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期间残暴的日本兵吃人肉的传闻由来已久,可是除了证人的控诉,日本人的忏悔及一些有良心的日本作家书面披露,最直接的图片证据却很罕见。 最早,最权威的证据来源于一个日本人荻原长一的一部书,《骷髅的证词》。里面描述了日本人在菲律宾战斗中诸多吃人肉的可怕情形;日本人甚至吃掉自己的战友。 日本历史学家Yuki Tanaka也研究过相关残忍事实,他认为当时的日军恶行不是随机和小规模的发生,而是“令人震惊的”团体性事件。别人吃,你不吃,可能会遭到排斥。饥饿的他们还有一个逻辑:吃俘虏,要强于吃自己人。 另一位日本老兵Tsuji Masanobu也曾供述日本人曾经吃掉俘虏的美军飞行员,肝脏是由军官享用的。 以下图片是罕见的日本禽兽吃人的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国外知名军事论坛WARBIRDS,美国人摄于1943年,巴布亚新几内亚。 当时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日本人的反抗也很激烈,但是日本军舰不能靠近,他们丧失了给养。
腿部肌肉和内脏被割去的尸体。图片介绍说是一名美军军官的尸体,他被打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Sanananda Point附近。 饭盒里煮熟的人肉
 一名美国军官和一名澳大利亚军官展示一块被割去肌肉的人类前臂骨骼,拒信就是那名死去的美军军官的尸体组织。 照片说明指出,肌肉组织和其他部位“不知去向”。 谨以此贴献给战争中遭受野蛮屠杀的亡灵,并表达对法西斯主义的无比愤慨。 68年前的日軍日記被發現 日本兵成為殺人機器(組圖) 新浪網 68年前的一批記錄淞滬會戰細節的日本兵荻島靜夫日記和圖片,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輾轉後,2004年在中國境內被發現,引起了各界的關注。日記呈現了日本兵的暴虐、凶殘。戰場的硝煙和陣中目擊都被定格在他親手拍攝的208幅照片里,因此被認為極具史料價值。國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後,即刻組成5人專家組趕赴四川,經緊張細致的查閱、驗證後,一致落筆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極短的時間里把這批日記和照片整理成書出版。《財經時報》在第一時間采訪了日記的收藏者,該書責編和眾多專家68年前的鬼子日記
“日記披露的細節讓人觸目驚心。”該書責編腳印說她幾乎是在悲憤的心情下看完這七大本日記和一本攝影集的。
“日記中燒房、殺人、搶劫、強奸的內容比比皆是;尤其有一段內容,日軍為了殺人簡化手續,施放毒氣殺害中國軍人。”日記收藏者樊建川先生說他雖然接觸戰爭文物近20年,但讀到這樣的文字還是第一次。因此在極短的時間里組織翻譯、鑒定,想讓這一事件公諸于眾。
硝煙中的敵人
“《荻島靜夫日記》的披露不僅僅是出版界的事。”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潘社長說。因為責任重大,據說整個出版社各部門對出書的每個細節都很小心,尤其在內容上要盡可能地還原日記,也盡量要求圖片不外泄。可敏感的媒體還是知道了這個消息。
出版社和收藏者每天都要接到無數的電話,大多是要求采訪和觀看這些原始資料。
其實,有關“侵華日記”已出版不少,但卻沒有形成這樣大的一個歷史事件,腳印認為是因為日記的翔實性。“這是首次在中國境內發現如此完整的日本兵日記,他整整記錄了3年,從1937年參加 滬戰爭,到1940年離開中國,他從來就沒有間斷。不論是下雨還是刮風,不論是在炮火紛飛的陣地上,還是在當火葬兵的後方,而且他還把這些場面用鏡頭定格了下來,這就是鐵的證據。”
“當年《東史郎日記》的出版因為日本右翼的阻撓,後因證據不足敗訴,原因是在日本出版,缺乏照片等物證。而這幾本日記就不一樣,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錄,還有佐證文字的照片,並有相應物證。荻島靜夫的部隊編號、他使用的日本出品日記本,為《朝日新聞》提供新聞照片的日本相機等。所以,它將比此前出版的‘日記’更具史料價值”。 滬抗戰紀念館的館長認為。
