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樱花烂漫时/日本皇陵中的尷尬秘密 天皇可能是中國後裔/他们的画
發佈時間: 4/22/2009 8:24:02 PM 被閲覽數: 11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樱花烂漫时
     



总是会想起几天前去女王公园拍樱花。

大清早,阴雨天。

偶尔有几颗雨滴落在脸上,没有衣服被打湿的烦忧,却湿润了周围的空气,青青的草地,还有刚刚绽放的樱花。每一片花瓣都娇艳妩媚,每一朵花儿都沾满了雨水,原本就低的树枝在雨水的重力下更是垂至我的眼帘,鲜嫩逼人!四周是静寂的,三两个锻炼的人走过,轻轻地赞叹着满目的樱花,便远去。

我独自一人立在花前,独自享受着满目的红粉,也被红粉包围着,被清新的空气滋润着。那种感觉真是好美!我只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逗留,收起相机走向车子的时候,又忍不住回头,拍了几张,离开;走了几步,再回头,不想离去。。。如此数次。

此后跟蕉姐提起多次,那种很美的感受。以至于蕉姐后来知道我去拍樱花的时候,问我拍得如何,我总是说:“没有那种感觉了。。。”我相信,我那天看到的,是“最美的时候”。

心里泛起一句话:记得那年初相识,草地青青花儿正红。。。






































歌曲:《泪光闪闪》/文学城

 

日本皇陵中的尷尬秘密 天皇可能是中國後裔

佚名


日本皇家陵墓一直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日本宮內廳把日本近900個皇室古墓列為禁地,令考古學家無法探究天皇身世之謎。

  許多年來,日本考古學界一直想對天皇家族的古墓進行考古研究,但始終遭到宮內廳的拒絕,理由是“皇室古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外人進入將打擾已故天皇靈魂安息。

  天皇古墓有三大秘密

  天皇古墓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令考古學家如此神往呢?

  第一個秘密是豐富的寶藏。據悉,除了天皇遺骸,皇陵中可能還埋藏了大量珍貴文物,例如瓖嵌黃金的寶劍、翡翠寶石、精心制作的冠冕、用黏土雕塑而成的小雕像、精美的老虎和龍的壁畫、還有來自中國和朝鮮的神聖鏡子。

  第二個秘密是部分天皇古墓的“身份”。不少考古學家質疑說,很多在十九世紀被劃歸皇陵的古墓並非真正的皇家陵墓。他們還指出,宮內廳早已知道這一點,但一直沒有公開承認。

    第三個也是最大的秘密是皇陵中可能有日本皇室起源的證據。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非常模糊,據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即位,是日本神道教中“天照大神”的後裔,而考古學上最早可考的天皇是第十代的崇神天皇。

  推測︰天皇可能來自中國朝鮮

  日本天皇血脈到底是起源于中國?還是朝鮮?還是亞洲的某個游牧民族?長期以來,由于日本皇室被神化、關于皇室的史料記載充滿斷層,日本皇陵又嚴禁外人進入,天皇的“身世”始終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團。

  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語焉不詳,只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即位,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僅有年表而欠缺實際事件記載,一直到第十代的崇神天皇,才有實際文物支持。日本早期歷史一片空白,令日本以至外國歷史學家都認為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外來的中國人或朝鮮人。中國也一直有這樣的傳說︰神武天皇可能就是當年秦始皇派遣出海求仙藥的徐福。

  由于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鄰近日本,在上古時已有大批人渡海移居日本,繁衍至今而成為現代日本人。1970年代,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指日本人源自雲南。英國《泰晤士報》在以前的一篇報道中,揣測日本政府嚴禁學者調查天皇皇陵,就是怕發掘出天皇是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皇室的尷尬

  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非常模糊,只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一直到第10代的崇神天皇的身份才有實際文物支持。以至于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中國人或朝鮮人。

  其實,不光學者懷疑,就連日本天皇本人也有所疑問。明仁天皇過68歲生日(2001年)時就曾談起自己的先祖,他說︰“就我而言,我感覺自己與朝鮮半島有某種親切感。據日本編年史記載,桓武天皇(日本第50代天皇)的母親是古代朝鮮百濟王國一位國王的家族中人。”

