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忽悠」的英譯/忽悠?接着忽悠!/【来自雪山的神秘歌手】卓嘎 ·《十二月》
發佈時間: 7/29/2009 4:44:41 PM 被閲覽數: 10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来自雪山的神秘歌手】卓嘎 ·《十二月》 /无伤大雅
     


 

「忽悠」的英譯

 

最近幾年在閱讀大陸媒體新聞報導時,經常看到一個詞-「忽悠」,其出現頻率有越來越高之勢,我用這個關鍵詞在google新聞隨意搜尋,就得到4500多條標題或內文有這個字眼的新聞。以下,舉幾個標題為例:

(例一)用人单位钻空子 “注水工资”忽悠求职者 (作及物動詞後接賓語)
(例二)“义诊医生”上门瞧病 老年人当心遭忽悠 (可用在被動句)
(例三)莫让“国际责任”给忽悠掉了 (可用在搭配「給」的被動句)
(例四)食品营养标注不得“忽悠” (用在賓語提前的話題句)
(例五)绝版珍藏品 专家支招谨防大忽悠 (當名詞用)

從上面五個實例可以看出,「忽悠」的詞性以及物動詞為主,可出現在被動句,偶爾也當名詞用。我查了「百度知道」之後,得知「忽悠」有兩層意思,其一是「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或心態」,其二是「利用語言,巧設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當,使希望落空」,這是來自北方,尤其是東北的俗語,這第二層意思接著還衍生出「胡說、欺騙」,以至於「吹牛、鼓動」等語義。

  • 如對某人表示懷疑,就可以說你別聽他忽悠你了。」(表示胡說)
  • 如形容某人在公眾面前誇誇其談,譁眾取寵,而且有不真實的成分,就可以說「這個人可真能忽悠。」(表示吹牛)
  • 如我們要做某件事情,考慮到很多人有顧慮可能不願意做,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去忽悠忽悠他。」(表示鼓動)

「忽悠」的詞義如此豐富,若要翻譯成英文,怎麼翻呢?

  • 在線新華字典:“忽悠”〖flicker〗[方言]∶晃悠 (例句)不怕秋千忽悠你就玩吧
  • Dict.cn:“忽悠”(例句)渔船上的灯火忽悠忽悠的。Lights flickered on the fishing boats.

以上兩者都只能說明「忽悠」的第一項意義,對第二項意義的翻譯則付之闕如。以下且看iciba的翻譯:

  • iciba:“忽悠” V. play tricks on sb.因为笑星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卖拐》而一炮走红的词
    V. sweet-talk
    V. coax
    V. wheedle

iciba的翻譯顯示它的資料更新得比上面兩者快,而且出乎我意料之外地,還附上說明,指出這個詞為何一炮而紅,這不但解決了我的疑惑,更突顯了媒體對詞語使用頻率所造成的影響是如此之大。

最後,咱們來看看這段由笑星趙本山、范偉、高秀敏在2001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的小品《賣拐》。

最佳答案
“忽悠”的含义!
 
