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易中天講先秦諸子/曾國藩爲何能打敗洪秀全?/真實的保爾柯察金
發佈時間: 3/30/2009 1:25:36 AM 被閲覽數: 15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ips: 如果播放不流畅,可点暂停键等待后台下载完毕后再观看

百家讲坛20081025 -- 实话孔子之五:谁是好学生 03

 

 

 

  了不起的美国 “钢琴公主”

    艺人, 慈善者 琳达·珍蒂 /种菜得菜

 

     

"了不起" - 这三个字是菜农我看完关于琳达报道和演奏后的第一感受, 此女侠之综合能力,才华及魅力绝不亚于那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理查德 克莱德曼。

1. 简介:

琳达·珍蒂(Linda Gentille) 是当今美国优秀的古典音乐兼流行音乐女钢琴演奏家之一,由于其钢琴演奏具有其独特的感染力,加之容貌姣好, 而被音乐界誉称为“钢琴公主”。她的导师、钢琴表演家列勃拉斯(Liberace)对她有过这样的评价:“琳达的钢琴演奏如同她本人一样美丽、动人。” 美国舆论界称她为“演奏与容貌一样令人心动的钢琴艺术表演大师”、“是手指在琴键上飞舞得最快、最浪漫激情的女人”。



The American Piano Show (Trailer)









琳达出生于美国加州洛山矶,九岁学弹钢琴,后就读于美国戏剧艺术科学院,是钢琴表演家Liberace的得意门生。 她曾应里根总统邀请在白宫演出,获得过白宫优秀演出奖。在美国无线电广播城音乐大厅(Radio City Music Hall)连续十年创下了成功之举,并荣获优秀表演奖。她的演出节目录音带、唱片和VCD,在全球十五个国家常年销售。

琳达钢琴表演的风格是她善于把古典乐曲和当代精品交织成一体,弹奏大众喜闻乐见的效果。据说她发明了“弗雷曼可”的弹奏技巧,弹奏出华丽的音响效果。 她的老师Liberace评论说:“琳达是在琴键上手指飞舞得最快的弹奏家,我都望尘莫及。” 她自己说:“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的手指”。

从贝多芬到格什温,从百老汇歌舞剧到奥斯卡电影音乐,从古典流派到现代迪斯科、爵士乐风格,她都能信手弹来。 琳达的记忆力过人,她能熟记成百上千首大众喜闻乐听的乐曲,由听众任意点歌十首,然后她倒数着次序一气连弹完。

她的钢琴演奏有惊人的表现热情。她创造了拟舞蹈化的钢琴演奏风格: 如指尖爬音,八度跳跃,和弦联弹等,加上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使她的钢琴表演成为大众喜闻乐见并且非常有娱乐性。

2. 中国情:



琳达是到过中国大陆城市最多、举办个人音乐会最多的外国艺人。自1997年她七次访华巡演中,她先后走访了六十多个中国城市,共举办一百零九场个人现代浪漫音乐会。琳达骄傲的做到了“三最”,即来华举办个人巡回演出次数最多的艺术家;到过中国城市最多的艺术家;在华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场次最多的艺术家。



除了外国著名的音乐外,琳达还特别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她弹奏出来的中国民族音乐《梁祝》、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呈现出别样演绎。她学过九种语言,能用英、法、德、意、西班牙、中文、日语在音乐会上与听众交流,使得演出气氛非常融洽、热烈。



The Chinese Piano Show






琳达十分了解、热爱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以及痴迷她音乐的中国观众、中国儿童。她说:“能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演出,对她以及她的事业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非常幸运与光荣。”看到中国有这么多热爱钢琴艺术的儿童,每年来到中国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是她最期盼的旅行,她希望用自己的音乐给孩子灵感。



Chinese Piano Princess; Orphans








3. 慈善者:

令人敬佩的是,琳达同时是慈善者,在每次访华巡演中,只要时间允许她都要到当地的福利机构进行访问,捐钱、捐物,尽她一份微薄之力。 她是“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会员,一位忠实的素食主义者。每年她都以环境为主题在欧美巡回义演,倡导热爱环境,热爱动物。

琳达同时也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自八十年代起,她与美国歌唱家吉姆·依斯特合作义务在美国电视台录制“热爱音乐,远离毒品”公益节目,告诫人民要健康的生活。

琳达说:“音乐是她终生热爱与追求的事业,博爱、生命则是她生活的全部。”



注:
以上根据网络资料文字裁贴编辑,非原创。
 
 
 
思想的曆史 -- 易中天講先秦諸子百家争鳴
 
 
兩千五百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處于劇烈的變革之中。爲了解決社會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社會上先後出現了以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爲代表的許多學派。他們著書立說,相互論戰,引發了一場曆時達300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也迎來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這就是先秦諸子百家争鳴。

   百家争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奧林匹克
● 儒家關注文化,留下的是仁愛、正義、自強。
● 墨家關注社會,留下的是平等、互利、博愛。
● 道家關注人生,留下的是真實、自由、寬容。
● 法家關注國家,留下的是公開、公平、公正。

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争鳴》分成六部,《實話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後果》和《繼往開來》。前四部交代清楚百家争鳴“是什麽”;第五部要回答“爲什麽”,即春秋戰國時期爲什麽會有百家争鳴;第六部是回答面對這麽寶貴的文化遺産,我們該“怎麽辦”。

--------------------------------------------------------------------

【先秦諸子百家争鳴】第一部《實話孔子》.

