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崔健的歌/人类史上智商最高的女子回答关于经济危机的问题
發佈時間: 6/6/2009 2:02:19 AM 被閲覽數: 55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崔健的歌与64的缘   梦一生-
                         



昨天看纪录片《天安门》居然看到了崔健也上了广场,不由地连想起他的那些吼叫,
特别是其中那些不断被理解和应用的歌。

纪念64之时听/看到贴出他的《最后一枪》,就像看到烛光一样,让人自然“心领神会”。这首歌实际比64大一岁(1988出笼),最早收录于一盘东方歌舞团录制的《开天辟地中国新音乐》的专辑里。都说原本是为纪念中越战争的,也确实有人用此做了背景音乐。不过琢磨一下歌词,感觉怎么好像也不够配,和“血染的风采”不是差10万8千里也得差个8000里。而且那个摇滚刚滚进大陆的年代,听惯了军歌的朴实解放军官兵们会有什么感受?能接受这样声嘶的纪念吗?

64之前,老崔的现场演出已经引起了官方注意,因为太“煽动性”,被认为很“危险”。

1990年,崔健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巡回演出中曾经有这样一段勇气惊人的台词,
“希望去年听到的枪声,是最后一枪。” 结果犯了上,演出被取消。

1991年,这首歌发表于《解决》专辑中,可因歌词与64开枪太“吻合”,被勒令可怜到只能唱三句,基本上变成器乐曲了。

即使如此,很多人仍然认为《最后一枪》实质为了纪念六四而作,特别是它
Mtv(1992版),尽管只有3句唱了,那激动的人群(观众),标语,呼喊,和手持红巾在光色中的跑动,还有那扳机的扣动,凡是知道那段历史的人看了不会不“动心”的。而也正是因为如此给人“幻听幻视” 的效果,这个已经被砍得快没人气儿的 MTV《最后一枪》, 终于又被和谐地补了最后一枪。故此,目前在大陆的网站也已经很难再看到它了。

崔健向来认为艺术可以有政治的责任,私下又承认政治又在控制艺术。

1995年8月,在美演出期间接受旧金山中文电台的采访时,崔健坚持说自己的歌和政治无关。知道国情的很清楚,这也是不得已吧。

另外,崔健的《一块红布》MTV,有意指愚民现象,也被大陆官方认定是“一块易燃布料”,也被没收了。在舆论媒体还在被要求唱“同一首歌”的时代,你用红布把眼睛蒙起来唱,那不是瞎唱么!结果,崔健的鼻子下面也遮了块红布 - 干脆您歇着吧。

由于作品的“危险性”,崔健前前后后演出被禁、限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崔健做为一个非常思想性的中国摇滚旗手,确实值得尊敬。

看崔健的作品遭遇,也为之悲哀。

我们这些喜爱音乐的平民,虽然没有艺术的辉煌,没有他那响彻国度的名声,
也许还是他的崇拜者,可我们却可以尽情看赏/吼唱他的歌;那些他都无权再唱的歌。

就此,和多多方面,我们确实在享受着前人创造的自由,享受着别人曾经付出的代价。也是因为这种获得,我们的自由理念与同情心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还在奋力争取的同类,和那些远已经付出全部的人们。



崔健:最后一枪 the last gunshot(1992版 MTV)






崔健:一塊紅布





李燕君- 一块红布(女声版)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
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你问我看见了什么
我说我看见了幸福
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
它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
你问我还要去何方
我说要上你的路
看不见你也看不见路
我的手也被你攥住
你问我在想什么
我说我要你做主
我感觉你不是铁
却象铁一样强和烈
我感觉你身上有血
因为你的手是热呼呼

我感觉这不是荒野
却看不见这地已经干裂
我感觉我要喝点水
可你的嘴将我的嘴堵住
我不能走我也不能哭
因为我身体已经干枯
我要永远这样陪伴着你
因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
嘟……
 
 
 

人类史上智商最高的女子

回答关于经济危机的问题

 

智商最高女子答读者问

英国《金融时报周末杂志》(FT Weekend Magazine)上个月刊登了一篇有关玛丽莲沃斯莎凡特(Marilyn vos Savant)的特别报道。莎凡特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智商——228。她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长大,父母分别是德国和意大利的移民,曾先后经营烤肉店和干洗店。尽管莎凡特非比寻常的智力在孩童时就得到关注,但直到她在快40岁时搬到纽约后,才因此声名大噪。

自1986年以来,沃斯莎凡特一直在为美国的《展示》(Parade)杂志撰写每周专栏,回答读者的提问——而且,继我们为她撰写的人物传略之后,她又同意解答英国《金融时报周末杂志》读者的提问。电子邮件如潮水般纷至沓来。许多问题都与当前的经济危机相关——一位读者问道:“未来几年一定会发生通货膨胀吗?”;另一个问:“我怎么能够设计出公正的裁员计划?”。其他读者则向沃斯莎凡特发出了挑战,要求她完成复杂的数字排序,或解释机率问题 ——正如她在解决著名的蒙提霍尔问题(Monty Hall dilemma)时所做的那样。(蒙提霍尔问题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在美国游戏节目“让我们来做交易”(Let's Make a Deal)中的获胜几率。)此外,许多人对智商本身这个概念就非常着迷。一位读者问道:“为什么我的智商如此之低(大约76),但似乎还是完全能够应付考试和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呢?”最后,还有人提出宏大而不可知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吗?”——和照例必有的问题:“什么是真理?”

