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月光/1979懲越戰争緣起與經過/預測:全球金融将現七大變局/網絡間諜...
發佈時間: 4/10/2009 12:24:23 AM 被閲覽數: 28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不能不听】钢琴: 月光-悲怆-热情-暴风雨-贝多芬奏鸣曲精华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很多,精品也很多,如果你静下心来听,会越听越喜欢。我最开始对《月光》和《悲怆》印象最为深刻,而对后者情有独钟。考虑到大多数朋友可能更喜欢《月光》,还是将它放在第一吧。


贝多芬
- 钢琴奏鸣曲 No.14月光

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Moonlight"), Op. 27/2

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如果只选一首知名度最高为代表,应该非《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Op..27-2 莫属。这首属于贝多芬中期时期的杰作,不仅浪漫动听而且还有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月光”。对喜欢过中秋节的爱月民族来说,聆赏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时更增添几分亲切感。但是,您知道吗?贝多芬当年写这首作品时,乐念竟然与月光毫无关系。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 

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8226;琪察尔迪她是一位姿色美丽的意大利歌唱演员,比贝多芬小14岁,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贝多芬以此曲题献给他第一个恋人朱丽叶8226;琪察尔迪。当时贝多芬已患耳疾,生活是“何等孤独、何等悲哀”(贝多芬语,下同),而遇到她后,贝多芬生活中“出现了希望”。贝多芬教她弹钢琴,两人热烈的相爱,贝多芬称她为“可爱的,具有魔力的姑娘”。但由于两人社会地位悬殊,因此为两人的恋爱投下了阴影。等待着贝多芬的肯定是品尝失恋的苦果。不久她便移情别恋,成为一名伯爵夫人。

贝多芬在遭受耳聋、失恋种种打击后,心灵深处的孤寂、伤感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情感触动了音乐家的灵感,《c#小调钢琴奏鸣曲》便由此产生。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 

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描写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该首作品虽然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但别具一格的结构已令人耳目一新。他自称这首乐曲为《幻想风格的奏鸣曲》,为他自身情感流露的需要,他把第一乐章处理成慢板,在色彩比较黯淡,平缓而连绵不断的三连音衬托下,中声区出现一条缓慢而又伤感的主题,犹如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孤独者在冥思,并喃喃自语。随着音区的提高,使人感到仿佛作者的呐喊,宣泄痛苦,但又压抑住了,最后又发生了痛苦的呻吟。虽然伴奏织体、力度、速度没有大的变化,但音区的变换不同,和声的交替仍能细微地刻划作者心理的变化。

贝多芬逝世几年后,一位德国诗人路德维希8226;莱尔什塔勃(17991880)在刊物上发表他的听后印象说:“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象湖面上荡漾着小船那样的情景。”“月光奏鸣曲”之名由此而来。不久又有人以“月光”为背景,编撰了一个凄苦而动人的故事:在银色月光下,贝多芬在郊外一间破屋里邂逅一对酷爱音乐的亲兄妹,贝多芬为其演奏并创作了《月光》。

“……从远处、远处,

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

充满了无限的愁思;

另一些是沉思的,

纷至沓来的回忆,

阴暗的预兆……”

二、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連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1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1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3《悲怆奏鸣曲》(Pathétique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赠给卡尔8226;冯8226;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作者最初命名为Grande Sonate Pathe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据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该作品时,他的父母不幸去世。有人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执著的性格。但也有人将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认为这是对青春的咏叹。实际上,这首奏鸣曲被变奏后常常成为恋爱影视的背景音乐。该作品感染力巨大,脍炙人口。 

《悲怆奏鸣曲》分三个乐章

1. Grave;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庄然、活力的快板) 

2. 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慢板) 

3. Rondo: allegro(急速的快板) 

第一乐章。C小调,快板。主要以奏鸣为主,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浑的重板和断奏,给人以深邃、凝重,热血沸腾的感觉。第二部分则富于流动感。该乐章已经做为钢琴演奏考试(10级)的弹奏曲目,用于判断演奏者对乐曲和创作者本身的理解。 

第二乐章。降A大调。如诗的慢板。采用了三段体曲式。用柔和的旋律驱散了第一乐章深邃感。该章节被改编成多种变奏版本。成为轻音乐中名篇,常被其它艺术引用,象征纯洁或爱情。且该乐章对流行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乐章。C小调,急速回旋的快板。亲切和活泼给人一种青春不安与自信。也有人认为曲中有浓郁的思乡情绪。但以作品的标题来看,很像要表示一种不可阻止的生命活力。该乐章有许多结尾都有贝多芬式的特征。表达了作曲家那种自信张扬性格。许多专业人士对该乐章的评价最高。也有许多被改编的版本。甚至改成拉丁舞舞曲。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暴风雨) Op.312

这是31作品中,在内容上特别强烈的乐曲。以“暴风雨”称呼这首钢琴,原因是因为有一次贝多芬的学生辛德勒向他询问d小调和f小调钢琴奏鸣曲表现什么时,他说: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首乐曲就因此而称为现在的名称。乐曲写于1802年夏天。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 

第一乐章 最缓板与快板(Largo - Allegro)d小调,4/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包含了沉思、激动、疑问三种不同的速度。第二主题从叹息呻吟的音调,上升为悲壮激昂的热潮。展开部首先以最缓板开始,接着转为快板而成为充满活力的发展。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的第一音调发展为意味深长的喧叙调,然后热情激动的快板回答了喧叙调提出的问题。在再现部中,音乐形象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得比展开部更为尖锐。 

第二乐章 慢板(Adagio),降B大调,3/4拍,奏鸣曲式。如果说犹如暴风雨般的第一乐章是戏剧的第一幕,那么明净、安谧的慢板第二乐章就是暂时的宁静。它像一首夜曲,第一主题是庄严沉静的内心歌唱,旋律不断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上交替着,象征着纵横驰骋的思维活动。第二主题则是纯朴而明朗的,具有民歌的风格,用F大调呈示。没有展开部直接进入再现部,第一主题是变化再现,第二主题回到主调再现。 

第三乐章 稍快板(Allegretto)d小调,3/8拍,奏鸣曲式。用川流不息的十六分音符,表现出一种活泼奔放的精神境界。 

贝多芬 - 钢琴奏鸣曲 No.23“热情” Piano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Appassionata"), Op. 57

