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秦始皇呂不韋之死/武則天最危險一段時光/胡耀邦玩華國鋒/薄一波玩胡耀邦
發佈時間: 4/2/2009 12:21:32 AM 被閲覽數: 28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纪念张国荣
01. 当年情
02. 风继续吹
03. 月亮代表我的心
04. 无心睡眠
05. 有谁共鸣
06. 想你
07. 似水流年
08. 共同度过
09. 侬本多情
10. monica
11. 追
12. 风在起时



没事写着玩

 

王立群趣話:秦始皇與呂不韋之死

 

 

 

 


  千百年來,對秦始皇的生父是誰争論不休的緣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引發的。趙姬本是邯鄲城内的一個倡女,原爲富商呂不韋的愛妾,後被呂不韋作爲禮品,拱手轉送給秦國公子異人。這個看似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弱女子趙姬,也正是因爲嫁給了異人,日後才成爲秦國的王後,更因爲生下趙政,從而成爲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女人。然而,這個成爲一國之後的女人,曆史上對她的評價并不高,她給後世留下的是生性淫蕩、縱容男寵專權、誤國誤民的壞女人形象。那麽,曆史上的趙姬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趙姬作爲一個連接呂不韋、異人、秦始皇的關鍵人物,她對秦國統一六國又有着怎樣的影響呢?

  子楚溘然離世 趙姬再續前緣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國大軍猛攻趙國都城邯鄲,企圖一舉攻下趙都,滅掉趙國,趙國軍民展開了悲壯慘烈的都城保衛戰。趙國最高當局面對秦軍的亡趙之舉,斷然決定殺掉秦國質子異人。呂不韋得知這一消息後,用六百金的重金收買了趙國官員,帶着異人逃出了秦軍重重包圍中的邯鄲。但是,異人的夫人趙姬卻沒能帶着兒子趙政随同丈夫異人、呂不韋一同逃走。因此,在異人逃離趙國之後,趙國當局全力抓捕趙姬、趙政;趙姬帶着趙政東躲西藏,過着颠沛流離、心驚膽戰的日子。

  公元前251年,秦國曆史上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終于謝世,太子安國君即位爲秦王,他就是秦孝文王。安國君即位之後,立子楚(異人改名爲子楚)爲太子。

  子楚當太子的消息傳到趙國後,趙國不敢再追殺趙姬、趙政,因爲趙姬是子楚的夫人,将來極有可能是秦國的王後;趙政是子楚的嫡子,将來極有可能繼承王位。于是,趙國主動找到趙姬和趙政,非常禮遇地将他們娘倆送回秦國(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爲王,華陽夫人爲王後,子楚爲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史記》)。

  趙姬終于結束了在趙國噩夢般的生活,回到了丈夫子楚的身邊,兒子嬴政也結束了在趙國九年的童年時代。

  但是,秦孝文王的健康狀況太差,正式即位僅僅三天就去世了,子楚剛當上太子,還沒等他嘗嘗當太子的滋味,父親竟然就一病不起。他怎麽都沒想到自己能夠如此迅速地由太子成爲秦王(莊襄王),趙姬也一躍成爲王後,兒子嬴政自然而然地被立爲太子。

  趙姬色藝俱全,先嫁呂不韋,因爲巧遇異人,被異人看中,被呂不韋當作禮品轉送異人。作爲秦國質子的夫人,她擔驚受怕,東躲西藏,現在總算苦盡甘來,當上了秦國王後。但是,幸福總是那麽短暫。

  公元前247年,在位剛剛三年的秦莊襄王,抛下如花似玉的夫人趙姬溘然離世,追随僅當了三天正式秦王的父親去了。

  正當盛年的趙姬一下子變成了未亡人。雖然十三歲的兒子嬴政當上了秦王,自己成了王太後,但是,這位少婦、王太後的日常生活卻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一下子變得冷冷清清、孤孤單單。

  恰在此時,一個男人的身影進入了趙姬的視野。

  他是誰呢?秦國丞相呂不韋。

  子楚靠着呂不韋的成功運作當上了秦國國君,即位的秦莊襄王也毫不遲疑地兌現了“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的諾言,任命呂不韋爲丞相,封文信侯。呂不韋由商人成功地轉型成爲政治家。

  秦莊襄王下世之後,呂不韋又成就了第二位秦王嬴政。

  對于嬴政來說,盡管他的生命不是呂不韋所給,但是,呂不韋對他來說卻是一盞高堂紅燭,點亮了他的生命,照亮了他的前程,造就了他千古一帝的曆史地位。沒有呂不韋獻趙姬予子楚,就沒有嬴政的生命,也就沒有嬴政的一切。

  因爲,沒有呂不韋的包裝和運作,子楚就不可能登基爲秦莊襄王;沒有呂不韋的支持,也就沒有嬴政的繼位。

  所以,嬴政登基之後,尊呂不韋爲相國,稱“仲父”(尊呂不韋爲相國,号稱仲父),仲父即次于父親的父輩。秦朝官制,丞相可設兩人,但是,相國隻能設一人,相國的地位明顯高于丞相。嬴政之所以将呂不韋改丞相爲相國,主要是因爲他即位時剛剛十三歲,無法親掌朝政,全面打理秦國内政外交全靠呂不韋。

  對于趙姬來說,呂不韋是一個可以滿足她生理需求的男人。

  秦莊襄王去世之後,趙姬一人寡居;雖然她此時已經是秦國的王太後,但是,趙姬是一位不甘于寂寞的女人,王太後的身份并不能禁锢住她的心靈和肉體。呂不韋此時是相國,又是趙姬昔日的丈夫。因此,趙姬在秦莊襄王去世之後,開始與呂不韋頻頻約會、私通(秦王年少,太後時時竊私通呂不韋)。

  呂不韋此時身爲相國,正值一生的權力巅峰;當年呂不韋僅僅有錢之時,即已有了像趙姬這樣的年輕才藝美女,如今的呂不韋既有錢、又有權,身邊自然不缺沉魚落雁、環肥燕瘦的各式美女,爲什麽他還要冒險與王太後趙姬私通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不願得罪這位王太後。嬴政此時已是十三歲的孩子了,趙姬再年輕,恐怕也已經是三十多歲的女人了。呂不韋身邊既然不乏比趙姬年輕十幾歲的花季少女,還與趙姬私通,主要原因在于政治考慮。男人是所謂的“政治動物”,呂不韋棄商從政,官至相國,現在走任何一步棋都帶有政治的戰略眼光,已非昔日邯鄲的簡單商人了。

  與呂不韋身邊的花季少女相比,趙姬雖然已經不再年輕,但她是王太後。呂不韋盡管是相國、仲父,總攬朝政,但終歸是臣。君臣相比,孰重孰輕,毋庸多言。呂不韋有今天的地位來之不易,如果得罪了太後,後果如何,恐怕難以想象。

  趙姬是生理需求,呂不韋是政治需求,兩種不同需求,将太後和丞相綁在了一起。

  不韋金蟬脫殼 太後寵臣弄權

  呂不韋與趙姬的這種非正常關系,在嬴政小的時候還可以瞞過去,一旦嬴政長大成人,這種關系很難不被嬴政察覺。

  呂不韋當然擔心這種不正常關系被日益長大成人的嬴政所知,因爲無論如何,嬴政是沒有辦法接受仲父與母親的苟且之事的,他們二人的奸情一旦暴露在嬴政面前,對呂不韋來說将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可是,趙姬還是一如既往,死死纏住呂不韋(始皇帝益壯,太後淫不止)。于是,呂不韋開始絞盡腦汁,尋找脫身之計。

  怎麽才能既安全脫身而又不被王太後趙姬覺察呢?