先秦諸子的學說,各成一家之言,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其中,最重要的且影響力最大的,便是儒家學派。那麽,要了解先秦諸子百家争鳴,我們就先從儒家說起。儒家的創始人,是被後世尊稱爲“萬世師表”的孔子。

孔子,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10月11日12日起做客《百家講壇》(雙休日講課),爲我們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先秦諸子百家争鳴】第一部《實話孔子》.
 

01-夫子何人

孔子是什麽人?你拿這個問題去問中國人,十有八九他會告訴你:孔夫子是大聖人!而且在孟子時代,孔子是聖人,早已定論。孟子說:聖人有四種,孔子是其中的一種,聖之時也。這“時”字,就是時間的時,時代的時,時髦的時,時尚的時。那麽,這個聖之時也是什麽意思呢?

魯迅先生說:那隻能翻譯爲“摩登聖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時尚聖人。這當然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的原意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聖人有好多種,有特别清高的,有特别随和的,還有特别識時務的。孔子是不是特别識時務的聖人?關于這一點,以後會講到。

現在的問題是,說孔子是聖人,他自己同意嗎?不同意。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聖人和仁人,這兩個稱号,我不敢當。但是,孔子活着的時候,就有人想說孔子是聖人。當時有一位官員,去找孔子的一個學生說:你們的老師恐怕是聖人吧?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他怎麽那麽有才,真是多才多藝啊!

孔子的學生說:那當然了!固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是老天爺讓我們的老師當聖人的,不但當聖人,而且還讓他多才多藝。孔子的這個學生是誰呢?是子貢。

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他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排行第二,第一是子路。子貢非常聰明,擅長搞外交,搞政治,也擅長做生意。他是孔子學生中最有錢的,據說孔子周遊列國的費用,都是他贊助的。他和孔子的關系,非常親密,也很随便。

有一次,子貢去問孔子:老師,您看俺這個人怎麽樣?賜也如何?請大家注意,你們在讀《論語》的時候,對話人之間稱呼,孔子的學生,同老師講話的時候,隻能說自己的名,不能說自己的字。字是一種尊稱,字是稱别人的。自己說自己,不能用自己的字。比方說一個電視劇中,曹操不能說我曹孟德如何。曹操隻能說:操也如何。這是禮節。

子貢問老師:賜也如何?孔子說:你是個東西。器也。什麽叫器?器就是器皿,比如說盤子,杯子,瓶子等。但是,孔子說的這個器,不單單是指器皿,廣義的說,就是一種東西。

子貢又問:那老師您看,我是個什麽樣的東西呢?何器也?孔子說:你是個飯桶啰。瑚琏也。瑚琏是什麽?是宗廟裏放米飯,放糧食的禮器。所以,瑚琏是什麽呢?實際上就是高級飯桶。

當然,也有學者認爲,孔子這是在表揚子貢,說你很厚重,很高貴,像瑚琏一樣,你是個禮器。但是,孔子還有一句話,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東西,這不是罵人,意思是說,君子他不能是有固定用途的一個什麽東西。君子追求的是什麽呢?是道。道,在器之上,你要求“道”,而不要把自己定爲成一個“器”。我覺得在這個地方,孔子是在敲打子貢。

孔子,爲什麽要敲打子貢?因爲子貢這個人,太聰明。人一聰明,他就會有毛病:耍小聰明,賣弄聰明,炫耀聰明。據《論語》記載,子貢這個人喜歡方人。“方”是什麽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譏諷,一種說是比較。其實,這兩種解釋,在我看來是一回事。

子貢這個人,老喜歡拿自己和别人比,比的結果總是人家不如咱。這樣,他說起話來就不太好聽,特别是說到别人的時候,就帶一種諷刺的口吻。孔子覺得這不行,對這樣的學生得敲打敲打。所以,孔子就說:賜,你就那麽優秀嗎?賜也賢乎哉?我,就沒有那閑功夫,夫我則不暇。來把别人跟自己比,覺得别人不如自己。

孔子這樣說是對的。一個人,不要老和别人比,現在,很多人就是喜歡拿自己跟别人比。比的結果,無非是兩個:一種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這叫人比人氣死人,結果給自己惹來一肚子氣。還有一種比下來就覺得别人處處不如自己,結果是驕傲自滿。所以,孔子說,我沒有那個閑工夫。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長處,每個人都有優點,要多看别人的優點,少看别人的缺點,不要去挑别人的毛病。多想想别人有什麽比我強的地方,你把這個長處學過來,從張三那兒學一點,從李四那兒學一點,再從王五那兒學一點,你不就學了三個長處了嗎?如果你從張三那兒看一點毛病,從李四那兒看一點毛病,再從王五那兒看一點毛病,你自己就有仨毛病。

孔子敲打子貢,敲打歸敲打,欣賞歸欣賞,孔子非常喜歡子貢。孔子臨終的時候,子貢趕來看他,孔子說:賜,你爲什麽來得這麽晚?我死了以後,我的這些東西誰來繼承啊?

孔子去世以後,子貢就發起了一場“造聖運動”,就是要把孔子打造爲聖人。當時,社會上刮起了一股風,要否定和貶低孔子。而且,就拿子貢來說事,說子貢就比他老師強。那麽,子貢會怎麽回答呢?

當時,社會上刮起了一股風,要否定和貶低孔子。而且,就拿子貢來說事,說子貢就比他老師強。那麽,子貢會怎麽回答呢?

