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沉鱼西施.../稍有不慎天下大亂/左宗棠在中國積弱的時候收復新疆
發佈時間: 7/8/2009 2:38:05 PM 被閲覽數: 8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中國民族矛盾的新特點

稍有不慎天下大亂

 

聯合早報
 
 

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近日發生維吾爾族人攻擊漢人的暴亂,傷亡之大令人觸目驚心,並且對社會秩序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可謂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所罕見。如同去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的西藏拉薩騷亂,此次大暴亂的發生也是出其不意,肇事者看似充滿仇恨,行為囂張而凶殘。

  以過去情形看,中國少數民族地區雖然時而發生小規模沖突事件,但基本上都是針對政府機關和其他權力部門的行為,當地少數民族和漢人之間大體上都是相安無事、和平相處。可是,從拉薩和烏魯木齊的騷亂事件看,鬧事者把無辜的漢人一律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毫無同胞之情,這是值得中國政府高度關注的新特點。

  中共執政以來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政策,大致可概括為政治上懷柔、經濟上優惠、待遇上優厚,目的旨在增強少數民族對國家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這種政策使少數民族人口享受了漢人所不能享受的好處,因此使一些漢人頗感羨慕,例如在升學機會和仕途升遷等方面。

  但是,從拉薩和烏魯木齊騷亂分子仇視漢人的行為看,少數民族雖然從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中得到了很多好處,但身份上的求同意識並沒有增強,反而越來越強調民族身份的差異。而排斥漢人、仇視漢人的心態,乃至逢漢人必除之而後快的恐怖行徑,就是這種身份求異意識的極端表現。

  當然,這種現象不只出現于中國,其他一些國家也都遇到過。雖然具體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冷戰結束之後民族自覺以及民族自決意識的抬頭與作祟,是近年來各國發生種族仇視悲劇的大背景。而中國西部邊疆地區通常易受外部局勢影響,此次烏魯木齊的騷亂事件難免與外在因素有牽扯。

  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行之有年,至今已經成為理所當然之事,目前實無作重大調整的必要,而且也不現實。但是,鑒于西藏和新疆兩大自治區先後發生同一模式的暴力事件,現在應該是中國有關當局提高警覺的時候。而當務之急,就是要對內部安全的保障和維護機制進行重新檢視,弄清楚此類動亂何以迅速釀成、何以突然爆發、何以動輒導致大批無辜者死亡。只有這樣,將來才能有效地防範暴亂,並在暴亂發生後及時地作出反應。

  此次暴亂事件的導火索,是上月底在韶關發生的漢、維兩群人的沖突事件。而那次沖突卻因一則網上謠言引起,指稱幾名維族工人強奸漢族女孩。假若確是謠言導致了沖突,那麼,有關網絡管理當局就應當受到嚴厲指責,並且更要以此為戒。

  民族問題或者種族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敏感話題,極容易引起誤會、沖突和悲劇。現在網上信息難辨真假,各種謠言滿天飛,很多人已經見怪不怪。但是,網絡管理者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對涉及種族和宗教話題的信息和言論要特別慎重對待,不能因為言論自由而導致社會大亂。至于虛假信息和謠言,就更不能有自由傳播的空間。從這個角度看,烏魯木齊的騷亂事件,對網絡管理者和廣大網民也是一大教訓。
 
 
 

功在千秋︰左宗棠

在中國積弱的時候收復新疆(組圖)

本文網址︰http://news
 


  
左宗棠


  1875年,清廷內部出現了“海防”與“塞防”之爭。當時清廷面臨著來自東西方向的雙重危機︰西部新疆已經完全丟失,東面日本圖謀台灣。

  清廷兩位主要大臣意見分歧。李鴻章重“海防”,左宗棠則主張加強西部“塞防”,收復新疆。左公強調“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

  對于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的建議,慈禧太後心里沒底,詢之于左宗棠︰需時幾何?左宗棠的答復是︰“剿撫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時間”。

  慈禧太後對左宗棠的“一了百了”四字十分欣賞,對左宗棠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尤為賞識,西征之事遂得以確定。1875年5月,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1.新疆殘局

  1851年,太平軍興,長江中下游流域從此戰火不絕。不幾,新疆的形勢也漸趨不穩。

  1864年,南疆和北疆幾地分別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

  1865年1月,在叛清割據政權的邀請下,以安集延人(烏孜別克人)為主體的浩罕汗國派遣軍事首領阿古柏等60余人進入新疆喀什噶爾,以幫助鞏固政權為名,行篡位奪權之實。同年4月,阿古柏成立所謂“哲德沙爾(Yatta Shahar)汗國”,以布素魯克為傀儡,自己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

