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在閱讀大陸媒體新聞報導時,經常看到一個詞-「忽悠」,其出現頻率有越來越高之勢,我用這個關鍵詞在google新聞隨意搜尋,就得到4500多條標題或內文有這個字眼的新聞。以下,舉幾個標題為例:
(例一)用人单位钻空子 “注水工资”忽悠求职者 (作及物動詞後接賓語)
(例二)“义诊医生”上门瞧病 老年人当心遭忽悠 (可用在被動句)
(例三)莫让“国际责任”给忽悠掉了 (可用在搭配「給」的被動句)
(例四)食品营养标注不得“忽悠” (用在賓語提前的話題句)
(例五)绝版珍藏品 专家支招谨防大忽悠 (當名詞用)
從上面五個實例可以看出,「忽悠」的詞性以及物動詞為主,可出現在被動句,偶爾也當名詞用。我查了「百度知道」之後,得知「忽悠」有兩層意思,其一是「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或心態」,其二是「利用語言,巧設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當,使希望落空」,這是來自北方,尤其是東北的俗語,這第二層意思接著還衍生出「胡說、欺騙」,以至於「吹牛、鼓動」等語義。
- 如對某人表示懷疑,就可以說「你別聽他忽悠你了。」(表示胡說)
- 如形容某人在公眾面前誇誇其談,譁眾取寵,而且有不真實的成分,就可以說「這個人可真能忽悠。」(表示吹牛)
- 如我們要做某件事情,考慮到很多人有顧慮可能不願意做,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去忽悠忽悠他。」(表示鼓動)
「忽悠」的詞義如此豐富,若要翻譯成英文,怎麼翻呢?
- 在線新華字典:“忽悠”〖flicker〗[方言]∶晃悠 (例句)不怕秋千忽悠你就玩吧
- Dict.cn:“忽悠”(例句)渔船上的灯火忽悠忽悠的。Lights flickered on the fishing boats.
以上兩者都只能說明「忽悠」的第一項意義,對第二項意義的翻譯則付之闕如。以下且看iciba的翻譯:
- iciba:“忽悠” V. play tricks on sb.因为笑星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卖拐》而一炮走红的词
V. sweet-talk
V. coax
V. wheedle
iciba的翻譯顯示它的資料更新得比上面兩者快,而且出乎我意料之外地,還附上說明,指出這個詞為何一炮而紅,這不但解決了我的疑惑,更突顯了媒體對詞語使用頻率所造成的影響是如此之大。
最後,咱們來看看這段由笑星趙本山、范偉、高秀敏在2001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的小品《賣拐》。
“忽悠”的含义!
自打赵本山的小品
《卖拐》红遍大江南北后,“忽悠”就成口头语很快流行开了。“忽悠”的本质是“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但是与“诈骗”一词比较起来,它好像更温和一些,具有一些调侃玩笑的含义。人们对诈骗犯的态度是痛恨,但对忽悠者的态度往往是一笑了之。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忽悠”是怎么造句的: 1 通过虚假广告组织“1元团”的旅行社再不能忽悠市民了。今天,记者从有关会议上获悉,针对历年黄金周期间反映出来的8项问题,本市旅游、公安、工商等部门将重点进行整治。 2 看过十面埋伏的朋友 请进来再帮我忽悠忽悠! 3 唐某这个孩子特别能吹,是个‘大忽悠’! 4 但你如果也想忽悠中国消费者一把,你就会明白”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的真谛,人们期望 破灭,你必将万劫不复! ... 别最终忽悠了它自己! 5 说来说去,谁都能“忽悠”股市,就是投资者不能,为什么?你是干什么的?奶妈呀!不吃你吃谁!还是自己“忽悠”自己吧,闭上眼睛想想。 上面的“忽悠”显然都是些动词,表示一种行为。 实际上,在“忽悠”没有出现上述含义之前,它还有别的意思。请您看看下面的句子: 1 一只蝴蝶飞过来,穿花窜柳,且飞且舞,忽悠的一颤,围着林仙儿的头底旋了小半圈,缓缓滑落在她脚边,极其轻柔,优美地落下。 2 就见那船忽悠忽悠直奔东山边而来,把大众吓了一跳。怎么这船自己走起来了呢?大人问:“什么缘故? 3 往周围一撒目,妈呀,吓得他梦里憋足的一泡尿也不知哪去啦,只见转圈白茫茫黄浆浆地连成一片,左邻右舍有几间房顶子浮在水面上,跟断木烂柴搅在一块儿,三忽悠,两忽悠,老张家的那个房顶子就悠地倒了,如同划拉一堆烂包米秸子,连点动静也听不着。 4 萤火虫在夜色中忽悠忽悠地漂荡,即将成熟的稻谷渗出阵阵清新甘甜的香味。远近的家家木楼里,随着灯光流出的还有欢声笑语。 5 记者到访时正值午休时间,校园寂寂,龟岗上空无一人,偶尔的几声鸟鸣,忽悠间仿佛要把人带回当年西禅寺晨钟暮鼓的遥远年代。 6 火球消失后,忽悠忽悠的落下一杆弯曲的长枪和一柄半绿半白的长剑。 7 钧生刚想问个仔细,那长者十三陵忽悠一下不见了。 一觉醒来,钧生觉得很奇怪,就把昨夜梦里的事告诉给父母。父亲说:“舜王醒上古有贤德的帝王,万民称颂,所言不会虚假,他给你托梦,定有重任。你就按他说的去办吧。” 上面7个句子中的“忽悠”都没有任何“设圈套、欺骗”等我们现在第一反应出来的“忽悠”含义,而只是表示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或心态。 实际上,在赵本山小品出现之前,我们听到“忽悠”一词后出现的第一反应---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或心态, 可是现在“忽悠”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搅和、闹腾、设圈套引诱上钩”。 由此可见诸如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对于现代汉语的极大影响力---几乎 在一夜之间一个词语(比如忽悠)就可能传遍大江南北---媒体赋予了词汇过去没有(或者仅在部分地区流行)的含义。 参考资料:http://club.qingda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