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日光海岸/中國的可愛文化在哪里?/毛澤東五選接班人/珍寶島事件真相
發佈時間: 3/18/2009 3:19:49 AM 被閲覽數: 14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班得瑞音乐专辑系列

 (心灵音乐)日光海岸

     



日光海岸 Sunny Bay (心灵音乐)

BANDARI以超广角音场,逼真的音效采集技术,空灵缥缈的编曲,呈现一尘不染的世纪音乐。在一连5张专辑之后,第六张专辑[日光海岸]以更具透明度的音质,配合浪潮律动的编曲,呈现出抚慰心灵的听觉效果,仿佛置身在温暖阳光下,独自悠闲地漫游海岸,感受难能可贵的恬静时光,每一样乐器都有独立的特殊数位收音系统,你能体验到浑圆完美的声线,就连声波最细微的毛边都完整接收。

本碟主以管弦乐为主,配以钢琴的低吟,诠释出带有浪潮起伏的野味的夜色,竖琴如浪花般拍打上岸,配合巴松管,强调律动的根音,悠扬的木管与弦乐活象一阵清风,吹拂过海岸边沉静不动的防风林。在黎明破晓之前,这蜿蜒的海岸线,用最虔诚的心等待即将来临的第一道日光。

长笛和黑管永远是管乐重奏的梦幻组合,亲叠轻柔的钢琴上,顺着记忆穿针引线,时而风铃响起,时而又迷雾般凝人和声。

专辑中除了收录大卫·费德曼99年最畅销的钢琴成名曲(A Woodland Night)柔情演奏版之外,更赋予新世纪名曲(Childhood Memory)更空灵悠远的全新面貌。此外,班得瑞乐团团长奥利佛·史瓦兹,在声闻台湾震灾之后,特别在专辑发行之前,制作一首温馨单曲《平安一生》(PEACEFUL LIFE),收录在此专辑中,用音乐传达来自地球彼端最温暖的祝福。


曲目简介:

01. A Woodland Night 森林中的一夜
这首曲子原出自大卫费德曼的「月升」专辑,由钢琴改为管乐演奏,并且在降缓了演奏速度之后,诠释出的夜色竟带点浪潮起伏的野味。竖琴如浪花般拍打上岸,配合巴松管强调律动的根音,悠扬的木管与弦乐活像是一阵清风,吹拂过海岸边沉静不语的防风林。在黎明破晓之前,这蜿蜒的海岸线,用最虔诚的心等待即来的第一道日光。


02. Childhood Memory 童年
长笛与黑管永远是管乐重奏的梦幻组合,衬叠轻柔的钢琴上,顺着记忆穿针引线,副歌中穿插一段拟人和声,是整首曲子接在主题后经营出来的高潮,刚巧呼应着全程串场风铃声,两者在编曲中分工架起迷雾般的帷幕,带人回溯到孩提时代那段年幼无助但却也无忧无虑的时刻。可惜的是,像这样的甜蜜回忆,一旦成人了,能分享的人也所剩无多了。


03. Irish Lullaby 爱尔兰摇篮曲
没有远航的打算,只是躺在小舟上假寐片刻,顺着浪潮左右摇摆,让日光晒得全身懒懒的……吉他好象乐器中一道可口的零嘴,总是能激起人休闲的想象,黏腻的尼龙弦质感,透过闲散的拨弦暖暖地贴近耳膜;编曲以钟琴配上风铃作为主奏乐器,用以调和日光直射的温度,无力垂下的双手在水里随波摆动,一切都显得那样轻盈自在。


04. Whistle Of The Wind 风的呢喃
弦乐勾勒出带着盐分湿气的风,其中夹带添加延迟回声效果的短笛,透过简单的编曲,乘着满载的弦乐,营造无垠海岸的空旷与宁静。衬在弦乐背后的铜管间歇出现,薄薄地贴在音场正上方,像一朵朵掠顶飘过的云,正慢动作前进到你凝视的远方;此刻,风轻轻拨开拟脸颊两侧碍事的鬓发,然后温柔地对你说它一路前来都看见了些什么妙事。