  “哲德沙爾”即“七城”之意,指天山以南的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甦、庫車、烏什等7座大城。其實,當時除喀什噶爾回城(今喀什市)和英吉沙外,喀什噶爾漢城(今疏勒縣)及其他5城並不處於阿古柏集團控制之下。

  1865年秋,浩罕汗國本土遭到俄國軍隊攻擊,約7000余浩罕汗國敗軍逃來喀什噶爾投奔阿古柏,阿古柏的實力大為增強。其時,安集延人的原有“地盤”已被擴張的俄羅斯人佔去約四分之三,安集延人一面戰守剩余領地,一面向中國新疆擴張,尋求出路。

  在英國等支持下,1870年3月,阿古柏率部攻佔吐魯番。1871年,阿古柏相繼攻取烏魯木齊、古牧地、木壘、瑪納斯、鄯善等地。1871年7月,俄羅斯軍隊趁清廷無力西顧,以“回亂未清,代為收復”的名義,也借機搶佔了北疆伊犁。至此,新疆完全脫離清廷控制。

  阿古柏佔領新疆大部後,積極擴充實力。1870年,英國派遣使團到達喀什噶爾,為阿古柏提供軍事教官和武器。1873年,英國再次派出300人組成的使團,攜英國女王的親筆信到達喀什噶爾,于1874年2月與阿古柏集團簽訂通商條約。1875年,英國僅從印度即給阿古柏運去連發槍2.2萬支,山炮8門,炮彈2000發。

  此外,1873年,阿古帕派外甥阿吉托拉出使土耳其,聲明承認土爾其奧斯曼帝國為宗主國,土耳其國王則冊封阿古柏為“艾米爾”(統治者)。1875年,阿古柏又從土耳其購得新式步槍1.2萬支,火炮8門。

  阿古柏集團在新疆苦心經營,但其政權基礎仍然十分脆弱。

  2.西征政治策略

  1876年4月,左宗棠先生以65歲高齡,抬棺西征。他的西征政治方針是︰“剿撫兼施”,“剿”新疆外來勢力,“撫”人口佔新疆絕大多數的原住居民。外來勢力主要包括阿古柏集團和自陝西逃來新疆的白彥虎回民集團。左宗棠的這一策略合理地縮小了打擊面,大大減小了清廷收復新疆的阻力。



  總觀左宗棠的征戰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太平天國時期,陝甘回民起義時期和收復新疆時期。有學者認為,左宗棠在鎮壓陝甘回民起義時期,“剿”的比重過大,“撫”的比重不夠,筆者也有同感。

  至於左宗棠在陝甘期間重“剿”輕“撫”政策的形成,是否如某些研究者所指出的,與左公等宗教觀念淡薄的滿漢統治者們,內心並沒有把回民作為一個有別于自己的民族來看待,而只是由於自己的道德框架不能容許“平等”的觀念,更不能容許有對一個活人(宗教頭領)有著超過對天命皇權的崇拜有關,有待商論。

  左宗棠“痛剿以服其心”的鎮壓陝甘回民起義政策的結果是,在陝甘上演了許多的人間悲劇。是以白彥虎回民集團自陝西經甘肅入新疆,也許算得上是左公的一處敗筆。

  然則白氏集團入疆以後,因其已經構成了對清廷收復新疆的重大障礙,左公對其重“剿”輕“撫”則又變得不可避免和合理起來。值得指出的是,左公在收復新疆時,對除阿古帕和白氏集團以外的當地大多數其他伊斯蘭信徒已經變得相當寬宏友善,此一修正是否系左公由陝甘回民事自省調整所致,不得而知。

  筆者觀乎當今之俄羅斯車臣危機,俄羅斯政府重“剿”而輕“撫”,與車臣民族主體為敵,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事歷時十年,至今仍未完全平息,此處不表。

  左宗棠在新疆還需要解決俄羅斯佔領伊犁的問題。在西征開始初期,俄羅斯對清軍的行動還是樂觀其成的,蓋因一旦安集延人在新疆站穩腳跟,將可能在英國和英屬印度的支持下,向俄軍發起反攻,收復其被俄羅斯佔去的“地盤”。是以有俄羅斯人賣給清軍糧食一事。

  3.西征軍事策略

  左公以“先遲後速,緩進急戰”的八字方針,拉開了軍事行動的帷幕。“緩進急戰”的策略主要著眼于解決長距離作戰條件下的後勤保障問題,“遲”為後勤,“速”為決戰。他根據新疆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先北後南”的戰略部署,擬首先攻佔北疆,收復烏魯木齊這一全疆要津,作為日後進軍南疆和向西收復伊犁的基地。

  清軍先打駐守烏魯木齊的白氏集團,既可依托哈密、巴里坤等後方基地,又可阻止俄軍繼續東侵。加之白彥虎率部逃來新疆後,無心戀戰,對阿古柏只是敷衍了事,其戰斗力也低于阿部,因此清軍先行解決白氏集團實屬上策。

