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圣-桑/大師講真話總統都頭痛 /中國歷史十大經典反間毒計
發佈時間: 4/6/2009 6:23:08 PM 被閲覽數: 18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450) this.width=450" menu="false" quality="high" flashvars="&config=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38556194.xml&file=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38556229.xml" wmode="transparent" border="0">



【专辑名称】圣-桑 大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

【专辑介绍】
      法国音乐大师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其音乐创作非常多元化,从歌剧、声乐曲、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以及独奏曲的领域都有他才华洋溢的创作。虽然在音乐史上他是个集大成者而非开拓者,但是他能融合新旧潮流的精粹、展现完美技巧与对声音的敏锐掌握等方面,一直都是忠于法国音乐的精神与传统。

      “天鹅”是十四首《动物狂欢节》组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甚至成为作者圣-桑的代表作品。本曲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优雅、温柔的小曲,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般认为《天鹅》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着名的音乐,曲中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全曲由伴奏竖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竖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均与前奏相同,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和无间。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a小调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872年, 是圣-桑最着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共分三部分,是采用整体合并成一个乐章,让各部分不间断地继续的形式。象这种单乐章形式的大提琴协奏曲, 舒曼曾经也同样用a小调写过。本曲小巧玲珑,充满了轻快明朗的法国风味,尤其是闪耀着机智的第二乐章显得格外优美。由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所奏出的丰富的和弦,可以说是圣-桑的特长之一,这在乐曲中也有十分鲜明的表现。这些使得这首乐曲历久不衰, 至今仍被世人喜爱,并经常出现在各种演奏会的曲目中。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快板。 呈示部一开始就由主奏大提琴奏出运动的第一主题,热情而激动。第二主题广阔而具有歌唱性,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乐曲在威武雄壮、力度鲜明的变化之后,于晶莹剔透的旋律流动中结束。 第二乐章活跃的稍快板,短小的诙谐曲形式。音乐开始时,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器群以模仿古典性的轻快气氛奏出主题,声音若隐若现,仿佛来自远方。中间的独奏华彩乐段优雅而富于诗意。结尾以颤音再次引起诙谐轻快的旋律。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音乐的主题非常充实而优美,主奏大提琴奏起独白性的音阶式的音型,浑厚而宽广。乐队重复之后,大提琴又重复四次,表现出了极高的技巧。

      麦斯基与荷沃拉合作诠释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虽然颇为直率,但演奏优异,乐曲流露出真正的法国风味。至于麦斯基与奥菲斯室内乐团(无指挥)合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想以单片收录圣-桑最重要的室内乐作品,这是最佳选择。

      圣-桑的音乐不缺乏激情,只是总是象拍岸的浪花而决非是决口的急流;圣-桑的音乐不缺乏浪漫,只是总是象幽径的漫步,而不能寸肠的牵挂。

【曲目介绍】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01. Concerto pour violoncelle no1 en la mineur Op 33 - I. Allegro non troppo
02. Concerto pour violoncelle no1 en la mineur Op 33 - II. Allegretto con moto
03. Concerto pour violoncelle no1 en la mineur Op 33 - III. Tempo Primo

《动物狂欢节-天鹅》
04. Le carnaval des animaux - No13, le Cygne - Andantino Grazioso

《热情的快板》
05. Allegro Appassionato, Op 43 - Allegro - Piu lento – Allegro

《F大调罗曼史》
06. Romance en fa majeur Op 36

《大提琴与乐队组曲》
07. Suite pour violoncelle & orchestre Op 16 - Prelude. Moderato assai
08. Suite pour violoncelle & orchestre Op 16 - Serenade. Andantino
09. Suite pour violoncelle & orchestre Op 16 - Gavotte. Allegro non troppo
10. Suite pour violoncelle & orchestre Op 16 - Romance. Molto Adagio
11. Suite pour violoncelle & orchestre Op 16 - Tarantelle. Presto

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12. Sonate pour violoncelle & piano no1 en ut mineur Op 32 - I. Allegro
13. Sonate pour violoncelle & piano no1 en ut mineur Op 32 - II. Andante tranquillo sostenuto
14. Sonate pour violoncelle & piano no1 en ut mineur Op 32 - III. Allegro moderato

介绍来自网络,谨在此感谢上传音乐的网友!
 
 
低調大師講真話 三任總統都頭痛

世界日報    2009-04-06

 

諾貝爾獎的光環到底有多大?從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克魯曼身上應該可以打量得出來。這位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連串炮轟歐巴馬政府的紓困方桉,讓民意至今居高不下的美國總統頭痛不已。

這次約訪克魯曼的時間一到,剛結束完上個訪問的他現身,大家都很有默契地把眼光投向面,這是4月6日出版的「新聞周刊」,克魯曼的半邊臉佔據大半封面,他炯炯有神的眼光緊盯著華府,標題寫著「歐巴馬錯了」。「有沒有什麼反應?」我們話還沒問完,克魯曼似乎有點害羞,半開玩笑地說︰「我現在出國,到機場恐怕要易容了;還好另外半邊臉不太一樣,別人可能認不出來。」

這是典型克魯曼冷笑話。他曾戲稱「中國供應我們有毒產品,我們賣他們詐欺的債券」;痛批銀行紓困買有毒資產是「現金換垃圾」;他在訪談中也說那只是玩笑一句,可是因為比喻一針見血,常會讓當權者笑不出來。

相對于歐巴馬,克魯曼對剛卸任的布希總統更毫不容情,他在紐約時報的專欄火力十足,把布希的政經外交政策,批得體無完膚。克魯曼接受我們專訪時,穿的西裝、襯衫,打的領帶,都跟去年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到白宮見總統時是同一套。不同的是,跟我們談話時聚精會神,可是他跟同是耶魯校友的布希眼光卻沒有交集,笑得也有點勉強。他常強調自己?的「不是布希的耶魯」。

對布希的前一任,克魯曼也沒給什麼好臉色。柯林頓總統剛就任時,找了一批經濟學者到故鄉小岩城聚會,廣徵博議;克魯曼當時直接了當回答小柯的問題,自己知道答得不得體。再听到另外一位同輩學者的答桉,就知道自己答錯了。果然這位回話四平八穩的學者,後來成為白宮的經濟顧問。但克魯曼從來不後悔自己的政治不夠正確,也沒有意思改變直來直往的發言習慣。他認為自己不習慣華府的官僚體系。因為當權者都只想听好話,也習慣避重就輕。

