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408萬!魯迅如何掙來這些錢?/重慶談判時毛、赫、蔣三人照/伏爾塔瓦河
發佈時間: 2/23/2009 12:56:49 PM 被閲覽數: 14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班得瑞 --- 病態的美麗;

----- 一個不該泄漏的秘密?

     
一般都認為班得瑞是瑞士山區的一個秘密音樂作坊的天籟之音。音樂家一個個都是
高手。。。

的確以上是台灣音像老板的對外宣傳,增加音樂的美感。

讓我透露一個不該透露的秘密吧︰他們是台灣和新加坡的一些半業余的音樂愛好者
演奏的。在台灣彰化的數字音棚制作加工,由台灣的Jingo Digital Inc。 包裝推出。


   人心很古
 
 
 
沒錢哪來偉大人格:
 
魯迅一生如何掙來這麼多錢?(圖)
 
 
 
 中評社



魯迅

  中評社 半個世紀以來,“魯學”一直享有“顯學”的至高學術地位。但是在作為顯學的魯學研究中,卻很少涉及魯迅的經濟生活背景。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恥言錢”、或出于隱私“諱言錢”,然而他們內心,大都懂得錢的重要性。

  我持續20多年的研究闡明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魯迅的穩定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庫門樓房的寫作環境。在法西斯文化圍剿中,魯迅能夠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樂,堅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獨立人格。這使魯迅永遠成為文化人的榜樣。

  經濟自立,是魯迅堅持“韌性戰斗”的基礎。離開了錢的魯迅,不是完整的魯迅、更不是真正的魯迅。

  從小就在語文課上學習魯迅。老師說︰“魯迅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心目中,他身著樸素的中式長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圍巾,一年四季穿一雙黑帆布面膠底鞋。亂蓬蓬頭發很長也不剃。听老師說,國際友人史沫特萊邀請魯迅在大飯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魯迅衣衫樸素而不準他進門!許多回憶錄記載︰魯迅雖然生活簡樸,卻節省很多錢支援革命。

  在那個“史無前例”的時代,25歲的我,從中國科學院被押送到勞改農場。不發工資,每月僅15元人民幣的最低生活費。身披無產者的勞動服、頭戴資修反的“帽子”。人拉犁、扛石料,干牛馬活、吃豬狗食之余,還是改不掉老九的臭毛病,一休息瞪著雙眼就想看書。當時只準學“馬恩列斯毛林江”。幸好農場還有一套《魯迅全集》,這是作為革命文獻發下來給群眾輪流自學的。
  我這個“專政對象”,當然在傳閱“革命文獻”方面最靠邊站。《魯迅全集》前幾卷精彩的部分,如《吶喊》、《仿徨》等,都被“內部矛盾處理”的別人搶去看了,連《兩地書》、《集外集拾遺》都輪不到我,讀書預備隊排得挺長挺長……,只有那上下兩冊簇新精裝的《魯迅日記(1912—1936)》誰都翻了翻也不願過目,扔在角落里。好罷,我就在冷而又冷的角落,自學這冷而又冷的《魯迅日記》罷。沉沉的兩大本,厚厚的千余頁。那是多麼枯燥、瑣碎、繁復、乏味的流水帳啊!記得魯迅自己描述過︰

  “我的日記……寫的是信札往來、銀錢收付……例如︰二月二日晴,得A信;B來。三月三日雨,收C校薪水X圓……尤其是……薪水,收到何年何月的幾成幾了,零零星星,總是記不清楚,必須有一筆帳,以便檢查……”

  但是,旗手的帳,總不能算作“變天帳”罷。

  百無聊賴之際想︰好罷,我正好是學數學出身的,就來查查魯迅的帳罷。“中國文化人經濟狀況”的自選研究課題,原來是這樣開始的。

  首先注意到魯迅每年都買很多很多書,每年日記後面都專門附有一篇長長的“書帳”。從1912年5月魯迅抵達北京,到1936年10月魯迅在上海病逝,在24年零5個月的漫長歲月里,魯迅一共記載了25篇書帳(每本日記一篇),共計購書9600冊,古碑、刻石、畫像等拓片6900張,真是洋洋大觀!一看書名就像翻開菜譜一樣︰那都是很好的書,其中有許多很珍貴的書!這是我最羨慕的!

  魯迅愛逛琉璃廠、淘古物字畫,愛吃館子、擺酒席,孝敬老母,資助親友,前期在北京住四合院時就雇佣女工和車夫;後期在上海住大陸新村三層樓房,他和許廣平、幼子海嬰三人更雇有兩個女佣,晚年經常帶全家乘出租車看電影、兜風、赴宴席……。但那麼大的開銷,需要多少錢啊?