子貢就出來說:你們懂什麽啊?我端木賜,我這個房子,院牆很低,隻有肩膀這麽高,你們一看就知道,裏面的房子怎麽樣,什麽都看得一清二楚。我們老師的房子,是深宅大院,你恐怕連門兒都摸不着,你哪知道他老人家的深淺啊?别人再優秀,那不過都是丘陵,我的老師是太陽,是月亮,誰都超不過他。

所以,那位太宰來問子貢:你們老師可能是聖人吧?子貢馬上回答:那當然了!老天爺就想讓我們老師當聖人。

孔子在世時,他謙虛地不敢承擔“聖賢”之名,但是兩千多年來,孔子一直作爲“萬世師表”而被世人所敬仰。傳說孔子有弟子3000,其中賢達者有72人,“孔聖人”的名号,便是在孔子逝世後通過弟子的傳播,得到鞏固的。

既然孔子并不同意,别人稱他“聖人”,那麽,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孔子說:太宰和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知道我,你們知道我嗎?我小時候是很貧賤的,因爲我貧賤,所以我會幹很多髒活,苦活,累活,下賤活。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個大聖人,不知道孔子小時候是苦孩子。孔子祖上原本是宋國的大貴族,慢慢地家道衰落,最後在宋國待不下去了,移民到魯國。到了魯國以後,孔子的父親做過邑宰,相當于現在一個縣級幹部。孔子3歲那一年,父親去世,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孔子小時候幹過很多活,做過季氏大夫的家臣,看過倉庫,喂過牲口,做過會計。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這裏有一個問題,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是什麽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說:我不是聖人,我會的是些下賤活,我怎麽會是聖人呢?君子是不會做這些下賤活的。另一種解釋是說:我之所以多能,是因爲我從小吃過苦,我會幹很多别人幹不了的活。那些養尊處優的人,會有這麽多能耐嗎?

關鍵是,在這裏,君子二字怎麽解釋?我認爲此刻的君子,是君子的本意,就是君之子。就像公子,公子的本意是什麽?是公之子。再翻譯過來,就是上等人。上等人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哪會做這些?隻有窮人的孩子,才早當家呀。孔子小時候受過那麽多苦,他才能夠多才多藝,所以,他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傾向于後一種解釋,我認爲,孔子之所以最後成爲聖人,與他小時候的吃苦分不開的。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要多吃點苦,而養尊處優,嬌生慣養,并不是好事。現在,不是有這麽一種主張嗎?年輕人,考上大學以後,保留學籍一年,然後去當兵,當工人,當農民,讓他們知道一點人間的疾苦,對他們的成長有好處。

退一步來講,即便孔子講的這話,不是我解釋的這個意思,我覺得也很了不起,因爲這個時候孔子已經非常有名了。雖然他不承認自己是聖人,至少也是一個文化名人。一個人成名以後,往往不願意說自己年輕時候的那些苦難遭遇。事實上,孔子最後,他也看不起以前他自己所做的那些事,他稱之爲鄙事,下賤活。後面還會講到,他反對學生學農。盡管他看不起,但是他能實事求是地說出來,我覺得也很了不起。僅憑這一點,我們将敬重他老人家一輩子。

孔子,他不承認自己是聖人,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吾猶人也。你要說孔子就跟咱們一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這好像也說不通,他總得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吧?

我覺得孔子是一個學人,理由有三條:一個是他好學,二是他博學,三是他活學。

第一,孔子好學。他的名言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甚至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稱自己是什麽?丘。因爲孔子講這句話的時候,他沒有特定的對象,他謙稱用丘。這句話是說,一個十戶人家的地方,就有像我孔丘這樣又忠誠,又厚道的人。但是,像我孔丘這樣好學的,沒有。甚至有人問他說,你的學生中,誰好學?他說我的學生中,有一個好學的,是顔回,顔回死了。顔回死了以後,就沒有了。

孔子對于好學這兩個字的評價是很高的,在忠信之上。

第二,孔子博學。當時衛國有一個人,去問孔子的學生子貢,仲尼焉學,什麽意思?是問,仲尼的學問那麽大,他是跟誰學的,從哪兒學的?注意這裏的稱呼,仲尼是孔子的字。在《論語》一書中,對孔子有各種稱法:孔丘,仲尼,夫子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吻。

爲什麽會問這個問題呢?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好奇,還有一種是質疑。現在社會上的人,都有好奇心,如果看見一個學問特别大的人,他會琢磨琢磨你,哪個學校畢業的?學的哪個專業?哪個老師教的?他得問問你,你答不上來,你就是一個騙子。你的學問,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

問題是,孔子他恰恰是個沒有老師教的,用今天的話來講,他是自學成才。那麽,對這個問題怎麽回答?你自學成才,你沒有受過正規高等院校的訓練,好像總覺得有點可疑。

子貢很聰明,他說,文武之道,未墜于地。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創造的那個文化,他們的精神和精髓,叫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它沒有淪喪,沒有消亡。在哪兒呢?還在民間,在每個人那兒都有。所以,子貢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文武之道,到處都有,就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我們老師哪兒不能學呢?幹嘛非得要有專門的老師,專門的學校,專門的專業呢?用不着啊!

子貢的回答,相當漂亮。我們都知道,英雄不問出處。一個人隻要你有真學問,隻要他講課講得好,你管他哪個學校畢業的?你管他是跟哪個老師學的?

