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思乡曲/石階道/紅色高棉治下的華人/殉情才女/魏晉時代.../加美移民比較
發佈時間: 2/20/2009 6:35:26 PM 被閲覽數: 15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世上最美麗的石階道

 

2009-02-10


舊金山有點象是一座島嶼,三面環海。因此舊金山市內有很多小丘,高地,或者稱為崗的地方。由于地形是高高低低的,兩條平行的街道,一條在坡上走,一條在地上行,將它們連接起來的就是所謂的石階道。舊金山有很多這樣的石階道,它們多半是用鋼筋水泥澆灌出來的。由于年代久了,有不少已經出現破損。

今天介紹的這條石階道,是經過修整了的。說起來,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故事呢。

組織修整這條道路的是一個高中女生。她向鄰居們發出邀請函,提出她的修整方案。出資 $300 以上,可以在一片瓷磚上寫下十幾個字母。出資 $500 以上,可以寫上二十幾個字母,還可以帶圖案等。同時她還向一些大公司發出邀請尋求資助。有了錢以後,她請來專業建築人才,將這條道路,裝點一新。成為舊金山市的一個景點。而她自己呢,在兩年前,進了一家 "常青藤" 大學。SAT 考滿分的一年有數千名,但做成她這番事業的,一年恐怕只有幾個吧。

在平時,這條道上經常都有游人行走,還有不少人是從遠處跑去鍛煉身體的。這兩天,天氣寒冷,道上沒有行人,我趁機拍了十幾張照片。由于是陰天的關系,色彩顯得有點蒼白,真實的石階道,在陽光下會習習生輝呢。


下圖︰站在坡下街角處往上看,整個石階道展現在眼前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下圖︰整修的時候,立下的碑文,感謝所有的資助者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石階道最頂端是太陽的圖案,下方是月亮,代表著天空。藍天上,繁星燦爛。天空的下面是大地,地上鮮花盛開。再往下就是大海,海里有魚的圖案,還有一條類似龍一樣的圖案在翻動著。

下圖︰沿著階梯向上行走,一路向上拍攝圖案的近景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當爬上石階的頂端,回轉身來放眼遠望,整個太平洋都在眼底。因為天氣比較陰的緣故,大海看得不是很清楚。但腳下剛才走過的石階道,卻是一清二楚的。

下圖︰站在石階的頂端放眼太平洋,萬里之遙的地方就是祖國了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下圖︰石階道從頂上往下看,除了高以外,並沒有什麼太奇特的地方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下圖︰石階道上的一些局部圖片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全文完)
 


小提琴:情真意切-荡气回肠-怀旧国产精品

中国的小提琴曲我知道的不多,相对说来,我听过的二胡曲多些。两者的表现能力较为相似。以前我曾介绍过启蒙曲《梁祝》,虽然其它所有提琴曲都难以与《梁祝》相媲美,但并不代表其它都可以不听。我这里介绍的几首,堪称中华精品中的精品。由于它们均由著名的民族音乐、歌曲改编而成,很容易理解,当然就很容易打动国人的心。 

小提琴独奏在形式上客观地造成了孤寂的气氛,小提琴更善于表现委婉、多情,都为乡恋的旋律增添发更多的惆怅感。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是很好的小提琴曲目,丝丝扣人情,揪人心。结合马先生晚年侨居美国,更易理解曲中包含的海外华侨的思乡之情,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 

作为旅居海外的华人,听马思聪的《思乡曲》,你是否会觉得鼻子发酸,想起太多的往事?我们这一代移民比马先生幸运,至少我们没有他那种有家难回的感受…… 


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马思聪曲

《思乡曲》衷情于一场作曲家所熟悉的内蒙沃土。原是“马思聪1937年所作《绥远组曲》(现称《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以如歌似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 

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型线条而递次下降,加之商调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体现出具有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混合的结构原则。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于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情感递次高涨的作用。第一、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域等方面揭示了主题所含的因素。第三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主题的再使用了音区的调动,明亮的高音区,既表现出小提琴的丰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最后,乐曲以简短的结尾结束。使人回味无穷的是,乐曲最后落在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散文】马思聪的《思乡曲》 

安慧 蓝月博客 

  在学校的日子,在空闲的时候,在安静的夜晚,我听得最多的要数马思聪的《思乡曲》。听一次,就哭一次,可还是禁不住想听。那撼人心弦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敲打着心扉…… 

  2006年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和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先生诞辰90周年。对于马思聪,知道他的人,恐怕一是对他的作品,二是对他的蒙难印象最深。 

  我也是和叔叔谈及音乐时,偶尔说到。他建议我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才会真正地了解这个作者,特别是听了小提琴曲《思乡曲》之后,便对他肃然起敬同时对他的遭遇感到强烈不平的。

  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乡曲》牵动着无数海外赤子之心,但在「文革」中,却受到非人的凌辱,在无处藏身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离开大陆……
 这个人就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马思聪。 

  第一次听《思乡曲》是在冯小宁导演执导的故事片《嘎达梅林》,科尔沁草原的辽阔壮美,英雄的戎马生涯以及感人至深的民族情谊,构成了一曲交响乐章,让我为之震撼。  

第二次听《思乡曲》是听从叔叔的建议,仔细地聆听和思量这8个小节蕴涵的深情…… 

  1966年文革开始,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不堪被批斗凌辱,在广州冒险乘坐小舟,夜渡伶仃洋,逃亡香港,翌年辗转到了美国,发表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声明,痛斥文革荒唐,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思念。这在当时,被称为“002号专案”。 

  《思乡曲》饱含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它的音乐主题来源于内蒙民歌《城头上跑马》。这首小提琴曲问世七十年来,演奏经久不衰,特别是远在海外的游子,听到这首思乡之作,无不动容落泪。 

  1985年春,被称为爱国的“叛国者”,音乐大师马思聪被平反,收音机里又可以听到如泣如诉小提琴曲《思乡曲》,但是大师本人却再也没有能够活着回到祖国。 

  1987520日凌晨,马思聪猝然病逝于美国费城。 

  老画家叶浅予在文章中说:“受过欺凌而被迫逃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凌辱普天下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给他戴任何帽子,定任何罪名,都无损于他的艺术地位。” 

