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 100年电影特效5分钟看完(视频) / Galahad |  | | | 旅愁 – 送别

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动作是啼哭, 最先听到的是哭声,伴和着的是鸟兽的啼鸣, 还没出现文字时,音乐就已经诞生了, 音乐是没有疆界的,音乐是滚动的, 音乐 是有声无形的传波。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首著名的歌曲由海外滚入了中国, 一首从西到东, 即那首 1888 年 6 月唱起,从法国俄国 于 1923 年在在华夏唱响的《国际歌》, 另一首则是本文提及的《送别》, 它从另一个方向,由东到西,于 1915 年在中国唱起。 如果说 《 L ‘ Internationale 》(国际歌)自法国 名诗人鲍狄埃及作曲家狄盖特 出手不凡的话,那么《送别》此歌也非来自等闲之辈 , 且更曲折动人: 1851 年美国的音乐天才约翰.奥德维谱写了一首在美内战期间广为传唱颇为悲情的歌, 名为 《梦想故乡和母亲》(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1859 年奥德维自哈佛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外科军医赴前线医治伤病, 战后他成为波士顿地区著名的政治家。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John Pond Ordway )
【see lysics below】
1907 年,日本 著名音乐家、教育家 犬童球溪(溪字在日文里为 渓 ), 步奥德维之曲填词,使其成为 著名的日本歌曲《旅愁》。
《旅愁》的歌词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此时正值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 他对《旅愁》十分喜爱并留有深刻的印象。 1915 年,留日回国后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沿用了 犬童球溪 (也即 奥德维)《旅愁》的旋律,
填写了新词,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 《送别》。

《送别》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旅愁》《送别》两首歌不仅旋律相同,歌词意境也相近。 前些年中国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插曲或主题歌分别采用《送别》, 使这首歌家喻户晓,流唱至今而不衰。
李叔同《送别》弘一法师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 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John Pond Ordway )
箫管 丝
| Dreaming of home ,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 the 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 , Dear home , childhood happy home ,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 Over hill and thro' dale with mother. * (Chorus) Dreaming of home , dear old home ,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Sleep balmy sleep , close mine eyes , Keep me still thinking of mother; Hark! 'tis her voice I seem to hear. Yes ,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Angels come , soothing me to rest , I can feel their presence and none other; For they sweetly say I shall be blest; With bright visions of home and mother. * (Chorus) * Childhood has come , come again , Sleeping I see my dear mother; See her loved form beside me kneel While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Mother dear , whisper to me now , Tell me of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 Now I feel thy hand upon my brow , Yes ,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Chorus)
琵琶 筝
【小生 拙撰©®】 鮮為人知:當年“八國聯軍”實為“九國強盜”(圖) 環球時報
1900年,中國發生了舉世震驚的義和團運動,以保護本國在華利益為幌子,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等列強組成所謂的“八國聯軍”,悍然侵犯中國。鮮為人知的是,澳大利亞竟也向中國派出了相當數量的軍隊。
積極追隨宗主國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德、俄、美、日等國積極著手組建侵華軍隊。不過,作為老牌殖民者的英國卻遇到了難題。
原來,英國當時正在南非進行布爾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幾乎牽制了大英帝國全部兵力。但難舍在遠東地區的利益,英國將目光轉向了各殖民地。
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澳洲,積極響應了出兵的號召。實際上,澳洲已在南非投放了不少部隊。當時,澳洲大陸的6個英屬殖民地正面臨著組建聯邦的大事,將于7月份將聯邦憲法草案提交英國議會審核。不知是否希望借此良機博得宗主國的好感,澳洲人決定全力出兵。 | | 澳大利亞可算得上“八國聯軍”之後的“第九國”。 |
經過協商,最終決定由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兩個殖民地各組建一支水兵部隊,由南澳殖民地提供一艘軍艦,開赴中國。新南威爾士還從為南非戰場準備的一支陸軍部隊中抽調了人員。
第一戰很窩囊
第一批澳洲水兵于1900年8月26日抵達香港。在那里,英國皇家海軍司令部看到他們扛著過時的武器,只能慷慨地為他們更換了裝備。隨後,英軍司令部決定將澳洲軍隊運到天津,編入“中國野戰軍大英軍團第一軍”。
到達華北後不久,澳洲軍隊就參加了第一次軍事行動。9月16日,他們派出300人進攻天津附近的要塞北塘。不過,由于俄國人拒絕澳洲軍團使用他們所控制的鐵路,致使後者流落野外,甚至連足夠的食物和干淨的飲用水都找不到。新南威爾士的一名列兵還死于流感,成為第一個不明不白的犧牲者。
10月上旬,新南威爾士部隊奉命開赴北京。據一名澳洲軍官回憶,他們在行軍途中,備感無聊,經常闖到中國的村莊中搜羅古董,甚至連老百姓家中牆上的字畫都不放過。
進入北京城後,與其他國家的軍隊一樣,澳洲軍隊很快就加入到屠殺與搶掠的隊伍中。有一次,當澳洲軍隊參與在北京郊區小鎮高麗營的搶劫時,遭到當地百姓的抵抗。結果,澳洲軍官圖魯奇上校竟下令將當地的兩位富商抓起來,然後勒索3.5萬兩白銀“罰款”。就在高麗營的百姓開始籌款時,圖魯奇听說有大批義和團前來支援,調集了更多的士兵對高麗營展開屠殺,造成40多人死亡。一名隨軍記者曾感慨道,這種骯髒的“軍事行動”唯一目的就是摧毀和劫掠,鎮壓義和團只是一個借口而已。
至于留在天津的維多利亞部隊,先是參加了1900年10月對保定府的戰斗,接著在1901年,為了爭奪勢力範圍,又追隨英軍與俄軍劍拔弩張,差點爆發沖突。相比之下,南澳殖民地派遣的“護衛者號”軍艦則要輕松一些,主要承擔運輸和護航任務。
成侵華第九國
就在澳洲軍隊海外侵略期間,他們終于有了自己的國家。1901年1月1日,澳洲聯邦舉行了成立慶典,澳大利亞誕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澳大利亞可算得上“八國聯軍”之後的“第九國”。
3月,澳洲軍隊開始撤離中國。為紀念這次遠行的經歷,“澳洲軍團”從中國帶走了兩件“紀念品”︰一門16世紀西班牙傳教士為中國制造的銅炮和一座古老的銅鐘。直到今天,這兩件“紀念品”仍保存在堪培拉的戰爭紀念館中。據統計,在整個出兵過程中,澳洲軍隊共損失了6個人,全部死于疾病。(來源︰環球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