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刘晓波:喉舌思想的始作俑者孙中山/逃离——孤独/萌動在畫與油畫之間
發佈時間: 7/1/2009 3:45:48 AM 被閲覽數: 7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萌動在畫與油畫之間

(學習篇)

本帖由 時夫 于 2009-6-11 編輯 倍可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孙中山借钱革命被称作“孙大炮”(图)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还远在美国餐馆里打工...
 

2009年3月13日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周末》报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开天辟地,鞠躬尽瘁,一生献身于为民族争自由、为国民求幸福的事业中,居功至伟,泽被后世。值此之际,我们回顾他的法治思想,对国家之前途,法治之愿景,定有裨益。
    
孙中山借钱革命被称作“孙大炮”
    
    1924年11月7日,孙中山先生和廖仲恺在庆祝俄国十月革命大会上。
    孙中山借钱革命被称作“孙大炮”


    
    1918年5月4日,滇、桂军阀操纵非常国会,决定修改军政府组织法,改元帅制为总裁制。同日,孙中山先生通电辞职。孙中山先生回上海后,开始撰写孙文学说。
    
    【一边开炮一边说法】
    
    早些的时候,孙中山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得比较响:孙大炮。
    
    大炮一是指空想的和不现实的。因为他梦想建立一个健全的、民主的政府,一个对人民施行仁政的政府,在帝制年代无异于痴人说梦。
    
    另外,革命是要花钱的。他四处借钱,不断许诺。可随着起义的次次失败,诺言无一兑现,“孙大炮”已经不是玩笑了,它代表着某种人品上的信用不良。
    
    先行者总是被嘲笑和被误解的,他们与这个时代不是相见恨晚,而是相见恨早。人们都睡着,他却呐喊,呐喊的调调儿也高亢尖锐,是别人想也不敢想的犯上作乱。
    
    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乱臣贼子”。
    
     其所为者,主政者视之为贼也;其所乱者,满清帝制是也。
    
    尽管西化了的孙中山满脑子民主共和的观念,但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惟有暴力推翻暴政一途。
    
    自1895年以来,孙中山共组织了大大小小的起义十次,“十大起义”刀光剑影、充满了刺杀与爆炸。在一次起义的部署中,他这样命令属下:光武装攻打督署还不够,还要“四处放火”,于城内各处“施放炸弹,以壮声势”。
    
    和以往的造反者不同,孙中山的革命是有理论支撑的。他以自己的亲历学识,认准了革命不是简单地改朝换代,不只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还有涉及民主与民生的大内容。
    
    这一套内容里最主要的就是他的宪政与法治思想。
    
    孙中山认为,要改变这人治的国家,必实行法治才行,而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所谓民权,就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很显然,这位满腔热情的革命党人希望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1896年,清廷于伦敦绑架孙中山,使得世人尽知孙中山,清廷的愚蠢为孙中山成就了一大单政治广告。原来中国还有这等热血青年?支持、崇拜,孙氏名声大震。
    
    获释不久,他雄论滔滔,在《东亚》杂志上发表长文一篇:《中国之司法改革》,大谈法治,这是孙氏法治思想第一次系统的阐述。
    
    孙中山大声疾呼:“在今日中国的社会部门,也许没有什么部门比司法制度更迫切地需要彻底改革了。”
    
    当然,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法律可言,何况搞的是革命,还没有到自己说了算的时候,法治可以是自己的确信,也可以是口号以壮视听,以张声威。
    
    没法律可以,但不能没有法治思想。
    
    作为先行者,孙中山一边向旧机器开着大炮,一边向民众阐述着法理。所以,尽管在实际的遭遇战中屡次失败,却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是观念上的先行者与布道士,是开辟了一个时代的急先锋。
    
    
     他的宪政法治思想虽不如城角上的炮火亮丽,可在人心深处却引发了翻江倒海般的巨澜,为埋葬旧制度播下了最强劲的种子。
    孙中山借钱革命被称作“孙大炮”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等在日本举行“帝制取消一笑会”。孙中山前面为廖承志。
    孙中山借钱革命被称作“孙大炮”