我很贊成李零先生的觀點,他在《喪家狗》這本書裏,有一個觀點,他說:學無常師才叫大師。什麽叫大?有容乃大。什麽叫師?可法曰師。就是說你的容量非常大,兼收并容,這才是大。而你的這種學識,别人是可以學習的,這才叫師。加起來才能叫大師。

但是,在今天,總是有一些拘泥的看法。有一個達巷黨人,什麽叫達巷黨人?達是地名,這個地方叫達。巷,就是街道,裏巷的意思,黨就是他講的這個地方,比方說一個鄉,叫鄉黨。現在陝西人還保留這樣一種稱呼,見了一個陝西人,俄陝西人,你陝西人,鄉黨,老鄉的意思。

在達這個地方,有一個老鄉,他說: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第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這話傳到孔子那兒,孔子就跟學生說:我幹什麽呢?我當馬夫吧!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鄭玄和朱熹解釋說,這是達巷人在誇孔子。說孔子這個人,太偉大了,太博學了,他的學問樣樣都好,我們甚至都不能叫他爲某某專家,隻能叫他大師。而孔子謙虛地說:我哪兒是什麽大師,我就是一個趕車的。這是一種解釋。

另外有一種解釋,像楊伯峻先生,林語堂先生,李零先生,他們認爲:不是。認爲這是一種譏諷,或者是一種歎息。

楊伯峻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他所著的《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等書,都是我國古籍翻譯的重要著作。林語堂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曾撰寫《孔子的智慧》一書,将我國的儒家學說介紹到西方社會。李零先生現爲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在知識界引起巨大反響。

那麽,這三位學者,對于孔子的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這句話,各持什麽看法呢?

楊伯峻先生認爲,達巷黨人的意思是歎息,說孔子這個人,博學是博學,沒有專長,什麽專家都算不上,太可惜了。林語堂先生的解釋是什麽呢?說孔子這個人,樣樣都通,樣樣稀松。什麽都知道一點,什麽都不精。

那麽,李零先生怎麽解釋的呢?李零先生說:這是一個比喻,孔子說,我做什麽呢?如果要做一個專家的話,我是做射擊手,還是做馬車夫呢?射擊手的特點是什麽?盯準一個目标,不能亂動,這是一種專家型的學者。馬車夫是趕着車到處跑,是一種非專家型的學者。孔子說,我選擇做馬車夫,也就是說,孔子并不認爲一個人一輩子,隻能做一種學問,别的學科都不能涉及。

第三,孔子活學。孔子的學問都是活學問,他不做死學問。他“學無常師”,主張“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他不但在書本上學,也在社會中學,在生活中學,在實踐中學。

作爲萬世師表的孔子,首先是一個好學,博學和活學的人。在《論語》一書中,共有64次提到了“學”,從開篇首句的“學而時習之”,到“學而不厭”,再到“敏而好學”,“學”的精神始終貫穿孔子的思想和行動。

那麽,孔子的學問爲什麽這麽好呢?有三個原因:第一是悟性,第二是貫通,第三是實踐。

孔子講究做學問要有悟性。有一天,孔子突然問他的學生子貢,你覺得你和顔回兩個相比怎麽樣?汝與回也,孰愈?前面我們講過,子貢這個人老喜歡和别人比,比的結果,都是别人不如自己。

你跟顔回比比,怎麽樣?子貢這一回學聰明了,子貢說,賜也何敢望回。我端木賜怎麽敢和顔回比啊?回也,聞一以知十。回這個同學,老師教他個一,他回去一琢磨,會想出個十來。賜也,聞一以知二。我賜呢,都想不到二啊。

孔子很贊同,點了點頭,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吾就是我,汝就是你,與就是贊成的意思。我贊成你的說法,你是比不上顔回。請注意這個地方,子貢稱顔回什麽?回。顔回,字子淵,回是他的名。子貢沒有叫他顔淵,是不是子貢對顔回不禮貌呢?不是,因爲在跟老師說話時,提到其他同學,必須說名,不能說字,而且後來一直延繼這樣一個禮節。

子貢爲什麽比不上顔回?回也,聞一以知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舉一反三,有悟性。學人文學科的,悟性比什麽都重要,這是我的觀點。我覺得,學校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悟性。以前,很多人認爲,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播知識,我是不太贊成的。知識當然要傳授,但是,知識不如方法,方法不如智慧。

有一次孔子跟子貢說:賜,你們是不是覺得我這個人,就是讀書讀得多,知識多,記性又好啊?子貢說:是啊!不是嗎?然,非也?

孔子說:非也!不是,我這個人,不是書讀得多,知識多,記性好。予一以貫之,我做學問的訣竅是用一個東西去貫穿它。什麽東西,孔子沒說,我們可以去領會。

也就是說,我們做學問,我們學習,一定要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基本觀點,可以是基本方法,可以是内在邏輯,這叫綱舉目張。你沒有綱,你這些目是沒有用的。可惜我們很多人,都沒有記住孔夫子的教導,老是喜歡比知識多,這就說到孔子的第三條,實踐或者說有用。

孔子非常強調實踐,因爲孔子的學問主要是兩門:一個是政治學,一個是倫理學。這兩門學問,都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問。政治學,倫理學是必須要實踐的,不實踐就不知道你的觀點是對是錯。

政治學要在哪兒實踐?官場。倫理學要在哪兒實踐?社會。實踐政治學和倫理學必須幹什麽?做官。你隻有做官,才能推行你的政治主張,才能進行政治學的實踐。你隻有做了官,你才能敦風化俗,你才能進行倫理學的實踐。

由于孔子的學問,就是這樣一種學問,這就注定了孔子他必須做官。

那麽,孔子,他想做官嗎?我們下集告訴大家。

 

 
 

 
文化的底蘊:曾國藩爲何能打敗洪秀全?
 

