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從十六種睡相觀人生/克格勃成功引誘挪威首相妻子/西皮士 2009
發佈時間: 9/6/2009 1:48:28 AM 被閲覽數: 9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新世纪音乐】西皮士 2009: 鹤形/Xiaokanshijie/wenxuecity



专辑英文名: ho
专辑中文名: 鹤形
艺术家: 西皮士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320kbps
发行时间: 2009年8月17日


专辑介绍


西皮士是“西瓜皮战士”的简称,不要与嬉皮士混淆了。西瓜皮战士乃21世纪初期的一个地球人,来自中国江西抚州南丰白舍一个叫做桥下的小村庄,喜欢鼓捣一些小音乐,2006年在网络发布了四个专辑《冷春》《凉夏》《清秋》《沁冬》。作为一个业余音乐制作人,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做自己的音乐,而不是被别人的音乐所笼罩。我们可以写自己的诗,画自己的画,也可以做自己的音乐。

2007夏末发布《半调儿》、继而前往成都,创作《时间旅行》、《寂寞·铁轨·人》。2008年返回赣东老家,4月1日发表《即景》。2009年8月17日,《鹤形》发行。

这一专辑从基调到旋律,无不苦心经营。选择萧作为主乐器,来描绘那么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凌空飞起,向西而去。它那飘逸的姿态,像庄子一样逍遥。雷音滚滚、大雁齐飞,柳暗花明、山水重现!这只大鸟,有着禽类的身体、人类的内在。随着音符的跳跃,大鸟的心绪变得灵动,但看蜻蜓点水、曼舞风中……

专辑曲目

01. 小雷音
02. 鹤形
03. 雁归来
04. 又见小山水
05. 无伤曲
06. 七海
07. 蜻蜓舞
08. 混形
09. 大雷音
 

對照這些漫畫看看︰從十六種睡相觀人生(組圖)


   騰訊動漫
 


  


  


  


  


  


  


  


  


  


  


  


  


  


  


  


  
 
 
 

西方諜案︰

克格勃成功引誘挪威首相妻子


  核心提示︰不管是克格勃“烏鴉”成功勾引挪威前首相基哈德森的妻子佛娜,使她甘心情願地為克格勃提供情報,還是發生在聯邦德國的“垃圾佬”竊密案,又或者“沙漠之狐”隆美爾因假情報兵敗阿拉曼,這些西方間諜案非常離奇,但又非常真實。

  本文摘自︰《間書》 楊易唯/編譯 出版︰廣西人民出版社  

  “烏鴉”引誘首相夫人

  1993年,一起克格勃“烏鴉”成功勾引挪威前首相基哈德森的妻子佛娜,使她甘心情願地為克格勃提供情報的間諜案曝光。這起糅合了政治、性、情報的間諜案一經揭發,就立即引起了轟動。

  基哈德森在挪威享有“現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美譽,他出任過挪威首相,受到挪威人民的尊敬和崇拜。他的妻子佛娜不僅美麗漂亮,並與他在年齡上相差一大截。佛娜思想“左”傾,對甦聯一直有好感。她在20世紀50年代擔任挪威工黨青年團的領導人,曾發動和甦聯共產主義青年團結為姊妹團體的活動。

  當時的歐洲,華約與北約兩大集團作為冷戰的產物互相抗衡。挪威于1949年加入北約組織,並且是創始國之一。但是挪威對北約集團的一些做法持保留態度。這使甦聯產生了從首相夫人入手打開北約缺口,引導挪威執政黨工黨政府脫離北大西洋聯盟而中立的戰略想法。

  正當甦聯領導人為這一想法的實施而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不期而至。1954年,挪威首相夫人佛娜率領一個青年友好代表團訪問甦聯。于是他們決定利用這個機會,用“烏鴉”來將這位漂亮的夫人拉下水。

  一位叫貝爾雅可夫的“烏鴉”充當此次行動的主角,他受過全面系統的訓練,十分善于挑逗和引誘女人。他被安排在佛娜的友好代表團中充當導游,負責接待工作。他服務周到熱情,很快贏得了首相夫人和代表團的好感。

  在代表團結束訪問即將離開甦聯的前一天晚上,貝爾雅可夫盛情邀請首相夫人到他的房間去,並把這位漂亮的夫人攬入懷抱。貝爾雅可夫略施小技,就把這位首相夫人引上了情床。他倆如膠似漆地度過了一個良宵,而這一切都被安裝在房間里的竊听器和特殊的遠紅外線攝像機記錄了下來。佛娜回國後,對貝爾雅可夫思念不止。就在跟貝爾雅可夫一度春風的第二年,佛娜說服了丈夫,一起對莫斯科進行了訪問。基哈德森首相成為第一位接受克里姆林宮邀請的北約國家領袖。甦聯克格勃認為自己已佔上風。