    
    1915年,宋庆龄女士与孙中山先生结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图为婚后在日本东京留影。
    
    【教父归来袁世凯必须宣誓】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还远在美国餐馆里打工。众望所归地登上总统宝座,凭的不是武功,还是他“精神教父”的力量。
    
    此时此刻,真正能够操持国运的还是前相国袁老三。孙先生以思想和热情征服的是国人的心灵,而要除掉帝制死党,举国之内,只能靠袁世凯这个有生力量。孙先生只能做个临时总统。临时之意,革命党人最清楚,不是什么妥协和软弱,谁真正有力量的时候也不会妥协、软弱。
    
    就这样,孙中山坐镇南方,虎虎生威,袁世凯宫廷利诱,磨刀霍霍,大清帝国的母子便在这南来北往的合作中缴械投降了,一纸逊位诏书,一张和平条款,这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在千年帝制史上竟是不多见的呢。
    
     1923年,孙中山终于搭上了苏联这班车。这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并于会面后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苏联的援助实实在在,孙中山的回应也是明明朗朗。大元帅府和黄埔军校都是苏联援建的,顾问鲍罗廷也是共产国际派的,并且最大的变化是以苏共的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自此,孙中山将党权政治引入中国,党组织统一党员思想,并且将党义引入教育以代替传统的政治课,大理院院长赵士北一句“司法无党”的主张,竟被这位早年呼吁司法独立的民主先行者免了职,法治在他心里有多少位置已不可知,全面革命之心却可见一斑。
    
    在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面确定,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打开了。
    
    天不假年,1925年3月12日,一生奋斗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终于可以歇歇了。
    
    弥留之际,仍在喃喃:“和平……奋斗……救中国!”
    
    他的遗言分三份,一份是家事,一份给同仁,另外一份则给了苏联。在致苏联的遗书里,他赞扬苏联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呼吁双方“合力共作”,并希望苏联政府继续给予援助提携。
    
    他一生反对帝制,不做皇帝,可是死后的他还是被善意国民葬进了陵里。陵,那是只有皇帝才配享的地方。
    
    他一生致力民主,可是他的“总理遗教”被同仁们强力地定为宪法性文件,不得忤逆。
    
    假若有知,他该做何想?
    
    这就是他所生死的土地,他所热爱、求解放的民族。
    
    在内地,他被称为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他被尊为“国父”。并设专门的纪念馆。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方散见在两岸各地,他是这个民族可以跨越某种观念共同尊崇的革命先锋,民主教父。
    
    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的乱臣贼子”,有人说他是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在印度,甘地被称为“圣雄”,那是舌头的力量。对比甘地,孙中山则是满嘴钢牙。望着他坚毅纯净的眼睛,想着他一生的大起大落,这“天下为公”的梦何时能圆呢?
    
    杨度做挽联:“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一片悲情。
    
    孙先生笑语同胞:“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多少心意?
    
    中山先生千古!

 
 
 
 
喉舌思想的始作俑者——孙中山
 
 
2006年4月18日
    
    刘晓波
     

    1949年后,对国民党的头面人物,中共独尊孙中山,
毛泽东称孙为“革命先行者”,每年十一还要在天安门广场竖起孙中山画像;改革以来,中共对孙中山的评价越来越高,曾隆重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并自称是继承孙中山的未竟之志;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孙中山专题片,采用台湾国民党的称呼,尊孙中山为“国父”,显然是为了与统战台湾国民党。
    
    去年和今年,两次“胡连会”中,孙中山的亡灵都是主角之一。连战在南京中山陵和北京衣冠冢两度祭拜孙中山亡灵,胡锦涛两次讲话中都引用孙中山语录。
    
    在中共五十多年的强制灌输下,一提起孙中山,大陆人马上想到的是他留下了“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然而,对于中国的现实政治来说,他留给后人的真正深入骨髓的政治遗产,首先是暴力革命和列宁式政党,也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其次是“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党国体制”,也就是政治独裁。这一遗产的最初继承人,是利用军事政变夺得国民党最高权力的
蒋介石,最后的继承人是通过内战登上执政地位的毛泽东及其中共。
    
