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美苏间谍战给我们的启示/揭秘真实的保尔柯察金/ 小提琴专辑
發佈時間: 6/19/2009 6:42:27 PM 被閲覽數: 9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小提琴专辑】Violin Pieces 十四首选听
     

 


 

美苏间谍战给我们的启示
     

     
    
    冷战结束后又过了十年,我在华盛顿离美国国防部不远的水晶城开始研究美苏情报战,当时一口气翻阅了近百本有关美苏间谍战的回忆录、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一度沉浸在间谍世界里不能自拔。可是等到基本都了解后,却越来越觉得没意思,甚至无聊和乏味了。
    
    
    
    那两个国家的情报机关都在干啥?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啊。一般程序就是制定秘密计划,开始收集情报或者展开行动,然后行动暴露,计划失败,间谍被抓,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就这样反复折腾,如果说一开始他们折腾的时候还想着国家和民族的大利益,到后来几乎就都沉迷于这个水泼不进的情报小圈子里了。以致到后来,你觉得他们都在自得其乐,自说自话,和国家,更不用说和人民已经脱节了。
    
    
    
    苏联的克格勃算是情报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可他的传奇不但没有挽救苏联的崩溃,反而我在研究中发现,克格勃要对苏联的垮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这样说?在苏联后期经济形势严峻,社会矛盾加深的时候,克格勃仍然一个劲头地夸大美国的威胁,不停制造所谓美国立即要和平演变、要侵略苏联了,结果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苏联继续投入大笔资金去军备竞赛。
    
    
    
    现在看一下已经公开的苏联当时克格勃上报给苏共领导人的情报,觉得用这些假情报和被夸大的情报糊弄苏共领导的克格勃实在是埋葬苏共的真正刽子手。当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好不到哪里去,花费了多少美国人民的血汗钱?据说把间谍特务布满了莫斯科,可就在苏联轰然倒台的时候,连中情局的老板还是在电视上观看新闻才知道人家苏联一夜之间没有了,据说最失落的就是中情局局长了,他那个愁啊——明年的情报经费申请不到了啊,苏联都没有了啊……
    
    
    
    不过,好像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克格勃们也得到了回报,你看看,除了克格勃头子普京外,以前的克格勃还把持着多少重要部门和资源?这对前苏共领导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哥们,别用特务治国啊,到头来,你们下野,他们上台……
    
    
    

国家机密就是用来卖钱的?
    
    
    
    当时美苏间谍战中,那些潜伏到对方国家或者被双方收买的间谍们传来传去的情报,其中超过一半是关于间谍机构的。也就是说,他们设立了一个本来应该用来保卫国家和民族的间谍机构,这个间谍机构(克格勃和中情局)本来应该只是工具,可反过来,他们到成了主角。他们自己机构的文件一份接一份,而且都成了最高绝密,堆成小山似的。也成了对方情报机构最想获得的东西。于是弄来弄去,这两国的情报机构就互相以获得对方的“绝密”为己任,搞到后来,都忘记自己的真正的职能是啥了。懂得这个行业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情报机构的最高利益始终应该是国家和人民,而不应该是自己的那个小圈子。
    
    
    
    如果说美苏之间是民族甚至文明之间的对抗,那我们台海两岸之间的间谍战就更是劳民伤财和无聊透顶了(你知道花费了多少钱,死了多少人吗)。
    
    
    
    参加工作不久,因为工作关系,就能够接触到当时的最高机密。领导整天看我眼睛盯着女孩子,就告诫我要多学习,当时的学习之一就是阅读这些文件。而这些文件中有一半以上定为绝密,部分还是最高绝密(只供党政军等几大班子的最高领导人阅读的。一开始阅读一些这些据说只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才能阅读的文件,还觉得新鲜,可阅读多了,就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了。而且到后来,感觉和阅读《人民日报》差不多,一点也不靠谱,还充满了莫名其妙的假话。
    
    
    
    可你大概不知道,就是这些文件,却一度指导着日理万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理我们这个国家。同时也是这些文件,成为海外情报机构特别是隔海对峙的那个兄弟——台湾军情局高价收买的东西。
    
    
    
    后来看到一份台湾军情局在福建沿海收购各类“红头文件”的价目表,一份当地县级民兵的动员文件,竟然出价到一百万人民币,真是晕倒,这份文件连一个县城的武装部的办事员都能够看到啊。当时这份价目表还没有公开,我就有一个感觉,顺口说,还是不要公开,否则福建那帮唯利是图的官员还不排着队去卖情报?
    