  《思乡曲》采用了内蒙古民歌的曲调作素材。 我想这不但是内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实、深沉兼具的特征,同时还和内蒙古民歌曲调舒缓可歌,又能适应各种心情的可塑性。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用宁静、延绵的音乐声,演述出游子的乡愁,随着从低往高的一连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极高音的泛音上了。游子回来了没有?- 没有。他再也回不来了…… 

  20071214日,在马思聪大师逝世20年后,他的骨灰被送回老家广东安葬,他终于回到他日夜思念,梦魂萦绕的祖国。 

 《思乡曲》非常之好。我认为中国人创作的乐曲中,《梁祝》、《思乡曲》以及《二泉映月》最具代表性。只是《思乡曲》还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现在请朋友们一起听《思乡曲》,我相信你们会被它打动的。

【随笔】聆听吕思清演奏小提琴《思乡曲》 

齐凤池 

我每次听吕思清演奏《思乡曲》,心里总是酸溜溜的,眼睛总是湿润润的。吕思清把这首小提琴曲演奏得不但完美而且达到了极致。他的手指娴熟地在琴弦上行走,不知踩痛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灵。 

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我不知道,但曲子所表达的主题是干净的也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说《思乡曲》没有一点瑕疵。它的旋律把人们思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听了就心酸,泪水就泉水般地往外涌。 

我想,如果吕思清演奏《思乡曲》,年轻的钢琴家郎朗伴奏,舞蹈家杨丽萍伴舞,著名演张筠英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後/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後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绝对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大餐。几位艺术大师的合作,不仅使《思乡曲》达到了完美,而且使曲子升华到神圣。 

有人说,《思乡曲》悠扬凄婉,缠绵舒曼,听它总感觉不解渴。听了使人啜泣不能放声痛哭,不如贝多芬的《命运》。我认为这就是《思乡曲》的美妙之处。其实,一首好的音乐不在长短,只要它已经接近了天籁就足够了。因为音乐不属于歌词,它只属于旋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莫扎特的《小夜曲》,舒伯特的《忧郁的黄昏》以及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小品都是世界音乐的经典,让人听了百听不厌。我敢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着这些大师的作品。而《思乡曲》作为区域的或者说是民族的音乐小品,每时每刻都在黄皮肤的华夏儿女心灵里萦绕着。

我听《思乡曲》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坐窗前,将音乐的音量放低点,放到一个人听到为止。然后我仰望天空,看着那轮圆圆的月亮遐想。于是,音乐的意境和画面就浮在了我的眼前。一个满头白发,脸上刻满岁月沧桑的老人,站在大海的岸边,向家的方向眺望。两行纵横的老泪在默默地流淌。他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在一天傍晚的时候,他年迈的母亲唤他到村头的小商店打点酱油,他离开刚结婚不久的娇妻,拎着瓶子雀跃着向村头跑去。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他被一群穿黄军装拿着枪的人带到一艘大船上。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的岸上。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哪!在这五十多年里,他的脑子里始终浮现着母亲还站在灶台前等待他的酱油。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刚过门的娇美的媳妇。他寄出第一封信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走进了土地深处。他给家里打第一次电话的时候,他娇美的媳妇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女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谁也没有认出对方的模样。只是那熟悉的乡音和那亲切的乳名,使他们相依相拥。两位老人拥抱时的身影,定格在一轮明晃晃的月亮门里,而且印在我记忆中最醒目的环节。 

乐曲抒情到结尾,我的泪水早已流到了嘴边,是乐曲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让我的泪水和情愫尽情地流淌和放纵。 

一首短短的《思乡曲》,简约而不单调。它所表达的主题干净而明朗。有人认为,这首曲子是作者为了表达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我认为,音乐真正的内涵是在表达一位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海外的孩子。我觉得这才是《思乡曲》音乐的真谛。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 插曲) 

我的祖国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小提琴版本的也非常动听,优美婉转,深沉大气。这首出自50年代的乐曲听起来还是那么地优美、抒情,深深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怀念,男女声的和声将这首乐曲推向了高潮。小提琴曲把这首歌曲表达得更细腻。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渔舟唱晚》许述惠 改编 

《渔舟唱晚》改编自同名古筝曲。乐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渔舟唱晚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典雅的曲调,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在万顷碧波上,片片白帆随波逐流的画面。表现了渔舟满载而归,渔民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渔舟唱晚》由中国北派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以歌唱性的优美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份。两种说法尚未定论。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份,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着桨,驾舟归来的情景。这里,“征”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乐曲在高潮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部份一个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宫音上,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 

《牧歌》(沙汉昆 编曲 王世光 配伴奏) 

小提琴曲《牧歌》是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沙汉昆于1953年创作的作品,这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典型蒙古族民歌,全曲展现了东蒙草原牧区那美丽、宽广的景象。乐曲纯朴而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于1953年。当时作者正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采用内蒙民歌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乌和日图和灰腾》的素材创作而成。乐曲形象地描绘出内蒙古的草原风光:蓝天、白云、绿草、羊群,一阵阵清脆的笛声,抒发了牧民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心情。 

《二泉映月》 

华彦钧原曲 何占豪、丁芷诺改编 陈燮阳配器
 

此曲原为著名艺人华彦钧所作的二胡曲,描写了无锡名胜“天下第二泉”的优美景色,旋律委婉动人,并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愤恨不平的心情。
 
艺人华彦钧约1928年双目失明,曾做过道士,后因生活困苦流落街头卖艺。他酷爱音乐,精通多种民族乐器,在二胡演奏上尤有成就并富于创新精神。他创作和改编的乐曲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在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方面作出了贡献。 

