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先 文
提到“尼基塔﹒赫魯曉夫”這個名字,中國人几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極富個性色彩的蘇聯領導人之所以能留給國人深刻印象,是因為他在執政期間有五件事情令人跌掉眼鏡:一是通過祕密報告,清算斯大林“肅反運動”罪行,隨之對斯大林遺體拋骨揚灰﹔二是用臭烘烘的黑皮鞋敲打聯合國大會,繼而用粗暴的語言驅趕大會發言人,引起世界震驚﹔三是升級古巴導彈危機,為爭奪全球霸權頻繁向華盛頓發動挑戰﹔四是火速出兵匈牙利,高調干涉他國內政﹔五是因逼迫中國接受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問題,導致中蘇關系急劇惡化。
事實上,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亦是凸現赫魯曉夫上述種種“不良”跡象。據此,很多人一直認為這是蘇聯領導人典型的大國沙文主義使然,因此,當赫魯曉夫1964年10月被解除黨內外職務后,彼時的中國人心中竊喜,認為赫魯曉夫的“屠夫脾氣”令人厭惡,其結局亦是合情合理。
赫魯曉夫下台45年以來,國人對其印象大抵如此而已。不過,仔細研究赫氏時代的中蘇關系史的人,不難發現這位強勢領導人也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正面因素。比起他的前任及其后繼者,赫魯曉夫的人性化色彩最為突出。
黑白相間的赫魯曉夫之墓
本文,特從上述五件事情展開歷史述評,旨在還原一個真實的赫魯曉夫:
一. 清算斯大林:假赫魯曉夫為血海深仇,真赫魯曉夫為維護黨內民主
在斯大林生前,赫魯曉夫一直臥薪嘗膽,他向外宣稱斯大林簡直是自己的“生身父親”,以贏得斯大林的賞識與信任,所以赫魯曉夫在“后斯大林時代”一直做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班人進行培養。可是當斯大林去世不久,赫魯曉夫卻緊鑼密鼓醞釀祕密報告,繼而在損及斯大林個人聲譽與威信后下令把斯大林的遺體從列寧墓中遷出。
在1956年2月25日蘇共二十大上做的一個祕密報告,赫魯曉夫的殺手锏是:“反對斯大林搞個人崇拜”。這份內部稿件一出場,便劍鋒直指“獨裁者”: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質在列寧活著的時候還只是處于萌芽狀態,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經發展到嚴重地濫用職權的地步,因而給我們黨造成莫大的損失。
我們必須嚴正地研究和正確地分析這個問題,以便消除任何可能性,不再重復斯大林在世時所犯下的一切過失。斯大林根本不允許實現集體領導和集體工作,他不僅對反對他的人要施加暴力,而且由于他的任性和專橫,連被他看成與他的思想相違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斯大林不是通過說服、解釋和耐心地同別人合作,而是把他的思想強加于人,要別人無條件接受他的意見。凡是反對他這種做法的人,或者力圖証明自己的觀點,証明自己正確的人,都必然會被開除出領導機關,接著就會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肉體上的消滅。
這一段話頗具殺傷力。一時,會場群情激動,掌聲如潮。接著,赫魯曉夫巧妙地借列寧的品德與威望來諷刺斯大林的專制與自私,從而為個人權力的鞏固費盡心力。
事實上,赫魯曉夫下決心把斯大林趕下神壇,絕不是單純鞏固權力那么簡單。于是有人推測,赫魯曉夫對斯大林如此仇恨的導火索,應歸于“尼基塔”為兒子復仇。原來,他與第一任妻子生的兒子列昂尼德﹒赫魯曉夫,因二戰期間的飛行戰斗中意外失蹤而被斯大林判處死刑!赫魯曉夫兩次請求斯大林對他兒子從寬處理。斯大林也口頭應允網開一面,結果是立即就地槍決!