贝多芬的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OP.57,作于18041806年间。其《热情》的标题由出版商根据此作充满激情、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之势而命名。这首作品呈献给布伦斯威克(Brunsvik17771849)伯爵。伯爵女儿泰丽莎与约瑟芬,都曾是贝多芬的爱恋对象。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 ”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曾说过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6年。当时,他已写作《英雄交响曲》,正在酝酿与写作《命运交响曲》。时代在作曲家的作品中印下了深深的烙印。贝多芬所崇仰的共和理想”的偶像拿破仑,曾是抗击封建君主暴政的英雄,但取得政权,拿破仑却加冕称帝,这就粉碎了贝多芬心中的憧憬,使艺术家陷于深深痛苦之中。他意识到,自由必须由人民自己去争取。 

此时,他的耳聋疾患加重。时代的重压与个人的不幸,使英雄贝多芬愈益显出英雄本色。他选择了斗争,用自己的音符构筑起一座座英雄性的纪念碑。在这首奏鸣曲中,充满了激烈顽强的斗争精神,洋溢着令人感奋的热情。 

这首作品在出版时,被加上了“热情”的标题。由于标题与音乐情绪及作品实质相符合,多年来,一直沿用了这个恰当的标题。评论家把这个奏鸣曲比作“火山的爆发”。 

3个乐章: 

1.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所拥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由于附加了《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而加强。然后由第一主题的动机和激动的和弦,引出经过部,连续展开“命运”动机。第二主题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乐章反复强调“命运”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对比,形式上很像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2.流动的行板,降D大调,变奏曲形式。由主题与它的3个变奏组成,情绪上趋于平静,与第一、三乐章形成对比,其结尾有风雨欲来之感。 

3.从容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与第二乐章之间不间断)。以激烈地连敲减七和弦开始,第一、二主题都非旋律性,而是暗示了一种力度。呈示部结束时有动态很大的快速音群。尾奏为急板,最后就像是企图冲破所有障碍,有势如破竹之力度。 

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c-moll Op.10-1 (献给冯8226;布朗伯爵夫人) 

Op.10中包含三首奏鸣曲,这三首都很有贝多芬的个性,相互之间并没有类似,每一首都有自己的明显特征。第一和第二首是三个乐章,第三首却又回到四个乐章,构成相当大型的乐曲。在Op.10中,充分地表现了贝多芬是如何地苦心孤诣,为各种奏鸣曲能在古典的简洁与内容的充实两者兼容并蓄情形下,打破惯例,脱离既成的模式而勇往直前的姿态。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

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爆发的开头动机和表情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动机又一次突然爆发。

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力。

兰兹公正把此乐章描绘成森林巾打猎的画面。“打猎”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将唤起人们在道德、心理的思索。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在这乐章中盛入象孤魂独自般的歌曲,显示出凝聚的内在性已达到异常的境界。此慢饭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慢乐章中最优秀的典范,是贝多芬充满感情的形象之一,它把青年贝多芬的内在成长在音乐中完美地描绘出来,它给人们的感受是突出了一种热情升涨的因素——抒情、诗意,时而带有自由的即兴性质。随处展现的激烈热情,在下降的强大琶音以及悲怆的强音中震鸣,从灵魂深处进射出来的不安憧憬,变成了副主题中往上飞舞的六十四分音符最弱奏的变奏音群,并且散发出怪异的光芒。

在这个庄严的世界中,其深处往往蕴藏着一股热情,为了表现出这样的世界,贝多芬使用了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只以第四十五小节中的一个和弦代替了应有的展开部。主要主题在再现部和尾奏中再一次露脸时,是以华丽的变奏进行,从而引发出优美深邃的诗情。整个乐章音乐有深刻的生活喜悦;有对高尚的人类精神的长处认识;有对周围世界崇高、光明的看法;这是一个同时代人在充满幸福和创造力宁静时刻的肖像。

贝多芬在这乐章中写得异常小心仔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艺术构思和平整性,把它作为第一乐章和终曲戏剧性紧张激情之间的一个内心世界小岛。它的音乐寓意深刻、高尚纯朴,高音声部始终凌驾一切,旋律线条清晰自由,节奏极为精巧。为了弥补省略的展开部,有些地方把主题进行了灵活美妙的变奏。因此,必须把所有的奏法和力度变化做出来,准确地找到正确的统一脉动,找到基本的速度,以防止庸俗的表情和太多的自由,要把“心之歌”透过键盘流露出来。

兰兹曾正确地评论道:“这首(Adagio)同时是庄严的,又是朴素的,仿佛从管风琴的管中流出。”罗曼8226;罗兰发现这儿是“宽广、稠密的描绘的范例,有某些过多的圆润……,这儿洋溢着从容不迫的、宽广的旋律外形,在结尾形成了柔和的源流。”

第三乐章 极急板的终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 2/2拍子 奏鸣曲式

在这个乐章中,是贝多芬坚强天性风格的体现,它充满了幻想与幽默,含有诙谐性的要素,在极快速度的范围内稍带着渐慢的幽默,使其音乐的表现更富光彩。主要动机充满焦躁之情,也只有粗野的外貌,似乎是非钢琴式的,与猛烈地显示前进动力的主要主题相比时,副主题又显得多么崇高、庄严、悲怆,带有精神勃勃的刚毅性质,展现出平静抚慰般的音响。乐章的乐念极美,很有感召力,非常富于独创,形式上也十分紧凑简洁、结构良好,内在的力量和深刻的含义与炽烈的热情和坚毅的意志结合在一起。

这首手法极为简洁的奏鸣曲式终曲充分显示了贝多芬在作曲上更加精炼了,这样优异的手法,被视为是《第五交响曲》的先驱之作。根据主要动机写作的,只有11小节的展开部末尾,那猛烈的“命运动机”已经清楚地敲响。这一终曲是贝多芬努力创作的探索和激动人心的见证,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它确实展现了贝多芬天才的禀性——高度分寸感的结合、苦难和欢乐的想象、苦难与紧张的探索。

