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宋祖英真实家底曝光/周立波侃出上海人的不平/马英九立场...
發佈時間: 8/29/2009 2:01:48 AM 被閲覽數: 10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秋的畅想】Eva Cassidy 双曲欣赏 /似水佳人/ wenxuecity
     


   
 

 

宋祖英真实家底全曝光:

算卦先生为其改名一生命运从此巨变


2009/08/28 


宋祖英真实家底全曝光:算卦先生为其改名一生命运从此巨变
  23日,《丑女无敌》第三季见面会在北京举行。宋祖英的亲妹妹宋佳玲在剧中饰演的角色叫"小龙女"。之后,宋祖英的家庭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宋祖英:从山沟到北京

  算卦先生为其改名一生命运从此巨变

  1966年8月13日(农历6月27日),宋祖英降生在湘西古丈县岩头寨乡李家村一个世代为农的普通山民家庭。上溯三代,宋家没有一个在音乐艺术方面的特殊表现的人才,宋祖英的降降临,改写了宋家的历史。宋祖英原名宋六英,小时候在姥姥、姥爷家长大。刚上学的时候,姥姥、姥爷不知道叫她什么名字好,这个时候有一个跑江湖的算卦先生路过祖英家,他从祖英的面相与生辰八字发现,她的名字中间必须改一个字。于是,算卦先生把"六"改成了今天的"祖"。

  1981年8月,古丈县歌剧团决定招收一批新演员充实队伍。这天,岩头寨乡中学来了两位为古丈县歌剧团招工而来的男子,命运之神就在这个艳阳高照的秋日将机遇送给了宋祖英。宋祖英告别了母亲,妹妹和弟弟,第一次远离家乡,成为古丈县歌剧团学员班一名新学员。一年后,歌剧团从18个学员中择优录取了10名学员进剧团。7个评委,宋祖英是全票通过的唯一学员。这一年是1982年8月,宋祖英16岁。

  1984年12月,宋祖英正式从古丈县歌剧团调入湘西自治州歌舞团,不久,幸运之神又一次向她微笑。中央民族学院到湘西招收学员,招考人从北京千里迢迢跑到湘西歌舞团挑选学员。宋祖英良好的自身条件一下子就被人看中,但真正要入学深造,还要经过文化考试的关口。初中没毕业的宋祖英,这位在荒芜土地上长大的湘西姑娘,勇敢地迎接了命运的挑战。她拜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废寝忘食地啃书本,人瘦了几圈,肉掉了几斤。考试通过后,这位从小就历尽磨难饱尝生活艰辛的神奇女子,总于找到通向歌星之路的阶梯。

1985年9月,宋祖英背着小背篓,就象当年的老乡沈从文,走出湘西,越过洞庭湖一个人到京城去闯世界。宋祖英走得自信,走得从容。一个山里妹子,在偌大的北京城是那么渺小,除了极少几个熟悉她的老乡,没人知道有个叫宋祖英的人在北京。但几年以后,宋祖英光艳夺目地登上首都舞台,从此,全北京,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了宋祖英。

  学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大专),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研究生院(研究生)

  1991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4月18日,海军党委给宋祖英记一等功,海军政治部给宋祖英调整专业技术等级到三级。

  宋祖英的父亲:12岁因病去世

  宋祖英从小就是妈妈的乖乖女,性格文静内向,从不惹事生非。宋祖英的欢乐的童年匆匆而过--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庭一下子失去了支撑点。母亲用瘦削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抚养三个孩子。从此,宋祖英失去了童年的乐趣。宋祖英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她要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分担生活的重负。她是个懂事的孩子。清晨,她早早起来,帮助妈妈做饭、洗菜、给弟妹穿衣服......忙完这一切以后,再去学校上课;放学后,洗衣扫地,挑水打柴......农家男孩女孩要做的事她都会做。