《二泉映月》原本无名,后取名《依心曲》,1950年夏天,以著名中国音乐史家、民族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为首的采风小组,为阿炳录音时,今阿炳同意将《依心曲》改名为《二泉映月》。《二泉映月》的“二泉”是在无锡惠山著名风景地,称“天下第二泉”,此曲的标题便以此命名。《二泉映月》和许多传统乐曲一样是用变奏的手法作成。音乐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曲调中强拍出现的较长音,给人宛如叹息的感觉,使人联想起一个盲人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有着无限的伤感和凄凉,紧接着旋律出现了起伏性的变化。音乐好似作者在向人们诉说往事,而又流露着心底的憧憬和向往之情。乐曲通过多次变奏逐步展开而构成,通过变奏手法使音乐形象层层深化,描绘出在旧社会盲人历尽辛酸和苦难的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将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出来,把乐曲推向高潮。旋律在高音区,而且还用最强的力度一弓一音的奏法表现强烈而激奋的情绪,显示了作者的气质和魄力,它体现了阿炳刚毅的性格及对旧社会愤怒的控诉、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二泉映月》层次分明,但又一气呵成,旋律优美动听而又浑朴苍劲,音乐感人肺腑,是一首深受国内听众喜爱的好作品。 

小提琴曲是二胡曲的移植。主题10小节,后面5个变奏。浪宽
 
/文学城
 
 
 
 

 

紅色高棉統治下柬埔寨華人的悲慘遭遇


佚名


提起當代東南亞的排華事件,人們會首先想到1998年前後為國際社會所廣泛關注和憤怒譴責的印尼“五月暴亂”。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半個多世紀,東南亞各國的排華事件便一直此伏彼起,柬埔寨華人在波爾布特集團統治下的遭遇更是一起鮮為人知的排華事件。

1975年前的柬埔寨華人

柬埔寨古稱扶南、真臘或吳哥,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早在中國南宋時期就有從事海上貿易的華商在此居留,稱“唐人”或“新唐人”。

根據法國殖民當局1921年的人口調查,在1890年時,柬華僑人口有13萬。本世紀20年代、30年代後期和二戰後初期,出現過中國人移居柬埔寨的三次高潮;特別是在戰後的1946~1949年期間,華人由30萬猛增到42萬,佔全柬574萬人口的7.4%;1975年紅色高棉領導柬埔寨民族解放軍,建立民主柬埔寨國前夕,則達60萬之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歷了民主柬埔寨政權(1975~1979年)的短暫統治後,華人人口數量卻大幅下降到30萬左右。

柬埔寨華人在當地社會中擔當的角色,是歷史上長期形成的。盡管從階級分析的角度去看,佔全國人口極少部分的華人大多處于剝削者的地位,但受柬埔寨國民虔誠的佛教信仰和華人儒家文化的調和,階級矛盾未達到激烈沖突的程度。不幸的是紅色高棉在對柬埔寨社會進行分析並制定政策時,普遍擁有商人身份的華人被紅色高棉劃入“資產階級”陣營,從而使其面臨著比高棉民族更為嚴峻的階級斗爭的壓力。紅色高棉政權普遍宣傳“華僑都是資產階級,有史以來都是吸柬埔寨人的血”,貢布、波蘿勉、柴楨、磅湛等省還發生過逮捕從城市來的華人或生長在農村的進步僑胞及華僑教師的“紅色恐怖”,許多人被處以死刑或苦刑。

1974年4月28日,便發生了著名的“桔井事件”:大批從前線回來的柬紅色高棉軍隊開進桔井市中心,把輕重機槍擺在街上,對準華人的住宅,限令全市華人立即到農村種田,並拘捕了罪名是煽動華人回國的嫌疑分子一百多人,這些人大部分受了苦刑,有的甚至被折磨死。

暴政與劫難

1975年4月17日,以柬埔寨民族解放軍佔領金邊市為標志,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力量奪取了全國政權,直到1979年1月7日金邊被侵柬越軍攻佔時止,在紅色高棉(柬共)執政的三年零八個月中,柬埔寨人民經歷了一場慘絕人寰的空前劫難,而華人社會更是首當其沖。城市居民遭到大驅逐、大掠奪、大迫害紅色高棉接管城市,奪取政權後做出的第一項重大舉措,就是立即強行將城市居民全部“疏散”到農村去。這項措施因其涉及人口之廣、破壞之烈,而成為波爾布特集團暴政的正式開場。

被“疏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二百萬金邊市民和難民,其中有華人約40余萬人。4月17日,身著黑衣的紅色高棉軍隊(俗稱“烏衫兵”)進入金邊,受到市民包括華人的熱烈歡迎,人們載歌載舞、奉茶送飯,慶祝和平的到來。可是不久,軍隊便以“美國飛機要來轟炸”為借口,通過廣播喇叭要求人們立即疏散到農村去躲避三兩天,並派了一些軍車幫助市民搬家。到了次日,因人們心懷疑慮,響應者寥寥,軍隊便全城鳴槍,用武力威逼市民按指定路線立即撤出城里;一周後,全城數百萬人悉數撤走,金邊變成了一座空城。在撤出金邊的過程中,演出了無數人間慘劇,如有的家庭因等外出未歸的親人,便遭殺害;有的合家不願離城而躲在房內,竟遭炮擊;正在搶救病人的醫生、護士只因延誤了撤離時間,也死于槍口之下。因出城匆忙,所帶食品、行囊不多,百萬市民在炎炎烈日下顛沛流離,忍饑受累,被驅往遙遠未知的他鄉,許多人染病倒斃途中。平日不干重體力活的華僑商人和家庭主婦(尤其是纏過小腳的老婦人),更經受不住旅途的折磨,死亡比例更大。這次“疏散”行動一直持續了好幾個月,疲憊不堪的金邊市民才先後到達各自的目的地,被指定在偏僻閉塞的鄉村中或荒蕪人煙的深山密林里安家落戶,開始農墾生活。但是,他們缺乏起碼的工具去搭建賴以寄身的茅柵,“安卡”(柬語“組織上”之意)分配的口糧又嚴重不足,加之醫藥奇缺,結果許多人又死于霍亂、水土不服和瘧疾。

除金邊外,馬德望、磅湛、貢布、柴楨、實居、菩薩、磅清揚、茶膠、磅同、磅遜等其它大、中、小城市的居民,也被迫向農村和深山密林地區遷移。如靠近泰國邊境的馬德望省珠山市,解放後不到幾天,全體市民就被勒令退出城去;因市民大多數都不願走,紅色高棉軍隊便規定出最後期限,屆時如不退出即行槍決,且出城之後不準返回。

