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解读台湾新内阁/習近平與薄熙來的競爭.../歐洲頂尖漢學家為何為沈從文淚流滿面
發佈時間: 9/9/2009 1:37:00 AM 被閲覽數: 18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动了情伤了心】2009年靓声 I 十六首/无伤大雅/wenxuecity
 

yaya^搬来城里一年啦!首先要感谢lili和小小,谢谢你们的帮助、鼓励和支持,从你们的那里学到了不少。也要感谢这一年来一直鼎力鼓励、支持的丹丹、青草、草草等,也谢谢许许多多的朋友们,名单很长很长。^o^谨以此贴表达谢意~~!


 
 
文茜小妹大:2009年9月7日:解读台湾新内阁
     


















   
 
 
 

聯合早報︰習近平與薄熙來的競爭 沉穩蟄伏終出頭

 

 


  習近平和薄熙來兩人的父親都當過中國副總理。年幼時,他們被稱為“高干子弟”;如今身居高位,被稱為“太子黨”。習近平1953年6月出生,現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薄熙來1949年7月出生,現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習近平有望在 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執掌中國,而年長四歲的薄熙來在2012年後能否更上一層樓,至今還是未知數。



  習近平尚在中央蟄伏,一如既往的四平八穩,始終沒有什麼顯山露水的表現;薄熙來則在地方大展拳腳,干得風生水起,近期更是以重慶“打黑”吸引了全國人的眼球。網上不少網民“跪求”,希望薄熙來去他們那里打黑,或者出任下一屆總理。

  “太子黨”中最引人注目的這兩人,反差可謂大矣︰一個藏拙,一個顯能,似乎在暗自進行一種較量。盡管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未來布局中,被聚焦最多的競爭對手是習近平和李克強,而非習近平與薄熙來,但“紅色第二代”中的一博,並非沒有看點。至今的格局顯示,雖然習近平與薄熙來同為“紅二代”,但習近平這個 “老實人”比薄熙來這個“能人”,顯然更讓退下來的老人們放心。

  中國的未來,是更需要“老實人”還是更需要“能人”,這是值得尋味的。

  家教、性格、經歷各不同

  在過去二十多年的仕途中,習近平總是跑在前頭,薄熙來跟隨其後不懈緊追。2001年眼見剛剛追上,不料想習近平在2007年被高人猛然推進中南海,成為中共“儲君”。

  薄熙來的“中南海夢”屢試不爽。據稱,2002年和2007年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期間,他曾有兩次機會沖擊國務院副總理,但無奈反對者眾,不得入中南海之門。特別是2007年十七大前,身為商務部長的他,與前副總理姚依林的女婿、時任北京市長王歧山競爭即將退休的吳儀副總理之後任,結果敗給王歧山。在此,暫且不表薄熙來與王岐山之輸贏,倒想探討一下造成習近平與薄熙來巨差的原因。

  習近平是家中長子,父親習仲勛要求他從小就要樸素勤儉,過百姓生活,甚至在他上學後仍要求他穿姐姐剩下的鞋,把花布鞋染黑了再穿。據筆者一位與習近平同過窗的朋友透露,習從小就是一付少年老成的樣子,很實在、听話,極會克制自己,即使別人踢他兩腳,他也不會還腳。

  薄熙來是家中次子,父親薄一波對他的成長比較放任,薄家不像習家有那麼多約束。文革期間,他家的工作人員以大字報揭發薄家孩子生活優越,少年時就擁有手表、自行車、收音機,對保姆和工作人員沒有“階級感情”。薄熙來的發小(兒時玩伴)透露,他從小就非常機靈,愛耍小聰明,在學校也從來不肯吃虧。

  習家與薄家雖然同是紅色背景,但通過上述簡短描述已可看出,家風與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另外,薄熙來一表人才,聰明的頭腦加英俊的外貌,令他更加自信。習近平小眼楮大鼻子,其貌不揚,也使他或多或少缺乏薄熙來那種氣宇軒昂的自信。

  更大的不同是︰習近平9歲時,習仲勛因一本名為《劉志丹》的小說丟了副總理,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先後被關押16年。習家的生活從陽光進入黑暗,小小的習近平已開始痛感政治的危險與世態的炎涼,他以後超常的謹慎與忍耐恐怕與此有關。

