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婁昭君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位傳奇女性。她的傳奇,不僅表現在她幫助高歡開創了北齊王朝基業;還在于她為高歡生育的六子二女中,有三個兒子登基稱帝,一個兒子被追謚為皇帝,兩個兒子封王,兩個女兒均成為一代皇後。作為一位母親,婁昭君所經歷的這種傳奇,獲得的這份榮耀,即使放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奇跡。 高歡共有一妻十妾,十五個兒子,三個女兒。從婁昭君一人獨生八個孩子的驕人戰績上,難看出高歡對她的寵愛。說來也奇,婁昭君每次懷孕都會做怪夢,“孕文襄則夢一斷龍;孕文宣則夢大龍;孕孝昭則夢蠕龍于地;孕武成則夢龍浴于海;孕魏二後,並夢月入懷”。《北史》上面的這種記載雖然荒誕,但她的兒子高洋、高演、高湛先後稱帝,高澄被追謚為文襄皇帝,兩個女兒分別成為北魏孝武帝和東魏孝靜帝的皇後,卻是不爭的事實。 婁昭君(501—562),鮮卑族人,北魏司徒內干之女,權臣高歡之妻。高歡、長子高澄死後,婁昭君作為高歡的遺孀,作為孝靜帝的岳母,作為繼任丞相高洋的生母,逐步把持了東魏朝政大權。文宣帝高洋建立北齊政權後,她被尊為皇太後。高洋死後,高洋的兒子高殷即位,她被尊為太皇太後。不久,她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孫子高殷為濟南王,另立兒子高演為皇帝。孝昭帝高演去世後,婁昭君詔令高湛登基,即武成皇帝。期間,婁昭君作為皇太後一直臨朝听政。她的另外兩個兒子高、高濟分別被封為襄城景王、博陵文簡王。 三立一廢,展示了婁昭君這位傳奇女性在駕馭政局方面的過人之處;而之前她對高歡的慧眼獨具,為國家的自我犧牲,更讓人刮目相看,拍案稱奇。婁昭君雖然生于貴族人家,但她自幼“明悟”過人,尤其是婚姻大事上極有個人主見,為此,很多“強族”都遭受過她的白眼。一次機緣巧合,婁昭君看到了正在服勞役的高歡,料定他將來必成大事,決定非高歡不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景下,婁昭君自主選夫的雷人佳話,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此後,在婁昭君的幫助下,高歡在軍隊中屢立戰功,最後官居東魏丞相。 婁昭君在幫助高歡開創北齊基業的同時,也為丈夫的事業做出過巨大犧牲。北魏分裂後,東魏、西魏兩國之間戰事不斷。一次,高歡帶兵攻打西魏期間,婁昭君分娩雙胞胎時遭遇難產,為了不讓丈夫分心,她硬是獨自承受了這份血淚苦楚。為了爭取柔然政權的支持,高歡不得不與柔然蠕蠕公主結成政治婚姻。對此,婁昭君忍痛割愛,主動讓出正室讓丈夫完婚。婁昭君這一深明大義的舉動,既讓丈夫感動流涕,也讓舉國歡呼贊嘆。北齊大寧二年(562)四月,婁昭君病逝,後被追謚為北齊“武明皇後”。“武明”這一名副其實的美謚,既是對這位傳奇女性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婁昭君傳奇人生的確切概括。 | 西西里檸檬: 科舉、大學以及東風和西風 | | | 2009年05月08日萬維 | | 【引子】
忘了哪一位西方史家,曾總結人類文化漸次演進的四大階段︰即勞力者的時代,武 士的時代,商業的時代以及文化的時代。從現象層面而論,似乎確實如此。這里的 共同規律就是誰做得好,大家就向他學習,不論在那個發展階段,而且沒有永遠的 老師。大家你學我、我學你,輪流轉圈子,過去這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所以將來哪一天西人跑到來中國“衣業學大寨”,我一點都不會感到奇怪。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把“雙刃劍”,你在台上舞得好,所向披靡,人人都想學你。 可哪一天玩得忘乎所以,砍到自己,重傷住院,就沒有人再玩你這個東西了,東、 西文化皆是如此。直到後來又有人接上手,勤學苦練,又玩得出神入化,別人就又 都來學你。。。
我們看下面17世紀、18世紀的西方,簡直就是現代中國的原始摹本,何等驚人的相 似!當然隨著當代中國從武士階段到商業階段的發展,民族自信心的恢復,對自身 歷史傳統的自省、自覺意識也會重新抬頭,這便是文化大繁榮時代的來臨。當然這 種繁榮里面,也早已吸納融化了別人文化的營養。下面是幾段轉摘,讀讀開卷有益。
【科舉和大學】
“17世紀、18世紀我們的傳教士到了中國,他們認為科舉制度是非常高明科學的, 所以帶了回來。我們現在的大學校考試就來源于中國的科舉教育。”法國另一所排 名靠前的學校─巴黎中央理工大學的副校長格里姆這樣評價學校的考試。
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伏而泰贊嘆說︰"人類思想,肯定想象不出比這樣做的政府 更好的政府,在這個政府里,重要的衙門彼此統屬,任何事情都在那里決定,而其 成員,都是先經過幾場嚴格的考試的",西方稱為"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
早在16世紀,中國科舉制度就由來華的歐洲傳教士傳入西方。傳教士們不僅對中國 的物產資源感興趣,中國科舉取士的制度也使他們感到驚奇。在他們所著的《中國 游記》、《傳大的中國》等書中,詳盡地介紹了中國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並推 崇有加。這些書籍曾在歐美廣為流傳,在此後顧之300年間,僅用英文出版的介紹中 國科舉制度的書就達70余種。除了書籍的傳播,一些西方政府官員和學者還通過報 告、演講等形式介紹和評價中國的科舉制。如北京同文館館長馬丁就曾在英國波士 頓作題為“中國的競爭考試”的報告;法國的大學者伏爾泰也曾在著作中對中國的科 舉制做過介紹和頌揚;西方學者卜德將科舉制譽為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 禮物”;美國漢學家HGCreel則認為科舉制度超越了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最 大貢獻”。