也許太清楚自己的個性,讓克魯曼沒有辦法適應官僚體系,跟現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桑莫斯走完全不一樣的路。這兩位在雷根時代就已嶄露頭角的年輕學者,一個得意官場,當過財政部長、哈佛校長,現在仍主控全國經濟大政。聯準會主席柏南基在普林斯頓擔任經濟系主任時,爭取已名滿天下的克魯曼從麻省理工學院跳槽任教。這麼多昔日同僚好友在朝為官,可是他至今仍自甘于局外人角色,保持清明批判的勇氣。

這是一條全然不同的路,克魯曼一路走來安然自在,就跟他腳上那雙底部已經快磨平的便鞋一樣。頂著諾貝爾獎的光環,他在普林斯頓還是低調生活,仍然開著老爺車到校,沒有去爭取校內特權停車位,有時還是習慣騎腳踏車去上課。

40分鐘的訪談結束前,請他定位自己喜歡扮演的角色,究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還是外界習稱的公共知識分子?克魯曼還是露出有點害羞的笑容,「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向當權者說真話的習性不改,這位讓幾任總統頭痛不安的諾貝爾獎得主已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公共資產。

他的衰退經濟理論如果能為全球金融海嘯找到紓困之道,將來有可能再為他加添一個諾貝爾光環。

中國歷史之十大經典反間毒計

送交者: 海角天涯  2009年04月05日 [史地人物] 

 

之一,陳平間範曾
  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
  曲逆侯陳平,留侯張良都是漢高祖劉邦智囊團中頂兒尖兒的人物。很多人都熟知漢初三杰,蕭何,張良和韓信,未免忽視了這位奇計百出的陳平。


  範曾是追隨項羽叔父項梁起兵的老臣。項羽的手下猛將如林,但真正有戰略頭腦的謀士似乎只有範曾一人。當年鴻門宴上範曾幾度發難,幾乎致劉邦于死地,想必劉邦恨他入骨吧。範曾此人心黑手辣得可以,只是當不住項羽其時尚不夠厚的臉皮。


  離間這位被項羽尊稱亞父的能人,的確相當有難度,但難不到陳平。一次項羽的使者來訪,陳平找人故意十分熱誠地接待。大魚大肉之下,又加上美女歌舞助興,使者也被感動得一塌胡涂,當然禮節性地說出代楚霸王項羽向諸位感謝的話來。誰知招待人員就此突然翻臉,撤下珍饈美女,換上粗茶淡飯,當著使者的面說,我們還以為你是是亞父範曾派來的那,你倒是早說你是項羽派來的阿。


  使者回去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向項羽作了稟報,頭腦簡單的項羽當然怒火中燒,就此喪失了對範曾的信任。後來範曾幾次直言相諫,更是惹得霸王不高興,終于被掃地出門。範曾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受了悶氣,加上背上毒創發作,不久就負氣歸西。而他一死,項羽的末日也就不遠了。


  陳平年青的時候姿儀甚美,卻仍是一個類似韓信年輕時的小混混,而且他的問題更嚴重,傳說和他嫂子有不清不楚的關系。後來他投軍的時候有一次渡河時不小心上了一艘黑船,就是水滸中衰人宋江上了無數次的那種。當然他不會像宋江那樣束手待斃,但也不極端地武力反抗。他先是趁船主不注意把身上的錢財丟入水中,然後主動提出幫船主劃船,劃了一會借口渾身大汗脫下自己的衣裳,赤條條地坐在船上,當然順便把自己的破劍放在手邊。船主見他衣衫雖然不俗,但著實沒有任何錢財可搶,何況他還帶有武器,這種生意扎手得緊而且沒有任何油水,不作也罷,老老實實地把他渡了過去。嘿嘿,刁滑如陳平又豈會死在此等宵小手中?


  陳平生奇計無數,但他明白自己的計策陰險刻毒,也很少宣之于口。著名的白登之圍,劉邦被數十萬匈奴大軍所困,全賴陳平的一則秘計解圍。史書對這則秘計多有猜測,但誰也不知道真正是什麼。


之二 溫嶠計間錢鳳
  夜讀<晉書.溫嶠郗鑒列傳>,深為東晉名臣溫嶠才智折服。在那個風雨飄搖,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連王導,陶侃這些中興能臣對暗弱的朝廷也不談不上百分百地尊敬,相比之下,從北方流亡回來的溫嶠對司馬氏的忠心實在難得了。


  當時權臣王敦驕橫跋扈,向來沒把朝廷放在眼里,當然溫嶠成了他的眼中釘。溫嶠幾次婉言相諫,王敦全然不理,于是溫嶠知王敦日後必反,干脆一反常態,對王敦極盡恭維之能事,又加入他的陣營為其出謀劃策,共同對付朝廷。王敦本人志大才疏,又全無識人之能,當然毫不設防地視他為知己。但是,王敦手下有個溫嶠深深忌憚的心腹人物,錢鳳,偏偏王敦對錢鳳向來言听計從。溫嶠投錢鳳所好,著意與之結交,可是錢鳳非等閑之輩,表面上和他親熱無間,內心卻著實戒備。溫嶠深知自己瞞不過錢鳳,但也無可奈何。


  王敦謀反的工作準備完畢,溫嶠心急如焚,但找不到合適的借口脫身向朝廷密報。正好丹陽太守出缺,這個關鍵的職位,非得要心腹人士擔任不可。王敦向溫嶠請教誰適合任此要職。溫嶠以退為進,向他推薦錢鳳,王敦又把錢鳳找來,當面詢問他的意見,錢鳳礙不住面子,反而推薦溫嶠。這時溫嶠故意推之再三,王敦卻當場拍板,指定溫嶠擔當此職。