但是我們從赫魯曉夫祕密報告獲得政治成功后,其執政期間基本上沒有對政敵進行打擊報復。他充分遵從黨章辦事,盡量避免個人獨裁。在他的建議下,斯大林的塑像被搬離廣場,斯大林的著作被取下書架,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紛紛改名……
除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赫魯曉夫導彈”這一特例外,赫魯曉夫黨內民主上有許多可愛之處。甚至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主動權,他頻頻請求中國領導人做出政治支援﹔他呼吁蘇聯黨內謹防“老人持續當政”、“病夫治國”。正因為赫魯曉夫輕信“民主使蘇聯新生”,才顯得政治問題表面上“開明、大度”,實際上被權貴集團加以嘲弄。
事實証明,惟赫魯曉夫執政十年,比他的后繼者顯得社會溫和、民主健康。
資料圖片:在1960年舉行的聯大會議上,赫魯曉夫毫不掩飾地表達憤怒
二.“皮鞋風波”:假赫魯曉夫性格粗野,真赫魯曉夫志在凝聚華沙力量
由于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形象嚴加破壞,使蘇俄几代人的意識形態出現了真空與混亂。外界上,斯大林成了一個懦夫和外行人的外交標本。
這種動向導致導致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了挫折,東歐附庸國對蘇聯的忠誠度出現了動搖。
赫魯曉夫是個率性的人。為了打壓美國囂張氣焰,也為了凝聚共產主義陣營力量,他居然在聯大會議上用鞋跟敲桌子趕發言人下台!這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使東歐國家找回蘇聯能提供軍事援助的底氣,也使赫魯曉夫成為世界政壇風云人物。
對于許多事情,他不像有些領導人,不懂裝懂。對其他工作者的嘲弄,赫魯曉夫竟能可愛地說出了傳誦一時的名言:
當我是一名礦工時,我不懂﹔當我是黨的一名低級官員時,我不懂﹔當我在往上爬的各級階梯上時,我不懂。但是今天我是部長會議主席,是黨的領袖,由此,我現在當然懂得,不是嗎?”
話一出口,眾人瞠目結舌。這就是赫魯曉夫的個性,不造作,不虛偽,表面上的性格粗野掩飾不住內心的坦率與厚道。
赫魯曉夫和尼克松之間的“廚房之爭”
三.古巴導彈危機:假赫魯曉夫與美國爭霸,真赫魯曉夫意在全球無核化
古巴導彈危機,許多年以來,全球對赫魯曉夫的評價毀譽參半。美國譴責,英、法、中、日等國批評,但當時的華沙組織參與國基本上是默默支持的,古巴深信蘇聯能夠成為自身對抗美帝國主義的堅強后盾。
據《赫魯曉夫日記》坦言:“(赫魯曉夫)升級古巴導彈危機,是為了警告美國核競爭最終兩敗俱傷。核武器的研發,對全球的和平與穩定沒有真正威懾力,反而使局勢復雜……”
心情沖動是政治家的致命傷,也容易遭到對手攻擊。古巴導彈事件其動機與行動嚴重不符,從而弄巧成拙,同時,也損害了赫魯曉夫本人的政治威信。
四. 出兵匈牙利:假赫魯曉夫內外交困,真赫魯曉夫欲以戰求團結
赫魯曉夫的祕密報告,當時不僅在國內引發了一陣騷亂。,而且斯大林的家鄉格魯吉亞人也在第比利斯為了抗議而上街游行,后來還發生了軍警與群眾隊伍發生流血事件。
同年10月,先后發生了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事實上,出現這種混亂很在正常,因為蘇聯處于內外交困狀態,早在斯大林后期已經岌岌可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正營通過冷戰與“金元外交”使歐洲國家意識形態處于紊亂之勢。
赫魯曉夫采取軍事行動時,正是其政治地位日漸鞏固之時。國內普遍看好赫魯曉夫,大批冤假錯案得以昭雪。赫魯曉夫向中國轉達了蘇聯決定以戰求和政策,毛澤東、周恩來等一開始反對蘇聯出兵,認為“波匈事件同蘇聯的大國主義有密切的關系,你們對兄弟黨指手划腳,橫加干涉,使人家感到主權受到損害。在社會主義各國共產黨之間,必須承認獨立和平原則。”
但后來在赫魯曉夫一再請求下,周恩來出訪匈牙利,使蘇匈風波始得平息。
五.“聯合艦隊風波”:假赫魯曉夫加快反華步伐,真赫魯曉夫挑戰中國主權底線?
