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天路/青藏高原/ 康定情歌/賈平凹:中國人有許多奴性 /国外共产党/老蔣和老毛
發佈時間: 7/7/2009 3:13:04 AM 被閲覽數: 8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天路》 -- 韩红


 

 

賈平凹:中國人有許多奴性 當今年代提供豐富素材

 

 


當下社會的文學立場

  賈平凹

  賈平凹,陝西省作協主席。長篇代表作有《高老莊》《廢都》《秦腔》《高興》等。《秦腔》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我們生活在一個劇變的年代,價值觀混亂,秩序在離析,規矩在敗壞,一切都在洗牌,重新出發,各自有各自的中國夢。在消融禁錮和權威,可以自我做主,可以說什麼話了,但往住水在往東流總會有一種聲音說水往西流,總會有人在大家午休的時候大聲喧嘩。破壞與建設,貧窮與富有,莊嚴和戲謔,溫柔與殘忍,同情與仇恨等同居著,混淆著,復雜著。中國人的秉格里有許多奴性和鬧性,這都是長期的被專制、貧窮的結果。人性的善與惡充分顯示。有一年,我去合陽,看到了流經那里的黃河,我寫下了八個字:“厚雲積岸,大水走泥。”我們身處在社會就是大水走泥。

  


  這樣的年代,混沌而偉大。它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間。

  1

  從文學的隊伍來看,有右派作家、知青作家、尋根作家、先鋒作家和網絡作家。從文坊格局來看,五世作家的前四世是一個生存模式,作家們靠雜志、評論家、作品研討會而成名獲利,而後一世作家,完全斷裂了前輩的模式,他們靠網絡、媒體、出版,與讀者見面而成名獲利。從作品分布來看,紙質書本,不論散文和中短篇,每年約有一千五百多部長篇出版,網絡上的作品更是無法統計。從讀者群來看,前四世發行最好的作家,充其量在二三十萬冊,而後一世作家印上百萬冊也不是極少數。所以,不論哪一世作家,也不論作品能否長存成為經典,但不可置疑的是文學觀念、文學審美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那麼,一個問題提出,在消費化娛樂化的年代里文學是否還會有它的神聖?在人性善與丑充分展示的當下社會中文學該有怎樣的立場?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做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有做人的基本,文學也同樣在任何時候都有文學的基本。如同現在物質豐富,有各種食品,但人類生存的主要食物仍是米和面。布料可以作多種裝飾,但衣服的基本功能還是取暖。孫悟空雖然大鬧天宮,而最後他依然是去西天取經。破壞的目的在于建設。

  在中國古典文學傳統里,有天下之說,有鐵肩擔道義之說,有與天為徒之說,崇尚的是關心社會,憂患現實。在西方現代文學的傳統中,強調現代意識。現代意識也就是人類意識,以人為本,考慮的是解決人所面臨的困境。所以,關注社會,關懷人生,關心精神是文學最基本的東西,也是文學的大道。

  文學是虛無的,但世界是虛與實組成的,一個民族沒有哲學、文學和藝術是悲哀而可怕的。加繆說過:“文學不能使我們活得更好,但文學使我們活得更多。”

  有一句話,說:“藝術生于約束,死于自由。”足球踢得好,必須是在一個方框里不能用手、不能越位、不能拉抱蹬腿等一系列規則中踢得好,才算真的踢得好。

  你可以有不同的文學觀念,可以有多種寫法,但大道的東西不能丟。丟掉大道的東西,不可能寫出杰出之作。中國文學可能在精神層面上的追求比不上西方文學,這與中國人生存狀態及生存經驗有關,與中國的文化有關,但中國文學最動人的是有人情之美,在當下這個人性充分顯示的年代,去敘寫人與人的溫暖,去敘寫人心柔軟的部分也應是我們文學的基本。

  2

  我在前年末和去年初,讀了二三十本中國當代長篇,這些長篇是在幾千部長篇中篩選出的,作者都是當代第一線作家。這些作品大致分兩類:一類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一類是現代的先鋒的元素較多的作品。我讀後很有一些感慨。我不是評論家,我閱讀同行作品的標準是:一,這部作品給我提供了什麼樣的感悟?這些感悟是否新鮮和強烈,是否為之一震或過目不忘?二,這部作品有沒有一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在里邊?也就是說有沒有一種生活的實感?還是以理念進入寫作,以技術性的外在東西遮掩著虛假矯情的編造?

