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专辑:The Autumn Effect /項羽不肯過江東/誰把聶紺弩送進監獄
發佈時間: 3/22/2009 4:10:59 AM 被閲覽數: 12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专辑推荐】The Autumn Effect (13首) ------ by 10 Years /NN
     


Audio CD (August 16, 2005)
Original Release Date: August 16, 2005
Number of Discs: 1
Label: Republic

Track List:

01. Waking Up
02. Fault Line
03. Recipe
04. Cast It Out
05. Wasteland
06. Seasons to Cycles
07. Half Life - 10 Years
08. Through the Iris
09. Empires
10. Prey
11. Insects
12. Paralyzing Kings
13. Autumn Effect


 
 
 
 

 

不是自刎: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歷史真相


2009/03/20 


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于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于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贊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几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么項羽當年為什么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后,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后世關于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于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于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并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于是選擇一死了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于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斗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后還要卷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于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斗、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于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愿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于烏江考》中,詳細論証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于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余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他還通過《括地志》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証,項羽確死于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于《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并導致了以后的以訛傳訛。

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并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范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后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后仍忠于項王,抗拒劉邦。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這種說法同樣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根據《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從現在定遠東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區,越過江淮分水嶺,包括今滁縣西南境、肥東東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縣烏江的沿江一帶。晉太康六年在設東城縣界設置單獨的烏江縣。章學誠在《和州志補沿革》曾指出:“秦為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晉太康元年屬淮郡,其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說,在楚漢戰爭時期,東城是一個范圍廣闊的行政區域,烏江是包括在東城縣內的,因此司馬遷所說的“身死東城”與“烏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為避免同義反復而使用的描寫方法。

這樣看來,項羽的確是死于烏江,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戰爭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而且他治學嚴謹,在項羽之死這樣的大問題上應該不會妄自猜測。而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并為后人反復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讓人扼腕嘆惜

 

 

誰把聶紺弩送進了監獄?

太意外,太恐怖!


2009/03/21 




作者:章詒和

來源:南方周末

2008年春夏之交,謝泳從廈門出差到北京,我約了几個朋友一起吃早茶。邊吃邊聊,你一言我一語,無主題地東拉西扯。坐在身邊的謝泳低聲對我說:“最近,我看到一份關于聶紺弩的檔案材料,很吃驚。”

我問:“吃驚什么?”

他說:“聶紺弩的告密者,主要是像黃苗子這樣的一些朋友。”

我瞠目結舌,半天回不過神來。事情太突然,太意外,太恐怖!

謝泳說:“告密材料一直匯報上去,羅瑞卿批示:‘這個姓聶的王八蛋!在適當時候給他一點厲害嘗嘗。’”

難以置信!我的腦子全亂了。

一年后,我在2009年2月刊紀實版《中國作家》雜志上,看到了謝泳所說的《聶紺弩刑事檔案》(簡稱“聶檔”),全文十余萬字。作者寓真,系山西省資深政法工作者。他用事實說話,以解密了的檔案材料為憑,系統又完整地揭示出聶紺弩冤案的真相。“去馬來船相上下,長波大浪與縱橫”(聶詩),我一口氣讀完,大慟,大悲。淚如大河,決堤而下。文中之人,我大多認識,甚至很熟悉。但一部“聶檔”使他們的面孔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陌生起來。事實就擺在那里,一切都是無法回避,也無可辯駁:長期監視、告發聶紺弩的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好友至交。我必須認同作者的結論──聶紺弩入獄不是紅衛兵扭送的,也非機關造反派搗鬼,而是他的一些朋友一筆一划把他“寫”進去的。

詩人邵燕祥看了“聶檔”,內心非常沉重。他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里說:“今天的年輕人,看國外警匪片、國內電視劇,處處有線人、臥底、‘無間道’,諜影重重,英雄孤膽,看得緊張過癮,甚至心向往之。他們想必是想象自己處于‘正方’,才能這般心安理得。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父兄一不是殺人放火的黑道,二不是走私販毒的幫伙,卻在很長時段里,曾經生活在被監控、被告密的恐懼之中……”(《牢頭獄霸的前世今生》,載《南方都市報》2009.3.5)

聶紺弩戴上右派帽子以后,發配到北大荒勞動改造,于1960年冬季返回北京。告密行為是從1962年開始的。也就是說,聶紺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通過身邊的人及時匯報上去,并進入專政機關的檔案的。長年累月的告發檢舉,聶的問題性質日趨嚴重。依據事實,寓真把檢舉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戴浩(湖北人,電影家)、向思賡(湖北人,曾參加左聯,1949年后為中學教師)、吳祖光(戲劇家)、陳邇冬(作家、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鐘敬文(教授,民俗學家),他們與聶紺弩有著密切往來,到了“文革”時期,在人身自由被限制的情況下,被迫寫有交代檢舉材料。另一類是几年來(1962─1967)一直“積極配合公安機關”的,包括王次青(先后在出版總署和版本圖書館工作)、黃苗子等。