  薄熙來直到“文革”爆發、其父被卷入“61人叛徒集團案”遭受迫害前,一直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中。當他因“黑幫子女”落難時,已是十七八歲,精神上的痛苦自然比習近平強烈,後來他還被關了起來,被強迫勞動。不過,更令薄熙來痛苦的是母親胡明在文革中自殺身亡。

  文革中,為響應毛主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同時避開北京的政治風暴,剛剛16歲的習近平去父親的故鄉陝西省農村插隊,1969年到 1975年的6年時間里,在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從知青做上支部書記,後來還被推舉上了清華大學,這里有他的苦干,也有他父親的福蔭(他父親雖然被打倒,但在農民心里仍是大人物)。

  薄熙來沒有下鄉插隊的經歷,但4年的所謂“學習班”勞教,勞動強度恐怕也不遜于艱苦的陝北。不過他1972年就進了北京五金機修廠當工人,這幾年比習近平要輕松自在。所以他是在讀研究生期間入黨,比習近平晚了6年多。

  一個高調張揚,一個低調沉穩

  紅色後代從政者中,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出名的當屬時任河南省副省長劉源(劉少奇之子)和北京市副市長陳昊甦(陳毅之子)。後來兩人受低選票影響,九十年代初不得不轉換陣地轉入低調,自此政壇中的“太子黨”被罩著陰影。那時,習、薄兩人雖然位級較低,但壓力相當。

  “性格決定命運”。這在習近平與薄熙來身上,呈現出涇渭分明的走向。當“太子黨”再次活躍時,習、薄成了最被看好的兩位。

  習近平1993年當福建省委常委和福州市委書記時低調默干,絕不當出頭鳥,除了福州百姓和圈內人外,沒什麼人知道他。薄熙來則不然,1993年當上大連市長即高調明干,那一年筆者就見識了他率團來北京宣傳要在大連建“北方香港”的大氣魄,其後大連果然干得風風火火,他的成功在全國遠播。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陳祖芬以長篇幅寫他,鳳凰衛視采訪他,國內記者熱棒他,香港等境外媒體也熱追他。他成了全國最璀燦的政治明星。當時,習近平的名氣和政績遠不能與薄熙來相比。

  薄熙來超常的宏大氣魄,讓他與過分張揚、自以為是相伴,引起政治生態中的同類排斥︰1997年中共十五界中央委員選舉,薄熙來遭遇滑鐵盧,“太子黨”和“太高調”成了他之觴。與此同時,低調與圓厚的習近平當選中央候補委員。這似乎應驗了命運由性格決定之規律。

  曾慶紅舉薦 習近平青雲直上

  習近平為什麼能夠一飛沖天?是誰把他發射上去的?

  通過種種現象和線索分析,曾慶紅起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初,習近平在中南海為耿彪當秘書時,曾慶紅為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余秋里當秘書。無疑,習近平的本分、實在,給曾慶紅留下良好印象。另外,習近平之父習仲勛擔任副總理時,曾慶紅之父曾山擔任內務部長,兩家本來就認識。曾慶紅比習近平大14歲,對這位小老弟,算是欣賞有加。

  前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倒台後,誰來接任是個傷腦筋的難題。胡錦濤顧慮人言,無意安排團派人選;江澤民雖仍具影響力,但陳良宇丟其顏面,令他無力再薦 “海派”,然心又不甘。于是,曾慶紅乘機點將習近平。習雖為太子黨人,但門風樸素,為人謙遜,扎實肯干,有多年地方管理經驗,最終成為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

  十七大前的人事布局中,曾慶紅處于兩難境地︰江希望他下,因他後來疏江親胡;胡希望他留,因他協調能力超凡,他的年齡處于可下可留之間。曾慶紅不愧為“智多星”,在權衡之後主動請辭,不顧胡溫挽留,理由是為未來交接班考慮,讓位于年輕人。他聲言效忠黨務,要以“伯樂”之姿挖掘人才,最後挖到了習近平。(馬玲)
 
 
歐洲頂尖漢學家為何為沈從文淚流滿面

萬維  作者: 楊明    2009-09-08

 

    歐洲的漢學家們是出類拔萃,無與倫比的。我見過翻譯《淮南子》《列子》還有《楚辭》以及 《荀子》的法國漢學家海密瑪迪歐先生。也曾和德國、比利時一些漢學家有過聯系,他們翻譯過魯迅等中國作家的著作。

至于瑞典,那一向是漢學家研究淵遠流長的重鎮,高本漢,馬悅然都是大名鼎鼎的學者。

    馬悅然教授用的中文名字,曾經使得一些中國作家如張賢亮者以為他是中國人哩!