自打赵本山的小品

《卖拐》红遍大江南北后,“忽悠”就成口头语很快流行开了。“忽悠”的本质是“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但是与“诈骗”一词比较起来,它好像更温和一些,具有一些调侃玩笑的含义。人们对诈骗犯的态度是痛恨,但对忽悠者的态度往往是一笑了之。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忽悠”是怎么造句的:   1 通过虚假广告组织“1元团”的旅行社再不能忽悠市民了。今天,记者从有关会议上获悉,针对历年黄金周期间反映出来的8项问题,本市旅游、公安、工商等部门将重点进行整治。   2 看过十面埋伏的朋友 请进来再帮我忽悠忽悠!   3 唐某这个孩子特别能吹,是个‘大忽悠’!   4 但你如果也想忽悠中国消费者一把,你就会明白”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的真谛,人们期望  破灭,你必将万劫不复! ... 别最终忽悠了它自己!   5 说来说去,谁都能“忽悠”股市,就是投资者不能,为什么?你是干什么的?奶妈呀!不吃你吃谁!还是自己“忽悠”自己吧,闭上眼睛想想。    上面的“忽悠”显然都是些动词,表示一种行为。    实际上,在“忽悠”没有出现上述含义之前,它还有别的意思。请您看看下面的句子:  1 一只蝴蝶飞过来,穿花窜柳,且飞且舞,忽悠的一颤,围着林仙儿的头底旋了小半圈,缓缓滑落在她脚边,极其轻柔,优美地落下。  2 就见那船忽悠忽悠直奔东山边而来,把大众吓了一跳。怎么这船自己走起来了呢?大人问:“什么缘故?  3 往周围一撒目,妈呀,吓得他梦里憋足的一泡尿也不知哪去啦,只见转圈白茫茫黄浆浆地连成一片,左邻右舍有几间房顶子浮在水面上,跟断木烂柴搅在一块儿,三忽悠,两忽悠,老张家的那个房顶子就悠地倒了,如同划拉一堆烂包米秸子,连点动静也听不着。  4 萤火虫在夜色中忽悠忽悠地漂荡,即将成熟的稻谷渗出阵阵清新甘甜的香味。远近的家家木楼里,随着灯光流出的还有欢声笑语。  5 记者到访时正值午休时间,校园寂寂,龟岗上空无一人,偶尔的几声鸟鸣,忽悠间仿佛要把人带回当年西禅寺晨钟暮鼓的遥远年代。  6 火球消失后,忽悠忽悠的落下一杆弯曲的长枪和一柄半绿半白的长剑。  7 钧生刚想问个仔细,那长者十三陵忽悠一下不见了。 一觉醒来,钧生觉得很奇怪,就把昨夜梦里的事告诉给父母。父亲说:“舜王醒上古有贤德的帝王,万民称颂,所言不会虚假,他给你托梦,定有重任。你就按他说的去办吧。”   上面7个句子中的“忽悠”都没有任何“设圈套、欺骗”等我们现在第一反应出来的“忽悠”含义,而只是表示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或心态。  实际上,在赵本山小品出现之前,我们听到“忽悠”一词后出现的第一反应---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或心态, 可是现在“忽悠”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搅和、闹腾、设圈套引诱上钩”。   由此可见诸如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对于现代汉语的极大影响力---几乎  在一夜之间一个词语(比如忽悠)就可能传遍大江南北---媒体赋予了词汇过去没有(或者仅在部分地区流行)的含义。 参考资料:http://club.qingdaonews.com

 
 
  • “忽悠”?接着“忽悠”!
  • 发布时间:2009-7-9 
     自从本山大叔把东北口儿的小品带春晚,有个词儿大江南北的一痛忽悠,这词儿便是“忽悠”。
    要想干成一事儿,正道走不成便得“忽悠”,给你“忽悠”要九霄云外,或如坠五里烟云之后,自行车换了木拐,还外加了一块手表,而且还得跟咱说“缘分哪”、“谢谢啊”。靠了忽悠,西拼八凑的便有了“老虎照”,“周老虎”便晓谕全球,还忽悠了众多的“挺虎派”。就拿时下播完的《鹿鼎记》来说,韦小宝把自己忽悠成了“鹿鼎公”,又忽悠成了“白龙使”,还忽悠成了七位美女的丈夫。而外国的《一仆二主》中的特鲁法儿金诺也得忽悠,否则在两位主人前必得穿帮。
  
关于忽悠,现而今忽悠者甚多,被忽悠者甚多,观忽悠者甚多、策划忽悠者也甚多。然而,忽悠者有时也是被忽悠者、被忽悠者有时也是忽悠的策划者,被忽悠者和忽悠者及忽悠的策划者也是观忽悠者。被忽悠多了、看忽悠多了,就成了忽悠者和策划忽悠者。这世界就是这样,应了一句拉话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就像人的了感冒,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传染上,而又去传染了别人。
                              

                 (本照片摘自网络于本文内容无关)

