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光芒四射动人心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小品10首连播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 43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导演当然又是芭蕾大师福金。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表现的是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登台演出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他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1917年移居美国,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他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奇,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198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时光倒流70年》的主题曲。
辛丁《春之声》(Rustle of Spring)
【挪威作曲家辛丁】
1856年生于挪威孔斯贝格;1941年卒于奥斯陆。挪威作曲家、钢琴家。1880-82年在莱比锡、柏林、德累斯顿、慕尼黑学习。他除了1921-22年有一段时间在纽约伊斯曼音乐学校任教外,从1882年起一直住在奥斯陆。1915年起,享受挪威政府的艺术家终身俸金。作品有:歌剧,交响曲4首,小提琴协奏曲3首,钢琴协奏曲、钢琴五重奏,弦乐四重奏,歌曲200多首,许多钢琴曲,其中包括著名的《春之声》(Rustle of Spring),这是Op.32《乐曲六首》中的一首。
萨替第一号吉姆培迪诺 Satie:Gymnopedie No.1
20世纪法国作曲家萨替擅长不按牌理的音乐表现方式,则是与前述具有规则性的巴洛克音乐截然不同。萨替的音乐特色既非情绪性,也不带有戏剧性。通俗又奇异,看不出是认真或是开玩笑。音乐太短又太怪、作曲手法简单、喜好一再反复等。
他可以将一首原本只需五十秒弹完的曲子,却将乐句中卅六个和音重复八百四十次,演奏完毕大约费时十二小时。或许这算是一种“内敛式的疯狂”表现手法。
严格来说,一再重复的句法可能带给人才思贫乏,或甚过度咕哝而产生焦虑之感。而萨替的音乐特质即在于此,不但不令人感到焦虑,而且非常自然具有魅力。
萨替的代表作《第一号吉姆培迪诺》之所以广受大众喜爱也是基于同样道理。曲子虽然短小,内敛而缓慢前进着的旋律仿若春蚕吐丝般的,在看似不起眼的音符进程中完成伟大的艺术表现。
每一旋律音缓慢而持续地带领出长长的气息,主题的反复强调宁静安逸。
舒伯特《f小调音乐瞬间》Schubert Moment Musical (Moments Musicaux) D-780 No. 3 Op.94-3 in f minor
《f小调音乐瞬间》, 此曲据说是1827年舒伯特在格拉茨之旅归来后所创作的,是1828年出版的《音乐瞬间》六首乐曲中的第三首。“音乐瞬间”是舒伯特创造的与即兴曲类似的一种钢琴小品体裁。
关于这首曲子,有这样一段传说: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其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
虽然总共只有54小节,音乐形象比较单一,但是舒伯特将之处理得非常精巧,真可以称得上是玲珑剔透、精致小巧。整首乐曲保持着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为舒伯特钢琴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在二小节轻快节奏奏出后,音乐奏出了一个纯朴、可爱的旋律。乐曲的中间部分转到降A大调上,并在色彩明朗的F大调中结尾。
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 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
《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创作于1834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 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乘着歌声的翅膀
词:海涅;曲:门德尔松(Op. 34, No. 2)
乘着这歌声的翅膀
亲爱的随我前往
去到那恒河的岸边
最美丽的地方
那花园里开满了红花
月亮在放射光辉
玉莲花在那儿等待
等她的小妹妹
紫罗兰微笑地耳语
仰望着明亮星星
玫瑰花悄悄地讲着
她芬芳的心情
那温柔而可爱的羚羊
跳过来细心倾听
远处那圣河的波涛
发出了喧啸声
我要和你双双降落
在那边椰子林中
享受着爱情和安静
做甜美幸福的梦
附原文:
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
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
Herzliebchen, trag ich dich fort,
Fort nach den Fluren des Ganges,
Dort weiß ich den schönsten Ort.
Dort liegt ein rotblühender Garten
Im stillen Mondenschein,
Die Lotosblumen erwarten
Ihr trautes Schwesterlein.
Die Veilchen kichern und kosen,
Und schaun nach den Sternen empor,
Heimlich erzählen die Rosen
Sich duftende Märchen ins Ohr.
