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逐·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行2 | 2009-07-04 10:05:09 |  | | 踏入西藏这片土地的时候, 我心里起伏着这座山, 我知道,如果,此行错过了它, 那么,我的这次天堂游只抵达了第9层, 那会是笃大的遗憾。
------------------------------------------------------------------------------------------ 江孜古堡 宗山古堡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整个古堡群错落有致的雄踞山顶,海拔为4020米,在 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伟峻峭。让江孜最享盛名的是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1903年冬天, 英国侵略军从亚东进犯江孜,遭到西藏军民的顽强抵抗。英军死伤惨重,被迫逃跑。1904年4月,英军 再次攻打江孜,他们凭着先进的武器,滥杀无辜,西藏军民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顽强抵抗两个多月,终 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落后及火药库意外爆炸,弹尽粮绝,抗英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电影《红河谷 》真实的再现了这段历史。(ZT)
这组是黄昏直至夜晚拍摄的,第二天清早又被叫起床,换了个角度再拍,可恶的光线只有短短两分钟,俺笨手笨脚顾此失彼,居然都拍糊了,不过前面一片电线杆,构图着实局限,不要也罢.只听摄友们喋喋不休地回味风光大师王建军多年前的一张类似的构图有多出色.
1。

2。

3。

4。

在飞机上结识了一位朋友,他说我的行程中珠峰那晚将是极限的考验,参团以后由于行程的临时改变,这种极限的体验便卒不及防地来临了.离开江孜我们直奔珠峰大本营,午饭后开始呕吐,前后三次,胃里灼热 难耐,到达绒布寺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忘了将大箱中的羽绒衣拿出来,只着一件单薄的冲锋衣,守着相机等待日落后的那一束反射光...
如此近距离地凝视珠峰,心中唯有敬畏,看似咫尺,却举步维艰,刺骨的寒风将身体穿透至无知无觉,不知道等了多久,直至回到客栈(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它,一排土房,面目难辨,房中无用水,烛光摇曳),中间待客的大房中亮着昏黄的灯光(太阳能,非常有限),所幸还有温暖的火驴,羊粪蛋蛋一个个卖力地燃烧着,找 出羽绒衣,围炉啜饮一杯热茶,半天,觉得自己尚在人间.店中只提供两种食物裹腹,煮面条和蛋炒饭,要了 蛋炒饭,端近一闻,膻味扑鼻,几欲呕吐,只得搁下,同车老刘亲自去厨房炒了一盘,尝一口没觉得有何不同 ,最后摸出自带的巧克力,胡乱嚼了一条算是安抚不安份的胃.同时服下胃药两粒,高原康两粒,头痛药一颗,不多久,身体便觉得活泛很多.
我们这个团一共二十人,四个司机,一个带团老师,十五名老少团员,分乘四辆车,我被带团老师带在身边, 每天聆听教训,老师不高兴了就甩一句:真是个瓜娃子!团里只有两位女性,另一位是个摄影爱好者的助手 ,整天帮大小摄影师扛相机,充电,背氧气罐却对摄影无丝毫兴趣,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下我基本和她就没有了交集.珠峰这晚被告知将和同车的三位男同胞同睡一间房,半天不知道如何将嘴合上.临睡前一大帮男人商议着半夜要去拍珠峰星星轨迹,一听到要抱一两个小时,我彻底失去了兴趣,笃信身体是革命的本 钱,决定连晨曦一并放弃,埋头大睡,因为实在太累.
是夜,老流氓(老刘,身居要职,生性顽皮,忙,自嘲老流氓)上蹿下跳,大约每隔一小时醒一回外出观星相, 小流氓(小刘,书生经商,拍照最为仔细认真,因为姓刘一并划入流氓一族)坐立难安,喘息如牛,典型的高原反应,心下不忍,拿出药劝其服下,无奈此人是硬骨头六连出身,宁死不从,咬牙发誓挑战极限,其结果就是一夜无眠.其间如厕问题也让人心烦意乱,茅厕外四五条彪形大狗来回巡视,手电一照,目光如炬,着实吓人.
