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听歌看电影/海歸的掙紮:社會主義影響蔣經國一生/美國不禁槍原因
發佈時間: 4/15/2009 12:21:31 PM 被閲覽數: 15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听歌看电影】

'It's probably me by Sting'/《I AM LEGEND》

 

     


我是传奇 I Am Legend
编剧: Mark Protosevich / Akiva Goldsman / Richard Matheson
导演: Francis Lawrence
主演: Will Smith / Alice Braga / Charlie Tahan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官方网站: http://iamlegend.warnerbros.com/
上映日期: 2007-12-13
语言: 英语

剧情简介 · · · · · ·
 
  2012年,人类被不知名病毒感染,纽约成为一座空城。Robert Neville(Will Smith 饰)是为军方服务的科学家,也是对病毒有免疫力的幸存者。白天,他带着狗Sam在街道上寻找食物,用广播寻找幸存者,在实验室里研究治愈病毒的方法;晚上,他只能躲在屋子里,因为那些感染病毒而没有死亡的人们,成为了“夜魔”只能夜晚出来活动,丧失理智,会攻击所有的人。
  某天,Sam也感染病毒死去,Robert Neville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当他准备和“夜魔”们同归于尽的时候,另外一个幸存者Anna(Alice Braga 饰)救了他。Anna相信山上的隔离区还有幸存者,但是固执的Robert Neville却坚持守在纽约。
  又一个晚上,“夜魔”攻击Robert Neville的住所,此时他的研究已经获得成功,但是只有坚持到天亮,人类才能得以延存。没事写着玩/文学城

 


Movie trailer

   
 
 

海歸的掙紮:社會主義影響蔣經國一生

 

星島環球網


    十五歲的蔣經國因爲父親的安排,也是政治的需要,遠渡重洋來到了蘇聯。誰也沒有想到蔣經國會在蘇聯待了整整十三年。而在此期間,蔣經國做過學生、軍人、農民、工人、工廠廠長……這種特殊的經曆使得蔣經國被深深的打上了紅色的烙印。而此後的他,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台灣,所作所爲都深受蘇聯計劃經濟的影響。《蔣經國與蔣緯國》(張樹德著)對這一時期的蔣經國做了詳細的介紹。

  


  
赤腳草鞋的蔣經國


  在蔣介石的安排下,蔣經國于1925年10月離開了弟弟蔣緯國,同其他300多名中國留學生一起,出國來到當時世界革命的中心——蘇聯首都莫斯科。

  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後,蔣經國與另外21名同學編爲一班。學校爲每一個中國學生都準備了一個俄文名字,蔣經國改稱尼古拉。

  中山大學的“洗禮”

  中山大學是一所直接爲無産階級政治服務的學校。這裏教學的重心,是訓練高度熟練的政治工作人員,而不是學者和科學家,所以主要課程是:俄文、曆史(中國革命運動史、社會發展史、東方革命運動史、西方革命運動史等)、哲學(唯物論、辯證法)、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論》和其他有關著作)、經濟地理、列甯主義、軍事科學等。

  基于對當時世界形勢的估計,共産國際認爲有可能在短時間内,完成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任務,而中國此時已接近革命總爆發的關鍵時刻,急需能勝任領導革命工作的幹部。因此,中山大學的學制爲2年,要求教育必須速成和講求實效。

  共産國際和蘇聯領導人認爲蘇俄武裝奪取政權的經驗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中國或其他各國的革命沒有别的選擇,隻能走這條道路,所以在學校的大綱裏安排了一定的時間,讓學員深入實際,文武并舉,既能夠揮毫著文動員群衆,又能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

  另外,這所學校培養的學員,将來都要成爲新型無産階級政權的骨幹,他們應該了解怎樣當領導者,執掌政權。因此在學習期間,不但要努力讀書,還要對當時在政權形勢和黨的建設與組織方面被認爲是全世界楷模的蘇聯共産黨和蘇聯政府,做深入的考察、了解。