  呂不韋思來想去,隻有一種辦法:找一位替身。如果有人能夠代替自己滿足趙姬的需要,自己就可以脫身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呂不韋和寡居的趙姬重溫舊情,對呂不韋來說,并非出自感情需要,而是政治策略。

  結果,呂不韋竟然找到了一位猛男嫪毐(lào ǎi,烙矮),并将他收留爲自己的門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爲舍人)。

  但是,怎麽能巧妙地将嫪毐推薦給趙姬呢?

  這真是一道難題!如果處置不當,被趙姬看出呂不韋是想金蟬脫殼,那麽,不但脫不了殼,還可能招緻問責,那對呂不韋可是一場災難。

  方法總比問題多。呂不韋煞費苦心地思考多日,終于想到一個化解這一難題的辦法:制造一條新聞,而且一定要讓這條新聞具有足夠的爆炸性,這樣才能靠口耳相傳,傳到居于深宮中的王太後趙姬耳中。

  這又是一道難題!當時既沒有廣播,也沒有電視、報刊,想要炒作什麽事情或者捧紅什麽人,也不是件容易事兒。

  呂不韋最終讓嫪毐舉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性功能表演,有意讓王太後趙姬知道這場表演的驚人之舉,以引誘趙姬。趙姬聽說嫪毐有如此超強的性功能,馬上想得到嫪毐,呂不韋便趁機向趙姬獻上嫪毐(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後聞之,以啖太後。太後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

  嫪毐是一個強壯的男人,要将他送入宮中侍奉太後,必須保證他正常的性能力,同時又要避免遭受衆人的非議,怎麽将嫪毐送進宮中呢?

  這還是一道難題!人生其實就是在破解一道道難題中度過的。呂不韋當然不會被新的難題難倒。

  他讓嫪毐以“宦官”的身份入宮!

  這樣既可以瞞天過海,又可以完整地将嫪毐送至太後身邊,讓他伺候太後。

  但是,這種事怎麽操作呢?

  呂不韋和王太後趙姬商量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先讓人告發嫪毐犯了宮刑罪,然後王太後事先私下裏送給主管宮刑的官員一份重禮,這些官員收了重禮,又知道這是王太後交辦的事,所以整個宮刑全是裝裝樣子。最後,受過“宮刑”的嫪毐,以宦官的身份進宮服侍太後(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後曰:可事詐腐,則得給事中)。

  不過,受過宮刑的宦官由于缺乏雄性激素,都沒有胡須。因此,對嫪毐用宮刑盡管是裝裝樣子,但是絕對不能讓嫪毐有胡須,于是行刑官隻好将嫪毐的胡須一根根全部拔掉。

  這樣,嫪毐搖身一變,成了“宦官”,并立即被安排在太後的寝宮中,成爲太後的男寵。太後對嫪毐非常滿意,竟然還懷上了嫪毐的孩子(太後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須眉,爲宦者,遂得侍太後。太後私與通,絕愛之,有身)。

  一位寡居的王太後竟然懷了孕,這在秦宮中可成了特大新聞,不過,偷情懷孕的是王太後,誰敢聲張?但是,王太後畢竟覺得這事不能讓更多人知道,特别是不能讓兒子嬴政知道;于是,王太後假稱占蔔不吉利,應當換一個環境居住,搬到秦國的故居雍地(今陝西鳳翔)宮中去了。嫪毐仍然作爲王太後最親近的随從,寸步不離地跟着。

  秦王政八年(前239),嫪毐被封爲長信侯,且得到一塊封地——山陽地(封爲長信侯,予之山陽地)。山陽地,即今河南省獲嘉、沁陽一帶。山陽是王太後趙姬賞給嫪毐的食邑,嫪毐本人仍然住在京城。史書上記載當時嫪毐的生活說:“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所有的享受都讓嫪毐享盡,這就是“恣毐”。可以說嫪毐的生活奢華無比,享用的都是頂級待遇。

  嫪毐得到王太後的垂青,一夜暴富,家中奴仆數千。這些尚可理解,不可思議的是,想通過嫪毐當官而到嫪毐家中做門客的也有一千多人,嫪毐一下子成爲當時秦國與呂不韋并駕齊驅的豪門。

  這是因爲王太後趙姬在寵信嫪毐的同時,還讓讓嫪毐幹預國家大事,又将太原郡作爲嫪毐的封國。憑借在王太後面前炙手可熱的地位,一時間大小政事都取決于嫪毐(事無大小,皆決于毐,又以河西大原郡更爲毐國)。

  嫪毐恣欲夷滅三族 嬴政果決初顯王風

  秦王政九年,有人上書告發嫪毐是個假宦官,常常和王太後私通,并且生了兩個兒子,都藏在宮中。嫪毐還和王太後私下商議:假如秦王去世,就讓他和太後生的兒子繼承王位(與太後謀曰:王即薨,以子爲後)。

  西漢劉向的《說苑·正谏》說得更詳細:有一次,嫪毐和宮中的近臣遊戲、喝酒,一群人喝得醉醺醺的。結果,嫪毐和别人争起來,倆人争得火了,嫪毐大怒,瞪着眼睛,大聲呵斥對方:我是秦王的假父,誰敢和我對抗?結果,與嫪毐吵架的這位官員回去向嬴政報告。嬴政聽說之後,雷霆大怒(毐專國事,浸益驕奢,與侍中左右貴臣俱博,飲酒,醉,争言而鬥,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與我亢!所與鬥者走,行白皇帝,皇帝大怒)。

  事後,嫪毐害怕秦王嬴政殺他,幹脆搶先發動叛亂,雙方在鹹陽打起來。嫪毐戰敗,嬴政将嫪毐車裂,将嫪毐和王太後生的兩個兒子全部殺死,并且把王太後遷到萯陽宮軟禁起來(毐懼誅,因作亂,戰鹹陽宮,毐敗。始皇乃取毐四肢車裂之,取其兩弟囊撲殺之,取皇太後遷之于萯陽宮)。

  不過,《說苑》是西漢所編訂的書,它的記載隻能夠聊備一說。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的是,秦王政九年,有人告發嫪毐與王太後長期私通之事,并有如嬴政去世即立嫪毐之子的約定。于是,嬴政下令立案調查嫪毐一案,并迅速查明了這件事的全部真相。

  九月,秦王嬴政夷嫪毐三族,殺了太後生的兩個兒子,同時把太後遷到雍地監視居住。嫪毐的門客全部被抄沒家産,遷往蜀地。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比《史記·呂不韋列傳》更翔實可信:秦王政九年四月,二十二歲的秦王嬴政到達雍地,舉行加冠禮,佩帶了寶劍,正式宣布成人。按照秦法規定,秦王舉行加冠禮之後,就可以收回王太後、相國手中的權力,全面行使王權。