相關閱讀︰

紅色高棉軍隊每接管一座城鎮,就立即破壞當地的市場。他們或宣布大減價,把物價削減90%以上,或直接搗毀所有的零售攤店,並且很快就將貨幣取消。城市商人幾乎均為華人遭此掠奪與打擊,頓時便陷入一無所有的境地。

顯然,如此大規模地驅趕城市居民下鄉務農,既非為著防空,也不只是單純為了解決糧食匱乏問題。實際上,紅色高棉是想通過此舉徹底剝奪“資產階級”的財富,消滅城鄉差別,實現“波爾布特式的高度純潔的社會主義社會”依波爾布特集團所為,城市居民即使是產業工人,亦一概受到波及,並無例外。只有少數城里必需的車床技工、紡織技工、華語翻譯、廚師等,才得以回城工作。自1976年起,為了進一步取締“資本家”的財產,加強對人口的控制,紅色高棉還對從城市轉入農村居住的華人進行再次的遷移。遷往馬德望省各處農村去的華人甚多。該省原是魚米之鄉,但遭連年戰火的破壞,加之外來人口太多,竟成為全國糧荒最嚴重的地區,華人死亡率高達80%以上。

柬埔寨歷史上一直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要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全國的工業化是必不可少的。但紅色高棉建國後,不是著眼于恢復和發展民族工業,而是單純地執行“以農立國”的政策;在組織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時,又不切實際地提出“超大躍進”的口號,並實行一系列集中營式的殘暴管制措施,給廣大人民包括華人帶來無盡的苦難。

在將城市居民趕往農村後,柬埔寨幾乎已是“全民皆農”了。為實現“超大躍進”的理想,民主柬埔寨政府于1976年制訂了全國稻谷增產指標:每公頃單位面積產量3噸;1977年,又將指標增為3.5噸到7噸(而原先全國平均每公頃產稻僅為1.2噸到1.4噸)。為了完成高指標,基層生產單位除了虛報產量外,還通過解放初期即已成立的互助組和合作社組織,強化對農民的奴役與壓榨:

第一,延長勞動時間。在合作社里,社員每天必須勞動十二三小時甚至十五六小時。通常凌晨四點鐘就要下地干活,夜里九點半才許收工,說是為了“不分晝夜地盡快建成社會主義”。

第二,增加勞動強度。合作社社員不僅勞動時間長,而且容不得有絲毫的偷閑,社員只有到了進餐的時間,才有休息的機會。為監督社員無休止地勞動,社里還通過密探或設立自行車游車隊,到田間地頭巡視,不準社員聊天或歇息。平時,社員除大病不起者外,小病不準請假,違者重罰。

第三,無休止的思想灌輸。即使在繁重的勞動之余,“安卡”也要農民集中起來開會,接受千篇一律的宣傳灌輸,如講,到了1977年農民可以每10天吃一次甜湯;到了1980年則可3天吃一次;15年實現全國現代化等等。

第四,開辦“大食堂”。初時,農民還是以家庭為單位開小灶,過了不久,即被迫全部吃“大食堂”。“大食堂”開始尚能供應一頓稀粥、兩頓米飯通常是在稻谷收獲期,後來便僅剩下兩頓稀粥了。造成糧荒的原因是,“安卡”將豐收後的稻谷大部運走了,只給農民留下大約僅夠三四個月的米糧。為了彌補伙食的嚴重不足,有些人在家里和住處周圍喂養家禽家畜,種植蔬菜,但結果都被“安卡”巧取豪奪了。一些農民經不住饑餓,到合作社的果園和菜園里偷東西吃,如被發現,輕則罰一二天不準吃飯,重則處死。

繁重的勞役和嚴重的饑荒,摧垮了無數華人的健康身體,人們因缺醫少藥而大量死亡。但是,紅色高棉為防範國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對人民的人身控制甚嚴,人民沒有通信自由,甚至還被剝奪了擁有收音機的權利。沒有特別的通行證,他們是絕對無法私自離開所屬鄉村的;若有敢越雷池一步者,即便初犯,被抓到後亦必慘遭毒打,命喪半條。在農奴式制度的禁錮下,華人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只能苟且偷生。

“清理階級隊伍”,肅反擴大化

民主柬埔寨成立之初,城市中的華人群體盡管遭受了迫遷的厄運,但尚未像忠于西哈努克親王的“自由高棉”及朗諾部隊殘余分子那樣直接遭到成批的屠殺。然而不久,由于紅色高棉實行的極“左”政策導致社會矛盾尖銳化,加以內部派性斗爭不斷,波爾布特集團遂屢屢發動政治運動,以鞏固自身的統治;在一再進行的“清理階級隊伍”和肅反運動的大拘捕、大屠殺中,華人亦每每受到株連。

1977年6月,柬共下達文件指出,國內外公開的敵人已被消滅,但目前出現了“階級斗爭的新動向”,要特別注意兩種人:散布反對黨和社會主義言論的人,他們是反革命的後備軍;懶惰的人,他們是剝削分子的根苗。同年柬越交戰及翌年湄公河以東地區發生“三‧二三”兵變後,波爾布特集團隨即在全柬範圍內反復展開了殘酷的“肅反”大屠殺,民柬大批高級軍官逃往越南,韓桑林、謝辛、洪森等人就是在此時投靠越南與紅色高棉決裂的。被大批殺害的不僅包括越僑、政治上的反對派及嫌疑分子,而且殃及廣泛的人群:資本家、商人、知識分子、醫生、教師;一切患有不治之癥者;干不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或經常請假被認為懶惰怠工者;在日常生活中敢于流露對干部或現實不滿、意見稍有不同或不服領導者。最後,在暹粒省和菩薩省等地,還發展到屠殺一切城市移民的空前嚴重程度。

華人因多屬商人,且知識分子比例較大,故受害程度尤深,即便是柬共內部的上層華裔干部如符寧、胡榮、張東海等,最終也遭到“清洗”,不能幸免。而在張東海(分工主持商業部日常工作的商業委員會委員)于1978年3月被捕後,全國各部門、工廠的華裔干部、黨員以至翻譯員,都一批批地失蹤,遇害了。更有甚者,華人在家中講華語,亦會被疑為搞特務活動而被捕。

誠然,波爾布特集團的暴政罄竹難書,以上所述僅是舉其犖犖大端者而已。其它如沒收私人財產,實行無郵政、無貨幣、無商品的“共產主義”措施,都給柬埔寨人民和廣大華人帶來極大的危害。尤其是在禁止自由戀愛、婚姻由“安卡”作主的“配給制度”下,華僑少女被強行婚配給傷殘軍人的不在少數,許多人因此而自盡。

求助無門

眾所周知,紅色高棉的興起和“民主柬埔寨”政權的建立,正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的國內外政策,必然地反映在對待柬埔寨華人問題的處理上。在華人遭受此種大劫難時,中國政府是否曾經施加影響、予以制止?