Es hüpfen herbei und lauschen
Die frommen, klugen Gazelln,
Und in der Ferne rauschen
Des heilgen Stromes Welln.
Dort wollen wir niedersinken
Unter dem Pamenbaum,
Und Liebe und Ruhe trinken,
Und träumen seligen Traum.
勃拉姆斯(1833-1897)的圆舞曲
勃拉姆斯(1833-1897)的圆舞曲,和贝多芬的圆舞曲一样,是从古老的德国农民舞曲那里吸取灵感的,要用直接了当的方式弹奏,情绪单纯 、坦率、真诚、小心避免任何微妙或精致的表情,把这种效果留给象肖邦的圆舞曲那样的作品。
浪宽
|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回台十年有余。
為了台灣這塊土地,為了台灣人民,也可能也為了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國家,作了很多事情。按照我們大陸所習慣的說法,其報國拳拳之心,可昭日月。和我們大陸的著名愛國紅色樣板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有一比了。不論其回台灣後的學術和領導成就如何,能夠回去做點事情,就讓人佩服。當初,我倒是希望,李遠哲先生能夠以其諾貝爾獎得主的萬丈光芒,把海外的先進科技和思維方式帶回台灣,更新台灣在國民黨百年老店的統治下所形成的體制,為之注入活力。
當台灣民主轉型,面臨政黨交替的關鍵時刻,李遠哲先生也不含糊。立刻轉投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這個做法,我當初並不以為意。早就料到了。
慢說李遠哲,就是我們大陸中國人,如果有機會投票的話,可以改投另一個政黨的話,估計還投共產黨的人不會多。國民黨,共產黨,不共戴天幾十年,紅色藍色不相同,其獨裁腐敗的特色如出一轍。這樣,有了機會換人做,換黨做,老百姓自然就會投新人新黨的票,希望能夠改善陳腐的制度。
再說,李遠哲是台灣本土人士,心里對外省人,肯定會有成見。別看台灣土著人民腦子聰明,能做生意,就其內心來說,還是沒有達到大氣豁朗的高度。不論是李遠哲這樣的有諾貝爾牛獎的高級知識分子,還是一般在海外的台灣知識分子,全都對國民黨的專政腐敗,外省人背景,耿耿于懷。自然,這些有點文化的台灣本省人,一旦有了機會,肯定是台灣土話中的“西瓜耪大邊,“ 只投民進黨,不管其它。知識分子如此,一般百姓更是如此。 黨不親,鄉親嘛。所以,李登騰輝這個老賊心知肚明,只要讓老百姓投票,自然就是它李登輝的舞台,自然就可以順著民族的梯子把民進黨扶上台。還能白落個民主之父的美名。而後來,國民黨在公子哥兒連戰無能領導下,不能主動體察民心思變的大趨勢,也只能丟掉政權。對于八年前,李登輝故意搞垮國民黨的種種做法,我不吃驚。小蔣一生為台灣奮斗,照樣不能找到真正為黨為國為台灣的接班人。這就如同老毛選接班人,最後只能自家干掉自家人的悲劇一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這個境況。 真正到了台上,誰也不會說真話。誰也會隨主人說話明哲保身。等主人蹬腿了,自己羽毛豐滿了,再圖謀思變也不晚。
總之,我對于李遠哲的第一次選擇,並不責備。也沒有出乎意料之外。