沃斯莎凡特对其中6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问题1:你如何理解金融危机?——埃里克考夫曼(Eric Kaufmann),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

回答:我的理解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一个以增长为基础的经济必然会时不时地出现磕磕绊绊。一整个行业都有可能崩塌。这是用纸牌搭成的屋子,非常不可靠。最终,经济必然要衍变成以稳定为基础运行的体系,否则就会倒塌——意味着经济衰退严重到崩溃不可避免、困难局势广泛蔓延。

其次,人们普遍有这么一种概念:在目前这场乱局中我们损失了巨额财富。这是一种误解。相反,投资者是被他们的经纪账户对账单所误导了,原因就是我所说的“柴郡乘数”(Cheshire multiple)。柴郡乘数是根据查尔斯道奇森(Charles Dodgson)(又名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那只会消失的猫命名的。

以股价为例。众所周知,我们的对账单显示的是,我们所持股票数乘以股票最后一次交易的交易价格。这就是柴郡乘数。某地的某只股票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后,瞧瞧吧——每个拥有这只股票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投资升值了。但这不是财富;而是假象。

比如说,一个辛苦工作的送匹萨的小伙决定买一只股票,他支付的价格比上一个人多了1英镑,并且这只股票的可流通股(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股票)是5000万股。那他是不是就创造了5000万英镑的财富了呢?不,没有。

但会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这个数字代表了存放在所谓股市“银行”中的财富,而且他们可以随时得到这笔钱,除非股价下跌。事实上,这些钱根本不存在。所有这些经纪账户对账单中的金额加起来就等同于市值,其它什么都不是。而每张单独的对账单户仅仅说明了,在那个时点,如果有少数投资者试图出售股票,这个投资者大概能够获得多少收入。如果有许多投资者同时抛售,卖方就会超过买方,因此股价就会直线下跌。

你要了解的是,柴郡乘数指的不仅仅是股价上涨的现象,而是会引发气球般膨胀的效应。一些普通活动就有可能刺破气球,导致这种效应消失。例如,假设人口老龄化导致更多的退休人员开始抛售股票换取现金。但由于不存在这样的资金储备来维持这种缓慢的资金流出,股价就会开始下跌。

这意味着:尽管每张经纪账户对账单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所有账户的总和却不是。这种虚拟的总和就是普通投资者认为以某种形式存在着的“财富”——这种误解充满了经济危险。

问题2:假设你在抛一个均匀的硬币。出现了9次正面朝上,1次反面朝上的结果。按理说,不管之前的结果如何,第11次抛掷的结果都应该是随机的,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几率是一半对一半。然而,概率的基本特征表明,此后的抛掷必须要出现更多反面向上的结果,才能使最终正反两面朝上的概率都是50%。你能解释这一矛盾吗?——詹姆士帕默(James Palmer),加拿大多伦多

回答:这个表面上看似矛盾的问题,其实存在缺陷。假设我们将一个硬币只抛两次。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根据你(支持存在矛盾)的论证过程,下一次抛掷更有可能出现硬币立住的结果。概率适用于一个无限期内的平均数,而不是最终结果。因此,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概率会围绕一个中间值上下波动,或高于 50%,或低于50%,但仍然不可预测。如果我们在任一时点——第10次或第一百万次——检查序列,可能会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更多,或者相反。而且,即使我们刚好发现两者的概率等同,它们也不会一直如此。

问题3:你觉得政府积极鼓励人们借钱(消费),是挽救经济衰退的正确方法吗?——卡罗琳凯利(Caroline Kelly),伦敦亨顿

回答:不是。我认为,在短期内,更多的消费活动能对经济起到适度帮助;在境况较好的时期,甚至会出现经济增长的假象。但在当前的环境中,增加家庭负债将导致个人财务问题增加。因此,我不认为政府鼓吹消费是国民服务的一种形式有什么用,除非当政的官员可能更有兴趣转移一部分负担,而不是寻求持久性的解决方案。

问题4: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最广泛意义上的快乐吗?——伊恩贝里根(Ian Berrigan),美国乔治亚州雅典市

回答:我活着是为了追求智慧和美,它们使我感到快乐。根据我的经验,智慧来自于寻找并理解真理的过程。而美是由人创造的,方式多种多样:爱、音乐、艺术、等等等等。

问题5:为何发达国家收入不均的恶化程度如此惊人?——马太桑西奇(Matthew Cencich),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

回答: 我认为,收入不均是总体经济增长的正常结果。最低收入(零收入)无法变得再低,但最高收入可以不断增加。而且它们当然会不断增加。

问题6:如果不是刚好长得漂亮,你觉得你的智力会得到应有的关注吗?——伊娃劳伦斯(Eva Lawrence),英格兰赫特福德郡圣奥尔本斯

回答:我其实不漂亮,谢谢你——只是我是一位女性。不过,这一点确实起到了作用。这个事实让许多女性很受用,但却导致一些男性(谢天谢地,不是所有的男性)想就每件小事与我争辩一番。他们显然非常喜欢这么做,至于为什么我还没清楚。我常常在想,除了我把某件事情完全弄错,还有什么事情能让这些男性更开心!

译者/董琴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中年知识分子聚谈“告密”/ 大摇大摆的共谍
  • 我离开了我的祖国/中央审查赵紫阳文件曝光:30宗罪/李鹏与赵紫阳的权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