    现在忽悠的事儿挺多,引伸而去,也叫诈骗、策划、包装等等,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圈子而已。就如同本山大叔的小品,让好好的一个人,把自行车和手表换了一付残疾人的拐。
    现在细想想,大概忽悠可以被列入“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踢寡妇门、挖绝户坟、打瞎子、骂哑巴”行列。无论是忽悠人,还是被忽悠者,都是受害者,被人害、被己害,最终是被忽悠害,到了最后忽悠者,连自己都不会相信了。
    被忽悠就如同公园儿童游乐场的“荡秋千”和“转椅”一样,忽忽悠悠、晃来晃去、转来转去,让你晕晕乎乎、如坠五里云雾般的到落地,赶紧找个地面或怀抱投入进去,而甚觉温暖和安全。等你醒过梦儿来,才知道这是被“秋千”和“转椅”忽悠的结果。便发誓再也不去坐了。但离开“秋千”和“转椅”,见了过山车也还是要去感受一下“新鲜”,美其名曰是“刺激”。但到最后,便又下了决心,不再被这劳什子的东西摆弄。
    忽悠者的巧言和歪脑筋就是深入分析了人的心态之后的“成功”策划。有资料曾揭露一、二:
    1、确认忽悠对象有被忽悠的潜力。否则,忽悠不成反被忽悠,岂不悔了一世名声;
    2、确认忽悠对象是否是一忽悠腿就瘸,二忽悠俩口子就分别,岂不是惹火上身;
    3、凡事有个度,忽悠也要适可而止,凡被忽悠一次的同志不宜再忽悠第二次;
    4、掌握分寸,儿童、未婚女、年长者、沾火就着者、应急犯病者、智商高的禁忽悠;
    5、要掌握技巧,忽悠动情时要眉飞色舞,关键处情真义切,直到对方信以为真止;
    6、忽悠时间选在节假日、饭后、班后、班前等空闲时间,以利于被忽悠同志反复回味,揣摩,直至达到五迷三道,听啥是啥的最高境界;
    7、平时坚持瞪眼说瞎话的常规训练,直到任何情况都不笑场露怯为准;
    8、忽悠话题宜轻松,含而不露,以高智商人士三天后渐觉被忽悠为最低忽悠标准;
    9、慎用“谢谢啊”、“我就纳了闷儿了”“没病走两步”等顶级忽悠语言;
    10、忽悠者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忽悠作风,逢人且做三分忽悠,切勿不该忽悠盲目。
    以上十项从反面给大家提个醒,可以观察谁在忽悠,也可以验证您是不是正在被忽悠。
    忽悠者沾沾自喜之余随时堕入自己掘出的黑洞,最终作茧自缚,名誉丢掉事小,落下个无人敢沾、无人肯理的地步岂不孤独寂寞。如把“
忽悠”二字与“诈骗”比较,它好像更温和一些,具有一些调侃玩笑的含义。就更不能和策划、包装相比了。
    现在似乎什么都可以忽悠,房地产得忽悠、股票得忽悠、娱乐得忽悠、绯闻得忽悠、好男好女的PK有忽悠,就是博客也有人靠它忽悠,一会说你中了数万、一会说你中了笔记本。就是四大名著也常被忽悠着改来改去的浪费胶片。有一天,忽悠这个词在大地上消失了,那不是没人忽悠了,就是所有的人被忽悠了。
    有些人物欲横流,利欲熏心。一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大加忽悠,来蒙骗广大民众。任何人随时都可能成为被忽悠的对象。这些忽悠者惯用伎俩就是“伪装(或包装、或策划)”,伪装的让你看不出来他是在忽悠你,甚至你一辈子都蒙在鼓里。
    有人说什么都可以忽悠,就是别忽悠孩子。这话对。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小提琴家陈蓉晖《伊甸园》/西藏远古冰川/萨尔茨堡风光/以海灘為畫布...
  • 憶馬王堆發掘/張大千三跪紅顏知己/那天晚上有美丽的月光/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