  在校期間,蔣經國學習相當努力刻苦,俄文成績進步很快,不久就能與人用俄語交談。其他方面,表現也非常活躍。入校剛剛2個月,當時年僅15歲的蔣經國就引起該校蘇共黨支部的重視,批準他加入了共産主義青年團。不久,又轉爲蘇共預備黨員。同時,蔣經國還多次被推薦爲中山大學的學生代表,經常參加各種集會,發表演說,很受矚目。

  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蔣經國置身“紅都”,被“赤化”是在所難免的。不用說當時蘇聯社會的大環境,單就“中山大學”校園裏的氣氛,就給人一種非革命不可的強烈感染,使學員們時刻牢記肩負的重大責任。同其他學員一樣,此時此刻,蔣經國也把謀求中國的解放視爲神聖而偉大的使命。

  實際上,蔣經國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卷入了政治鬥争和政治運動當中。那時,正是蘇共黨内反對托洛茨基派鬥争甚爲激烈的時候。蘇聯共産黨的領袖斯大林,是這場鬥争的領導者。

  雖然中山大學有不少人崇拜托洛茨基和他的理論,可都知道斯大林的厲害,對政治鬥争的殘酷也有所耳聞,一般都不敢把自己的觀點表露出來,也不敢讓别人知道自己的觀點。

  此時此刻的蔣經國,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先在校刊上發表了《我從來沒有如此說過》的文章,爲那些同情托洛茨基而受到壓抑的同學鳴不平。爾後,又竭力鼓動同學間的暗中活動,并勸他們書寫小冊子和開會,表示對托洛茨基的支持,同時,也給同學中間那些支持斯大林的人造一點壓力。涉足政治的危險性,這時的蔣經國還未有深刻的認識。

  在這期間蔣經國還擔任了中山大學牆報《紅角》的編輯。到中山大學不久,他就爲牆報寫了一篇題爲《革命必先革心》的文章。在文章中,号召“大家站在革命陣線上,鞏固中國及全世界的無産階級組織,争取中國的獨立,在中國建立起蘇維埃政權”。他主持的牆報,得到中國共産黨旅蘇支部的支持。

  從蔣經國到達莫斯科起,一直到1927年的春天,可以說各方面都如魚得水。他除了搞好學習外,對所擔任的社會工作、社會活動,都做得一絲不苟,确實可說是“無須揚鞭自奮蹄”。

  然而,正當蔣經國在蘇聯朝氣蓬勃、奮發向上之際,國内形勢卻發生了突變。1927年4月,蔣介石公然背叛革命,在上海制造了舉世震驚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消息傳到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生憤怒了。他們燒毀了蔣介石的肖像,一緻通過了給武漢革命政府的電文,要求嚴懲“革命的叛徒、帝國主義的幫兇”蔣介石。

  蔣經國面對這個嚴酷的現實,爲父親的作爲難堪,也感到受了羞辱。他意識到自己必須改變對蔣介石的态度,可這并非容易。

  蔣經國接受的是中國儒家教育,君爲臣綱,父爲子綱等傳統的倫理綱常構成了他的道德觀。此刻要與父親“劃清界限”,站在“全世界的革命人民”一邊,那就是說,他也要去聲讨親生父親。

  最終,經過激烈而又痛苦的思想鬥争,蔣經國登上了主席台,對蔣介石公開進行聲讨。

  搖搖搖搖蔣經國在聲讨蔣介石的演講中說:“我是一個共産主義青年團的團員,在這裏我正是以青年團員的身份表示我的态度,我不是以蔣介石的兒子的身份講話的。”他又說:“蔣介石作爲一個革命者,他已經死了,他已經走向了反革命。蔣介石是我的父親,曾經也是我的革命朋友。現在他反革命了,反革命就是我們的敵人。以後他是他,我是我,我仍跟着革命走。”

  過了幾天,蔣經國又發表了一個聲明,這個聲明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1927年4月24日,漢口《人民論壇報》也登載了蔣經國的公開聲明,全文如下:

  “蔣介石的叛變并不使人感到意外。當他滔滔不絕地談論革命時,他已經逐漸開始背叛革命,迫切盼望與張作霖、孫傳芳謀求妥協。蔣介石已結束他的革命生涯,作爲一個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是工農大衆的敵人。蔣介石曾經是我的父親和革命的朋友,他已走向反革命陣營,現在他已經是我的敵人了。”

  可以看出,蔣經國當時的舉動确出于摯誠,并非違心所爲。幾年的留學生涯,他的思想意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爲一名頗爲合格的共青團員和準布爾什維克。

  至于後來在他身上又發生的180度大轉變,則是另有它因了。

  列甯格勒軍事學院的“武裝”

  自從蔣經國發表聲明,向世人表示了他與父親蔣介石劃清界限的政治立場之後,他得到人們的認同,而且更加受到人們的尊敬。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中山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處境尴尬。過去,美麗漂亮的蘇聯姑娘曾把這些中國留學生當成中國未來的領袖群,頻頻向他們以目傳情,暗送秋波。而現在,他們處處遇到的都是鄙視、輕蔑的目光,幾乎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中山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在街上行走時,經常會有人朝他們憤怒地呼喊:“可恨的蔣介石!”“該殺的張作霖!”真是“恨屋及烏”。而蔣經國卻未曾受到如此冷遇。

  1927年7月,中國政局又發生了出乎蘇聯共産黨領袖斯大林和共産國際意料之外的事件。曾被斯大林定性爲“革命政府”的中國武漢政府與被他定性爲“反革命政府”的中國南京政府實行“合流”,形成一股強大的反革命勢力,共同對付革命人民和中國共産黨。由于這一原因,蘇聯共産黨及共産國際決定遣返國民黨籍的中國留學生回國。然而,對于蔣經國,由于譴責反革命的父親有功,非但未被遣送回國,而是根據其表現,在中山大學畢業後,被保送進培養高級軍事指揮員和政府幹部的列甯格勒工農紅軍托爾馬喬夫軍政學校深造。

  按照當時共産國際的理論,槍杆子裏面出政權。要推翻或消滅無産階級的敵人——資本主義世界,就必須要有強大的軍隊,而優秀的軍事幹部則是建設好軍隊的決定性因素。此時此刻,爲全世界輸送無産階級革命幹部的偉大使命就曆史地落在世界無産者的祖國——蘇聯的肩上。因此,蘇聯在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同時,花費和動用了很多人力和物力去發展軍事工業和培養軍政幹部。列甯格勒的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就是直接爲這個目的而服務的。

  這所院校在蘇聯曆史和政治鬥争風浪的正反面記錄中,一直是榜上有名的。蘇聯的權威著作和官方輿論把這所學校與蘇聯政權的鞏固和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發揮了“鋼鐵長城”的作用。在《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裏對這所學校有過這樣的記述:這所學校的“政治委員、政治工作幹部和學員們都樹立了英雄主義、忠于革命利益和蘇維埃祖國的崇高榜樣。共産黨員們在同托洛茨基分子、季諾維也夫分子、布哈林分子,以及其他反對列甯主義的派别的鬥争中,是黨中央的可靠支柱”。

  能到這所院校學習的人,均非等閑之輩。一般青年人都把能到這個學院學習看成是無比自豪的事,就像當初中國進步青年争先恐後地到黃埔軍校去一樣。均由一流的“國際型政治家”組成和控制的共産國際領導把蔣經國送到這裏來學習深造,可謂用心良苦。

  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教學以社會科學爲主,課程有蘇聯共産黨曆史、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工人運動史和民族解放運動史、馬列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是一所政治性很強的學校,黨政工作、軍事教育學和心理學在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在當時,對中國共産黨的軍隊建設和政治工作幹部的培養途徑都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後來的蔣經國在台灣黨政軍中地位的日趨上升也完全運用了在這裏所學到的理論。