可是,陳水扁上台四年,以本省外省情節屢屢挑動族群對立,經濟搞得一塌糊涂,裙帶關系,腐敗叢生。如果不是廣大台灣土著們糊涂腦袋瓜,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政治家,不知道誰真正為百姓利益思想,陳水扁這種廉價無恥的台灣土著政治流氓本來不應該有機會再接著騙百姓的。 百姓本是愚氓,尤其台南的土著紅脖子們,更是給台灣人民的智慧形象丟臉。愚民們接著投陳水扁,也原在意料之中。這和我們大陸人民幾十年熱愛毛爺的傻瓜行為一樣。傻瓜,本來就不分中外南北的。
可是,李遠哲這個諾貝爾大牛看到陳水扁的無能和無恥,看到他的流氓嘴臉手法,還是照樣出來公開支持陳水扁再選四年。是寧可與家奴,不可與外人這種本土心態作怪。這就辜負了他所受過的教育,他所在海外多年的文化燻陶。原來,內心里,李遠哲還是一塊台灣土著紅薯,只要本土化,不要智慧化。只選本土政客,不管他腐敗無能無恥。這點,從李遠哲後來說的,“應該支持本土政權“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了。
如果說,台灣南部的紅脖子們只要本省人,不要廉潔,可以理解。你不能指望土著們有多大的思維能量嘛。可是,李遠哲這個諾貝爾大牛,讓我說的話,還是如此心思狹窄,就是個大笨蛋,一個有教育有大獎的愚蠢諾貝爾大牛人。把自己的清白政治名勝,押給了比國民黨更加腐敗自私的民進黨,把自己的牛獎名聲送給了陳水扁玩要。愚蠢乎?樂意乎?也許二者兼而有之。
轉眼間,台灣在陳水扁的政權下,白白浪費八年大好時光。經濟越來越槽。在國際社會里,也被邊緣化了。民進黨的一幫子小政客們,小雞肚腸,小里小氣的。斗嘴說謊,同樣沒有廉恥心。個個為了自己打算盤。 甚至沒有人為了台獨的大業操心。由此可看出台獨分子的不成氣候,是因為其群自私自利,追求眼前利益,難成大器。海島式的狹窄氣量使得台獨分子里居然沒有一個出類拔萃的政治家。老賊李登輝心計重,手腕油滑。可惜,時不他予。要是老賊能夠年輕時年,則台獨很可能成氣候。陳水扁在台八年玩猴戲,反而幫了中共的大忙。這點,中共才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撿了個大便宜。
現在,中國大陸的國力雄厚,早不是十年前的吳下阿蒙。如果台獨發生在現在, 即便美日協力台獨,中國現在也敢破釜沉舟,讓台獨付出代價而不得。
十年一夢,現在台海的牌,盡在中共手中。
只要中共不松勁,繼續國家經濟發展和軍隊建設,不出十年,大陸台灣統合願景可期。 而台獨事業,現在凋零的很。用中共的話說,就是大革命處在低潮了。
回頭來看,李遠哲可說是押錯了寶。 問題在于,這不是他判斷失誤,而是他一味支持台獨,靠邊不靠民主,靠人不靠清明所造成的。現在,民進黨一敗涂地。台灣人民終于覺醒了。可喜可賀。可惜,我還沒有看到李先生的自我檢查。估計他還沒有自我檢查。難道李先生裝聾作啞,羞愧難當,不願意出來承認錯誤? 當年誤導台灣人民,臨門一腳把陳賊水便送進總統府的可恥行為就不算了?
李遠哲應該自殺以謝台灣人民。誰讓他以這麼大的牛人之態,支持這麼無恥的台獨頭目吶。這個跟頭,不是他個人的。台灣人民為此也付出了代價。
最後一句,陳水扁是台獨運動的掘墓人。
謝謝了,陳水扁,這個無恥的台灣土著政客。 | | | | | 2009-03-11 |
/文学城
| 軍隊腐敗的結果如何? |
|
| 03月10日 [軍事天地] |
|
| 劉誠龍