  第一類作品有寫得非常好的,有生活實味,厚重,扎實。但存在的不足,常常是以文學去演義歷史,有影射、暗喻,對應歷史事件。在這里,我談我的認識,我覺得文學不是對應歷史事件的,文學是在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大背景下虛構起的獨立的世界。《紅樓夢》之所以偉大,是它虛構了一個大觀園,它沒有去影射和暗喻什麼,它只是把大觀園里的人與物寫圓滿。圓滿是最重要的。寫作不是要你去圖解、影射什麼,寫作時也不是要你去露骨地表述你的觀念,那些詩性、神性的、精神的、終極關懷的字眼就是你的文學觀念,而不是你用文學直接寫出來。你的作品應是你具備了這些觀念而去盡量圓滿地寫虛構出來的那個世界。《紅樓夢》沒有對應影射什麼,《紅樓夢》里卻什麼都有了,它反映和批判了當時社會,它的悲劇不是如我們所寫的壞人造成的悲劇(誰把誰殺了),不是盲目命運造成的悲劇(社會壓迫了你),而是王國維說的“通常之人情通常之道德”,培養所造成的悲劇,從而使“紅樓夢”具備了大格局大情懷。另一類作品,采用的現代主義元素很多,這類作品中有寫得很好的,讓人耳目一新,具有批判的尖銳鋒芒,但也存在不足。有些作品完全以理念進入寫作,它采用了團塊式的西方結構,某些場景渲染到位,極有才華,而總覺得生活實感的東西太少,因為在編造,一寫到實處就漏了氣,沒有寫實的功夫,只能用夸張、變形、虛張聲勢來敘述。如搖滾樂,現場的狂亂和感官的刺激很過癮,而離開現場,就沒有了古典音樂給人的長久回味。這里我要說的,任何現代主義都產生于古典主義。必須具備扎實的寫實功力,然後進行現代主義敘寫,才可能寫到位。實與虛的關系,是表面上越寫得實而整體上越能表現出來虛,如人要飛得高,必須用力在地上蹬。如果沒有實的東西,你的任何有意義的觀念都無法表現出來,只能是高空飄浮,給人以虛假的編造。

  這里又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沒有想法的寫實,那是笨,作品難以升騰,而要含量大,要寫出精神層面的東西。寫實要明白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那一套寫法,如線型結構,如散點透視,西方現代文學的色塊結構,敘述人層層進入結構,都是在文化的生存狀態的背景下產生的。要中西化結合,必須了解背景,根據個人條件去分析哪些可以借鑒,哪些可以改造和如何改造,這樣才能寫出屬于自己的作品,而這樣的作品不同于中國傳統,也不屬于西方現代主義。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師傅,但不能死學師傅。舉個例子,有人學西方語言,要麼三四個字一個句號,連續這樣的短句,要麼一句話幾百字幾千字一個句號。外國人和中國人說話方式不同,節奏不同,作品中的人與物環境不同,才有那樣的句式。如皮毛模仿,就是那個東施了。語言絕對與人身體有關,它以呼吸而調節奏,一個哮喘病人不可能說長句,而結巴人也只能說短句。

  3

  現在我再談四個問題。

  一、我們當代作家,普遍都存在困惑,我們常常不知所措地寫作。文壇目前存在著大量寫作,是經驗的慣性寫作。我們的經驗需要擴展,小感情、小圈子生活可能會遮蔽更多的生活。這個時代的寫作應是豐富的而不單薄的。

  二、這個時代的精神豐富甚或混沌,我們的目光要健全,要有自己的信念,堅信有愛,有溫暖,有光明,而不要筆走偏鋒,只寫黑暗的,丑惡的,要寫出冷漠中的溫暖,惡狠中的柔軟,毀滅中的希望,身處污泥盼有蓮花,淪為地獄向往天堂。人不單在物質中活著,活著需要一種精神。神永遠在天空中星雲中江河中大地中,神照耀著我們,人類才生生不息,中國人生活得可能不自在,西方人生活得也可能不自在,人類的生存任何時候都存在著物質和精神的困境,而重要的是在困境中突破。

  三、現在有一種文風在腐蝕著我們的母語文學,那就是不說正經話,調侃、幽默、插科打諢。如果都是這樣,這個民族成不了大民族,這樣的文學就行之不遠。

  四、我們需要學會寫倫理,寫出人情之美。需要關注國家、民族、人生、命運,這方面我們還寫不好,寫不豐滿。但是,我們更要努力寫出,或許一時完不成而要心向往之的是,寫作超越國家、民族、人生、命運,眼光放大到宇宙,追問人性的、精神的東西。