    馬悅然娶過的太太,第一位是四川人,馬悅然的第二位太太還是中國人,不過她生活在台灣。他本人早年在中國生活過,後來也去過中國很多次。
   
馬悅然嫻熟的中文閱讀能力使他能夠很容易就可以把中國的文學作品翻譯成一流的瑞典文字,實在是功德無量。他把大量中國的小說和詩歌翻譯出來,介紹給歐洲讀者。

    馬悅然教授著作等身,他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自然會想到投票中國作家。當年據說力薦作家沈從文,不但翻譯他的作品,還希望其人在有生之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作家至今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高行健因《靈山》等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加入法國國籍,得到的法國總統,法國總理和法國文化部長的祝賀,但是法國人對中文不甚了了,只能讀譯本。《靈山》的第一個譯本,是瑞典文,得益于馬悅然的翻譯。

    但是早年法國人敬隱漁曾翻譯過魯迅的《阿Q正傳》,據聞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這位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人,曾經竭力推薦魯迅參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競爭。但是魯迅卻很謙虛,說他還不配得獎。

魯迅的學問,是從他的古典詩作、雜文、小說史等學術著作中看得出來,小說寫的頗有特色。魯迅也是中國文壇的聖者也,他的全集和選集一版再版,出完中文出日文,出完日文出德文,從未停消過。魯迅生前還轉譯過波蘭獲獎小說家顯克微支的作品,即使如此,魯迅還是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可以相信,幾乎所有作家從事寫作都不是為了獲獎,包括魯迅、沈從文等。

    沈從文在他那一代作家中,也是優秀的一位。其作品反映了湘西鳳凰城的地方特色,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喜歡。

    作為漢學家的馬悅然,當然希望某一位中國作家如沈從文者獲獎,但是評選程序,使得在全世界範圍內篩選出來的作家們,不能在同一年內都獲獎,而且評委們的經絡不能同時開竅,就有馬悅然說服不了大家的情況,以至于他大失所望,心情激動,忍不住淚流滿面。

    俗語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沒到傷心處。處于平靜狀態的心境,猶如一杯水,像浪花飛濺,那淚水才可能洶涌澎湃滾滾而來,所謂老淚縱橫濕滿襟。馬悅然激動的感情反映了他對中國文學特別是沈從文作品的熱愛和執著。他翻譯介紹付出巨大的努力,耗費的精力太多,若不是那一刻身心俱疲,不會因為評委們的否決就會流淚。但是沈從文在中國,那時他是不會知曉的。更何況沈從文也許從來不在意他的小說或其他作品是否得獎。

    說來評選諾貝爾文學獎之類的事情,可能是最出力不討好的,因為要達到眾望所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給文學作品評獎,主觀判斷因素太多,如同巴黎每年年底的選美活動,最終被選出者,未必是眾人心目中的美人。眾口難調,可見一斑。所以,馬悅然這番苦心很難如願以償。好在經過他的努力和安排,2000年,一位華人得獎,也是中文寫作的緣故。至于大家怎樣議論,都不能影響獲獎的效應,那就是各種文字的翻譯增多和銷售量徒升。

    到目前為止,諾貝爾文學獎的存在百年有余,可以相信,將來終于會有一位中國作家,以其小說、詩歌或戲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這自然是中國人期望看到的樂觀結果,就是水到渠成,果熟蒂落

 


上兩條同類新聞:
  • 100年电影特效5分钟看完/送别 /鮮為人知:當年八國聯軍實為九國強盜
  • 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海内外学者翻译《五经》/亦敵亦友 斯大林與丘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