筆者掌握內部資料不多,不得而知。但從所見的眾多難民回憶資料中可以肯定,在他們財產蒙受重大損失、生命受到威脅時,柬埔寨華人確曾基于自己的中國僑民身份,尋求過祖國政府的解救。然而,他們未能看到來自中國方面的任何公開的正面的反應。當時,華人所能接觸到的祖國親人僅僅是中國援柬專家,但當他們向這些祖國親人投訴的時候,得到的回答則不能不使他們失望,因為回答均不外乎:第一種,要求華僑“顧全大局”、要“忍”、“忍”下去;第二種,認為華僑過去是剝削階級,多數是資本家,現應好好接受所在國政府勞動教育,把自己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第三種,則干脆立即避開。華人完全處于求助無門的境地。

應當指出,中國在柬埔寨華僑問題上所采取的不聞不問的“不干涉”態度,盡管有其內政、外交上的種種原因,其引發的後果卻是極其嚴重的。在柬華人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時,不免發出感嘆:“我們枉有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華僑的寄托、精神支柱,卻無能為力照顧得了海外華僑”;“熱愛祖國卻被祖國遺棄,在僑胞有難時祖國不伸以援手,這種心情是怎樣的難受和失望”……無數柬華難民的這種表白,正反映了他們愛恨交織的矛盾心態。如何醫治柬埔寨華人的心靈創傷,無疑至今仍是個遺留在國人面前的嚴肅的課題。

 

 

為唐太宗殉情的絕世才女


佚名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李世民是皇帝中的極品,圍在他身邊的女人自然也少不了極品。就拿他的妃子徐惠來說,幼年時是神童,少年時是美女,青年時是才女,唐太宗死後,她還是唯一一個殉情的痴女。李世民一生桃花運無數,但徐惠無疑是他最菲芳的一次桃花運。
  徐惠生于公元627年,生于浙江湖州。湖州盛產女神童,李冶(李季蘭)和徐惠都是這種特產中的精品。在別的孩子的舌頭還在舔腳趾的時候,她的舌頭已經開始給爹媽點名了,那時她才五個月大。4歲時,當別的孩子還只認得一二三四的時候,她已經把《四書》、《五經》念得滾瓜爛熟了。8歲時,她已經能出口成詩了,而且辭致清麗,頗有水準。當時父親徐孝德想考考她,就讓她仿照屈原的《離騷》作一首離騷體詩。不就是屈原的離騷體嗎,小徐惠也不皺眉頭,找來紙筆信手一揮,片刻即成《擬小山篇》一首:
  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
  想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老爹看完什麼表情已經無法知道,但是他的心情我們是知道的。這首在被收錄進《全唐詩》的時候,特別標注了徐孝德的反應——大感震驚。在這首詩中,小小的徐惠流露出對屈原的崇敬與仰慕︰一千年間方才出現了您(屈原)這位真正的人,您的純潔似香草(荃,香草),又因何獨自殉國呢?八歲的海同之作能蘊含如此感慨,如此豪情,別說是她有一些水平的老爹,就是有很高水平的屈原本人估計看了都會大腦斷電半分鐘的。其實歷史真實的屈原不光性格和品行上有潔癖,就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很嚴重的潔癖。徐惠的詩在有意無意間觸到了這位千古大詞人的內心。
  出名需趕早,徐惠的才氣讓她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她的名氣一傳十,十傳百,如同當下熱得發燙的開心網一樣靠著強大的口碑營銷,翻山越嶺跑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雖然不荒淫,但也好色,這樣的好女子豈能放過?于是一道聖旨召為才人,將一代才女攬入懷中。這時的她才不過11歲。
  入宮對徐惠來說是一件僅次于來到這個世上的好事,因為宮中的藏書超過任何一個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極旺的她得以有機會遍覽群書,才學和見識也進步的更快了。李世民是個極有品位的人,對身邊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學,他也十分高興,對她十分照顧,沒多久就把她由最末等的才人一下晉遷為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而徐惠反贈給李世民的卻是許多的快樂。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來見自己,本來興致挺高,結果徐惠遲遲不來。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好心情變成了一肚烈火。當徐惠珊珊到來的時候,李世民擺出了一幅標準的門神臉。徐惠何等的聰明,馬上發現了丈夫的不快,但她只是嫣然一笑,揮筆寫了一首詩給丈夫消氣。詩的內容是︰
  朝來臨鏡台,妝罷暫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全唐詩》此詩名為《進太宗》)
  李世民讀完之後,哈哈大笑,怒氣一下子全消失了。除文學造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頗有眼光。李世民統治後期好大喜功,多次興兵攻打高麗,勞民傷財,民間因此怨聲載道。徐惠多次想勸諫他,都忍住了,後來終于在貞觀二十二年的時候再也看不下去,就認真寫了一份奏疏交給李世民,明確指出“地廣者,非長安之術;人勞者,為易亂之符”。希望李世民能夠多加節儉,休兵罷戰,還百姓以安寧。李世民讀完後有所醒悟,對徐惠重重獎賞了一番。
  然而紅顏薄命,李世民過世後,徐惠相思成災,太醫開方熬藥,她竟然堅決不喝,鐵了心想隨夫而去。就愛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習慣了一個人的存在,而對方卻突然消失了,徐惠這樣做也在情理之中。就在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徐惠得償所願,從容去世,終年24歲。

 

魏晉時代︰為何男人風流,女人買單?