这一乐章明显含有诙谐曲的要素和多彩的暗示,其内容正如贝格评论的那样:“它蕴含着远为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的东西,象一首谜语,藏着骚动和怨诉。”兰兹却在终曲中发现其中电光形的旋律,就象“阴沉的雷雨之夜的闪光。”安8226;鲁宾斯坦形容这个终曲“非同一般的紧凑和强烈。”按照罗曼8226;罗兰的看法,这儿感情“在旋转……内心的惊慌,不正规的对比……尖锐的停顿……这些预示了《月光》、《热情》终曲中的暴风雨。”

正确地理解第五奏鸣曲的终曲,可以把它看作是贝多芬未来宏伟构思的灵感草图,它的幅度、激情是真正贝多芬式的,它具有沉着的态度、自制力的高潮,到处可以觉察到贝多芬在努力尝试和捕捉创作意识中形成的影像。 

贝多芬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 Op.10-2(献给冯8226;布朗伯爵夫人) 

第六钢琴奏鸣曲与第五钢琴奏鸣曲相同,也是三乐章的,但没有前一首的戏剧性。第一乐章和终曲体现了轻巧、戏谑的情绪,第二乐章割爱了普通的、充满感情的徐缓乐章,而代之的是 (Allegretto)部分,它轻快而怡淡之情,直率地在f小调上展现出来,形成了对比,贝多芬力图展示在愉快的掩盖下一时闪现的深沉感情,这也是贝多芬最喜爱的形式。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首次把第二乐章的调性改用小调,这一新的尝试也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多么富于创造的作曲家。

这首奏鸣曲内容清楚、不包含什么戏剧性因素,但却拥有轻快、爽朗的滋味,这是贝多芬在特殊感兴之下而写的。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使用了一些不寻常的手法:如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里出现了崭新的主题;小步舞曲式的小快板乐章代替了缓慢的第二乐章;末乐章十分幽默,是用赋格段的形式写成的,在贝多芬奏鸣曲中采用这种对位形式,估计是第一例。

这首奏鸣曲使用了细致的动机,充满春之快乐的可爱音乐,洋溢着海顿、莫扎特作品的气氛,曲中那明朗轻快的情调令人陶醉。

第一乐章 快板 (Allegro) F大调 2/4拍子 奏鸣曲式

这是个活泼而朴素的乐章,相当简洁的奏鸣曲式依然令人困惑不解,虽然植入海顿般明丽、天真、甚至俏皮的情调,可是象转调段那对比式的主题,还是展现出贝多芬的宏大情感。

此乐章轻巧、戏谑、诗意的情绪极浓,它鲜明地刻划了贝多芬相当强的个性,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看到贝多芬所喜爱的形象之一——把人的愉快感受与对大自然的陶醉融合在一起。整个音乐贯穿着大自然的回响:鸟儿吱叫、小河淙淙响、远处森林愉快神秘地作响,在这个背景上,心灵在抒情、洋溢着自在的幸福。

兰兹非常喜欢主要主题的诗意,关于第一乐章音乐感情生动的描写是正确的:这仿佛是《第五奏鸣曲》终曲苦难、紧张的探索之后的休息,回到了青年人明快的、无忧无虑的、有时控制不住的欢乐,有时带几分悲伤的心情……。罗曼8226;罗兰对此乐章曾论说道:在这个乐章中看到了贝多芬音乐最“清新的小溪。”

乐章的呈示部绝妙地表现了抒情浪潮的增长,好似愉快地一口气地飞跃,是引向人与大自然结合的欢乐。小调的展开部又是大自然和人美妙的融合,虽然取用呈示部最后2小节的动机,并且加入同样单纯的三连音动机进行有机性展开,所流露出纯粹的音乐趣味以及固执的表情,是值得人们注目。再现部中大自然的音响更为多样、更为生动,显示了贝多芬式的广大性,充满着内心的幸福,没有任何荫影的欢乐。此乐章贝多芬安排了丰富的旋律性与令人目眩的细致运动,足见贝多芬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作出来的,它自始至终充满着光明、愉快、信心及抒情的喜悦,好象一切都被光明所照亮。

第二乐章 小快板(Allegretto) f小调 3/4拍子复合歌谣曲式

这首奏鸣曲没有徐缓乐章,而代之以具有动感的小快板乐章。贝多芬对这个乐章并没有记以诙谐曲的名称,但在乐章中间部的主题却是明显的诙谐曲式的性格,就其内容来说,特别能让人联系到的是贝多芬较后期作品中含有的思想,如《命运交响曲》等等。这个乐章好象在描写从孤独的深渊再度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梦与希望,这是彻头彻尾的贝多芬式音乐,是无限简洁又无限丰富的独特作品。

由低音域弯弯曲曲地往上爬升的齐奏歌曲是多么平静而遥远,随后的乐句中弱拍附上强音,音乐的紧张感突增,跃上高峰后又平静下降的主题又显得多么寂寞;寂静的中段在根底部却流动着可怕的力量……,这一切的表现无不沁人肺腑,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

兰兹认为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最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按照安8226;鲁宾斯坦的评论:“这首小快板(它的第一个神秘的主题和柔和的三声中部)从头至尾是惊人的,没有内心的激动是不可能演奏的。”兰兹在这小快板中感觉到近似《浮士德》中的夜景,兰兹的想象可能是随意性的,但我们却能似乎感受到小快板中那沉着、徘徊的夜色情景音响,这的确与第一乐章响亮、白昼的音响形成对比。在第一乐章里,人们愉快地投身于欢乐的大自然的怀抱,而在此乐章里,人们感受的是忧愁、不安,大自然和音响也是神秘莫测的。

在这小快板中,ppp占优势的力度特点也强调了夜曲的形象特性,精致的和声与深沉的形象极为绚丽。总之,此乐章与第一乐章放在一起,形成了光明与昏暗、愉快与悲哀、信心与犹豫之间的强烈感情对比,这乐章显然是一首诙谐曲风的音乐。

第三乐章 急板(Presto) F大调 2/4 拍子 较大型的三部歌谣曲式(近似奏鸣曲式)

此终乐章贝多芬谨慎地沿袭了意大利古钢琴音乐的奏鸣曲式,具有海顿式民间风味的纯朴特点。尤其是赋格风格的开头乐句和使用一些对位手法,令人想起杜曼尼柯8226;斯卡拉蒂的样式,也可以从中看到远离多声部样式的那种精神,但其内容却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特有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创作原则,也令人亲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式的幽默和奔放的情趣。

