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中国音乐史/岳飛書法 /男人似茶 女人如水/半文盲副總理陳永貴中国影视
發佈時間: 8/23/2009 12:59:56 AM 被閲覽數: 10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中国音乐史】无锡鸿山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墓的陶瓷乐器/中国影视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的发现,及其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若一石激起千层浪,既震动了历史、文物考古界,又在无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


这是无锡有史以来最为重大的历史发现之一,其出土的数千件文物,其墓葬的方法、结构、规制和分布形态等礼仪文化内容,犹如2400多年前封存的文化信息宝库,刹那间被点击打开,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断面。


虽然没有文字出土,但其复杂的物体视像信息构成,足以撞击我们的认识,需要我们去解读。这是一场来日方长的古今对话和文化心灵的沟通。如何让逝去久远的墓主,通过时间隧道,在冥冥之中首肯我们的阐释,需要付出许多努力。


---->据发掘简报介绍,考古队首先进行地面调查,基本掌握了从苏州真山到无锡鸿山一带的土墩墓分布规律,发现这些土墩墓大致以望虞河为界,东南一片多为春秋墓,西北一片以战国墓为主。众所周知,背山面水的堪舆特征,是传统的墓葬首选地。例如,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在洛河、伊河两岸遍布古墓葬,有著名的邙(山)洛(河)古墓群,且大多是贵族之墓。又如渭河西北岸,有9座西汉帝陵一字儿排开。由此推测,望虞河原本是一条风水古河,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群相看中的风水宝地,这里可能不仅仅只有越国墓,还可能有吴国墓、楚国墓。吴国(公元前585473)、越国(略前334)、楚国(略前222)先后统治太湖流域,共计360余年,分别占有112、139、112年,都是百余年的光景。这种百余年的历史,大概不会在文化和文明上产生突变,估计是吴、越、楚3种文化的传承和交融。这种传承和交融,也会体现在墓葬地的选择上。


---->鸿山贵族墓的大致年代,考古队专家认定为战国早期越国最强盛的勾践时期。《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有这样一段注文:越国世系,今人虽有考订,但异说颇多,亦从略。连越国诸王都难以理清,可知越国史文献的匮乏。于是,越国出土文物愈发显得珍贵而极具历史价值,可补历史文献之缺。但到目前为止,越国墓葬仅有少量发现于浙江绍兴、安吉、海盐、长兴等地,其中以绍兴印山越王墓最为著名。但此越王为何人,尚难定论。鸿山贵族墓葬的特征,与浙江诸越墓相同,这是判断的依据。考古属实证科学,以实物比较印证判断,如器物有标准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发现在先的作为标准器,为后发现器物的参照坐标。所以,发掘简报写道:尤其明显的是均随葬陶、瓷礼器和乐器,而以蛇为器物纹样也是越人图腾崇拜的体现。可见鸿山贵族墓地具有明显的越国特征;而且绝大多数玉器的造型和纹饰都呈现战国早期的特征,因此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年代可定为战国早期,即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但这里似乎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是蛇图腾问题。吴、越以太湖为界,其先民都属荆蛮,同饮一湖水,气候、地理、物产、语言、工具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所谓同土同俗。图腾源于原始部落,是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一种信仰崇拜物标志。吴、越两地都断发文身,就是明证。泰伯奔吴,入乡随俗,于是断发文身,被蛮人推为君长。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越都会稽(浙江绍兴),断发文身,文化比吴更落后。断发文身,是水乡泽国的先民们不约而同的文化选择。断发,有利于入水捕鱼,避免长发遮脸而看不清,免除与水草相缠的危险。文身,用来压邪避险,其纹样极有可能就是蛇纹。水乡泽国最怕被蛇咬着,所以,从思辨的角度分析,蛇图腾很难说是越人的专属图腾,不能说吴人就不用蛇纹饰。


---->历史考证,说有易,说无难。不能因为吴人的蛇纹器物尚无出土,就先入为主地把出土的蛇纹器物统统归属为越人器物。当然,思辨不能代替实证,只有当吴墓出土蛇纹器时,上述大胆假设才会得到小心求证。不过,要获得这样的小心求证,可遇而不可求,特别需要带有文字内容的吴墓发现,才能水落石出,否则又会被归属为越国。


