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东湾的去处: The Albany Bulb/上人下人文化
發佈時間: 8/9/2009 1:13:53 AM 被閲覽數: 8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东湾的去处: The Albany Bulb

 

 

 

1963年到1987年, 这儿是东湾小镇Albany特设的建筑垃圾的倾倒地。

二十多年过去了,
 当我在一个冷冷的夏天的中午来到海边的这个角落时:野花野草早已悄然的遮盖了它的丑陋。由一群城市的边缘人就地取材创造的各式艺术作品更是给这儿平添了些趣味.
 

站在西南角由Mad Mark在无数个黑夜里用废弃的水泥和钢筋建筑的心型城堡上, 远望金门大桥, 忽然感觉自己象一尾搁浅的鱼。

zt:The Albany Bulb (also simply known as The Bulb) is a landfill owned by the City of Albany, in California. It sits on a small strip of wetland, and extends into the south east San Francisco Bay.

The Bulb originally consisted of construction debris such as concrete and rebar, but has since become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Albany Watefront's wetland habitat. The City of Albany is currently in negotiations with the East Bay Regional Park District to turn The Bulb into a regional park.

ArtThe Bulb is home a vast array of urban art including mural, stencil, graffiti, sculpture, and installation art. Sniff, a group of artists composed of Scott Hewitt, Scott Meadows and David Ryan has notably worked on the Bulb, painting large driftwood murals, as well as erecting sculptures on the north west corner of The Bulb, colloquially referred to as "Sniff." Another Bulb landmark, referred to as "The Castle," is a large concrete, rebar and plaster shelter which sits on the south west corner of the Bulb, directly opposite the Golden Gate Bridge.




























2009-08-07

 

 

老外的“腐敗”為什麼常常讓我們羞愧?

 

送交者: 破霧雲開  2009年08月08日 [天下論壇] 萬維

 

2005年曾有位名叫斯羅格的加拿大女移民部長,因涉嫌貪吃印籍難民一塊比薩(“比薩”這東西相當于我們街頭“鍋魁”),被反對黨一陣猛批為受賄,憤而辭職。一年前曾傳出美國時任紐約州長的斯皮策“自費”召妓丑聞。由于斯皮策曾是世紀交替時著名的華爾街反腐運動的旗手,美國人一直把他視為道德的“聖徒”,哪想到他私生活中居然還有這麼一塊陰暗面,憤怒的美國輿論很快把斯皮策掃地出門。失去道德公信力的斯皮策此生很難在政壇上東山再起,更莫說“異地為官”了。

  最近從英國傳出更離奇的一樁腐敗案。英國女內政大臣雅杰‧史密斯按照現行的議員和內閣官員生活津貼制度,在去年6月報銷4月份家庭開支補貼時,把網絡使用費和影視收視費一並打在一張單子上,共計76英鎊。過數個月之後,這位女大臣主動向有關部門“投案”,稱在76英鎊這張單子上,有兩部標級為“18”的影視費的報銷是“錯誤”的。她承諾,她將按程序退還多領了的津貼。爾後,她向社會發出道歉信,對其不當行為表示懺悔。她稱,她那“色鬼”丈夫趁她不在家之時,偷看了兩部標級18的按次收費影片,一次五英鎊,計十英鎊。這里說的標級為18的影片,就是指18歲不宜的成人片,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黃片”了。

  事情一傳開,就成了轟動一時的女大臣公款看“黃片”腐敗案,輿論和反對黨大加撻伐。從法理上看,即使史密斯聲稱、史密斯丈夫本人承認,看“黃片”是丈夫蒂姆尼一人所為,史密斯本人並不知情,但經濟報銷人是史密斯,她列了這筆開支,就是她已經“消費”這種服務的最牢實的證明。所以,大臣公款看黃片一說,是成立的。如不是馬上要召開倫敦G20會議,內政部安保工作千頭萬緒,保住了其職位的話,否則,史密斯不是被布朗首相令其辭職走人,也有可能自已卷起鋪蓋主動走人了。