 

廣南子

湘軍有個“彭打鐵”

讀太平天國洪秀全,讀湘軍曾國藩,始終在思考:曾得到那麽多人民擁戴的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國,爲什麽最後讓曾國藩讓湘軍給打敗了?爲什麽太平軍越打越少,越打越不能打?而湘軍越打越多,越打越能打?諸多因素中什麽才是最主要的?

翻讀湘軍,除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等人,一個湘軍将領引起我的注意,他叫彭玉麟,人稱“彭打鐵”.何謂“彭打鐵”?不徇私情,秉公執法,狠!

狠到什麽程度?僅舉一例.

一秀才家有美妻,兩江總督李鴻章之弟看中,誘至署中,逾月不歸.秀才經縣經府逐級上訴無人理睬後瘋之,逢人便訴其妻讓人強行霸占.一日偶遇“彭打鐵”,聞知來龍去脈,彭代寫狀詞後面見李鴻章.

寒喧客套之後,彭佯作不懂之态請教李大人:“有人誘奸百姓之妻該如何?”李答:“當殺.”又問:“官吏誘占百姓之妻當如何處置?”李答:“當殺.”再問:“封疆大吏子弟誘占百姓之妻,法律又該如何裁決?”至此,李鴻章始知“彭打鐵”來者不善,但仍說:“當斬.”

餘下細節不必贅述,“彭打鐵”逼着李鴻章交出了其弟.

李大人的這個弟弟久爲母親寵愛,“彭打鐵”一逼,就那麽大大方方的将他交出來嗎?李聞知劣弟罪行,臉色大變,此事李确實不知.也以此再三向彭求情,彭不允,直到其弟服毒而死,李府一片大哭後方謝罪退出.

兩江總督之弟犯法,“彭打鐵”倘且如此不給面子,他人違紀違法遇上這位湘軍的黑臉包公,可想而知.彭後任巡江大臣後,訪知文武貪官一律嚴懲.且來往無常,行蹤不定,說不上何時就出現在你的眼前,讓你防不勝防.

“彭打鐵”現像說明了一個問題,即湘軍具備一種讓“彭打鐵”這樣的人,存在下去的組織制度和道德文化認同.如果他在李鴻章這找不到相同的政治道德和文化道德認同,找不到對應,他是實現不了他對瘋秀才的承諾的,瘋秀才是不會和妻子團圓的.

由李鴻章繼而審視曾國藩,你會發現湘軍的領兵之人之政治、文化、道德修養.相比之下,再來看看金陵城裏的洪秀全,這個所謂的農民革命領袖,後來在宮裏誰都不敢擡頭瞅他,“爺像不準常人望.”諸王見他都得事先申報層層過關.最後,凡是洪姓之人統統提官,安插到重要崗位,把個金陵城弄得烏煙瘴氣, 這種氛圍裏能出“彭打鐵”之類的人嗎?

所以,“彭打鐵”現像不是偶然的,不是一個單一現像,它是當時湘軍治軍帶兵之嚴的一個縮影.這樣一支軍隊打敗太平天國就不難理解了.

但湘軍有“彭打鐵”,大清有湘軍有曾國藩爲什麽沒能強大起來呢?後來也洋務運動了卻還是不行呢?究其原因,湘軍和“彭打鐵”的進步,隻是相對于太平天國洪秀全的進步,這種進步帶有明顯的“人治”色彩.有了“彭打鐵”、有了李鴻章、有了曾國藩、湘軍所向無敵,這三個人一沒了呢?同樣,洋務運動有了李鴻章,但一個李鴻章能用“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改變中國嗎?

 

智者的較量——名言的交錯配列藝術

 
廣南子 2009-3-29  編輯

節選譯本

簡介
交錯配列(Chiasmus): 就是在前後兩個并列的句子中,第二句是第一句颠倒排列的修辭手法。很多最著名的格言和名言就采用這樣的句式。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毛澤東主席的名言:“政治是不流血的戰争,戰争是流血的政治。”

《智者的較量——名言的交錯配列藝術》,列出包括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企業家等人的交錯配列名言,讀來既有耐人尋味的哲理,又有振聾發聩的韻味……應對原譯本部分譯文的表達有異議,筆者特提出較适合原作者身份(思想)、又适合中文習慣表達的不同譯法。

(注:人名後的譯文爲原譯文,編号爲原文編号;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後的文字,爲筆者新譯文。)

-------------------------------------------

交錯配列(Chiasmus):
就是在前後兩個并列的句子中,第二句是第一句颠倒排列的修辭手法。很多最著名的格言和名言就采用這樣的句式。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毛澤東主席的名言:政治是不流血的戰争,戰争是流血的政治。



《智者的較量——名言的交錯配列藝術》,列出包括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企業家等人的交錯配列名言,讀來既有耐人尋味的哲理,又有振聾發聩的韻味……應對原譯本部分譯文的表達有異議,筆者特提出較适合原作者身份(思想)、又适合中文習慣表達的不同譯法。



(注:人名後的譯文爲原譯文,編号爲原文編号;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後的文字,爲筆者新譯文。)



約翰·肯尼迪[1]:因此,我的美國同胞們:别問你們的國家能爲你們做些什麽,而要問你能爲你們的國家做些什麽。

And so,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因此,我的美國同胞們: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爲你做些什麽?而要問你,能爲你們的國家做些什麽?