    改革以来,重写中国近现代历史和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已经变成自由知识界的主流,自然也要对孙中山进行重新研究和评价。其中,老一代学者袁伟时和青年一代学者王怡的重评最有影响。袁伟时先后写过《民初“护法”与法治的历史经验》、《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等文章,批判过“孙文的错误选择”;他还写过《孙文“卖国”档案》,详细梳理了孙中山的机会主义外交。几年前,王怡曾撰文指出孙中山是“乱臣贼子”(《二十世纪之乱臣贼子》);最近,他又写出了《孙文与中国百年宪政的教训》,用大量史实论证了“从民主走向独裁的孙文道路”,包括“黑金政治”、“恐怖主义与独裁”、“出卖国家主权”、“内战与分裂”。王怡的结论是:“孙中山乱共和、乱民国,并在‘天下为公’的旗帜下乱天下人的性命。这时我称他是‘乱臣’,便和‘贼子’相通,‘贼子’者,民贼也。”
    
    大量史料已经证明,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孙中山都是激进的革命者和霸道的专制者。按照孙中山死前的一系列政治作为,如果他能活到可以武力统一中国、君临天下之时,孙氏天下未必就是他所许诺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政”,而极有可能是又一代极权君主,如同
毛泽东在夺权时高喊“反独裁、争民主”的口号,而掌权之后就变成了“历代都行秦政事”的独裁帝王。
    
    最近,我读了《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张育仁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第一次领教了孙中山的喉舌思想。据该书介绍,在中国报业史和新闻思想史上,孙中山之前的启蒙者们,大都把报纸看作“民口”,即民众诉求和社会舆论的代言人。但孙中山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最热衷于办“党报”,而且用鼓吹“党口”代替了“民口”。
    
    在中国的政党史上,孙中山首创党魁至上、君师合一、以党建军、以党训政的传统;在中国新闻史上,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提出报纸应该充任‘党的喉舌’的革命家。”(P163)孙中山眼中的报纸是党的宣传工具,新闻和记者是党派主张的宣传员,而不是事实的记录者。他认为,新闻宣传是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须臾不可离弃的重要武器,革命时代和建设时代都少不了报纸的鼓动宣传。他曾说过:“武昌起义,当时能够达到目的,……完全是由于我们宣传的效果!”(P169)
    
    戊戌维新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日本,孙中山在1898年想与康、梁联系,但遭到拒绝。于是,孙中山创办《中国日报》抨击保皇党,宣传革命排满。1905年8月,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并创办了机关报《民报》,在宣传革命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时,也着重宣传孙中山的党权至上的思想:“……大家要希望革命成功,便先要牺牲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平等,把各人的自由、平等都贡献到革命党内来。”(P168)既然党组织至上,党办报纸自然应该充当“党的喉舌”。
    
    首先,党报是“革命宣传机关”和“党务军务之进行机关”,既要大力宣传“党义”,也要毫不留情地批判政敌。作为党务机关的党报,还必须成为培训“党义”宣传员的学校,党的领袖应该担负起教员的责任,经常到党报学校来演讲,以培养出精干的宣传人才。
    
    其次,革命党必须有高度的思想统一,党报应该办成“舆论一致”的典范。他说:办党报的宗旨就是“造就健全一致之舆论”。所以,党报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同化不同的思想舆论,但党报决不能讲新闻自由原则。对于不同思想观点,能同化的尽量同化之,而对于那些不能同化的,就剥夺其言论自由权利。所谓“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为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P170)
    
    在不给“敌人”言论自由方面,
毛泽东是孙中山的真正传人。他在1955年5月24日写下《驳“舆论一律”》一文。他说:“我们的制度就是不许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论自由,而只许人民内部有这种自由。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但是在国际国内尚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时代,……禁止一切反革命分子利用言论自由去达到他们的反革命目的。”事实上,从延安整风到反右再到文革,不要说“人民内部”从来没有言论自由,就是中共党内也从来没有言论自由。
    
