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隐形的翅膀/孫中山曾被歸入外國史/三國中最會拍馬屁的人究竟是誰
發佈時間: 6/20/2009 1:47:44 AM 被閲覽數: 14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隐形的翅膀
     

 
 
 

 

 

 

三國中最會拍馬屁的人究竟是誰


佚名


據說“拍馬屁”是蒙古人的一種風俗,人們相見總喜歡互相拍拍對方的馬,無論良馬劣馬、駿馬丑馬都要夸贊對方的馬是好馬,以此來博得馬主人的歡心,久而久之,“拍馬屁”一詞便流傳下來,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下級對上級巴結討好、阿諛奉承的代名詞,極具諷刺意義。“拍馬屁”形勢多樣,最常見的是語言,可是三國中有位叫朱桓的將軍卻用及其獨特的方式演義了“溜須拍馬”的全過程。

朱桓是東吳前將軍,是一個有傲氣無傲骨的人,地位比他高的人,他會恬不知恥地巴結承,地位不如他的人,他會極力排擠打壓,甚至想盡辦法予以除掉,正是因為他“素氣高,性護前,恥為人下”的性格,所以得了一種狂躁型精神病,孫權召他會建業養病,數月後又遣他回本部,在送行的酒宴上,孫權說︰“今寇虜尚存,王涂未一,孤當與君共定天下,欲令君督五萬人專當一面,以圖進取,想君疾未復發也。”朱桓曰︰“天授陛下聖姿,當君臨四海,猥重任臣,以除奸逆,臣疾當自愈。”接著,朱桓捧起酒杯說︰“臣當遠去,原一捋陛下須,無所復恨。”孫權笑眯眯的將身子往前傾了傾,頭也略微放低了一些,朱桓急忙爬到孫權面前輕輕地撫摸著孫權的胡須涕淚交加地說︰“臣今日真可謂捋虎須也。”眾人爆笑,孫權也大笑不已。

朱桓應該算東吳名將,常在外領兵駐守,但是《三國志》說他每臨敵交戰,節度不得自由,輒嗔恚憤激。那麼朱桓為什麼節度不得自由?又怎麼得了狂躁型精神病?為何要如此拍馬屁呢?

據《三國志‧朱桓傳》說,朱桓督軍在外,孫權派自己的親信偏將軍胡綜為監軍,胡綜與朱桓意見不一,兩人發生爭吵,胡綜抬出孫權來壓制朱桓說,皇帝命我為監軍,我說怎麼樣就怎麼樣。氣的朱桓甩門而去,回到自己帳中越想越氣,定計要殺胡綜,哪知有人泄密,朱桓一氣之下將隨從全部處死,左軍怕事情鬧大奉勸了幾句,氣頭上的朱桓又把左軍斬首,嚇得部下作鳥獸散,朱桓因此得了狂躁型精神病。孫權愛惜其能力和功勞未加怪罪,召他回建業養病,後來前線吃緊又把他派遣回去,“捋虎須”拍馬屁的故事就此發生。

大概朱桓覺得孫權對自己缺乏信任,所以想出了如此低能的方法親近孫權,以表示自己的忠心耿耿。好在孫權大度,朱桓也屢立戰功,若有小人從中挑撥,說孫權的虎須應該叫“龍須”,朱桓要“捋虎須”豈不是有欺君之罪嗎?到那時,朱桓的捋虎須就會變成拔虎須,拍馬屁就會拍在馬蹄上,那無異于虎口拔牙弄巧成拙,甚至會被虎所傷。好在朱桓善養士卒,輕財重義,又記憶力特強,與人一面,數十年不忘,部曲萬口,妻子盡識之。陳壽對他的評價是︰愛養吏士,贍護六親,俸祿產業,皆與共分。所以最終得以善終。

 

 

台灣人眼中國父變遷︰孫中山曾被歸入外國史


國際先驅導報    2009-05-31
    1949年之後的台灣,孫中山敬享尊榮50年,但在最近10多年里,隨著台灣政治民主化、政黨輪替,以及“台獨”勢力囂張,孫中山的形象和地位也受到影響。今天,台灣人依然尊稱他為“國父”,但在內心深處,他就如孔子一樣,只是一個歷史人物。