  我兩次強調,我不是評論家,看問題可能不全局,僅從一個作家面臨的問題而作局部思考,說出來僅供參考,並求指正。

  (此內容為作者今年4月在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演講。)
 
 
 
国外共产党生存现状调查:生存发展都困难(组图)

作者:  游客  2009-07-05

 国风  编者按: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第88个生日。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倍。88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独特且让世人瞩目的道路。与此同时,国际共运历经风雨起伏,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处境。南方周末本专题就当下国外共产党,特别是非执政的共产党的状况进行调查和探究,希冀发人思考、与时俱进。

那群“心怀理想”的人

纽约曼哈顿区23街有一个普通的八层楼。和对面那栋在文艺界大名鼎鼎的切尔西旅馆相比,它显得毫不起眼,访问者甚至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入口。在这个资本主义心脏地带,它是一个心怀“异志”之地——美国共产党总部所在地。

美共的办公室位于八楼,从外表上看,似乎没有什么能和红色政党联系在一起,除了两面红色墙——办公室没有马恩的巨幅画像,只有墙上的几幅普通工人的黑白照片,显示出这个办公室所代表的阶级及其政治纲领。

办公室在去年重新装修,采用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几百平方米的空间采用开放式布局,分成一个个的格子间。天花板上爬满密密麻麻的各种管线,地毯、板材等全部是循环使用或可降解的无毒材料。办公室正中,用玻璃隔出一个会议室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办公室。其中一个,正是现任党主席山姆·韦伯(Sam Webb)的办公室。

美共总部刚经历了一个繁忙的周末:25位来自全美各地的骨干党员和共青团员,在纽约总部办公室,进行了两天的党校学习。

美国共产党主席山姆·韦伯

更重要的事情是洪都拉斯的军事政变。纽约当地时间6月29日下午,美共派出代表前往联合国和洪都拉斯领事馆抗议。而谴责政变的英语和西班牙语声明,更是一大早就在网站上挂出来了。声明措词严厉,要求军方释放所有被关押的工人、社区和学生领袖,敦促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拒绝承认军方政权。

90年历史,17名全职工作人员,10名全职志愿者,2000名骨干党员,这是今天美国共产党的概貌。周一下午,可能是因为年轻的员工都去抗议洪都拉斯政变了,办公室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志愿者。一位老太太在办公室颤悠悠地忙碌,一问年龄,已经92岁了,也许是现在美国最年长的党员。

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相比,美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自不待言。一条奇特的规定是:所有员工,从党的主席到普通工作人员,无论年龄、党龄、学历和职务,全部领同样的薪水,从上世纪70年代的每周150美元,涨到现在的每周500美元,外加健康保险,没有加班费、职务津贴、出差津贴等任何补贴,并且自2001年以来没有涨过工资。

没有官职,缺乏收入,不确定的未来。即使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他们是一群奇特的存在——在象征资本主义最高成就的纽约,这群月收入两千多美元的中低收入者心怀理想,每天经营着一个看似遥远的红色梦想:要在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美国,和平实现社会主义。

守卫者

美共主席山姆·韦伯中等身材,花白的头发,上唇留着短髭,看起来和街上的普通美国人无异。他走进房间,和记者握手、打招呼,然后就坐在一边,笑眯眯地听同事介绍情况,并不插话。轮到他回答问题时,两位部下倒是时不时插嘴,甚至反对他的说法,完全没有要在外人面前给领导面子的意思。他也不生气,始终微笑着慢条斯理地说话。

山姆今年64岁,是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全职为美共工作也有32年。他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在纽约布朗克斯区拥有一套合作公寓(即公寓楼内所有单元用户集体拥有楼房产权,每位住户只拥有股权,而没有产权,售价相对产权式公寓要便宜很多)。作为美共的高级干部,他没有专车乘坐,每天坐地铁上下班。

美国共产党标志

“和我那些大学同学相比,我的收入简直不值一提。”韦伯笑着说,“但是我很满足,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

身为党的主席,他没有任何特权,出差常常是住汽车旅馆,和其他员工一样待遇。

山姆说:“这也是体现党内民主的一个方式。我们为党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对党的忠诚和奉献更为重要。”

和很多当年的美国人一样,山姆在上世纪60年代投身各种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从民权到反战,一直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分子。