这个罕见的乐章是把赋格曲与奏鸣曲结合起来的奇特作品。主要主题是以赋格风进入的,使用了一些对位式手法,但与复调音乐的精神仍有一段距离。副主题是主要主题的转位,两个主题的对比性稍弱些,但乐章表现出的痛快淋漓、诙谐而白热化的活力却使作品成为宏大壮丽的音乐世界。

安8226;鲁宾斯坦看到终乐章是“贝多芬式的幽默典型。”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在乐章中找到贝多芬的精神、贝多芬的热情!找到贝多芬善于迅速地从静思过渡到行动,从幻想过渡到振奋的感情理智表现。终曲的形象构思是健康向上的,是真正的民间大欢乐,在其音乐节奏力度的脉搏中,在尖锐性、有棱角的进行中,我们都时时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倔强个性、贝多芬伦理特点的解答。终曲所展示出深沉的悲怆世界对于明朗、欢快、诙谐的世界也埋伏了巨大的感应力和熟练的表达手法。我们发现:贝多芬在年轻时,已经深切地领悟了悲怆世界所掀起的压倒式威力。/浪宽/文学城

 

 

台灣網友談論:

1979懲越戰争緣起與經過

 

西陸社區

  一、曆史恩怨情仇:

  遠在漢唐時期,我國在越南就已經設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明清時期越南也是我國的藩屬,一直到中法戰争以後,越南開始淪爲法國的殖民地。民國43年,中共于日内瓦會議中,建議以北緯17度線劃分南、北越,粉碎越共統一全國的美夢。越戰期間,中共與蘇俄雙方都對北越提供大量軍經援助,卻由于北越企圖以「引蘇俄箝制中共」之策略,阻止中共的勢力入侵,造成中共的極度不滿,所以多方阻撓蘇俄援越物資過境,亦使越共懷恨在心。因此,越共不但不願意對中共俯首聽命,反而擴大宣傳中共企圖染指中南半島的野心,以緻雙方種下仇因。

  二、領土争端無解:

  中越邊境早在清光緒20(1894)年,即由中法共同勘定并設立邊界石碑10座與界石207座。迄民國46年,周恩來與越共第一書記黎筍達成邊界協議,重申共同遵守中、法勘定之疆界。但中越邊境綿亘1,150餘公裏,平均每5公裏始有一座界碑,邊境地區山巒起伏崎岖,不易判定實際之邊界線位置,以緻糾紛叠起無法解決。民國67年元月至次年2月,雙方于邊境地區發生沖突高達1,100餘次,雖然中共一再提出警告,然而越共卻一直不予理會,以緻中共認爲祇有訴諸武力,始能徹底獲得解決。

  三、華僑問題叢生:

  在中共發動「懲越戰争」之前,越南境内的華僑總數約爲150萬人,其中90%集居在西貢地區。越共兼并南越并與中共交惡後,擔心華僑成爲中共的内應,乃展開「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不但沒收華僑的财産,迫使其漂流海上,更于民國66年接受蘇聯顧問的建議,實施所謂的「淨化邊境地區」計畫,造成中共極大的困擾,沖突期間中共雖數度與越共交涉,卻一直無法獲得解決。因此,中共于67年6月16日關閉越共駐廣州、南甯、昆明之總領事館,繼于7月3日停止對越共一切援助并撤回援越顧問,雙方關系自此全面破裂。

  四、越共勢力擴張:

  民國64年春,美軍從越南退出,中共與蘇俄的勢力乃趁機介入,越共原想與雙方維持等距外交,但因中共與美國關系改善,越共在蘇俄的利誘下,從「中間偏右」政策改爲「棄中共親蘇俄」,先派兵入寮并控制永珍政府,繼進軍高棉,趕走中共支持的波布政權并擁立韓山林成爲高棉人民共和國的主席,逐步實現所謂的「印支聯邦」計畫,企圖排除中共在寮、棉的一切勢力,同時越共亦與蘇俄締結友好合作條約,形成對中共的三面包圍,緻使中共寝食難安,亟思突破此一不利的态勢。

  鄧小平自民國66年7月複出以後,與華國鋒之間的權力鬥争愈演愈烈,雖然鄧小平的勢力略占上風,但反對派仍随時俟機反擊,造成國内的動蕩與人心不安,大陸青年對中共政權日益不滿,反共抗暴活動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所以鄧小平企圖藉發動懲越戰争來轉移對内鬥争的注意力,利用戰争對不滿份子施以高壓恐吓,達到攫取黨權、鞏固軍權之目的,如此不但能夠架空華國鋒、扶植趙紫陽,又能制造一緻對外的團結假象,此乃中共慣用「一石二鳥」之計。

  五、中越邊境地略形勢

  越北與我國滇、桂、粵毗鄰,西起中、越、寮三國交界之處,東至芒街以東之珍珠港,東西全長約1,150公裏,地形非常複雜且多瘴疠之氣。中越邊境地區全部都是崎岖的地形,人煙稀少之石灰岩山峰、濃密的森林與深遂的溪谷,形成該地區的特殊景觀。本作戰地區屬于熱帶氣候區,氣溫高且雨量多,主要山脈皆源自我國雲南省境内,其中六诏山脈與哀牢山脈标高均在1,000至2,000公尺之間,嚴重限制部隊的運動與觀測;陸上交通除各主要道路及桂越、滇越鐵路以外,部隊機動相當困難;本地區之主要河流有黑河、紅河、清水河及高平河,雨季河水上漲對東西向交通形成相當大的障礙。

  民國67年12月25日,越共入侵高棉并擊潰中共支持之波布政權,中共立即陳兵邊界并準備應援。翌年初,鄧小平利用美國總統卡特宣布「美中關系正常化」之機會,赴美進行訪問以達成其「聯美制俄之目的,并于訪美期間表示将對越共采取「懲罰」的行動,返回北平後立即召開「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各項作戰行動的指導方案。68年2月17日淩晨5時30分,中共利用越共部隊主力與物資都仍在高棉的機會,兵分四路自廣西、雲南邊境地區向越共發動攻勢,越共據險頑抗,戰鬥異常慘烈。迄2月19日,雙方主力分别于諒山、高平、老街等地區實施決戰,雖然中共于3月初先後奪取上述諸要點,但是由于作戰指導不當、後勤支持不上,導緻損失極爲慘重。中共爲顧全面子乃于3月4日透過「新華社」發表聲明:「中共已達預期之目标,将于5日起撤回中國大陸」,結束曆時17天之「懲越戰争」。依據雙方公布之統計資料,中共傷亡約6萬人,損失戰車273輛、火炮175門;越共傷亡約4萬人,裝備損失數目不詳。

  1979年2月17日0530時,中共大軍在中越450哩邊境,分四路26處,向越南北部的萊洲、黃連山、高平、諒山四省進攻了!

