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谢谢你.陈小杰/十件事让毛泽东心理创伤/邓小平政变 胡耀邦痛哭失声/鄧趙在六四悲劇中的責任
發佈時間: 6/20/2009 1:19:38 AM 被閲覽數: 14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 谢谢你 >  陈小


   
 
 
当夜晚降降临/无忌你是谁?/ wenxuecity

     
when the night falls, the night (light) is on, we are not in the dark.






   
 
 
哪十件事让毛泽东遭受巨大心理创伤
    
    来源:凤凰博报
     李奉先 文/领袖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孤寂而痛苦的,毛泽东也概莫例外。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曾在他的著作里,为此,发出这样的感慨:
    
    “就毛泽东的盖世影响来看,只有罗斯福、列宁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如果就个人魅力与全球声望而言,他们又不及毛泽东。毛泽东,其实一直是劳苦大众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世界政治家们非常钦佩他,当第三世界领导人纷纷来华访问时,都请求一睹毛泽东尊容。然而当他们因毛泽东晚年的健康原因而未能如愿时,回国途中泪流满面……”
    
    也缘如此,毛泽东在向世人表现他富有魔力的一面时,也有其痛苦与脆弱的一面。纵观毛泽东一生,笔者认为以下十件事对毛泽东带来巨大心理创伤:
    
    1.
    
    母亲匆匆离世,他,无限伤怀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女性。她,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接济贫苦乡亲。在饥荒连年,穷人乞讨之时,她更是不顾丈夫反对,救人如水火之中。毛泽东相貌酷似母亲,举手投足之间显得非常大气慷慨甚至还有些浪漫主义。母亲爱子心切,儿子也终身挚爱母亲。
    
    然而让毛泽东伤心的是,身为长子因为投身革命事业,居然在母亲患病期间竟无力医治!1919年10月这位操劳一生的贤良的母亲,尚未见到毛泽东最后一面时,便与世长辞……
    
    守在母亲的灵前,毛泽东悲痛万分,以一首荡气回肠的《祭母文》,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病时揽手,酸心结肠。”“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2.秋收起义后倍受打压,他,心在滴血
    
    1927年大革命陷入低潮,迫使毛泽东以枪杆子来表达人道主义的世界观。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凭着惊人的才干,把三样东西巧妙地结合起来:枪、农民武装与马克思主义。公道地说,当时,无论哪一方面,他都不能成为先驱者,但他是真正把三者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第一人!可惜的是,正当这个注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者踌躇满志时,被上层迎面泼来一盆冷水:他被委员会公开除名了!最悲哀的是,连他亲手创建的湖南基层组织也无辜地诋毁他;“三湾改编”时,甚至有人扬言要报复他……
    
    第六次党代会上,没有人提议选举缺席的毛泽东为中央委员!这种政治打击,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更何况一向要强的毛泽东。他在情绪跌入低谷时病倒了,骨瘦如柴,痛不欲生,也许他的命运只能交给他坚强的意志了,而懂得隐忍的毛泽东居然挺过了这段痛苦的岁月……
    
    3.第五次反“围剿”,他,被迫“袖手旁观”
    
    当蒋介石针对红色政权发动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国的28个布尔什维克(国际通常叫法)莫名其妙地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共产国际与王明的授意下,由德国的奥托・布劳恩(中文名:李德)负责直接指挥,而这位德国人是斯大林赠送给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件礼物。
    
    苏联继续控制着以王明、博古为代表中国红色政权,“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这次军事行动以红军的损失惨重告终。许多红军将领战死沙场,毛泽东目睹此惨景再次病倒,高烧达41度,整整两个月,毛泽东卧床不起,极度伤心……
    
    
    
    
    
    
     事发后,毛泽东卧倒在床,很少说话。从这以后到一他去世的五年中,他再也没有精力或激情亲身出现在公众面前,甚至在国庆节……
    
    8.周恩来逝世,他,心力交瘁
    
    在中国,有一位伟人,他是毛泽东的忠诚的战友,他为了这个国家,日理万机,呕心沥血。他为了维护毛泽东的个人权威,任劳任怨。他,一直到逝世时,胸前仍佩戴着毛泽东头像和“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的像章。即使在弥留之际,还惦念着毛泽东的病情……
    
