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蔣經國與江南案/哈瓦那日落/張愛玲小說揭露家族祕密
發佈時間: 4/23/2009 3:21:49 AM 被閲覽數: 107 次 來源:
邦泰
|
|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  | | 蔣經國與江南案
來源:21世紀評論 今年是蔣經國的一百周年誕辰,恰好是國民黨的馬英九執政,而馬英九又曾長期擔任蔣經國的英語秘書。看電視新聞報道,馬英九連續兩天在宴請原來蔣經國身邊的一批老人。每次祭奠悼念,馬英九也從不掩飾自己對蔣經國的私人感情。同時,也幾乎每次都會引來一部分台灣民衆的抗議,爲著蔣家專權時期發生過的大量冤情。這讓我想起去年參觀已被改名爲民主紀念館的中正紀念堂,當時是民進黨執政,原本要強調“肅穆”的原始“紀念”設計理念,被民主進程曆史展覽的展品打破。半空懸挂一群鮮豔色彩的台灣風筝,從上至下占據整個大廳的展板,不乏激昂壯烈的民衆抗爭場面,當然有美麗島事件甚至有自焚抗議者的照片。 但是,今天從台灣社會整體來說,是開放和容忍了不同的表達。台灣兩蔣40年曆史的功過是非,會逐漸在開放的表述中變得清晰起來。我想,當民衆在反對一個專制時期,他們反的是什麽?反的應該是“我方全對、對方全錯”黑白兩分簡化的思維,反的應該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或者“敵人的朋友就是我的敵人”這樣的簡單邏輯。假如以專制社會的思維方式和邏輯來反專制,就無力與專制社會拉開距離。現在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已經能夠冷靜反省複雜的蔣經國時代。 台灣要以和平方式推進民主、從本質上打破專制制度本身,顯然受益于這個制度的獨裁者----—他的個人變化對推進曆史是極爲關鍵的,這是人們今天回顧蔣經國的意義。 台灣演進的模式絕非孤例。記得剛到西班牙,感覺佛朗哥就是蔣氏父子的集合。看西班牙曆史,會感到佛朗哥之後的民主改革盡管過程曲折,可要描述是簡單的,曆史學家們對它的解讀幾乎沒有什麽分歧,不需要做傷腦筋的判斷。可是,內戰和佛朗哥時期就要複雜得多。不論當事人還是史家,看法都有很大分歧,而且多半南轅北轍。兩蔣的台灣和佛朗哥的西班牙時期,都是40年左右,都有專制獨裁必然會有的鎮壓和血腥的那部分,也都有向民主推進的那部分。兩部分是交織在一起的。台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蔣經國傳》的作者、美籍作家江南在其舊金山寓所被暗殺。那是1984年10月,是蔣經國各方面的改革已經開啓或者在做准備的時候,仍然發生了這樣的惡性事件。不論事件是否和蔣經國有關,情治部門的行事傳統可見一斑。 可以想象國際社會的震驚程度:台灣居然派了殺手到別國暗殺他國公民,只因此人中規中矩地寫了一本台灣領導人傳記。當然可以推想台灣內部是何等漆黑一團。但是回顧曆史,又並不完全那麽簡單。這一類專權有它的另一面:台灣的縣級領導長期是民選的,它的政治轉型有更充分的社會准備,不僅在于它的市場經濟從未破壞;它雖然嚴格控制政治社團,而其他作爲“社會團粒結構”的民間社團發展正常。司法也一樣,六法全書一直在正常使用,只是在涉及政治部分,專權會越位壓倒法律;政府權力也並非掌控全部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記得台灣有個教授說過一句很形象的話,在蔣經國獨裁下,你還有回避政治“回家賣紅薯”的空間。不僅如此,當時的台灣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塊,是對教育、宗教和傳統文化的態度。我記得一個台灣本省教育工作者向我介紹,在學校教育方面,他們當時被鼓勵學習傳統文化,包括絕大部分中外文學、曆史和哲學、音樂和藝術,還有西方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法律制度;而馬恩列斯毛著作以及左翼讀物,則是被兩蔣時代的台灣禁讀的。最近大陸“文革”期間風行的《毛主席語錄》就在台灣當做稀奇東西暢銷。盡管如此,兩蔣和民衆對民主轉型的思想資源並不陌生,在經濟結構、民間社會和思想等方面的准備都比較充足,而不是突變轉型。 蔣經國時代,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和銜接沒有中斷。由于社會並不封閉、與世界並不脫節,使得佛朗哥和蔣經國都逐漸形成對未來發展的清晰估計。