  長信侯嫪毐假借秦王玉玺與王太後玉玺,調動軍隊,準備攻打住在蕲年宮的秦王嬴政。嬴政得到情報,命令相國呂不韋等人調動軍隊進攻嫪毐。雙方在鹹陽城中大戰一場,殺了數百叛兵。所有平叛的人都賞了爵位,甚至連參戰的宦官也獲得爵位。嫪毐戰敗逃走之後,秦王嬴政下令:誰活捉嫪毐,賞錢一百萬;誰殺了嫪毐,賞錢五十萬。重賞之下的秦國民衆被迅速動員起來,嫪毐和他手下的骨幹分子很快被抓捕。

  秦王嬴政對以嫪毐爲首的二十多位爲首的叛亂分子施以車裂、枭首、夷三族的重刑,鎮壓了嫪毐之亂;而且,将王太後趙姬和嫪毐生的兩個弟弟,全裝在袋子裏活活摔死(囊撲兩弟),王太後遷到雍地軟禁起來。嫪毐的門客也全部被抄了家産,遷往蜀地流放。

  嫪毐叛亂集團中有衛尉、内史、佐弋、中大夫這樣的高官。衛尉是宮廷警衛隊長,内史是京城的最高行政主官。這說明嫪毐勢力膨脹很快,已經能夠吸引朝廷高官的“加盟”。

  嬴政親政之後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嫪毐叛亂,從迅速調兵到處死嫪毐,僅用了數月時間,顯示了二十二歲的嬴政剛毅果決的性格和鐵腕治國的形象。

  秦王嬴政以果決的軍事行動夷滅了嫪毐集團的叛亂,嫪毐事件第一次真正展示了秦王嬴政這位年輕君王處理突發事件的魄力與能力。然而,嫪毐事件也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他就是呂不韋,位高權重的秦國相國,他曾經幫助異人登上太子之位,并輔佐了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兩代秦王。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已被免除相國之職、賦閑在食邑洛陽的呂不韋飲鸩(zhèn,振)自殺。這位以經商起家,執掌秦國國政十二年之久、叱咤風雲權傾朝野的國相,名滿天下,最終卻落得一個服毒身亡的下場。那麽,他爲什麽要自殺?呂不韋之死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麽?呂不韋之死對秦國的政治又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文信侯就國河南 秦始皇迫其飲鸩

  這件事得從秦王嬴政的加冠禮講起。

  秦王政九年四月,二十二歲的嬴政舉行了加冠禮,正式宣告從王太後趙姬手裏接管了政權。嬴政正式接管政權之時,王太後趙姬的男寵嫪毐感到末日的來臨,立即發動叛亂,企圖殺死秦王嬴政。剛剛舉行過加冠禮的嬴政果斷調動軍隊,迅速平定了嫪毐的叛亂。

  嫪毐叛亂不可避免地牽連出相國呂不韋。因爲嫪毐原是呂不韋的門客,後來呂不韋爲了擺脫王太後趙姬的糾纏,設計将嫪毐獻給了趙姬。若沒有呂不韋的一系列運作,嫪毐既不可能被王太後趙姬所知,更不可能以假宦官的身份進入王太後寝宮。凡此種種,都有案可查,呂不韋又怎麽能夠脫得了幹系呢?但是,呂不韋和嫪毐不同。嫪毐罪大惡極,身份隻是個王太後的男寵,殺之即可。呂不韋卻是兩朝老臣,怎麽處置呂不韋呢?

  嬴政車裂嫪毐在秦王政九年九月,但是,嬴政處理呂不韋卻拖到了第二年的十月,兩案的處理相距有十三個月。嬴政對呂不韋的處理也遠不像對待嫪毐那樣,僅僅是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讓他回到食邑洛陽賦閑。

  連母後都敢軟禁的嬴政爲什麽對呂不韋如此仁慈呢?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呂不韋“奉先王功大”,二是“賓客辯士爲遊說者衆”。前者講呂不韋成就了莊襄王,後者講爲呂不韋說情的人太多。所以,“王不忍緻法”。秦王嬴政念呂不韋功大,不願懲罰。一直拖到第二年十月,在接回王太後趙姬的同時,才免去了呂不韋相國的職務,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當然,爲呂不韋說情者人數之多,也說明呂不韋的勢力龐大,一下子除掉呂不韋恐會生出變亂。

  秦莊襄王子楚即位之後,兌現諾言,任命呂不韋當了丞相,而且封給他河南洛陽食邑十萬戶。洛陽是呂不韋的食邑,秦王嬴政免去呂不韋的相國之後,呂不韋自然回到了洛陽。

  從表面上看,呂不韋因嫪毐案受到的牽連已經結案,但是,事情似乎并沒有完。呂不韋回到洛陽之後,六國的使者絡繹不絕地前往洛陽探視呂不韋,争相請呂不韋到他國任職。

  本來,秦國大臣卸任之後到六國任職者不乏其人,何況呂不韋是強秦卸任的相國,所以,六國邀請呂不韋的使者不絕如縷是一個正常現象。但是,此事卻引起了一個人的擔心。

  他是誰呢?秦王嬴政。嬴政擔心什麽呢?擔心呂不韋叛亂。

  呂不韋的才能,呂不韋的聲望,嬴政不僅從父親的即位中看得清清楚楚,而且,從他十三歲即位以來九年執政的政績中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嬴政的擔心并非多餘。

  于是,秦王嬴政寫給呂不韋一封極爲絕情的信:你有什麽功勞?秦國封你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和秦國有何親緣?我都叫你仲父。請你和你的家屬全部遷往蜀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号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看到這封信,呂不韋立即服毒自殺。

  秦王嬴政的一封流放信爲什麽會引得呂不韋自殺呢?我覺得可能有兩點原因。

  一是呂不韋擔心秦王嬴政一步步地将他逼進絕路,最終将他處死;所以,呂不韋看到這封信後非常驚恐,最終喝了毒酒自殺(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鸩而死)。

  二是呂不韋是一位非常有尊嚴的人,他不願等到秦王嬴政明令殺他時他再赴死。秦王嬴政的這封信并不是明令呂不韋自殺,而是剝奪他爲人的尊嚴,這讓呂不韋頓生生不如死之感。

  但是,呂不韋的死因真的像《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的如此簡單嗎?

  呂不韋養士三千 秦始皇下诏流放

  《史記》本傳記載呂不韋被罷相之後,洛陽家中确實賓客盈門。

  這裏有兩個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呂不韋本來就盛養賓客,二是各國競相延攬人才。

  戰國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他們争相養士,互相競争(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自認爲秦國如此強大,自己手下的門客竟然沒有四公子多,于是他自覺地加入到招引門客的競争行列之中,據說他手下有三千門客(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緻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呂不韋的養士,不僅是爲了和“戰國四公子”一争高下,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爲秦國網羅人才。在呂不韋的門客之中确有堪稱國家棟梁的人才,比如我們後面即将講到的李斯。

  呂不韋手下的賓客究竟爲呂不韋幹了些什麽呢?