  溫嶠當然是喜不自勝,但還是對錢鳳把握不準,他估計走後錢鳳八成會向王敦密告,再加上錢鳳此人甚有韜略,于是下定決心非把錢鳳離間了不可。在他出行前夜的送別宴會上,溫嶠離開自己的坐席走到每位客人的身邊端酒以敬。當他走到錢鳳身邊的時候,還沒等他喝,溫嶠就突然把他的酒杯打翻,醉態十足地罵道,“你錢鳳何等人,我溫嶠敬的酒你都敢不喝?”錢鳳以為他喝醉,並不在意,但宴會終于是不歡而散。

溫嶠脫身以後,錢鳳果然向王敦告密,說溫嶠歷來是朝廷的人,他投靠我們必有貳心。但是溫嶠已經棋先一招了,當初宴會的情況王敦是看在眼里的。王敦一直以為錢鳳和溫嶠是知交好友,甚至還相互極力推薦過,怎麼就因為溫嶠臨走之前喝醉了酒不小心得罪了你,你就挾私抱負?氣度也太小了一點吧。于是他不僅不听從錢鳳的建言,還懷疑起他的人品了。王敦麾下錢鳳算是個人才,然而即使是他也終于不被善用,王敦起兵的後果那是可想而知了。


金刀計
   如果在中國離間史上非要排出個第一名,那麼論計策之流暢,心腸之惡毒,非得是王猛的金刀計不可,何況他要間的人都決非等閑之輩,一個是大秦天王苻堅,一位是後來後燕的皇帝慕容垂。


   王猛在關中前秦當丞相的時候,當時天下又是類似三國時候的三分,潼關以東是慕容氏的燕國,長江流域(包括荊州,益州,揚州等等)是東晉的地盤。這三方都有名冠一時的豪杰,前秦一方有被苻堅視作諸葛再世的王猛。王猛的施政方略與諸葛亮治蜀時相仿,也無愧他的名字,走得是剛猛嚴苛的法家之路,而他的功業相比六出岐山而徒勞的諸葛亮,那是高得太多。正是在他的統領下,前秦攻滅了慕容燕國,統一了整個北方。東晉其時則有留下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的超級梟雄桓溫和魏晉風度的集大成者,一代名士謝安。燕國方面有慕容家族的國之干臣慕容垂,天龍八部中的復闢狂慕容博父子拿出來的族譜中固然是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但慕容垂應該是他們最為敬仰的一位先祖。枋頭一戰,縱橫不可一世的桓溫被年青的慕容垂的騎兵打得大敗虧輸,桓溫賴以起家的精兵幾乎損失殆盡,弄得後來想篡位時都未免底氣不足。這一段歷史,將星閃爍,能人輩出,各方的角力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達到高潮,並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落幕,精彩程度實在不下三國演義,只是沒有羅貫中這樣的大師為其寫述,未免可惜。


   當時慕容垂英雄了得,不免為太傅慕容評和太後可足渾氏所忌。二人聯合起來整慕容垂,手法狠毒,如用巫蠱案處死了他深愛的王妃段氏等等,慕容垂忍無可忍,終于率領全家投奔關中苻堅。其實以慕容垂的英名加才智,發動叛亂作掉這兩個政敵易如反掌,只是他不忍心同族相殘寧可自己出走。其實他這一走,幾乎和滅了燕國沒什麼分別。


   前秦的皇帝苻堅在中國歷史上的若多皇帝中,以心胸寬廣而論,算的上是第一。對于這位大名鼎鼎的慕容垂舉家來投,高興得幾乎是倒履相迎。苻堅的這般盛情,慕容垂雖然是感動得一塌糊涂,王猛看在眼里心中難免不是滋味,萬般忌妒之下,遂生了除掉慕容垂的念頭。但是苻堅用人不疑,慕容垂精明干練,離間他們談何容易?


   平心而論,王猛一生為政為人,除了這件事以外,都抗得起光明磊落四個大字,只是這種人物一旦施起計來,也是惡毒無比,比起燕國慕容垂的政敵們則是高明得太多。


   王猛唯一可利用的資源就是慕容垂新附,他的家族人心尚不穩。于是在他率軍征伐燕國的時候,向苻堅請求以慕容垂最喜歡的長子慕容令出任參軍。出發的前一夜,慕容垂設宴餞行,當然有心讓王猛在軍中多照顧他的兒子。王猛和他一起喝酒談心,席間喝到高處便激動起來,拉著慕容垂地手要和他結拜兄弟。慕容垂到底是鮮卑胡人,論心機深沉哪里及得上漢人王猛,眼花耳熱後也是指天劃地,約為兄弟。王猛順勢說,“我此次遠走,兄弟卻無什麼東西可以睹物思人,未免遺憾”,並送給慕容垂自己生平最愛的一方鎮紙以茲紀念,慕容垂大是感動,想也不想就解下自己的家傳寶刀送給王猛。


   得了這柄金刀,王猛開始了第二步行動。在大軍開拔到洛陽的時候,王猛招來了帳下一個叫金熙的小卒,重金收買,讓他跑到慕容令的帳中出示金刀,並假傳他父親的話說,“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秦國,無非是避禍而已。如今王猛心胸狹隘,數次想排擠我們,而苻堅表面上對我們禮讓有加,但其心實在難測。估計我們父子仍然難免一死,古人尚雲,狐死首丘,況且最近听說燕國皇帝于我們走後頗有悔意。我現在已經在逃亡的路上了,你不走更待何時?事起倉促,來不及寫信,特派人傳口信,以金刀為證。”慕容令听後,又驚又疑,慕容垂贈王猛金刀的事情他並沒有听說,而父親企圖二次叛逃卻絲毫沒有征兆,但這位來傳話的金熙曾經在慕容垂府中打過下手,又有金刀為證,言之鑿鑿,不由得不信。當時慕容令急得六神無主,又根本無法與千里之外的老爹取得聯系,(呵呵,建議摩托羅拉手機不妨以此題材作廣告。)思前想後,還是連夜投奔燕國。