一整夜半梦半醒(其实也就五六个小时),起床后得知星星轨迹没拍成,因为没月亮,困惑,这关月亮嘛事? 再看了老师拍的珠峰晨曦,大感宽慰,事实证明俺的第六感无比正确,乌拉~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 [放逐·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行3 | |  | 它是西藏的边城, 它的海拔只有2600米, 它的鲜花在四季开放, 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再看你一眼,美丽的珠峰。肩上背馕沉沉,脚下路途正遥,再多的不舍,只待从头追忆。。。
告别珠峰,我们驶向吉隆镇。一路上停车拍照,孩子们簇拥上来,嘴里叫着:阿姨,一块钱。或者,阿姨,money。无端惹得人有些心痛。
有人说,吉隆沟是西藏的后花园,那里四季鲜花盛放,阳光明媚,雪山下的小村落与世无争。从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处下到两千多米的吉隆,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得到了如释重负般的解脱,那一刻的吉隆在我眼中无疑就是世外桃源,净土中的乐园,而吉隆原本的意思就是“幸福之乡、欢乐之乡”,我想,再没有什么比这种不谋而合更让人心生欢愉了。
60来公里的一段路程,从雄奇苍茫到沟深谷幽,如同时空的转换,还来不及慢慢构想,另一翻景象便豁然出现在面前,心中不得不赞叹世间万物之神奇。
第二天清晨拍完雪山晨曦,问那是什么山,一个貌似藏胞的妹妹快速吐出三个字:“。。。”顿时全场谔然。。边上的汉族姑娘赶紧口齿清楚地纠正,曰:“若巴姆”。
在吉隆的两天碰到了很多当地人,此地的民风与其他旅游者众多的藏地很不同,无论大人孩子都很腼腆但又热切地希望与我们交流,让人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纯良,最可喜的是未曾见到有孩子乞讨,那些天真的脸庞,还有帮我洗衣服的好心的旅店老板,很多年以后也还会在记忆里吧。
(吉隆未完)
1。
450) this.width=450
}
}
}">
2。
450) this.width=450
}
}
}">
3。
450) this.width=450
}
}
}">
4。
450) this.width=450
}
}
}">
5。
450) this.width=450
}
}
}">
6。
450) this.width=450
}
}
}">
7。
450) this.width=450
}
}
}">
8。
450) this.width=450
}
}
}">
9。
450) this.width=450
}
}
}">
10.
450) this.width=450
}
}
}">
11.
450) this.width=450
}
}
}">
12。
450) this.width=450
}
}
}">
13。
450) this.width=450
}
}
}">
14。
450) this.width=450
}
}
}">
15。
450) this.width=450
}
}
}">
16.
450) this.width=450
}
}
}">
17.
450) this.width=450
}
}
}">
18。
450) this.width=450
}
}
}">
19。
450) this.width=450
}
}
}">
20。
450) this.width=450
}
}
}">
21。
450) this.width=450
}
}
}">
22。
450) this.width=450
}
}
}">
23。
450) this.width=450
}
}
}">
24。
450) this.width=450
}
}
}">
25。
450) this.width=450
}
}
}">
26。
450) this.width=450
}
}
}">
27。
450) this.width=450
}
}
}">
28。
450) this.width=450
}
}
}">
29。
450) this.width=450
}
}
}">
30.
450) this.width=450
}
}
}">
31.
450) this.width=450
}
}
}">
32。
450) this.width=450
}
}
}">
33。
450) this.width=450
}
}
}">
34。
450) this.width=450
}
}
}">
35。
450) this.width=450
}
}
}">
36.
450) this.width=450
}
}
}">
37.