讀閻崇年先生的《清朝六十年》,其中有一句話印象特深,他說清朝滅大明,憑的僅是努爾哈赤老父親遺留的13副鎧甲與其所帶的40來號人馬。13副鎧甲戳穿秦嶺,戳穿昆侖,戳穿泰山,戳穿三山五岳而刃不卷,鋒更利,其可訝也歟?而當時,大明莫說有四億人口,四千萬怕是綽綽有余的吧,努爾哈赤四十人,大明對付金清,百萬比一,即使搞“人海戰術”,也不在話下啊,再而言之,其時之金清,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十幾萬,估計所有的人口從八十老頭到八歲娃娃全部來當兵,也可能不及大明軍隊人口的一半的一半。但是,小蛇硬是吞了大象。中國有所謂以少勝多的戰役,與金清對大明比,根本就不算什麼,真正以少勝多的,恐怕是清對明的這場戰爭吧。
我原先特別佩服努爾哈赤的膽略與勇氣,13副鎧甲40來號人馬,居然敢“雖千萬人,吾往矣。”現在,我想,即或是膽小如鼠之輩,恐怕也是都敢的,這大明之“千萬人”,實在是紙糊的大老虎,不堪一擊的。看那天天荷槍的軍隊,是一副什麼樣子,你就知道努爾哈赤的膽氣所來何自了。
明朝後期的官吏已經是廉恥喪盡,政德全無,他們公然貪污,無所顧忌,他們天天也去上班,不過不是去干事的,是去搞腐敗的,“朝穿青衣而入,暮各持金而回。”而且根本就不掩飾,互相吹噓,以誰貪得多為榮耀︰“每以得利為夸,惟以得利為夸。”官吏之腐敗,固然無可救藥,但是每朝每代都是如此,未必有如明朝那麼容易摧枯拉朽,兵敗如山倒。
對,兵敗如山倒,只有兵也“腐敗”了,則什麼鐵打的江山、銅制的江山都將嘩啦啦似大廈倒,倒得一塌糊涂。
明朝,文臣愛錢若命,武將呢,也是愛命若錢。軍隊里的腐敗觸目驚心,官僚隊伍有的腐敗,它都有;官僚隊伍里沒有的腐敗,它也有。比如買官賣官,士兵當“排長”,有“定價”,排長當“連長”,有“定價”,連長當“營長”,有“定價”,每升一級,都需要用錢來買,與官僚隊伍里“不跑不送,原地不動,既跑又送,提拔重用”幾無二致。除此,明朝的軍隊還發明了一種“買閑”的腐敗“新途徑”,就是說,你這當兵的不想在訓練場上吃苦是吧,那好,你交一筆錢,你就可以不操不練,無須“沙場秋點兵”,天天呆在被窩里睡懶覺可,去玩牌逛窯子也可;你既想讓家里掛著“軍屬光榮”的匾額又想去經商賺錢是吧,那好,你交一筆錢,就可去販鹽去賣布去開五金器具店,而且你再交一筆錢,那軍馬也可以歸你驅遣去搞運輸,價格是每馬月納三百余錢。
軍隊是不能搞經營的,軍隊一搞經營,那就是“武人都惜命,武人只愛錢”了。而明朝的軍隊特別喜歡搞“經營”,其搞經營手法有二,一是給商人“當保鏢”,“搞走私”,比如自漢有“鹽鐵論”以來,食鹽作為“國家經濟命脈所系”,一直是由國家搞“壟斷經營”的,“專買專賣”的,但是其中利潤很高,所以也一直為鹽販子所眈眈窺視。明朝的私鹽販子找到了一頂特別堅固的保護傘,那就是軍隊,他們花一筆錢,給某軍官,然後這軍官就派一個班一個排“武裝護送”,“軍車”誰敢阻攔?一路通行,所以不但“往往受財故縱”,而且“往往接受鹽徒財物,護送私鹽出境。”二者呢,自己干脆搞起了“第二職業”。明朝為讓軍隊“減輕財政負擔”,曾經開了“政策口子”,搞“軍墾”,到後來,這軍墾幾乎變成了軍官家的 “私田”,他們“侵奪屯田,隱佔為業,祖孫相繼,盤踞自如。”而且利用“軍官身份”,一分錢的稅都不納︰“凡應納屯糧,悉置之度外。”農民種田,需要納稅,軍官驅使士兵給其種田,使的資源是國家土地,用的佣工是國家發工資的人,卻所有的收獲“顆粒歸己”,全部自肥。明英宗時有名為田禮者,“侵佔屯地4100余頃,遞年不輸子粒。”