   王猛等他一逃,馬上急表上告朝廷,慕容垂聞訊,當真是禍從天降,連辯解也不敢辯解,倉促出逃,結果在藍田被追兵趕上,押回長安。慕容垂自忖必死,誰知苻堅寬容千古第一的帽子真的不是白帶的,他立刻赦免了慕容垂,安慰道,你兒子心存故國,本身就無可厚非,我只是為他遺憾而已,更不會牽連到你們這些人阿。老天照應,慕容垂躲過了這一劫,而他的兒子慕容令就慘了,跑到燕國境內,卻發現老爸根本沒來,頓時天旋地轉,昏倒在地,燕國對他這個莫名其妙的二次叛徒當然心存芥蒂,干脆流放到遙遠的沙城。慕容令仍不甘心,在沙城組織舊部企圖第三次反叛,卻被當地官員抓住就地正法。


   王猛此計雖然最終沒有要得了慕容垂的命,但還是葬送了慕容垂的身後希望所在,他最優秀的兒子慕容令。慕容令在沙城組織一幫烏合之眾和燕國官軍作最後徒勞抵抗的時候,一定還沒想明白到底是誰把他害得這麼慘,慕容垂後來終于再造燕國(史稱後燕)坐上龍椅的時候,一定一邊因後繼無人而痛惜“太子”慕容令的無謂身亡,一邊只怕仍為王猛的毒計而感到不寒而栗。


   慕容垂死後他的兒子中少了慕容令這樣的領軍人物,各不相服以至內訌,後燕終于二世而亡。



之五,賈後與驪姬
   古語有雲,"黃蜂尾後針,最毒MM心。“如今的時代誰還敢說這種話,不被眾多激進的feminist當街格斃才怪。但是縱觀史書,巾幗們如果狠下心來,那是一點也不下須眉的。


   史上著名的暴悍皇後賈南風就是如此。她的老公晉惠帝是個出了名的低能兒,大荒之年大臣向他奏報天下百姓嗷嗷待哺,幾乎以食樹葉維生,他卻很不解地反問道,百姓問什麼不去吃肉糊那?當年武帝司馬炎也很擔心自己兒子的智商,一次命他寫一篇文章看看。賈南風其時尚為太子妃,聞說此事馬上找來一名槍手做了一篇美輪美奐的文章,她正準備厚著臉皮讓人把文章送走的時候,身邊的一個太監點醒道,當今皇帝早知道太子不甚聰明,這篇美文若說是太子寫得豈不讓人生疑?賈南風立時恍然,讓這位太監捉筆寫了一篇很爛的文章,武帝看後覺得自己的兒子雖然的確不是很高明,但當皇帝只怕也足夠了,就此斷了廢太子的念頭。


   這位賈皇後厚黑了得,但智商比起他老公實在高不到哪里去,尤其在加害當朝太子這件事上,淺見無知得令人可笑。太子非自己親生是每個試圖獨霸宮廷的女人的大忌,賈南風也不例外。但她栽贓太子的手段太過拙劣,具體就是趁太子醉酒讓他親筆拷貝了一份造反文書,然後逼著皇帝殺掉太子,這條計策爛得連弱智皇帝也騙不過。賈後心有不甘,不顧輿情洶涌,矯詔廢掉太子,囚禁在宮中。朝廷百官實在看不過去,就找了趙王梁王幾個王出面試圖營救太子。這時候一個關鍵人物孫秀出來了,他和太子算是有點交情,又極善諂媚,賈後對他很是言听計從,趙王倫更是視他為知己,這種面面俱到的人物不經意間往往決定著歷史的走向。趙王派他到宮中打探消息,他和太子見面後走出宮殿的時候,突然間想,我費盡心機營救太子究竟有何好處?太子為人賢達,他繼位後我又將身處何地?孫秀回到趙王倫處就給趙王出了條毒計。第二天孫秀跑到賈後面前說現在外面很多人想營救太子,賈後也約略知道事態嚴重,問孫秀該怎麼辦,孫秀建議,做大事就要果決,不如殺了太子以絕眾望,賈後拍著手叫好,連夜處死了太子。趙王倫,孫秀他們等的就是這個口實,馬上矯詔派兵沖進皇宮,抓住賈後鴆死。這樣皇後,太子接連被除,弱智皇帝又落入了趙王倫的掌握,孫秀本人自然也得居高位。這個孫秀,小人得志,因以前的一點過節處死了中國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也不怕走在街上被潘安的追星族們用粉拳錘死?


   賈後秘計圖謀一場空,只知一味心黑,到頭來自己反而成了別人的殺人工具,可見其智商大有問題。同樣是除掉太子,春秋時晉國的驪姬手段就高明得太多。


   當時晉獻公的太子申生人品端方,素有人望,獻公本人也不是那麼胡涂,要除掉他可謂難于上青天。驪姬就從生活作風問題入手,一天在獻公面前楚楚可憐地道,"太子向來急色,連妾身我也不放過,今天中午我留太子吃飯,誰知道吃到一半太子動手動腳,並威脅我說,自古慣例女人是父死子受,我老爸死了以後,你還能跟誰?"獻公並不相信,只是敷衍安慰了幾句。驪姬隨即垂淚道,"君王若是不信,明天我和太子一起游園,你站在高台上看看就清楚了。"第二天,驪姬在自己的頭上擦滿了蜂蜜,和太子並行出游的時候,一路上好不招蜂惹蝶。驪姬讓太子幫著趕一下蜂蝶,申生掀起衣袖在其腦後揮舞。晉獻公在高台上目睹這一切,以為太子果然調戲愛姬,氣得幾乎倒仰,想就此廢了申生,反而被驪姬勸住。


   後來太子祭祀的時候,好心送了一大塊燒肉給父親。驪姬知道機會來了,派人在酒肉中拌上毒藥。獻公剛欲品嘗,驪姬就跪在地上相諫,酒肉從外面來,一定要試過之後才能食用。獻公把酒潑在地上,地上竟然升起一團煙霧(難道是硫酸?),把肉喂狗吃,狗立時死亡。驪姬假裝還不信,順手抓了個小太監,逼著他吃下,小太監剛入口就七竅流血。獻公氣得說不出話來,驪姬又開始發揮她的表演天賦了,扯散頭發,呼天搶地︰”太子設此毒計無非是因為我嗎!君王你不如把酒肉賜給我,我代你一死!“獻公愈發怒不可遏,召集群臣當面處死了太子申生。