  第一,著書立說。

  呂不韋召集他的門客編著了《呂氏春秋》一書,這部書曆來被稱爲是“雜家”之作。它實際上吸收了先秦諸子各家的精華,成爲先秦諸子的集大成之作。《呂氏秦秋》編成之時,呂不韋曾在秦都鹹陽城門上懸挂全書,并重金懸賞:如果天下有人能夠修改此書一字,賞千金。

  此時,正是秦王政八年。嬴政尚未正式舉行加冠禮,也沒有接管政權。呂不韋的勢力則已經達到他人生的巅峰。

  實際上,世界上哪有不能改一個字的書?呂不韋敢于在秦都鹹陽的城門如此張揚地爲自己的新作做這種廣告,說明這純粹是一種自我炒作。透過這種過于張揚的炒作我們看到的是呂不韋的權勢巨大,自信十足。

  第二,儲備人才。

  呂不韋手下門客三千,其中就有許多王佐之才。所以,呂不韋的門客是秦國一個巨大的人才庫。

  秦王嬴政如何看待呂不韋的自我炒作和廣招門客呢?

  呂不韋對《呂氏春秋》如此張揚地炒作,對秦王嬴政來說,很難不産生反感。因爲呂不韋對自己作品的大肆炒作,讓嬴政感受到了一種政治威脅。在呂不韋手下門客中雖然湧現了被嬴政重用的李斯,但是,其他未被重用的門客對嬴政來說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可以看出秦王嬴政對呂不韋手下衆多門客的真實态度。

  呂不韋自殺于秦王政十二年。由于呂不韋是非正常死亡,秦國沒有爲呂不韋舉行國葬;呂不韋的門客用民間的喪儀安葬了他(竊葬)。但是,呂不韋門客私葬呂不韋一事還是被秦王嬴政知道了。嬴政下诏,重罰呂不韋的門客。

  第一,凡是呂不韋的門客不論參加吊喪與否一律流放。參加吊喪的門客,如果是韓、趙、魏三國的人,一律驅逐出境;如果是秦國人,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削去爵位,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俸祿在五百石以下,沒有參加吊喪的,也流放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

  第二,從今以後,凡是像嫪毐、呂不韋這樣操縱國家權力的人,罰他們的家人一律爲犯人。

  這個處罰相當嚴厲,針對的全是呂不韋的門客,可見秦王嬴政對呂不韋大養門客非常不滿,一有機會就要進行嚴厲懲罰。更有意思的是,秦王嬴政在流放呂不韋的門客時,卻将謀反的嫪毐遷到蜀地的門客家臣的賦稅徭役免去(秋,複嫪毐舍人遷蜀者)。

  所以,《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的六國延請呂不韋,隻是嬴政逼殺呂不韋的表面原因。那麽,秦王嬴政逼殺呂不韋的背後原因又是什麽呢?

  文信侯權重震主 秦始皇剛毅殘酷

  呂不韋從秦王嬴政十三歲即位之時開始,就一直擔任秦國丞相,到嫪毐叛亂受牽連而罷相,呂不韋擔任了十二年的秦國丞相,權力之大,是非常罕見的。

  呂不韋的權力,不僅僅來自丞相本身,還來自他和王太後趙姬的特殊關系。這就使得呂不韋的權力和秦國一般的丞相不大一樣,遠比秦國一般丞相的權力大得多。而且,呂不韋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他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界精英,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政治精英。呂不韋的才能肯定給秦王嬴政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否則,以秦王地位之尊,以秦國實力之強,嬴政何必“恐其爲變 ”?

  那麽,呂不韋在位期間的哪些作爲讓嬴政産生了疑慮呢?

  第一,軍功。

  呂不韋在位期間,繼續對韓、趙、魏三國進行集中打擊,并于秦王政五年在靠近齊國的魏地成立了東郡,使秦國和齊國接壤。這一年蒙骜率軍大舉攻魏,攻占酸棗(今河南延津)、桃人(今河南長垣)、雍丘(今河南杞縣)等二十城,初建東郡,對魏都大梁形成扇形包圍之勢,而且,秦壤已與齊境相接,直接威逼關東諸國。第二年,秦繼續攻魏,占領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縣)及衛濮陽(今河南濮陽),并把濮陽作爲東郡的治所。東郡建立後,斷絕了“山東從(縱)親之腰”(《戰國策·秦策四》),各國震恐。東郡的建立意義非凡,不僅使一向遠離秦國的齊國逍遙自在的局面被徹底打破,而且,使六國被南北切分爲二,六國合縱抗秦受到了緻命的一擊。

  呂不韋還經常巧妙利用六國的矛盾,施展縱橫捭阖的外交手腕,兵不血刃地迫使六國割讓土地,如派他的門客甘羅說趙王,得趙五城等。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非常重視軍功,軍功是獲得爵位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取威望、擴張權力的基礎。呂不韋的軍功對秦王嬴政來說,既是業績,又正是他所擔心的。

  第二,勢力。

  呂不韋在輔佐秦莊襄王、秦王嬴政的同時,也給自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勢力集團。呂不韋輔佐兩代秦王,當了十二年秦國丞相,自然而然地成爲秦國政壇的一派政治勢力。但是,呂不韋在有意無意地培植自己勢力的同時,也犯了一生中的兩大錯誤。

  一是促成了另一個集團——嫪毐集團

  呂不韋原來隻是想利用嫪毐滿足王太後的生理要求,讓自己安全撤退;但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兩件事:一是嫪毐會得到王太後的高度信任,二是王太後竟然讓嫪毐既富且貴,參與朝政。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王太後趙姬對嫪毐寵愛有加,賞賜無數,封爲長信侯,甚至把整個太原郡賞給嫪毐。這已經非常出格了,王太後還讓嫪毐染指權力。“事無大小皆決于毐”,這簡直就是把整個國家交給嫪毐了。

  事情發展到這種程度絕對不是呂不韋的初衷!呂不韋萬萬沒有想到王太後趙姬在政治上會如此糊塗!

  據《戰國策·魏策四》記載,秦國攻打魏國,魏國有人勸魏王,打了敗仗再割地,不如打仗之前先送地給秦國容易做到,戰敗而死,不如割地求生存容易做到。打了敗仗再割地而不能在戰前割地,可以戰死而不能先割地求生存,這都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過錯(棄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棄之之易也。能棄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棄之。此人之大過也)。如今大王失去數百裏的土地,丢掉幾十座城市,而魏國的兵患卻不能解除,這是因爲大王打了敗仗再割地而不能先把地送給秦國。

  如今秦國強大,天下無敵;魏國弱小,戰敗已成定局。如果大王能聽我的話,國家虧了地,但不至于傷害國家的元氣;大王委屈了自己,但不至于再遭苦難。因爲我們可以此阻止以呂不韋爲首的主戰派對魏國的進攻。

  如今的秦國,從一般老百姓,到朝堂之上的大臣,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支持嫪毐,還是支持呂不韋(自四境之内,執法以下至于長挽者,故畢曰:與嫪氏乎?與呂氏乎)?