二是陶瓷礼乐器问题。代表社会等级地位身份的礼乐器,实际使用的都为青铜器,陶瓷礼乐器是为墓葬而特制的冥器。浙江出土的越墓礼乐器也为陶瓷制品,这似乎是一种相当奇特的越文化现象。中原诸国和楚国墓葬出土的礼乐器,均是青铜器。造成越墓礼乐器不见青铜物的原因,大致可能有下列几种:(1)吴灭越后,越国王室贵族的青铜礼器悉数被抄没,成了吴国的战利品;(2)越人为灭吴复国,将所有的青铜器都用来秘密制造兵器;(3)楚国灭越后,再次抄没越人的青铜器,吴王、越王青铜剑在楚墓出土便是明证;(4)越国珍惜青铜资源,严禁青铜器入土墓葬。这4种原因,到底哪一种是主因,有待今后考古发现,结合文献研究,加以认定。所以,说鸿山越国贵族墓属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不是不可推敲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吴、越两国原先均是楚的属国。


---->吴国崛起败楚,先后得力于亡命到晋国的楚大夫巫臣、楚亡臣伍子胥、齐人军事家孙武。越国崛起灭吴,得力于楚国著名才士文种和范蠡。所以,吴、越、楚三国在太湖流域有难解难分的文化因缘,是无锡最为重要的文化源头。其时还不断有中原文化的输入,如吴国王公子季札,在公元前544年历聘鲁、齐、郑、卫、晋等国,季札的儿子在路上死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去看他行葬礼,说:季札真是懂礼的人呵!


---->无锡的先秦文化正处在人类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段,先后有吴、越、楚称霸,这是无锡文化历史的大幸。我们大可不必因一向号称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冷不丁冒出个惊人的越国贵族墓葬群,而感到有些醋意。相反,这是提供给我们自我认识的一次契机,我们的文化视野,包括对文化特色渊源的认识,是否太狭隘了?这便是鸿山越国贵族墓发现给我们的一种文化启示。同时,我也希望在鸿山附近,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现吴国墓、楚国墓,特别是楚墓往往会有文字出土。

---->
---->
 
     
TheGreenChildren
DOWNLOAD THIS FREE MUSIC VIDEO (made in Bangladesh) at http://www.thegreenchildren.org

50% of our iTunes proceeds will go to a new lending project for the poor of India.

Hear Me Now -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The Green Children, Milla Sunde & Marlow Bevan.

Filmed entirely in the rural villages of Bangladesh, this video features the real women borrowers of 'Grameen Bank', known as 'the bank for the poor'. See how small loans have changed their lives for the better.

Filmed by Mark Delong, http://www.delongphoto.com/

The video also features 2006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Prof. Muhammad Yunus, whom we are very proud to be working with.

Please help us raise awareness by sharing this video. Add our new facebook app to share it with all your friends instantly! http://apps.facebook.com/hearmenow

Hear Me Now Lyrics...

A scarf uncovers a smiling face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a changing place
She knows no greater wonder than what she's seen
She bears a heart of secrets from where she's been, she says

Hear me now
Hear me now
Hear me out, she cries
See me now
See me now
See in me and I'll rise

She's worked hard and achieved
A new life's been received
So much pride in her eyes
She's thrown out her disguise
She's got a chance to make it on her own
Just one man gave hope to his home, he says

Hear me now
Hear me now
Hear me out, he cries
See her now
See her now
See in her and she'll rise

She speaks unfamiliar words
But so easily understood
It's like a tone in her voice
Reveals the power of choice
She's so wonderful
The way she holds herself
She finally broke the spell
You can tell

Hear me now
Hear me now
Hear me out, she cries
See me now
See me now
See in me and I'll rise

Hear me now
Hear me now
Hear me out, he cries
See her now
See her now
See in her and she'll rise

A scarf uncovers a smiling face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a changing place
类别:  非赢利和行动主义
---->
---->
---->
---->
---->

yimei1926/wenxuecity
 
 
岳飛書法

 

 

 

男人似茶 女人如水
送交者: 英子   2009年08月18日 


十歲的男人是檸檬茶,人性初顯露,淡淡的青澀醇味,回味甘甜。
    
二十歲的男人是雨前茶,初識情懷,至真至純,滋味鮮涼而氣色清香。
  
三十歲的男人是碧螺春茶,閱歷人生是一種去粗取精的過程,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獨特的美的風格。
  