佚名


男人風流,女人買單?這在女人風流,男人買單的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而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晉時代,男人風流,女人買單,被社會推崇為時尚。男人為何如此風流瀟灑?女人又為何甘心自掏腰包?究其原因,這與魏晉時代推重美男之風有著直接的關系。
    早在秦漢時代,推重美男之風只是存在于上流社會,皇室貴族蓄養男寵孌童,夸美斗富,嬌縱淫奢。而到了魏晉時代,以至于南北朝時期,這種風氣已擴展到了民間,成為社會的時尚潮流。“風流相放,唯色是尚”,甚至“以男為女”,又或者自形女色以求慰藉。當時男扮女裝之風盛行,魏明帝時的何晏、王夷甫、潘安、裴令公、杜弘治等,都以美男子而善敷朱粉、作婦人相見聞于世的。而豪富之家都以蓄養孌童樂伎作為“財富”的象征。晉朝的第一富豪石崇與國舅王愷為了比美斗富,竟然“以孌童為賭注,或下妻比輸贏,而輸贏往往以孌童幾百人計。”
    魏晉時代,皇室貴族不僅蓄養男寵孌童,而且還與他們公然狎眠,不以為諱。據劉遵的《繁華應令》記載︰“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叢。鮮膚勝粉白,齶臉若桃紅。腕動飄香拂,衣輕任好風。”梁簡文帝的《孌童詩》雲︰“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攬褲輕紅出,回頭雙鬢斜。”晉朝文人張翰的《周小史詩》、梁朝劉永詠《繁華》、劉孝綽詠《小兒采菱》、昭明《伍嵩》等,無不對于男色男風繪聲繪色地描寫得淋灕盡致。沈約《懺悔文》中也說︰“漢水上宮,誠雲無幾,分桃斷袖,亦足稱多。”《世說新語》還專門立有“容止篇”來描寫男色。當時男風之盛,由此可見一斑。
    男色之重,男風之盛,于是就出現了男人風流、女人買單的時尚潮流。當時受惠最多的自然是人所共知的美男子潘岳。潘岳也叫潘安,字安仁,祖籍滎陽中牟,西晉有名的美男子,當時他每次出門,都是滿載新鮮水果而歸。具有關史書的記載,潘安善詩賦,有奇童之號,美姿儀,少時出門,常為婦人投果滿車而歸,歷仕河陽、懷縣縣令,太傅主簿、給事黃門侍郎。這就是說他容貌俊美、身姿修長,有玉樹臨風之態、飄逸颯爽之姿。潘安在做河陽縣令時,曾命全縣城鄉普種桃樹,時人便送美稱“一縣花”。這竟然博得當時京都洛陽城里的無數女子的青睞。每當潘安坐著馬車出巡周游于洛陽城中的時候,竟有無數女子蜂擁而至,無不爭先恐後向他的馬車上拋擲新鮮水果,以示她們對這位偶像的熱情愛意。因此每次潘安出巡周游,都是滿載而歸。
    當時除了潘安享有這種女人買單的待遇外,另一名著名的美男子衛也時常擁有這種艷遇。衛,字叔寶,河東安邑人。他是魏晉之際繼何宴、王弼之後的著名的清談名的士和玄理學家。《世說新語》說他“風神秀逸、身體羸弱”。這種病態之美正迎合魏晉時代女子們喜歡的美男子標準。
    衛的病態之美不僅能征服女子,就連男人看了也怦然心動,以致出現男人爭相買單的現象。有一次,衛與母親去舅舅家串門,這位平日里自負風度翩翩相貌英俊的驃騎將軍看了這位素未謀面的外甥竟然呆了說,珠玉在側,使我形穢!隨後就每天帶著衛四處游山玩水,還常常向同僚夸耀說,與同游,好似明珠在側,朗然!
    衛弱冠之年,與潘安愛好相同,經常駕著車出游。不同之處就是潘安用的是馬車,馬車的車斗深而大,出游一次就能裝回大量的女人們擲來的水果;而衛用的是羊車。這種車用四只山羊來拉,而每只山羊的皮毛好像被漂過一樣,通體勝雪。這說明衛對自己的皮膚很有自信。但這種車裝的水果不多,以至于每次衛的羊車過後,街頭到處撒滿了水果。因此衛這樣的璧人每次出門簡直是一場災難,每一次都造成洛陽城的交通癱瘓。
    直到後來的八王之亂把西晉朝廷鬧成一鍋粥,胡人勢力乘機進入中原,天下大亂。衛受到大將軍王敦之邀,來到豫章,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敦知道他能說會道,很是器重,但衛並不買帳,他感覺此人野心勃勃,久必生亂,不可依附,于是再次轉移,投奔東晉都城建業,也就是今日江甦南京。建業的官員們久聞衛艷名,立即答應予以重任。江南自古多美女,而這些美女也十分欣賞像衛這樣美男子。所以當衛來到建業之時,立即受到了人山人海的美女們前來圍觀,竟然擠得衛舉步艱難,使他一連幾天都無法好好休息。這個體質孱弱的美男子終于累極而病,一病而亡。這個典故就是《世說新語》中的“看殺衛”。後來唐朝詩人孫元晏曾有一首七絕描寫當時的景象︰“叔寶羊車海內稀,山家女婿好風姿。江東士女無端甚,看殺玉人渾不知。”
    像潘安、衛這樣的美男子,女人們送他們不過只是新鮮水果之類的吃食,而另一名美男子得到女人饋送的竟然是十分名貴的西域奇香之類的飾品。這個美男子便是韓壽。據有關史料記載,韓壽,字德真,南陽堵陽人,晉書說他“美姿貌,善容止。”韓壽如花似玉的美貌,不知道令當時多少閨中少女、椒房少婦痴迷的而不能自拔。
    韓壽不僅年輕貌美,而且擅長詞曲。當時他的拿手曲目《偷香》就曾風行一時。這首詞曲說的是他自己有一次到西晉權臣賈充府上拜會,不想被賈府的小女兒賈午看中。賈午春心蕩漾了幾天後,讓奴婢叫他半夜翻牆入內幽會,雲雨一番又纏綿一番之後,賈午還將從她父親那兒偷來一種西域出產的奇香贈送給了這名美男子。
  韓壽和賈午的這段愛情故事後來被明代陸采作過《懷香記》,許多文人將“韓壽偷香”作為典故使用。後來慢慢的“偷香”便成了男女暗中調情的意思。
    後來賈充得知女兒與韓壽偷情而又懷孕後,看到生米煮成熟飯,只好“遂以女妻壽。”不久,韓壽就平步青雲了,從賈充手下的司空掾一直做到散騎常侍、河南尹。
    歷史上將“韓壽偷香”與“相如竊玉、張敞畫眉、沈約瘦腰”一起作為古代男子風流四事。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前半句說的就是韓壽與賈午偷情的故事。而北宋一代名臣歐陽修的一首《望江南》則將韓壽“愛偷香”故事說得更為淋灕盡致。其詞曰︰“江南蝶,斜日一雙雙。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天賦與輕狂。微雨後,薄翅膩煙光。才伴游蜂來小院,又隨飛絮過東牆。長是為花忙。”