到19世紀,中國科舉考試“自薦入選,統一標準,擇優錄取”原則的合理性,使西 方的學者得到有益啟示,逐步發展成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制度。英國文官制度的創建 人諾斯科特和屈維廉兩人都對中國科舉制心儀已久,他們在19世紀50年代提出並在 英國實行的“公開競爭──公平考試”的文官選拔制度,就是從中國學去的。隨後, 法、德、美等國都先後仿效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
誠如孫中山先生在考察歐美各國考試制度之後所說︰“英國推行考試制度最早,英 國的考試制度就是學我們中國的。中國的考試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現在各國 的考試制度亦都是學英國的。”胡適也曾說“我在國外的時候,時常感覺到,中國 文化對世界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公開的客觀的文官考試制度。沒有一個國家的考試 制度,能夠像我們這樣久遠,嚴密與公開”。
【東風與西風】
18世紀時,中國正處于康乾盛世,而歐洲仍在經受著教派紛爭和戰亂之苦。當前往 中國的傳教士們將一幅美好的中國圖景呈現在人們面前時,立即引來整個歐洲的無 比驚羨。結果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年間,在歐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國熱”。 在長達100多年的“中國熱”期間,無論是在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 對中國極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歐洲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 還要知名。”中國器物引領歐洲時尚,中國宮殿風靡歐洲各國
在“中國熱”流行歐洲期間,人們普遍愛好來自中國的物品,熱衷于模仿中國的藝 術風格和生活習俗,以致形成一種被稱為“漢風”(CHINOISERIE)的時尚。這種時尚 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
在歐洲社會極力追求中國時尚的同時,知識界則將目光轉向了中國的文化成果。到 18世紀時,在啟蒙思想家們的極力倡導下,歐洲掀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中國文化熱。 著名思想家伏爾泰就對儒家學說推崇備至,他曾將《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視為每個人應遵守的座右銘。受其影響,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權宣言》中也 曾出現這一格言。另一位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也非常景仰中國文化,他稱孔子為“中 國的甦格拉底”。在一次談話中,他甚至說與孔子相比,“荷馬是個糊涂蛋”。
歐洲其他國家也出現了中國文化熱。如在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如饑似渴地閱讀 有關中國的文獻,還在其名著《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草稿中,將《論語》中“後生 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句話改寫成詩句。
在官僚制度方面,歐洲當時實行的是貴族世襲制,這難免會帶來許多弊端。到18世 紀,當新興的資產階級力量渴望打破政治壟斷,進入國家權力體系時,中國以科舉 為特色的文官制度恰好為他們提供了理想的藍本。
早在17世紀之初,被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就發現了科舉制度的優越之處。經過 他們的介紹,歐洲的知識界開始對中國“學而優則仕”的文官制度發生了濃厚的興 趣。他們認為,在中國,即便是農夫的兒子,都有希望當上總督甚至宰相。在他們 的影響下,法國在大革命後參考中國科舉制度,引進了競爭性考試制度,以滿足資產 階級和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要求。
在治理國家方面,歐洲許多政界人物也紛紛效法中國。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 有“歐洲的孔子”之稱的魁奈,就非常贊賞儒家的治國思想。1756年,經過他的極 力說服,路易十五甚至曾仿照中國皇帝的樣子,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祭祀土地的 儀式,在歐洲引起轟動。
【結語】
所以說什麼劉阿舟、李阿舟的,不學無術,可以休矣!一個當兵的,玩好你的槍炮 就可以了,人最怕就是不本分,到處逞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