    他,就是我们伟大总理周恩来。在他逝世后,晚年毛泽东,异常难过。也许毛泽东不仅是悲悼一个英雄的在政治舞台上的大落幕,也悲悼自己:几多热情,几多苦楚,几多垂老,“谁能理解我们的苦心?穷一生打拼的伟业,究竟会结下什么样的硕果?”……
    
    9.唐山大地震,他,
    
    默然流泪
    
    悲伤,对1976年的中国人民似乎丝毫没有怜悯。1月,伟大的总理周恩来的逝世;到了这年仲夏时节,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几乎把唐山市连根拔起,死亡接近30万人,而这时的朱德刚辞世不久。
    
    地震前,青蛙变得烦躁不安,熊猫则抱头嘶叫,老虎与牦牛都感觉到一场地震的到来而匍匐在地。
    
    地震到来时,毛泽东虽然已不能多讲话,但仍十分关切灾难的情况,敦促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报告详情。他不忘关心百姓疾苦,仍坚持用颤巍巍的手亲自批有关阅灾情的报告,很多在场的人看到他如此神态,纷纷转身拭泪……
    
    毛泽东告诉身边人:“负担太重,死亡是一种解脱。”以致后来他昏厥过去,久久不醒……
    
    10. 身后仍遭所谓的“精英”非议,他……
    
    无论少数所谓的精英如何诋毁毛泽东,都无法改变海内外不断升温的“毛泽东热”。因为公道自在人心。因为,在中国,尚没有哪个历史人物像毛泽东那样得到亿万民众的热烈拥戴;在海外,没有哪位伟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倍受崇拜。
    
    毛泽东,作为思想家,堪与他对比的只有孔子及其圣哲,但毛泽东在众多领域却又超过他们,因为他生前已声名遐迩,而中国大多先哲是身后才流芳于世;作为社会的改造者,只有反传统的秦始皇可以匹敌,但毛泽东在改革体制上却比嬴政更惊心动魄;作为战略家,他可与汉武帝、唐太宗和康熙帝并驾齐驱,但他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决心与勇气又让那些执政者们黯然失色。
    
    话说回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不担心“工农群众再吃二道苦”,毛泽东他怎能会如此疲累?无论如何,毛泽东仍不失为纯粹的农民利益的代言人。他永远是卓越的军事统帅,是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东方伦理的哲学家,是新中国黄金时代的奠基人。他渴望全民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雄心壮志震撼每一位有良知炎黄子孙的心灵…
    
    …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这是何等自信、乐观、勇往直前的气魄呵。唉!可是,有谁知道我们伟大的领袖于此间流淌多少泪水呢?
 
 
 
 
邓小平政变 赵紫阳发言尖锐
 
 
胡耀邦痛哭失声
 
 
 
阮铭
 
 
    
    那次学运避免了流血,是由于胡耀邦采取了最后措施。那时邓小平说:“谁敢到天安门广场,来一个抓一个!”一九八七元旦公安部门抓了到天安门广场的学生,当晚学生又冒大雪进入天安门广场要求放人;公安部门迅速释放被捕学生,把游行的学生也用卡车送回学校,使事态得以和平结束。
    
      胡耀邦做完这最后一件事,第二天(一月二日)写信给邓小平提出辞职。
    
      邓交权紫阳是权宜之计
    
      一九八七年一月四日,邓小平忘了是星期日。一早起来,催子女去上班,子女说星期天不上班。原来邓小平要召开秘密会议,请来了赵紫阳、薄一波、杨尚昆、王震、彭真,决定要胡耀邦下台。
    
      那就是所谓“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实际上只有邓小平、赵紫阳两名常委出席。胡耀邦未被通知开会,陈云、李先念未出席。事先邓小平曾派杨尚昆坐军机冒着大雾飞到上海接李先念回来开会,李先念拒绝,对杨尚昆说:“急急忙忙干什么?耀邦可是个阳人啊。”(指胡耀邦不搞阴谋,那么谁在搞阴谋呢?)
    
