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陷入中东泥潭 中国在亚洲非洲南美崛起[新中国60年]“中美国”时代来临<2>中美外交军事力量比较
上月29日,美国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佛里-萨克斯在G20峰会召开前夕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了文章。他在文章中分析说:“美国正在丧失全球霸权地位”。之前,美国的16个情报机关上月中旬发表了一份题为《2009国家情报战略》报告。报告称,美国今后的全球对手将是中国。这都表明,21世纪美国的地位在下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却在迅速上升。
自2001年9.11恐怖事件后,美国认为中东地区为恐怖事件的发源地,把外交力量集中到中东地区,对亚洲、非洲和南美等地区却相对忽略了。相反,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却在不断扩大。
美国《新闻周刊》以亚洲为例进行分析说,美国和中国正在各自构建自己的同盟体制以称霸世界,亚洲各国因此面临着“站到哪一边”的选择。
2007年在亚洲进行的两次军事演习就是选择的契机。一个是美国主导的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印度参加的“马拉巴-2007”军演,另一个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国参加的“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怖军演。以此为契机,中亚国家和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站到了中国一边。
有一件事更使美国大吃一惊。那就是在美国的老友邦、也是美国在亚洲的安全轴心之一澳大利亚出现了“亲华”迹象。2007年11月当选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凯文-拉德)表示:“澳大利亚今后要成为与中国最亲密的西方国家。”
中国对非洲的关爱堪称无与伦比。2006年11月,中国将48个非洲国家元首请到北京,召开非洲发展研讨会,承诺支援总90亿美元的特惠借款和发展基金。有预测指出,到2010年中非交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首位交易国。
美国的“前院”南美也不例外。美国《商业周刊》8月13日期报道说:“中国以在巴西和阿根廷等地开发油田为名,分别投资100亿美元,正在把南美打造成自己的资源基地。”
但也有分析指出中国的发展有其局限性,就是说,不同于美国,没有堪称坚定同盟的像样的友邦。以非洲为中心,反抗中国商务蚕食的反华情绪漫延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朝鲜日报 用新的史观重读“60年” 2009/10/02 | | 张博树
对于中国过去60年历史,学者张博树撰文表示,既不赞成当权者的自我吹捧,也不赞成简单的全盘否定。他认为国人需要一种新的观察历史的框架和方法,用更客观、理性的方式审视历史。
笔者最近正在写一篇文章"'共和'60年:对几个基本问题的梳理",其中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当政者开动全部宣传机器,为自己的历史评功摆好,歌功颂德,当然再"正常"不过;民间反对派中的极端意见则认为,中共建政60年,几乎没干过什么好事。50年代以反右为名整掉一代民族精英;60年代大饥荒饿死了人口几千万;文革折腾10年差点把这个国家整垮;改革开放条件下继续顽固坚持一党专制; 六四屠城、镇压法轮功又欠下一笔笔历史新帐。总之,这是一段应该彻底否定的历史。"盖张纸,抬走算了。"-----这就是这些朋友们得出的结论。
我在这篇文章中说:笔者既不赞成当权者的自我吹捧,也不赞成"盖张纸,抬走算了"式的简单的全盘否定。历史若真的这么简单那倒省事了,但对历史的反思不能如此被省略,否则我们这60年的弯路就白走了。
那么,如何进行历史的反思?个人以为,关键是要有一个新的史观。"史观",通俗点说,就是观察历史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在共产党"党化教育"的背景下接受的知识训练。直到今天,在我们的大中小各级学校中,党的意识形态灌输仍然具有垄断的性质。人们虽然不见得完全相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类的宣传,但对过去的历史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又应该如何观察、如何理解这段历史,很多朋友可能就不甚了了、甚至一头雾水了。在思维方式上,人们习惯于用"不是黑,就是白"的方式思考问题,简单肯定一切或盲目否定一切其实恰恰是党化教育给我们种下的恶果。
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新的观察历史的框架和方法。这些理论要足够系统、深入,它不但能够对人们熟知的史实给出新的理论阐释,而且能够从整体上分析历史的演进过程,分析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革命党向极权主义执政党演变、最终变成如今的权贵党的"历史可理解性",分析60年来为什么我们的共和国只有"共和"之名却缺乏共和之实,分析为什么只有宪政改革才是当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等,从而在根本意义上解构当权者的现存意识形态。
对广大公众、特别是民间反对派的朋友们来说,学会用一种更客观、更理性的方式观察历史,尤其具有重要的启蒙和自我教育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一党专权当然是一个很糟糕的体制,而且在60年的演进中造成了许多恶果,但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理解1949年共产党的胜利?不要忘记,当年的共产党远比国民党弱小,但它却在20多年的奋斗中顽强生存了下来,在1945到1949短短的4年间迅速翻转了形势,打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对此给出解释。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可以断定,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其开启的共和进程代表着现代中国的正确选择,而1949年的共产革命却代表着对共和精神、共和道路的扭曲,那么这样的扭曲如何能够发生?如何可能发生?这些都是大问题,容不得偷懒,更容不得回避。