    2006年4月16日于北京家中/博讯首发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刘晓波:连战出任中共政协副主席指日可待
 
 
2006年4月16日
    
    连战醉在大陆,不是因为喝了太多的茅台酒,而是因为得到了太多瀛台的“龙恩”。
    

    近一年前,“连爷爷,您回来啦!”这句西安后宰门小学小学生高声朗诵的诗歌,作为2005年的笑话红遍海峡两岸,还一度跃上2005年度大陆最经典语录榜首。
    
    现在,过气政客“连爷爷”带着一家老小六口,又来大陆了。
    
    连战此行再次在豪华盛宴中展开,除了胡锦涛的瀛台晚宴外,连战在北京期间还要参加三次晚宴:14日晚,中共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宴请连战夫妇;15日晚,北京市市委在北京饭店C座大宴会厅举办招待会,宴请连战一行人员;16日下午。连战游玩颐和园后将在园内的听鹂馆享用晚餐。
    
    据境外媒体报道,国共经贸论坛和连战大陆行的所有开销全部由大陆提供。中共乱花纳税人的钱从不吝啬,即便为了一个台湾过气政客,也不惜豪华排场;连战对享受如此奢华招待也是心安理得,连吃带拿不算,还要用大陆纳税人的钱祭奠他连家的祖宗,已经与中共高官的公费旅行毫无区别了。
    
    胡锦涛再次用茅台款待,中共国台办又宣布十五项惠台措施,孙中山总是充当国共的纽带,胡锦涛特赠连战纯金版《孙中山题词手迹》,连战专门到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并题词:“青山有幸伴中山,同志无由忘高志”。
    
    连战又被中共政协主席贾庆林请上讲台了。连战在台湾已经很少有在备受瞩目的公共讲台上滔滔不绝了,只有中共为他在大陆提供讲台。所以,连战演讲的醒目特点可用四字概括:谄媚,小气。
    
    谄媚自然是对中共,整个演讲,只要提到大陆,除了赞美,竟无一字批评;谈到两岸经贸合作,连战的口气如同乞丐见施主:重振台湾经济,只有靠大陆这个“救主”了。比如,他把台湾今年经济增长的3.8%,也要归功于大陆。
    
    连战的谄媚水平之高,令我叹为观止,专拣中共爱听的话说。比如,当“中国威胁论”越来越烈之时,他告诫欧美各国说:“面对中国的这种崛起,应该采取一种与人为善、乐观其成、共存共荣的态度。不要把中国大陆妖魔化、诬蔑化,认为它是一个威胁。”
    
    但连战对《反分裂法》和不断增多的对台导弹,对现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民主牌”,对陈水扁“如果大陆民主了,不排除统一的可能性”,却只字不提。
    
    连战的小气也只能是对台湾,他在介绍台湾成就时,把全部赞美给了国民党执政时期,而对把民进党执政说得一无是处。最过分的是,连战对中共独裁政权的谄媚,已经越来越象大陆的民主党派或香港的某些富豪,而对台湾现政府的态度却形同仇寇。作为民主台湾的最大在野党的荣誉主席,居然跑到独裁大陆来“借胡压扁”,这在当今世界的所有民主国家的在野党中,大概是绝无仅有的。
    
    连战在大陆如此抨击民选的陈水扁政府,即便没有“联共制台”的主观故意,但在客观上却产生了“联共制台”的实际效果。在此意义上,连战的“破冰之旅”,非但破不掉中共独裁,反而让中共找到了进入台湾政治的途径。
    
    去年,连战首次大陆行的八天里,他所到之处都是最高规格的接待和欢迎;他的所言所行,都是离别的感伤、还乡的心悦、手足的深情和良好的会谈。在结束大陆行的登机返台前,他留给中共的,自然是千恩万谢和毫无分寸的赞美。于是,他的大陆行,完全变成了为中共政权的两岸政策背书:以虚幻的和平共识来置换实实在在的武力威胁,以“民族大义”置换“制度之争”,以经贸往来、怀乡寻根、文化认同代替了政治制度的歧异,也就是以空洞的民族主义煽情来代替现实中的制度对立和武力威慑。
    