客觀地說,赫魯曉夫上台伊始,是急于與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建立良好的私人感情的。1954年9月赫魯曉夫率領龐大的代表團參加我國國慶5周年慶祝活動。 主動對毛澤東承諾:蘇聯軍隊將于1955年底以前撤出中蘇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基地,并將該基地交還給中國﹔將中蘇合辦的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屬公司、新疆石油公司、大連輪船公司和民航公司中的蘇聯股份于1955年1月1日起完全移交中國,中國數年內用出口貨物償還﹔蘇聯給中國5.2億盧布長期貸款,幫助中國新建15項工程,擴建141項 工程﹔還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政府關于中蘇關系和國防形勢各項問題的聯合宣言》及《關于對日本關系的聯合宣言》等。
這說明赫魯曉夫執政早期并不是純粹的反華派。但中蘇關系真正惡化始于蘇聯全盤批判斯大林,兩國關系惡化升級則是“長波電台風波”。
1958年4月18日,赫魯曉夫命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致函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信中說:為了指揮蘇聯在太平洋地區活動的潛艇,迫切希望在1958年至1962年間,由中蘇共同建設一座大功率的長波無線電中心和一座遠程通訊的特種收報無線電中心(即長波電台)。建成這兩座中心所需費用,蘇聯出大部分,中國出小部分。”
這一行為無疑觸摸中國主權底線,毛澤東對此予以拒絕。隨后,赫氏又向中國政府提出建立共同潛艇艦隊的問題。 赫魯曉夫說:“為對付美國第七艦隊,需要在中國建長波電台,這種事對中蘇雙方都有好處,越快越好……”
毛澤東勃然大怒:
“我們還有沒有主權?你們是不是想把我們的沿海地區都拿去? 我們再也不想讓任何人利用我們的國土達到自己的目的!赫魯曉夫同志,中國人是最難同化的,過去有多少個國家想打進中國來,結果呢?那么多打進中國來的人最后還是站不住。”
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里寫道:“毛澤東的憤怒和言辭之激烈也讓我極為震驚。毛澤東毫不遮掩的顯示了對我的輕蔑態度,我只是出于實用立場的考慮,并沒有侵犯中國主權的圖謀,我無法理解毛澤東為什么會反應如激烈……”
由于赫魯曉夫的個人經歷遭遇使他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而這次經歷嚴重損傷了他的自尊心,使他要尋找機會進行報復。于是,蘇聯政府隨即于1960年6月20日單方撕毀了各項援華協定。并在后來的中印戰爭中公開支持新德里……
歷史真相原本如此。赫魯曉夫算不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只是個會賭氣的魯莽的蹩腳政客,但他的思維過于簡單,人性化的赫魯曉夫其實還是蠻可愛的。
赫魯曉夫執政十年,蘇聯的政治氣候空前寬松,索爾仁尼琴等作家得以公開出版作品。他還天真地試圖削減黨內官僚特權,也招致反對派的不滿,他的自由化政策更為斯大林時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正當壯志未酬的赫魯曉夫進行著大刀闊斧地反官僚主義改革時,不提防他的心腹兼野心家勃列日涅夫等人發動了不流血政變,迫使他黯然下台。再后來,以訛傳訛,真實的赫魯曉夫被模糊的赫魯曉夫替代……1971年9月11日 ,孤獨的赫魯曉夫在極度痛苦中離開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