05. Tara 翩翩起舞
听惯了爱尔兰式的旋律,就很难再适应另一种音符了,独特的反复式主题,既不炫丽也不矫情,只是悠悠淡淡地划清天上人间的界线,不管你站在哪一边,都会被那股音乐气质给吸引。这首曲子由爱尔兰传统的短笛全程担纲独奏,叠在浓浓的弦乐上方,与吉他秀气的拨弦声旋转起舞。原来,世界音乐经过改编,也可以是这样空灵飘渺……


06. Luna 月光
月光,是日光的反射,也是日光在地平线下传递的温情。配器主要以排笛与竖琴完美搭配,前者宽阔透明的音色正是描绘自然界的最佳选择,而后者的幽雅脱俗则创造出一股置身化外的奇妙氛围,是一首深度与远度兼顾的新世纪演奏曲,乐段中适时安排在过门重拍的手鼓,似乎正勾勒出浪花拍击上岸的律动……虽是短短的乐章,却有如精致的晶莹宝石。


07. Children's Eyes 童真
童玩般效果的打击乐开场,钢弦吉他俐落的音质,恰巧应和着孩子的单纯、直接,除了想象力之外,在孩子眼中的一切都是朴实不夸张的。略带轻快的节奏装饰着低音电吉他跳跃似的跟音,凸显出黑管充满灵性的声线,在乐章后段更加入钟琴,使整首曲子变得缤纷亮丽了起来。在充满阳光的海岸上,只有孩子明白,就是天堂也不过如是哩。


08. Ancient Poem 古诗
赤足走在沙滩上,每颗亲吻脚趾的沙粒都是一首古老的诗,经过千年的浪潮冲刷,见证过世代交替的苍凉,如今藉这浪漫的缘份与你相遇,显得渺小、沉重。钢弦吉他加上两轨排笛,凝聚一股来自古希腊的忧郁情怀,吉他勾着三连音,慢版的小调音阶如水仙那般贤淑洁净,如果有机会到希腊,除非走一趟南境的海边才见识得到希腊的原貌。


09. Just A Little Smile 浅笑
风铃、微风、日光、海洋……这些景象随着音乐进入思绪中,很自然地,你会报以浅浅的笑,然后渴望真能有这么一次体验。乐曲从一开始就给人这样的遐想空间,排笛很称职地圆滑出一道道上扬的曲线,顺着风铃的方向前去,就遇上了像风一样清淡的弦乐,整座海岸在你的想象里鲜明浮现,不管是偷闲或仅只是路过,多来几次一点不奢侈。


10. Flying High 高飞
乘坐飞机鸟瞰海岸线,感觉沙滩就像绢布般细致,海则是经日光调色后的果冻,如果能飞得那么高,看尽这样的美景,那么接下来最想做的,还是回到地面投身进这个美丽世界吧。黑管简略地开场,交由吉他来细绘景色,当弦乐就像云朵一样从身边片片退去,黑管又再度接手主导乐曲,恬静自然的海岸,在几声拉长高音的弦乐之下,显得晴空万里。


11. White Sand Of Barbados 巴贝多的白沙
带民族风的节奏贯穿全曲,在律动之余,也不忘加添海风迎面的那种慵懒情调,将乐曲气氛缓缓带到白色的沙滩,听起来令人昏昏欲睡,却又不忍就这么前往梦乡而遗弃了眼前的美景。留意排笛刻意表现出的懒散,与打击乐器切实得恰到好处,加上竖琴高雅的音型催化,淬炼出洁净纯白的音乐流沙,反复聆听,就像埋在沙中晒着日光一样的悠闲。