“当时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够进行激进的变革,有什么比马克思主义还要激进呢?”从23岁起,山姆几乎每天把闹钟设到凌晨两点,醒来后读两三个小时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然后睡上几个小时,再起来上班或者上学。

他坚持了九年,读完了所有的马克思著作和大量马列主义的相关书籍,然后顺理成章加入共产党,从康涅狄克州的普通党员,到密歇根州党委书记,最后被选为美国共产党的全国主席。

他继承的是美国历史悠久的社会主义精神传统。19世纪70年代,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总部,曾经迁移到美国。1883年马克思逝世之际,6000人在纽约隆重集会纪念,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悼念活动——那时中国知道马克思的人屈指可数。

1891年,美国在劳工运动中诞生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美国社会党。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列宁的号召下,美国社会党的左派——相当一部分是深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德国移民——于1919年正式成立了美国共产党。

从最初的建立地下组织,为劳工争取权利和反对种族歧视,到后来组织人民战线,美共在经济大萧条年代迅速成长,在二战前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党员最多时达到7.5万人。

但内部的分裂,加上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在美国盛行,美共党员人数急剧减少。美共和苏联的密切联系,亦令一些反共人士高度恐惧。当时的工人到钢铁公司去应聘,甚至要签署一份文件,申明自己在雇佣期间不会成为共产党员。反共人士渲染共产党已渗入到政府和舆论界内部,许多著名人士如演员查理·卓别林和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等,被指控为向苏联透露机密和为苏联充当间谍。这些对于许多中国年轻人来说陌生且沉重的故事,折射出美国共产党生存的艰辛。

对美共最大的打击是在1990年前后。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一夜倾覆,美共内部出现分裂,党员人数锐减为几千人。

美共的90年曲折历史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黑暗。老一代中国人,或许还记得当年的美共主席福斯特,以及美国劳工运动的传奇英雄、歌曲作家乔·希尔。希尔在被犹他州行刑队枪决前,在最后的电报中留下那句后来被反复传播的“不要浪费时间哀悼我——组织起来!”

而作为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守卫者,山姆在他40年的经历中,也见证了美国共产党的规模逐步缩小,无论是党员数量还是社会、政治影响力,过去几年都进入了历史低谷;但即便如此,即使面对美国厚重的反共氛围,山姆这群人仍然在守卫着他们的信仰。

山姆说:“马列主义的很多先驱就预言过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现在看来,这个过程要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漫长和复杂许多。短期内,美国不可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从长远看,社会主义会在美国得以实现。”

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山姆认为,共产主义运动近年来在美国式微,有其内部和外部原因。一方面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大重创,另一方面,美国社会也趋于稳定,年轻人相信“美国梦”,相信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只要努力,就会成功,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失去了一些现实吸引力。

而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建飞看来,美共的一大问题是,他们的群众基础变了。美国产业工人有工会、有劳联和产联代表他们的经济利益,在大选中支持民主党。这些组织与共产党联系并不密切。

事实上,现在两千多名美共党员中,有一部分是产业工人,部分党员来自科技、教育和医疗白领阶层,相当一部分党员是知识分子,如教师、记者等。有学者甚至认为,美共今天几乎和工人阶级脱离,逐渐成为少数激进的知识分子的活动圈。

在山姆的带领下,美共既坚持以往的一些原则,同时又在一些方面“与时俱进”。

美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具有美国特色,反对垄断,反对种族主义。而现在,“我们理想的社会是人人有工作、享受医保、接受良好教育等,这样的社会主义理想活在美国民众心里。”

在他们目前的党纲中,仍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我们的行动”,要建立广泛的联盟对抗美帝国主义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势力。

美共同样声称要建设“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们坚持“民主集中制”,但更加强调“民主”的一方面。

如今,他们的党章号召“和平演进到社会主义”,已不再强调暴力斗争。

他们认为美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障碍不是政治体制,而是经济体制。金钱的力量扭曲了政治体制,他们希望金钱淡出政治,为经济体制注入民主。

他们欢迎教徒加入党组织,声称马克思主义不反对宗教,只反对宗教右翼。他们的党员中有牧师和地方上的宗教领袖。美共最近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宗教委员会,想方设法扩大共产党在宗教人群中的影响。

美共在其官方网站介绍说:“许多人有误解,认为只有无神论者才能入党。不是这样的。任何18岁以上的美国人都可以加入,不管种族、肤色、信仰和性取向。”