  如果大王先割地送給秦國,那就成爲嫪毐的功勞了;委屈自己而尊奉秦國,也是因爲嫪毐。大王這是以整個國家在支持嫪毐,嫪毐這一派肯定會戰勝呂不韋這一派。這樣,秦國王太後趙姬肯定會贊賞大王。秦國王太後感謝大王,大王算是交了一個天下最值得交的朋友。大王通過嫪毐而結交了秦國,天下的人都會棄呂不韋而支持嫪毐,那麽,大王因呂不韋屢攻魏國的冤仇就報了(今由嫪氏善秦而交爲天下上,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從嫪氏?天下必合呂氏而從嫪氏,則王之怨報矣)。

  《戰國策》的這段文字透露了四點信息:

  第一,呂不韋集團與嫪毐集團是秦國相互對立的兩大集團;第二,呂不韋集團與嫪毐集團的矛盾廣爲人知;第三,呂不韋集團是堅定的主戰派,嫪毐則未必;第四,嫪毐集團由于得到王太後趙姬的支持,所以,顯得比呂不韋集團更有實力。

  從上面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呂不韋一直兢兢業業地緻力于秦國的統一戰争,是秦國政壇上著名的主戰派。魏國之所以要主動獻地給秦,就是想扶植嫪毐這一派。如果呂不韋是堅定的主戰派,嫪毐至少不是一個鐵杆主戰派。因爲嫪毐根本就不懂什麽政治,根本就不懂得爲秦國謀利益,嫪毐所知道的僅僅是依靠王太後支持瘋狂地攫取權力,擴大自己這一派的勢力。

  但是,嫪毐集團和呂不韋集團沒有一個是秦王嬴政所能容忍的!

  嬴政要的是自己獨攬朝綱,他豈能允許兩個政治集團瓜分他手中的權力?既然嫪毐本人已被車裂處死,那麽,呂不韋也必須得死。這兩個政治集團的總裁一個都不能留!

  所以,呂不韋的被迫自殺有着深刻的背景。

  呂不韋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和所有的人一樣,終歸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呂不韋精心策劃了異人繼位爲莊襄王,精心輔佐了秦王嬴政。呂不韋全力支持秦國對六國的統一戰争,爲秦國最終統一六國作出巨大貢獻。但是,有意無意之間,呂不韋犯下了他人生的第二個嚴重錯誤。

  呂不韋一生中第二個重大錯誤就是不自覺地超越君權

  呂不韋沒有想過,他在秦王嬴政繼位之後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政治生涯。或者說,呂不韋精于獲得權力,卻不懂得什麽時候要放棄權力。這是許多政壇精英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用權而不戀權,到位而不越位,這中間的取舍與進退,确實耐人尋味。

  要一個經過艱苦努力獲得權力的人放棄權力非常不易,但是,這又是任何一個獲得權力的人必須要學會的。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起,逐步開始了向中央集權的轉變過程。由此産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國君成爲唯一的最高統治者。

  所以,在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誰,不管你與國君是什麽關系,你的權力都不可能長期超越君權。誰越位侵占了君權,誰就會遭到隻允許自己獨操大權的君王的殺戮。

  呂不韋與秦王嬴政沒有血緣關系,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即使呂不韋和嬴政有血緣關系,嬴政同樣會除掉自己的這個政治對手。我們在“穆公東擴”中講過,晉文公重耳就是靠殺死自己的侄子晉懷公當上晉國國君的。

  所以,呂不韋在嬴政繼位之後,應當立即還政,及時引退,低調做人,韬光養晦,全力解散多年爲相形成的政治集團。這樣,才能讓嬴政放心,也才能自我保全。可是,呂不韋沒有這樣做。嬴政舉行加冠禮後,呂不韋應當立即引咎辭職,退居鄉裏。但是,呂不韋也沒有這樣做!

  等到秦王嬴政将呂不韋驅逐出朝,讓他回到河南封地去時,呂不韋清醒了嗎?

  依然沒有!何以見得呢?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就是明證。這說明呂不韋不甘寂寞!這也是人性的必然,要一個曾經風光無限的人一下子銷聲匿迹,自甘寂寞,難!

  六國使者“相望于道”,這些使者一個個都是呂不韋的催命鬼!

  他們的到來讓秦王嬴政剛剛放下一點的心又懸起來了。如果呂不韋去六國爲相,爲六國服務,對秦國肯定極爲不利!這麽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爲敵所用,秦王嬴政能願意嗎?

  秦王嬴政隻能将呂不韋全家遷到更偏遠的地方。

  這隻是秦王嬴政除掉呂不韋的第一步,下面更嚴厲的懲罰會像組合拳一樣撲面而來,拳拳要的都是呂不韋的命!

  呂不韋終于因自己政治上的兩大失誤走向了死亡。

  我們從秦王嬴政對趙姬、呂不韋的出手中可以看出,秦王嬴政非常果斷、殘酷,天生就是一個長于執掌朝綱的鐵腕人物。他對自己的親生母親敢于軟禁,對自己的“仲父”敢于流放,因爲他需要從王太後、相國手中奪回屬于他的政治權力。

  司馬遷寫秦王嬴政性格“剛毅”,算是看透了嬴政。

  呂不韋以德治國 秦始皇果決寡恩

  呂不韋的被逼自殺對秦王嬴政來說當然是心中最痛快的事情了,但是,這件事情的後果卻極爲嚴重。

  商鞅變法造就了秦國的國富兵強,變法之後的秦軍也成了著名的虎狼之師。商鞅變法給秦國軍隊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每位軍人上戰場就想斬掉敵方的人頭,因爲有了人頭就可以晉升爵位,爵位又可以帶來财富和地位;所以,商鞅變法後的秦軍發動的戰争動辄殺戮數十萬人。

  呂不韋執政期間,秦軍也向外大規模擴張,但是,這些攻城略地的戰争卻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

  秦王政二年,麃(biāo,标)公攻占魏國卷(今河南原陽),斬首三萬。

  秦王政三年,大将蒙骜攻占了韓國十三座城市。

  秦王政五年,大将蒙骜攻占魏國二十座城市,建立了極具戰略地位的東郡。

  但是,這些戰争都沒有殺戮十幾萬人的曆史記錄,隻是在攻占魏國卷時“斬首三萬”。

  爲什麽會出現這種變化?史書沒有記載,不過,看看《呂氏春秋》就會明白。

  秦國可以靠軍功、爵位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士兵的作戰激情,培養出一支雄壯之師;但是,秦國在推進統一六國的戰争之時,一味的斬首必然意味着六國的拼死抵抗!六國雖弱,最終要被秦國所滅,但是,他們也有生存權啊!他們也不甘心亡國啊!雖然六國的滅亡是曆史的必然,是天下由動亂走向穩定的需要,但是,這種進步是要六國付出亡國的代價的。

  六國能甘心嗎?本已不甘心亡國,又将在戰敗之後遭受屠殺,所以六國之人必然要拼死抵抗。反正是死,戰亦死,降亦死,爲什麽不戰而降呢?

  所以,商鞅制訂的軍功爵制面臨着一種尴尬:不适應統一六國的戰争現實。

  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孝行覽》中明确提出:治理天下必須從根本上入手,這個根本就是孝道(凡爲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衆之,務其本也。務本莫貴于孝)。《呂氏春秋》一書中大講儒家的德教,強調以德爲本的禮樂教化,強調赢取民心的王道仁政。這是對商鞅純粹的法家思想的有力反撥。

  正是因爲有了呂不韋的政策調整,才出現了呂不韋主政期間秦國對六國攻城略地而不出現大量殺戮的現象。這種政策的調整,使得秦軍的統一戰争受到的拼死抵抗大大減少。

  呂不韋的政策中不僅含有一定的儒家思想成分,也是先秦時期道、法、墨、名各家思想的綜合。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實際上是他的治國藍圖的全面反映,這種治國思想與秦始皇的方略是相悖的。伴随着呂不韋離開秦國政壇和呂不韋的自殺而亡,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的思想當然不會爲秦王嬴政所喜歡了。

  秦王嬴政既然逼殺呂不韋,他的身邊就缺少了一位像呂不韋一樣精明能幹的助手。但是,中國曆史上凡是有所作爲的君王,身邊都不乏精明強幹的人才。誰能夠在呂不韋之後代替他呢?誰能夠成爲秦王嬴政未來的主要助手呢?
 