12. Moonlight Of Capri 卡布里的月光
调配得如此浓稠的弦乐,令人想到天空里厚厚实实的云堆,轻轻拨动含蓄的竖琴琴弦,令琴声像是从云端彼处传来似的,排笛吹奏着摇篮曲一般的旋律,绕着圆舞曲的调子,在串串风铃间旋转生姿,透露出一种超然的天地之美,于聆赏间,彷佛空间的重力也消失于无形。传说月亮本是音乐与守护之神,从这首曲子里可以了然一二。


13. African Sunset 非洲日落
上帝赋予非洲的音乐精神,在藉于丰富精彩的打击乐,传递人与大地间属灵的互动,所以要描绘非洲的日落,空间感的营造就变得格外重要。这里选择排笛作为主奏乐器,配上色彩鲜明的弦乐,使视野在瞬间深远得无法捕捉;吉他的尼龙弦为曲子增添些许人味,成功地与排笛象征性的结合,整首曲子借着日落所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14. Goodbye Little Susy 告别小苏西
钢琴的音色,很适合用来描绘小女孩的心思。从排笛的吹奏情绪中没有厘出一点悲伤或离愁,而是淡淡地接受曲中人散的时刻。混音时特别延迟并拉长排笛的回音,使之成为旋律的一部份,像是互道珍重的两个知心朋友;钢琴依旧悠悠缓缓弹着,平静得让人不禁心疼着这似乎有点早熟的小苏西。把分离当作祝福,是怎样的超然境界啊?


15. Peaceful life 平安一生
额外收录这首曲子,是在专辑发行前夕临时补上的。班得瑞团长奥利佛·史瓦兹于震灾当天,在获知消息后便着手创作这首曲子,希望藉由新专辑的发行传达他的宣慰之意。奥利佛-史瓦兹特别使用具中国色彩的五音阶创作旋律主题,用台湾人的心祈祷上苍怜悯这块土地,他说:「仅以这首曲子,献给还活着面对残局的受难家属……」



“日光海岸”专辑播放完毕,谢谢分享! /礼门义路/文学城
 

 

中國的“可愛”文化在哪里?


2009/03/17 


吳祚來

 當中國人向世界推展自己偉大的“可敬”文化(孔子學院)之時,日本人卻在大力推展自己的“可愛”文化。

  二千多年來,孔子給中國、給世界的印象,就是可敬。因為他對平民教育的重視,因為他對道德精神的倡導,還有就是他對時政的關心、對社會良知的呵護、對正義的渴求。正是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他成為傳統中國社會的聖人。

流傳于世的論語,孔子在其中的形象除了可敬就是可悲,甚至按照聖人自我評價,有些可憐。因為有時自己恂恂如喪家之犬,鐵血心腸的統治者并不拿道德精神當一回事。也許正是孔子的悲劇形象,使他愈發偉大崇高,成為傳統中國“可敬”文化的代言人。人們到了孔府孔廟,不論官大官小,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沒什么好說的。

  除了對孔子尊敬,我們覺得孔子可愛嗎?

  論語里,孔子有著可愛的一面,典型的故事情節就是“吾與點”。孔子的几位學生都高談闊論將來如何治國安邦,有功于世。只有點,在那兒彈完琴說,只想春天到了的時候,與朋友弟子們到沂水中暢游。孔子聽完后,馬上回應說,我跟點去沂水玩。為什么,因為只有點這位弟子說的,自己能夠做得到,而且最符合生命的本義,就是快樂。古希臘也有哲人說,快樂是最大的道德。

  好了,因為孔子可敬,所以山東有城市要投資300個億,來表達對他的敬意,要造國家文化副都來弘揚孔子道德精神與文化力量。更有甚者,要投資450億,來爭奪世界話語權,使中國國家形象與話語,成為影響世界的軟力量,因為話語權力已成為國家權力的核心價值。

  日本的動漫文化舉世聞名,正值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陷入衰退,日本致力增強其“軟力量”,外務省最近委任了3名文化大使,她們的造型都取材于動漫文化,其中一人更穿起迷你短裙校服。