      胡耀邦的职务是中央委员会选举的。邓小平既不开中央全会,也不援华国锋的先例,开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华国锋辞职时,中央政治局于一九八○年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月五日连续开九次会议讨论,作出三项决议:
    
      (一) 向六中全会建议,同意华国锋同志辞去中央主席、军委主席的职务。
    
      (二) 向六中全会建议,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同志为军委主席。
    
      (三) 在六中全会前,暂由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中央常委的工作,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都不用正式名义。
    
      在通过三项决议时,华国锋也举手同意。政治局会议还决定,当需要时,仍由华国锋以正式名义接见外宾。
    
      非法倒胡的“生活会”
    
      这回邓小平却完全不顾正当程序,只是找几个亲信老人到家里,就决定胡耀邦下台,由他指定赵紫阳、薄一波、杨尚昆、万里、胡启立组成“五人小组”,召开“生活会”解决胡耀邦问题。
    
      所谓“生活会”,就是对胡耀邦的批斗会。事先由薄一波、杨尚昆布置了一帮打手,如邓力群、胡乔木、姚依林、余秋里、王鹤寿等,在会上作批斗发言。
    
      据邓力群说,会前薄一波、杨尚昆把他找去,说学生闹事,是胡耀邦的错误引起的恶果,中央要开一个“生活会”。要邓力群准备一个揭发胡耀邦的发言。邓力群说:“更多的事情胡乔木知道。”薄一波、杨尚昆说:“他是他,你是你,我们找你,是要你做好准备,讲你知道的事”。
    
      “生活会”就是这样准备的。不是政治局委员的,有备而来,充当打手。而政治局委员如习仲勋,事先一无所知,只通知他来开会,不知道开什么会。习仲勋一进会场,看到这么一副架势,就质问:“这样的会为什么事先不告知?”其实只是不告知习仲勋这样的政治局委员而已,习仲勋不但是政治局委员,而且是书记处常务书记,人又在北京。开这样的会,瞒着习仲勋似乎太荒唐了,只好通知他来。习仲勋又是个正直的人,布置打手之类的肮脏勾当不能让他知道,所以就出现这个场面。
    
      打手们有备而来。余秋里开头炮,骂了胡耀邦半小时,内容空洞无物。接着邓力群讲了两个半天,六大罪状,洋洋数万言,都是老一套党八股。然后是姚依林讲经济问题的长篇发言,批判胡耀邦不懂经济,又不好好学习陈云经济思想;历数胡耀邦搞高指标、高速度、高消费的错误,给下面制造压力,造成经济混乱。王鹤寿则负有特殊使命,会后到胡耀邦家里“摸态度”。
    
      王鹤寿在延安时期同胡耀邦、陶铸关系好,人称“桃园三结义”。但王鹤寿没有胡耀邦、陶铸那种正直性格,是个小人,早在一九八三年“倒胡打周”时就被邓力群他们拉过去了。胡耀邦却浑然不觉,王鹤寿来时,说了些心里话,被王鹤寿在会上端了出来。王鹤寿说:“胡耀邦目无中央,邓小平、陈云说了要开除方励之、王若望,陈云说了要处理福建假药案,胡耀邦都顶着不办。我去看他时,还说没想到要把他搞倒搞臭,很伤心。说明胡耀邦态度不端正。”
    
      紫阳发言尖锐 耀邦痛哭失声
    
      赵紫阳的发言虽不长,但最尖锐。他说:
    
      “耀邦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一鸣惊人,不受组织约束。现在老人还在,你就这样。将来气候变了,你的权威更高了,可能成为大问题。我过去也想过,虽然我们现在合作得很好,将来到了这种情况能否合作得好,就很难说了。刘宾雁、王若望这些人那么狂妄,你胡耀邦为什么对这些人这么宽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另有一种可能,是你要在国内、国外维持开明的形象。反正党的格局已经定了,小平同志今年八十三了,现在如果你还不能自由行动的话,将来你是可以自由行动的。他们将来有你这个靠山,不要紧。即使你现在还不能完全保护他们,他们寄希望于你。”
    
      赵紫阳又说到一九八四年他给邓小平写的一封信,希望邓小平和陈云健在时,认真解决党中央一级的民主集中制问题,赵紫阳说,“当时就已感觉到,胡耀邦不遵守纪律,等到格局一变,小平、陈云不在了,党内老人不在了,我们两个无法共事下去,那时就要辞职了。耀邦同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今天党内很多老同志都在的情况下,他还这样不遵守纪律;等以后不在了,谁也没有办法。现在还不能完全自由行动,对小平、陈云主要是小平同志这里不能不有所考虑。一旦情况变了,可以自由行动,不受任何约束”。
    