  中國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恥言錢”、或出于隱私“諱言錢”,然而我在牛棚里,沒有錢,才懂得錢的重要性。魯迅1923年曾向我們的祖父母一輩人(那時都是莘莘學子)作過“娜拉走後怎樣”的報告。一針見血挑明——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錢這個字很難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所賣掉。……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里,經濟權就見得最要緊了。(《魯迅全集》第1卷第161頁)

  那麼魯迅一生究竟掙了多少錢呢?沒有人精確統計過。太費事了!只有像我這樣的傻瓜,才干這樣的傻事。我慶幸“十年浩劫”沒有白過,收獲之一就是算清了魯迅24年零8000多天的帳。他的錢來自下列四方面︰

  (1)公務員收入

  民國一成立,魯迅就應蔡元培之召,擔任教育部公務員,時間長達14多年;這是魯迅在北京時期的正式職業。他的名義收入如下——

  1912年5—7月,每月津貼60銀洋;8—9月,每月“半俸”125銀洋;10月後定薪俸220銀洋;

  1913年2月後薪俸240銀洋,12月後僅有九成即216銀洋;

  1914年8月薪俸增為280銀洋;

  1916年3月後增為300銀洋。

  1924年1月(民國十三年一月)重繕之《社會教育司職員表》載有周樹人應得四等三級“年功加俸”(每年加薪)360銀洋。但是20年代以後教育部經常拖欠,實發2/3即平均月付200銀洋左右。

  (2)教學收入

  五四運動以後魯迅除了供職教育部以外,還先後在北京八所學校兼課,時間長達六年(1920—1926)。1920年8月接受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聘請,兼任北大國文系講師,同時又兼任高等師範學校(後為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每周各一小時,講授《中國小說史》月薪各18圓,共36大洋。魯迅兼職的其他六所學校是︰世界語學校(1923年開始,月薪15圓)、女子師範學校(1923年開始,月薪13圓5角),中國大學(1925年,月薪10圓);黎明高中(1925年,月薪6圓),大中公學(短期),另有一處“集成國際語”學校是義務講課。

  但當時北京各校經常拖欠薪金。從1921年4月以後《魯迅日記》才有“往高師校(北京高等師範)取薪水”的記錄,9月以後才有“往(北京)大學取薪水”的記錄。1921年《魯迅日記》載收入講課費52圓(並非全部);1922年日記缺失;1923年《日記》載收入講課費129圓。1924年《日記》載收入講課費808.5圓;1925年《日記》載收入講課費728.3圓。其間他去西安講學一個星期,得講學費300圓大洋。

  1924年在魯迅的經濟生活中是一個轉折點,他的年收入構成中,第一次出現了本職收入(教育部薪水)少于業余收入(講課費及稿酬、版稅)的情況。業余講課和寫作收入佔59%,超過一半;而本職收入僅佔41%,也就是不到一半。

  1926年8月魯迅離開北京赴廈門大學,由林語堂推薦專任廈大國學院研究教授,月薪國幣400圓;

  1927年2月魯迅在廣州中山大學受聘擔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月薪國幣500圓。

  (3)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收入

  從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整整四年又一月中,由蔡元培推薦,魯迅受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得月薪300圓大洋(1929年1月起《魯迅日記》中改稱為“教育部編譯費”,實質上是一回事)。由大學院和教育部定期支付49個月之久,未曾拖欠,共計14 700圓大洋,折合黃金490兩。

  (4)寫作、翻譯和編輯收入

  1907—1908年曾有《人之歷史》等多篇論文在東京《河南》雜志發表,稿酬約為千字2銀圓大洋,共約得100銀圓;他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外國小說也得到大約200銀圓左右的稿酬,主要貼補家用。

  但是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小說、詩歌、論文、雜感,都是不計稿酬的無私奉獻(詳見下文)。到1923年他的日記中才開始有收入稿酬的記載。

  後期魯迅在上海生活,“賣文為生”也就是作為自由職業者,依靠版稅、稿酬和編輯費。一開始北新書局每月支付給魯迅的版稅是國幣100圓和《奔流》雜志編輯費100圓;他在報刊發表文章的稿酬為每千字5—15圓,魯迅每月收入至少500圓,生活比在北京時寬裕得多。但是北新書局經理克扣大筆版稅,1929年8月魯迅找律師與之談判,維護了自己的著作權,索回兩萬多圓應得版稅(詳見後文)。