  孫中山的台灣情節

  “許多台灣人都誤認為孫中山是國民黨帶到台灣的,其實孫中山對台灣的光復是盡了很大心力的。”這是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銘煌至今在糾正的一個錯誤認識。

  多年研究孫中山的邵銘煌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台灣從一開始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因此在情感上沒有與祖國大陸割舍的理由。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1894年建立興中會僅僅3年後,孫中山就派人到台灣建立分會。

  據邵銘煌介紹,國民黨黨史館的資料表明,孫中山先生曾經只身到台灣三次,就是為了聯絡台灣的革命同志一起為中國革命努力。在1912年孫中山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就曾派革命志士羅復興前去領導台灣民眾起義,並讓他轉告台灣民眾民國政府一定會光復台灣。

  而且在孫中山領導的多次推翻帝制的起義中,都有台灣民眾的參與或支持,其中耳熟能詳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當年參加起義的旅費就是由台灣團體提供。“林覺民的《與妻書》是兩岸的教科書文章,也具有連接現實與歷史的作用,誰敢說大陸的革命與台灣沒有關系呢?”

  當孫中山在北京病危時候,他告訴病榻旁的戴季陶,中國現在還沒有能力完全光復台灣,但大陸革命人士要先幫助他們自治,等國家強大後再完全光復。可惜的是,在民進黨時期的台灣,孫中山的這番囑托竟然被“台獨”勢力曲解成孫中山支持台灣獨立。

  選舉斗爭的犧牲品

  在李登輝第二個任期之前的台灣,從小學到大學,在歷次重要的考試中,三民主義都是必考的科目。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之後,當權的台灣“獨派”人士開始“去中國化”。

  “比如將國立編譯館的館長更換,啟用一些有‘台獨’思想的人,包括我的一個學生在內的5個人組成‘去中國化’小組。”曾經是國民黨干部、參與過台灣歷史教科書編撰、現任香港珠海學院教授的胡春惠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陳水扁上台後更是如此,停止一切有關三民主義的教學,並在教科書里開始出現‘ 孫中山、蔣介石代表外來政權’的說法,在歷史書上將中國史逐漸變成外國史。”

  民進黨時期,台灣當局的“去中國化”從修改小學到大學的教科書開始,新的歷史教科書采用加強台灣歷史,弱化中國歷史的方法,逐步疏遠台灣年輕人對中國的認同,最後干脆將中國史劃到外國史,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成了“外國人”。

  民進黨當局這種混淆是非的做法不僅造成了教職人員和研究學者的無所適從,更引起了青年人的認知混亂。

  現在北京大學研究清史的台灣學生黃圓晴就曾遇到這樣的困惑。

  “為了給一個初中生補課,我事先看了一些修訂後的歷史書,發現在書中孫中山被放入了外國史,原因是原先的中國史變成了外國史。我當時很驚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修改,而民進黨這麼做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為什麼要否定我們的過去?”黃圓晴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她當時並不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改變,覺得很難理解,“雖然我參加聯考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再考三民主義了,但我還是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

  民進黨不斷用國家認同和意識形態挑動族群對立,嚴重撕裂了台灣社會,原先許多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都被取消了。胡春惠記憶猶新的是最後一次參加民進黨時期在國父紀念館的孫中山學術活動,他當時在現場感傷的說︰“可能這是台灣最後一次研究孫中山,這里也許是孫中山的名字唯一能出現的場所。”

  “奮斗精神值得學習”

  轉機出現在2008年3月,國民黨得以重新上台。馬英九上台後,開始為台灣社會撥亂反正。不過,在經歷了政治的操弄和意識形態的紛擾之後,許多台灣人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也呈現新的特征。

  如今,在黃圓晴看來,孫中山是一個在舊制度下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充滿理想主義,“孫中山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年輕人學習。”

  而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的台灣學生馬正愾則認為,“我覺得孫中山是一個歷史人物,他身上有很多優良的品質,我更願意將他留在歷史中,而不要再附加太多的政治概念。”馬正愾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覺得自己對孫中山的理解在當下島內更具有普遍性。

  “經歷過相反意見的沖擊後,人們對孫中山的理解和評價會更加中肯。”胡春惠教授如是概括國民黨重新上台後島內對國父的評價。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袁世凱遺囑:我死了,爲日本去一大敵/鄧小平的永不翻案
  • 清明上河图 - 黄小秋同名音乐/ 见证1962年10万人逃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