1962年9月12日遞交的第一份密告材料開頭是這樣的:“我昨天去找了聶,與他‘暢談’了一陣……一個晚上我得到了一點東西,破去不少鈔,總算起來在20元以上了。茲將他的談話,盡最大真實地記錄下來。”這第一段話里,單是“暢談”、“破鈔”以及“盡最大真實地記錄”几個詞組,其主動性就不言而喻了。一共寫了10頁。這里截取聶紺弩談論反右的片段:“你要殺人,你就殺吧,但是殺了以后怎么辦?章伯鈞一開始的時候就說:‘只要對國家、對大局有好處,你們要借我的頭,我也很愿意。’要借我(指聶)的頭,我也愿意,可是我話還是要說的。(著重,聲激憤)現在搞成什么樣子,他們要負責,全國都要負責,只有我們不負責,只有我們(手指連敲桌子)!”不得不佩服人家的記性和手筆,寫得形神兼備。

由于坐探當得出色,到了1964年,聶紺弩的反動言行和寫作,就被頻頻搜集起來,摘編成專政機關的簡報送到了高層。告密者行文如操刀,字字見血,刀刀入肉。于是,就有了那個“王八蛋”的批示。羅瑞卿還批示道:“聶對我黨的誣蔑攻擊,請就現有的材料整理一份系統的東西研究一次,如夠整他的條件……設法整他一下。”

到了1966年春的“文革”前夕,聶紺弩的“反動”言論已有上百頁之多。內容有關于寫作的,有關于文化的,更多的是對時局的議論。2月18日的材料匯報聶的言論如下:“現在農夫也不好當。從前的農夫向地主納了地租之外,那塊地怎么種,他有完全的權利。現在的農夫一點權利都沒有……這樣的制度是無法搞生產的。”“現在主要問題是人的權利問題,自由問題……”像聶紺弩這樣的在野文人、失意墨客、當代清流,即使發配北大荒,也不可能“出世”。他們打探的是朝廷,挂念的是天下,感興趣的是政事。聶紺弩只要與同類聚會,三杯酒下肚,那議論與牢騷就一起冒出來了。他思想敏感,獨具慧眼,在驚人之語中,有深刻,有調侃,也有偏頗。這是中國文人需要的心理安慰,也是十分渴望的精神釋放。

都是几十年的朋友,都是頭戴右派帽子,都是有才氣的文化人,誰防備誰?時局盡管緊張,無奈聶紺弩是“潭深千尺歌尤好,酒滿三巡肉更香”(聶詩)。好友加好酒,他說話就越來勁,話的分量也就越重。1965年8月4日,几個人在聶家一起吃晚飯。飯后,聶紺弩談興來了,大放“厥詞”。他說:“有許多事情,我們會覺得奇怪,你想:一個普通人,總不能不看報紙吧,天天看報紙都看到自己怎樣偉大,怎樣英明,你受得了受不了?從個人來講,不管怎么偉大英明,也總有不偉大不英明之處。從黨和組織來說,不管怎樣正確也總有不正確之處。都好了,都對了,都正確了,那就是什么呢?那就是完了。這是不可能的,是不辯証的。”我看得出來,寓真公布的檔案材料是經過嚴格挑選、細心鋪排的。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那些異常激烈的言論,其實并未刊出。聶紺弩和我父親(編者注:章伯鈞)一樣,在私人聚會的場合,會直呼其名,會拍桌子瞪眼睛地大罵,還會講臟話。出語刻毒和文風犀利是等量的,都是思想光芒的投射!這才是聶紺弩。

聶紺弩怎么會和這樣一些人往來?理由太簡單了:因為他只能和這樣一些人往來,就像反右之后我的父母只能和羅隆基等人往來一樣。1961年,聶紺弩剛從北大荒回京。為自己的工作安排,特意拜訪老朋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邵荃麟。邵接待了他:斟了一杯酒,送了兩包煙。隨后說:“老聶,你不要再找我了,你的事我做不了主啊。”后來,聶紺弩寫下這樣的詩句:

空屋置我一杯酒,也無肴核也無糖。

其時三年大災害,誰家有酒備客嘗。

舉杯一飲無余瀝,淚落杯中淚也香。

臨行兩包中華牌:

老聶老聶莫再來,我事非盡我安排。

獨攜大赧出君門,知我何世我何人!