  到1932年“大學院”津貼撤銷以後,版稅和稿酬成為魯迅主要經濟來源。

  我統計的結果︰1912年春—1926年夏魯迅在北京期間,共收入銀洋大約41000圓(1922年日記殘缺、為估計數)月平均245圓;

  1926年夏—1927年秋魯迅在廈門和廣州期間整一年,共收入教學費國幣5000圓,月平均417圓;

  1927年秋—1936年在上海期間他共收入國幣(法幣)75278元4角1分,月平均697圓。

  那麼,按照實際購買力計算,魯迅24年的收入相當于今天人民幣多少錢呢?根據歷史資料換算,1912年一塊銀洋約合今人民幣40元,1927年1圓“國幣”約合人民幣35元;1936年1圓法幣約合今人民幣30元。

  也就是說︰

  魯迅前期(北京時期)是以公務員職業為主,14年的收入相當于今人民幣164萬元,平均月收入相當于今人民幣9000多元;

  中間(廈門廣州時期)1年專任大學教授,年收入相當于今人民幣17.5萬元,平均月收入相當于今人民幣1.4萬多元;

  後期(上海時期)完全是自由撰稿人身份,9年收入相當于今人民幣226萬元,平均月收入相當于今人民幣兩萬元以上。

  若不計入1922年的收入(日記缺失)則23年間共收入119 873.3圓,相當于今人民幣408萬元以上。

  從公務員到自由撰稿人,他完全依靠自己掙來足夠的錢,超越了“官”的威勢、擺脫了“商”的羈絆。值得注意的是,他作為自由撰稿人的年收入,超過他作為公務員年收入的兩倍。

  錢,是他堅持“韌性戰斗”的經濟基礎。魯迅為了寫作、譯述、教學、研究等購置的圖書就達到1.6萬多冊(幅),24年中共計耗資1.3萬多銀圓,相當于今人民幣50萬元人民幣,佔他總收入的1/9左右。……然而,他有了那麼多的金錢之後,卻絲毫不為金錢所動,而始終保持勤儉奮斗的本色。

  我在牛棚里算清了魯迅一生的經濟帳目,才睜開眼楮看清︰離開了錢的魯迅,不是完整的魯迅、更不是真正的魯迅。

  多少夜晚在牛棚暗淡的燈光下,透過一千多頁密密麻麻的銀錢帳目的算草,我解讀了魯迅和錢的紐帶。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魯迅以他的腦力勞動所得,總收入相當于今人民幣408萬元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間階層”即社會中堅。他受之無愧。

  從“而立之年”以後的24年間,魯迅平均每年相當于今17萬元人民幣、每月9000—20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庫門樓房的寫作環境。在殘酷無情的法西斯文化圍剿之中,魯迅能夠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樂,堅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獨立人格,這使他永遠成為文化人的榜樣。(來源︰新浪網 摘自︰《何以為生︰文化名人的經濟背景》)

 

 

重慶談判時期毛、赫、蔣

 

"三人照"首次披露(組圖)

 

重慶晚報

核心提示︰熱心網友再次發現93張重慶老照片,該批老照片拍攝時間集中在1945年抗戰勝利前後,內容涉及重慶談判等重大歷史事件。重慶史學專家稱,其中大多數仍是首次公開披露。

2月21日報道 近日,網上驚現百余張重慶大轟炸時期彩色老照片消息後,引起全國和重慶市民極大關注。昨日,熱心網友再次發現93張重慶老照片,並將其上傳至華龍網兩江論壇。

記者發現,該批老照片拍攝時間集中在1945年抗戰勝利前後,內容涉及重慶談判等重大歷史事件。重慶史學專家稱,其中大多數仍是首次公開披露。

據了解,新披露的93張老照片,多數仍標有美國《生活》雜志標志“LIFE”,與此前披露的百余張重慶大轟炸時期老照片應出自同處。在這批老照片中,絕大部分再現了重慶談判的歷史,包括會晤場景、各方關鍵人物合照等。

▲赫爾利、蔣介石、毛澤東從左至右並排合照

珍貴的老照片之一

重慶市社科院專家鄧平介紹,其中首次公諸于眾的一張“毛、赫、蔣”三人照最具價值。圖片顯示,毛澤東、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Hurley)、蔣介石從左至右並排合照。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轉而襲來內戰的陰影。蔣介石在調兵遣將的同時,發動和平攻勢,國共兩黨于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0日拉開了43天的重慶談判,經中共多次讓步與力爭,雙方最終簽署著名的“雙十協定”。而在曠日持久的談判中,美國充當了“中間人”的重要角色,赫爾利積極代表美方在國共之間斡旋。