  從此,“黨軍”的思想在蔣經國的頭腦中生根。根據教員的講授,蔣經國認識到一個不容争辯的“真理” ——在軍隊中,“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要非黨群衆絕對信仰執政黨”,軍隊中政治部的任務是:決定政治工作的全部計劃和實施,以保證戰鬥的勝利;使每個參戰人員都明白戰鬥的政治目的;政治部要特别注意黨員的分配,要保證到處都有黨的影響。黨在軍隊中是最爲神聖的,黨權是高于一切的。

  這些思想在他後來回國從政實習期間得到了發展。在主辦三青團中央幹校和從事青年軍政工作中,他就利用各種場合和一切機會去發展所謂“忠黨愛國”的人,即使文娛活動的時間也不放過。文娛活動中的積極分子,必須要絕對信仰他的“理論”,無條件服從他的調遣,否則即爲“共黨嫌疑”。他不折不扣地把在這所院校學來的信條——“使到處都有黨的影響”——落實在他統治下的一切領域之内。

  軍校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内容,就是要培養對領袖的忠誠。學校反複對學員指出“列甯不僅是蘇聯人民和布爾什維克黨的偉大領袖,而且是全世界人民的偉大領袖”——這是保證布爾什維克掌握軍權的重要前提,學員必須真正認識到并且接受這個“颠撲不滅”的真理。

  當時的蔣經國,對此深信不疑。當時在人們的心目中,列甯和蘇維埃政權是密不可分的,能在列甯身邊工作過,是非常榮幸和令人羨慕的,蔣經國也有着同樣的心理。由于有心,關于列甯的私人警衛戰士李富清的事迹,蔣經國幾乎能夠倒背如流。

  在李富清給蔣經國叙述的與列甯在一起的往事中,列甯的平易近人和關心部屬及由此深得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情節,蔣經國記憶尤深。這件事也給了他不小的影響。日後蔣經國在贛南的微服出訪、體察民情;在台灣橫貫公路現場奔走于大山險境之中,時常出現在工人中間,進行鼓動,不能不說與此時他在這裏受到的教育有關。

  蔣經國在列甯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的學習,爲他日後在國民黨的政治生涯中奠定了極好的基礎。當時,蘇聯共産黨和共産國際對于他在校期間的學習與所謂的政治表現也無可挑剔。
 
 

 

美國不禁槍的真正原因是中國人無法理解的


佚名


槍支在美國的普遍程度,從以下一例中可窺全豹︰當《槍支管理法》通過的時候,受到該法禁止的攻擊性武器之中,有一種是仿甦式半自動步槍AK47,僅此一種型號,在美國民間當時就已經有100萬支。而且最近20年美國校園不斷發生惡性槍擊事件,見諸世界各大媒體,並引發了一場有關《槍支管理法》的大討論。看了大量的類似報道,國人一定會想為什麼美國允許公民擁有槍支。
    
  據我一個去過美國的大學老師講,美國法律之所以不禁槍,是因為“美國人民有推翻暴政的自由”。
    
 1776年7月4日,在北美洲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舉行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上,通過了由托馬斯‧杰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獻之一,它閃爍著自由和人權思想的光芒︰
    
“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統治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于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沒槍怎麼推翻暴政?沒槍當年美國人拿什麼來跟英國軍隊斗? 雖然今天美國已經是民主政府了,但是出于對暴政的天然防備心理,美國法律堅決保證人民持槍的權利。 允許持槍固然會造成很多刑事案件,但是和刑事凶殺案相比,暴政更讓人恐怖。
    
 1789年,美國第一屆國會召開之際,憲法第二修正案做為一項制約國會與總統聯邦權利的平衡力量予以提交,並于1791年,與另外9條憲法修正案一起獲得批準,組成了美國權利法案的前10條。美國《權利法案》的第二條規定︰“……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受侵犯。”這是美國的建國者對于日後的政府有可能發生異化而設立的一項預防措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其他國家時有發生的情況︰即手無寸鐵的人民面對政府軍隊的鎮壓束手無策,也使作為個人的美國人對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和土地的信心大增。
    
