍相識,有的還是至交。

    研究老舍之死的困惑

    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傅光明來到八寶山參加老舍夫婦葬禮。在“老舍之死”的研究中,他是一位著名人物。他剛剛完成博士論文《老舍之死與口述歷史》,並通過答辯,中國第一篇研究老舍之死的博士論文從此問世。他的學術專著《口述歷史下的老舍之死》將在今年年底出版。

    傅光明傾十余年之力完成了這項研究,走訪了幾十位老舍之死的見證人。“最初的動機就是想為歷史留下痕跡,做歷史的書記員。”傅光明對《望新聞周刊》說,“只有記錄歷史、研究歷史,才能反思歷史。”傅光明說,在這項研究中他面臨巨大困惑,“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敘事,有的人明明是在說謊,你又很難去質疑他。有的可能就是道听途說,沒有真實性可言。這樣的話,哲學意義上的思考將像紙一樣不堪一擊。而我所做的就是尋找並對照不同的版本,得出自己的敘事。”

    舒乙是傅光明的博士生導師,也是老舍之死的重要見證人。舒乙曾寫了一篇文章,追憶父親逝世前的情況:“病愈出院,醫生囑他在家多休養些日子,他卻急著上班。命運無情地嘲弄了他的獻身精神,著急啊,著急,事與願違,他竟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奔向了生命的終點。”

    1966年8月23日是老舍病愈後上班的第一天,紅衛兵在成賢街孔廟焚燒京戲戲裝,老舍被從單位拉去陪斗。“在孔廟,父親受傷最重,頭破血流,白襯衫上淌滿了鮮血。”舒乙寫道,“他的頭被胡亂地纏上了戲裝上的白水袖,血竟浸透而出,樣子甚可怕。聞訊趕來的北京市副市長,透過人山人海的包圍圈,遠遠地看見了這場駭人听聞的狂虐。他為自己無力保護這位北京市最知名的作家而暗暗叫苦”,“父親使足了最後的微弱的力量,將手中的牌子憤然朝地下扔去,牌子踫到了他面前的紅衛兵的身上落到地上。他立即被吞沒……是的,被吞沒了……”

    次日,不堪凌辱的老舍從家中離開。舒乙身披父親的血衣,奔國務院接待站呈遞冤情,周恩來設法尋找老舍,沒想到等來的竟是死訊。“父親死後,我一個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過一個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臉,拉了他的手,把淚灑在他滿是傷痕的身上,我把人間的一點熱氣當作愛回報給他。”

    2001年1月9日,傅光明和夫人鄭實找到了一位當年參與孔廟事件的北京女八中紅衛兵頭目,這個50多歲的婦女1966年才17歲。她說,“打老舍的是個老初三的學生。我沒讓打老舍,我只讓打了蕭軍”,“我沒有踫過老舍一個指頭……當時沒考慮到會出人命什麼的。”

    傅光明問:“您是什麼時候知道老舍自殺的?”她答:“後來過了很長時間才知道老舍自殺了,听說就是在被我們批斗之後。我很內疚。後來又听說還有另一個學校也斗老舍了,心里覺得好受一點了。”

    傅光明問:“文革結束後,有沒有想過去給老舍的家人道歉?”她答:“想過,但不知道該怎麼說。”接著,她就哭了。

    傅光明問:“您有沒有想過要改名字?”她答:“沒有,沒有那麼嚴重。我還不是千古罪人,因為我覺得當時對老舍的態度還是同情的。但我有沉重的感覺,也覺得有責任把當時的情況說出來。有機會,希望能向蕭軍和老舍的家人道歉。”

    傅光明和鄭實在采訪日記中寫道,“2001年的除夕,我們打電話給‘她’拜年。並告訴‘她’,傅光明已替‘她’向老舍和蕭軍的家人道歉了。‘她’十分感激。”

    墓座上的波瀾

    老舍一周年忌日時,太平湖畔出現一截小碑,上刻“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辭世處”,署“許林敬立”。許林是一位畫家,住在距太平湖不遠的一條胡同里。後來他回憶道,由于老街坊們暗中保護,“文革”中他未因此闖禍。刻碑時,“每天深夜干。背著家里人,更不能讓外人知道,所以不敢出大響動。”

    1967年8月24日凌晨,許林扛著碑來到太平湖畔,與一位朋友將它立下,然後默哀,“只當是給老舍先生開了個有兩個人出席的追悼會”。

    老舍之友、日本作家井上靖1970年寫了一篇題為《壺》的文章懷念老舍,說他終于領悟了老舍曾講給他們听的中國人寧肯把價值連城的寶壺摔得粉碎也不肯給富人去保存的故事。日本作家開高健以老舍之死為題材寫了一篇題為《玉碎》的小說,獲1979年川端康成獎。

     1970年,地鐵要修車輛段,北京西北城牆外的太平湖就勢被城牆的灰土填平。在“文革”風暴中,許多人步老舍後塵,投太平湖自盡。

    一次舒乙和冰心聊天,冰心說:“我知道你爸,一定是跳河而死!”舒乙問:“您怎麼知道?”她不假思索地說:“他的作品里全寫著呢,好人自殺的多,跳河的多。”

    一位作家的命運,與他作品中的人物命運相連,引起研究者的關注。舒乙在父親逝世20周年之際寫了一篇文章:“由老舍先生投湖自盡時算起,整整20年過去了,湖面上激起的波瀾,竟會越來越大,至今,只見那波瀾還在一圈一圈地擴展,君不見描寫老舍之死的作品最近不是又出了好幾部嗎?這——由一個人的死所引發的延綿不斷的愈演愈烈的波瀾,說明的卻完全是另一回事:生命,的確是永不停息的。”

    舒乙就把這一圈圈波瀾刻在了父親的墓座上。去年3月6日在荷蘭上演的歌劇《太平湖的記憶》,是這波瀾中的一環,劇作家曾力與傅光明聯手,與旅法作曲家許舒亞合作,將“老舍之死”搬上歐洲舞台。荷蘭歌唱家以中文完成演出,觀眾被劇中情節感動落淚。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门德尔松春之歌等/北宋人吃人肉/白居易逼死關盼盼/狐狸尾巴引發的明朝血案
  • 《与狼共舞》是凄美的: 你难道不相信吗?我们永远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