   至此驪姬尚不肯罷手,矛頭直指二公子,對獻公進讒言,“申生被殺,二公子恨我恨得入骨,整天練兵,一定想殺入京城!”獻公還未置可否,二公子已經是怕極了這個婦人的手段,連夜和一幫家臣出走。


   這個二公子從此在外流浪數十年,歷經人事艱辛,所謂艱難苦困,玉汝于成,他終于從一個浮華的公子哥磨練成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等終于回國繼位,短短幾年就使晉國重振雄風.其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著名的晉文公重耳。



嚴嵩是明朝嘉靖一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內閣首輔,在明史上是被歸入奸臣一列的。民間一直流傳著著名的海瑞海青天如何扳倒嚴嵩的故事。其實海瑞一生為官級別最高不過巡撫,他和嚴嵩作對的時候只是一個小小御史,整倒當朝宰相遠夠不上資格。歷史上嚴嵩這種大貪官大奸臣的垮台與皇帝的英明神武或者某位青天的冒死為民請命並無邏輯上的聯系,更多其實是官場上的傾軋。嚴嵩真正的對手是老辣的內閣輔臣徐階等人。


   明世宗嘉靖論治理天下的才能不過是中人之資,何況他最大的興趣並不在此,而是修道升仙。他一生不知道會過多少仙道,吃了多少丹藥,甚至為此惹出奇禍一場——想拿幾位宮女煉丹結果被她們反戈一擊幾乎用紗巾勒斃。進士出身且文才了得的嚴嵩正是在這一點上投其所好,以一篇篇精彩的“青詞”贏得嘉靖的歡心。所謂青詞,就是嘉靖向玉皇大帝祈禱時的禱詞,他固執的認為玉皇大帝眷顧與否和青詞的精彩程度大有關聯的,(原來天上的神仙竟然也是文學愛好者?)。當然,嚴嵩的手段不僅于此,他深知每個皇帝都樂于看到 群臣陷于黨爭,但對真正參與黨爭的人又從來不信任。于是他喊的口號是君子群而不黨,竭力展示自己的孤忠,這一點更深為嘉靖欣賞,所以長期委他以大權。


   嚴嵩當政其間,他兒子嚴世蕃輔力甚大。嚴世蕃生得肥且丑陋,還瞎了一只眼楮,卻天性聰穎,文才比其父猶有過之,揣摩聖意更是天下一絕。嘉靖的詔書向來語焉不祥,而嚴世蕃則能從只言片語判斷出他的喜好,嚴嵩每次按他兒子的意思上折,無不中的。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嚴世蕃後來耽于酒色,于研究如何拍皇帝的馬匹也不怎麼熱心了。當時的嚴嵩早就江郎才盡,原本一直靠兒子給聖上獻青詞,如今兒子不干了,只好自己腆著臉寫,當然他那些干巴巴的文章惹得嘉靖十分不滿,再加上嚴嵩自己胡亂揣摩上意,經常拍錯馬屁,嘉靖慢慢對其疏遠了。


   同為內閣輔臣的徐階觀察到嘉靖態度的變化,知道整垮嚴嵩的時機已到。具體仍是從其家屬的經濟問題入手,招數雖然很舊,但管用就行。明朝中後期禮崩樂壞,幾乎無官不腐,即使徐階本人在家鄉也有千畝良田,後來終于被他親手提拔的超級大清官海瑞悉數充公,氣得其時已經退了休的徐階幾乎吐血身亡。當然從經濟問題上打擊政敵既大快民心,又易于抓到把柄,真是再方便不過。嚴世蕃雖然老奸巨猾,終于還是因為貪污被人揪住了辮子下到獄中。嚴嵩急得五內俱焚,當即以退為進,上表替兒子請罪,但此時的嘉靖對他們父子恩寵已失,不再刻意偏袒。


   縱使老爸和皇帝都罩不住,嚴世蕃到底聰明過人,還是設了一條奇計為自己脫難。當嚴氏父子權傾朝野的時候,朝廷官員們走馬燈似的往他們府上跑,如今雖然落難,還是有不少人來看望他。面對著這些看上去義氣深重不忘舊恩的官員們,嚴世蕃誠懇地說道,“我嚴世蕃一生經過多少大風大浪,這點貪污的小案我原本不放在心上。不過我唯一擔心的是當年和我父親聯手整垮錦衣衛經歷沈練和兵部員外郎楊繼盛,並把他們冤殺的舊案,這在當時激起了全天下讀書人的憤慨。如果刑部的人把這個案子翻出來,我就只好等死了。拜托你們千萬幫忙把這個舊案蓋下去。“


   即使在嚴家全盛的時候,他們提拔的官員也難保百分百的忠誠,何況如今樹倒猢猻散?嚴世蕃的話剛落地,就有人通報給了刑部負責此案的官員。法司黃光升一直發愁栽在嚴世蕃身上的貪污罪太輕,聞此訊立刻找來了舊檔,一番研讀後給嚴世蕃補上冤死沈,楊的重罪。當他寫完奏章,得意洋洋地準備向皇上回稟的時候,恰巧徐階經過。徐階到底是宦海沉浮多年的人物,草草看了奏章,就微笑地跟黃光升說,此奏章一上,只怕嚴世蕃立時脫罪。望著迷惑不解的黃光升,徐階不得不給這位政治上遠不成熟的小弟補上一課,當年沈楊被殺,那是皇上親自下過旨的,把這個案翻起來那就等于直接說嘉靖的不是,試問皇帝何嘗犯過錯誤?嘉靖顧忌自己的面子會就此放嚴世蕃一馬。接著徐階指點道,貪污罪固然分量不足,但嚴世蕃手下有個 官兒和大海盜汪直是兒女親家,汪直又向來和日本人勾結,要說嚴世蕃勾結倭寇,意圖謀反那就再合適不過了。黃光升恍然大悟,立刻修改了奏章。


   嚴世蕃本來在獄中眼巴巴地等著嘉靖的特赦,不料卻傳來做夢也沒想到的自己竟和倭寇勾結的消息,登時頹然坐倒在地上,知道終于不免一死。而嚴世蕃被斬棄市以後,嚴嵩也無法在朝廷立足,嘉靖尚念他多年進獻青詞有功,只是將他官職一抹到底,不久嚴嵩在困頓中死去。