  ◎雙方布屬情形:

  中共入越兵力:8個軍,約24萬人

  越南邊防部隊:雲南邊境三個師,廣西邊境三個師,河内(首都防衛部隊)五個師

  ◎ 作戰概況:

  1979年2月17日 中共入侵,戰争開始,占領孟關鎮。

  2月18日 占領清水,越軍在高平戰線以坑道頑抗,諒山、同登一帶的飛彈陣地被摧毀,老街激戰,萊洲越軍退守黑河南岸。

  2月19日 突襲并占領河鹿縣長白山,空軍轟炸海防。

  2月20日 攻陷老街、同登,包樂激戰,越南空軍攻擊河口以西的增援部隊。

  2月21日 攻陷高平。

  2月22日 占領包樂,越軍抽調駐高棉與寮國的部隊回防,防守河内的2個師試圖對高平,萊州方面中共部隊展開反擊,無功。

  2月23日 諒山附近高馬山爆發激烈攻防戰,攻陷河江。增援的兩個師在空軍掩護下,進攻芒街、祿平。

  2月24日 越軍反擊,與中共部隊在高平、老街發生巷戰,越軍曾試圖滲透進入中國境内,但全遭擊潰。 攻陷柑塘。

  2月25日起 戰情膠着,越軍死守邊防要地諒山。

  3月1日 諒山激戰,越軍自河内增援最精銳之第308師向諒山展開逆襲,并使用化學武器。

  3月4日 308師遭中共擊退,諒山陷落。

  3月5日 中共宣布達到"懲越"目的,開始撤軍。 越南宣布全國總動員令,誓言抵抗到底。

  3月7日起 中共正式撤軍,并掠奪物資,利用補給車輛回程時載回中國境内。多處越南工礦業設備遭破壞。

  3月13日 繼續撤軍,中共在撤退路線上鋪設地雷,以火箭與長程炮火掩護撤軍。越軍無大規模追擊行動。

  3月16日 中共宣布完成撤軍行動,戰争結束。

  ◎ 雙方戰損統計:(戰後雙方宣布死傷統計相差甚大,中X隻承認死傷約兩 萬餘人)

  中 越

  死亡 26000 30000

  負傷 37000 32000

  被俘 260 1600

  戰車被毀 282 185

  其它車輛被毀 490 120

  各型火炮損失 670 200

  步機槍損失 3100 4100

  另越方布署于諒山的飛彈發射台6處全毀,8處大破,失去作用 越北邊境之軍事,工業、礦業與電力設施皆遭破壞或掠奪前蘇聯駐越顧問傷亡約60人

  ◎ 中共空軍出動情況:

  戰時機數:948架

  出動兵力:5501架次

  進入越境:660架次

  入越情形:最遠100公裏

  空戰接敵情況:無

  支持地面作戰:2月19日曾出動轟炸越南海防軍火庫與邊境雷達、飛彈陣地

  其餘隻有少數對地攻擊行動。

  使用機種:Mig-17,Mig-19,Mig-21,Il-28,Tu-16(含中共仿制品與偵查型)

  ◎ 中共陸軍作戰情形:

  戰果:殲滅或擊潰越共邊防部隊6個師

  ◎ 中共戰後檢讨:

  1.越南方面的抵抗強度超過預期,而中共方面由于缺乏戰車、步兵、炮兵間 的協同作戰經驗,所以在戰争開始前幾天傷亡慘重。

  2.前線通訊能力不良,炮兵因發生誤擊友軍事件而無法充分發揮支持效果。

  3.五九式與六二式戰車不利于在山嶽叢林地帶使用,常遭到越南士兵以反戰 車武器攻擊,六二式戰車裝甲太薄,防禦力不足。

  4.步兵缺乏裝甲車或步兵戰鬥車輸送,全靠步行作戰,機動力太差。

  5.醫療設備不足,造成死亡比例偏高。

  6.工兵設備與技術都不足,尤其缺乏現代化渡河工具,影響攻擊速度。

  7.空軍支持不夠。

  8.前線一些指戰員無法适應現代化戰争,仍然使用老式戰術導緻重大傷亡。

  9.補給情況不理想,補給車輛不足,常靠人力進行運補。

  10.部隊缺乏山地與叢林戰的訓練。

  ◎ 戰後情況:

  雖然越南被狠狠的修理了一下,但是卻沒有因此放棄對高棉的野心,中越雙方也依然在邊境與島嶼發生多次小規模軍事沖突,而越南爲了抑制中共,反而更死心塌地的向蘇聯靠攏,把金蘭灣借給了蘇聯,這倒是中共所未料到的。

  而中共這回算是慘勝,尤其在高平、諒山線的第41軍與第42軍損失重大 。戰後中共軍方首先拔擢有功将領,并将一些思想較爲僵化的指戰員革職。之後對于新式戰車發展方向也有所修正,并開始大量采用裝甲運兵車。此外,在作戰中虜獲越南的俄制AT-3反戰車飛彈與SA-7防空飛彈,也在送回科研單位後進行仿制與量産。
 
 
 

百位專家預測:全球金融将現七大變局

 

經濟參考報
  舉世矚目的G20金融峰會日前在倫敦召開。4月也是全球金融危機發端兩周年的一個時點,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産保護,由此拉開了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序幕。