 
 

蒙曼說唐:

武則天當皇後最危險的一段時光

 

常言道:月圓則虧,水滿則溢。鹹亨元年(670年),唐朝和武則天的個人危機差不多同時悄悄地出現了。這一年,唐朝派常勝将軍薛仁貴讨伐吐蕃,結果全軍覆沒。這可是唐朝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軍事慘敗,吐蕃因此信心大增,領土擴張到今天的青海,讓唐朝西線的軍事壓力驟增。東北朝鮮半島的形勢也發生變化。夙敵高麗和百濟本來已經被唐朝打下,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百姓屢屢叛亂,原本依附唐朝的新羅政權趁機發展勢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态勢已經非常明顯。隋唐兩朝的皇帝辛辛苦苦忙了幾十年,最後給他人做了嫁衣裳。這是在外交方面。在内政方面,同年,天下大旱,關中饑馑,朝廷不得不下诏任由百姓往各州逐食,政府班子也準備東遷洛陽,解決吃飯問題。俗話說民以食爲天,解決不了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籃子問題,二聖都不免有焦頭爛額之感。

與此同時,武則天個人也遇到了困難。首先,在朝廷裏,她的死黨許敬宗退休了。許敬宗從廢王立武開始,沒少給武則天賣力,那是武則天楔進宰相集團中的一個釘子,可是現在許敬宗七十多歲了,幹不動了。他這一退休,武則天對宰相集團的控制能力就下降了很多,這是繼李義府貶死之後對武則天的又一個重大打擊。武則天一下子面臨着朝中無人的困境。随着許敬宗的退休,朝廷中的氣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的廟被整修一新,顯示出原來在廢王立武問題上的反武派勢力重新擡頭的态勢。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内廷,武則天也遭遇了人生的痛楚,她的母親楊夫人去世了。老太太活了九十二歲,瓜熟蒂落,應該說并不出人意料。但是,這讓武則天又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依靠。楊氏夫人對武則天的一生影響很大,武則天愛好文史的取向、睚眦必報的性格、剛毅果斷的素質,都不難看出楊夫人的影響。在廢王立武的關鍵時刻,楊氏溝通内外,收集情報,籠絡支持者,給女兒幫了大忙。即使在二聖臨朝的局面下,武則天畢竟還要礙于皇後的身份,不便和外廷過多交往,經常要靠母親來溝通。楊氏夫人老謀深算,也很懂政治,讓高宗都歎爲觀止,也讓武則天受惠不少。

現在,左膀右臂都走了,國家又面臨着困境,武則天陷入了迷茫。下一步該怎麽走呢?中國古代不是有天人感應的傳統思想嗎?國家發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就意味着統治者失德,皇帝往往會通過減膳、撤樂來表示自責。現在天下大旱,執政者的形象當然會受到影響,原本對武後參政心存不滿的政治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不少人就攻擊武則天,說災難是因爲皇後專權造成的,外廷議論紛紛。面對各種壓力,武則天怎麽處理呢?她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要求避位,以答天譴!

這是個不得了的新鮮事。武則天這一輩子一直都在進取,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何曾見她退縮過?避位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不當皇後了。是不是她終于暴露出軟弱的一面了,實在幹不下去了?我覺得不是那麽回事,這是武則天的一招棋,叫以退爲進。

一方面,這是對高宗擺出姿态,我雖然和您合稱二聖,但是依然在您的領導下,我的命運由您決定。如果您覺得我不好,您就懲罰我吧,擺出一副小鳥依人的樣子。試想,哪個男人在這種情況下不會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呢?另一方面,以一個皇後的身份要求對國事負責,這等于直接昭告天下,這個國家是在我的領導之下!我有這樣的領導權,才會負有相應的責任!要知道,權力和責任是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權力就不會有責任。這等于一下子把唐高宗逼到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接受武則天辭皇後位的申請,就等于肯定了武則天的政治地位,肯定了國家是在她的主要領導之下!雖然早有二聖的稱号,但是讓老婆承擔主要政治責任,也不是當皇帝的所能容忍的啊。所以,無論從感情上還是從理智上,唐高宗決不能接受皇後的這個請求!何況,此時,二聖政治已經持續了六年,若是從顯慶五年唐高宗生病,武則天開始協理朝政算起,武則天的參政已經有十年之久,唐高宗已經習慣她在身邊出謀劃策,他現在不想再廢掉皇後了。已經老夫老妻了,一個戰壕裏戰鬥了這麽多年,現在遇到問題,更應該風雨同舟啊。

于是,唐高宗拒絕了武後的避位請求,不僅如此,他還要安慰武則天,把楊夫人的葬禮辦得風風光光,讓天下人看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戰勝困難!唐高宗辍朝三日,以顯示内心的悲痛。他還親手給楊夫人書寫墓碑并讓文武百官和内外命婦都到楊夫人的宅子裏去吊喪,而且把楊夫人的靈柩一直送到墓地。接着,又封楊夫人爲魯國太夫人,谥号忠烈。這可是不得了啊,忠烈這個谥号哪像給女人的?人們對女性的要求是貞潔、柔婉就足夠了,忠烈是對大臣的要求。把這樣的谥号給楊夫人,那就等于把楊夫人比成股肱大臣了。

就這樣,武則天再一次以退爲進,化解了危機。而且,通過楊夫人的高規格葬禮,她又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現在,武則天成功地穩住了陣腳,二聖政治已經不容置疑。
 
 
 

胡耀邦是怎麽玩華國鋒的?

 

這篇文章雖然有點寫野史的味道,但是在揭示還原曆史人物的品格和智慧上還有其可取之處。

潤濤閻    8-25-08

     曆史的資料表明,當年鄧小平并不敢動華國鋒。華國鋒一舉粉碎四人幫,就連葉劍英都認爲華國鋒絕不是窩囊廢。鄧小平給華國鋒連寫兩封效忠信,内心裏充滿了對華國鋒的佩服。那麽,鄧小平是怎麽突然長出了幹掉華國鋒的豹子膽了的?潤濤閻通過對那段曆史的研究發現:玩弄華國鋒的不是鄧小平,而是胡耀邦!