 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行文頗為講究,它並不是說《憲法》給了人民擁有武器的權利,而是說,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受侵犯。這兩種講法是不同的。也就是說,美國的立國者認為,這種權利,不是統治者給予人民的一種恩賜,而是一種天賦人權。憲法修正案可以起到的作用,僅限于確認這一事實。
    
    
 美國是一個非常強調保護個人隱私、私人財產和私人領地的國家。《權利法案》的第三條,即美國《憲法第三修正案》規定“任何士兵,在和平時期,未得屋主的許可,不得居住民房;在戰爭時期,除非照法律規定行事,亦一概不得自行佔住”,以及《第四修正案》“人人具有保障人身、住所、文件及財物的安全,不受無理的搜查和扣押的權利;此項權利不得侵犯;除非有合理的理由,加上宣誓和誓願保證,並具體指明必須搜索的地點、必須拘捕的人和必須扣押的物品,否則一概不得頒發搜捕狀”。這兩條,都是和上述的個人權利有關的。問題是,美國人對于這樣的《憲法》條文的執行,是著著實實“令行禁止”的,他們對于私人財產的保護是絕對的。在其他國家,私有住宅受到侵犯,你可以去法院控告,但是在美國,私人領地受到侵犯,你有權開槍。
    
 在此我插一段小故事︰一名原籍俄國的猶太裔美國人在得知以色列正在建立所有的被迫害致死的猶太人的詳細檔案時感到奇怪︰這些犧牲者怎麼會無力反抗?後來他發現,二戰之前德國人民也是合法擁有武器的,但在希特勒上台之後,首先搞槍支登記,然後設法逐步沒收槍支,以致猶太人最後只能束手待宰。他由此堅信失去自衛武器是猶太民族的悲劇原因之一。他家里有好幾種大大小小的槍,他說︰“我也希望永遠不要去用這些槍。但是你應該知道,槍不是一種工具,槍是一種權利。”
    
 曾經有一個美國女孩听到中國6、70年代中有抄家的事情,她幾乎不相信誰會有這麼大的膽子。因為在美國,短短的幾條《憲法修正案》絕非一紙空文,它是由整個司法制度在保障,有無數案例在支撐的。簡單地說,凡是發生這樣的情況,法律根據《憲法》是支持開槍一方的,但是為了避免誤傷,必須事前發出警告,如果在受到警告之後繼續侵犯,主人有權開槍,事後不必承擔後果。所以,沒听說美國發生過強制拆遷強佔土地的案件。
    
 例如,如果一個美國的農民土地被掠奪了,他們告狀無門,這時候房地產開發商來拆他們的房子,他們至少還可以拿起槍支與開發商打一仗,維護最後的正義。美國權利法案保證了美國人民,尤其是窮人的權利,使他們不至于落到某些國家的農民和城市貧民的悲慘境地。
    
 那麼,對這種代價昂貴、只有潛在意義的自由和權利,美國人在支付了有目共睹的慘重代價之後,為什麼至今沒有放棄呢?這是因為他們始終堅信兩百年前建國者的理論︰對于“政府”這樣一個人類所創造的“怪獸”必須時刻“防其失控”。所以,政府只能通過再三呼吁為管制槍支“立法”,如限制某種槍的型號,又如買槍者必須等候幾天,以便讓賣槍的查一查電腦,確定對方是否有犯罪前科等,來減輕持槍犯罪的危害程度,而對于徹底禁槍,由于《憲法第二修正案》的存在,政府是永遠做不到的.

    美國付出了四個在任總統被人射殺,8個在任總統重傷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中共元勋张国焘真面目/张国焘如何评价文革 /The girl with the sun ...
  • 贝多芬柔美三巨著/馬英九憶保釣/林彪劃定武鬥底線/参加巴以战争/蒙古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