四十歲的男人是西湖龍井茶,簡單中體現了完美,成熟中體現了高貴,而又讓這高貴是如此可以親近于人。
  
五十歲的男人是烏龍茶,經歷了歲月的磨練,開始磨練歲月。事過千萬,不需過分顯露,真情自然涌出。
  
六十歲的男人是祁門紅茶,經自然調和,收日月精華,滋味濃厚。
  
七十歲的男人是銀針白毫,已不必看見全人,只見其點滴,便可勾勒出全部風華,人性已飄蕩其身形之外。
  
過了七十歲的男人集眾茶的甘香于一體,經歷了所有性情中事而觀止。
  
男人是一種茶,是一種混雜著多種濃情和淡意的飲料。他不僅是為女人所準備,更是為了男人自己。

男人似茶,女人如水。茶葉和水天生就是般配的。一杯茶的好壞不僅取決于茶葉本身,更依賴于水的沖泡。
    
茶之十分于水;八分茶于十分水,其味十分;十分茶于八分水,其味八分。只有搭配的好才會芳香撲鼻,入口生津。
   
如茶的男人把一次次的記憶沉演在心里,他珍惜著自己的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讀著茶。而那碧盈的茶水——就早已是勾畫在他心中的一幅畫。 如水女人的意義屬于懂她的人,珍惜她的人,愛護她的人——那便是如茶的男人了。


文革十年︰半文盲國家副總理陳永貴

佚名


世界上唯一的半文盲國家副總理陳永貴,出生在人口不多的山西省昔陽縣,歷史上雖窮,卻是一個重讀書的地方。從唐朝貞觀四年到清朝進士。到了現代,出了一個更大的官,宰相級的大官,是個半文盲,這就是昔陽大寨大隊(現在的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有人說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文盲宰相”。 

    
 陳永貴是在1975年1月中旬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的,1980年9月的五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他被解除了副總理職務。一共當了5年零8個月副總理。

    說陳永貴是半文盲,是指他識字很少。1964年3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在河北邯鄲向毛澤東匯報大寨情況時,毛澤東問︰“陳永貴識不識字呀?”陶魯笳說︰“不識字,這些年掃盲,還能看報紙,是個‘大老粗’。“陳永貴從小窮,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1974年5月,筆者寫了一篇稿子,請陳永貴審查。他當然無法讀下去,筆者念給他听,他听了表示同意,筆者說︰“這是專門給《人民日報》寫的,你光口頭說‘同意’不行,你得寫上‘同意’兩個字。”他一筆一筆地畫,第一次寫錯了,“意”字多寫了一橫。第二次又多了一橫。對他來說,握筆遠不如握鋤頭輕松。他勉強能看報,不少字不認得,能大概知道意思。能寫一兩句話的條子,兩百字的信。信都是由他口授,秘書記下來,或由秘書按他的意思寫。他會寫的漢字,超不過四五百個,認得但不會寫的也超不過1000個。

    他不識多少字,書本知識十分缺乏,但不能因此說他沒有工作能力。他是個善于向社會實踐學習的人,這方面的悟性很高,我們記者稱他為“農民政治家”,他有某些政治家的素質。

陳副總理辦公是世界一絕


    國務院副總理是一個實職,不是擺樣子的,陳永貴分工管全國的農業,天天要看文件,要做指示,還要經常做報告。他每天要批閱的材料很多,這些材料都由他從昔陽縣帶到北京的秘書先看,然後挑重要的向他說說,或把最重要的地方劃出來給他看,認不得的地方給他念念。他同意的,就在材料上劃個圈,或寫個“同意”。好多事,他弄不懂,但劃圈卻劃得很快。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的親密戰友張懷英曾問過他︰“你怎麼劃圈這麼快?”他說,他看華國鋒、李先念劃圈,他也就劃圈。他信得過他們。

    他口才很好,講話有點辯證法,經常有實際生活里總結出來的新見解,言之有物,敢講一些別人不敢講的大實話,語言生動、通俗、幽默,沒有官氣。只要是講農村生產工作的,在內部作報告,他從不用講稿,隨口說去,還很有點吸引力,也不亂。到正正規規的公開大會上作報告,他可苦了。他怕講走火,就讓秀才先按他的意思寫出講稿來,由他到會上去念。

    這種書面講稿,按我們的寫法,他是沒法念的。昔陰縣專門為他印了一種稿紙,一個格子抵得上普通稿紙的4個格子大,行與行之間也空得寬,一頁只有100個字左右。縣里有那麼幾個熟悉他認字習慣的秀才,把他的講稿用正楷抄在這種稿紙上,他不認得的字,要在空行里注上他認得的同音別字。這樣的講稿,他才能念。他對念這種講稿頭痛得很,覺得是活受罪。

世界上唯一不拿國家工資的國家副總理


    陳永貴當上了副總理,他是可以把自己農村戶口遷到太原或北京來的,是應該拿國家工資的。但是他沒遷戶口,不拿工資,仍然保持農民身份。這表示他永不脫離勞動人民,永遠是一個農民官員。他身上仍然穿著對襟扣的中式農民裝,頭上仍然包著一條白毛巾。他從不穿皮鞋、涼鞋,只穿自己妻子做的老農民布鞋。他不要“鐵飯碗”,不拿國家工資,平時也不讓家屬來北京住。他既然還是大寨公社的社員,回到大寨,還和社員一起下地勞動。