     起初,葉劍英的幕僚在毛澤東死的當時建議葉劍英接近華國鋒。葉劍英說他不了解華國鋒這個人,無法去溝通。華國鋒言語不多,屬于低調行事的人。當時的老一代無産階級革命家們對華國鋒都不了解,其中當然也包括鄧小平。但有一人非常了解華國鋒,他就是胡耀邦。

     1962年,毛澤東派胡耀邦到湖南。在那裏,胡耀邦跟華國鋒共事一年半。在那段時間裏,二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華國鋒認爲胡耀邦是爽朗性格靠得住的人;胡耀邦知道華國鋒是個厚道老實人。

     華國鋒當權後便想到了當年好友胡耀邦,讓他當有實權的中央組織部長。組織大權就交給了老朋友。胡耀邦當上組織部長第一件事情就是落實華國鋒撥亂反正的指示,此時胡耀邦想到了薄一波。薄一波是文革中六十一叛徒集團案中活着的最高人物。胡耀邦認爲,薄一波是有能力的,把他解放出來,就等于是薄一波的恩人了。叛徒集團案對薄一波來講如同壓在身上的磐石。

     胡耀邦見了鄧小平,看到鄧小平有調動軍隊打越南奪了葉劍英實際軍權的喜悅,也有不得不給毛主席的接班人華國鋒賣命的苦衷。胡耀邦想起當年跟鄧小平共事的歲月,那是鄧小平複出後與時任科學院黨委書記的胡耀邦一起搞了個“彙報提綱”而共同挨整的過程。毛澤東最後一次打倒鄧小平時給他的罪狀之一就是“三項指示爲綱”其中之一就是“彙報提綱”而這個“彙報提綱”不是鄧小平搞的,而是胡耀邦搞的。這就使他倆成了患難與共時經曆了考驗的戰友了。

     鄧小平突然想起了胡耀邦當年曾經跟華國鋒共過事,便問及華國鋒其人。胡耀邦告訴鄧小平,華國鋒忠厚老實,說穿了就是個大草包。鄧小平聽後吃驚不已,覺得胡耀邦看人不準,也就沒再細究。

胡耀邦知道,鄧小平想讓華國鋒當傀儡但不知道華國鋒是否肯交權。胡耀邦認爲,鄧小平老了,又想改變毛澤東的終身制搞年輕化,又想實際掌權,那必然是太上皇了。華國鋒肯定會願意當鄧小平的傀儡的。問題是,自己比華國鋒年齡還大,不可能有作爲了,隻能當個組織部長了。想到當年與華國鋒共事時,怎麽自己的心眼也比他多多了呀,怎麽會讓他當主席,自己當部長?鄧小平能甘心,我胡耀邦不甘心啊。既生瑜何生亮!糟糕的是:我是瑜而他根本就不是亮啊。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中央政治局開會的時候,胡耀邦突然給華國鋒提點小意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點點加溫。華國鋒一開始以爲是朋友之間的互相提意見,便沒有吭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何況自己提出要搞黨内民主,不能搞一言堂了。可是,鄧小平立刻認同了胡耀邦跟自己說過的話,連陳雲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們立刻發現華國鋒不是個英明領袖。要是真的英明,當即給胡耀邦一個怒喝,大家都會跟着華主席對胡耀邦搞突然襲擊無理取鬧猛烈抨擊。這可是效忠的好機會呀。然而,好面子的華國鋒錯過了這個機會,讓猛虎們知道了華國鋒就是一頭竄到貴州的驢。古人都說天上龍肉最香,地上驢肉最嫩。

     鄧小平本來還在考慮如何讓華國鋒當傀儡呢,胡耀邦都不認同了。鄧小平想了想,讓華國鋒當傀儡,以後麻煩還是有的。那就是自己就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了。華國鋒的權力畢竟不是自己給的,而是毛主席給的。這跟漢獻帝與曹操的關系一模一樣。還不如幹脆卸磨殺驢,把這驢肉分着吃了算了。那就讓胡耀邦幹吧,畢竟胡耀邦聽話多了。

     鄧小平的想法與陳雲的想法似乎心有靈謀,還沒說出來呢,倆人立刻一點即通。這樣,按照鄧小平的安排,驢肉分三塊:頭部(指揮黨的槍杆子--軍委主席)由鄧小平吃;肚子(黨中央主席)由胡耀邦吃;四條大腿(國務院總理)由趙紫陽吃。剩下的,就一馬勺燴了,讓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們喝湯,按照劉邦把項羽老爹活蒸了後劉邦也要喝一碗老爹的肉湯的說法,那叫“分一杯羹。”

     這樣,中南海内外白天互相串聯,互通情報;晚上燈火通明,暗潮洶湧。胡耀邦出頭幹掉華國鋒的組織工作、宣傳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着。首先,要清君側。鄧小平此時便安撫華國鋒,說我是支持你的,但汪東興不行,紀登奎不行,吳德不行,這些人要下去。華國鋒此時知道清君側後自己也許會大權旁落,回家練毛筆字去,但考慮到跟鄧小平對抗,唯有啓用汪東興宮廷政變方式。  吳德陳錫聯等人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惶惶然去找汪東興,說這樣下去,不僅我們都完了,華國鋒也會被幹掉的!汪東興不以爲然,告訴吳德他們說,華主席關鍵時刻有魄力力挽狂瀾,你們就等着好消息吧。毛主席不會看走眼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甘願把到手的權力讓出來的。再說了,華主席要是個窩囊廢,他也逮捕不了四人幫啊。葉劍英自己親自說的,逮捕四人幫這事,葉帥他不敢幹,鄧小平也不敢幹。

     汪東興此時以爲,鄧小平還在北京,還在北京衛戍區中央保衛局的監控範圍内。隻要華主席一聲令下,汪東興吳德聯手就把他給幹掉了。那麽多“篡黨奪權”“搞陰謀詭計”的罪證,還不好找?哪條不違反黨章不違反國法?至于後事的說法,那怎麽說都成。曆史是強者說了算。

     這個道理華國鋒是清楚的,但他自己要反複考慮,在北京幹掉鄧小平,此時已晚,無法向全國人民交待。而且,北京以外的各大軍區司令員都不是自己的人,都聽鄧小平的指揮。這樣,殺掉鄧小平後内戰打起來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爲了個人的權力,讓北京市民遭受戰争創傷,這麽做不符合華國鋒的人品。華國鋒便決定以犧牲自己的權力甚至生命來換取國家不打内戰。當鄧小平讓華國鋒手下的幹将們包括汪東興吳德下台時,華國鋒沒有阻攔。汪東興預測的事情沒有發生。他們感到華國鋒出賣了他們而換取自己給鄧小平當傀儡的籌碼。連陳永貴都看不起華國鋒了,罵他丢卒保帥太缺德。

     然而,事情的根本是鄧小平對提拔他的葉劍英恩将仇報。這是葉劍英本人也萬沒想到的。沒有了葉劍英的軍權護駕,華國鋒隻好交權,因爲鄧小平知道華國鋒不會爲了個人權力而打内戰的。打内戰結局必然是魚死網破。打完越南以後,華國鋒再想幹掉鄧小平已經太晚了。即使幹掉了,魚死網破,内戰打完後,華國鋒汪東興吳德隻能是遭到清算。

     此時的葉劍英隻能考慮自己的後果了。他不能跟華國鋒一起滅亡,便自保,配合鄧小平搞掉華國鋒的台柱子。

     事情安排好了,華國鋒的台柱子汪東興吳德紀登奎都下去了。然後告訴華國鋒,讓他交權。葉劍英在電話裏告訴華國鋒,隻有和平交權才是上策。看到葉劍英出賣了自己,華國鋒隻好認栽了。胡耀邦讓趙紫陽陪同宴請恩人加好友加同事華國鋒,在酒桌上跟他說,讓他合作。因爲開中央全會還是要華國鋒主持的,否則就是政變性質了。幹掉英明領袖華主席,那時的全國人民是不答應的。北京天安門廣場鬧事是可能的。

     華國鋒參加了胡耀邦的宴請,他想告訴胡耀邦:你别高興的太早。三杯酒下肚,誰也不想喝了,胡耀邦便提議猜拳。

      哥仨好啊,全來了啊。

      吃驢肉啊,感情厚啊!