  真是奇了怪了,一塊價值不過幾美元的街頭比薩餅也能把相當于我們省部級的移民部長拉下馬。自掏腰包“偷腥”一下,而且還獲得了妻子的諒解,這樣的“小事”內部警告一下就可以了,還硬是把堂堂州長“削官為民”,連省部級待遇也沒有留下,並把一生的政治前程給毀了。腐敗標的僅十英鎊的英國史密斯則更是“冤得很”,本身報銷家庭影視費是允許的,也沒有規定所看的影片只能是哪種類型的影片,要報什麼類型片子,完全是憑其道德的“自由心證”來決定的,可她本人偏偏一點自我辯解都不肯做一下,“一心求死”,要不是布朗挽留,她也許早就辭職謝罪了。

  以上這些所謂的腐敗“標的”都不大,都不夠納入檢察官提起刑事指控的級別,但還是在當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腐敗行為人的後果也相當嚴重。個中原因就是競爭政治制度的“零容忍”和公眾自由輿論的“零容忍”。也就是靠這些根本“內力”,才把“丑事”變成“丑聞風暴”。一句話,不論是丑聞當事人,還是局外人,他們的“臉皮”都薄得很,屬“易碎品”。東方的“人無完人,豈能無過”,“過則改之,善莫大焉”的“和稀泥”主義好像對他們這幫外國人不頂用。

  現在來講講中國的王武龍案。王武龍落馬前官拜江甦省常委、省人大副主任,是副省部級。但他的丑事主要發生在他執掌江南重鎮南京的市長和市委書記期間,歷時長達十年之久。

  而為什麼要從眾多省部級腐敗官員中單挑“王大人”與那些“老外”進行比較,原因在于,王是中國官員腐敗中“有腐必有色”的罕見例外,他不僅沒有包養情婦,也沒有留連于風雲場所的記錄。由于他在道德支點上似乎還能看成一個“人”,所以他才具備了與那些“臉皮薄”的老外放在一起比較的資格。

  已經投入大牢的王武龍至今也不承認收受過巨額賄賂,而他所承認的“小額”賄款,按其敘述,乃是其“靈魂掙扎、精神痛苦乃至于心理煎熬”下的不得已之選擇。其下的隱命題則是,假如沒有兒子生病女婿無才一事,他是萬萬不可能淪落到向開發商伸手要錢之地步。這貌似符合于忠孝節義之脫辭,顯然是一派偽道德的混賬邏輯。《老子》說過︰“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不尊道,何以德?是偽矣。

  由于道德錯置,使他判斷公權力時犯下致命錯誤,把人民賦予的公權力視為可以利益交換的私器,否定了公權力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原始屬性。由于權力行使的制度環境附和了他的“權力哲學”,也沒有一種“善”的力量有效抑制其貪念,他只要一找到為自己開脫的“合理”藉口,就會毫不猶豫出售公權力為自己牟利,並沒有一絲道德上的愧疚。從這一點也看,他既是個體性的道德失敗者,也是社會性道德失敗的推動者。拿他與加拿大的斯羅格、美國的斯皮策和英國的史密斯一比,人格之渺小,真是對比都沒意義了。

  魯迅曾說過,所謂的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假如我們接受王武龍所創立了“為兒子治病才受賄”的偽道德學說,實際上這樣披上偽道德面紗的腐敗比赤裸裸腐敗的還要具有危害性,因為這種改裝了的腐敗顯然在盡力混淆人們曾經確信的價值觀,通過其隱蔽的手法顛倒是非,偽道德泛行的結果,無異于一場社會悲劇。這也是為什麼老外的腐敗不僅沒有引起我們的鄙視,反而把我們推入羞愧難當的處境的原因。(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嚴選世界風景/美丽之中国美景大全/ 钢琴曲夜莺的歌声
  • 郎咸平:中国真正的危机是无知/大劇場: 曼托瓦尼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