亞伯拉罕·林肯[2]:迄今,關于世界的曆史,人們一直說強權即公理,現在應該讓我們,讓我們這個時代,來颠倒這種說法,讓我們說:公理即強權。



Ithas been said of the world's history hitherto that might makes right.It is for us and for our time to reverse the maxim, and to say thatright makes might.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關于世界曆史,迄今爲止的說法都是:強權才是公理;讓我們和這個時代一起來颠倒這種說法吧!我們說:公理才是強權






羅納德·裏根[3]:各國之間互不信任不是因爲它們擁有武裝,而它們擁有武裝是因爲它們互不信任。



Nations do not mistrust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are armed; they are armed because they mistrust each other.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不是因爲各國擁有武裝,而互不信任;而是因爲互不信任,而擁有武裝。






亞伯拉罕·林肯[6]:你可以一時騙過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時間裏騙過一些人,但不能在所有時間裏騙過所有的人。



Itis true that you may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you can evenfool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t fool all of thepeople all the time.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誠然,你可以在某些時間裏騙過所有的人,甚至在所有時間裏騙過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時間裏騙過所有的人。






吉米·卡特[7]:美國沒有創造人權,實際上,是人權創造了美國。



America did not invent human rights. In a very real sense ... human rights invented America.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不是美國創造了人權,而是人權創造了美國。


伍德羅·威爾遜[9]:我甯願在終将成功的事業中遭受失敗,也不願在必定失敗的事業裏享受成功!


I would rather lose in a cause that will some day win, than win in a cause that will some day lose!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甯願接受終将有一天成功的失敗,也不願接受終将有一天失敗的成功!






巴魯克·斯賓諾莎[12]:害怕時不會沒有期望,期望時也不會沒有害怕。



Fear cannot be without some hope nor hope without some fear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有擔心時,不能沒了希望;有希望時,不能沒了擔心。






伯納德·巴魯克[13]:介意的人并不重要,而重要的人則不會介意。



Those who mind don't matter, and those who matter don't mind.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那些介意的人,沒有關系;而那些有關系的人,卻沒有介意。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20]:進步的藝術是:在變化中有秩序,在秩序中有變化。



The art of progress is to preserve order amid change, and to preserve change amid order.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發展的藝術變中有序,序中有變






傑佛遜·戴維斯[21]:不要對謙卑者傲慢,也不要對傲慢者謙卑。



Never be haughty to the humble; never be humble to the haughty.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從不對謙卑者傲慢,也從不對傲慢者謙卑。






齊格·齊格拉爾[22]:你不必開始于偉大,但你必須開始去偉大。



You don't have to be great to start, but you have to start to be great.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你不必爲開始而偉大,但你必須爲偉大而開始。

 

 

●W·薩默塞特·毛姆[23]:赴晚宴時,要吃的聰明,不用吃的太好;要說的好,不用說的太聰明。

At a dinner party one should eat wisely but not too well, and talk well but not too wisely.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晚宴上,要吃得聰明,而不必吃得太好;要說得好,而不必說得太聰明。

托馬斯·赫胥黎[24]: 盡可能廣泛地涉獵各門學問,并且盡可能深入地擇一鑽研。

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盡可能了解每一事物的某些方面,以及某些事物的每一方面。

●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27]
你不寫作時因爲你想要說些什麽,你寫作時因爲你不得不說些什麽。

You don't write because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you write because you've got something to say.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你不寫,是因爲你在想要說什麽;你寫,是因爲你已明白想要說什麽。

●G.·K·卻斯特頓[28]
一個渴求知識的人去讀一本書,一個懶散的人拿一本書來讀,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别。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ger man who wants to read a book and the tired man who wants a book to read.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渴望讀書的人爲想讀書而去要書,厭倦讀書的人爲想要書而去讀書,兩者天壤之别。

海倫·羅蘭[31]:對女人來說,第一吻隻是開始的結局;對男人來說,這卻是預示結局的開始。

To a woman the first kiss is just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but to a man it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初吻,對女人隻是序幕的結局;但對男人卻是結局的序幕。

彼得德·弗裏斯[32]
結婚的好處并不在于成人可生養孩子, 而在于孩子可助人成熟。

The value of marriage is not that adults produce children but that children produce adults.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婚姻的價值,并不在于成人造就了孩子, 而在于孩子造就了成人。

威廉·莎士比亞[34]:啊,威力無窮的愛情!時而,它使野獸
變成人;時而,它使人變成野獸。

O powerful love, that in some respects makes a beast a man, in some other, a man a beast.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啊,威力無比的愛情!有時,它可使獸性變成人性;有時,它也可使人性變成獸性。

約翰·丘頓·柯林斯[35]:本應理性時的感性,以及本應感性時的理性。

Half of our mistakes in life arises from feeling where we ought to think, and thinking where we ought to feel.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人生出現的一半失誤,來自應理性時卻感性,以及應感性時卻理性。

馬克·吐溫[37]:實而不名, 勝于名而不實。

It is better to deserve honors and not have them than to have them and not deserve them.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實不及名, 勝于名不及

哈利勒·紀伯倫[38]: 當你愛的時候,你不要說上帝在我心中,卻要說我在上帝心中。不要想你能引導愛的路程,因爲對于愛,若是它覺得你值得,它就引導你。

Whenyou love you should not say, 'God is in my heart,' but rather, 'I am inthe heart of God.' And think not you can direct the course of love, forlove, if it finds you worthy, directs your course.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當有愛時,你隻可說我在上帝心中,而不可說上帝在我心中;不要想象你能引導愛的曆程,若感覺爲愛值得,愛就能引導你的曆程。

·韋斯特[40]:重要的不是我生命中的男人們,而是我在男人們裏度過的生命。

It's not the men in my life, but the life in my men.