  日本人是孔子的好學生。因為日本人聽懂了孔子所說的那句真理,就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與其讓別人敬你畏你,不如讓別人愛你喜歡你。日本人正在做的,是用可愛的文化,來向世界宣傳日本的魅力,日本的文化追求,及日本的動漫新成果。外務省文化事務主管中澤努表示,日本希望利用風靡歐亞的“可愛”文化。

  無論是地方風行的祖先大祭,還是當代主流社會宣傳的雷鋒精神﹔無論是300億打造文化副都,還是計划用450億宣傳國家形象,我們都在用經濟力量拼文化價值。也許我們的許多作為都是可敬的,但我們當代中國,可愛的文化在哪里?中國人能不能向世界展示讓全世界人民都喜聞樂見的可愛文化?

 

 

毛澤東五選接班人

為什么最后選定華國鋒


2009/03/14 


摘自《鄧小平改變中國》

于是,毛澤東又面臨第五次選擇接班人。然而,這時的毛澤東已經步入風燭殘年,他第五次指定接班人時已經十分匆促。

毛澤東1976年4月7日提議華國鋒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明確華國鋒的接班人地位,5個月后他就病逝了。

縱觀毛澤東五次指定接班人的過程,可以看出:前兩次很從容,是經過長期考慮、觀察的﹔自從1971年"林彪事件"之后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這5年間毛澤東三易接班人,一次比一次倉促。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3月6日,馬林科夫按照斯大林生前的安排接班,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才半個月──1953年3月20日,馬林科夫就辭去了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職務。赫魯曉夫成了蘇共中央書記處的實際領導人。

毛澤東認為,由于馬林科夫的資歷太淺,所以在斯大林去世后就讓赫魯曉夫奪取了大權。

毛澤東從斯大林那里吸取教訓。他發動"文革"的目的,便在于防止出現赫魯曉夫式的人物,他把自己指定的接班人劉少奇作為"中國的赫魯曉夫"打倒了。然而,林彪的反叛,使毛澤東亂了方寸。在林彪之后,毛澤東頻繁地更替接班人,實際上在步斯大林的后塵。

毛澤東在1976年4月7日指定華國鋒為接班人時,提議華國鋒擔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

毛澤東在1956年中共八大時,只是提議劉少奇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并不加"第一"兩字。在前面已經引述過毛澤東跟熊向暉的談話,毛澤東如此說:"我們的副主席有五個,排頭的是誰呀?劉少奇。我們不叫第一副主席,他實際上就是第一副主席,主持一線工作。"這是因為自從中共七大以來,劉少奇就已經是毛澤東的接班人。所以盡管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出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有四位,但是劉少奇在四位之中的第一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也就大可不必加上第一兩字。

在中共九大,林彪成為唯一的副主席,也就不必加"第一"了。

在毛澤東提議華國鋒為中共中央副主席時,身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還有王洪文和葉劍英。王洪文早于華國鋒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的資歷之深非華國鋒所能相比。所以毛澤東必須給華國鋒加上"第一",才使華國鋒的接班人身份變得十分明確。

1976年華國鋒被毛澤東指定為接班人時55歲,而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毛澤東56歲。

毛澤東對于華國鋒,確實"你辦事,我放心"。毛澤東期望1976年的華國鋒成為1949年的他,能夠按照他的路線把他的未竟之業繼續向前推進。

不過,毛澤東也深知,中國共產黨是世界第一大黨,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作為中國的領袖,必須具備極高的聲望。華國鋒雖然為人忠厚,但是作為領袖資歷尚淺,不孚眾望。

正因為這樣,在毛澤東病重之際,在確定了華國鋒為接班人之后,自知余日不多,在1976年4月曾作過這樣的"最高指示":"要造這個輿論,要宣傳華國鋒同志,要使全國人民逐步認識華國鋒同志。"

毛澤東說這段話,正反映了他選擇華國鋒為接班人時,顯得局促,以至要"全國人民逐步認識"這位接班人。毛澤東希圖通過"宣傳華國鋒"以提高華國鋒的聲望。

1976年6月15日,病重的毛澤東召見華國鋒、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以及王海容,說了一番類似"臨終囑咐"的話:

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八十多了,人老總想后事,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吧!我一生干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趕到那么几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几個海島罷了。另一件事你們都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沒有完,這筆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動蕩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風了,你們怎么辦,只有天知道。

毛澤東最后几句話說得那么悲涼,說到了"動蕩",說到了"血雨腥風",說到了"天知道",就因為毛澤東知道在他死后,華國鋒未必壓得住陣腳。毛澤東早就說過,他死后,江青會鬧事。他也明白,華國鋒未必斗得過江青。所以,他把華國鋒和被他稱之為"四人幫"的四個人一起召來,說了那番話。

 

珍寶島事件真相︰甦軍設伏引誘中國軍隊進攻


艾君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國和甦聯的邊防軍人在珍寶島(俄語中稱為達曼斯基島)發生了流血沖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流血事件引起全世界關注。

  40年前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段,究竟發生了什麼?其根源是什麼?至今為止,所有相關的歷史記憶、當事人的陳述、研究者的分析——也包括局外人的冷眼觀察,都未能讓我們清晰地拼湊出一幅完整、真實的歷史圖景。難道說,某些真相永遠只能塵封嗎?

 

  珍寶島︰沖突記事

  珍寶島是中國黑龍江省與甦聯遠東地區“界河”烏甦里江上的一個小島,長1500米到1800米,寬600米到700米;烏甦里江退潮時,該島整個變成一個半島,明顯屬于中國。按照國際法以及中俄之間簽署的條約,國界應以河流主航道劃分,但是,沙俄利用清帝國的衰弱,佔據了烏甦里江的大部分;這種狀況一直保持到俄國十月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50年代末,兩國、兩黨出現分歧和矛盾,領土問題成為影響中甦關系的重大因素。

  對于珍寶島事件的原委,中甦雙方曾各執一詞,互相指責對方;自然就形成迥然不同的版本。我國多數相關論著都將珍寶島沖突定性為︰中國軍民抵抗侵略、正義的自衛反擊戰;反過來,甦方則認為是中國邊防軍人對甦方邊防軍主動發起進攻。盡管與我國方面的立場和論述迥異,但參考甦方和第三方的說法,有助于認識歷史真相,也會相映成趣。

  按照甦方說法,3月2日事件是中方蓄謀發起的主動襲擊,使甦軍造成傷亡。3月1日深夜到2日凌晨,大約300名中國軍人登上珍寶島,在島的西岸的灌木叢中潛伏下來,伺機發起襲擊。他們都穿著白色大衣,與周圍的雪融為一體,大衣下藏著武器;身上沒帶任何證件,甦軍觀察哨並未發現。

  早上10點40分左右,甦軍邊防部隊接到報告說,從中國軍隊的工事中有30人向珍寶島方向移動。甦軍軍官。斯特列爾尼科夫立即集合部隊,乘坐裝甲車(有邊防部隊的攝影師並帶著攝像機、相機),到11點10分左右,向中方“挑釁者”抗議,要求他們離開甦聯領土。一名中國人大聲喊了句什麼,隨後就響起了手槍槍聲。第一隊人閃開後,第二隊人用沖鋒槍對斯特列爾尼科夫猝然發起掃射,斯特列爾尼科夫等人當場被打死。中國人搶走攝像機,但是沒發現照相機。

  這時,島上貓耳洞里的中國伏兵也開火了,造成多人傷亡,剩下的人退到結冰的湖上,成為活靶子,多數被打死,只有根納迪‧謝列波夫奇跡般生還(後來講述了事情的經過)。這時,駐扎在珍寶島北邊十七八公里處的。布貝寧上尉帶了20人乘裝甲車趕來增援。布貝寧在戰斗中也受傷了,但他摧毀了中國軍隊的一個指揮所,中國人被迫撤退;但布貝寧的戰車也被擊毀了。