450) this.width=450
}
}
}">
38。
450) this.width=450
}
}
}">
39。
450) this.width=450
}
}
}">
| | 季羨林留學十年 德國女子為他終身未嫁 | | 張弘 孔璞
| 【年譜】
●1911年8月6日,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康莊鎮官莊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
●1917年初,到濟南讀私塾。
●1929年,與彭德華結婚。
●1930年,同時考上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1933年,有了女兒婉如,1935年有了兒子延宗。
●1934年夏,到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
●1935年9月16日,到達了柏林。10月31日,被分派到哥廷根大學。
●1941年,以論文加口試四個“優”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
●1946年5月,回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1952年7月,與北大的陳岱孫、翦伯贊、馮友蘭、王力等28名教授,被評為一級教授。
●1956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78年3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7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1979年1月,重任東語系主任。
●1981年,開始寫作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于1998年完成。
●1998年4月,出版了《牛棚雜憶》,對歷史進行反思。
●2007年出版《病榻雜記》,請辭“國學大師”、“學界(術)泰斗”、“國寶”的稱號。
對于死亡,季羨林早有思考。三年前,他在《九十五歲初度》中略帶戲謔地寫道,自己的高齡本 就是“無意中得來的東西”;面對死亡,他會“一不飲恨,二不吞聲”。“只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昨天清晨,他踐行了他說過的話。
這位接近百歲的老人,畢生致力于研究最冷門的梵語等語言,其中兩門語言早已是消亡的“絕學”。然而,卻憑此贏得無數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晚年,他請辭這些稱號。要還自己一個自由自在身。
少小讀書
寄養在叔父家
1911年8月6日,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康莊鎮官莊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作為季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他成了給季家延續香火、光大門楣的指望。因為如此,當季羨林還不滿6歲,在濟南謀得職務、有穩定收入的叔叔與他父親反復商量,決定把季羨林送到濟南去讀書。1917年初父親帶他到了濟南。
到濟南後叔叔把他送進私塾。在這里,他念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四書》之類的書。一年以後,叔叔把他送入了新式小學———濟南第一師範附小。
因為五四運動,一師附小采用了白話文教材。國文教科書里面有一篇寓言,叫做《阿拉伯的駱駝》,講的是為人做事不應該得寸進尺,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叔叔偶然間看到了這篇課文後勃然大怒,說駱駝怎麼能說話,簡直是胡鬧,然後,季羨林就被轉到了用文言教學的新育小學。不久,這里也用白話文教學了,不但駱駝會說話,連烏龜蛤蟆也都會說話了,叔叔也只有置之不理。在這里,他學到了一點簡單的英語。正是這一點簡單的英語激發了季羨林學習外語的興趣,也使他考入了正誼中學。
1926年,季羨林考入了山東大學附設的高中文科班。受國文教師王?玉的激勵季羨林開始大量閱讀古文。在兩年的四次考試中,他都保持了“甲等第一名”。
1928年,日軍佔領濟南,5月,學校停辦。第二年,叔父提出讓他與長他四歲、只念過小學的彭德華結婚,季羨林無法拒絕。1933年,他們有了女兒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這樁包辦的婚姻,讓季羨林從一開始就感到了痛苦。
風華時代
海闊天空的清華四劍客
1930年,季羨林與省立濟南高中的八十多名同學一起“進京趕考”,他報考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結果兩所都考上了。最終,他選擇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這里,他旁听了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選修了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听過朱自清、俞平伯、鄭振鐸等人的課,並結識了沈從文先生和老舍先生。
在清華園,因為共同的文學愛好,季羨林與從小學就交往的朋友李長之,以及結識的吳組緗、林庚走得很近。被稱為“清華四劍客”。後來,四劍客都成了著名作家、詩人和學者,其余三劍客先季羨林而去。
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季羨林的母親病逝。
1934年夏天,季羨林從清華畢業。他的母校省立濟南高中請他到母校任國文教師。一年之後,清華大學與德國學術交換處簽訂了互派留學生的合同。他聞訊後立即寫信報名。由于在校四學年他的德語都是優,負責此事的馮友蘭直接錄取了他。1935年9月16日,季羨林到達了柏林。他和喬冠華一起到柏林大學外國留學生德語班補習了一段時間的德語。10月31日,他被分派到哥廷根大學,一住10年。
留德十年
收獲“苦澀”的愛情