  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全面升級,記者便開始更多地參加相關會議論壇,走訪各類機構,發出采訪提綱、調查問卷,聽取被訪者對金融危機發展趨勢和危機後全球金融大趨勢的分析和預測。到2009年3月底,記者通過各種方式采訪國内國際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金融機構、研究機構等80餘家,采訪經濟學家、金融專家、機構負責人100餘位。其中包括世界銀行、紐約交易所等國際财經機構負責人,美國前白宮預算管理辦公室、歐盟理事會官員和經濟學家,亞洲國家包括中國的政府職能部門的經濟學家,等等。

  記者收集、分類、梳理他們的分析和預期,以占多數的觀點爲核心,綜合出全球金融發展的七大趨勢。

  全球經濟将經曆三年衰退滞緩期

  記者通過采訪和援引海外機構的調查統計,全球100餘位經濟學家中有60%認爲經濟衰退将從2008年10月開始持續兩年,此後有一年滞緩期 (stagnation),全球經濟處于一種衰退後的“停滞”“休眠”狀态,2012年出現緩慢的恢複性上行;另有30%的經濟學家認爲全球經濟将持續衰退3到5年,滞緩期有5年。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表示,二戰後美國經曆了10次經濟衰退。最近的兩次衰退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衰退期均爲8個月。而美國最著名的衰退是1929年8月至1933年3月的“大蕭條”,那次衰退持續了43個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由他的助手給記者的回複表示,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世界經濟将進入較長時間的衰退,但是不會崩潰。

  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中,亞洲不會發生類似于1998年的金融危機,目前東南亞國家面臨的最大危險可能不是金融領域而是實體經濟。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表示,随着美國金融危機開始影響實體經濟并向其他主要工業國家蔓延,亞洲将自2009年全面開始切實感受到外來需求降低給經濟帶來的痛楚。

   全球金融資産将縮水一半

  2008年10月,記者開始收集全球知名機構和經濟學家對金融危機影響金融業的分析和預期。随着時間的推移,機構和經濟學家悲觀預期總體上升。據判斷,全球金融資産總量(包括所有銀行存款、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和股票)将縮水一半。記者綜合亞洲開發銀行、日本日興資産管

  理公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總共調查近50家美國、歐洲以及亞洲的商業銀行,得出的一個預期是,全球整個銀行業将會經曆2到3年的寒冬期,而全球銀行業壞賬将呈現近30年來最高水平。美國、歐洲中小銀行将在2009年裏成批倒下,境況相對較好的亞洲國家的商業銀行的壞賬也将在2009年下半年有所擡頭。

  記者采訪包括紐約美國證券交易所、高盛、中國金融公司等50家機構的專家,65%的分析人士認爲自2009年始全球股市将低位震蕩兩年。專家們認爲,由于全球股票市場提前反映經濟基本面,自2007年以來已先後下行比較大的深度,而且最悲觀的預期也已經在2008年第四季度形成,未來全球股市大面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經濟學家的另一個預期是,中國股市最先爬出但震蕩最大。他們認爲,A股市場或在2009年下半年可能出現新一輪上漲,但由于受到國際經濟危機和國内經濟的影響,領先世界爬起的中國股市在以後的走勢中将呈現最大的震蕩。對于未來三年中國股市的走勢,經濟學家的判斷是,2009年股市仍将面臨較大的不确定性,震蕩有可能加劇,2010和2011年則可望維持較小震蕩中逐步上漲的勢頭。

  八大實體經濟遭受深度破壞

  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美國、歐盟的機構和經濟學家判斷,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在2008年底進入以實體經濟衰退爲特征的下半場。

  經濟學家們總的判斷是,根據國際67個行業分類,全球8大行業在金融危機中遭受的破壞最深,按破壞深度從高到低的排序是,房地産、汽車、貿易、鋼鐵、運輸、糧食、能源、IT。

  國際機構預期,此輪金融危機危及實體經濟的表現有三:第一,流動性短缺危機席卷了世界有關國家的主要金融機構并波及到了金融體系之外,首當其沖的是各國中小企業。第二,實力雄厚的巨型企業受影響也很大。許多巨型企業有自己的金融機構,自有資金也很充裕,但這些企業多數依靠外部融資來擴大自身規模,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第三,許多企業都是金融機構的控股公司,但大多數金融機構由于流動性短缺而自身難保,就需要回流一部分資金,這必然會對企業産生影響。

  危機後将确立全球金融穩定協調機制

  回顧曆史上曆次金融危機的救市情狀可以發現,基本上是一國或區域性的行動,同時救市措施也較爲單一,主要是向金融機構注資、回購股票等方式。此次金融危機中救市與過去相比呈現出諸多特點:政府起主導作用、各國有了更多的溝通與協商、區域和全球聯動救市、國際機構IMF也罕見地參與了救市。特别是各國政府主要推出了注資、減稅、降息、投資、銀行國有化、産業振興計劃等六種救市措施。

  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EO多諾霍等人士表示,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各國應總結聯合救市的程序、時間、方式等,讨論成立類似于“全球金融市場應急協作委員會”的機構。10多位經濟學家表示,金融危機之後,應設立常态化的“全球金融穩定工作組”,“工作組”設在聯合國。“全球金融穩定工作組”旨在确保救市參與者和各國監管機構集中注意力,緊跟經濟(金融)危機複雜且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形勢,推動信息共享,加強彼此交流,提高政府間協商決策的效率。

  根據預期,就像G20金融峰會,将來的“全球金融穩定協調機制”也會是以全球範圍内的多方參加的會議爲主要形式,來讨論和決定将來救市的時間、方式、分工等。

  過度虛拟将主導21世紀金融危機

  經濟學家預期,雖然各國正在用盡全力化解危機,但由于美歐主導下的過度虛拟經濟積累甚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籍一次行動而全部消腫。可以斷言,在21世紀,過度虛拟經濟将不時(每隔五到十年)會給世界人們帶來或大或小的麻煩。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披露的數據,2007年,全球外彙資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合計達到3259萬億美元,相當于2006年全球GDP總和的 67倍。全世界虛拟資本日平均流動量在1.5萬億美元以上,大約是世界日平均實際貿易額的50倍,即世界上每天流動的資金中隻有2%真正用在國際貿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場中進行以錢生錢的活動。據預計,随着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币的發展,虛拟經濟的規模還會進一步膨脹。

  美元一币獨大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将加大

  中國、印度的一些經濟學家表示,美國用自己幾乎無成本印制的美元來換取國外廉價的原材料等初級産品和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或者并購國外的戰略性企業。