宋祖英母亲:纺线供女儿读书

  她的家乡交通不便,山高路陡,什么东西都靠肩挑背负。她永远不会忘记妈妈背着背篓,在山间小道上艰难行走的景象;她更不会忘记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嗡嗡纺纱的剪影。半夜醒来,宋祖英还看见妈妈轻轻摇动小纺车。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那时候,她还只是个湘西偏僻苗寨的小女孩,一个乡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一个还离不开母亲的乖乖女。苦难的生活没有磨掉她的童稚和纯真,反而促使她更加向往新奇鲜活的世界。听树林里鸟雀欢快的鸣叫,到溪畔听淙淙叮咚的山泉,或是同母亲赶集,听青年小伙唱山歌吹木叶,都会给宋祖英带来特别大的愉悦欢欣。

  宋祖英爱唱歌,这是村里的乡亲和学校的老师同学早就发觉了的,这位平时文静寡言的小女孩,一到唱歌的时候,完全是另一副神态,活泼天真,浑身散射一股清纯激越的神情,令熟悉她的人常常惊诧不已。

 宋祖英的丈夫:追求完美的男人

  宋祖英聋哑弟弟:她一生最大的牵挂

  宋祖英特别疼爱这个弟弟,说他特别乖,特别善良。就算是多给弟弟零花钱,弟弟也不会多花一分钱,他把剩下的钱都还给姐姐。让宋祖英感动不已。而弟弟也成为宋祖英人生道路上一个最大的牵挂。

  宋祖英的老公罗浩拍过很多知名的电视剧,并且对宋祖英的事业非常支持。但是对于外界,低调的宋祖英从不愿意多谈自己的家庭。此前宋祖英的《百年留声》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项的提名,给宋祖英的歌唱生涯又增添鲜亮的一笔。她的至交好友透露,宋祖英为了拍MV的婚事情节,挺着大肚子和男主角荡秋千,录专辑的时候她怀孕五六个月了,但很多工作人员都不知道。罗浩对宋祖英的朋友们都非常好,他对宋祖英的帮助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他追求完美,平时很低调。很多知情的朋友都说,宋祖英是个幸福的人,主要是因为她的丈夫爱着宋祖英的同时,也爱护她身边的朋友们。每当听到有人这样说的时候,宋祖英总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那么伟大啊?

宋祖英的妹妹:师从姐姐的宋佳玲

  宋佳玲性格乖巧,为人和善,也是学民歌出身的。宋佳玲在剧中饰演的小龙女角色戏份很重,是新增加场景"够雷吧"中的主力,饰演一位武功高强能飞能打的武林高手。/辣椒城

 

周立波“侃”出上海人被京味文化

“强暴”的不平情绪(图)


2009/08/28 



资料图:“盖过小沈阳的上海活宝”、当红海派清口周立波。

  周立波为上海文化“正名”?

  周立波说郭德纲是“吃大蒜”的,自己是“喝咖啡”的,此间固然表达了南北文化各有千秋之意,但那股“酸”味儿则仍是浓的。

  来了大陆一个多月,在上海也待了不少日子。放眼过去,除了修建中的外滩、东方明珠、石库门及大小弄堂外,在一行行绿叶成荫的法国梧桐底下,周立波“笑侃大上海”的广告牌也自成一格“海派”风景,吸引了不少外地人的目光。赶上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时机点,周立波成功自创“海派清口”,红遍上海滩;如今,他又推出第二季“笑侃大上海”,目前在暑期加演中,场场爆满。

  对于一个外来者而言,欣赏周立波“海派清口”的最大困难,是其全场几乎由上海话贯穿:这是周立波的坚持,也是其表演的灵魂所在。有人说,他的“海派清口”红在对上海庶民生活的描写,原汁原味,道尽小人物的心声。有人说,他带领老上海人重温了那段不被“外来文化”侵略前的海派风华。更有人直言,他翻转了报章杂志里对上海男人窝囊、软弱的描写,使上海“汉子”也能扬眉吐气。


  事实上,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周立波嘴里侃出的一个潜伏于中国社会几百年的矛盾问题:地域文化之争。北京作为首都,早已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即便国民党当政时期定都南京,当时的国语也一直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从而保障了北京文化的强势地位。赵本山的小品能年年上央视春晚,小沈阳的二人转能搞得全国红红火火,与他们使用的方言本身即接近普通话有莫大关系。