      赵紫阳的话厉害在哪里?在一般人眼中,胡耀邦为人直率,不弄权谋。照李先念的说法:“耀邦可是个阳人啊。”但按赵紫阳的说法,胡耀邦是别有用心,对人宽容,在国内、国外维持开明形象,是在积累实力,图谋将来老人不在了,自己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行动。那不就是做独裁者吗?那时赵紫阳就只有辞职了。这种说法最能打动老人猜忌之心,也最让胡耀邦伤透了心。那天(一月十五日)开完会,胡耀邦走出会场,坐倒在台阶上痛哭失声。
    
      第二天,一九八七年一月十六日,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邓小平说:“今天的会,耀邦不便主持,我主持。会议就是通过《公报》,其他事都不谈,到会的顾问委员可以举手。”这就是说,“生活会”已批斗结束,政治局无需再讨论,政治局委员们跟着老人(如主持“生活会”的薄一波,不是政治局委员,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举手通过胡耀邦辞职下台的《公报》就是。所谓“公报”,就是宣布“会议一致同意胡耀邦辞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当天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公告。
    
      倒胡《公报》遭强烈抗议质问
    
      一九八七年胡耀邦下台,比一九七六年邓小平下台在国内外产生的冲击更大。因为邓小平下台时的中国是封闭的,胡耀邦下台时的中国已经开放。就在通过《公报》的第三天(一月十九日),留学美国的一千名学生和学者共同签署《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信》,在海外各大媒体发表。《公开信》指出:
    
      “胡耀邦为思想解放运动,平反?假错案,开拓改革局面,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创造宽松气氛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去职将极大地损伤全国人民进行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我们感到震惊和不安。我们认为,近来事态的发展,是与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并使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等权利受到严重侵犯,发展下去会断送我国的经济、政治改革。我们强烈期望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反对倒退,坚持民主法治,反对以言治罪。出于对祖国的责任感,我们认为不能不向中央和国务院表达我们的心声。”
    
      党内反应同样强烈,纷纷质问:“十三大就要召?,中央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要用这种方式倒胡?”中央无法应付,薄一波就让胡乔木、邓力群赶快炮制材料,把“生活会”上的批斗发言拼凑成胡耀邦的“十个问题”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因为内容空洞无说服力,自三月至五月又陆续发下去五个“补充材料”,仍无补于事。党内各系统的传达内容,口径也不一致。杨尚昆在军队的传达最出格,竟把胡耀邦说成向邓小平“抢班夺权”,比喻成同林彪一样。杨尚昆的讲话稿曾印发军队高级干部,因毫无事实根据,影响极坏,被迫立刻收回销毁。
    
      毛邓交班结局不同
    
      邓小平怎么办?
    
      以毛为师,毛规邓随。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废黜邓小平,不把权力交给虎视眈眈、等着掌权的江青、张春桥、王洪文们,却交给了华国锋。因为毛了解江青他们只会斗争别人,治不了国。
    
      一九八七年邓小平废黜胡耀邦,也不把权力交给虎视眈眈、等着掌权的胡乔木、邓力群、王震们。那时王震赤裸裸对邓力群说:“我这个人就要掌权,就是要权啊!没权你就什么事情也办不了!”
    
      但邓小平看他们,正像毛泽东看江青他们一样,靠他们批斗别人行,靠他们掌权治国却不放心。对胡乔木,当年胡耀邦提名他当宣传部长接替了张平化,邓小平都不同意,邓小平说:胡乔木是软骨头,又无行政能力,只是一枝笔。对邓力群,邓小平认为他只有四项原则、没有改革开放,把国家的政策方向往“左”拉,当然不能让他治国。至于王震,只是“一门炮”,在倒胡打周时放放炮而已。对这些帮他倒胡打周、渴望权力的“功臣们”,邓小平并未论功行赏,却把权力交给了赵紫阳。这是邓小平无可选择的选择,是一种权宜之计,同当年毛泽东把权力交给华国锋时差不多。因为在邓小平当时的视野里,胡启立、乔石、李鹏这些“第三代”,似乎还不够做“核心”的条件,那就只能交给赵紫阳作为过渡了。
    
      然而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人交班的结局不同。
    
      一九七六年,八十三岁的毛泽东废黜了七十二岁的邓小平。十一年后,一九八七年,八十三岁的邓小平也废黜了七十二岁的胡耀邦(邓比毛小十一岁,胡比邓也小十一岁)。
    
      毛在把权力交给华国锋后说过那样一段话:“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毛泽东不会料到:他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两年后又把权力和平交给被他两度废黜了的邓小平,都没有“血雨腥风”。
    