  根據美國政府問責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總審計長、美國彼

  特·皮特森基金會總裁兼CEO大衛·沃爾克的估計,如果把美國政府對國民的社保欠賬等所有隐性債務一起統計,2007年美國的實際債務總額高達53萬億美元,這幾乎與全球 GDP相當。一位經濟學家表示,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後,債權國不能讓美國破産,否則某些債權國自己也會因此破産。換句話說,美元和美國的債務已經綁架了世界。

  經濟學家們認爲,美聯儲過度寬松的貨币政策是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商品、黃金和石油價格暴漲,全球通脹迅速惡化的根源。經濟學家們預期,金融危機後的五年内,美元仍将制造危機前的全球流動性過剩,并導緻大宗商品、黃金和石油價格暴漲。全球流動性過剩将造成三種情況,一是資産價格上升,泡沫形成;二是CPI上升,通貨膨脹;三是二者兼而有之。中國近幾年先是房地産價格和股價猛烈上升,到2007年7月,通貨膨脹率達到5.6%,CPI超過溫和通貨膨脹,有一種觀點認爲,這是結構性通脹——核心物價指數很低,所以是結構性的、輸入性的。

  中國、印度的一些經濟學家表示,未來數年,流入新興市場的資本多數是證券資本,如果發生大量資本外流,新興經濟體股市可能将劇烈波動,部分國家可能爆發金融危機。

  未來20年世界金融體系演繹大變局

  經濟學家們對金融危機後的世界金融體系充滿了期待,他們認爲應該從貨币體系、國際金融組織、世界金融監管體系等方面逐步重建一個新的框架。

  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2008年10月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期,金融危機之後,歐元7年内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到2015年,美元作爲全球儲備貨币的王者地位将被歐元取代。

  不過,全球多數經濟學家總體不認爲美元作爲參照貨币的地位将在很短時間内受到徹底颠覆。他們認爲,貨币轉變需要很長的過程,美元将依然保持優勢地位但是處在多種主要貨币體系中,歐元将是美元在今後15年至20年的競争對手。

  針對人民币國際化的前景,中國有關機構組織了一項系統的研究。研究回顧了過去近40年來世界7種主要貨币的國際化走勢,試圖總結出一些一般性規律,并借此來預測人民币國際化可能的前景。根據推測,人民币未來15年将成爲非常重要的國際性貨币。

  筆者采訪近20位中國、印度、歐盟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和貨币專家,他們中的一半以上對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聯儲等進行了尖銳批評和指責,并提出改造這些機構的理由和方案。他們預期,金融危機之後的10年内,目前的國際金融組織将接受系統性改組,而真正代表全球利益的“世界央行”應早日建立。中國和印度的幾位經濟學家表示,在金融危機之後,應該及時積極地将IMF改造成全球中央銀行;重建聯合國體系,使之成爲政治和經濟談判的場所,以便于把世界主要地區的金融活動和貨币政策協調機制建立起來。
 
 
美國每年出巨資雇網絡間諜策反中國網民?

 

國際先驅導報    2009-04-09

    沒有夜行衣,卻活躍于網絡暗黑世界;不需飛檐走壁,卻能輕取對手“囊中之物”;不需健壯的體魄、高超的武藝,卻能決勝于千里之外。

  一台高配置的電腦,就是他們的致命武器,鼠標好比AK-47,CPU猶如轟炸機。只要輕敲鍵盤,大洋彼岸就能掀起一場風暴……

  近來,海外媒體掀起了一股渲染“中國網絡威脅論”的高潮,捏造所謂的“中國網絡間諜”。最近的一則消息是4月3日,澳大利亞媒體報道宣稱,“中國網絡間諜曾試圖攻克總理陸克文的電子郵箱,並攻擊澳大利亞政府、商業網絡以及外國大使館的電腦”雲雲。

  4月7日,國防大學軍事專家孟祥青教授向《國際先驅導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西方施放的煙幕彈,以掩護它們在中國互聯網上“攻城略地”,事實上,是中國在深受技術高超的西方網絡間諜之害。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負責人7日也對本報記者指出,利用互聯網的隱蔽性,境內外敵對勢力和反華分子一直在中國互聯網上從事反華活動,竊取中國情報。

  中國網絡曾遭遇“滑鐵盧”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蒙克頓國際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一份網絡研究報告,成為了西方媒體這一輪“中國網絡威脅論”的導火索。

  據報道,該中心經過10個月的研究,宣稱“發現”了一個基地設在“中國境內、大規模的”互聯網間諜網絡,該網絡已滲透了103個國家的1295台電腦。該報告一出,隨即引發“蝴蝶效應”,西方媒體紛紛以此為借口,舊調重彈,渲染“中國網絡威脅論”。

  盡管報告中提到的所謂“受害國”(比如以色列)站出來證明“並未受到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但西方媒體還是眾口一詞。以至于該研究中心也不得不出面解釋,“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中國政府參與了該間諜網絡,也可能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或者俄羅斯人干的。”

  互聯網就是這樣一個“暗黑世界”,沒有國界、地域、時空的限制,身手敏捷的“網絡間諜”的背後,可能是遠在夏威夷一棟居民樓里的瘦高個,也可能是你辦公桌對面毫不起眼的新同事。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信息與社會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唐嵐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西方媒體的炒作絲毫沒有根據,如果發動網絡攻擊的電腦IP地址來自中國境內,也不能說明就是由中國境內電腦所為,因為境外網諜可以通過移植“木馬”、“僵尸”程序,對中國境內的電腦實行遠程控制,並以中國境內電腦為跳板,對互聯網上其他任何電腦發動攻擊,“從技術上來說,很難確定網絡攻擊者來自哪個國家或組織。”

  在孟祥青教授看來,西方高估了中國的網絡諜戰能力,“中國的網絡技術還沒有威脅他國的能力。威脅能力最強的自然要數美國了。”

  事實上,美國情報機構的網絡間諜實力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早在2000年,英國媒體就揭露了一份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網絡間諜計劃,該計劃顯示,中央情報局尋求進入全世界各大公司、銀行以及政府機構電腦系統收集信息的能力。為遮人耳目,中央情報局還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公司,以民間身份為幌子與 谷高科技公司合作,開發能夠從互聯網上獲取任何內容的間諜軟件。