     華國鋒出的是布,胡耀邦出的剪子,華國鋒隻好舉杯一飲而盡。趁着酒興,他說:“你兩個,加上鄧小平,等于我一個。”  

胡耀邦聽出了華國鋒的意思,看來不需要直接告訴他這頓酒席的含義了,華國鋒全明白了。但隻好打岔說:“我和紫陽加起來,還比不上你呢。”他倒沒敢說鄧小平同志也比不上華國鋒。畢竟言多語失,酒後的話不是鬧着玩的。誰知道以後趙紫陽怎麽跟鄧小平說呢。華國鋒告訴二位:“希望你們二位總結我的教訓,千萬莫要重蹈我的覆轍。”胡耀邦哪裏想的到後來自己的下場會更慘?

他還繼續開導曾經共事4次的老朋友:“華國鋒同志,上下升貶,這是政治鬥争中的家常便飯。一個政治家,要準備兩手,—是整人,二是挨整。你這小小變動,根本算不了什麽。我、紫陽,特别是小平同志,大起大落多少次啊!”

聽到這話,趙紫陽想起了一隻躺在草木林中受了傷的警犬。跟受了傷、流着血的人在—起,仍然是很危險的。此時華國鋒畢竟還是黨中央主席,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對胡耀邦說:“不要提那麽多了,這些還要經中央全會讨論,究竟中央全會能不能批準,還不一定呢。”華國鋒說, “你還想給我點安慰。”胡耀邦告訴華國鋒:“紫陽說得并不錯。我們希望我們還能在一起合作共事。咱們三個人中,你年齡最小,希望還是很大的。來,爲将來幹杯!”

     華國鋒連連搖頭:“共事?哈哈,你曾經跟我共事,抓到了我的軟肋,配合了小平,我哪裏還敢再跟你共事?别讓我當你的副主席跟你共事,我不會幹的。你說什麽‘将來’哈哈,我們應該爲你榮升黨中央主席幹杯!我配合你們,和平交接所有的職務,我不會鬧事的。”“好,這可是你親口說的,紫陽作證!幹杯!”“我說話從來算數,決不會當面是人,背後是鬼!放心吧!”胡耀邦說:“國鋒同志的話,我是深信不疑的!”

  聽了胡耀邦的話,華國鋒暗忖:我不恨鄧小平,他畢竟不是我的朋友。在我背後捅一刀的,竟然是我幾十年認同的“可信賴的朋友”以“胸懷坦蕩”自稱的胡耀邦同志。華國鋒自言自語道:恩将仇報者,必遭報複。隻要死不了,我就好好活着。多練練太極俯卧掌,就能看到胡耀邦的結局。

 

薄一波是怎麽玩胡耀邦的?

 

這篇文章雖然有點寫野史的味道,但是在揭示還原曆史人物的品格和智慧上還有其可取之處。

潤濤閻

     胡耀邦得到了華國鋒給他的人事權後便極力讓薄一波從叛徒集團案中解放出來。薄一波出來後對胡耀邦自然感恩戴德,全力支持胡耀邦。直到趙紫陽搞什麽“黨政分家”時,薄一波還是站在胡耀邦一邊的,因爲他認爲鄧小平不會幹掉胡耀邦的。趙紫陽搞經濟可以,但玩權術遠不是胡耀邦的對手。

      鄧力群等人一直對胡耀邦趙紫陽不滿。胡耀邦搞的第三梯隊讓鄧力群痛苦不堪。鄧力群便從小報上找到了諷刺胡耀邦第三梯隊的順口溜,把它交給了鄧小平。鄧小平把這個順口溜也轉給了薄一波等人,隻是沒說是誰交給鄧小平的。順口溜是這麽寫的:打牌一夜兩夜不睡,
跳舞三步四步都會,
搞女人五個六個不累,
喝酒七兩八兩不醉,
工作九年十年不會。
要問此公是誰,
黨的第三梯隊。

     薄一波看後立刻想到不管這是誰送給鄧小平的,但胡耀邦要是下台,得勢的必然是趙紫陽。薄一波回憶起了自己的一生,說什麽論本事也不輸給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他們啊。人都是有自信的,尤其是爬到人上人的人。

     薄一波立刻想到胡耀邦可能跟鄧小平有比較大的分歧了,否則鄧小平不會把這個東東交給我的。讓我取而代之?這個可能性應該是有的。唯一的麻煩就是鄧小平還有大家都會認爲我薄一波跟胡耀邦是一撥的,我要跟他劃清界限。但現在攻擊胡耀邦還太早,先得給趙紫陽搞個小鞋穿。于是,薄一波也在小報上找到了趙紫陽與胡耀邦“黨政分家”政府那攤第三梯隊的順口溜。他便把這個順口溜交給了鄧小平。順口溜是這麽描述政府部門如何選擇第三梯隊的:

      東廠當官東廠亂,
      調到西廠照樣幹。

      西廠當官西廠愁,
      調到南廠去當頭。

      南廠當官南廠虧,
      調到北廠當指揮。

      北廠當官北廠糟,
      升到局裏管指标。

      那時每個局都有管指标管計劃的副局長。而副局長就是這麽升

      上來的。

     薄一波發現鄧小平也對趙紫陽的工作時有批評,便認爲此時是幹掉胡耀邦的時機了,便到處活動,便把所有社會不穩的因素統統算在胡耀邦的帳上。

     胡耀邦此時才徹底明白什麽叫“恩将仇報”什麽叫“前車後辄,”眼前華國鋒的眼神在不停地晃動,腦子裏閃爍“報應”二字。

     薄一波成了幹掉胡耀邦的馬前卒,但胡耀邦下台後,薄一波什麽也沒撈到。他說什麽也搞不懂:鄧小平對葉劍英恩将仇報而得了軍權成了太上皇;胡耀邦對華國鋒恩将仇報得了黨主席;這都成了傳統了,可憑什麽到我這兒就不靈了?我對胡耀邦恩将仇報爲何就什麽都得不到了?請問:天理何在?法理何在?良心何在? 薄一波死前都搞不明白:天理,那是唯心主義者才掌握的東西,與徹底的唯物主義共産黨沒什麽關系;法理,那是被強者随時玩弄随時更換的妓女,初一、十五不一樣;
    良心,那個東東對政治家來說,隻有被利用的使用價值、出賣價值,沒有保存價值。
    薄一波感歎,還是曹雪芹看得準: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都是給别人做嫁衣裳。 并非鄧小平看不上薄一波,而是鄧小平終于認識到“恩将仇報”成爲傳統後如果不拔刀斬斷這個傳統,自己前邊死,後邊就遭鞭屍。隔代指定的接班人也隻好效仿了。
/倍可亲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瑞士洛桑/川軍抗日慘烈陣亡64萬人/高樓下危棚陋屋為何變名勝地?
  • 女聲天碟/ 80年代黃色禁書事件 /周天勇︰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