  為了牢牢勾住佛娜這條大魚,甦聯克格勃把貝爾雅可夫派往甦聯駐挪威大使館工作。這樣一來就方便了兩人的幽會,他們時而在旅館,時而在佛娜的秘密小公館幽會。

  每次,佛娜在心滿意足之後都會忘情地向貝爾雅可夫談論一些他感興趣的國際國內大問題。為了獲取更多更有價值的情報,他常裝出一副可憐相,說自己在大使館里只是一個無名小卒,要想提升並保持兩人的關系,只能在情報上做出成績,以獲得上司的歡心。佛娜被貝爾雅可夫迷得神魂顛倒,毫不猶豫地答應一定想辦法幫助他。

  但由于貝爾雅可夫有酗酒的惡習,長久下去必然會暴露而成為國際丑聞,所以這段“戀情”維持了三年後宣告結束。

  雖然甦聯克格勃並沒有達到初衷,但由于佛娜提供了情報,使甦聯當局對挪威在北約集團中的地位、它在聯合國組織中的作用以及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可能采取的立場、挪威國會權力結構的變化和發展等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就此而言,貝爾雅可夫的“烏鴉行動”是成功的。

   “垃圾佬”竊密事件

  這是一個發生在聯邦德國的“垃圾佬”竊密案,非常離奇,但又非常真實。

  這名“垃圾佬”名叫施奈德,他外表呆頭呆腦,舉止遲鈍,穿著邋遢,沒有一點間諜氣質。然而正是他,潛伏在位于聯邦德國情報機關附近的一座美國軍火庫中,竊取軍事秘密達十二年之久。而且令人驚奇的是,施奈德不是從檔案櫃里,而是從軍火庫的垃圾堆里尋覓軍事秘密。這座美國軍火庫坐落在聯邦德國的法爾茨,儲藏著北約組織的各種最新式的秘密武器和先進的電子儀器設備,戒備森嚴。

  1970年,施奈德受雇來到這座軍火庫當勤雜工。他的工資少得可憐,每月一千八百馬克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三口的最低生活水平。為了補貼家用,他便常常在下班後,順便到軍火庫的垃圾箱里撿點破爛去賣。天長日久,人們就給他取了個“垃圾佬”的綽號。

  誰料到,這位老實巴交的施奈德後來竟被民主德國的情報機關看上了。他們派出間諜偽裝成舊貨商,專門高價收購“垃圾佬”撿的破爛,于是施奈德很快就成了這位舊貨商的老主顧。可是有一天,當施奈德把垃圾箱里撿到的美國士兵丟棄的破爛拿到舊貨商那里時,舊貨商卻一反常態地說︰“我想收購的不是這些破爛,我要的是有情報價值的含有軍火庫秘密的‘破爛兒’。怎麼,你不願意干嗎?那好,我就去告發你,因為你已經以賣破爛為名,向‘那邊’提供了不少的情報。”

  至此,施奈德才明白,原來舊貨商是間諜,並且別有用心地把他也拉上了賊船。

  舊貨商還告訴他,如果能按要求交貨,每次就給他一千馬克的酬金。這比他原先單純出售破爛兒的收入大約要高出一百倍。施奈德在威脅利誘下屈服了。他每隔兩周就去東柏林一次,每次都把精心挑選好的“破爛兒”用彩紙包扎成禮品的模樣,送到指定地點,然後打電話讓對方的情報交通員來取。

  施奈德就這樣整整為民主德國的諜報機關工作了近十二年。施奈德撿來的“破爛兒”價值十分可觀。有一次,他在垃圾堆里找到了整整三大厚本的美國新運到聯邦德國的“鷹式”地對空導彈使用說明書和維修須知。民主德國諜報機關得到這份“禮品”後,秘密授予“垃圾佬”一枚銀質勛章和一大筆獎金。

  然而,榮譽和獎賞並沒有使施奈德得到一絲寧靜和安慰,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渴望恢復正常人的生活。當他妻子病逝、女兒離家出走後,他想就此永遠結束這罪惡的間諜生涯。但是,作為一個間諜,一旦陷進去,想拔出腳來又談何容易?在重重壓力下,他只得繼續為民主德國的諜報機關服務。不久後,施奈德就遭到了逮捕。