   細想嚴世蕃這條計策,原本是摸準了嘉靖的脾性去的。平心而論,嘉靖一朝,雖然任用奸佞,朝廷烏煙瘴氣,百姓也苦不堪言,但多年的修道到底把他的暴戾之氣沖淡了不少。即使是愣頭青海瑞抬著棺材上京,奏章上幾乎指著他鼻子大罵,”嘉靖,家家淨也!“,嘉靖惱火得幾乎不敢相信古來奏章居然還有如此寫法,但終究也只是把海瑞關進大牢了事。倒是嘉靖仙游以後,海瑞在牢里得知消息,傷心得暴吐鮮血。嘉靖的這種”好脾氣“,在明朝的諸多皇帝中的確是罕見的。


   換做在萬歷朝,嚴世蕃這條計算是白搭,神宗皇帝幾十年神龍見首不見尾,所有人上的奏折從來都是肉包子打狗,不見回復的。他自己八成會被政敵胡亂加個罪名殺掉。如果落在陰騭忌刻的崇禎手里,嚴世蕃八成還是會使出此計,心態卻是完全不同了,他知道崇禎不管出于懲貪還是滅口自己都難免一死,但兔子搏鷹,把那些背後搞材料整自己的人除掉也好。估計崇禎對那些斗膽上表揭自己瘡疤的糊涂蛋如黃光升之流先是隱忍不發,以後會找別的借口一個個殺掉。


   聯想到不幸因經濟問題陰溝翻船而落入我人民民主專政鐵掌中的大小貪官們,處于絕境之余也不妨學學前輩嚴世蕃的逆向思維,只是如今像嘉靖皇帝這樣的靠山實在太難找了。



賈氏亂政
前文愚婦賈氏亂政一節,想想還有些話沒有說完。


  賈氏是靠殘酷清洗了外戚楊駿一族而上位的,自己也終于被趙王倫,孫秀等人鴆死。趙王倫,孫秀等固然是得意一時,但他們也沒有想到所有一切只是剛剛開了個頭,著名的八王之亂已經像打開了的潘多拉魔盒,再也沒人關的住了。即使有人政治謀略高超無比,極盡見風使舵之能事,僥幸逃過了內亂,但終究躲不過匈奴人劉淵和羯人石勒的種族清洗。永嘉大禍,兩京(長安,洛陽)接連被異族攻佔,死在匈奴人彎刀之下的官員,當真數也數不清,這些匈奴士兵可不管你忠貞剛直或者阿諛諂媚,統統是一刀完事。


  生活在那樣的一個亂世,每個人都是不幸的,無論是暴悍而低智的賈後,戰戰兢兢的太子,野心勃勃的趙王倫,始終心系社稷安危的丞相張華,豪奢得一塌糊涂的石崇,極尚清談,視錢財為阿堵物的王衍,還是超級美男子潘岳,文才冠絕天下的陸機陸雲兄弟,知錯能改的周處,挽狂瀾于既倒的劉琨,甚至是小人得志的孫秀,與世無爭的弱智皇帝,最後都鮮得善終,不是被自己人整死,就是死在異族的屠刀之下。


  潘岳(安)被人裝入囚車押赴刑場的路上,長安街上大大小小的MM還會不會像他以往坐在馬車上風光出巡的時候一樣向他投擲水果花籃之類的東西那?在他被斬首的一瞬間,心中一定是充滿了悲憤不平之氣。其實若是他有可能看看自己身死幾年後發生的事情,無論他最知心的朋友還是最仇恨的小人到時都難逃劫數,也許會如釋重負地對劊子手說,要動手就請快一點吧!


  在看了這些所謂歷史上名人的悲情遭遇後,我倒是格外關注起一個小人物的命運來。早年特別喜歡李商隱的詩,在他著名的無題系列中讀到"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一句頗感驚訝,韓掾什麼人物,居然膽敢與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並列,後來在奇書<<世說新語>>中看到這樣的一段話, ”韓壽美姿容,賈充闢以為掾。充每聚會,賈女于青瑣中看,見壽,說之,恆懷存想,發于吟詠。後婢往壽家,具述如此,並言女光麗。壽聞之心動,遂請婢潛修音問。及期往宿。壽蹺捷絕人,逾牆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覺女盛自拂拭,說暢有異于常。後會諸吏,聞壽有奇香之氣,是外國所貢,一著人則歷月不歇。充計武帝唯賜己及陳騫,余家無此香,疑壽與女通,而垣牆重密,門□(門合)急峻,何由得爾?乃托言有盜,令人修牆。使反,曰︰「其余無異,唯東北角如有人跡,而牆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左右婢考問。即以狀對。充秘之,以女妻壽。“ 好一段風流佳話!原來美男子韓壽倒是個天生的痴情種子,與情深意重的陳王靠齊倒也使得。韓壽的所為,比當年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還要出采的多。在為這對佳偶深深祝福的同時,我未免有些隱約感到不妙,韓壽夫婦那是鐵干賈後一黨的人物,趙王倫,孫秀只怕不會有婦人之仁吧。<世說>似乎不忍提這對夫妻後來的遭遇,翻遍<晉書>終于找到了這樣簡單的一句︰
   ”....及亂平....,韓壽等舉族伏誅......"