歷朝歷代,國家對軍隊的撥款是佔財政大頭的,其中的“人頭經費”絕對是“打足預算”的,明朝的武將在這方面“開動腦筋”,一者發揚了腐敗“老傳統”,直接克扣士兵糧餉,如果財政是按人頭每人每月N兩銀子撥付,他那里就折半,另外一半就入了私囊,貪了這一半,明朝的軍官還是不滿足啊,他們想,若是全部都歸自己,多好,半貪了之後,想全貪,他們想的辦法是,士兵死了,不上報,這還不行,士兵“自然死亡”畢竟不多嘛,那就逼迫士兵“逃亡”吧,那就放縱士兵“逃跑”吧,所以,許多連排,士兵空了一小半,而上報的人數依然“記錄在冊”,上頭得按“花名冊撥款”啊,這筆收入不少,天啟年間,有名為毛文龍者,通過這種方式冒領“餉銀數十萬”。到了明朝崇禎帝,軍隊號稱“數百萬”,其中的“水分”也許很大很大的吧,除了崇禎相信他擁有“百萬雄師”之外,可能沒多少人相信的了。
明朝軍隊腐敗不止這些招數,只要可以腐敗,那就幾乎沒有“禁區”,能腐盡腐,無腐不腐,把能夠腐敗的路徑全部挖掘出來。比如後勤保障這塊,也猛貪,營房建設是塊肥肉,那就猛吃“唐僧肉”吧,打的預算是“每間營房價六金”,實際用在建設上的錢是多少呢?“不五六錢”,其中利潤空間有多大?喂馬的草料,看來沒多少可貪吧,可是也是照貪不誤,鷺鷥腿上也刮精肉,“馬料,十扣其半。”盔甲是士兵作戰的保命所在,也是偷工減料,致使“中不掩心,下不遮臍,葉多不堅,袖長壓臂,全不合式。”為了多貪錢“以夸于人”,哪里管戰士之死之活?作戰的武器呢?弓力不過一二斗,矢長不過七八把,平昔尚不能射遠,披甲後手不能舉,射不過數十步而已。刀尤短小,亦無鋒。”這樣的武器能干什麼用呢?說到武器,清朝末年倒是全部繼承了明朝的腐敗方式了的,清末北洋水軍,那艦艇是號稱“世界第一”的,可是呢,年年撥了無數款來購買彈藥,到與日本開仗的時候,卻只有幾發生銹了的、打不響的炮彈,這就讓小日本這“小蛇”活生生地吞了大中國這“大象”。
軍隊,一般而言,是封閉運行的,他們的腐敗既不向社會公布,也不大與社會緊密聯系,所以社會對其腐敗沒多大的“直接感覺”,不太“知悉”的。如今想來,明朝軍隊的腐敗,實在是透頂了,所以才有這般記述,讓我們看出其腐敗的冰山一角。
在明朝的軍隊如此腐敗的時候,努爾哈赤起兵了,李自成也起兵了。我暫時沒看到努爾哈赤軍隊里的“反腐敗資料”,不知道其軍隊反腐是什麼情況,不敢妄議,想來是特別嚴格的吧;李自成呢,起兵之初,“反腐敗工作”是抓得特別緊的,“時賊法嚴,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所以,李自成反明,曾經是“橫掃千軍如卷席”的,但是呢,後來一到北京,建立了政權,應該說,他的政權還是“軍國政府”,遠不是“文國政府”吧,這個時候是無論如何沒資格腐敗的,但他腐敗了,軍隊一入北京就腐敗了,這軍隊一腐敗,也就沒救了,立即讓政權土崩瓦解。李自成軍隊不腐敗,一隊土包子把正規軍打了個屁滾尿流,李自成軍隊一腐敗,馬上就被不腐敗的13副鎧甲起義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報應是如此絲毫不爽,大概是吏之腐敗,病在肌膚,官之腐敗,病在腸胃,而軍隊一腐敗,則在骨髓,司命之所屬,誰也奈何不了吧。 | 現今解放軍還是昔日那只虎狼之師嗎? | | | 2009年03月11日 [軍事天地] | | 世界上的軍隊無非三種。