    
    
    算我孤陋寡闻了,因为当时一个领导马上打断我说,你知道个屁,福建的公海上早就有买卖两岸文件的“集贸市场”,定期举行,文件都是成捆按斤两称重计算的……
    
    
    
    哈哈,真G八好笑,太不靠谱了,难怪,最好的间谍都不会是余则成,而是有两个臭钱的商人。我当时就想,这些情报机关都在干啥啊?这些文件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价值,和两岸经济发展、人民福祉根本不沾边。只是他们在那里自说自话而已。
    
    
    
    随即我就想,谁无聊把这些在我眼里看起来几乎和废纸差不多的玩意定为“机密”和“绝密”的?干嘛定这么高的密级?而且说定就定,不靠谱,不靠谱……如果你要问我,研究这么久各国情报机关最大的感慨是什么,我得告诉你,就是“国家机密就是用来卖钱的”,你定那么多所谓机密干啥?真有那么多机密吗?累不累啊,你们?
    
    
    
    事实上也证明我是对的,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后来都在文件的定性上降低了调子,不再搞那么多“绝密”了。而且,现在看来,当时很多“只供党和国家领导人”阅读的绝密件,你有时间的话,现在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搜索到——昏倒吧,你!
    
    
    

咱们的央视都快成培养真假间谍的基地啦
    
    
    
    嘿嘿,言归正传。又要扯到我“情有独钟”的央视了,如果以前我和他们隔行如隔山,于是,隔山打牛,老是打不到要害,这次我可有发言权了……
    
    
    
    不久前央视的女记者才被“国情局长”弄上床,过了一次为国家利益献身的间谍瘾,现在又传出了真间谍……
    
    
    
    如果不是你们的CCTV多一个字母,我还以为看花眼看成CIA(中情局)了呢,怎么尽培养真假间谍去了?
    
    
    
    作为从来不遮遮掩掩地研究全世界间谍机构的我,我一直就是有屁就放,所以,我要说两句,可是,我也不好分析得太深(还是那句话:我是共产党员,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只是现在不能说嘛……)。
    
    
    
    我首先要告诉大家,央视的女记者迷上了间谍生涯一点也不奇怪。间谍这个职业最吸引的就是那些表面充满理想,内心却空虚得一塌糊涂的年轻人,尤以涉世未深却老想寻找刺激的女孩子为主。所以也难怪,我们的央视就成了栽培这类人才的温床。
    
    
    
    当然不排除一些记者想冲破局限,想做一名真正的记者——而在很大程度上,真正的记者和间谍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
    
    
    
    我曾经在小说《致命武器》中借小说情节详细描述了记者和间谍的关系,而且发明了一个新的词语“人民的间谍”。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记者和间谍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以挖掘事实、揭露真相为己任。只不过,记者把得到的事实真相公布于众,造福于民,很多时候他们暴露出的真相成为约束和打击统治者的利器。而间谍和特务们则把获得的真相独家奉送给自己的主子——统治者阅读,很多统治者则使用这些“事实真相”压制民众,维护自己的利益……
    
    
    
    大家知道,全世界的间谍机构都是直接属于统治者的,有些甚至直接受到党派的控制。你听说过“人民军队”和“人民警察”,还有国家的军队和国家的警察,但你从来没有听说过“人民的情报机构”吧?
    
    
    
    正因为如此,我在研究完全世界的情报机构,觉得索然乏味后,利用小说发明了一个新词儿:人民的间谍。
    
    
    
    把间谍和人民放一起有些滑稽,统治者一般都是用间谍对付人民的,怎么会有人民的间谍?——废话,如果有这种被称为“人民间谍“的职业,还需要我这个无聊文人来发明吗?
    