  日本考古協會的專家和其他一些學者也一直在懇求官方開放部分皇陵,以“驗明正身”。但專門負責打理日本皇室一切事務----當然也包括皇陵的日本宮內廳曾以擔心打擾已故天皇靈魂安息為由,一直拒絕向公眾開放天皇陵墓。英國《泰晤士報》甚至認為,日本政府嚴禁學者調查天皇皇陵,可能就是怕發掘出天皇是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而且令日本皇室和宮內廳感到尷尬的是︰當初指定某一個陵(主要是指早期天皇陵)就是天皇陵時很匆忙,很多指定有誤,而且修建年代無法確定,還有的無法確定陵內下葬人的真實身份。也就是說,很可能悉心供奉的所謂天皇魂靈實際是屬于某個王公貴族甚至普通人的。繼體天皇(日本第26代天皇)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宮內廳在日本歷代天皇陵要覽中認為繼體天皇陵是位于太田茶臼山的古墳,而學者則普遍認為繼體天皇陵墓是位于日本高月市的一座古墳。

  日本名勝古跡︰仁德天皇陵

  世界上最大的三大皇陵----中國的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中的庫夫皇陵以及日本的仁德天皇陵,以其古老、宏大、壯觀聞名于世。其中,日本仁德天皇陵又以其面積最大而居于三者之首。

  仁德天皇陵位于日本大阪市南面的衛星城界市,建于5世紀初日本仁德年間。陵墓前方後圓,全長為486米,最寬處即方形邊長306米,高36米,圓形直徑 249米,包括3條寬闊的護陵壕在內,總面積為46.4萬平方米,這與總面積近25萬平方的中國驪山秦始皇陵(陵墓本身面積,不包括外圍)、 5.29萬平方米的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庫夫皇陵相比,可以說遙遙領先了。

  該陵的四周和壕溝都鋪滿用泥土燒制而成的圓形土器,前半部是放置尸體的石棺室,石室長206米,寬80米;棺里的隨葬品有當時日本皇族才擁有的銅鏡、玉器,還有日本武士金刀,各種名貴首飾,而其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卻是用粘土燒制而成的戰馬、舞女、帆船等,這些制品雖然不如中國兵馬俑等文物精美,但酷似中國的隨葬品。

  一些學者鑒定,此陵的建造和隨葬品的制作運用了不少中國的建築和制作技術。據專家們推算,當時建設這樣龐大的皇陵,若每天用一千個勞動力要干足四年才能完成,有的史學家推斷,當時仁德天皇動用了180萬勞工。

  仁德天皇是日本第16代天皇,就是《宋書》里所說的那位倭國大王贊。他是一位日本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公元5世紀初登位後,組織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水田開發和治水灌溉工程,還開發了大阪河內大平原,他還多次派使節來中國與當時的宋朝廷進行各種交流。

  仁德天皇在位期間是日本經濟和文化的興盛期,仁德天皇陵是他在位時建造的。該陵已成為日本著名的游覽點。

  陵墓與大和盛衰

  據了解,日本最大型及最重要的陵墓就是包括124位日本天皇在內的896個皇室墳地。


  這些皇室墳地中,古墳大多利用天然地形造墳,建于山頂、山腰位置。根據古墳堆土的形式,有圓墳,方墳,前方後圓墳,上圓下方墳等等的區別。其中以前方後圓墳的規模最為雄偉,形狀也十分優美,再加上它是國外沒有而日本獨具的形式,所以可以把它稱為日本高冢式古墳的代表。

  根據古墳外形的發展演變,一般又可分為前、中、後三期。有趣的是,它恰好同日本國家開始統一、大和朝廷昌盛、最後走向衰亡這一過程相一致。

  早期古墳主要以圓形、山形為主。5世紀以後是古墳的中期,此時古墳結構以前方後圓為主,這一時期,高冢林立,形象地反映著當時大和政權的興盛和大王的權威。仁德天皇陵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6世紀以後,隨著薄葬思想和佛教的盛行,古墳規模逐漸縮小,平安時代末期開始,天皇駕崩後改為火葬,骨灰、頭發、牙齒、手臂等存放在寺院的方形堂、多寶塔和石塔里。自第118代後水尾天皇後,再次改為土葬,陵墓的形狀變為圓形或上圓下方。 

 

一些画家和他们的画

 