在絕對自由的哥廷根大學,季羨林選了許多課。他每天上課6小時,還自學了拉丁文。1936年,他選擇了梵文為主修課程,在瓦爾德施米特教授門下學習。原定的留學期限是兩年。但季羨林希望拿到博士學位,因此必須讀三個系,一個主系是梵文,兩個副系分別是英國語言文學和斯拉夫語言學。交換期滿以後,他就不能從德國方面領取每月120馬克的生活費,眼看生活沒有著落。幸運之神再次降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所長請他擔任漢文講師,教德國學生漢語。這樣,他解決了生計問題。之後,他又學了吐火羅文。1941年,季羨林以論文加口試四個“優”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
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羨林與叫邁耶的德國人家同住一條街,季羨林的好友,後來成為著名翻譯家的田德望就租住在邁耶家。因為經常去看田德望,季羨林與邁耶一家人都熟悉了。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季羨林用德文寫稿,在送給教授看之前,必須用打字機打印成稿。但季羨林既沒有打字機,也不會使用。而邁耶家的大女兒伊姆加德小姐有一台打字機,也會打字,而且她很樂意幫助季羨林。由于季羨林的博士論文修改很亂,一段時間里,季羨林幾乎天天到她家去,兩人一起工作。在季羨林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所寫的幾篇長論文,也都是請伊姆加德幫助打的,兩人之間由此墮入愛河。
但是,季羨林畢竟在中國有妻子和兒女。1945年10月,他忍痛離開了德國。在季羨林1991年出版的《留德十年》中,他披露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愛情經歷。2000年,香港某電視台一位女士,為了拍攝季羨林的傳記片,專門到哥廷根找尋伊姆加德小姐。她見到的伊姆加德滿頭銀發,終身未婚,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存放在書桌上。
艱難年代
白天挨批 晚上譯詩
1946年5月,季羨林回到上海。由于陳寅恪力薦,代理校長傅斯年同意他到北大任副教授。當年秋天到北大之後僅一個星期,文學院院長湯用彤就通知他,學校決定任命他為正教授兼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1949年後,南京東方語專、中央大學邊政系都合並到了北大東語系。到1952年院系調整階段,東語系一躍成為北大最大的系,且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所培養東方語言專業人才的最高教學機構。1952年7月,他與北大的陳岱孫、翦伯贊、馮友蘭、王力等共28名教授一起,被重新評為一級教授。1956年,季羨林又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根據季羨林老年的反思,他承認自己“在政治上是個蠢材”。從1951年開始批判電影《武訓傳》,1953年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1954年批判“胡適資產階級唯心主義”,1955年批判“胡風反革命集團”,1955年批判“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季羨林對這一系列的批判“一點也沒想到其中有什麼問題”。
季羨林1967年被抄家、審訊、批斗。他一度想過服安眠藥自殺。1970年,季羨林被分配給東語系辦公室當門房。因為比較清閑,開始翻譯《羅摩衍那》。《羅摩衍那》原文為詩體,季羨林利用晚上譯成白話散文,白天再修改成詩句。長達八萬行的《羅摩衍那》經過五年最終翻譯完成,1994年該書獲得了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晚晴歲月
請辭“國學大師”
1978年3月,季羨林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7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 1979年1月,他又官復原職,任東語系主任。1980年11月,季羨林率領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到聯邦德國參觀訪問,他重返了哥廷根並去探訪伊姆加德小姐但沒有找到。在他人的幫助下,季羨林在90歲的時候終于收到了伊姆加德小姐從哥廷根寄來的賀年片和她80歲的照片。
1981年,季羨林開始寫作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該書于1998年最終完成,全書共73萬字,對糖的傳播而出現的文化交流現象進行了研究。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在同一時間段,他還出版了《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譯釋》,主持完成《大唐西域記校注》並撰寫了近10萬字的前言。此外,他還對東西方文化進行了思考,認為“21世紀東方文化將首領風騷”,他還投身“中國文化書院”建設,上世紀90年代,他主編了大型叢書《東方文化集成》、《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出版了多本散文集和回憶錄。
1998年4月,出版了《牛棚雜憶》,對歷史進行反思。從1987年開始,季羨林撰寫了多篇文章,記敘自己的恩師和知己胡適,還之以本來面目。尤其是《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發表後產生了巨大影響。
從2001年底開始,他住院的時間更多。但是,他一直沒有停止寫作。中華書局編輯柴劍虹到301醫院看望他的時候,他表示自己決不封筆。他在2007年年初出版的《病榻雜記》中,請求辭去“國學大師”、“學界(術)泰斗”、“國寶”的稱號。並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本文參考季羨林《病榻雜記》、《牛棚雜憶》,張光《季羨林先生》、蔡德貴《季羨林傳》、《東方學人季羨林》等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