中文也可更好地表述如下:重要的,不是在我生命中的男人,而是我在男人中的生命。

●E·Y·哈爾堡[43]: 讓一個傻瓜吻你,這很蠢;讓一個吻騙你,那就更蠢。

To let a fool kiss you is stupid. To let a kiss fool you is worse.

中文可更好表述如下:讓一個傻瓜吻你,真傻;而讓一個吻傻弄你,更傻。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45]: 在生意中建立起的友情勝過在友情上建立起的生意。

A friendship founded on business is better than a business founded on friendship.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在生意中建立起來的友情,遠勝過在友情中建立起來的生意。

赫伯·凱萊赫[48]:小處着想小處行動,我們就會越來越壯大;大處着想大處行動,我們就會越來越弱小。

Think small and act small, and we'll get bigger. Think big and act big, and we'll get smaller.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小處着眼,小處着手,我們将越做越大;大處着眼,大處着手,我們将越做越小。

·科克托[49]: 藝術産生的醜随着時間流逝常常會變成美;時尚……産生的美總是随着時間流逝總是變成醜。

Artproduces ugly things which frequently become beautiful with time.Fashion ... produces beautiful things which always become ugly withtime.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藝術之醜,常随着時間流逝而變成美;時尚之美,總随着時間流逝而變成醜。

凱文·科斯特納[50]:當決定性的時刻到來,要麽你來決定這個時刻,要麽讓這個時刻決定你。

When a defining moment comes along, you define the moment, or the moment defines you.

中文可更好地表述如下:當決定性時刻來臨時,要麽由你來決定這個時刻,要麽由這個時刻來決定你。

倍可親

騙了好幾代中國人?揭秘真實的保爾柯察金

佚名


“不久前從檔案材料中發現,奧斯特洛夫斯基曾受過法庭的審判。在內戰年代,他曾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也反對‘肅反’運動”。《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在我國曾是風行一時的“紅色經典”。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說︰“我在這本書里講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

中年以上的讀者至今還記得︰保爾出生于窮苦家庭,當過司爐工,在哥哥阿爾青影響下參加革命,入團入黨,參加紅軍,在戰場上受重傷;復員後參加過“契卡”工作,擔任地區共青團的領導;由于勞累過度和舊傷復發,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又以驚人的毅力在病榻上創作……他一生經歷過3次愛情︰初戀情人冬妮婭,後來成了“酸臭的”闊太太;第二次和麗達的友情因偶然誤會而中斷;癱瘓後和“忠誠的同志”達婭度過最後年月。

真實的原型人物

不久前,一位俄羅斯專家朋友給我寄來他翻譯的一份資料——記者斯維特蘭娜‧薩莫捷洛娃寫的《重鑄的生平》,刊載于2006年11月26日《莫斯科共青團員報》。這篇通訊記述了作者對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瓦西列夫娜‧奧斯特洛夫斯卡婭的一次采訪。加林娜的媽媽葉卡捷琳娜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姐姐,也是他晚年病中的“護理保姆”,對其情況非常熟悉。女兒從媽媽那里了解到舅舅的有關情況,給讀者提供了許多前所未聞的信息。

根據加林娜的回憶︰

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軍人家庭。父親阿歷克賽‧伊萬諾維奇參加過巴爾干戰爭,在戰斗中表現英勇,曾被授予兩枚格奧爾基耶夫斯基十字勛章。媽媽奧爾加‧奧西波夫娜出生于一個捷克林業局主任的家庭,是一個非凡的女性,會講6種語言,而且寫過詩……(尼古拉)根本談不上是出生于無產階級家庭 ”。

“尼古拉(在《鋼鐵》中)把自己的哥哥德米特里(即書中的阿爾青)加以美化了”,“哥哥童年時在尼古拉心目中是有很高威望的,但是很快他們就交換了角色。長大以後,意志堅強、性格直率的尼古拉扮演了大哥的角色”,“舅舅是個溫柔的人,不希望鬧事。看到有人發生沖突的時候,他總是力圖躲在一旁”。

“柳博芙‧鮑利謝維奇(冬妮婭原型)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謙虛的女性”。她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思想進步,十月革命後“擁護甦維埃政權,當了一名教師,丈夫遭到了鎮壓,再也沒有嫁人”。她很珍惜和“保爾”的一段感情,“保爾”去世後,曾專程看望加林娜一家。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忠誠的同志(妻子達婭)在結婚後沒過幾年就離開了他”,後來“嫁給了他(即尼古拉)的親哥哥德米特里”,“姐姐葉卡捷琳娜成了他(尼古拉)的護理保姆”。

書內書外,兩個“保爾”