借春天

Dürer (1471-1528) 杜勒,全名:Albrecht Dürer

杜勒是个金匠的儿子,早些在父亲的作坊里受训,并受到北欧中世纪精巧的工匠技术,鲜明强烈的形象感及歌特风格的影响。但后来他的天分,好奇,以及多次到国外学习旅游的经历使他有了很大的突破。

他在意大利期间接触并学习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及风格,看到达芬奇成功地提高了画家的身份很受鼓舞。回德之后他穿上当时上流社会最时髦的服装,给自己画了这幅身为绅士而不是匠人的自画像。
右边窗外的就是他去意大利要翻过的阿尔卑斯山。

自画像

Self-Portrait, 1498, 40x52cm, Madrid

杜勒父亲70岁画像

Portrait of Durer’s Father at 70, 1497, 51x40 cm, London

杜勒的版画也很了不起。


Michelangelo (1475-1564) 米开朗琪罗 全名: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又是一位伟大的天才,他的作品影响了好几代人。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父亲是个带有贵族血统的小官员。米开朗琪罗一生脾气不好,没什么朋友,更没有家庭。他是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同性恋倾向使他倍感矛盾,深深自责,到晚年时这种自责以及对人类的失望更为剧烈,充分体现在他为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所做的大型壁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之中。他不仅把他自己画成被扒了皮要下地狱的角色,而且整幅画都充满了焦虑,不安和愤恨。

下面这幅 《创造亚当》是他早年作品穹顶画《创世纪》的一部分,也是为西斯廷所礼拜堂做,比《最后的审判》约早30年,画面色彩明快,基调向上。
觉得这幅很有想象力,这是创造人类生命最关键的一刹那,可米开朗基罗并没有让这两只手碰在一起,相差的一点点距离成为了一个永恒期待的瞬间。

The Creation of Adam 创造亚当

The Creation of Adam, c.1511,480x230cm, Vatican City

相比他的画,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雕塑。



Raphael (1483-1520) 拉斐尔 全名:Raffaello Sanzio

拉斐尔也是位年轻才俊,对生活,对人充满感情和爱。他的作品风格和他的人做人气质一样地和谐,优美,温和,都令人感到如沐春风 。他深得教皇的欣赏,不断为教廷及教皇住处作画装饰。他短短的一生也颇为女人宠爱,风流韵事不断。据说他死时有位医生说他的生命一直在燃烧,现在是燃烧到尽头了。

拉斐尔常常与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

第一眼看到这幅《雅典学院”就非常喜欢,属于“一见钟情”。当时的直觉是“如果说哪里有天堂,那这里就是”!

视觉中心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手指天者)和亚里士多德(手指向前方)代表着古希腊的唯心唯物之争。围绕这两位大哲学家画了 50多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者名人,各具身分和个性特征。他们代表着古代文明中的四个学术领域:哲学、神学、法律和艺术,完美地体现了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而作为这些伟人的模特又都是新一代的伟大艺术家。如达芬奇, 米开朗其罗,以及画家本人-就是那个最右边带着黑帽子唯一一个视线对着观众的人。

对这幅画真是百看不厌,佩服他把这么多“人类伟大之星”协调地画在一起,真是天上宫阙啊。


The School of Athens 雅典学院

The School of Athens (1510-11), 500x770cm,Vatican City

两年前过生日时女儿送给我一幅它的复制品,老公做了画框并给挂在我的小房间里,感觉非常幸福。




 Titian 提香 (c. 1488-1576) 全名: Tiziano Vecellio

出生于威尼斯北部的一个山村,他吸收了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精华,并赋予新的生命,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以肖像及古代神话题材著名, 他的画气势雄伟, 非常重视色彩的运用。有人称他为现代油画之父。

他的肖像画把恭维,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微妙地揉和在一起,使被画者大为赞赏。他的运气也很好,因为他的潜在竞争对手不是早亡就是远走他乡。他的雇主都是欧洲有权有势之人,再加上他很有经济头脑,一生名利双收,享尽富贵荣华。

Portrait of Pope Paul III 教皇保罗三世肖像

Portrait of Pope Paul III, c.1543, Naples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新證據︰川島芳子詐死 隱居長春30年/鳥盡弓藏還是另有原因 雍正賜死年羹堯
  • 勿忘我/張春橋王洪文婚事/郎鹹平:中國股市回暖有隐情/南京保衛戰/赤黨佔領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