  3月7日,甦聯塔斯社和外交部新聞發布會稱,3月2日沖突中,甦方陣亡31人,14人負傷。此外,還有一名士兵阿庫羅夫被中國軍隊俘虜,後來交還給甦方,但此人因傷重很快死去(關于阿庫羅夫為何被捕,有兩種說法︰有說中國軍隊誤以為他是軍官;還有人認為,他被當成中國士兵)。中方傷亡大約在100人到150人之間。

  3月2日事件之後,中甦雙方都在邊境加強了力量。在離珍寶島幾公里處,甦軍增派一個摩步師;中方也增派一個團,約5000人。

   3月14日大約下午3點時,甦軍邊防部隊接到命令︰從珍寶島撤防(但是,至今俄羅斯學者認為,該命令極為蹊蹺、詭異︰命令的邏輯不明,是什麼人下命令也不清楚);甦軍撤走後,中國軍人立即以10到15人為一組登上該島;甦軍予以回擊,中國軍人撤到岸邊。

  3月14日晚8點,甦軍邊防軍又接到命令︰佔據該島。到0點之後,甦軍指揮官楊申率60名邊防軍人乘4輛裝甲車登上該島。

  3月15日早上9點左右,中方安置了高音喇叭,要甦軍離開中國領土、“放棄修正主義”,等等;甦軍也安放了高音喇叭,稱︰“趁現在還不晚,好好想想吧,你們面前是將中國從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來的那些人的兒女。”隨後,陷入寂靜。10點,中國炮兵開始轟炸小島;同時,中國軍隊開始沖鋒,戰斗進行得很殘酷。到12點時,甦軍一輛裝甲車被擊毀,20分鐘後,又一輛被擊毀;有四五百名中國士兵試圖攻擊甦軍後方。

  中、甦軍隊激戰時,甦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出國了,勃列日涅夫在前往匈牙利的火車上,當地時間是凌晨,勃列日涅夫還在睡覺。中午12點,才得以向勃列日涅夫匯報、聯絡;勃列日涅夫考慮近一小時後,要甦軍動用一切手段,將“侵略者”趕出去。甦軍動用了炮兵、摩步師,下午5點,甦軍炮兵對中方陣地實施打擊,中國軍隊開始撤退。此後,中國軍隊幾次反擊都被擊退。

  珍寶島沖突其實是一場準戰爭,雙方都動用了正規軍,尤其是甦方甚至動用了火力強大的“冰雹”式火箭裝置。在3月15日的戰斗中,中國軍隊傷亡大約800人,而甦軍士兵傷亡60人(有數字說,中方損失在1500人到3000人之間)。甦方稱,是中國人發起了進攻,被甦軍守軍擊退。

  3月3日,中國和甦聯都對對方發出抗議照會;同一天,1萬多中國民眾在北京的甦聯使館附近示威;3月7日,10萬甦聯民眾游行示威,並襲擊了莫斯科的中國駐甦使館,砸碎玻璃,投擲墨水瓶。

  作為第三方的觀察和分析,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認為,3月2日的槍戰可能是雙方巡邏隊的偶然相遇而爆發的槍戰,甦方堅持是中國設下埋伏,“以掩蓋他們(甦軍)失敗的事實”;同時,“甦聯人滔滔不絕地描述細節和義憤填膺的程度”使人生疑,因而,這多半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行動”。

  對于3月15日的沖突,中方指出,3月15日凌晨,甦軍大批坦克攻擊了中方的巡邏部隊;按照劍橋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看法,這也像是甦軍設伏誘使中國軍隊來進攻。

  沖突原因的探索

  關于珍寶島沖突,應該首先明確當時中甦關系的大背景。1957年甦共20大之後,中甦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已經顯露;60年代初,中甦矛盾加深且日益表面化,甦聯催逼債務、撤走援華專家,使中國陷入困難;到1964年,中甦關系全面惡化,雙方都召回大使。