知我何世我何人──讀著這樣沉痛的詩句,我能想象出聶紺弩的狼狽與赧然,能體味到他內心的屈辱和憤然。現實的處境及困頓,他只得與同類為伍了。

因為都以現行反革命罪入獄判刑,我與聶紺弩是難友。1978年我出獄后,在聶家有一次痛飲和暢談。我與他互相交換“案情”。

他問:“小愚,你是因為什么進去的?”

我說:“兩條,一是反動言論,二是寫反動日記。”

聶大笑。說:“好哇,小愚和我犯一樣的罪。我是說反動話,寫反動詩詞。”

我說:“我的反動話,主要是攻擊江青。”

聶大悅。叫道:“李大姐(編者注:章詒和之母李健生),小愚和我惡毒攻擊的是一個人!來,為了這個,我們要單獨喝一杯。”

我告訴聶紺弩:當時專政機關認為,章詒和光有別人檢舉的反動言論還不夠,要把她釘死在罪行上,還必須有文字。于是,指使劇團造反派出面抄走了我的所有日記、札記、手稿,共17大本。他們終于找到所需的証據。白紙黑字,跑不掉了。聶紺弩也如此!“王次青寫的檢舉材料,主要是關于聶的言論”,還需要白紙黑字的東西。這東西,就是詩了。詩是要人欣賞的,特別需要有鑑賞能力的人欣賞。所以,聶每有新詩,都要出示于人或寄贈好友。黃苗子既是識者,又是好友。“聶紺弩贈詩較多的是給黃苗子,但送給黃的詩篇,不知為何都進入了司法機關。”可惜,公安機關的人不懂詩,于是上面又指示:“這些詩要找一些有文學修養的人好好解釋解釋,弄明白真實的意思。若干典故也要查一查。”詩無達詁,古體詩含蓄、工整、優雅,內涵無窮的寓意。你可以從正面理解,他可以從反面來分析。大量的聶詩,找誰來破譯?公安機關負責人還是聰明,說:叫詩的提供者來當詮釋者。黃苗子也沒有辜負他們,把每首詩里的“反意”都摳了出來。書中,寓真列出許多首詩。這里,僅舉三例。

冰道

冰道銀河是又非,魂存瀑死夢依稀。

一痕界破千山雪,匹練能裁几件衣。

屋建瓴高天并瀉,橇因地險虎真飛。

此間多少降龍木,月下奔騰何處歸。

這首詩作于北大荒。前面六句是描寫利用冰道運送木材。問題是最后兩句,大意是:當年為了保衛大宋江山,楊家將費了許多勁,去找降龍木,降龍木這種寶貝在北大荒這里卻有的是。意指在那里勞動的“右派”都是天下奇才。但是,在這月色茫茫的夜里,一任它在冰道上滑走,它們將滑到哪里去呢?

吊若海

鐵骨鋼筋四十年,玉山驚倒響訇然。

半生兩袖多奇舞,一死雙冠夠本錢。

不信腸癌能損爾,已無獄吏敢瞞天。

只身攜得雙兒女,新婦飄零何處邊?

若海是指黃若海,青年藝朮劇院的演員,1957年的“右派”兼反革命,在勞改中患腸癌,于1960年死去。詩意是:40年來你的身體像鐵骨鋼筋一樣結實,可是忽然就死去了。你這半生是個演員,劇演得好(多奇舞),死的時候又戴著“右派”和“反革命”兩頂帽子,真是夠本錢了!我不相信單是腸癌就能要了你的命,是那些“獄吏”平日不早向上面報告,不替你醫治,才使你喪了命!直到你死了,他們再不敢隱瞞上面了。可憐的是你那孤孤零零的妻子帶著一雙兒女,他們在這茫茫人海中飄零到哪里去呢?

轱轆體之一

紫傘紅旗十萬家,香山山勢自欹斜。

酒人未至秋先醉,山雨欲來風四嘩。

豈有新詩悲落木,怕揩老淚辨非花。

何因定要良辰美,苦把霜林凍作霞。

1962年秋,聶紺弩與麥朝樞(“民革”成員,戴過“右派”帽子,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等游香山,麥以詩寄聶,中有“紫傘紅旗十萬家”之句,聶取之作轱轆體五首,這是其中一首。這首詩似有所指,有可能是影射國際或國內形勢,主要意思包含在后面六句。大意是:在這深秋的時刻,秋風颯颯,山雨欲來的前夕,面對這落葉蕭瑟的景色,傷感得寫不出詩來,也怕拭清我這昏花老眼去辨認那些是非。秋天就是蕭瑟的秋天,可是有些人偏要把它說成是美麗的,矯揉造作地把木葉凍作彩霞來裝點這蕭條世界。