    陳永貴當副總理,不拿國家工資,靠什麼生活?開始,山西每月補貼給他60元,後來漲到100元,在北京每天由國家再給他1.20元的伙食補助,到年底,大寨每年給他記一個中等男勞動力的一年的平均工分(實際上他也仍然在領導著大寨)。分配時,社員一個勞動日分多少錢,他也分多少錢。他的伙食比不上當時江浙和珠江三角洲一帶中等農民的水平,當了副總理,要見外賓,要視察工作,他不能脖子上再掛個旱煙袋,這一點,改成了吸香煙。他走到哪里,人家都把“中華”、“牡丹”放在他面前。他一生在錢財上公私分得很清,大概在吸煙這一點上有點私吸公煙。

    陳永貴當了一場10億人口大國的副總理,最後是個窮人,算得上是一個“布衣宰相”。陳永貴不當政治局委員和副總理以後,在中央的安排下,把他和家屬的戶口轉到北京。他被安排在北京東郊農場當顧問,成了國家正式職工,據說每月工資150元,同時每月給他50元保姆費。原來住在東城區副總理院讓了出來,搬進了西城區木樨地的高干樓。他工資低,物價又年年漲,據說國家給他免除了房租水電費。他很自覺,不輕易坐國家給他保留的專用小汽車。他妻子是農村婦女,沒有工作,廚師撤走了,由她做飯。

世界上唯一從最高層到最低層層層都有官職的人


    陳永貴自從當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後來又成為國務院副總理以後,就成了世界上過去沒有、大概以後也不會再有的特殊官。

    他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又是山西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又是中共晉中地委書記、中共昔陽縣縣委書記。大寨黨支部的日常事他顧不上,讓郭鳳蓮接替他當了黨支部書記,他仍掛著個大寨黨支部委員的頭餃,大寨的重要事情要請示他。

    他同時是一品官、三品官、五品官、七品官,還是村里沒品的小官。古今中外,這種怪現象,大概陳永貴是唯一的一人。

    山西省里的日常工作,他不怎麼管。晉中地委他是一把手,他安排自己信得過的人去當第一副書記,昔陽縣他是一把手,也是安排了一個副書記替他管日常工作。

    到了這個份上,誰是上級,誰是下級呢?從縣委、地委來說,省委是上級,可是從陳永貴是政治局委員、副總理來說,省委又是下級。誰再敢管大寨的事?後來山西省、晉中地區向大寨發獎旗,不寫“獎給”二字,寫的是“贈給”,以表示發獎者的謙虛態度。

陳永貴爭自由


    陳永貴到北京當大官,開始住在釣魚台,江青等“四人幫”四處樹敵,天天心驚肉跳。大寨、昔陽的干部來看老陳,還得費一番周折。陳永貴和昔陽帶來的一名秘書、一名貼身警衛3個人住在一幢空大的房子里,老婆、孩子都不在,除了中央叫他去開會,他就得在這個家里泡著,他好多文件看不懂,又不會看小說。他也不能老在院子里閑逛。服務員進房搞衛生,有紀律,只干活,不講話。

    只有到晚上,大家休息了,警衛、服務員來看電視,陳永貴有了說話的對象,這才有了活氣。這種生活對陳永貴來說,憋死人。他也不能隨便出去。據說有一次他想去王府井的東安市場,秘書請示保衛部門,說沒法保衛,不能去。他還曾提出乾脆去北京郊區的中阿公社勞動,因沒法保衛,也不能去。他接近不了群眾,听不到社會的各種聲音,了解不到真情實事,又看不了許多材料,這樣下去,時間長了,他覺得非變成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傻子不可。

    他就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提出搬出釣魚台,實行三三制︰三分之一時間在北京,三分之一時間在大寨,三分之一時間跑全國。毛主席馬上批準了陳永貴的要求,並贊揚了他。陳永貴就搬到了東城區交道口四條一個老四合院里。他爭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大寨,這是他能真正自由自在的地方。他回大寨,不讓北京的警衛戰士同行,他說︰“我是個農民,回家勞動,你們還能給全國農民都派上警衛戰士嗎?”

    陳永貴解甲以後,中央大員的頭餃沒有了,他可以一個人上街跟老百姓聊天了。年輕人、小孩子見了他,叫他“永貴大叔”,他又可以听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了。他終于又獲得了多年前的那種自由。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中共最著名16位臥底的最後結局/大中華痛失精英 失敗國榜上有名/春秋战国梦
  • 寂静的天空/中共的土地革命.../黑社會不可怕,就怕黑社會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