    
    
    其实,我想用这个词儿描述的是那样一种“间谍”:他们潜伏在世界各地,不是拿统治者和主子的钱,他们挖掘事实揭露真相,也不是把得到的真相送到统治者那里去如何掩盖事实真相……他们把得到的“情报”公布于众,让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民众知道事实和真相。他们虽然隐藏在黑暗之中,却是为了等待光明的到来……烤,不写了,又激动了……
    
    
    
    遗憾的是,这种隐藏在各个情报机构中的“人民的间谍”却很少,甚至至今没有出现过几个,倒是好莱坞电影中常常给我们塑造这类人民英雄的光辉形象。不过,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这样的“人民的间谍”,或者说,他们的行为最接近我发明的这个词儿的内涵。——那就是真正的有良知的新闻记者!
    
    
    
    我得承认,在我最早研究间谍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记者是干啥的,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揭露最多真相的不是间谍而是世界各地的记者,甚至作家。
    
    
    
    当我在发明了一个不伦不类的词儿“人民的间谍”并对间谍彻底失望后,我却同时发现了最接近“人民的间谍”的记者。其实西方的新闻记者的工作也就是挖掘事实真相的“情报工作”,大家也看到,如北朝鲜那些国家,经常宣判西方的记者为“间谍”,他们其实是有意模糊了记者与间谍的界限,或者,在北朝鲜,记者和间谍本来就没有区别。
    
    
    
    可在现代文明社会,记者和间谍虽然干着类似的工作,可他们的区别却非常大,间谍是拿特务经费去收集情报,从而送给自己的主子,很多时候,又反过来掩盖他们收集到的真相。而记者则是挖掘事实真相,暴露给大众。当然在另外一些还没有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国家,差别就更大了,在那些国家,要当一名真正的记必不可少的是良知,而在有良知才能够当真正记者的国家,那里的间谍最不需要的就是良知。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到底想说什么,以及能够说什么。最后想提醒一下央视这种大机构,现在国安部也很开放了,你们如果不想真正把自己搞成了真假间谍的培训基地,联系人家退休的老领导去讲讲课吧。
    
    当然,如果你们出得起钱,我也可以去教育一下你们那里的美眉女记者,如何避免被人骗去当假间谍,以及被人色诱或者利诱去当真间谍,当然我更想告诉她们,其实你们的职业本来就让你们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间谍”……
    
    
    
    新闻工作者,本来就应该是挖掘事实揭露真相的“人民的间谍“!
    
    
    
    杨恒均 2009-6-12 /博讯


 
骗了好几代中国人
 
——揭秘真实的保尔柯察金
 
    
    来源:中华网
     “不久前从档案材料中发现,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受过法庭的审判。在内战年代,他曾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也反对‘肃反’运动”。
    
骗了好几代中国人——揭秘真实的保尔柯察金(组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在我国曾是风行一时的“红色经典”。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我在这本书里讲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
    
    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还记得:保尔出生于穷苦家庭,当过司炉工,在哥哥阿尔青影响下参加革命,入团入党,参加红军,在战场上受重伤;复员后参加过“契卡”工作,担任地区共青团的领导;由于劳累过度和旧伤复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又以惊人的毅力在病榻上创作……他一生经历过3次爱情:初恋情人冬妮娅,后来成了“酸臭的”阔太太;第二次和丽达的友情因偶然误会而中断;瘫痪后和“忠诚的同志”达娅度过最后年月。
    骗了好几代中国人——揭秘真实的保尔柯察金(组图)


    
    图:1936年12月22日,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逝世,年仅32岁。他为革命英勇奋斗和与病魔顽强斗争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苏联文学中卓越的英雄形象之一,使无数身陷绝境的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为了纪念他,1940年苏联政府将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的故居辟为国家博物馆。
    
    
    