  1983年,這位“垃圾佬”在法庭上供認,在充當間諜十二年的時間里,他向民主德國間諜情報機關交送的秘密檔案主要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歐洲的兵力部署、北約國家武器彈藥的庫存清單、美國在西歐貯存的各種導彈武器的規格、數量和使用方法,以及美國在聯邦德國這個最大的軍火庫中的一切詳細情況,幾乎囊括了這座巨大的美國軍火庫的全部秘密,給當時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在軍事上造成了很大的被動。

  民主德國利用施奈德在美國駐聯邦德國軍火庫內的工作之便,利用他很難引起別人懷疑的身份和地位,竊取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而且獲得的秘密情報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都是一般間諜無法比擬的。
 
 

滿清八旗士兵︰從“高薪待遇”到“再就業”(圖)

 
金羊網
 
  清政府對正宗滿族八旗子弟兵實行頗為優厚的“食錢糧”供奉制,一名八旗士兵的薪俸足可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但這種好日子在過了150多年後,逐漸“縮水”,好景不在。八旗士兵不得不另謀出路,從事小商販買賣等,八旗子弟兵“高薪養忠”的歲月一去不返。

  


  當年清兵入關,八旗的武裝力量僅有數十萬人,要平定關內廣闊的領土是遠遠不夠的。通過不斷招降明朝降將降兵,解決了兵源不足的問題。攻陷廣州的清軍主力,基本上是尚可喜等原明朝降軍。

  直到乾隆年間,清朝的八旗兵才分批從京津一帶調入廣東,與漢軍共同駐防。據《駐粵八旗志》所記載:“乾隆二十一年裁汰漢軍之半,派撥滿洲兵來粵合駐……”約一千四百名八旗兵駐扎在廣州城內大市街(今惠福西)一帶;光緒年間人數最多時,連隨軍家屬約六千余人。

  當年清朝政府對于這支正宗的滿族八旗子弟兵,實行的是頗為優厚的“食錢糧”供奉制,一名普通士兵每年可領到的錢糧:餉銀四十三兩,米二十三石五斗九升;本人和直系親屬紅白事還另有補助,紅事六兩,白事十兩,孤寡家屬終身照顧;還供給住房和馬匹。

  按照當年生活水平,較為節儉的話,一名八旗士兵的薪俸足可以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各級佐官和將領則更高于這一水準的幾倍乃至幾十倍。不過,實行“食錢糧”供奉制,讓子弟兵將士衣食無憂,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要把這支武裝永遠掌握在手,使其死心塌地為其統治效勞。所以,對八旗兵及其家屬除了習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發展加以嚴格防範,並訂立了許多條條框框,不得違反。

  當年駐防廣州的滿人被規定“四不準”:不準學習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不準從事工商業經營,不準擅自離城十里,不準與其他民族通婚。這批攜眷來粵的八旗子弟,只剩下了習武從軍的惟一出路,他們除了習武騎射,站崗操練之外別無他事。

  到了清朝晚年,當政權已岌岌可危之時,實行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食錢糧”亦逐漸“縮水”,紅白事的補助取消了,養老金也減少了……清同治年間,物價逐漸上漲,駐防廣州的滿人經濟生活好景不再,日子越來越難“熬”,他們對政府開始有了抱怨,部分滿人甚至想擺脫八旗制度束縛,另謀出路。

  當年駐廣東的滿人將軍增祺,看到形勢的變化,開始放松了祖傳的“四不準”。他開設紗綢廠安排滿人就業,並組織他們學習織造技術(相當于當今青年學電腦)。繼而允許滿人既“食錢糧”,又可加入警隊當差,每月多領三四元餉銀。但由于當差人數有限,未能根本解決廣州滿人生活“走下坡路”的困境,跳出“食錢糧”謀生的人仍層出不窮。

  部分家境好又有門路的就設法送子弟到廣州官辦的同文館學外文(英文、法文、德文),同文館後改名“譯學館”,再改“兩廣方言學堂”。學成後,就可以通過介紹或投考進入粵海關或郵政局謀一份好職位,但先後也只有七八十人而已。

  清末民初,更多的缺乏文化的滿人只好逐漸從事小商販買賣,甚至連當差多年的一些滿人也轉行干起了小商販營生。女性則在漢族婦女幫助和教導下,學做“穿牙刷”,“納鞋底”和“織帶”等較簡單手工藝,以致多年以後,這類營生開業都選擇在靠近廣州滿人聚居地(廣州牙刷鋪多在大新路玉子街)。清政府對八旗子弟 “高薪養忠”的“食錢糧”制度藩籬盡毀,最終歸于失效。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迷情仙境/中國瘋狂樓市的眾生相/丟了《孫子》的中國正面臨美國這個《孫子》的考驗
  • 浪漫鋼琴專輯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英國《經濟學人》:排斥中國人的運動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