  如果仔细深究央视各套节目,就会发现,这个掌控着全国最主要传播渠道的电视台可以说“京味”十足。以“新闻联播”而论,主播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就是带着一股“京腔”,简单的数字如“五点三”硬要播成“五点儿三”;央视大大小小的文艺节目,撇开相声、京剧这类北方味浓厚的演出不提,光是主持人的风格,在我一个上海朋友的眼中,“也是极向北京靠拢的”。

  于是,周立波之所以红遍上海滩的秘密,或许正在于此。

  他“侃”出了上海人被京味文化“强暴”的不平情绪;然而,若总要透过“涮”外地文化来巩固上海人的自尊,则大可不必了。周立波说郭德纲是“吃大蒜”的,自己是“喝咖啡”的,此间固然表达了南北文化各有千秋之意,但那股“酸”味儿则仍是浓的。

  他在“笑侃三十年”里嘲讽近三十年来外来人口对上海本地文化的摧残,殊不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所谓“老上海”,又何尝不是来自江浙一带的外地移民?

  说到底,无论东北二人转、京津相声、苏州评谈、上海清口、甚或闽南布袋戏、台湾歌仔戏,皆是中国民间的瑰宝,都是依附地域而生的曲艺;五湖四海之内,大家都是中国人。地域文化之争,其实大可一笑泯争执。

  ◎文/卜正(台湾)

青年周末


马英九立场摇摆,北京忧虑日深

2009/08/28 



明报 马英九改变执政以来的立场,批淮达赖喇嘛访台,为风灾受害民众主持祈福法会,大陆国台办迅速发表声明,坚决反对达赖访台,但没有怪责马英九政府,反而点名指摘「民进党的一些人」趁机策划此事,「试图破坏两岸关系得来不易的良好局面」。为何北京高层会有此反应?

据北京的台湾问题专家分析,北京清楚看到马英九此次决定,是改变了当选以来对达赖赴台访问的一贯立场。在今年3月,台湾蒙藏委员会就应否邀请达赖访台曾有过一番激烈辩论,民进党发言立委多持赞成态度,国民党内部也有重量级立委(如王金平)支持达赖访台,认为达赖早于1997年和2001年已两度访台,还和当时的总统李登辉及陈水扁会面,也见过不少立法委员,再次访台问题不大。

年初曾讨论邀达赖访台

当时,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高思博代表执政国民党表态,引用民进党政府2002年邀请达赖赴台被拒例子,指当时达赖与北京展开秘密接触,不欲触怒北京,可见两方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台方若认为时机不宜,不邀请达赖赴台,达赖也能理解。所谓时机不宜,是指两岸正努力改善经贸关系,藉以刺激台湾经济复苏,国民党高层认为,台湾没有使硬的本钱,不应故意激怒北京,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在涉藏问题上先使硬后服软,招世人讪笑,是前车之鑑。

然而,半年时间不到,马政府便允达赖访台。北京当局认为,这是民进党人精心设计的政治圈套,马英九因救灾不力民望大跌,连接任国民党主席也要押后,正为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势将失利而忧心仲仲,民进党人此时提出邀达赖访台为灾民祈福之议,马英九若反对,会招惹民众怒气,马英九若赞成,则变成带头破坏刚回暖的两岸关系,这一招可谓异常狠辣。

北京看穿民进党政治攻势

正因为北京看穿这次邀请达赖访台是民进党对马英九的政治攻势,所以表态反对时把矛头对淮民进党人,但北京的台湾问题专家指出,北京对马英九立场不坚定愈来愈担忧,批淮达赖访台并非个别事件,从否决退役军人互访,到拒绝派团赴北京参加「10.1」国庆,乃至阻挠经贸民生领域的大陆机构在台设常驻办事处,每一次民进党人作出要胁,搬弄卖台指摘,声望下滑的马政府便举手投降。

此次大陆政府和民众热心助台救灾,换来的却是对大陆组合屋甲醛超标的无理质疑,以及达赖的一纸入台许可证,大陆民众固然伤心不已,北京领导层也摇头叹息,不得不承认两岸关系正在倒退,难怪胡锦涛在会见到访台湾客人时一再强调,两岸当前最需要的是建立政治互信。

孙嘉业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女孩的眼睛/十大奇异云彩/绝代艳后/格言警句
  • 天国花园/人類史上的十大怪胎/從乞丐的詩來談談知識分子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