    
    真实的原型人物
    
    不久前,一位俄罗斯专家朋友给我寄来他翻译的一份资料----记者斯维特兰娜·萨莫捷洛娃写的《重铸的生平》,刊载于2006年11月26日《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这篇通讯记述了作者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瓦西列夫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的一次采访。加林娜的妈妈叶卡捷琳娜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姐姐,也是他晚年病中的“护理保姆”,对其情况非常熟悉。女儿从妈妈那里了解到舅舅的有关情况,给读者提供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信息。
    
    根据加林娜的回忆: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阿历克赛·伊万诺维奇参加过巴尔干战争,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曾被授予两枚格奥尔基耶夫斯基十字勋章。妈妈奥尔加·奥西波夫娜出生于一个捷克林业局主任的家庭,是一个非凡的女性,会讲6种语言,而且写过诗……(尼古拉)根本谈不上是出生于无产阶级家庭 ”。
    
    “尼古拉(在《钢铁》中)把自己的哥哥德米特里(即书中的阿尔青)加以美化了”,“哥哥童年时在尼古拉心目中是有很高威望的,但是很快他们就交换了角色。长大以后,意志坚强、性格直率的尼古拉扮演了大哥的角色”,“舅舅是个温柔的人,不希望闹事。看到有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总是力图躲在一旁”。
    
    “柳博芙·鲍利谢维奇(冬妮娅原型)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谦虚的女性”。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思想进步,十月革命后“拥护苏维埃政权,当了一名教师,丈夫遭到了镇压,再也没有嫁人”。她很珍惜和“保尔”的一段感情,“保尔”去世后,曾专程看望加林娜一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忠诚的同志(妻子达娅)在结婚后没过几年就离开了他”,后来“嫁给了他(即尼古拉)的亲哥哥德米特里”,“姐姐叶卡捷琳娜成了他(尼古拉)的护理保姆”。
    
    书内书外,两个“保尔”
    
    更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加林娜下面的几段话:
    
    “不久前从档案材料中发现,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受过法庭的审判。在内战年代,他曾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也反对‘肃反’运动”。
    
    “妈妈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尼古拉)在朋友面前经常承认说:‘我们所建立的,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
    
    “我有机会同他的朋友阿纳托里·索尔达托夫谈过一次话,阿纳托里承认说:如果科利亚(尼古拉的昵称)不是在1936年去世,稍后一些时间就会有人‘帮助’他离开人世”。
    
    读完这篇访问记,我受到很大的震撼,脑海中顿时出现了两个“保尔”:
    
    一个是我过去了解到的“保尔”----《钢铁》一书中的“保尔”----对布尔什维克党无限忠诚,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工作中奋不顾身,瘫痪后顽强从事写作……他曾经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另一个是今天我了解到的“保尔”----一个有理想、有良知、能辨别是非的真正革命者,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工作中奋不顾身,而且敢于抵制党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在晚年进行了深刻反思。他同样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无疑,后一个“保尔”“重铸”了他的生平,极大地扩展和提升了他的思想、道德和人生境界,更加值得我崇敬和学习。
    
    “保尔”最终妥协
    
    《钢铁》一书的出版经历了矛盾和曲折。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初稿“完全写自己的生平”,几次投稿被退回来,最后投到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编辑部发现其中许多素材有用,于是派人与他合作。“人们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传记‘做了修订’,把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变成了偶像、‘一个人和革命者的典型’”,斯维特兰娜·萨莫捷洛娃如是说。
    
    《钢铁》一书修改出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觉到,书中主人公保尔与他本人的实际经历有着很大的反差。为了消除当时报刊界对“《钢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和生活史”的误解,他在《我的创作经过》一文中特别声明:“这是小说,不是传记,这不是共青团员奥斯特洛夫斯基传”,“我的小说,首先便是艺术作品,其中我运用了想象的权利,在小说的基础上放了不少实际材料”。这反映出他的内心苦闷与前后矛盾。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諜影重重 / SARS六周年:被公衆遺忘的SARS後遺症人群
  • 歐洲封建制度與中國曆史/王亚樵刺杀日军大将白川始末/卖国贼与卖身贼/納粹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