  邊境地區成為雙方宣泄不滿的平台。1960年代里,中國政府指責甦聯侵入中國領土等行徑,而甦方也指責中國挑起沖突。從1967年到1969年間,中甦之間的邊境沖突不斷,常常出現對罵、肉搏等滑稽情形。俄羅斯資料說,這種肉搏常常以甦方佔上風而告終,為此,中方甚至特意從少林寺請一些武林高手參與。

  在整個1960、1970年代里,中甦論戰和相互指責成為政治生活中的慣常。雙方都在邊界囤積重兵;兩國學者配合形勢,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長期論辯。許多年之後,鄧小平曾說過︰中、甦兩國都說了許多空話;俄羅斯論者(如曾擔任宣傳部長的謝皮羅夫)也強調了甦聯領導人(如赫魯曉夫)在中甦關系惡化方面應承擔的責任。

  有俄羅斯學者認為,1969年是中國“文革”的第四年,中國國內經濟崩潰,文化、科技衰退,迫使中國政府急于轉移視線,將一切問題歸咎于甦聯侵略者;而甦聯領導人似乎也有類似需求,因而中甦沖突對雙方都有好處︰毛澤東想讓中國人相信︰國家處于被包圍的狀態,必須“勒緊腰帶”;而甦聯政府則想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政策的“侵略性”。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解釋是︰可能是中國軍隊指揮官試圖向上級表明其重要性;中國政府對1968年甦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感到震驚,希望警告一下甦聯;當時中國高層的權力斗爭,外國的軍事威脅可使林彪地位穩固和上升;等等。

  關于中甦珍寶島沖突的真相,至今仍引起許多學者的興趣。2007年,俄羅斯《金號角》電子報文章斷言,流血沖突可能是中國軍界精英(具體來說就是林彪)與甦聯政界上層共同策劃的陰謀。該文提出幾個疑點︰3月14日,甦聯邊防軍接到奇怪的命令,要求撤防,是為什麼?第二天早晨中國軍隊發起沖鋒,甦軍邊防軍要求炮兵增援,但是炮兵按兵不動;坦克本應在3月13日就抵達,但直到血戰正酣時才趕到,這又是為什麼?此外,1971年9月13日林彪出逃,其目的地是甦聯;而甦聯認為林彪是中甦沖突的罪人,為什麼他還要逃到甦聯呢?該文說,林彪曾為甦方提供大量情報,並與甦方一起“訂購”了珍寶島戰爭;林彪借戰爭來提高其在國內的政治地位(“九大”之後,林彪果然成為接班人,並寫進憲法);而甦聯則希望扶植林彪,假他之手推翻毛澤東。但是,這些只是一種影影綽綽的假說、猜想,體現的是作者豐富大膽的想象力,並無多少切實可靠的檔案資料依據。

  俄學者認為,雖然說就地理位置來看,珍寶島明顯屬于中方,對于甦聯也毫無軍事和經濟價值,但是,嚴重對抗的中甦雙方誰都不能示弱,否則就將處于不利地位;因此,認為甦聯只是讓自己士兵白白流血送命的觀點並無道理。

  珍寶島事件之後,中甦邊境沖突並未結束;在1969年8月,在新疆裕民縣巴而魯克山西部的鐵列克提地區,中甦之間爆發了類似的嚴重流血沖突。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認為,甦聯借制造沖突來壓中國妥協,回到談判桌前。

  1969年9月11日,甦聯政府總理柯西金從越南河內參加胡志明葬禮後,在北京機場與周恩來總理舉行政府間談判,之後,事態逐漸好轉,流血沖突才算告終。中甦雙方商定,保持邊界的現狀。有俄羅斯論者認為,此後,珍寶島已經在事實上屬于中國了。

  1991年5月19日,中甦簽署協議,邊界按照烏甦里江主航道劃分,珍寶島劃歸中國。1997年中俄東段邊界劃界完成之後,珍寶島就從法律上完全歸屬中國。

  沖突的影響及其後遺癥

  中甦兩國因關系惡化和軍事對抗而付出了巨大的經濟、社會代價。面對壓力,中國國內一度提出了“備戰”口號,消耗了大量資源;而對于甦聯來說,同樣付出巨大代價。當然,迄今為止,尚無關于對抗年代里中甦在經濟、社會領域付出代價的權威數據和研究成果。