再比如,关于毛泽东。近年来,以"乌有之乡"等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毛派"声音似乎颇为强劲,他们把毛推崇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人民领袖",批评当权者"背叛"了毛的理想,已经蜕变为"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只有回到文革,回到"继续革命",中国才有出路。自由派中的不少朋友则习惯于把毛(至少是1949年以后的毛)彻底否定,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党内的开明派,老同志。当政者自己的态度则显得暧昧而尴尬:一方面,他们承认毛晚年"犯了错误",不该搞那场后来被称为"10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把毛的画像继续高挂于天安门城楼上,因为毛已经成为这个政权和这个制度的象征,成为这段历史的象征。否定了毛就是否定了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是今天的领导人扛不起的一项恶名。
那么,究竟如何看毛?如何理解毛掌权的那段历史?就成为一个争议颇多、又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以为,毛是个独裁者,这毫无疑问;但他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敛权之徒。作为共产党人,毛有其独特的社会理想。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夺取政权做一个太平皇帝。他还要奋斗去建设一个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理念、又符合中国人"大同"理想的"人间天堂",甚至想以此为世界人民做出榜样。"继续革命"的确是实现毛式"人间天堂"的基本纲领和具体途径。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共产革命的基本主张理解为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逻辑的话,毛泽东的继续革命主张就曾是20世纪50~70年代、特别是文革期间支配中国的乌托邦社会改造工程的特殊逻辑。我们要把二者做适当的区分,才能更好地厘清这段历史的基本脉络。
当然--回到本文的主题--无论是重新反思1949,重新反思文革,还是把反思的对象锁定于更切近的历史(比如改革开放,比如六四天安门事件,或者1989之后的"后极权社会"),这样做的前提,都是必须有一套我们自己的史观,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能够独立地解释历史,提供合理而有效的历史分析的逻辑框架。这些年来,笔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试图建立这样一个逻辑框架。我很愿意借《德国之声》约稿的机会,重申这个主张。至于笔者对"60年"的具体梳理,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就不再展开。读者有兴趣,可以看不久后将会发表的有关长文。
(作于2009年9月24日,美国罗得岛)
作者简介
张博树:1955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近来来潜心研究百年来中国民主转型和制度现代化之成败教训,并对专制主义提出批判。 中国:下一个60年 2009/10/02 | 高毅
千里之外,我通过电视观看了国庆60周年庆典仪式。
烟花焰火、灯光音响、万人方阵,华彩霓裳......一幕幕让我回想起去年赴北京采访奥运会的经历和感受。转瞬已是一年多了,慨叹时光荏苒。
何尝不是这样呢?中共建政60年,回首历史也有光阴似箭的感受。对一个国家来说,60年如白驹过隙,一步步走来虽倍感艰辛,但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前方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今天,所有中国人都有理由感到骄傲与自豪,这是任何对中国的指责和埋怨也无法抹杀的。但展望未来,或者展望下一个60年,中国会怎样呢?
BBC新闻网就"60年后的中国会怎样"采访了12名中国人,如果排除其中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其它11名百姓当中,有八人认为中国会更开放、更强大、更富有、更民主,而且持这种观点多是年轻人。
2008和2009年注定将载入中国史册,前者因为奥运、后者因为国庆。但同样会载入史册的还会有08年的西藏动乱和09年的新疆骚乱。
巧合中也许有必然,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或许是:经济与国力的提升与"民族与群体性事件"缠绕在一起,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庆典时天安门广场中心排列出的四个大字是"和谐中国"。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像中国这样具有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之振奋和兴奋,也同样因为如此,人们为之忐忑和茫然。
十月一日,在中国网站几乎"一片红"地全方位报道国庆庆典时,《南方周末》网站则发表一篇不太符合"主旋律"的文章《新中国六十周年特刊·资治通鉴》,"上溯5个朝代,梳理其王朝建立前60年的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文章指出:"三千年来无论旧王朝如何更替,始终没有能够创造出一种机制,把权力关进笼子" 、"没有制约的权力,在三千年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恣意奔腾"。
这似乎在含沙射影地指向今天的"新中国",不过文章笔锋一转,强调中国正在"走出这种失败的循环",正"引爆一场人类学意义上的化学反应",文章最后说"我们的民族理应从此新生"。
也许,答案会在下一个60年揭晓。
| | |