  被西方媒體塑造成“黑客帝國”的中國,自然被列為西方網絡間諜的最佳對手。兩年前,據媒體披露,一些中國重要部門的電腦就遭遇了一次“滑鐵盧”,一些政府部門、國防機構、軍工企業等重要單位,遭到境外大規模的網絡竊密攻擊。據說,境外有數萬個木馬控制端緊盯著中國境內的上千台電腦。

  顯然,作為技術能力比較弱的中國,才是網絡諜戰的最大受害者。IT業界技術專家向本報分析說,境外一般選擇配置高、使用少、防護弱的電腦下手,並以此為跳板發起網絡行動;多數情況下,中國中等城市政府機關的電腦往往容易成為下手的目標。唐嵐研究員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中國的個人電腦以及公司企業的電腦防護薄弱,往往成為境外間諜機構的目標。唐嵐研究員以美國賽門鐵克公司發布的一份監控報告為例證,報告顯示,“被國外遠程控制的電腦數量中,中國的受害電腦數量總是位居第一或第二位。”

  境內外反華勢力相互勾結

  孟祥青教授指出,近些年來,西方國家以及台灣等一些境外間諜機構,針對大陸的網絡間諜活動日趨活躍,采用的方式手段也日趨多樣化,目的是套取大陸的政治、軍事、經濟以及企業的情報信息。

  孟祥青的話得到了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證實。該中心是中國互聯網協會的行業自律機構,接受社會公眾對違法和不良網絡行為的舉報。該中心負責人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指出,出于政治目的,境內外反華勢力相互勾結,在中國互聯網上大肆散播謠言,蠱惑人心,並竊取有價值的情報。該中心負責人向本報舉例證明︰今年3月份,國家有關部門揭露了一起美國官方機構與“藏獨”組織聯合針對中國的網絡行動計劃——“哲瓦在線”,該計劃始于美國國際廣播局與加拿大“桑珠咨詢公司”2006年5月簽署的一份秘密合同。

  據該負責人介紹,作為美國政府的下屬機構,美國國際廣播局專門負責管理海外廣播實體,“美國之音”就是其下屬管理機構;而“桑珠咨詢公司”的法人代表土登桑珠,則是達賴的最重要親信之一,也是所謂的“西藏流亡政府”前任駐北美代表。“哲瓦在線”的任務很明確︰利用互聯網對中國網民進行煽動蠱惑,滲透策反,制造謠言引發動亂並搜集中國情報。

  一位曾經在“哲瓦在線”工作的藏族青年醒悟後揭露說,這個組織就是一個听命于美國的網絡間諜機構,拿美國人的錢,受美國人監督,並為美國人服務。

  散播謠言煽風點火

  “網絡間諜”的職能不局限于竊取情報,制造謠言、蠱惑人心、煽動鬧事也是它們的重要目的。

  香港《大公報》曾以“防美日網奸輿論擾華”為標題報道說,總部設在北美的一家中文網站論壇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那些經常在網上發表“敏感文章”的人背景並不簡單,他們受雇于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間諜機構,專門在網上張貼攻擊中國政府的文章和假消息,攻擊範圍涉及中國的政體、價值觀念,甚至社會道德倫理。

  依照唐嵐研究員的觀察,他總結出一條規律︰每每在中美、中日發生矛盾沖突時,境外網諜現象會增加,互聯網論壇上造謠挑撥國家關系的言論也更會悄然冒出。

  “德國熱線”是一個海外華人網上交流的平台,負責人劉力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有些網民的觀點很極端,有針對性地攻擊中國政府。據他了解,那些發帖者多是所謂的“民運人士”,“他們還會攻擊我們的網站,說我們網站是中國政府辦的,以搜集他們的情報賣給中國政府為目的。”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在中國互聯網上,否定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言論時有出現,在一些非主流社區論壇上,聚集了何清漣、郭泉等等一批自封的所謂“網民意見領袖”,“不排除當中一些有境外背景”。

  有香港媒體報料說,美國情報機構每年都要花上數千萬美元,資助一批“網絡漢奸”對中國網民進行思想滲透、策反,這些所謂的“網絡漢奸”多是國內失意者,以及無固定工作人士;他們出沒于各大中文論壇、門戶網站,定期領取美國人支付的薪金。

  無辜網民成“替罪羔羊”

  美國人出錢,“藏獨”等反華勢力出力,而最終受害者卻是無辜的網民。

  “龍珍”(網名)正是這樣一位無辜的受害者。生活在四川阿壩地區的她,純真樸實,因業余時間較多,“龍珍”養成了上網的習慣。兩年前,她通過QQ聊天認識了一位主動上來搭訕的網友,有“見解”“見識多”“友善”,是“龍珍”對這位網友的印象。

  其實,這位網友來頭並不簡單,他的真實身份是為“西藏流亡政府”工作的海外藏人,任務是在中國境內發展“藏獨”勢力。時間不長,對外界缺乏警惕的“龍珍”就被拉下水,在那位“友善”網友的慫恿下,“龍珍”利用工作之便,搜集了當地的軍政部門的許多信息,並通過網絡傳至境外,給國家安全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龍珍”只是眾多無辜受害網民中的普通一位,還有一些網民在境外網絡間諜的策反下走得更遠,做出舉動更是嚴重危害了國家安全,並最終鋃鐺入獄。

  空中網軍事版負責人許俊杰對此頗有感觸。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在一些網絡聊天室,一些發言水平高,信息來源不一般的網民,往往容易成為境外間諜機構的獵物,“以前發生過類似的案子,有退伍軍人因為在聊天室說得多而被境外情報部門盯上,通過利誘,逐漸被發展成為境外機構服務的間諜。”

  據知情人士透露,境外間諜組織多在互聯網上尋找有軍政背景的網民,一旦選定目標,就通過各種方式策反,將其發展成自己的間諜。這些掉入境外網諜陷阱的網民,自然逃脫不了法律制裁的命運。而此時,他們的“上峰”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元霸權經歷几十年沉浮/郎鹹平:美國爲何隻救助金融行業 不救制造業
  • 圣-桑/大師講真話總統都頭痛 /中國歷史十大經典反間毒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