 

 

話說美國人的傻與奸


佚名


人種混雜的美國,種族差異不能說沒有。按說只要入了美國國籍,就都算是美國人,可是,在我們廣大中國大陸同胞的眼中,只有白皮膚藍眼楮的白種人才算是“美國人”,甚至美國本土的華人也如此,稱墨西哥人是“老墨”,黑人是“老黑”,我們自己是“老中”,白人才是“老美”(這里的“老X”相當于中國的“老張老王”,顯得親熱隨意,無任何種族歧視之嫌),所以,我這里講的“美國人”也特指白種人。

所謂“奸”,倒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徒,只是相對于“傻”而言,有點精明,會算計的意思。美國人的“奸”讓我瞠目結舌。

一天中午,一個女朋友的追求者打電話要請她吃飯,正巧她與我在一起,便提議共進午餐。

去了一家日本料理店,各自點了一份日式套餐。席間該老美顯得對我興致勃勃,絞盡腦汁找尋話題與我搭訕,害得我被迫練習英文,又是想又是說,左支右絀,食而不知其味。女友還頗含妒意地在我耳邊用中文嘀咕︰他對你這般熱情,是否轉移目標看上你了?

餐畢,該老美繼續神采飛揚地說︰親愛的YANG,親愛的D,改天有時間我請你們吃晚飯!然後,他沖著我的女友甜蜜地說︰寶貝兒,本來準備我請你,但既然你帶了你的朋友來,那今天你請!不待我們回過神來,他已起身鞠躬,微笑,飛吻,風度翩翩地瀟灑離去,剩下我和女友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我的天哪!看他衣冠楚楚,不象是個“特困戶”啊!還號稱在追求我的女友!如果是我們中國男人,美女面前,打腫了臉也要充胖子。況且“多余的”我好歹還沒跨入中老年人的行列,相貌也沒有到達令人吃不下飯的恐怖程度啊!

再說,咱們中國人一向“窮大方”,當初在北京,經常請我嫂子的美國朋友吃飯,有一次在後海,光喝酒就喝了一兩千,咱們也眉頭沒皺,眼楮不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總得讓美國友人感受到我們中國人“春天般的溫暖”吧?

可是,這頓撐死不過二三十元的特價午餐,這老美竟然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連自己的賬都沒付就跑了!

又一次,還是這位女友的另一位老美朋友請吃飯,這次我學了個乖,問清楚︰請你一個人還是``````?她斬釘截鐵地回答︰他說好請你一起!

于是一起去了。餐畢,該老美躊躇滿志地掏出信用卡,結果,這家店牆上明明白白寫著︰CASH ONLY!(只收現金!)于是他掏出錢夾,左摸右掏,只有三元現金!我看他那副尷尬樣,已經準備掏錢付賬了事,可再一想,不行!不能這麼便宜了這些吝嗇鬼的老美!于是,我的左手堅決地抓住了準備去掏錢夾的右手,大義凜然地瞪著他!結果,他只得飛奔出門,鑽進了對面的“匯豐”銀行,害得我們在服務生的監視下如坐針氈,連廁所都不敢去,生怕服務生誤會我們要跑單!謝天謝地,二十分鐘後他高舉著五十美元的現金返回,總算圓滿結賬,狼狽離去!

另一位女友,未婚夫邀請她相攜去歐洲旅行,行程定下後,對方溫情脈脈地說,寶貝兒!旅游的費用,我們各自付自己的,好嗎?她那個氣呀!縱然也沒指望他能出費用,可還沒去呢,就,就``````有點過了吧?

還有一位女友,嫁了老美老公據說有抑郁癥,只要讓他出錢就要崩潰!家里養小孩,養房子養車子``````一切開支都落在女人身上!就連干洗幾件衣服,他也要求老婆去取,原因很簡單,取衣服需要付錢!可憐的女人,守著一個據說年薪十幾萬的老公,被逼得同時打三份工,都快熬成黃臉婆了!

美國男人一毛不拔,所以美國法律規定,只要結婚八年以上,離婚時男方必須分一半兒財產給女方,好,很好!一毛不拔,要拔就拔掉半邊翅膀!

可是,說美國人“奸”,有些方面又真“傻”得很。就說這“麥當勞”,美國的“麥當勞”咖啡是免費續杯的,你買一杯咖啡,就算在店里坐一天,喝個幾十杯都沒人管你,據說有些窮瘋了的作家就是這麼干的。可是,就這樣,咖啡居然也要分成大杯小杯賣。我納悶,既然可以續杯,杯大杯小還有什麼意義嗎?喝完了去加就完了!這和佔便宜沒什麼關連!店里本就規定可以續杯。可是,仍然有很多老美規規矩矩地多花一倍的錢買個大杯咖啡作牛飲狀,唯一能想到的理由是,他們太懶了,連走幾步路去續個杯都懶得動。所以就買個大杯了事。可我知道這個理由肯定是佔不住腳的。看他們一本正經買個大杯,雖然花不了幾個錢,還是顯得憨直可愛。

有一次,在“麥當勞”門口看見一個Homeless(無家可歸者)蹲在垃圾筒旁,衣衫襤縷,蓬頭垢面。一會兒進去買東西,他竟然排隊在我後面。我看他一副面黃肌瘦的模樣,惻隱之心濫發,說︰你想吃什麼,我替你付賬好了!不料他掏出幾枚硬幣,驕傲地說︰哦!不用了,謝謝!我自己有錢,我僅想買一杯咖啡而已!