鄧平介紹,在重慶談判的現有資料照片中,目前最具標志性的是毛澤東與蔣介石的一張合照,以代表國共合作。而此次披露的“毛、赫、蔣”三人照中,美方代表赫爾利居中而立,形象較為突出,這恰以展示出歷史上國共和談存在于多方的微妙關系。而無論是歷史上的國共合作,還是當今海峽兩岸關系,均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張圖片的突出價值,就在于它不僅表現在描述真實的歷史事件,還在于對當前外交關系的一種映射。據華龍網


 

世界各地環(保)像萬千[1]
(第集︰法蘭克福德國

Schutz unserer Umwelt  berall auf der Welt
(No. 3: Frankfurt, Germany)

Prot ger notre environnement dans le monde entier
(No. 3: Francfort, Germany)

Tutelare il nostro ambiente in tutto il mondo
(No. 3: Francoforte, Germany)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All Over the World
(No. 3: Frankfurt, Germany)

作者: 今日雨果


  無窮即是自我。能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就是世界的主宰。空氣、火、水、食物,以及生與滅--都來自自我。看到這一點的人看到了所有也就獲得了所有。

《奧義書》,古印度哲文[2]




世界各地環(保)像萬千[1]
(第集︰法蘭克福德國

致環衛師(詩,外一首

?

?

?

作者: 今日雨果




你旅途匆匆,我的朋友,




如果您遇見環衛師,請停下腳步




個潔淨角落,凝聚著辛勤汗水




一聲輕輕的問候,足以溫暖人心。








你口渴難忍,我的朋友,




如果您遇見環衛師,請永遠記住




每滴清澈的山,映射著綿綿恩澤




一句誠摯的祝福,足以捎去溫馨。





450) this.width=500">     450) this.width=500">
  水龍頭左邊第三塊瓷磚上所嵌的標牌上寫明“飲用水”(德語、英語對照)。右邊那張是該標牌的放大照。這是小雨二七年於法蘭克福國際機場[3][4]男用洗手間里偶然撞見並實地拍攝的。當天,就在那一剎那,小雨的心著實微微地被感動了一下。什麼叫“一個國家對全世界公民負責”?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Vltava (Moldau) Ashkenazy conducts Czech PO for Vltava in Beijing
阿什克納齊在北京指揮捷克管弦樂團演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音詩“伏爾塔瓦河”[5]
(視頻,轉載)


The Vltava river flows through Prague city in the Czech Republic. A small group of professional musicians at Prague Castle played 'Vltava', part of a symphony, written by the Czech composer Bedrich Smetana.
九月,在“布拉格城堡”前,這四位專業音樂家演奏了音詩“伏爾塔瓦河”中的一部分。伏爾塔瓦河流經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
(視頻,轉載)


Smetana - Vltava, harp: Miruna-Elena Vidican
瑪露娜-埃琳娜在用豎琴演奏音詩“伏爾塔瓦河”。
(視頻,轉載)


後記
Post-um
Poscritto
Post

  悄悄地問一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洗手間里,有這個“飲用水”的標牌了嗎?
  小雨的大家族中,有位可愛的親人從事大上海的大氣和水質監測工作,他的足跡遍及了甦州河、澱山湖、洋澄湖、南匯縣,各地的自來水廠,等等,等等。
  是他,諄諄告誡我們︰每年的五六月,甦州河水必呈“黑臭期”,而甦州河沿岸的眾多工廠就是罪魁禍首。
  是他,從南匯縣捎回來水蜜桃,白里透紅,個個比拳頭還大,水靈靈的,咬一口,汁直流啊。
  有道是︰“西風響,蟹腳癢,浪打蘆根蝦作牆(陽澄湖蟹諺)”。是他,每次從洋澄湖畔捎回來活蹦亂跳的白米蝦和還在張牙舞爪的大閘蟹,總要趁著當天,夕陽西下的時候,端來一碟水煮花生米,開出一瓶上好的陳年紹興花雕老酒,全家老老少少圍聚在飯桌旁,就著這時鮮,品嘗美味佳肴,歡聲笑語不斷,真是樂陶陶喲。。。[6]

  。。。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克萊德曼鋼琴曲大全/ 日本經濟,從1988到2008/ 一月的上海
  • 梁祝/走在雨中/北京特科/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紅色高棉大屠殺/被屠殺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