不久前湖北省檔案館在搜集整理抗戰史料時,發現一本上世紀30年代編譯出版的《一個日本士兵的陣中日記》。據說是當年從一個戰死的日本兵身上搜出的日記,文字只有幾萬字。
此後也有戰爭親歷者留下的文字,而這幾本日記卻是敵軍在戰爭硝煙中的真實記錄,如同一部戰爭記錄片,因此更彌足珍貴。”
荻島靜夫之謎
荻島靜夫是出于什麼目的把這些記錄留了下來,這些日記又是如何被保留在了中國,這一切成了眼前的謎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要保存這麼多的紙片,該是多麼的不易,它又是如何被今天的收藏者發現,一個又一個疑問,成為讀者想要破解的密碼。
按照日記的記錄,1937年8月23日,27歲的荻島靜夫應召入伍。一個星期後,他乘船從日本神戶出發,經4天航行後,抵達上海,加入日軍第110步兵團第110聯隊,成為一名特殊的“火葬兵”。
日記本的原件就鎖在樊建川公司樓下財務部的保險櫃里,日記本手掌大小,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日記共7本,封面皮分褐、黑兩種顏色,有3本分別印有 “從軍手帖”、“陣中日記”、“從軍日記”字樣。樊建川說,“可見,這是日軍部隊給士兵發的統一印制的筆記本”。目前國家已經鑒定這批日記為國家一級文物。樊建川說,當國家文物局的專家知道這一消息後,即刻組成5位專家小組奔赴四川,經過緊張的查閱、驗證,最後一致落筆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樊建川翻開日記本,里面紙張已微微泛黃,用鉛筆寫的小楷密密麻麻,“日記中用了大量的軍事用語和暗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麻煩。”樊建川說他因此還找來了日語專家,經多個專家討論最後定稿,目的是為了保持翻譯的準確。
成為一架殺人機器
“荻島靜夫所屬部隊入侵中國時有5000多人,到1950年他回國時,只剩300多人。荻島靜夫大難不死,居然還升到了步兵軍曹(日本舊陸軍的下士官)。如果他還健在,今年正好是95歲”。樊建川讀日記時還作了大量筆記和批注。
“戰爭已經讓日本人喪失理智。”樊建川說,目前要做的是到日本尋找荻島靜夫,據他透露,現在已有幾家電視台希望跟拍整個過程。而樊建川更想解開這樣的謎,如果日記作者還活著,會對他犯下的罪狀作何感想呢?是懺悔還是沉默?
從日記披露的文字看,荻島靜夫在做 “火葬兵”時,清楚地記錄著僅淞滬會戰一役,他一人就焚化了1000多具尸體,他在此節中寫道︰“我們要改變對中國軍隊的印象,他們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不能打仗。”可見戰爭的慘烈。
從殺戮、暴虐、滅絕,到軍人個體的犧牲,荻島靜夫記日記時幾乎沒有任何表情,他冷漠地記錄下每天的數字。有時新兵僅僅為了試試身手,就把俘虜當成靶子活活殺死。
用收藏還原歷史
這套日記到今天已經有68年歷史,1950年被一名叫王襄的中國人收藏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輾轉,2004年初夏被樊建川先生購得,並藏于樊建川私人博物館。
樊建川說他當時听到這個消息,完全是半信半疑,但直覺又告訴他這里面包含著重大信息。
在文物市場摸爬數年的他,還是第一次這樣激動。日記到手之後即刻組織人翻譯,然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聯系出版。
他的目的只是要用這些證據去印證歷史,告訴讀者一個真相,還歷史一個真實。因此用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抗戰私人博物館,主要收集抗戰有關的文物,該館將于8月15日開館,據說收藏一級文物達43件之多,他現在還在不惜花重金購買一切有歷史價值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