更使我感到驚奇的是加林娜下面的幾段話︰

“不久前從檔案材料中發現,奧斯特洛夫斯基曾受過法庭的審判。在內戰年代,他曾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也反對‘肅反’運動”。

“媽媽不止一次地說過,他(尼古拉)在朋友面前經常承認說︰‘我們所建立的,與我們為之奮斗的完全兩樣……’”

“我有機會同他的朋友阿納托里‧索爾達托夫談過一次話,阿納托里承認說︰如果科利亞(尼古拉的昵稱)不是在1936年去世,稍後一些時間就會有人‘幫助’他離開人世”。

讀完這篇訪問記,我受到很大的震撼,腦海中頓時出現了兩個“保爾”︰

一個是我過去了解到的“保爾”——《鋼鐵》一書中的“保爾”——對布爾什維克黨無限忠誠,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工作中奮不顧身,癱瘓後頑強從事寫作……他曾經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另一個是今天我了解到的“保爾”——一個有理想、有良知、能辨別是非的真正革命者,不僅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工作中奮不顧身,而且敢于抵制黨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在晚年進行了深刻反思。他同樣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無疑,後一個“保爾”“重鑄”了他的生平,極大地擴展和提升了他的思想、道德和人生境界,更加值得我崇敬和學習。

“保爾”最終妥協

《鋼鐵》一書的出版經歷了矛盾和曲折。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初稿“完全寫自己的生平”,幾次投稿被退回來,最後投到了青年近衛軍出版社。編輯部發現其中許多素材有用,于是派人與他合作。“人們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傳記‘做了修訂’,把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變成了偶像、‘一個人和革命者的典型’”,斯維特蘭娜‧薩莫捷洛娃如是說。

《鋼鐵》一書修改出版後,奧斯特洛夫斯基感覺到,書中主人公保爾與他本人的實際經歷有著很大的反差。為了消除當時報刊界對“《鋼鐵》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和生活史”的誤解,他在《我的創作經過》一文中特別聲明︰“這是小說,不是傳記,這不是共青團員奧斯特洛夫斯基傳”,“我的小說,首先便是藝術作品,其中我運用了想象的權利,在小說的基礎上放了不少實際材料”。這反映出他的內心苦悶與前後矛盾。

 

毛澤東最新考證曝光 網友一片嘩然

佚名


考證1︰
根據蔣介石的日本士官學校的記錄,蔣的真實身高是169.5cm。李敖的《蔣介石評傳》也有這一記錄。“重慶談判”有一張毛公與蔣公的標準合照,從照片上初瞄一眼,毛公與蔣公個子差不多。但細看起來,毛比蔣高一點,但也高不了多少。如果蔣公是169.5cm,毛澤東估計最多不超過171cm。考慮到蔣介石的鞋底比毛澤東的略高,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毛澤東的身高應在172-173cm。

考證2︰周恩來的身高也是169cm,這是鄧穎超親口跟周恩來的特型演員王鐵成說的。鄧小平身高157cm,這是各種文獻普遍一致的結論。從毛澤東與周恩來、鄧小平的部分合影來看,如果毛澤東的身高真是183cm,那麼,鄧小平的身高應該在170左右。又如,從毛澤東與江青的合影來比對,根據照片上的兩人高差,如果毛澤東的身高為183,那麼江青的身高則應在175cm以上,至于嗎。

考證3︰斯大林是偉人中著名的矮人,普遍公認的高度是162cm。50年代初,毛澤東赴甦聯談判,曾有合影若干,照片上,斯大林比毛澤東略矮,但懸殊並不大,雖然關于斯大林為增加高度,穿了特制高跟鞋的傳聞不絕于野史。但從照片上的高差來看,如果毛澤東真是183cm。則斯大林的鞋跟應在15cm左右,那是沒法想象的事。

考證4︰毛澤東與尼克松那張中美外交世紀照,照片上,尼克松比毛澤東看上去要高10cm以上。可是,尼克松多高呢,有說182,有說178cm的,折中一下,不會超過180cm。當時,毛澤東已是70多歲的老人,尼克松60歲不足一點,把骨骼萎縮等因素加進去,仍得出毛澤東身高約172cm的結論。

基于上述考證,有人判斷毛澤東身高是172cm,正負誤差不超過1.0cm。這一結論令網壇嘩然。

最近網上有國人發表了毛澤東身高之謎的"研究報告"。說起來悲哀,喜歡歷史的山哥對法國矮個子偉人拿破侖的身高早已熟悉(1。67米),可是對"巨人"毛澤東的身高,卻也是根據不少回憶錄的記載,以為是1。83米甚至更高。感謝嚴肅的網友的仔細比較-通過已知身高的蔣介石,尼克松等歷史名人與毛的合影照片比較分析,最終得出結論︰毛的身高為1。72米左右,誤差不超過1厘米。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讀者一看即知,這份報告是十分嚴謹可信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四人幫倒台後,全國人民都通過官方媒體得知,江青被抓之夜十分狼狽不堪,假發被她掙扎得脫落,露出禿頂的頭。可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變得較為寬松,有一些人出來作證,江青被抓之日十分平靜,並未有任何戲劇事情發生;更可笑的是,江青一直到晚年都保持一頭隆密的黑發,所謂禿頂和假發之說純屬憑空捏造。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红色摇滚/卡斯特羅對華僑的掠奪 /《人民日報》社前社長鄧拓自殺前的抗爭
  • 巴赫组曲/武則天的武功功績/孔子周游列國為何先奔衛/慈禧棺內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