作爲獨裁者,佛朗哥從十歲開始以極完善的教育,培養一個能夠承擔未來西班牙轉型到君主立憲制的國王,他只是自己無力從曆史的泥淖裏拔出來。同樣,失去大陸政權的曆史傷痛,即使傳到蔣經國一代,仍然難以擺脫感受外部威脅的深深恐懼。但是,蔣經國基于這種恐懼而曾經施加于台灣的嚴厲控制,是他真實的內心掙紮,還是一個獨裁者爲保護一己私利、抵制台灣的政治轉型而編造的借口呢?蔣經國在晚年以自己的行動作了回答。有深重曆史孽債在身,走出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我相信江南案是一個巨大的推動。蔣經國是一個有政治家之禮義廉恥之心的人。他曾經在江南案之後對身邊的人談起,意思是美國與我們斷交是美國理屈,而江南案使我們徹底失掉了立足根本。蔣經國是在意理念的,他原來安慰自己只是因爲外部環境和壓力,使得他不得已而維持專權。而江南案在逼迫他以行動爲父子兩代做出證明。兩年之後的1986年,蔣經國開黨禁,台灣從蔣家時代走出來;蔣經國自己,也終于從一個恒久的時代陰影中走了出來。 | 張愛玲小說揭露家族祕密:性愛遠比張胡戀駭人聽聞
2009/04/17 | 很少有一本書在出版前就能引發這樣大規模的熱議。張愛玲,這個逝世14年、被小資們尊稱為“祖師奶奶”的女人就有這個本事。
自今年2月下旬著名作家張愛玲的長篇遺作《小團圓》繁體字版在港台地區出版上市后,這部耗盡張愛玲半生心血的長篇小說隨即在廣大“張迷”中引起強烈反響。港台地區的不少書店目前都已缺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的嘉賓許子東在節目中也說,他好不容易才在香港買到一本《小團圓》。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張愛玲熱”,綿延到了21世紀,從來沒有冷卻過。《同學少年都不賤》《郁金香》《色﹒戒》《傾城之戀》,一部部新發掘出來的作品和被大導演改編的影視作品為“張愛玲熱”推波助瀾。而即將于4月8日上市的簡體版《小團圓》,注定會把這股熱潮推向沸點。昨天,本報從出版方這里拿到了中文簡體版的封面,并獲悉新書定價28元,首印至少10萬冊。
早于簡體版的發行,港台地區的“小團圓熱”已經迅速蔓延到了內地。在百度和谷歌上搜索“小團圓”,至少能找到十几萬個網頁,以“小團圓”為主題的貼吧也已經存在。除了作者本身的知名度,圍繞該書的爭議也很多。《鏘鏘三人行》曾專門做了兩期節目來談《小團圓》,一些看過該書的讀者也在網上打起嘴仗,主要是這么几個問題----
看故事還是看八卦?
張愛玲的家族祕密
遠比張胡戀更駭人聽聞
從八卦角度看,《小團圓》因為是半自傳體小說,很多讀者給予對號入座,覺得小說起碼証實了大家久藏心底的三個謎:
一、張愛玲曾經在美國墮胎(張愛玲有寫到女主人公的胎兒被抽水馬桶沖走的情形)﹔
二、她與導演桑弧拍拖過,而且有性關系(書中寫到女主人公跟男主人公在一起時,接到另外一男人的電話,非常緊張)﹔
三、胡蘭成和她的好友蘇青上過床(而且互相質問“你有性病沒有”)。
另外,有關張愛玲家族的祕聞也暴露在世人面前。書中,女主人公的姑姑和母親占的比重非常大,一開始就登場了。這里頭的線索遠比《對照記》《私語》里多得多,也關鍵得多。甚至可以說題目《小團圓》不僅指男女主人公之間的處境,更是指女主人公與母親、姑姑的關系----放浪周旋于外國情人間、自私的母親對女主人公造成的長期壓力﹔與之監護人般相依為命的姑姑的祕密戀情(姑姑愛上有婦之夫)……
另外,書中所寫的母親、姑姑及家族堂表間奇怪的男女、女女關系,常態性亂倫,遠比張胡戀更駭人聽聞。
中文簡體版出版方回應:人物并不能絕對對號入座。《小團圓》與張愛玲以往作品的風格迥然不同,是在多個時空交錯中發生的故事。在她歷史中過往來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現實人物,于此處實現了歷史的團圓。余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復雜的情結。
性描寫是不是這本書的特色?
張愛玲不能明說不能明寫的
李安都讓梁朝偉和湯唯在床上做了
《小團圓》中樂食色而不疲。香港有評論家說:“現在看來,李安的確不簡單,真的非常忠于小說作者,張愛玲不能明說不能明寫的,李安都讓梁朝偉和湯唯在床上做了!現在也許應該說,其實《小團圓》早就寫好了。”在《鏘鏘三人行》中,主持人和嘉賓也聊到書中的性描寫比較露骨,比如女主人公坐在男主人公腿上時,感覺到“裹著絨布的警棍”。這些,在張愛玲以前的書中是沒有的。
中文簡體版出版方回應:性描寫不應該是這本書的特色。對已經出現的各種爭議和誤讀,目前不想表態,屆時讓讀者自己來分辨。
中文簡體版會不會刪節?