    互为仇寇的国共两党,1949年前大部分时间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1949年后是半个世纪的相互隔绝,现在是一边自由而另一边独裁,致使两岸关系处在“政冷经热”的跛足僵持之中。然而,纵观被中共现政权恩准的连战,所有的历史恩怨、现实隔膜和制度对立,都不见了,反而如同失散多年的兄弟突然相见,只有相见恨晚的痛惜,同根同源的亲切,寻根拜祖的怀乡,两兄弟(两党魁)握手的激动,回乡游子对故土的感念和赞美。
    
    在我看来,困扰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台湾只占一项,即陈水扁政府的台独倾向;在大陆起码占两项:1,对台湾的武力威胁,即“反分裂法”及其几百枚导弹;2,两岸政治制度对立。而武力威胁的背后是暴力治国的独裁制度,大陆一天不民主,台海和平的隐患就一天无法消除。
    
    连战大陆行的整个过程和所谈议题,主动权完全由北京掌控,是中共通吃的零和游戏,而连战则像个只会唱赞歌的“朝圣者”。如此和谐的“胡连会”,堪称完美的“统战秀”,但完美得虚假。
    
    可以说,这样的国共握手,除了在台湾越来越边缘化的连战本人,可以靠大陆行来实现“晚年辉煌”之外,对改善两岸关系和台湾人的利益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我在远观台湾大选时,还只是觉得连战及国民党败在政治上的老朽;现在近距离观看连战的大陆表演,才看清他败在过于“小家子气”上。如果连战因此而“青史留名”,但只能是“臭名”。因为,他不是靠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良知赢得的,而是靠独裁中共恩赐的;即便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和瀛台茅台宴,让连战得到了最高规格的礼遇和荣耀,但那不过是独裁者的统战策略织就的虚幻桂冠。
    
    连战的表演,直追中共政协主席贾庆林。
    
    如果,连战以后每年都来大陆且继续这样的“表现”,说不定会象霍英东和董健华一样,最终“出息”成中共的超级花瓶,荣升中共政协副主席的前程指日可待!即便中共为了达到更好的统战效果,不让连战在组织上“入党”,但连战本人两次大陆行的表现,已经在思想上行为上“入党”了。

    
    /首发《民主中国》2006年4月15日于北京家中
 
 
逃离——孤独/楚楚的天空
     


人很矛盾, 有时喜欢自我封闭, 喜欢设防, 垒一道围墙躲在里面, 便有一种安宁,稳妥,清净可以自享;可又总不能永远守在里面形单影只, 又希望有人能够进来,看见自己心底深处那十分珍贵的东西。

可以和人分享自己的幸福, 或许有人还愿意分担你的痛苦,唯有孤独才完全彻底属于你自己一个人。 它是一颗行尸走肉的心灵,永远走不出它自己的牢笼, 也没有人可以靠近。


曾经看到有人这样写:


双眼合闭
恍然间一声叹息
前世的隔离
今生的逃避



托起红尘的羽翼

撩拨空旷的孤寂
微光弱烛泪下最后一滴
耗尽了长夜的全部气力



那点点的露

注定要在晨曦中哭泣
轻轻地落在湖里
枕着波纹睡去



声音在这里是一种多余

色彩依然可以有旋律
只有夜夜含泪望着
渐远的雨中斗笠

要隔离的是那一声叹息的无奈, 形影孤单中依旧可以有色彩旋律。或许只是需要有这样的一个逃避:一个万籁俱静的空间,时间 ——将所有的记忆慢慢沉淀。

没有人会喜欢孤独, 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孤独。可分明又时时听那孤独正寂寂地歌唱着,,,

**静谧**


   wenxuecity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文茜小妹大 6月22日/巴菲特︰美國需更多刺激 中國賺錢機會大把
  • 林立果殺毛澤東内幕與五七一工程真相/朝鮮核試是中國的空前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