经济危机为美共提供了一些新机会。不少美国人越来越意识到美国经济和社会的隐患,开始寻求不同的模式。今年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美国人还是倾向于资本主义,但是有20%的被访者表示他们更认同社会主义,还有2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确定哪种制度更好。

这让山姆感到欣慰。他说,在反共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进步。

山姆说,现在美国右翼甚至认为,不应该再用“社会主义者”这样的词来指责对手,因为这个词听起来已经不那么负面了。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美共提供了新阵地。美共在Twitter和Facebook网站上都有自己的账户和小组。他们还有专门的多媒体制作小组,把美共的新闻和方针制作成视频,直接上传到Youtube网站。负责组织事务的伊莲娜·莫娜(Elena Mora)说:“如果我们能够抓住经济危机这个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来宣传我们的纲领,我们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信之则来,不信则走

如何加入美国共产党?这相当简便。

你只要在网上填个表或者发封邮件就可以了。党组织很快会有人和申请人联系,一般能很快得到批准。然后,你便收到他们寄来的学习材料。

和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一样,美共也没有严密的组织;但是另一方面,美共完全以信仰维系和凝聚全党。

因为入党容易,人们也能够随时退党。

不光美国共产党员的流动性很强,党的总部对各地分支组织,也都没有直接的管理控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建飞记得,作为党主席的山姆,甚至说不准确党员的具体数字。

对于一个人来说,思想和信仰是很难强迫的——再严密的组织程序,也圈不住个人信仰。美共来去自由的入党方式,决定了最终留在党内的党员们,都是信仰相对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

美共办公室的玻璃板上,贴着周末党校学习后党团员们认真撰写的“学习心得”——有的分析奥巴马和布什政策的异同,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平等”的意义,有的讲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33岁的丹·马格利斯(Dan Margolis)是美共的新一代骨干。8年前,他父亲经营多年的小商店面临大型连锁公司的竞争,最终关门大吉。而他的母亲被诊断出癌症后,因为没有医疗保险,无法负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很快就去世了。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的丹,开始思考起自己家庭悲剧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根源。他开始自学马克思主义,并于八年前加入了美国共产党,现在是纽约州党委主席。

当然,一旦成为党员,每年需交纳60美元党费。但如果是低收入者,只需缴纳25美元。需要提供文件证明吗?不需要,只要个人申明即可。“我们一般都相信党员。”伊莲娜说。

党费只是美共收入的很小一部分。目前美共每年运营经费约110万美元,主要来自房产收入。上世纪70年代,美共购入这栋曼哈顿中心区的八层办公楼,当时还不到100万美元。三十多年来,这一带已经成为文艺界、小资人士的聚集地,饭馆、酒吧、画廊、电影院和剧院一家挨着一家,房子的市值也早已翻了一二十倍。美共留了三层作为办公室,另外五层出租,“以房养党”。

单靠房租收入还不够,美共经费的另一个来源是募集捐款。每年他们都会举办筹款活动,近年来甚至吸引当地的议员出席。一些认同美共理念的人也慷慨解囊,从一万多美元到百万美元的都有。美共也把一部分资金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

目前,美共正在努力将他们的工作重心由意识形态的宣传转向实际。在一些工业城市,当地党组织正着力恢复他们与劳工运动的关系。他们支持工人罢工,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

他们最基层的党组织是俱乐部,各地俱乐部经常举办烤肉聚会,党员和非党员们都可以参加,大家在PARTY上随意聊天,讨论马克思主义、大选形势以及各类社会问题。

同样,美共党员也可以参加其他党组织的活动。伊莲娜说,“党员在很多工会、社区组织、妇女组织中都很活跃,甚至担任领导职务。我想,我们的党员在政治上肯定比普通的美国人要活跃很多。”

伊莲娜本人是一个名为“改革东北布朗克斯区”的社区组织的董事会成员。“我在社区人缘很好,又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因此大家都很支持我在社区的工作。如果我参与竞选公职,一定能被选上。”她还是当地“工作家庭党”的党员,去年大选时也是奥巴马的忠实拥趸。她的办公桌上除了家人的照片,还有十多个奥巴马徽章和图片。

丹·马格利斯这一年的主要工作,也是支持纽约州内的民主党候选人,帮助他们赢得各级竞选。“美共的力量还太小,多年的冷战宣传让美国百姓还无法完全摆脱反共的意识形态。再加上我们无法筹措竞选经费,因此与其我们推出自己的候选人,不如支持民主党候选人。”