其中一種,昔日之秦軍,裝備好,有技術,體力強。精神面貌強悍之極,無論軍官士卒,皆悍不畏死,敵之望而畏之。軍中以軍功為榮,以戰績為榮,以無畏的勇氣為榮。將帥不但有獅虎一樣的氣魄,還有狐狸般的狡猾,士兵不但有豺狼般的凶悍,還有著騾馬般的韌性。常常能以少勝多,以弱擊強,此乃虎狼之師也。
其中一種,昔日之明軍,有技術,有裝備,有謀略,但士兵體力弱。精神面貌一般,軍中太監太多,陰柔過度而陽剛不足,能守不能攻,有堅韌而缺勇猛。過度依賴謀略而缺實力,主帥有狐狸般的狡猾,但卻無獅虎一樣的氣魄。士兵有騾馬般的韌性,但缺豺狼般的凶悍。此乃守業之師也。
其中一種,昔日之宋軍也。無裝備,無技術,士兵體力弱。精神面貌弱,軍官腦滿腸肥,士兵面黃肌瘦。無榮譽感、無尊嚴感,不以國土淪喪為恥,不以敗績累累為恥。武備松馳,箭銹刀鈍,軍官所思者,金錢、女人以及如何媚諛上司也。軍官士兵皆畏戰貪生,人數雖眾而毫無戰力,將帥常有宋襄公、趙括般的愚蠢,士兵勇氣、堅韌皆無,此乃綿羊之師也。
昔日的解放軍是一只虎狼之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成軍與湖南,發跡壯大于陝北。湖南、陝北之地,皆有悍不畏死之民風。故昔日之解放軍,彼有往昔秦軍之風采。解放軍重榮譽,重尊嚴,重戰績。無論將帥、士兵,皆悍不畏死,敢于以弱擊強,勇猛而堅韌,能戰能守,靈活而多謀略,英勇而善戰。故有昔日淮海役,六十萬勝八十萬的驕人戰績,故有抗美援朝之役的驚人表現,故有中印之戰中,五萬大勝二十五萬的奇跡。
昔日在朝鮮戰場上美軍贊嘆道︰“中國軍隊真是不可思議,怎麼能用如此簡陋的裝備,抗擊如此現代化的軍隊,如果他們有著我們一半的裝備,我們早被他們趕入大海里面去了。”韓國軍隊感嘆道︰“中國軍隊是一支真正的虎狼之師也!”
現今的解放軍基本上維持著曾經的光榮的傳統,但有幾點應該引起軍隊高層的注意。
一、如今解放軍軍中,中、下層軍官有普遍的肥胖現象。
現今,解放軍中下層軍官都有普遍的肥胖現象,其嚴重程度已經超過了美軍,軍官肥胖本來不是什麼嚴重問題,但也說明了一個情況,那就是平時懶散而吃喝之風很普遍的情況。希望能夠引起軍中上層重視,因為,如果軍官個個都腦滿腸肥,實是不似虎狼之師。
二、軍中確實存在不正之風。
有些軍人不去談如何打贏的問題,而去大談經濟的問題,有些軍人沒有軍人的強橫氣質,卻多陰柔,而少血性,畏敵貪生,不以國家尚未統一,失土尚未收復為恥,反而如同政治家般大談世界和諧、和平。想當年,中央軍委堅決不讓軍隊搞經濟是何等英明,否則現今的解放軍,早已經是清軍第二、國軍第二。
三、我們對維護軍中的優秀文化,維護軍人榮譽感方面還做得不夠。
網上曾經有自衛反擊戰傷殘者,淪為乞討者的報道,不知是真是假?也不見後續的報道。還有就是網上還有的人把軍中的先烈拿來惡搞,把董存瑞惡搞成“人彈”,把黃繼光惡搞成“傻蛋”。有一段是期,漢奸賣國言論也大行其道,否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先烈的價值,否認那些軍人的尊嚴與榮譽。我們必須禁止那樣的言論,無論如何,軍人的榮譽感是不能丟失的,否則,解放軍將會淪落成一支綿羊之師。
我們解放軍曾經有著光榮的傳統,有“長征”的人間傳奇,有以少勝多,以弱擊強的戰爭奇跡,願我們軍隊的光榮傳統永遠保持下去,願中國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支屢戰屢勝的虎狼之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