如此有“氣節”的無家可歸者,倒令人刮目相看。

無論美國如何宣揚各種族大融合,種族間還是有無法逾越的鴻溝。每一個種族看別的族裔時,總是會妖魔化,另類化。有一個英國電影,故事地點發生在中國,可出現在片中的中國人不是木訥就是愚昧,要麼就是瘋瘋癲癲不可理喻,只有英國人像正常人,讓中國人看了好氣又好笑。而中國人看外族裔,想必也如此。以點帶面,以偏概全。一定不客觀,不全面。我所看到的所謂美國人的“奸”與“傻”,沒準兒也是不了解對方的民族習慣,大驚小怪!不過,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今生堅決不嫁美國人!嘿嘿,好在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萬維

 

 

加國移民和美國移民之比較︰居住與心境


太傻網


本人從中國出來後曾先後在加拿大幾個不同的城市共居住了四年,然後移居美國中部近四年,對新移民在二個不同國家作了一些比較,體會如下︰


1. 年齡

一般來說,加拿大移民的年齡偏小一些,多數是90年代後期移民出來的人,年齡在30--40歲左右。而美國移民則年齡偏大一些,多數是80年代後期及90年代前期出來的,這批人年齡多已40出頭了。當然也有一批幸運者,他們在30歲前就直奔美國,在這里30而立了。


2. 技術實力

我相信在美國的移民都會感到他們自己是各自公司或部門技術上的骨干,事實也基本如此。因為到美國的人,多數是走讀書這條路的,尤其是早期出來的人,他們本身就是國內出類拔萃的人物,到美國後艱苦奮斗,幾年後幾乎都持有博士學位,最起碼也拿個碩士,即便是女的,博士,碩士也比比皆是。他們憑著掙來的學位,進入各自的公司或大學,憑著他們的聰明以及讀書幾年闖過的各種關卡,尤其是語言關,大多能夠順利地勝任自己的高薪工作。

回頭看一看加拿大,在加國的一部分早期留學生有著和美國移民相似的經歷,他們的生活也還自在。但大批新移民卻沒有踏上讀博這條“苦船”,他們偏于急功近利,他們比“長輩”有較多的選擇,他們可以利用國內的經驗直接進入國外公司。也有迫于生計,選取短,平,快的學業,快速找到了工作,但他們多數難以進入技術“上層”,即便工作幾年後,也較難得到像美國移民們苦熬幾年學業出來的高薪。


3. 居住

居住環境的好壞直接反映出移民的經濟實力。由于美國移民的技術實力較強,相應他們的收入便偏高些。我周圍的朋友,只要夫婦一方博士畢業,年薪基本是八萬以上,這已步入當地中產以上階層,更不用說雙方都是高學位了。我居住的這個城市中國人不少,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公司和學校工作。他們幾乎都是“一棟房子二部車”一族了。他們大多居住條件不錯,生活比較穩定。拿我本人來說,我的居住環境在我的一批朋友中是屬中等的。因為我只持有國內本科文憑,在加拿大時屬“急功近利”一族,沒有讀學位,來美後由于身份問題,不能工作,後來身份解決了,有了工作,但終究薪水不高,主要靠先生的收入買房。我們量力而行,在較好的學區內建了一棟不到30萬的房屋。二年多前,我們搬進了在新開發小區內的新居。我們小區內住了幾十戶中國人,個個都對自己的居住條件滿意,大家覺得來美國生活,衣,食,住,行,唯有這“住”還使我們對這里有些留戀,不思“海歸”。正當我為自己五個睡房的住宅陶醉時,我的好朋友(她十年前移民來美國)在離我不遠的富人區,一舉建造了價值130萬的住宅。這在美國中部地區就算“豪宅”了,絕對進入當地居住的上層。

再看看加拿大的朋友,他們多數還沒有買房,因為有一部分人想往美國走,即使買了房,他們的居住條件也相對小一些。我曾在加拿大的一個小城鎮居住過,雖然小城鎮的房價偏低,但也不表示人們住大房子。我的朋友,即使是我公司的老板也居住著比我現在還小的房子。而對于多倫多周圍的住房,那就更小一些了。我去過一個朋友在離多倫多一小時遠的城市買的一棟新房,新房在一片新開發區內,給人的感覺是房子比較密集,房子也比較小。


4. 心境

美國的移民,由于他們早年的奮斗,現在多數已是苦盡甘來。他們大多已解決身份,生活平靜,安居樂業。他們也很忙,忙于工作,忙于培養小孩。閑暇時考慮室內,室外的改造。夏天更可以看見他們忙碌于前院後院的身影。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吃飯,打牌。他們更看國內的新連續劇,新電影,好多國內朋友都沒听過名字的電視劇,在這里已經傳得熱火朝天了。當然他們也不乏各式各樣的煩惱,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如何使自己的奮斗更具價值,“海歸”,辦公司,小孩讀私校, ……… 他們有很多想法。


而加拿大的移民,則顯得要浮躁些。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還有美國夢。他們覺得憑著在加拿大的工作經驗,完全有能力在美國得到更好的發展。加拿大的冬天讓他們不願意在那里扎根,他們的目標是美國。而美國的移民政策難度比加拿大難,這些身份問題會讓他們感到心煩。另外,加拿大移民比較願意了解美國移民的信息,而美國移民對加拿大移民的情形卻不太關心。就像在美國電視里很難見到有關加拿大的新聞一樣,他們顯得對加拿大比較漠然。加國移民的心情沒有那麼,因為他們還在爬坡,還有很多願望等著他們去實現。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四大家族有多少錢,以前的說法純屬謠言/大提琴/二戰王牌女間諜/為什麼必須批孔
  • 台灣女間諜/ 共產黨超級臥底/ 毛澤東與劉少奇的矛盾起源/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