      而邓小平呢?被他废黜的中国理想主义领导人胡耀邦两年后先他而去。邓小平在胡耀邦去世后掀起一场震惊世界的“血雨腥风”,一以抵挡住逼近中国的“国际大气候”第三波全球民主化浪潮,二以消灭天安门广场的“中国小气候”学生民主运动。
    
      在这场“血雨腥风”中,邓小平废黜了他的第二个接班人赵紫阳,从此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同国际国内的自由民主潮流彻底拉开,在毛泽东封闭式共产奴役制度的原有基础之上,建构成他的开放式共产奴役制度的邓小平帝国。
    
      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命运悲剧。
    
    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作者:阮 铭
    来源:争鸣杂志
 
 
鄧小平和趙紫陽在“六四悲劇”中的政治責任

萬維    2009-06-05

直言來稿︰1989年由學生運動引發的大規模街頭抗爭和六四悲劇的發生到今年已是二十周年。跟往年一樣,臨近六四前夕,各方人士又從不同的角度開始討論二十年前那場街頭抗爭的意義和缺失。但是,跟往年一樣,絕大部份的文章仍然集中在政府開槍鎮壓是否有法律依據和廣場上的學生是否具有理性這兩個基本問題上。在筆者看來,這純粹是兩個無意義的命題。事發二十年後還集中在這兩個幼稚的問題上,對今天的中國社會發展毫無意義。

從對政府一方的評判看,到了六四前夕,軍事戒嚴的命令在頒布兩個星期後無法執行,中央政府的公權力已經處于一種危機之中。當時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事實上已經不知所措而處于一種對中央政府的觀望狀態。如果中央政府不采取果斷措施而強行恢復秩序,中國政府將會因社會失控而崩潰,全國將會陷入無政府狀態。所以,中國政府在六月四日所采取的行動是任何一個不願意自我崩潰的政府都會采取的。開槍本來就是軍事戒嚴的應有之義,世界各國都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討論六四是否應該開槍是沒有意義的。

從學生一方來看,所有批評廣場上的學生缺乏理性,學生領袖無法控制普通學生的說法也是毫無意義。發生在1989年的街頭抗爭運動從割據天安門廣場開始就已經成為一種突破了現有法律的群眾運動,而群眾運動在本質上是受口號和激情驅馳,而不是听從于理性的意見。無論是誰發動的群眾運動都具有失控的特點。法國大革命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都可以提供很好的例證。由于群眾運動本身具有的非理性特點,討論學生有沒有理性,學生領袖有沒有權威也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宏觀發展視野看,討論這場二十年前悲劇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一場學生的街頭示威游行最後會釀成流血悲劇?為什麼中國政府會讓事態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這場悲劇中,誰應該負政治上的責任?弄清這些問題,才能在將來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場二十年前的悲劇,有兩個人應該對這場悲劇負主要責任。這兩個人一個是鄧小平,一個是趙紫陽。前者優柔寡斷,坐失迅速控制事態的時機。後者個人利益燻心,希望通過體制外的力量來保住自己的權力。前者是一個對事態的判斷問題,後者是一個道德品質問題。

作為一個政治家,鄧小平應該是有政治經驗的。從人民日報的“四.二六社論”看,鄧小平還是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政治風暴。但是,鄧小平對改革十年後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卻認識不清,而對如何對應改革帶來的社會沖突並無細致的想法和措施。用軍隊來解決社會動蕩是他的一個基本思想。在此之前,鄧小平在談到所謂自由化問題時,不止一次地談到中國共產黨還有幾百萬軍隊,也不止一次地談到軍事戒嚴。這反映出鄧小平在治國上的一個重大缺陷,這就是過于輕率和粗疏。國家機器對社會的統治主要不是靠軍隊,而是靠一套完整的現代國家的法律制度和執法機構。


鄧小平的這個思路反映出他本人對共產黨的統治方式比他同時代的領導人如陳雲等要差很多。事實上,從世界各國的共產黨國家來看,軍隊鎮壓從來不是共產黨壓制反對意見的特長。相比資本主義社會,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極少運用軍警力量鎮壓民眾,而軍警鎮壓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倒是家常便飯。從社會結構上看,共產黨對社會的控制主要是靠組織控制和輿論宣傳。從1949年到1979年,除了文革末期因黨組織渙散在1976年發生天安門事件外,中國在幾十年間極少發生用軍警進行社會鎮壓的事件。