之八,楊一清反間除劉瑾
   看過京劇《法門寺》的大概都會對明朝正德年間那個氣焰漲天的大太監劉瑾留有深刻的印象。正德這個年號,幾乎可以算是所有帝王年號中最諷刺的一個,因為明武宗朱厚照的德行,無論從那個方面看只怕都攤不上一個正字。劉瑾正是借助他才得以一飛沖天,其權勢極盛的時候,大江南北都傳著民謠,“京城兩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站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結果卻仍然不免中了反間計被皇帝下令活剮。死的那天,他身上的碎肉被京城百姓爆炒到一兩銀子一片,這個記錄好像只有後來的督師袁崇煥一舉打破,當然,漢奸的肉嚼起來更加爽口也未可知。


   武宗當太子的時候,就終日和一干太監如劉瑾,谷大用,張永等人鬼混,等到當了皇帝,他們自然雞犬升天,飛揚跋扈,無惡不作,號稱八虎,當真是朝臣嫌惡,路人側目。當時內閣輔臣是大學士李東陽,劉建,謝遷三位,都是機敏厲害久歷宦海的人物,時人評述,“李公善謀,劉公善斷,謝公善侃”。他們早就看劉瑾那些宦官不爽,聯手策劃將八虎扳倒。不過這種對內臣的攻擊單獨由朝臣出面當然是下策,堡壘從敵人內部攻破是最好。他們找到了尚算正直的太監王岳,範亭,暗示他們先向武宗告發劉瑾等人的奸行,即使失敗也可以理解為宦官之間的內訌,隨後再糾集朝臣上奏章內外夾擊。


  王範二人都是久沐皇恩,深感劉瑾他們這般胡鬧終究是國家的禍患,于是趁服侍皇帝的時候跪地泣血揭發,武宗一時也被感動,答應他們第二天把劉瑾等下獄。當時的吏部尚書焦芳,原是劉瑾一黨,得知消息後馬上通報劉瑾王岳等人秘密上奏的事情。劉瑾頓時嚇得面無人色,和他的朋友連夜趕到皇帝身邊哭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所謂動之以情,他們自小都是武宗的玩伴,提及舊事,武宗也是唏噓不已;曉之以理,他們一齊哭訴,王岳說我們進獻狗馬鷹犬來迷惑聖心,那些物事又不是單我們獻的,王岳本人也有分,再說,您這麼英名神武,這些狗馬鷹犬只是您輕松休閑時的玩物,絲毫不影響您日里萬機啊。王岳不過是妒忌您和我們的親密無間所以才誣告罷了。武宗先被牽動了舊情,又被舒服地恭維一番,仔細想一下,王岳當真是其心可誅。劉瑾早就知道王岳背後一定有人煽風點火,此時見武宗心動,順勢把矛頭指向內閣,流淚道,我們司禮監原本就是替皇上您辦差,都是按照您的吩咐做的,內閣大臣對我們不滿是假,借王岳朝您發飆是真啊。武宗終于大怒。


   李東陽等人眼見大火燒身,商量在武宗面前以退為進,一齊以內閣總辭來逼武宗殺劉瑾。這等內閣總辭轟動天下的事情,太祖開國以來未曾有過,武宗縱使凶橫十倍,也未必敢犯眾怒。沒料到劉瑾還是棋高一招,在他們跪地請辭的時候,察言觀色,發現李東陽攻擊自己的時候似乎還有所保留,馬上向武宗建議,李東陽忠心體國,他雖然說了我們的不是,卻實在是大大的忠臣,應該表彰。武宗也為劉瑾寬廣的心胸所嘆服,批準了劉建,謝遷的辭職,獨獨升了李東陽的官,當然同時也擢拔那個劉瑾的死黨焦芳入內閣。原本應該沸沸揚揚的總辭如今成了三缺一,幾乎淪為天下人的笑柄。劉建和謝遷黯然離開京城的時候,李東陽把酒相送,劉建氣得把酒杯推倒在地上,指著李的鼻子痛斥,你當時如果言辭激烈一些,哪怕多說一句話,我們也不至于搞成這樣。嘿嘿,李東陽之深沉城府,陰柔善變,即便精明如劉建,謝遷到底還是及不上的。


  主帥被罷免回鄉,劉瑾畏于輿論不敢拿他們怎麼樣,王岳範亭這些小兵卻哪里跑的了,立時被誅殺。朝中大臣倒也有不怕劉瑾的權勢手段的,勇于上表為劉建,謝遷鳴不平,這其中有左督御史(都察院最高長官)張敷華,戶部尚書韓文,吏部尚書許進等等。劉瑾毫不手軟,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官場上一片血雨腥風。最令劉瑾氣憤的是,這些一品二品的大官倒也罷了,一些不入流的小官居然也和自己過不去,也怪不得劉某人心狠手毒了。一次,一個小小的兵部主事(主事,明代各部司中最低一級的官僚)居然直接給武宗上奏章痛罵劉瑾奸宦誤國,文辭華麗,理直氣壯,朝臣中一片轟然叫好。劉瑾氣得跳腳,當即下令把這個不知好歹的家伙流放到貴州。理論上此人應當在路途中或因急病,或因交通事故,匪徒搶劫等等原因意外死去,可是這個兵部主事也實在不是一般角色,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如果對這個名字還不熟的話,他的大號王陽明應該是如雷貫耳。他後來創立的陽明學派可謂流芳百世,後世日俄戰爭中大出風頭的日本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一直掛著個腰牌,上書“一生低首王陽明”;蔣介石退守台灣,也將別墅所在的小山改名陽明山,想必也是對這位大學者欽服的緊。



劉瑾的料想果然不錯,他到底在此栽了跟頭,因為他踫到了這輩子的第一大對頭楊一清。楊一清,字應寧,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尚書,極有才干。正德三年,他在擔任總制三邊都御史巡查西北邊防的時候,提出加強守備,軍墾糧田數百里,從而為國家節約開支,不必從內地轉運糧草。而劉瑾等人從每年接受負責轉運糧草的官員得的孝敬極多,楊一清這麼做固然有利國家,卻無疑斷了他的財路。劉瑾誣告他修築邊塞城牆造成浪費,下他到獄中,準備處死,老滑頭李東陽卻出面調停,保下了楊一清的老命。劉瑾礙于面子,一時心軟,得罪人到底沒有得罪到底,終于鑄成大錯。楊一清出獄,恨劉瑾恨得咬牙切齒,也深知以劉瑾的狠毒,絕對不會善罷甘休,于公于私,都非得除掉他不可。


  劉瑾的另一個失誤是終于按捺不住,和八虎中的張永起了內訌,在武宗面前進讒言,貶他到南京。張永還沒走,他就在內廷貼布告,不準張永再進皇宮。張永在武宗面前慟哭分辯,才得以幸免,自此和劉瑾誓不兩立。