  1876年8月,左宗棠指揮清軍發起了北疆戰役。清軍順利佔領烏魯木齊,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北疆地區。白彥虎部逃往南疆。1877年4月,清軍攻取達阪城,接著攻克吐魯番城,打開了進軍南疆的門戶。

  此後,清軍“緩進”,以備糧草軍需。期間,阿古柏死亡,其集團內部爆發內亂。1877年9月,清軍發起南疆戰役,劉綿棠率步騎一個月馳驅3000里,一舉收復東、西四城,南疆全復。阿古柏部屬中除小部投奔俄軍外,其余全部被殲。白彥虎率部屬等逃出新疆邊境。

  白彥虎回民集團在新疆基本以“避戰”為主。此時,白氏與其說是一位武將,不如說是一位政治家,他的主要目標只是如何帶領屬下闖出一條生路。最終,他和部屬們拖家帶口地來到了中亞。

  清軍收復新疆大部以後,俄軍拒絕撤出伊犁,因之左宗棠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于戰陣”。1880年,左宗棠坐鎮新疆哈密,命令3路大軍挺進伊犁,對俄軍形成軍事威懾,為曾紀澤的對俄外交活動壯聲撐腰。最終,曾紀澤推翻已由清使崇厚與俄擬下的約章,俄羅斯同意撤出伊犁。

  1881年初,中俄正式簽定《伊犁條約》。據此,中國收回了對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的主權,但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面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則仍被俄國強行割去。至此,新疆全境基本收復。

  4.左宗棠功在千秋

  左宗棠收復新疆,功在千秋。左公仙逝,徐某挽雲︰“千載證丹忱,前出師表,後出師表;中興論元輔,湘鄉一人,湘陰一人。”,湘鄉(縣)一人指曾國藩,湘陰(縣)一人指左宗棠。

  曾左事功雖存爭議,但以封建王朝的標準來衡量二人,則此聯實不為過。而以左公收復新疆,功猶巨大,堪當後人紀念。

  左公在新疆大興屯墾之風,使清廷戍邊政策發揚光大,並惠及今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發展實質上只是擴大其規模,完善其布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左公柳向後人傳遞的不僅僅是余蔭和春風,更像是表達出中國領土完整的不容侵犯,堅穩如根一樣。

  5.異邦血脈

  在清軍的追擊下,白彥虎率部屬約3300余人,退至中亞楚河一線,即今哈薩克斯坦與吉爾斯坦兩國交界處,定居下來。此前不久,已有甘肅籍起義回民約1200人由新疆烏什進入俄境。此後,又有吐魯番一帶起義回民約1800人經喀什噶爾西北烏恰逃入俄邦。稍後幾年,復有伊犁地區回民約4700人陸續前來俄境。

  中國回民在異邦的土地上艱難地生存了下來,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繁衍生息。他們聚族而居,以蔬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如今人口已達12萬余眾,被當地人稱為“東干人”。

  據稱,如今90%以上的“東干人”仍然使用著陝甘方言,---新疆的許多回民原本就是來自陝甘,盡管他們已經完全看不懂中國文字。“東干人”用俄文字母對陝甘方言進行拼寫,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漢語拼音文字---“東干文”,其中也吸收了一些俄文和突厥語的詞匯。

  有考究者披露,“東干人”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清末西北特有的土話,他們稱政府機構為“衙門”,稱政府官員為“大人”、“頭子”,稱商店為“鋪子”,稱婦女為“婆娘”,男孩叫“娃娃”,女孩叫“丫頭”等。

  如今,120多年過去,時光似乎已經沖淡了仇恨。那原本就不是人民之間的仇恨。是統治者們傷害了人民!據說,現在“東干人”對自己血脈的來源地中國依然充滿了感情,他們稱中國為自己的“舅家”,對中國人熱情友好。筆者由此想,當恩仇泯滅,他們何嘗不可以成為當今中國加強與中亞人民聯系的橋梁?

  一位名叫“黑雅爾”的“東干人”,寫下過這樣一首“東干文”詩歌︰《啊,貴重的客人》,描寫了自己對故國濃烈的感情,讀來不禁令人動容︰

  “今兒個您到來哩,我們高興,

  百年過了遇面呢,就像親生弟兄。

  這還不是節氣嗎?

  貴重弟兄,我們熱心接迎中國客人,

  親熱一同喧皇呢,漢回沒有分別高興高興,

  男女一切都盼世界太平,哪兒太平哪兒就是財東。

  我們中國去奔望弟兄,真樹的根扎在陝西大省……”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天路/青藏高原/ 康定情歌/賈平凹:中國人有許多奴性 /国外共产党/老蔣和老毛
  • 《碧海云天金银滩》海北藏族歌舞晚会(90分钟视听盛宴) 中国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