  中甦對抗迫使中國的外交路線急劇轉變。中國徹底放棄了意識形態劃線,轉而尋求新的戰略盟友,與美國修好(其時,美國在越南深陷泥潭,開始收縮;與中國改善關系,可以幫助美國從越南體面地撤出,結束噩夢),中、美、甦戰略大三角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1975年越南建國後,在維持與甦聯的緊密關系的同時,開始將之前幫助其反抗美國侵略的盟友中國視為威脅,悄悄地泛起反華喧囂;並且自願充當甦聯的地緣政治工具,對周邊國家表現出侵略性,與中國關系惡化。

  甦聯在蒙古、中亞、遠東、東南亞方向對中國全面實施戰略和軍事壓力,這種態勢持續了將近20年,到戈爾巴喬夫執政末期才結束(中國強烈要求甦聯消除影響中甦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從蒙古撤軍;從阿富汗撤軍;令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如此長時間的對抗也使其國力受到很大牽制。1979年12月甦軍入侵阿富汗,對中國西部邊陲造成地緣政治壓力;但是,阿富汗也使甦聯遭遇了類似美軍在越南的命運,或許就是壓垮甦聯這匹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之一。俄羅斯有學者認為,中、美合作曾經為“解體”甦聯做出貢獻。

  珍寶島事件及其歷史記憶,對于中甦兩國的影響不可低估。對于甦聯國民來說,潛在的“中國威脅”似乎是一場噩夢。1973年9月5日,甦聯持不同政見者索爾仁尼琴發表《致甦聯領導人的信》,影響非常廣泛。索爾仁尼琴認為,在10年到30年內,甦聯面臨的主要危險是與中國的戰爭,戰爭將使甦聯失去6000萬人口,而且都是最優秀的人口;在這場戰爭之後,俄羅斯民族將不復存在。導致戰爭的原因,就是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對未開發的西伯利亞的巨大壓力和意識形態壓力;但雙方為了意識形態的純潔性,為了爭執是“列寧著作533頁寫的是真理、還是中國方面斷言的335頁寫的才是真理”這樣的問題爆發戰爭,顯然是不值得的。

  1991年至今,一些俄語國家中對于中國的消極態度和觀念,仍體現了中甦對抗時期的遺留作風,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某些反華消極言論,仍用“中國威脅”來嚇唬俄羅斯政府和國民;反過來,甦聯對中國咄咄逼人的高壓態勢,也曾在中國人的心底留下陰影。

  許多當事人的回憶也很難還原歷史真實,因為他們的職務、地位等原因,不足以讓他們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政治考量仍然存在,且許多細節涉及國家秘密。一些人言之鑿鑿的,其實只是部分真相——而部分真相,多半也就是假象(甚至可能是謊言);一些人為的神話、臆想大行其道。

  需要提及的是︰珍寶島事件的甦方親歷者維塔利‧布貝寧因立下戰功,逐步被提拔為將軍;在勃列日涅夫的過問下,他還負責組建甦聯特種部隊“小組”(即“阿爾法”小組的前身)。他曾在2004年出版了回憶錄《血染達曼斯基之雪》。作者在為甦聯一番辯護之後,也在書中寫下了惶惑︰“能在談判桌前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打一仗呢?”

  現在,中俄邊界問題已全面解決,而那些犧牲的生命和流血也並非無謂,我們要予以珍視;盡管說,他們都置身過程之中,是大歷史中身不由己的客體。我們必須讓歷史鮮活起來,獲得真知,積累智慧。

 


上兩條同類新聞:
  • Eyes on me/生日断脾气/姓名政治学 /丁天龙 震撼了美国人心灵/死囚
  • 天鹅/千年书法/日本沒有太監/魯迅惡搞/罕見色情戰/華爾街CEO們/毛遠新抖秘事/常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