  這次安化王叛亂,武宗指派楊一清總督西北軍務,宦官張永為監軍一同前往。這兩個人走在一起,劉瑾想活命只怕也難。朱?的造反畢竟是胡鬧,不足一月就被平定,在回京師的路上,楊一清嘆了一口氣,對張永道,這些藩王雜碎的叛亂原本是小事,朝中的奸臣才真正是國之大患,一定要設法除去才好。張永心有靈犀,連連稱是。二人忌憚劉瑾耳目眾多,相約把奸臣的名字寫在手心,一齊伸掌,果然是瑾字,相對拊掌大笑。笑完張永卻皺起了眉頭道,此人心計深沉,勢大難當,又和皇上親近無隙,只怕難除。楊一清微笑道,倒也不難,你這次平定叛亂,立功非小,會受皇上重賞那是不必多說。關鍵是要找機會單獨向皇上匯報軍情,當面把安化王的檄文給他看,指證劉瑾之惡實在是罄竹難書,最關鍵要點明劉瑾居心不良,意圖造反。(這個安化王把劉瑾的罪狀列成二五八條,好像他越爛自己就反的越有理似的。說他陷害忠良,貪污受賄,擾亂朝綱倒也罷了,居然拔高到意圖謀反,言下之意似乎是我不反,劉某人也要反,好歹我也是正宗王爺啊。他倒也不想想劉瑾一個閹人,哪有造反當皇帝的心?)張永仍然憂心忡忡地說,皇上未必會信啊。楊一清鼓勵道,平定戰亂這麼重要的事情,皇上交給你來做,說明是青眼有加啊,當今世上,能除掉劉瑾這個奸賊的只有您一個人。皇上如果不信,你就要以死相諫,劉瑾鐵定小命難保。劉瑾既死,您立了軍功,又鏟除奸臣,無論皇上,百官還是全天下的百姓都會對您感激不盡,前途不可限量啊。千古以來,只怕也只有東漢靈帝的呂強,後唐的張承業兩位公公才能和您媲美,您的大名要流傳後世的。張永听了他的厲害分析,又被爽爽地拍了馬屁,也是精神倍長,終于下定決心。


  張永回京後,比劉瑾安排好覲見皇帝的時間提前了一個時辰面聖,遞上彈劾劉瑾的奏章和安化王的檄文,說朱?好端端一個王爺,純粹是因為劉瑾為非作歹,危害天下,忍無可忍才被他激反的,所以一定要殺劉瑾以謝天下。武宗看完後微微遲疑,說劉瑾怎麼可能造反?張永磕頭幾乎磕出血來,泣道劉瑾即使先前不想反,如今他見到這篇檄文,已是騎虎難下,總之狗急跳牆,非反不可。武宗說,明天我找劉瑾來對質好了,你先退下。張永大哭著不走,說我一退就再也見不到您了,劉瑾非要殺我不可。武宗終于被說動,連夜派人捉拿劉瑾。


  劉瑾睡得迷迷糊糊就被人鎖拿。此時武宗還追念往昔的情義,不想要劉瑾的命,只是流放他到鳳陽,劉瑾還苦笑著自我安慰,這其實也算善終啊,好歹我是個富太監,這輩子的錢也花不完。張永,李東陽,楊一清都知道一定不能放過他,聯手組織御史拼命彈劾,牆到眾人推,武宗終于下令查抄劉瑾的家產。抄家的結果除了幾十萬金元寶,無數玉器瑪瑙之外,居然搜到了成百的盔甲,刀劍,武宗得知大怒,確信劉瑾謀反無疑,再不顧念舊情,下令將劉瑾活剮。



劉瑾在自己家里不知藏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他手里又沒有兵權,再說那幾百件武器在裝備精良的御林軍面前哪堪一擊,何況即使能武裝的也只怕都是一群烏合之眾。鹿鼎記里韋小寶查抄鰲拜的府邸時只是一味獵奇探寶,其實搜出來多少黃金珍寶本不希奇,如果他惡狠狠地栽上鰲拜一把,也從他的府邸搜出幾千副盔甲弓箭,讓皇上輕松坐實鰲拜謀反的罪名,只怕康熙要樂得開花,比他腆臉歌頌一萬聲甚麼鳥生魚湯要管用的多。皇上一旦高了興,想發財還不容易?


  劉瑾既倒,他的黨羽各個難逃善終。當年勸他早留後路的那個張采,也被下到獄中,連呼皇天厚土,冤枉冤枉,上書揭發劉瑾的確說過想當皇帝的話,其時自己苦諫不听,還差點被他害死。本來這般開脫雖然希望渺茫,也不失為死中求活的辦法。偏偏他不知道哪根神經搭錯,居然一並揭發內閣大學士李東陽一直欺瞞聖上,對奸臣劉瑾阿諛奉承。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劉瑾還沒上西天,自己就先莫名其妙地“病”死在牢里。


  案子越來越大,一向不喜歡理事的武宗也對劉瑾的案卷興趣倍增,親自到刑部翻查劉瑾的書信,居然看到永壽王寫的一篇肉麻之極的吹捧他的書信,當真是斯文掃地,皇家的顏面何存,武宗氣得大罵不止。李東陽等人心驚膽戰,他們的信要說無恥只怕不在永壽王之下,于是李東陽急中生智,上奏折說,昔年漢光武帝劉秀在討平王朗的時候,曾經也得到了幾千封自己的官員百姓寫給王朗的書信,他當眾一口氣把信全部燒光,表示以往的事情既往不咎,給那些誠心悔過的人一個機會,那些人又慚愧,又感激,自然是死力效命。聖上的胸懷遠勝劉秀,而永壽王到底也是王爺之尊,不如您當眾把所有的書信全部燒了,以安其心,不然把他激反了也是麻煩之極的事情,武宗想一想覺得他說得有理,就當著百官的面把劉瑾的書信全部燒光。老狐狸到底是老狐狸,李東陽在內閣一直混到光榮退休。


  張永連立兩大奇功,一時成了宇內第一名人,兄弟都封了侯伯,賜誥卷,子孫世襲,當然,這是李東陽在武宗面前竭力爭取的結果。
  楊一清業終于一步登天,出任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擔當內閣首輔。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斯大林清洗30萬遠東中國人/戰敗日的日本人--絕望的被殺與瘋狂的自殺
  • 上海爵士合辑/曹操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美中央情報局求才/民进党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