也許是鄧小平自恃有軍隊可以進行鎮壓的思路,鄧小平在八十年代曾多次談到軍事戒嚴可以解決問題,但卻很少從組織上和政府職能上去建立防止社會沖突的有效機制。當學生在1989年四月下旬走上街頭抗爭後,鄧小平實際上一直在觀望和軍事戒嚴之間徘徊,而沒有采取果斷措施,結果坐失了不流血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如果鄧小平在學生沖擊中南海或佔據天安門廣場的二十四小時內通過北京市的軍警力量采取果斷的強硬措施,後來也就不會發生開槍和流血事件。結果,鄧小平的優柔寡斷和觀望心態導致天安門廣場上的事態發展到不可和平解決的地步。當鄧小平5月17日在家里跟其他元老一起決定在北京實施戒嚴時,在時間上已經太晚了,民眾的燎原之火已經是發展到不開槍就不能平息的程度。

如果說鄧小平在1989年表現出來的是判斷失誤和錯失解決問題的時機,那麼趙紫陽則是有意利用學生運動來保住自己在共產黨內的權力和地位。作為共產黨的總書記,趙紫陽一開始就把自己權力地位的得失看得比學生運動本身的訴求和這場運動的結果更重要。1989年中國政府和學生的對峙在很多國家都有類似情況發生,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降低雙方對峙的敵意,如何平和地解決問題。但是趙紫陽卻有意把一場單純的學生運動和黨內斗爭攪和在一起,故意把他在黨內和其他人的矛盾公開化。結果從五月中旬起,廣場上的學生和中共黨內的總書記成了一條戰線。而趙紫陽的一些智囊們也紛紛介入其中。學生們天真地以為有了以趙紫陽為代表的黨內開明派的支持,廣場運動將會改寫中國歷史,而沒有意識到趙紫陽已經把學生們綁上了黨內斗爭的戰車。

有人說,趙紫陽在1989年是為了保護學生而不惜辭掉總書記的職務,怎麼談得上是要利用學生來保自己的烏紗帽呢?這不是對趙紫陽的污蔑嗎?當然,如果只看趙紫陽本人和他的智囊們的說辭,這種說法似乎是有理。可惜這種說法經不起事實的推敲。

到了1989年5月中旬,怎樣才算是保護學生?當時的危險形勢連柴玲這麼年輕的學生都知道,在廣場呆下去的結果一定是流血。趙紫陽作為一個在共產黨內工作了幾十年的政治家,在廣東土改中殺了不少人的革命家,不可能不知道學生在廣場繼續割據下去的危險後果。如果真正為了保護學生的年輕生命,所能做的就是讓學生撤離廣場。但是,趙紫陽五月中旬在公眾面前表露出來的信息則完全是在鼓勵學生繼續割據廣場。這個鼓勵就是有意地把中共黨內的分歧和斗爭暴露在公眾面前。在一場群眾和政府的對峙中,政府的任何分裂都將起到鼓舞群眾斗志的作用。無論是趙紫陽在跟戈爾巴喬夫講話時有意透露中國的大政方針是由鄧小平負責,還是他本人在廣場上有意表露出同情學生但又無能為力的樣子,在客觀上都起著鼓勵學生繼續留在廣場的作用。任何一個不帶偏見的人都會明白,當年青單純的學生們看到同情學生運動的總書記一副無能為力的樣子,還不會熱血沸騰地留在廣場斗爭嗎?從事了幾十年政治斗爭的趙紫陽難道會不懂得這個道理?在趙紫陽心中,北京的街頭抗爭運動已經成了他保住權力的最後一個力量。趙紫陽自己很清楚,無論他辭職還是不辭職,只要學生堅守在廣場而政府退讓,他都將成為中共黨內真正的權力中心。趙紫陽把他的政治賭博押到了學生身上。

二十年後當我們再來看中國政府對街頭抗爭運動的處理方式,鄧小平對共產黨轉型為執政黨後,如何運用現代國家機器處理社會沖突和街頭抗爭缺乏經驗。鄧小平在關鍵的時刻舉棋不定,坐失解決問題的機會。而趙紫陽把個人權力和黨內斗爭中的個人恩怨置于國家利益和學生生命之上更是最大的錯誤。從這個意義上說,鄧趙二人對1989年的流血事件都負有政治責任。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文茜小妹大6月8日/危机与宪政改革 / 我的心更没死/ 张博树:论敌对思维
  • 少数民族魅声/張國焘在加拿大/張志新案/国人对政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