在山姆看来,美共的这些措施都是必须的。“现在我们不可能再用苏联的那一套来搞社会主义,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和规划社会主义。”

英国共产党:12英镑党费

英国共产党(以下简称“英共”)最近遇到的麻烦事,是关于党费的。党费提高到了每月12英镑,同时党员们被要求通过银行划账交党费,结果党员数量下降到了780人。

“这成了我们招募党员的一个障碍。”英共国际秘书JohnFoster博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我们需要党费来运转,我们没有其它收入来源。”英共拥有全球惟一一份英语的社会主义日报《晨星报》,不过除此以外并没有自己的产业。

英共1988年从大不列颠共产党中分离出来,后者成立于1920年。二战后期,其党员人数达到过5万。现在绝大多数党员都有高中学历,其中35%大学毕业。大多数人是工人、记者、社会工作者、老师和公司里的白领职员等等,收入基本依赖工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他们都来自工人阶级”。John Foster说。

好在英共党员们逐渐习惯了新党费办法,党员人数重新实现了增长。“一年当中有不少老党员去世,所以新党员实际增加了10%。”JohnFoster说,“这是一个很健康的速度,虽然同时也意味着我党的成长并不快。”

不过,从深层次上影响了英共的发展道路的不是党费,而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苏东剧变。撒切尔夫人的“去工业化”改革,把英国的发展重心放到金融业,令矿业和制造业逐步萎缩,而英共和许多其它左翼政治力量失去了最重要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而苏东剧变后,“大家觉得社会主义似乎不是答案了”,“我们一度很难稳定局面”,John Foster说。

所以,英共在上世纪后20年,流失了不少党员。“我们想要夺取工运领导权也困难很多。”John Foster说。

但是对John Foster来说,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他坚定的信仰。1965年他加入共产党,因为“国内的阶级矛盾、越南战争、殖民地中的种种不平等”令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够解释社会现状的理论”。

他的妻子也加入了英共,女儿“很有可能”也入党。退休前,他在苏格兰的佩斯利大学教应用社会科学。他说自己“绝对不会干涉学生们的政治理念”,但是“会告诉他们马克思主义是最合理的”。

事实上,如同很多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一样,英共并不再以暴力推翻政权为纲,更多的,他们思考党内的改革,联合其他左翼力量,谋求持续的发展。

1998年,就如何联合党外力量的问题,英共内部产生了激烈的分歧。时任党的总书记的Mike Hicks的意见受到党内多数人的反对,被认为不再适合总书记的职位,因此John Haylett以较大的优势当选新任总书记。

当时《晨星报》的管理层却大多支持老书记Mike Hicks,反对新任总书记,引发报社员工罢工,持续两周,直到报社管理层承认错误,重新服从英共执委会。“所以我们现在更加强调集体领导。”John Foster对本报记者说。英共每两年召开一次党代会,党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执委会,而总书记向执委会负责。具体而言,如果执委会认为总书记的决策有误,可以否决。

老蔣和老毛的面相與演講方式︰哪個帥?誰克誰?
送交者: 齊婕  2009年07月01日 [天下論壇] 

常言道︰觀人看面,觀心看眼。這還是很有道理的。

先論相︰

論長相,顯然老蔣更帥,一看就是個偉岸男子;而論面相,蔣是龜相,也就是王者相。

不過,老毛是女相,是百年罕見的帝相,恰好克龜,所以老蔣生不逢時,被趕到台灣。

結果就是大家兩岸各當各的老大,而男人女相留名更久。歷史上男人女相的還有劉邦,而正是劉邦,把“漢”族作為一個民族的名字給流傳下來了。

再看演講︰

老蔣是規規矩矩,教具先進全備,很象現在的大學課堂。不過,就是離農民太遙遠了。

老毛呢?一看就是狂野派詩人的風格,到現在也很時髦,不過時髦的有點土,很農民味。

蔣18歲的時候

蔣18的時候

毛18的時候

蔣在日本留學時,18,英俊吧?

毛在湖南時,20了,還沒長開的樣子。

蔣的演講︰中規中矩,和胡錦濤很象,一看就是精英。

毛的演講︰曠野派詩人,一看就是草根。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碧海云天金银滩》海北藏族歌舞晚会(90分钟视听盛宴) 中国影视
  • 弯弯的月亮/李蓮英其實是個好太監/09年經典暴笑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