有了言論,有了文字,罪証齊備,抓捕聶紺弩的日子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他是有預感的,鐘敬文也勸他焚詩,聶紺弩有些慌張,開始燒詩,還跟別人(如黃永玉)打招呼:“你就罵我好了。罵我什么也沒關系……說頂討厭聶某人也可以,但你不必提到我做詩呀!”然而,一切都晚了。“四顧茫茫余一我,不知南北與西東”(聶詩),處于絕境的詩人,感到深深的孤獨。

用文化人監視、告發文化人,決不是我們這里才有的,也非今天才有。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不少審查官就是19世紀俄國作家。在德國,著名的海德格爾就對老師胡塞爾實施“無形”迫害。我們國家自先秦以來就有了告密制度,最有名的則是朱元璋的錦衣衛。極權制度是制造告密者的根源,統治者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告密者,而每一個人又都可能被告發。這樣,朝廷才便于監視和控制,政權才能有效打擊異端,及時翦除異己,以鞏固統治。“文革”期間的告密行為是在“革命”“正義”的旗幟下進行的,只要能夠保衛紅色江山,無論怎樣告密,采取何種方法,哪怕是告發父母,哪怕是暗中竊聽,都是好樣的,也都是“合法”的。所以,告密者毫無負罪感。有關部門所網羅的告密者,大多是有特長、有才氣、有成就,也有些名氣的人。因為只有他們,才有可能接觸到政壇人物、思想精英和文化大家。一旦你被盯上了,那么政治厄運就悄然逼近,自己還渾然不知。

這里,我還要說一句,黃苗子永遠不知道,就在他監視密告聶紺弩的同時,也有一個文化人在監視密告他。

的確,聶紺弩平反后,依舊和告密者往來、吃飯、聊天、唱和。難道他不知道是誰出賣了自己嗎?不知道黃某人曾給自己注詩嗎?我知道他知道,他完全知道。1982年10月25日聶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這樣寫道:“我實感作詩就是犯案,注詩就是破案或揭發什么的。”我是過來人,對此深有體會。比如預審員問:“你說過周恩來喜歡孫維世嗎?”一聽,立馬知道這句話,我是在什么場合、什么時間講的,又是誰檢舉的。聶紺弩當然清楚誰是告密者。那為什么他毫不“計較”呢?

作者寓真有十分中肯的分析:一個原因是戴浩、向思賡、吳祖光、陳邇冬、鐘敬文等人的檢舉是在“文革”中聶紺弩遭關押后,被迫寫出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聶紺弩的超凡絕俗,大度豁達。但是,我認為他的淡然處之,是因其內心有著更深的痛與苦,不可對人言的痛與苦。事情不是那么簡單。聶紺弩出獄后,常常突然不講話,一連數日向壁而臥。有一次,聶的夫人周穎來找我的母親,說:“你快去看看老聶吧,我實在拿他沒有辦法了。”

母親帶著我去了。聶紺弩翻身起床,并打發周穎去買熟食。周離開房間,一直沉默的他劈臉問道:“海燕(聶之女)的自殺,你們為什么不告訴我真相?”

母親沉默。

“你知道海燕的遺言吧?”聶紺弩問。

“知道。”母親答。

“她在紙上寫的那句話,我會琢磨一輩子,除非我咽氣。”

母親勸道:“老聶,你不要這樣,事情過去了。”

“李大姐,你怎么也說這個話!事情能過去嗎?”他用手不停地戳著心臟部位,自語:“永遠過不去。永遠過不去!”

母親不做聲。

“你不說,我來說!她的遺言就是她的死因,李大姐……你說海燕發現了什么……”母親聽不下去,伸出一只手掌,斷喝道:“老聶,不要講了,我不許你講。”

所有的人都哭了。有的事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慘苦,而聶紺弩每日每夜地面對這個慘苦。你說,他還有心思去“計較”別人嗎?聶紺弩死前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我很苦。“聖朝愁者都為罪,天下罪人竟敢愁”(聶詩),他在世,堅不可摧,他死后,精魂不散。

聶紺弩去世后,出賣他的人寫懷念文章,那里面沒有一點歉意。

人在陰影中呆久了,便成了陰影的一部分。有些東西靠生命和時間,是無法帶走和沖洗干淨的。即使抹去了,想必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以另一種形式與我們不期而遇。

2009年3月淚書于北京守愚齋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專訪羅大佑:北京松綁了 中國就松綁了/震撼全球的人體之最
  • 天使的翅膀/迅速加快城市化進程/ 照片欣賞/毛澤東《資治通鑑》讀過17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