對照阿嬌的遭遇
網友感嘆“同人不同命”
中文繁體版已出,簡體版會不會刪節,也是不少網友討論的熱點。有些已經看過繁體版的讀者表示,這本書比娛樂新聞還要猛,好看得驚人,坦率得嚇人。有人用“天雷滾滾”來形容張愛玲“大談性事”。
對于張愛玲此次“自荐跳脫衣舞(香港作家邁克語)”,也有網友對照“艷照門”中阿嬌的遭遇,發出“同人不同命”的感嘆。鑑于這樣的尺度,大家最擔心簡體版會刪節。
中文簡體版出版方回應:我們非常尊重作家張愛玲的文字和作品,力求和繁體中文版一樣。
是不是違背了張愛玲的遺囑?
宋淇認為這部作品不宜公開
拿到遺稿又舍不得銷毀
張愛玲自1970年代開始創作《小團圓》,20年間几易其稿,但在遺囑中卻要求將手稿“銷毀”。在現存的張愛玲寫給宋淇夫婦的一封信中,除了寫明遺產處理問題外,也提到“《小團圓》小說要銷毀”,并“不想立基金會作紀念”。
張愛玲過世之后,遺物寄到宋淇家中,其中尚未完稿的《小團圓》有好几個版本。雖然張遺囑中注明“銷毀”,但張愛玲的好友平鑫濤和宋淇卻同樣“舍不得”。宋淇之子宋以朗此前曾透露,1967年,張愛玲寄《小團圓》初稿來,當時宋淇寫了六頁紙的復信,認為這作品不能公開,其中一點理由就是----讀者看了,不會注意其文學價值,只會認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并可能引起非議。
中文簡體版出版方回應:《小團圓》新書推介會4月在京召開,屆時將邀請神祕嘉賓(很可能是宋以朗先生)和張愛玲研究專家為廣大讀者揭祕該書背后的故事。到底這部作品應不應該出版,屆時會有一番討論。
網上為何一直沒有出現全文?
版權擁有方曾大規模維權
內地看過電子版全文的只有少數几人
《小團圓》在港台地區上市已經一個多月,再加上此書的熱度,不少內地網友一直想要在網上搜索電子文檔。無奈,個個都失望而歸。倒是有不少打著“小團圓全文下載”旗號的網站或者博客,點開來卻几乎都是虛假廣告或部分章節。《小團圓》的版權維護這次做得特別好。
中文簡體版出版方回應:張愛玲的版權擁有方皇冠文化對版權的維護是很嚴謹的。他們近兩年一直大力進行張愛玲版權的維護工作,陸續起訴了內地多家出版社。
2008年底提起的對內地6家出版社、10本侵權書籍的維權訴訟中,內地6家侵權出版社被要求拿出1000萬的賠償。
在這樣的形勢下,內地出版方是絕對不會提前透露電子版。
據說,在出版社內部,能看到電子版全文的也只有極少數几個編輯而已。
鏘鏘三人行討論節錄
主持:竇文濤 嘉賓:許子東 查建英
直白大尺度地記錄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特別是性……大有顛覆以往我們認識的趨勢,為這對怨侶的“羅生門”提供了另外一個全新角度。胡蘭成之前寫《今生今世》可謂體貼入微,張則一直保持緘默。有人猜測李安的《色,戒》有可能是偷看了該書之后的結果,而電影中表現出的性愛場景,可能是精確描寫張愛玲肉體方面的情況。胡蘭成對張愛玲說,“這怎么行,你身材這么高”,張馬上大紅臉----暗示體位。
更有價值的是書中關于母親的描寫,是下一代人對上一代人絲絲又愛又恨的情結。很多細節:媽媽說她不漂亮,給她梳的頭發丟人﹔希望媽媽說她眼睛漂亮,媽媽只說耳朵還可以﹔媽媽賭博輸掉了她的學費……我們極少看到恨母親的描寫,常看到殺父情結。
張愛玲生長在一個傳統東方的家庭,之后卻成長在西方價值觀念的體系中,這種注定的悲劇式的矛盾是非常深刻的!兩個好人之間的悲劇才是最悲的悲劇。兩代人之間的悲劇就是彼此都是好心,但是彼此都不能理解!對男人、對錢的關系很多都籠罩著這種后遺症。
推遲發表對于張愛玲是有好處的,首先張的身份現已不可撼動,當時卻不見得,會引來諸多評論﹔其次若是當時發表,結合胡蘭成,很可能成為一個花邊式的噱頭﹔第三,人們對于性觀念的進步。還有,卡夫卡的作品也是朋友違背了他的遺愿,才產生了文學史上的一個亮點。 | |
|
上兩條同類新聞:
毛澤東點名胡适爲“罪大惡極幫兇”/陳伯達怎樣成為毛澤東秘書樱花烂漫时/日本皇陵中的尷尬秘密 天皇可能是中國後裔/他们的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